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北省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仙桃、天门、潜江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 解析:A项,“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的人数最多”错误,原文为“通过分析,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最受关注,接下来是物流司机、解放军和建筑工人,他们奋斗在武汉抗击疫情的各条战线”,医护人员和防疫专家只是最受关注的职业。B项,“说明武汉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错误,偷换概念,全国的数据不能说明武汉疫情,也不能得出“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的结论。D项,“……都属于材料三中瘟疫的文化符号”错误,根据材料三中对文化符号的定义可知,现实中的人物需要经过时间沉淀被赋予了某种独特内涵时才能成为文化符号。故选C。‎ ‎2.(3分)D 解析:D项,“因为艺术家对瘟疫进行的描绘能转化成为文化符号,所以瘟疫史能够启示我们……”错误,二者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3.(3分)C 解析:A项,不能论证“疫情”命运共同体;B项主要阐述了澳洲大火对动物的影响,不能论证人类命运;D项,蝗灾不是疫情。故选C。‎ ‎4.(4分)一是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先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从中国行动与世界态度两个维度论证“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1分)。二是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①引证法。引用外国媒体评论和各国政要的称赞等,论证中国行动的效力和中国力量的伟大,以及中国人民和世界进步人士的人类共同体意识(1分)。②例证法。列举各国对中国的物质援助和精神鼓励,论证各国政府和人民在面对人类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1分)。③对比法。把国际友人的支持与好事者、狭隘者、一些西方媒体的不义之行进行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在疫情面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1分)。‎ ‎5.(6分)一方面,疾病特别是瘟疫会使人类显得脆弱:①瘟疫史与现实告诉我们,它像一个魔鬼一直缠绕人们的生活,人类时刻面临着被它吞没的危险。②在历次流行性疾病和瘟疫中,总会有大量人员死亡。③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人类还没有足够的共同体意识和技术力量共同战胜瘟疫。(3分)另一方面,疾病特别是瘟疫会使人类显得伟大:①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体现出强大的中国行动、中国力量与中国制度优势。②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③人们既可从瘟疫史与亲身抗击瘟疫的现实中获取医疗知识,积累抗疫经验,也可从以瘟疫、疾病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中获得直接的感受,增强抗疫的信心。(3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C 解析:C项,“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错,于文无据,诗中主要是体现娴静、松弛的氛围。‎ ‎7.(3分)B 解析:B项,“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错,无夸张手法。‎ ‎8.(4分)①稻米丰收,瓜果成熟后被勤劳的农人用背篓装回家;②农人饱满的心因丰硕得到安宁。(每点2分)‎ ‎9.(6分)①诗歌第一节借露珠、镰刀、瓜果等意象,描绘了一派悠闲静美的农家丰收图;②诗歌第二节借网、乌桕叶、芦篷、白霜、船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朦胧柔美、充满生趣的霜晨归渔图;③诗歌第三节借草野、溪水、青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安详、恬静的少女思恋图。(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10.(3分)A 解析:“何”是前句的宾语,即“是什么”,与前句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之”作“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排除B项。故选A。‎ ‎11.(3分)C 解析:C项,骖乘是古代乘车时居右陪乘的人。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 ‎12.(3分)B 解析:B项,“第二年依然施粥”错,原文“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他年”是“又一年”,不是第二年。‎ ‎13.(8分)①伯父李瑒对这件事深深赞叹嘉尚,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落实“嗟尚”“称”各1分,翻译准确、通顺2分) ②小孩大人严肃恭敬,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知道我们这些人 不道德啊!”(落实“弛惰”“相谓”各1分,翻译准确、通顺2分)‎ ‎14.(3分)李士谦对被其家僮抓到的偷粮食的人加以安慰,并立即释放了他。(1分)原因是他认为偷粮食是穷困所迫,道义上不应该被责备。