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教案:第13讲 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二 辅导科目:语文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13讲 分析文章思路结构 教学内容 1、认识分析文章思路对把握文章主旨及解题的重要性。 2、能根据标志性语言及自然段的共同指向等合理划分文章层次,并准确概括自然段与层次的意思,从而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通过对“思路”的解释导入课堂,并强调理解文章思路结构的重要性;二、组织学生分享交流预习作业,初步探讨如何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 一、导入 什么是思路? 关于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理清思路,就是要透过文章表面的语言形式,弄清文章各个意义单元(通常以节、段或句为其形式上的标志)是怎样相互联系,组合成一个整体,从而有效地表达主旨的,以及这样组织的道理所在。 “遵路”才能识“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才能正确理解作者对事物的真切认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诚情感,领会作者写文章的真正意图。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要求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二、预习作业探讨与讲解 教法指导:思路结构的分析,需要整体把握文本,重点突出文本思路结构分析,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联系。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知识讲解与梳理环节,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 文章是按一定条理表现思想感情的,这个条理就是思路,作者思路的具体表现就是结构。 解析文章的思路是读懂一篇文章,准确把握主旨的必由之路。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要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作者意图,往往需要从解构文章着手,弄明白段的大意以及段与段的组合方式,能够解析出建构文章的“板块”(部分、段落),才有读懂的可能。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解析文章的思路是理所当然的。 (一)结构与整体把握是互为促进的双向过程 解析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而对文章主旨的整体把握又有助于对文章结构的解析。解构与整体把握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当我们还读不明白文章的时候,可以从归纳自然段段意开始,进而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的组合,从几个“板块”的大意,逐步看清文章的主要意思;当我们对文章的主旨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就可以进一步看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一段段、一层层、一块块来完成主旨的表达的。这样一个阅读理解过程,其结果是“双赢”:既弄清了思路结构,也明白了主旨。 因而,就对文章思路的分析归纳能力而言,考生应始终牢记:把握文章主旨能使结构分析豁然开朗。 (二)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的一般特点 叙事类文章要弄清楚情节发展的线索,而情节的发展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议论类文章往往由中心论点统摄下的几个分论点组成:而论证结构或平行、或对照、或层进、或总分(分总、总分总)。 说明类文章大多是由说明对象的几个特征构成,而特征的排列,或时间程序,或空间程序,或逻辑程序(发展程序、认识程序、轻重次序……) 文艺性散文的结构有的不大容易看清楚,分析时可以采用下面谈到的辅助性手段。 (三)注意文中显示结构的标志性语言和自然段 有的自然段之间关系比较紧密,它们势必在一起构成一个“板块”。 “由此”、“可见”、“所以”等等,往往表示两段意思紧接,不大可能分属两个“板块”。 而“还有一个问题”、“又须看到”、“然而”之类,往往是又一层意思的开头。 有的段落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必定处在两个“板块”的中介地段,往上分还是往下分,可视具体内容而定。 (四)注意某些自然段的共同指向 解构文章有一个“捞”的办法。