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语文5月校际联考试题(解析版)

2020 年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语文试题 2020.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 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 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 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也有 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媒体 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 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效性与实效性。融媒体 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传播效率和传播效果获得显著提升。二是具有包容性与开 放性。一方面,由于技术的变革创新,融媒体打破了旧媒介的生产方式和媒介间的壁垒,消 融了传受者之间的界限,体现了强大的包容性;另一方面,融媒体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介的 传播模式,使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三是具有多维性。传统文化 的传播由单向的传统媒介传播模式发展成为多维交互传播模式,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 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 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平台,是基于“一网一台一馆”(中国孔子网、孔子网络台和儒家文化 数字馆),以儒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自上 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 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享,打 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目。平台 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经典吟诵 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进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尝这,取得了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奕悦《融媒体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杖料二: 融媒体不同于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 的传播。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 融媒体能够有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作为传统文化 中物质文化的代表的文物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光明日报《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 解》说明了我国馆藏文物腐蚀严重,像敦煌莫高窟这些暴露在露天环境中的文物遭受的侵蚀 更为严重。同样,面对时间的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 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画、泥塑等,它们己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 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 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 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革除了报纸、杂志等传 统媒体传播手段单一的弊病,将媒体的传播能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融媒体产品的多样化 造就了其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其中,文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 户端、APP 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 技术不仅在 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 景,使得“同步时空,还原现场”成为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和复原工作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等等。 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融媒体宣扬传统文化不是简 单的展示与场景再现,而是在全新文化产品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创作者感情。例如,新华 社陕西分社创新性推出“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H5,让用户通过涂鸦的方式 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彩色兵马俑,使得原本已经褪色的兵马俑重焕彩色新妆,重新回到了人 们的视线。融媒体技术还可以搭建沟通的桥梁,让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让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 (摘编自王硕刚 巨维博《融媒体视域下宣扬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材料三: 目前,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 多元的文化传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 代传播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文和文化的热情, 实现优秀传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 在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依照以前的发展模式传承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文化 发展潮流。须以创新的理念不断推陈出新,传统文化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环境中得到更好的发 展。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 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 的品味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于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 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只有与精 英知识分子结缘,才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 性,满足当代人对文化的高层次需求。 (摘编自张瑞丽《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融媒体是一种新型媒体,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融合。 B. 融媒体语境下,网络上的任何个体皆可进行信息的生产、传递、共享及反馈,因此传统文 化的传播更具包容性和开放性。 C. 融媒体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而传统文化与融媒体的关系也日 益密切,二者相辅相承,互相依存。 D. 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把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激发民众热情,就 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兴融媒体传播平台能实现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共亭,能用全新的手段和模式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B. 