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命题方向性研究成果 语文试题(四)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命题方向性研究成果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热映的《红海行动》无论在武器系统的使用上还是在人物的军事技术方面,都尽量做到真实。虽然影片(piān)中的舰载无人机是目前装备中所没有的,坦克漂移射击也略有夸张,但是融合在整体故事情节中,并不凸兀,所以也不会让观众过于挑剔(ti)。 B. 现在的老人特别注重养生,一方面是老人们观念的改变,渴望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贪生怕死”,怕生了病拖累(lèi)子女。有时生了病,能瞒(mán)就瞒着,老俩口自个儿照料着,也就过去了。 C. 时下,让孩子提前走出国门享受国外优质教育,已成为很多家庭的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国际课程班应(yìng)运而生,而某些机构根本没有招生资质,只是打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幌子欺骗学生。因此,广大学生和家长不要因各种招生中的噱(xué)头而贸然选择。 D. 小满一到,农田里的庄稼需要充裕的水分,农民们便忙着踏水车翻水;收割下来的油菜籽也等待着农人们去舂(chōng)打,用油车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蚕宝宝开始结茧,养蚕人家忙着摇动丝车缫(shāo)丝:这份对收获的热盼是最让人不能自己的。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的辨析和修改。A项,影片 piān应为piàn, “凸兀”应为“突兀”;B项,拖累 lèi应为lĕi, “老俩口”应为“老两口”;D项, 缫丝 shāo应为sāo, “不能自己”应为“不能自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为代表,央视文化节目如雨后春笋,成为文化综艺新的标杆。但由于跟风,“诗词”和“朗读”严重扎堆,渐渐使人审美疲劳。【甲】 “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而总导演、制片人于蕾给《国家宝藏》下了定义——“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乙】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是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 - 25 - 其实,博物院文化的流行早有端倪,《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也曾风靡一时。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宝藏》播出的时机,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说起博物馆,总让人想起深宫大院;说起文物,也总让人想到历史的冰冷,仿佛离我们日常的生活很远。【丙】而《国家宝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它使那些尘封于历史的文物活了过来——请来能辐射到各个年龄阶层的演员,又在表演的各个方面精准要求演员,让其在表演中真正做到演“活”文物。它们不再是冰冷的,而是带着温度的;不但记载着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也与我们许多人的生命相关。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后春笋 B. 其实 C. 端倪 D. 脱颖而出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B 【解析】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修改。本题要求选择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D项,对象错误,“脱颖而出”是指锥尖透过布袋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本领全部露出。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国家宝藏》”。使用对象错误。 点睛:分析词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词语的语义,尤其是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词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比如有些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词语的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使用是根据词语或句子之间的性质和关系来确定如何使用的。B项,“以历史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中的逗号应改为顿号,并列状语之间用顿号。 - 25 - 点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点号的用法如下:逗号:用于句子中需强调的部分、异动的部分。问号:用于有疑问语气的句子末尾。冒号:句子内部标点,用在句子内提示性话语后的停顿。下列几种情况使用分号:①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分句间的停顿,非并列关系(转折、因果等)的多重复句,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②分条说明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每一条里,不管是词、词组、单句,还是复句,都作为一个分句,各条末尾用分号,最后一条完了用句号。③句子中有余指代词“等等”代表未说出的并列部分,在“等等”的前面也要用分号。提示:并列的几个分句,不论其结构是否一致,并列分句间均用分号,不能有的用分号有的用逗号。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没有任何一个解决方案是完美的,无论多么创新总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解决方案被改进前,我们不能随意而盲目地付诸于实施。 B. 在江歌被害后的这一年里,这位失去独生女的母亲在国内和日本多次奔走,征集希望日本法庭可以通过判处凶手陈世峰死刑的决定,并获得了国内众多网民的同情和支持。 C. 虐童事件舆情短期内集中爆发,当务之急应该采取相关措施,让防虐待的儿童课程进入托幼机构,给老师、家长、孩子都上一课,分别讲清楚如何对虐待行为说不,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 D. 一个人有了过失,做了错事,我们应该让他自己去解决,这是对人的一种设身处地的深刻理解,而不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居高临下地去裁判别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介词滥用,应为“付诸实施”或“付之于实施”;B项,宾语中心语残缺,“决定”后面应该加上“的签名”,不然“征集”没有对应的宾语;C项,语序不当,与前文无法对应。