有时候,一下子看不明白文章的结构,就不必从头开始解析,可以看看文章有没有几个自然段有明显的共同指向,如果能够判定某几个自然段是密不可分的,那就可以首先“捞”出来,这一“捞”往往整篇文章就迎刃而解了。这是在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办法。 【典型例题】 寂寞 肖复兴 ①梭罗曾说:“寂寞有助于健康。” 但是,现代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寂寞了。因此,现代人的城市病便越来越多。不能说寂寞是医治百病的药方,也可以起码说这些病让我们离寂寞越来越远。 ②梭罗还曾经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蜂更寂寞。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 ③是的,我们不比它们寂寞,但我们却显得比所有的一切都要难以忍受得了寂寞。即使我们把自己关进 房子里,足不出户,电视和互联网早已经联系了外面的大千世界。现代生活的躁动会无孔不入,一点点信息就可以把我们打得人仰马翻,一只小虫子就可以把我们的心叮咬得千疮百孔。 ④离那种田园生活太遥远,离大自然就更遥远。现代生活创造出来现代化的同时,创造出来的种种诱惑更是寂寞无可抵挡的。面对这些诱惑,寂寞只是太古老的稻草人,在风中起舞,徒留下好看的样子,吓走麻雀,却吓不走飘过来又飘过去的云彩和热辣辣的阳光。 ⑤诱惑激发起来的,首先是欲望,欲望首先是对钱、性和官位的占有。钱是欲望的物化,性是欲望的深入,官位是欲望的花边,即使买官鬻爵不行,骗钱揽钱不灵,性总是可行的吧?于是,道德的失衡,围栏坍塌,狼已经跑进来叼走我们的羊,谁还能像新媳妇一个守空床一般受得住寂寞?于是,这三者撕扯在一起,铁三角一样构成牢固的战线,心不甘情不愿,无底洞般无休无止、肆无忌惮的征伐,身心怎不疲惫?人们现在依赖的是“伟哥”,谁曾想到寂寞?就是想到了寂寞,寂寞能解救得了吗?寂寞只是一张薄薄的丝网,怎能打捞得上来泰坦尼克号如此庞大的沉船? ⑥寂寞只好寂寞地呆在一边。 ⑦寂寞其实是一种心境,所谓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意思。心境是由精神所营造的,就像鸟巢是由草搭起来的,海滩是由沙冲积而成的。并不是什么精神都能够营造出来寂寞的心境的。寂寞不是保守,不是退隐,不是防空洞,不是与世隔绝,不是中国士大夫独有的酸腐诗文。寂寞是放松,是轻松,是脱离复杂而廉价人际关系的沉思,是心与心默契而惬意的对话,是走出地平线之外的远游。 ⑧因此,寂寞天然是和大自然联系在一起的。脱离大自然的熏陶和培植,寂寞只是赝品。 ⑨梭罗之所以敢说寂寞,是因为他有他的大自然,瓦尔登湖是他寂寞的栖息地。我们很多人也趋之若鹜奔向大自然,哪怕买到临水靠山的房子,却买不到寂寞,说是回归自然,却只是自己镶嵌在乡间的一个漂亮的标签。即使我们跑到了瓦尔登湖,却只是观光时的挂角一将,寂寞远远的沉在湖底,瓦尔登湖只属于梭罗。 注: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有散文《郊游》、《缅因森林》等。他主张人类回归自然,曾在瓦尔登湖畔居住两年,体验简朴生活。 1、本文有9个自然段,在文意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为合理的分法是:(已预习) 第一部分,第 段——第 段;第二部分,第 段——第 段;此后是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1、①一③,④一⑥ (解析) 第一部分中,有比较明显的语言标志:“梭罗曾说”、“……还曾经……说”、“是的,……但”,表明这些自然段之间有较为紧密的联系。 第二部分中,“寂寞只好寂寞地呆在一边”,单句成段,带有归结的性质。 第三部分,⑧段用“因此”开段,紧联上段,⑨段在内容上是⑧段的具体化。 2、第一部分的大意是 。(15个字)(已预习) 第二部分的大意是 。(15个字)(已预习) 参考答案: 2、第一部分的大意:现代人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寂寞了 第二部分的大意:寂寞无可抵挡现代生活的种种诱惑 (解析) 第一部分的大意,原文中的句子,第③段有一句语意相同的话,这句简明、显豁、且符合字数要求。 第二部分的大意,把第④段中的一句话简括而来,第⑤段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3、在第④、⑤段里,作者把寂寞比喻为 、 ,这样比喻是为了含蓄而生动地表明 。 参考答案: 3、太古老的稻草人 薄薄的丝网 寂寞挡不住现代生活创造出来的种种诱惑 (解析)两个比喻都是为段旨表达服务的。 4、在第⑦段里,作者把寂寞比喻为 、 和 ,这样比喻是为了含蓄而生动地表明 。 参考答案: 4、沉思 对话 远游 寂寞是放松、轻松的心境 (解析)这也就是第⑦段的主旨。 5、为什么说“寂寞远远的沉在湖底,瓦尔登湖只属于梭罗”? 参考答案:5、因为寂寞离现代城市人已经越来越远,只有梭罗这样回归自然的人才能享受到寂寞。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巩固提升】 早晨,当我们推开窗 赵鑫珊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黎明恐惧症”现象。 ②患者对黎明的景象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比方东方渐渐呈现出鱼肚白,黑夜一丝丝地退去,一轮红日仿佛是从天边跳跃式地缓缓升起。仔细想想,这场面,这天体现象,是很怪异的。——许多次我也这样想过而百思不解,心里有种大困惑和大忧郁弥漫。 ③也许,这天下第一荒诞和怪异的现象不能靠逻辑推理来吃透、把握,而要靠主观感受和体验去琢磨、识读、领悟。 ④黎明代表新一天的开始。 ⑤其实,黎明恐惧症患者是不敢面对生命将要承担的苦与乐,忧与喜。他不敢直面现实世界,不敢用一种拼搏、战斗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一天。病人把忧郁推向了病态的极致。 ⑥我想起今天的中小学生,由于功课过重,承受的心理压力太大,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害怕见到每天早晨第一缕阳光射进卧室的窗。 ⑦推开早晨的窗是需要生存勇气的。 ⑧我理解这些过早承受人生过重压力的少男少女。 ⑨青年时代,我怕过朦胧的黄昏,内心有种“黄昏恐惧症”。夜幕渐渐降临,宿鸟归飞,我有种茫然、无家可归感。我尤其怕周末黄昏。 ⑩这种轻度的“黄昏恐惧症”断断续续延续到我45岁,后来还是写作彻底驱散了这症状。所以是写作拯救了我,安顿了我漂泊的灵魂,就像麻将桌收容了李老太太,叫她有归宿感。各人有各人自救的方法,因人而异。 ⑾今天的我,早晨起床,推开窗,第一句独白便是: ⑿感谢造物主,又赐给我新的一天! ⒀我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热爱生命。 ⒁对黎明第一缕阳光的态度,能检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⒂是病还是健康?是逃避还是拼搏?是悲观还是乐观? ⒃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不能回避和厌倦的东西有六样:阳光、空气、淡水、土地、母亲和爱情。 ⒄因为它们是构成生命本质的元素。担心、害怕失去它们才是我们忧郁的理由。忧郁产生哲学。 1、对上文段落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⒄ 参考答案:1、C (解析)先提出“黎明恐惧症”现象,再进行解释并举例,然后讲恐惧症的自救,最后提出正常的忧郁。 2、“黎明恐惧症”和“黄昏恐惧症”在本质上的区别是 参考答案: 2、前者害怕见到早晨的阳光,不敢面对新的一天;后者害怕见到夜幕降临,有茫然和无家可归的恐惧。 3、为什么“我尤其怕周末黄昏”? 参考答案: 3、因为我内心有种“黄昏恐惧症”,工作日里有事可做,而周末来临,将无事可做,没有归宿感,就更加恐惧了。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把心里的大困惑和大忧郁推向到了病态的极致,就产生了黎明恐惧症。 B.今天的中小学生害怕见到每天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卧室的窗。 C.能“感谢造物主,又赐我新的一天”的人,精神状态是健康、拼搏和乐观的。 D.害怕失去构成生命本质的元素,是我们产生恐惧症的根本原因。 参考答案:4、C (解析) A.把忧郁推向极致,可以产生恐惧症,但不一定是黎明恐惧症。 B.只是一些中小学生,不是全部。 D.害怕失去,可产生忧郁,忧郁不一定产生恐惧。 5、哲学家的忧郁与一些中小学生的忧郁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5、哲学家的忧郁产生哲学,一些中小学生的忧郁产生黎明恐惧症;因为前者是担心、害怕失去生命元素(如阳光),而后者是害怕新一天中又将面临的过重压力。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拓展达标检测题也可调整为文言文。 似花非花 秋笛 ①下班回家的途中,一片枫叶落在我的肩上,我这才警觉到又是落枫的季节了,也记起了我的诺言──摘下一片枫叶,寄给你。 ② 我抬起头,望着那满树深浅不一的红叶,在风中飘舞着,该摘下哪一片寄给你呢?我站在树下静静地寻觅着,该选哪一片呢?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差异,但当我细心地看它时,才知道每一片枫叶都有它的美,有的颜色好看,有的形状好看,就像女孩子,各有其优点,我真不知该摘哪一片给你。 ③你曾说过,拣一片落枫给我。但,我真不愿俯身拣片落枫,要嘛,就该选一片美好的。归途中的落枫好多,然而都是残缺的,不值得送给你。 ④我在树下静立了十多分钟,几个过路的小孩都凑过来看热闹似的和我站在树下仰视着。最后,我闭上眼,举起右手,纵身一跳,抓住了一枝树桠,当我再次站定时,掌中握住了两片树叶。“你采枫叶做什么?”有个金发碧眼的男孩问我,我眨眨眼说:“寄回中国,给我的女朋友。”他们嘻嘻哈哈地走开了。 ⑤我把枫叶拿在手中细细端详着。神,真是奇妙,同是枫叶,但色泽、形状都有差异,很可惜,没办法在一日之中邮寄给你。我把枫叶夹在记事本中,为自己刚才摘枫叶的傻劲而笑,要是找老婆也能像摘枫叶那样,那该多好。 ⑥两年来,我走过了好多地方,碰见了好多女孩子,可我就不曾有过要成家的欲望。心底中,我觉得总该先把生活安定下来再成家。