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利用融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 文化难度更大。 C. 利用 H5 技术的交互性和趣味性,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想象参与创作,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 全新作品。 D.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过分追求利益、普通民众品味低俗等问题亟待解决,精英群体更应肩 负起引导义务。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媒体融合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性的基础服务,创新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扩大了 其传播的广度。 B. 将全息投影技术运用在傩文化的保护、展示、商业应用等多个方面,使傩文化能突破时空 的限制得以传承。 C. 《中国诗词大会》一经播出,就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受到一致好评,并掀起了全社会对 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潮。 D. 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 APP 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时间收 到信息,及时反馈。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融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案】1. A 2. B 3. D 4.①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并列阐述。② 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 5.①媒体、传播者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②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③普通民众自觉提 升文化品位,增强辨识能力。④精英群体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解析】 【1题详解】 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A项,“它把不同的媒体进行全方位的整合,从而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和多方面 融合”错误,由“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 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目前的融媒体环境,既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共生, 也有新旧媒体间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从本质上讲是以互联网新 媒体为核心的多元化媒介环境”可知,不是整合“不同媒体”,是“在人力、内容、宣传等 方面进行全面整合”。 故选 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 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B项,“利用融媒体保护非物质文化比保护物质文化难度更大”错误,由“同样,面对时间的 洗礼,非物质文化更难传承全貌,例如陕西的社火表演、剪纸艺术、皮影戏、秦腔、木板年 画、泥塑等,它们己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作为非物质文化,它们应该受到珍视和保护。 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 化”,选项删掉了修饰语“面对时间的洗礼”,并且原文是“融媒体可以通过图像、视频化、 APP、H5、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整保存这些岌岌可危的传统文化”,而非“比保护物质文化难 度更大”。 故选 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议论文相关知识的能力。做此题时,应掌握议论文的定义(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 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常见论证方法(道 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相关知识,才能进行准确地判断。 D项,材料二的观点是“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 响”,“借助‘活力网格’融媒体平台,市民用手机 APP 上报各类问题,网格管理中心第一 时间收到信息,及时反馈”展示了融媒体的作用,但是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作为 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 故选 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写作手法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原文,结合文章内容 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思路;并根据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知识,分析文章的 写作手法。 论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新时代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 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并列阐述,分别是:融媒体能够有 效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的原型,使宣扬传统文化有据可依;融媒体能够拓宽宣扬传统文化的 渠道,提升社会影响力;融媒体还能够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迸发出新的活力。 论证方法上,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如:“光明日报《馆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蚀的结与解》”“文 字、图片不仅能在传统纸媒上完美展现,更能通过客户端、APP 等大放异彩;视频、音频可以 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广泛传播;H5 技术不仅在视听上满足了用户的需要,还能够兼顾交 互性和趣味性;现场云技术革新了传统的采编发场景”“穿越秦朝,当你的品位遇上兵马俑” 等都是举例论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粗读全文,重点阅读相关段落,然后根据题 干要求,筛选出相关信息,并归纳概括,分点作答。 由“自上线以来,该融媒体平台实现了网站、微信、纸媒、APP 等交互媒体的深度融合、资源 共享,打造了《儒学快讯》《儒学联播》《儒林论道》《孔子会客厅》《传承者》等多个品牌栏 目。平台还利用线上线下,全面创新文化活动落地方式,成功举办了‘全球同祭孔’‘中华 经典吟诵大会’等大型主题活动,充分利用融媒体优势进行线上线下传播”“融媒体不同于 过去单一媒体或者少量媒体的传播,它实现了多种媒体形态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在新时代 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有着积极的影响”等句可以看出媒体、传播者 应综合运用融媒体技术。 由“融媒体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各种新媒体技术、新文化理念营造出了全新、多元的 文化传环境。应该利用融媒体技术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 媒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作品之中,激发民众对历文和文化的热情,实现 优秀传文化的大众化和全球化传播”更新理念,创新发展模式。 由“在泛娱乐化的今天,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 让人眼花缭乱,各种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 的品味变得越来越低俗不堪”可以看出,普通民众自觉提升文化品位,增强辨识能力。 