错在“给老师、家长、孩子都上一课,分别讲清楚如何对虐待行为说不,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应改为“给孩子、家长、老师都上一课,讲清楚如何对虐待性侵说不,如何发现和处理问题,以及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 - 25 - 佛系,百度词条中为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怎样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近来,随着“佛系青年”的走红,引申出了各个领域的“佛系+”。请你仿照例句中“佛系买家”的句式,另选人物进行个性化解读,仿写两句,要求句式基本一致。 例句:佛系买家:不咨询,不议价,不差评,买货看中就下单,不好懒得退,货到自动评。 佛系 : 。 佛系 : 。 【答案】答案示例: 佛系学生:不旷课,不抬杠,不质疑,考试分高拼人品,及格便是缘,挂科也认命。 佛系父母:不比较,不强求,不矫情,子秀不炫耀,平庸不苦恼,垫底不沮丧 佛系粉丝:不掐架,不疯狂,不反黑,偶像人红不激动,贴吧时常逛,帖子从不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1)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2)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3)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4)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 解答本题,首先寻找写作话题,例句话题是“佛系买家”,根据题干要求“佛系+”,我们可以写“佛系学生”“佛系父母”“佛系粉丝”“佛系领导”……,然后找出整个句子仿写的结构,要兼顾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注意上下句式的一致性,要求词性相同,字数尽量一致,具体表达时语言要通顺流畅。 【点睛】仿写是指仿照给指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其中以仿写句子最为常见。仿写句子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选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最近,“报复性熬夜”一词风靡网络。它的意思是,大家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厉害,还要吃夜宵、刷手机、玩游戏,非熬到两三点睡觉。有人说,只有这样才觉得“拥有了生活”。 - 25 - 虽说熬夜很伤身体,还要迎接第二天更严重的疲惫困倦,但奇怪的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这是为什么?“报复性熬夜”的快感其实来自一种“补偿心理”,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缺憾,缓解焦虑。寻求“补偿”自然是有好处的,但是“过度补偿”无法给人真正的安慰,还可能造成“睡眠相位后移综合征”(一种慢性睡眠紊乱症状)。 (1)请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给“报复性熬夜”下个定义。 (2)“报复性熬夜”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你有什么更好的“补偿”之法? 【答案】(1)报复性熬夜指的是为补偿白天被占用的大量时间而进行的以影响工作、牺牲健康为代价的过度晚睡行为。 (2)社会现象: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的业余时间、个人空间被大量挤占。补偿之法:①调节好心态,变被动为主动,爱上自己从事的工作;②搞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改善工作软环境;③业余时间多读书,多运动,从事健康文娱活动,放空自我。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信息,使用“下定义”进行答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给‘报复性熬夜’下个定义”,然后回顾下定义的模式,再根据这种模式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信息,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组织答案。“下定义”的模式为:……(被定义概念)是……(种差)的……(邻近属概念。从题干可知,本题被定义概念是“报复性熬夜”,结合材料可以确定该概念的邻近属概念应是“行为”,接着就要到材料中圈出这种行为的特点,即“种差”,如“白天太忙,晚上明明困得厉害,还要吃夜宵、刷手机、玩游戏,非熬到两三点睡觉”‘补偿心理’,按照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的说法,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缺憾,缓解焦虑”,由此可知,种差为“补偿白天被占用的大量时间而进行的”“以影响工作、牺牲健康为代价”“过度晚睡”等,最后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组合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筛选概括信息。如本题问的是“‘报复性熬夜’折射出当下怎样的社会现状?对此,你有什么更好的‘补偿’之法”,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现状,如“白天太忙……”,由此可知,“报复性熬夜”折射出的是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的生活压力大,业务的时间都被挤占了;二是“补偿”之法,也就是解决的方法,这个可以根据人们报复性熬夜的原因和目的角度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5 - 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使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我呼吁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对中国以及其他传统医学的研究,使它们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 (节选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药奖后感言) 材料二 指标1 指标2 指标3 中医药现状调查的样本 调查范围: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调查机构:覆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计73.96万个。 工作人员: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超过80万名。 中医机构及相关资源 全国医疗机构中,中医医疗机构占8%左右。 每万人,中医执业医师数量约3人。未来五年,中医人才缺口将达51万。 全国每万人中,中医院床位数不到4张。 中医就诊人数和方式 中医门诊服务总量6.7亿多人次,占各类医疗机构门诊服务总量的19.2%。 选择中医的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医治率分别达到90.1%、86.2%以及74.3%。 