(2分)‎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幼年死了父亲,侍奉母亲,因孝顺而闻名。伯父李瑒对这件事深深赞叹嘉尚,常常称赞他说:“这孩子是我们家中的颜子啊。”(李士谦)十二岁时,被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担任护卫贴身跟随,片刻都不离开。后来遭逢母亲去世,居丧期间瘦骨嶙峋。士谦守丧期满除服,舍弃住宅,将它作为佛寺。博览各种书籍,同时精通天文术数。赵郡王高叡因为他德行好推举他做官,(他)称病不去。隋朝拥有天下,(李士谦)始终坚守志向不做官。 李氏宗族昌盛,每到春秋两次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时,一定举行盛大宴会极尽欢乐,没有谁不大醉喧闹不拘礼度。曾经有次聚集在士谦的住处,丰盛的酒菜堆满眼前,(李士谦)却先摆好黍子,对堂兄弟及诸子侄说:“孔子称黍子是五谷中最重要的,荀卿也说食物以黍稷为先,古人崇尚的东西,难道可以违反吗?”小孩大人严肃恭敬,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之后,才知道我们这些人不道德啊!”(他)家中财产很多,自身却奉行节约勤俭,常把救济布施作为本分。有兄弟俩(因为)分配财产不均衡,到了互相争讼(的地步),李士谦听说后就拿出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和分得多的人的财产相等。兄弟俩惭愧敬畏,相互推让,终于成为善良的人。有牛侵犯他的田地,士谦(把它)牵放到阴凉处喂养,(爱惜它)超过了牛的主人。看见有小偷割他的禾黍,就默默地躲避他。他家的奴仆曾经抓到偷粟米的人,士谦安慰并告诉他说:“穷困迫使人这样,根据仁德不应该责备。”立即下令释放了那个人。 那以后(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来借给乡里的人,遇到这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家没有办法偿还,都来(向士谦)表达歉意。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粟米,本来就是指望救济穷人,难道是为了求取利益吗?”因此全部召来借债人家,为他们设置酒食,对着他们烧掉了债券。第二年庄稼大丰收,借债的人家争着来偿还士谦的债务,士谦一点东西也没有接受。又一年饥荒又很严重,士谦用尽家中的钱财,给灾民做稀饭,靠这保全生命的人几乎要用万来计算。到春天,(他)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之人。赵郡农民对他感恩戴德。有人对士谦说:“您暗中做了许多善事。”士谦说:“所谓暗中做善事是怎么一回事呢?它如同耳朵响,唯独自己能听到,别人没有知道的。现在我所做的,你们都知道,这怎么是暗中做善事呢!” 开皇八年,(李士谦)死在家中,当时六十六岁。赵郡男女听到这件事,没有谁不流着眼泪说:“我们这些人不死,却让李参军死吗!”会合送葬的有一万多人。同乡人逐条陈述他的事迹,到尚书省请求给一个“先生”的谥号,事情被搁置没办成,他们就共同在墓前树立了碑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A 解析:A项,“表达自己被贬的不满和愤懑”错,从“睢盱大志小成遂,坐使儿女相悲怜”来看,本文应是慨叹大志少成功,没有表现对自己被贬的不满。‎ ‎16.(6分)李诗主要运用了比兴、象征和用典的手法(1分)。冰雪喻阻遏之冷酷,满塞喻阻遏之严重,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1分);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用宗悫的典故,表达追求理想的信心(1分)。柳诗主要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1分)。借助“夸父逐日”的传说,表达对夸父勇敢追求理想的肯定和赞美(1分);用高不过九寸的北方矮人与夸父的对比,表达对人生的思考(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2)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 ‎(3)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每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3分)B 解析:“天是那么高,那么蓝,那么亮,好像是含着笑告诉北平的人们”这一句中就综合运用了排比和比拟(拟人)的手法,“那么……”句式整齐一致,“含着笑”拟人的情态;“西山北山的蓝色都加深了一些,每天傍晚还披上各色的霞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西山北山的蓝色”比作“霞帔”。故选B。 19.(4分)①原文“各种各样的葡萄,各种各样的梨,各种各样的苹果”,句式整齐,构成工整的排比句,加强了语气语势;②突出了北平秋天水果种类丰富,各类水果本身的品类样式之多,起到了强调作用;③“各种各样”反复出现,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20.(4分)①都摆列得那么好看 ②他们还会唱呢(每句2分)‎ ‎21.(4分)(1)语句②,将“能力”删掉;(2)语句④,在“改善”前加“用于”(或“可”,或“能”);(3)语句⑥,在“病情”后加“进展”;(4)语句⑦,将“减少”改为“降低”。(每个1分)‎ ‎22.(5分)直播成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其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可为企业开拓销售新渠道(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 四、写作(60分)‎ ‎23.(60分)略 参考立意:①合理的惩戒也是良药;②明确教育惩戒权是社会的进步;③无金箍,不成佛;④合理惩戒是素质教育的钙质;⑤惩戒乃师之担当;⑥教育惩戒是教师的权利;⑦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