由“各大媒体为了追求利润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博取关注,众多娱乐节目让人眼花缭乱,各种 变态邪恶的故事随处泛滥,网络上各种恶搞短视频屡见不鲜,普通民众的品味变得越来越低 俗不堪,这就亟待精英群体集体发声。知识分于作为知识的传承者,更应该肩负起引导传统 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前进的义务。在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只有与精英知识分子结缘,才 能远离媚俗,才能准确地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原貌传达出来,又兼具娱乐性,满足当代人对文 化的高层次需求”可以看出精英群体应引导传统文化向着良好方向发展。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 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 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 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 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 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 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描绘的是乡村常见的图景:秋天,收割好的水稻 被捆成一束束,立在稻田里。 B.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皱”写出了母亲的衰老,“美丽”蕴含着诗人 对母亲的讴歌。 C. “收获日的满月”与“金黄的稻束”两个意象都是饱满、丰硕的,是承载了诗人情感和思 考的客观自然物。 D.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中,“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 的周边环境。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头“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与结尾“而你们,站在那儿”前后呼应, 具有形式美。 B. “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描绘了暮色中远山环绕的景象,营造出静谧 的氛围。 C. “肩荷”“低首沉思”等词语将稻束人格化,把稻束与母亲的形象进一步联系起来,生动 形象。 D. 诗歌节奏舒缓、从容,与柔和的色调、静默的氛围十分吻合,共同营造出诗思与哲思相交 融的艺术境界。 8.“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9.诗中“稻束”和“母亲”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写出历史的流逝、变幻,与稻束、母亲静默、永恒形成对比,深 化主题。 9.①疲倦而美丽。稻束金黄,收割后站在田里;母亲的脸庞“皱”而“美丽”。②静默而伟 大。稻束、母亲“比雕像更静默”,又“肩荷着伟大的疲倦”。③奉献精神稻束、母亲都牺 牲自己,安于奉献。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D项,“‘这’指上文描写的满月、树巅、暮色、远山等稻田的周边环境”错误,根据下文可 知,“这”指的是“稻束”,也指收割稻束的母亲。 故选 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 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是实写”错误,由“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 边”是虚写。 故选 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 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运用比喻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小河流去, 意味着历史的变幻。而稻束与母亲则是静默的,“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变化与永 恒二者形成对比,深化了诗歌歌颂母亲与稻束奉献精神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和分析人物形象和事物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学生阅读相关句 子,重点分析描写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句子,并用精准语言进行概括,然后分点作答。 由“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 了的美丽的脸”可以看出,稻束与母亲,都具有疲倦、美丽的特点。 由“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可以看出,稻束和母亲永恒地默 默站立着,肩负着伟大,承受着疲倦,她们静默而伟大。 本诗由“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 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诗人由此想到“无 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 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 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 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 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 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手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条流去 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母亲和稻束的牺牲 和奉献精神。 【点睛】赏析句子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 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 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 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 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 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 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 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季 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王诸樊元年,诸樊已 除丧..,让位季札。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 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吴 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 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意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 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使齐,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 难。去齐,使于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 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去郑,适卫。说蘧瑗、史狗、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 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自卫如晋,将舍于宿,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 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 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适晋,说赵文子、韩宣 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 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 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 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 吾心哉!”