约有50%的受访者相信中医,但这些受访者中有60%以上的人表示自己就医会首选西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方式。 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医药管理机构设置、相关政策落实在不同省(区、市)有较大差异。 中医医疗资源配置在不同省(区、市)存在明显的不均衡。 农村中医医疗服务网点不够健全,村卫生室具有中医执业资质的人员不足。 (节选自《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材料三 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因此,要从理念层面、思维层面和行为层面,真正将中医药文化渗透、植入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和健康教育当中,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 25 - 材料四 中医药在欧美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是“以医带药”,即以针灸医疗为主带动中药产品的销售。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就是说,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日本不同阶层人士踊跃参加培训和考试,使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药“以教带药”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中医药报》) 7. 下列对材料中“传统医学”和“以教带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屠呦呦认为,加强传统医学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造福人类。她说的“传统医学”即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 B. “以教带药”指的是以中医药的教育培训来带动中药产品销售,并促进更深层次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发展模式。 C. 日本采用“以教带药”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的结果。 D. “以教带药”在日本取得成功,得益于不同阶层人士的广泛参与和他们在中小学校推广中医药教育培训。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国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中医机构和资源的建设亟待加强,民众对中医的疗效信任度不高,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容乐观。 B. 屠呦呦的获奖感言具有全球视野,她站在世界的高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探索从传统医学中研究、发现良药,从而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C. 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是全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渠道,中医药知识应该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单靠一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 D. 中医既有传统哲学基因,如把元气论、阴阳说等作为理论基础,又有切实的诊疗手段,如重视汤药针灸等施治方法,所以说中医兼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两小题。 (1)上述四段材料讲的都是中医药,本质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 ”和“ ”问题。(在“现状、理解、模式、传承”中选择两个词填到横线上)。 (2)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之,不超过50字。 - 25 - 【答案】7. B 8. C 9. (1)理解 传承。(2)我认为中医药文化应该进课堂,因为只有进入课堂,中医药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中‘传统医学’和‘以教带药’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她说的‘传统医学’即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错误,选项缩小了屠呦呦所指的“传统医学”的内涵;材料一中说“……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国传统医学赠予人类的瑰宝……我在传统中医文献里面找到了新的灵感和想法。传统中医在过去很多个世纪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学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良药……”,由此可知,屠呦呦所说的“传统医学”包括给她发明青蒿素带来灵感的传统中医文献,但并不仅仅是这些文献; C项,“……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的结果”错误,日本采用“以教带药”的模式不是世中联推行中医师考试的结果,材料四中说的是“中医药在日本的发展则是‘以教带药’,……值得关注的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在日本推广国际中医师考试……”; D项,“得益于……他们在中小学校推广中医药教育培训”错误,属于无中生有,材料并未显示日本在中小学推行中医进课堂。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C - 25 - 项,“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是全民理解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主渠道,中医药知识应该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错误,这一说法言过其实,不切实际,材料三中说的是“只有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系统地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单靠一些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单纯依靠一些形式上的、短时期的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是行不通的”,选项忽略了“形式上”“短时期”这些限制词。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在要求的指引下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概括。