-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意象(第二课时)教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意象(第二课时) 教案 第二课时 复习 什么是意象 十类意象的常见意义 方法点拨 诗中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②概括形象特点。③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①是什么形象?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如,2007年广东卷第10题第1小题:(诗歌见前)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应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答题参考要点: 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回答是什么形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回答形象的具体特征)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回答形象的意义) 关于意象的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要求就诗中二三联所用的“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来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诗意: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在这里,“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艘①。 横空老鹤南飞云,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艘: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 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答案: (1)、 晚:“归艘” “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空”“老鹤” (2)、 诗人运用了比拟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任何关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歌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个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春 北宋 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既有“残花”、“子规”(杜鹃)一类的意象,又有“燕子”、“东风”一类意象,诗人究竟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 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 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思考: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什么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什么东西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赏析:地平线两竿高处,残阳斜挂,映照小溪,粼波闪闪。如带的小溪耀眼水光之上横一弓深暗桥影,对比鲜明,在诗人视野中,特别醒目,因而特写“溪桥”。 时已薄暮,残照无力。落日时光,田野一片静穆、恬淡。 原野宁静,村里却充满生气,家家准备晚饭。淡淡炊烟从柳丛中袅袅升起,时隐时现(半缕)。 诗中不见茅房瓦舍,只写丝丝轻烟,掩映柳影之中。以“深山藏古寺”的手法,表现了农家之暮一派安居乐业的生活景象。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傍晚的景色,以荷花与西风为主要意象。运用了拟人手法。前一首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诗中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寒塘 赵碬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难楼。 (1)填空: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简答: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 五言绝句;思乡之情。 【解答】 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剖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上述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雁” ,了解“雁”的作用,对把握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雁是候鸟,每年春分 后飞往北方,秋分后飞往南方。它是古代文人笔下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意义非常丰富,如 南朝梁王僧孺《咏捣衣》“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诗中“雁足”指书信;清蒲松龄《 聊斋志异·马介甫》“甚而雁影分飞,涕空沾于荆树,鸾胶再觅,变遂起于芦花”,句中“ 雁”比喻分离,等等。联系上述两首诗中的“故园”、“归思”、“乡心”等词语,很容易 推断出“雁”在诗中的作用,诗人耳听到雁的叫声、眼见到的高飞的大雁,不免产生思乡、归乡之情,进而分别写出上述的诗歌。 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组成一幅形象鲜明的秋景图,表现了生机勃勃、清新刚健的意境。 布置作业:朗读这些诗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