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B.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C.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D.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丧,指守孝期满,除去丧服,与“服阙”“除服”含义相同。 B. 吾子,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表示亲近或敬爱的意思。 C. 大夫,先秦时代职官分三级,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 D. 上国,春秋时期称中原诸国为“上国”,与吴楚诸国相对而言。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札出身显贵,遵守礼制。季札为吴王幼子,吴王生前想让他继位,他避让不答应,坚持 长幼有序,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 B. 季札思慕圣贤,坚守节义。吴国人坚持立季札为国君,季札学习子臧的节义,抛弃家室财 产去耕种田地,吴国人只好放弃这个打算。 C. 季札知人知事,富有远见。他预言齐国的政权将要有变动,提醒晏子交出封邑和官职。后 齐国发生栾高之乱,晏子因听从建议得以幸免。 D. 季札守诺重信,始终不渝。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明白徐君心意,约定将宝剑赠给徐 君。徐君去世,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14. 季札对子产和叔向分别提出怎样的忠告?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诸樊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弟弟余祭想按次序传位,一定要把君位交还季札为止,来 满足先王寿梦的遗愿。 (2)当初我心中已经答应(把剑给)他,怎么会因为徐君死去就违背我的心意呢! 14.①季札告诫子产,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②季札告诫性格刚直的叔向,要考虑如 何避免祸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 学习子臧那样的义举。 “谁敢干君”中,“君”是“干”的宾语,意思是“冒犯您”,不能断开,排除 AD;“札虽 不材”意思是“我虽无能”,“不材”是“札”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 C。 故选 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大夫为最高等级,高于卿、士”错误,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 级。 故选 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 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 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D项,“约定将宝剑赠给徐君”错误,原文是“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 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可见并未约定。 故选 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授:传给;欲传以次:按照次序传位;致:交还、归还;称:符合,满足。 (2)始:当初,起初;许:答应,同意;岂:怎么,难道;倍:通“背”,违背。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段落,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 础上,概括分析,分点作答。 由“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 可知,季札告诫子产,要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 由“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可知,季札告诫性格刚直的叔向,要考虑如何避免祸患。 【点睛】复习时识记、积累大量的文学常识是解题的关键,而且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应考是 十分必要的。介绍三种常用的记忆方法:1.穿针引线法。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 内容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以内容为线索,用时间线穿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 具体如下: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 →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明中叶唐宋派→明末公安派→清代桐城 派。2.联想记忆法。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比如记忆 屈原:屈原→《离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白、李贺。这样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 知识。3.积累法。对于一些常识性知识,要加强梳理和记忆。如古代的“官职常识”“人物 称谓常识”“文集命名常识”“科举常识”“地理常识”“古籍常识”等,可以将所有需要 记忆的文学文化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里予以记忆。 参考译文: 二十五年(前 561),王寿梦死。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zhài),三 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季札贤能,因而寿梦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辞不答应,于是寿梦 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王诸樊元年(前 560),诸樊服丧期满,要把 君位让于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要 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曹君继续在位。君子评论子臧说他‘能遵守节义’。 您本是合理的继位人,谁敢冒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我虽无能,也愿学习子臧那样 的义举。”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就抛弃了家室财产去耕田,吴国人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十三年(前 548),王诸樊死去。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次序以兄传弟,一 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实现先王寿梦的遗愿;而且因为兄弟们都赞赏季札让国的高 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这样就能依次渐渐传到季札身上了。季札被封在延 陵,因此号为延陵季子。出使到齐国。劝说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没有 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患。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之前,国家祸乱不会平息。” 因此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所以在栾、高二氏相攻杀的祸难中得以免祸。季札 离开齐国,出使郑国。见到子产,如见故人。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穷奢极侈,大 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你执政时,要小心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败!”离开郑国 后,季札到了卫国。非常欣赏蘧瑗(qúyuàn)、史狗、史䲡、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说: “卫国君子很多,因此国家无患。”