第一个问题是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问的是四段材料讲的中医药在“本质上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哪两个问题,题干还给出了备选的词语,所以考生要思考几则材料的内容以及设置这些内容的目的,从材料来看,第一则材料展示中医药在青蒿素研制中的价值,第二则材料借助调查报告的形式展现中医药面临的问题,第三则材料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上存在的问题,第四则材料在国外的传承模式,由此可知,这几则材料展现的是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对于中医药文化进课堂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述之,不超过50字”,对于这个问题,考生既可以认可,也可以发对,如认可的话,要从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角度分析,如中医药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属性,二中医药文化只有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才能真正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落到实处,如反对,可以从学校教育的目的角度分析。 (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到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 25 -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做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王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 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华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按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 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一-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心灵的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 - 25 - 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早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 10. 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魅力: (2)茫然: 11. 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 12.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13. 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 【答案】10. (1)魅力:这里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2)茫然: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11. ①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引出“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且《梦溪笔谈》中的描述与我的实际见闻相照应。②在内容上,沈括的记载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引发了“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 12. ①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切感人,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小小之“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②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排比)的形式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土地渔农的天然忧思,情感在铺排中推进升华。③“渴望雨水的禾苗”“ 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 “巨风狂吼”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天地万物人格化,赋予其生命,赐予其性格,不仅使文字形象生动,也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④采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出“我”的形象特征,让读者窥探出“我”内心的柔软敏感,对世界以善意相待,从而引发我们的思考。 13. - 25 - 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③“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指出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第(1)句说“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天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此处的“魅力”是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第(2)句是“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结合这句话的一是,此处的“茫然”是说作者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之情。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有什么作用?”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作用。回答段落的“作用”题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上着手,还要关注改段落所在文中的位置。阅读文章,开头部分引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那段夜见流星的记载,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为全文奠定了神秘而充满童趣的风格基调,也引出了“我”儿时第一次看见流星的经历,从而引发了后面“我”对流星陨落的生命思考。在结构上,以沈括夜见流星的故事,以及《梦溪笔谈》中的描述和“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相照应。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句子的表现力。