现在,生活是安定了,但我还是不想成家,因为总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存在着。 ⑦我始终不知道自己为何不能安定,直至有一天,我到邻居钟顺家时才明白自己为何惶惑不安。 ⑧钟顺是个和蔼的美国老人,他的儿女都已成家,各居一方,留下钟顺老夫妇独居小石屋里。星期天,百般无聊的时候,我常会到他那里下棋。有时帮他整理后园,洗洗他的老爷车。起初,他曾塞几张钞票给我,但都被我婉拒。我告诉他,我们中国人不兴这一套的。后来,周末的时候,钟顺老太太就会捧一碟苹果糕或是什么香喷喷的东西过来。对这色香味皆诱人的东西,我便不客气地收了下来。 ⑨又是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又到钟顺家去。我看见老钟顺蹲在他十多盆玫瑰丛中忙着。我好奇地蹲在他的身旁,只见他手中拿了一把小刀子,在玫瑰花旁轻轻地挖着,挖出一株小草来丢在一旁。我拾起来一看,与玫瑰花叶一样的锯齿边的叶子,像是玫瑰的嫩枝,我问老钟顺:“为什么拔掉它?”“那是棵野草,会吸取玫瑰的肥料。”“它不是玫瑰?”“不是。你仔细瞧瞧。”我再详细察看手中的小草,那叶子真像玫瑰花叶,可它就少了那细细的小刺,茎儿也没玫瑰的坚硬。不小心察看,实在不会发现它。不幸的是,偏偏就有像老钟顺这种小心眼的人来发现它,甚至来除掉它。看看老钟顺这么耐心地拔掉这些极力在玫瑰花中挣扎生存的小草,我心中涌起了一份悲哀,因为,我突然明白了心中那份不安的根源。我,一个在异邦生活的黄种人,像极了老钟顺手中要拔掉的小草。所以,小湘,我还是不敢成家立业,我必须回去,回到我的国土!那里可能不是玫瑰国,但毕竟是属于我的国土,那里,我无须挂虑老钟顺手中的小刀。 1、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最合理的分法是: 第一部分,第 段——第 段;第二部分,第 段——第 段;此后是第三部分。 参考答案:1、①一⑤,⑥一⑦ (解析) 第一部分写摘枫叶;第二部分写不安定的感觉,却不明白根源,引出下文;第三部分写从钟顺挖出似花非花的野草,明白了不安的根源。 2、本文的标题为《似花非花》,从字面上看是指 ,从字里来看是隐喻 。 参考答案: 2、玫瑰中的野草似花但不是花 异邦生活的黄种人似乎被美国社会接纳了,但还是不敢在那里成家立业 3、“我突然明白了心中那份不安的根源”,“根源”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3、自己虽然在美国社会中争得了生活安定,但还是像玫瑰花中挣扎生存的小草,那里不是自己成家立业的地方。 4、文章写“我”采枫叶寄回中国给女朋友,这跟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4、因为眷恋女友,也是对祖国的眷恋,我的不安及其根源都与此有关。 5、文章表达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眷恋,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揭露和批评了 参考答案:5、美国社会无处不在的种族歧视。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请分别总结下不同文体的思路结构特点: 叙事类文章要弄清楚情节发展的线索,而情节的发展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议论类文章往往由中心论点统摄下的几个分论点组成:而论证结构或平行、或对照、或层进、或总分(分总、总分总)。 说明类文章大多是由说明对象的几个特征构成,而特征的排列,或时间程序,或空间程序,或逻辑程序(发展程序、认识程序、轻重次序……) 文艺性散文的结构有的不大容易看清楚,分析时可以采用下面谈到的辅助性手段。 二、分别说说通过本节课你对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一个人散步 杨保志 ①“散步”不是“走走”,别把“走走”误会为“散步”。 ②散步是一个人的。一个人一旦进入散步的境界,绝不计较当前环境。不管在何方走动,他的胸中都会拥有千山万水、江河湖海、田园风光、姹紫嫣红。散步就是要忘乎所以,甚至于连自己的脚步声都不必听到,而心却在另一个世界生长。 ③有人把散步理解为“散心”,只在心情很糟的时候才去散一散。带着情绪,带着苦怨,带着忿闷,这怎能达到散步的境界?至多也只是分散一下注意力,给自己一点麻醉。 ④还有人只在高兴时散步。其实只要能“忘我”,在任何地方、任何心绪下都可以散步。 ⑤一个人的世界,他必然清静;一个人走动,他必须自由;一个人忘记功名利禄,才觉得飘逸超然。 ⑥有些人一提到“散步”就向外面走,哪里山青到哪里,哪里水秀逛哪里,还带上鱼钩,体验“田园”。 ⑦可是,旅游并不是散步,散步不仅是高兴地游玩,也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真正的散步是一个人可走一个晚上,而不必计较是否天明。即便是坐一个晚上也很无所谓啊,那是心灵的散步。 ⑧我曾一个人独坐至天明,心灵并无劳顿。思想在高空中游走,因为无所求,才觉得舒畅而自由。 ⑨ 有些人躲进深山老林,像许由、巢父那样,像伯夷、叔齐那样,像范蠡、陶渊明那样——与人世有太多的忌恨、太多的芥蒂、太多的计较,躲得再远,也不是散步。所以,诸葛亮躲了一会儿就出来了,刘伯温退休了又去上班。