从卫国到了晋国,季札要住在宿邑,听到鼓钟作乐之声, 说:“奇怪啊!我听说有才无德,祸必加身。这孙文子正是为此得罪国君,小心翼翼尚恐不够, 还可以玩乐吗?孙文子在这里,就如燕在帷幕之上筑巢那样危险。而且国君尚在棺中停殡未葬, 难道可以作乐吗?”于是离开了。孙文子听说后,一辈子不再听音乐。季札到晋国,欣赏赵文 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 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您为人刚 直,或许会被猜疑,(您)一定要慎思如何使自己免于祸患。”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造访徐 国国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自己)还要 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把宝剑献给徐君。出使回来又经过徐国,徐君已死,于是季札解 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又把宝剑给谁呀?”季子 说:“不对,当初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怎能因为徐君之死我就违背我自己的心愿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注]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元佑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佑五年徒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 以此词赠行。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別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 B. 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 C. 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 D. “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 1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 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 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对其遭遇的同情”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 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写友人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 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 故选 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 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 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人 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 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 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 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 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 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中常见的声音。 (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出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成的 普遍规律。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 “_______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答案】 (1). 狗吠深巷中 (2). 鸡鸣桑树颠 (3). (有)善始者实繁 (4). (能) 克终者盖寡 (5). 横槊赋诗 (6).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情境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 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 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颠”“寡”“槊”“臾”等字,默写时要写 准确。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春,屋外尚有几分寒意,薄薄的,挥之不去。母亲从窗台上拿下一根老丝瓜,用一把 剪刀,把絮状的丝瓜皮剪开,便有黑溜溜的瓜仁儿,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 淘气劲儿。傍着院墙起个小土堆,趁绵绵春雨,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 天, ,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 探脑,俏皮可爱。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 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 转眼进入夏天,丝瓜藤蔓撒开了欢儿,爬上木桩,爬上草绳,缠缠绕绕,密密交织。院 子里,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随风吐出丝丝缕缕的芬芳。烈日当空, 暑气蒸腾,瓜荫笼罩处,地上光影斑驳,丝丝凉意沁入心田。 落日西坠,斑驳的影子,斜斜地映在院子里。忽然, ,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 漾动,暑气随风飘散。红通通的夕阳,泊进莽莽苍苍的群山。晚饭后,一家老小,喜欢在瓜 架下乘凉。劳作一天的大人们,斜靠在竹椅上,一边低低地絮谈,一边轻轻地挥着蒲扇,赶 走几只蚊子。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宁静的庭 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 18. 下列对文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拟、比喻、排比 B. 比拟、比喻、夸张 C. 对偶、借代、排比 D. 对偶、借代、夸张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 的虫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A 19.①原文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句式灵活,节奏明快;②原文表述与全 文语言风格一致,更生动自然,更具诗情画意(更有画面感,更具诗意美)。 20.①丝瓜种子就发芽了;②阵阵晚风吹进小院。 【解析】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反复、通感、 对偶、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每种修辞的分类和特点。 “一窝蜂地从里边涌出,粒粒饱满,满是淘气劲儿”“挣脱帽子的束缚,幼弱的瓜苗伸展身 子,在春风细雨里茁壮成长,渐渐地,绽出绿叶,抽出瓜蔓,昂扬着一股向上攀爬的生机”“是 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运用比拟修辞; “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肆意绽放的丝瓜花,吹起一支支金色的号角”运用比喻修辞; “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小孩子们呢,或坐在小板凳上,或躺在 凉席上,或依偎在大人怀里”运用排比修辞。 故选 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比较鉴赏句子的能力。鉴赏句子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指出手法,分析句子。(4)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 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含义和作用。 “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多用短句,有强调作用, 如“宁静的庭院”强调庭院的宁静,“有虫声,繁密如雨”强调虫声繁多,并且有三字、有 四字,还有五字,甚至更多,句式灵活,节奏明快; 就语言风格而言,“宁静的庭院里流萤点点,重重叠叠的瓜荫里有繁密如雨的虫声”虽然也 能表现出夏夜庭院的宁静,却与全文语言风格不太一致。而“宁静的庭院,流萤点点,重重 叠叠的瓜荫里,有虫声,繁密如雨”将其拆分为短句,有点有面,有声有色,更有画面感和 诗意美。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 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 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 句子要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由前句“把乌黑的丝瓜种子埋进土里。不出几天”和后句“戴一顶精致的小黑帽,小黑帽下 边,是一张娇小嫩青的笑靥,含羞带怯,探头探脑,俏皮可爱”可知,这几句描写种下丝瓜、 丝瓜发芽时的情景,因此,第一空应为“丝瓜种子就发芽了”一类的句子。 由“瓜叶随风摇曳,瓜荫随风漾动,暑气随风飘散”可知,是风吹动了瓜叶,因此,第二空 应为“阵阵晚风吹进小院”一类的句子。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 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 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 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 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综合 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补写题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 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 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 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 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 ①在情防控常态化的首个 5 天假期,为了既能满足大部分游客假日出游旅行,②又能防 控疫情、防止人员聚集,③并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快速回暖,④旅游景区普遍大幅度提高智 慧防疫的能力,⑤实现首次预约旅游的大范围应用。⑥据国家研究院发布的大数据研究报告, ⑦“五一”节期间,民众旅游消费信心显著增加,⑧全国旅游产业复苏态势向好,⑨除明确 规定暂不开放的演出场所外,全国旅游产业复工率达 96%以上。 【答案】①“旅行”后面加“的需求”;⑤“首次”调到“实现”之前;⑦“增加”改为“增 强”;⑨“达”或“以上”删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和修改病句的能力。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 使用谦敬词语。“家大舍小令外人”。(2)正确使用书面语、口语。(3)避免合同语言的歧 义、歧解。(4)一些词语(包括成语),它用于某一方是固定的,不能改变。修改病句则要熟练 掌握病句类型、标志、修改方法,运用提取主干法、标志法等判断修改。 ①“为了既能满足大部分游客假日出游旅行”成分残缺,“满足”缺少宾语,需在句末加“的 需求”; ⑤“实现首次预约旅游的大范围应用”状语语序不当,“首次”应修饰“实现”,调到“实 现”之前; ⑦“消费信心显著增加”中,“信心增加”主谓搭配不当,“增加”改为“增强”; ⑨“达 96%以上”成分赘余,删除“达”或“以上”。 【点睛】常见病句类型及例句 (1)语序不当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定语与中心语位置颠倒,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长期 不能自给。) (2)搭配不当 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 的革命形象”。 (3)成分残缺或赘余 关于电视片《北京人在纽约》的评论已很多了。(删掉“关于”,使句子主语出现。) (4)结构混乱 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话”,后 一分句的主语是“小邱的心”,属暗中转换,造成混乱。可改为“……触动了小邱,使他的 心久久……) (5)表意不明 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九月 15 日前去汇报。(可以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15 日前/去汇报”) (6)不合逻辑 他是全部死难者中的幸免的一个。(“死难者”与“幸免”矛盾。) (7)歧义 宋老大跟齐三久别重逢,谈得投机,他给他点上一支烟……(谁给谁点烟?无法猜出。) (8)句式杂糅 这办法又卫生,又方便,深受群众所喜爱。(或说“深受群众喜爱”,或说“深为群众所喜 爱”。) 22.疫情防控期间,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应如何就诊?请参照下面的流程图进行说明。要求内 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 90 字。 【答案】先到预检分诊处分诊,排除感染的患者到普通门诊就诊;疑似感染患者到发热门诊 就诊,确诊患者转至定点医院治疗,疑似患者进行医学留观,直至解除观察或确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简明的能力及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一定 要兼顾图示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示的标题注释,看清楚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 什么,方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句子的“主干”。其次要宏观把握图案,注意连接线 所提示的逻辑关系。再次,说明(介绍)画面要分清说明顺序。 本图需要从上往下分析,所有来院患者都需先去预检分诊处,然后排除感染的患者直接到普 通门诊就诊,疑似感染的患者到发热门诊就诊,疑似患者经住院医学观察后,如无问题,解 除观察,如被确诊,和其他确诊患者全部转至定点医院就诊。根据箭头指示逐步分析即可。 【点睛】流程图解析 1、读图——全面领会题目与图示内容、要求。(认真审题,不可答非所问) 2、分清总分关系——总是什么?分是什么? (如明确什么活动?具体是什么?) 3、表述——分层次表述,各个点都要说到。(包含了框架中的所有内容) 4、字数——不超字,标点要占一格。 5、注意流程——表述顺序是否符合这个活动。 6、语言——是否准确、流畅、连贯。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耀华中学学生会举行学生会主席竞选活动,其中一项是综合素质考查。考查内容是根据上 幅漫画内容和寓意确定主题,进行演讲,评委当场打分。请你以陈明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参加竞选。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和谐相处才有美丽家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和谐相处才有美丽家园”。看看漫画中人类与自然的脆 弱的平衡,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思吗? 自然是永恒的奇葩。她捏造出梅花的秉性,“众芳摇落独暄妍,绽尽风情向小园”;她 绘制出别致风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她雕刻出壮阔山河,“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古往今来,文字记录了自然的绮丽,它在纸面上自由挥 洒,将大自然的变迁与奉献永载史册。我们后人手捧沉甸甸的书籍,恍若置身其间,不由得 用心来体会自然的心跳。 自然赋予了人类生命,让人类得以欣赏如此的壮美景致。她为我们嵌上一对宝石,这是 明亮的天窗,让我们用眼睛看自然;她为我们调制出奇妙的香气,茉莉的清香、玫瑰的芬芳, 使我们心旷神怡;她教会鸟儿唱歌、教给溪流作曲,让我们聆听到动人的旋律,沉醉其中、 流连忘返;她还亲手将一颗殷红的心放入我们的胸膛,使我们能够感知自然的节奏、感受生 命的跳动。 自然同时又慷慨给予了人类她一切的珍宝。她无数次涌出一股股灵动的生命之泉,她送 给人类不计其数的矿产;她还叮嘱大地疼爱人类。于是,大地母亲展现出最宽容的一面,以 最宽阔的胸襟承载了万物、接纳了人类。一本本史册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动人场面与唯美境界, 那段时间里,人类懂得回报,天地一片和谐,万物都生活在享受着天伦之乐。 然而,如今呢?自然为人类倾尽了心血,她把能做的都做了,她把能给的都给了。而我 们呢? 我们似乎是受宠若惊,我们似乎在她的溺爱中失去了理智,我们在她的庇护下竟开始胡 作非为,将利爪伸向了自然。