赏析精彩句子的表现力时,要首先指出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该手法的艺术表现力。回答艺术表现力要从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篇章结构和语言等角度思考。本句开始就说“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此处以“我”之视角为起点,真切感人。“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本性”,“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 25 - 小小之“我”的天空冥思背后隐藏着大我情怀,隐藏着人们对天空的敬畏,对大地的情愫,对生活的期盼与忧思。整散结合,后半部分以整句、的形式、排比的手法,刻画出“我”身为农家子弟对农民,对渔农的发自内心的忧思。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你结合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本题考查探究文中重要内容丰富意蕴。阅读全文探究“流星”的多重意蕴,要围绕“流星”所写的人、事,把握内容,结合文章是主旨,回答出“流星”在文中的表面意,深层意。文章第六至八三节讲的是“我”在童年时期听王豹伯伯讲有关“流星”的故事,“我”第一次看到“流星”的陨落,所以“流星”蕴含着作者对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第八至十一节文字说的是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文章最后一节说“孩子们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这就解释了本文的主旨:“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联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逝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最后一点对考生来说,比较难以回答的,但是前两点还是可以得分的。 三、古诗文阅读(共40分) (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厨者王小余传 清·袁枚 小余王姓,肉吏之贱者也。工烹饪,闻其臭者,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初来请食单;余惧其侈,然有颖昌侯①之思焉,唶曰:“予故窭人子,每餐缗钱②不能以寸也。”笑而应曰:“诺。”顷之,供净饮一头,甘而不能已于咽以饱。客闻之,争有主孟③之请。 小余治具,必亲市物,曰:“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既得,泔之,奥之,脱之,作之。客嘈嘈然,属餍而舞,欲吞其器者屡矣。然其簋④不过六七,过亦不治。毕,乃沃手坐,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凡三十余种,庋而置之满箱。他人掇汁而捼莎学之,勿肖也。 或请授教,曰:“难言也。作厨如作医。吾以一心诊百物之宜,而谨审其水火之齐,则万口之甘如一口。”问其目,曰:“浓者先之,清者后之,正者主之,奇者杂之。视其舌倦,辛以震之;待其胃盈,酸以厄之。”曰:“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曰:“能大而 - 25 - 不能小者,气粗也;能啬而不能华者,才弱也。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能,则一芹一菹皆珍怪;不能,则虽黄雀鲊三楹,无益也。而好名者有必求之与灵霄之炙,红虬之脯,丹山之凤丸,醴水之朱鳖,不亦诬乎?”曰:“子之术诚工矣。然多所炮炙宰割,大残物命,毋乃为孽欤?”曰:“庖牺氏⑤至今,所炮炙宰割者万万世矣。乌在其孽庖牺也?虽然,以味媚人者,物之性也。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曰:“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而终老随园,何耶?”曰:“知己难,知味尤难。吾苦思殚力以食人,一肴上,则吾之心腹肾肠亦与俱上;而世之贪声流歠者,难奇赏吾,而吾伎且日退矣。且所谓知己者,非徒知其长之谓,兼知其短之谓。今主人⑥未尝不斥我、难我、掉磬我,而皆刺吾心之所隐疚,是则美誉之苦,不如严训之甘也。吾日进矣,休矣,终于此矣。” 未十年卒。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为之传以咏其人。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 【注】①颖昌侯: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贪嘴之意。②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③文中为主厨之义。④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⑤即伏羲。⑥主人:这里指随园主人,也就是袁枚。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烹饪,闻其臭者 臭:气味,这里指香味。 B. 十步以外无不颐逐逐然 逐逐:急欲得到的样子。 C. 其天良,我乃治 天:气候,时令。 D. 涤磨其钳铦刀削笮帚之属 属:类。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且味固不在大小、华啬间也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 不如严训之甘也 羡长江之无穷 C. 以子之才,不供刀匕于朱门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能大而不能小者,气粗也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初王小余向作者请示菜单,作者怕他太奢侈,就和他说自己是穷人子弟出身,每顿饭花的铜钱串起来不能超过一寸。后来王小余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 B. - 25 - 王小余对食材尤为讲究,买到满意的食材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对他菜品非常满意,吃到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王小余在做菜数量上也特别克制,一般不会超过六七道菜。 C. 王小余认为味道不在于食材的大与小、简单与丰富,只要厨师的才艺好,简单的食材也能做出美味,而为了贪图名声而使用奇珍异材反而是一种荒唐的行为。 D. 王小余由厨艺解读到了很多人生之理,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虽然可以欣赏并理解王小余,却不能使王小余的厨艺得到提升,而袁枚却对他严苛,反而可以促进他,这也是他愿意待在随园,不愿高就的原因。 17. 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八 珍 七 熬贵 品 也 子 能 之 宜 矣 嗛 嗛 二 卵 之 餐 子 必 异 于 族 凡 何 耶 18. 把下列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不能尽物之性以表其美于人,而徒使之枉死于鼎镬间,是则孽之尤者也。 (2)余每食必为之泣,且思其言,有可治民者焉,有可治文者焉。 【答案】14. C 15. D 16. D 17. 八珍七熬/贵品也/子能之/宜矣/嗛嗛二卵之餐/子必异于族凡/何耶 18. (1)那些不能尽动物的本性而向人展示其美味,而白白地让它们在锅里面枉死,这是一种极重的罪孽。