他们最终都未能让自己灵魂安静。 ⑩我曾端坐在室内聆听楼上楼下的脚步声,有沉重的,有轻盈的,有快捷的,有缓慢的,有害怕损坏了鞋子而故意抬起脚尖的,也有穿了拖鞋自由上下的。我无意说出这些脚步声哪一种更符合道德标准,但那双拖鞋的声音,无疑是最无所约束的。我认为“他”是在散步,开门一看,是个稚气十足的小女孩。 ⑾我也曾聆听过任重者那坚定的脚步声,注意过父亲收工归来后疲倦的脚步声,我甚至可以埋伏一个上午去等待恋人那让人心跳的脚步声。正是因为有太多鲜明的个性,必然夹杂了现实因素,我仍不认为那是散步。像阮籍那样,只管向荒野里奔去,穷途末路,折道而返,那才是真正的散步。 ⑿有一天中午,母亲的脚步声伴着一声吆唤,院子里正在觅食的一群鸡鸭,拼了命也要争到第一口,那阵势真让人胆颤心惊。反倒是一只优哉游哉的狗,漫不经心地走来,一伸懒腰,竟当地睡下了。 ⒀许多天来,我就带着这个感悟调解生活,慢慢地就无所畏惧了。圣者言“无欲则刚”。 ⒁让心灵散步就是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原来如此。 1、如果要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以下分法较为合理的一种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 参考答案:1、A (解析)前三部分写“心灵散步”的特点,⒁段是总结 2、文中所讲的“一个人散步”实质上是指 。 参考答案:2、一个人的心灵活动的一种状态 3、“心灵散步”具有的特点可概括为: (1) (2) (3) 参考答案:3、(1)个人性:清静,舒畅而自由,并无矛盾。 (2)无欲:忘我,忘记功名利禄,无所求。 (3)超然:没有太多的忌恨、芥蒂、计较。 (解析)全文都是在写心灵散步的特点,可划出相关的词语,然后作一些归纳。 4、第⑿段中,作者写到一只“优哉游哉的狗”,其用意是 参考答案:4、写出一种“无欲则刚”的心灵状态。 5、文末作者说:“让心灵散步就是让自己活得更有意义!原来如此。”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0字左右) 参考答案:5、心灵散步,实质上是人的心灵活动的一种自由清静、无所约束、忘我无欲的状态,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了这样一种生活态度,生活会更有意义。 【谈谈对写作的启示】 二、预习思考 1、下节课主题:《过秦论》 2、预习作业: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语段是在秦“余威震于殊俗”的背景下极写陈涉之弱,那么,我们探讨两个问题: (1)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极写了陈涉之弱? (2)这样极写陈涉之弱,在表现上有什么作用? 2、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 3、下面关于文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段文字集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几组对比,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B.本段文字以陈涉起义的史实为论据,用反衬的写法,揭示了秦王朝覆灭的原因。 C.作者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意在讽今。“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点出全文写作意图。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4、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照应课文第一段,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劝说当代及后世统治者施行仁义以安民。 C.本段是在前文铺叙基础上的集中议论,大量的史实使作者的论点水到渠成。 D.对比论证是本段的鲜明特色,将陈胜与山东六国进行对比,说明比陈胜强大的山东六国未能战胜秦国的原因,以及秦亡于陈胜首倡的起义,均在于他们不施行仁政。 参考答案: 1、(1)采用对比手法,陈涉地位和九国之君比,尊卑悬殊;武器和九国之械比,利钝大别;部众和九国之师比,众寡极异;谋略与九国之士比,智愚径庭。(2)前一段写陈涉起事之易与前文诸侯攻秦之难遥相映照,后一段从多个角度与九国互为对比,都是为结论蓄势;陈涉如此之弱而亡秦,“何也”这提问则必然而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雷霆震空般有力。 2、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军队的素质;装备。 3、C 4、B(作者写作该文是劝说汉文帝的,因此“后世”不妥。) 预习札记 预习分享主讲人: 是否进行资料检索?是 否 是,检索渠道是,检索反馈 否,为什么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