我们不但毫无节制地向她索取矿产、石油和水源,甚至还肆无 忌惮地将有毒气体排到空中、将浑浊的污水注入江河。 自然开始觉得无奈、感到无助。她十分难过:为何她倾心养育的人类会这样对她!她的美 丽将要毁在人类手里。她辛苦捏造的鲜花啊,她精心绘制的风光啊,她沥尽心血雕刻成的山 河啊!鲜花就要枯萎、风光就要残缺、山河就要垮塌!这一切的壮美绝伦眼看 就要毁灭在人 类手里! 终于,宽容的大地母亲开始为自然的遭遇抱不平,她不间断地用各种方式给人类以警告。 我们的心还在跳动吗?如果在,就让我们恢复良知。我们总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然而自然对我们的恩情已远远甚于滴水!我们还能不报吗?如果我们不能立即还天空以蔚蓝, 我们难道不能节制一下污染的排放吗?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还大地以绿色,我们难道不能少制 造一些垃圾吗?如果我们不能现在就让自然回到鸟语花香,我们难道不能先停止对她的伤害 吗? 同学们,无数的书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如 果我们人类能觉悟、能悔改、能尽自己的举手之劳,那么自然就能回到最初、恢复她从前的 花容月貌。让我们在品味书香的同时,感悟自然的沧桑,引领更多人理解:人与自然的和睦, 人类才会有美丽家园,自然也必将成为永恒的奇葩!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漫画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漫画类材料作文题目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标 题、画面和注释。审题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审读这三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面而深入 的思考。审题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审标题。漫画的标题可以说是图画的“眼睛”, 它集中表达了图画的中心意思。因此,审题时,首先就要看图画的标题是什么,然后再结合 图画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这样,图画的寓意相对就比较容易把握了。2.看画面。这是漫画类 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因为图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往往都提示了图画的寓意。所以,我们一定 要细致、全面地观察图画中的所有细节。3.读注释。这类材料作文题目,常常在图画之外还 有一些注释性的文字,这些文字言简意赅,画龙点睛。认真审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图画的寓 意。 【审题】这是一幅漫画,审题的过程就是解读漫画的过程。材料由漫画和写作要求两个部分 构成。漫画上猎人和熊处于平衡木的两端,保持着脆弱的平衡。寓意分析:①人与自然要和 谐相处。人类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②世界是平衡的,也是对立统一的。伤害他人,有时 也意味着毁灭自己平衡一旦被打破,就预示着危险的到来。③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任意破坏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平衡关系,都将得到惩罚。 【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打破平衡;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结构】文章先用抒情性的语言描绘大自然给予人类的馈赠——别致的风景,壮阔的山河, 一切珍宝。接着笔锋转折,写人类无止尽地挖掘、挥霍,以至于“鲜花就要枯萎、风光就要 残缺、山河就要垮塌!”最后呼吁号召,人与自然本是一家,两者理应和谐共存、互惠互利。 【素材】1. 据天文学家推算,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大约有 100 万个星球可能像地球那样, 拥有水并孕育着生命。但是,时至今日,人类还是没有发现哪个星球真正存在着生命。所以, 地球这颗拥有海洋、陆地、岛屿,拥有森林、草原、飞禽走兽,拥有风霜雨雪、四季更替变 换的星球,是目前我们人类所知道的并拥有唯一一块宇宙绿洲,也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园。 在这人类的伊甸园里,大自然赋予我们诗情画意般的美景:茂密的树林,清清的河水,绿茵 茵的草地,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鸟儿……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为了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忽略了自然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许多发展是通 过掠夺自然,甚至是“断子绝孙”的做法来实现的。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现在还 不提高环保意识,不尊重自然,不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将会惩罚人 类!试想,如果没有了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就没有了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了鸟语蝉鸣合奏 出的悦耳“和谐音符”,没有了清澈的湖水和美丽的天鹅,艺术家还能够找到“美”的创作 灵感吗?像《天鹅湖》那样荡人心魄的芭蕾舞还会出现吗?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只有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 2.当第一缕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世间万物便从沉睡中醒来。鸟儿开始放声歌唱,蝴蝶开始展 现自己优美的舞姿。早晨,总是这样的和谐、美好。嘟、嘟、嘟一辆卡车的声音打破了森林 的和谐。鸟儿们匆匆离去,蝴蝶也不再飞舞。车上跳下来一个人,只见他身穿蓝色工作服, 头戴一顶鸭舌帽。嘴里叼着香烟,肩上扛着一柄利斧,向森林里走来…… 生态伦理的发展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价值取向从社会、人际伦理向生态价值 的转向。它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证以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使社会发展控制在确保生态平衡的范围之内。因而,生 态伦理可以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石。 3.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 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须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 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中国道家文化中的"道法自然"思想,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 供了一条重要准则。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主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自觉反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主体 反思其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保持主体意识自觉; 需要主体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保持主体行动自觉。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 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 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 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 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 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 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 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 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 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