(2)我每每吃饭,都为他而哭,并且会想起他说的话,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也有写文章的道理。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天”应为“天性”。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A项,“且”:表递进,而且,况且。B项,“之”:都作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C项,“以”,都作介词,凭、凭借。D项,“而”:前者表转折,译为“但是,然而”;后者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故选D。 - 25 -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那些只知道砸着声音吃喝的人并不能真正欣赏理解王小余。顾故选D。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用“/”给下列文字断句。”。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八珍七熬贵品也”,句中“也”作语气词,一般在句尾,故应在“也”后停顿。而且本句是判断句,故应在“八珍七熬”后停顿。“子能之宜矣”的意思是“您能烹饪,这正常。”其中“矣”作语气词,一般在句尾,故应在“矣”后停顿。“之”是指“烹饪”这件事,作宾语,故还应在“之”后停顿。“子必异于族凡”的句意是“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句意完整,应在此句的前后都停顿。“何耶”一般独立成句,故应在“何”前停顿。完成断句后,疏通语意如下:八珍七熬, - 25 - 这是珍贵的品种,您能烹饪,这正常。区区两只鸡蛋的饭,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什么呢?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物之性”:“动物的本性”;“表”:“展示”;“于”:“向”;“徒”:“白白地”;“枉死于鼎镬间”:“在锅里面枉死”;“是”:“这”。第二句关键点:“之”:“他”;“且”:“并且”;“治民”:“治理百姓”;“治文”:“写文章”。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五是有些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需要译出。 参考译文: 小余姓王,是个身份低贱的煮肉差役。他擅长烹饪,人们闻到他烧菜的香味,十步以外没有不下巴跳动、歆羡向往的。最初他向我请示菜单,我怕他太奢侈,但又有颍昌侯(那样贪嘴)的想法(指西晋何曾“日食万钱”“厨膳滋味,过于王者”),就叹了口气说:“我本来是个穷人,每顿饭花的钱(缗钱,即串起来的铜钱)不能超过一寸。”他笑着答应说:“好。”不久,上了一道净饮,味道甘美,大家不停地喝到饱。客人听说了他,争着请他为自己主厨。 小余准备菜肴,一定要亲自上市场,说:“东西各有其天性,天性好的,我才用。”买到后,就淘洗、加热、清理、调制。客人吵吵着,接连地吃到满意,手舞足蹈,好几次恨不得吞下餐具。但是篮子里只有六七道菜,超过这个数目也不再做了。完了,就洗手坐定,洗磨他的钳子、叉子、刀子、刨子、笮具、刷子之类,共三十多种,把柜子放得满满的藏起来。别人拾起他剩下的汤汁,双手切磨着学着做,可是不像。 - 25 - 有人请他传授技艺,他说:“很难说啊。当厨子就像当大夫。我用专一的心思诊断各种事物适合怎么做,细心斟酌怎么用水火来调和,这样就可以众口如同一口了,都以此为美味。”问他细节,他说:“味浓的在先,味淡的在后。味正的为主料,味奇的为调剂。等人舌头麻痹了,就用辣味来刺激它;等人胃满了,就用酸味来将食物压缩。”问者说:“八珍七熬(八珍指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擣珍、渍、熬、肝膋,七熬未知),这是珍贵的品种,您能烹饪,这正常。区区两只鸡蛋的饭,您做的必定跟普通人不一样,为什么呢?”他说:“能做大菜而不能做小菜的,是因为气质粗。能做简餐而不能做盛宴的,是才力弱。而且味道本来不在乎大或小、简单或丰盛之间啊。如果才能好,则一个水芹、一味酱料都能做成珍贵奇怪的菜;才能不好,那么即使把黄雀腌了三间屋子,也没什么好处。而贪图名声的一定要做出灵霄宝殿上的烤肉、红虬做出的肉干,用丹山的凤凰来做丸子,用醴水的朱鳖来炮制,不是很荒唐吗?”问的人又说:“您的技艺确实精巧啊。但是多烧煮杀生,残害动物的性命,不是做孽吗?”他说:“从伏羲氏到现在,所烧煮杀生的已经万万世了,伏羲的恶孽在哪里呢?虽然如此,但是用味道来取悦人,是动物的本性。那些不能尽动物的本性而向人展示其美味,而白白地让它们在锅里面枉死,这是一种极重的罪孽。”问者说:“以您的才能,不在豪门巨家里整治膳食,而在随园里终老,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懂得我难,懂得美味更难。我苦思尽力地为人做饭食,一道菜上去,我的心肝肾肠也跟着一起送上去了。而世上那些只知道咂着声音吃喝的人,很难格外欣赏我,这样我的技艺就会一天天退步了。况且所谓知己的人,说的是那种不只能了解其长处、也同时能知道其短处的人。现在随园主人(指袁枚)并非不斥责我、为难我、跟我吵闹,可是他都能刺中我心里暗自内疚的地方。像这样,那么一味的给我以美誉,实为苦楚,不如随园主人对我严厉的训诫反而甘美,我就一天天进步了。算了吧,我还是终老在这里吧。” 不到十年,他去世了。我每每吃饭,都为他而哭,也会想起他说的话,里面有治理百姓的道理,有写文章的道理。就为他作了这篇传,称颂这个人。 (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阙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19.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 和 。 20. - 25 - 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答案】19. 闲 深 20. 体现了诗人闲居之处乃幽静闲逸之所在,与上文中的深山密柳相照应。绿柳掩映着白日的光辉,滤成月色般的清辉幽幽,使日光少了一分耀目,多了一分平和。与诗人内心的闲隐情怀相契,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名利束缚,求得一心清净,向往真正愉悦的归隐生活,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解析】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1]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炼字”,就是对语言进行锤炼,从字词的海洋里挑选出最准确、最鲜明、最具个性的词语来对诗词意境进行描摹或情感抒发。“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深柳读书堂”,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 点睛:炼字题设问: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炼字题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你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 25 -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该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青溪行不尽,春色也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随”字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五六句中“闲门向山路”,“闲门”表明这里没有多少人打扰的,。主人分明爱好观山,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结末两句,诗人仍描写别墅光景。山深林密,虽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环境安谧,气候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这体现了诗人闲居之处乃幽静闲逸之所在,与上文中的深山密柳相照应。绿柳掩映着白日的光辉,滤成月色般的清辉幽幽,使日光少了一分耀目,多了一分平和。与诗人内心的闲隐情怀相契,体现了诗人想要摆脱名利束缚,求得一心清净,向往真正愉悦的归隐生活,以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1)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 亦耻之。” (《论语•公冶长》) (2)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21. 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 “巧言”对应 __________________;“令色”对应 “善柔”;“足恭”对应__________ 。 22. “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怨” 的情绪。 【答案】21. (1). 便佞 (2). 便辟 22. ①在交往中,我们应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②不要“匿怨”而交,表面上亲热,实际上恨之入骨的做法不可取,交友应表里合一,以“谅”交友。③分析“怨”形成的原因,如涉及双方原则性的问题,无法消“怨”那就选择不交,以“直”交友。 【解析】 【21题详解】 - 25 -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与人交往中,孔子以‘巧言、令色、足恭’三者为耻,此三者正好与我们在《论语》中学过的‘损者三友’相对应,请你写出剩下两空相对应的内容。”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语句内容的能力。通读语句,疏通大意,找到答案。“巧言、令色、足恭”的意思是“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孔子曰:‘……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损者三友”中“三友”是指阿谀奉承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花言巧语的人。”故“巧言”对应“便佞”;“令色”对应“善柔”;“足恭”对应“便辟”。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怨’是我们的常有的情绪,无法逃避,也无法消除。因此,在日常交往中,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无怨而交’。请你结合孔子的交往观,谈谈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该如何处理‘怨’的情绪。”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经典中语句的现实意义的。这道题要求简要分析孔子是如何察识学生的。通读上述材料两则材料,理解文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如何处理人际交往中的“怨”的情绪。交往中如果出现了“怨”的情绪,先分析“怨”形成的原因,如涉及双方原则性的问题,无法消“怨”那就选择不交,以“直”交友。应推己及人,多审视自己的不足,多包容别人的难处,努力化解心中的怨恨。不要“匿怨”而交,表面上亲热,实际上恨之入骨的做法不可取,交友应表里合一,以“谅”交友。 参考译文: (1)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论语·公冶长》) (2)孔子说:“重责备自己,而轻责备别人,怨恨自然不会来了。” ——(《论语·卫灵公》)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彼童子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 安能以身之察察,________________? (《楚辞·渔父》) (4)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 。滟滟随波千万里,_______________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25 - 【答案】 (1).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2).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 不悱不发 (4).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5). 新浴者必振衣 (6). 受物之汶汶者乎 (7). 渚清沙白鸟飞回 (8). 无边落木萧萧下 (9). 海上明月共潮生 (10). 何处春江无月明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根据上下文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隅”“汶”“渚”的写法。 四、作文(60分) 24.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从”“北”“化”这三个字都是由“人”而来的同体会意字(见上图甲骨文示例),相随而“从”,相背而“北”,相转而“化”。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从这三个文字的甲骨文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和想法?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文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 欢喜文字学的朋友有个有趣的发现,“从”“北”“化”这三个字均由“人”字而来。在甲骨文中,两个“人”字相随,便是“从”字;两个“人”字相背,便是“北”字;其中一个“人”字转过来,便是“化”字。由这三个字的形体特点,我想到了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 第一种境界是“从”字 - 25 - 写法——两个“人”字相随。在这种境界里,我们应该处于不谙世事人情的年纪。“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大千世界的一切都是新鲜、新奇的。我们乐意学习,乐意接受,凡事我们均能以肯定的态度悦纳。我们相信父母,相信老师,尊重长辈,怀了一颗求知的赤子之心,凡事听从,一切顺从。 第二种境界是“北”字的写法——两个“人”字相背。臻及这一境界时,我们大致已经长大,有了独立思想。“看山不再是山,看水不再是水”,我们不再用肯定、悦纳的眼光和胸怀去面对大千世界。“我思故我在”的“思”常常变成怀疑和否定。我们开始与父母争吵,与长辈辩论,不相信经典,时常怀疑常识的正确性,凡事悖逆,时时求异。 随着年龄的长大和阅历的丰富,我们逐渐来到了第三种境界,那就是“化”字的写法——那个“人”字转了过来。我们终于发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经典依旧是经典,常识终究是常识。我们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第一种境界里的懵懂少年,到第二种境界里的踔厉风发的青年,终于成长到干练成熟的沉稳中年——虽然有些油腻,却能处事慎重,一举一动循规蹈矩。 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能如此完整地经历这三种境界。有的人终其一生,始终在第一种境界里与世浮沉,随人欢喜。没有自己的色彩,没有自己的个性,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忙忙碌碌,像个划船的奴隶,终日挥桨不停。也有人终生走不出第二种境界,时时刻刻愤世嫉俗,与时不合。他看不惯世人,世人也看不惯他,结果郁郁寡欢,坎坷一辈子。他们只会写出人生的“从”字和“北”字。 惟有臻及第三种境界的人,才会写出人生的“化”字,才会领略“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况味,才会拥有完美的人生。“从”“北”“化”三个普通的汉字,蕴含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绝不普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 25 -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所给材料包括两个部分,即漫画与文字解说。首先明晰材料中对这三个字的理解。一方面,“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包孕着国人从古自今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是从人生哲学的层面,从一个人完整的人生历程的角度去说的。我们首先要模仿父母师友名人名家的优点,这是间接经验的获得,即“从”;之后会产生精神和行为上的双重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从人生纵向的年龄层面上看,从一定程度上,幼年善“从”,青年善“北”,老年善“化”。另一方面,“这三字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这一句更多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说的,这三字之妙蕴含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在为人处事上,既要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历史,尊重过去,又要学会质疑一切,养成独立思考之品格,进而获得精神层面的升级,成为善“化”的智者。从三者的关系角度来说,“从”是“北”的基础,有所学有所得才能有所“北”,有“从”,“北”才不是空穴来风,任性妄为;“北”是“化”的前提,盲从的人缺乏思考的能力,会“北”善“北”的人才能切中事物之要害,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转化升级,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最终成为拥有知识产权的强者;“北”是“从”的补充,我们不能为了“北”而“北”,因此在质疑的同时不能缺失内心的感恩与柔情,“北”是对“从”的补充,使其不至于陷入盲从之淖,“北”是为人的锋芒,也是立世的脊梁;“化”是“北”的目的,质疑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才学,而是希望改变现实的不尽人意,建构更为美好的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质疑者和改变者,因此在解构的同时,还要建构,这就是以“化”为终点的。在立意上可以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可以就其中一字或两字加以生发,联系社会生活。 立意: 逐鹿于林,与林合一,行走于世,“化”我于世;择其善者而“从”之,去其恶而“北”之,力求为我所用而化之;做善“化”的智者。 素材: 1.王国维说过学习三境界,而我认为人生也有三境界。如同逐鹿于山林,带着什么样的目的进,带着什么样的收获归,与林合一,便能捕获猎物。 2.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在群体中,我们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故有了“从”。于懵懂的孩子而言,初接触这个世界,的确应受导引而摸索道路。首先学会的,便是“从”,有了他人的力量,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了基本的认知。 3.何谓“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人相背而行。年龄渐长,人们已不安于前人的经验指导,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所以人们开始与之前的想法、行为背离,天南地北,固执已见。于少年而言,青春时的躁动化为倔强的助推剂,他们叛逆不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如同在林里逃路的猎人,凭自己的感觉而行走其中,质疑前人的路径与经验。 4.诚然,由“从”到北是人们意识的觉醒,也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但无论偏向哪一方,都会失衡,让我们迷失自己的方向。冯骥才曾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顺从。”而村上春树也说:“在那复杂的人性中,你看见众生,更窥见自我。”所以,“从”与“北”在不同的时境中有所强调,但两者相辅相成,转化为一,才是我们最终应达到的境界。正如经验丰富,但摸索日出丛林规则的猎人一样,古为今用。 - 25 - 5.因地制宜,因时设法,与山林合二为一,才会最终捕捉到鹿。于现实生活中,“化”而为的例子,俯拾皆是。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在四面八方风袭来时,勇敢踏上征途,获得了“生命最深沉的感悟”,她顺于天气也逆于现状;杨绛先生顺于时势忍辱前行,却也与命运抗争,潜心研究学术,将自己奉献。她像一滴水,融化在海洋里……她们都是通过转“化”自己,使自己与时代相连,构成共同体,从而收获了自己的提升。 6.为人处事,“化”是最高的境界。通过顺从,我们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未知,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知识的积累,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尝试去打破前人的桎梏。但我们最终会发现,成长不在某个瞬间,而是在不断地重叠中。当我们逐鹿时,我们是顺着它的脚形。当我们踏入这陌生的林域中,我们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巧妙地捕捉它,但最后,往往是与山林合一、深谙丛林之道的人收获了猎物。 行文结构: 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人生要经历三种境界才完美”;然后概述材料,引出观点——我们的人生大致也得经历这样的三种境界,才算是完美,才算是不枉此生;正文部分围绕三个字来展现三个境界的特点,并指出身处这三个境界分别该如何行事;最后收束全篇,指出三个字中蕴含人生大智慧。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