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组织,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窗口和重要象征。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 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 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古代书院为“补官学之弊而兴办”,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明道传道”“发扬学术”的办学宗旨和“德育为本,修身为要;心忧天下,忠勇报国”的教育理念。书院大儒朱熹曾言:“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简言之,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 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 书院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管理架构和制度规范,其特点是管理机构精练化、管理原则民主化和管理方式学规化。书院的管理架构主要是“山长负责制”。山长是书院的灵魂和核心,主持教学、引领学术,德行必须“足为多士模范”。书院生徒参与管理比较普遍,很多职务都由学生担任,“斋长”是其中最主要的职务,从生徒中选择品行端正、学业优秀者担任。学规是为古代书院师生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的通称,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规是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涵盖阅读目的、进德立品、修身养性、阅读技法等方面,语言严肃而不失婉约。书院学规是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内在潜能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 书院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会讲、讲会和游历等活动。讲会指大家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讲会参与者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纳会友,所有人一律平等交流,学生在自习中产生的问题可以当面向老师请教可以得到及时解答。公元1167年,理学家朱熹专程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去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开创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之间会讲的先河,留下了千古佳话“朱张会讲”。游历是书院大师提倡的践履活动,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书本,应该走向民间,走近名山大川。书院山长经常带领生徒“绝其尘香,存其道气”,使生徒“聆清幽之胜,踵明贤之迹,兴尚友之思”,以强化其社会责任感。‎ 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的独特文化符合教育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既可以引领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又可以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摘编自张晓《传统书院文化的基本维度及其当代价值》‎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韩等国对中国书院进行了大范围的移植和仿建,使之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B. 书院的精神文化是知识追求与价值关怀的完美统一,它由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组成。‎ C. 朱熹访问主教岳麓书院的张栻,在这次讲会中,他们开展学术交流和争鸣,有益于教育实践的优化。‎ D. 新时代,在引领思想、规范行为以及促进文化自觉等方面,弘扬传统书院优秀文化具有一定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精神、制度和行为三个文化层面入手,对传统书院文化丰富的内涵进行了解读。‎ B. 文章在论证三个文化层面时,引述了与书院大儒、南宋理学家朱熹有关的言论或事例。‎ C. 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时,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 D. 文章在论证传统书院不同层面的特点时,也提及它们给予当代教育的不同角度的启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认为古代圣贤教人为学之意,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 B. 学规一般包括揭示、学则、学约等,它作为古代书院的规章制度,应该由师生来共同遵守。‎ C. 很多职务由学生担任,生徒参与管理较普遍,这是书院制度文化中管理原则民主化的体现。‎ D. ‎ 出于强化生徒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书院山长经常带领他们游历,这有助于收获活动实效。‎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选项内容强加因果,原文第一段“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并被广为移植和仿建”和“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因果关系。B项,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书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书院的办学宗旨和教育理念”,选项缺少“主要”二字。C项,张冠李戴,原文第七段中写朱熹访问张栻,属于“会讲”而不是“讲会”。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分析”无中生有。结合文本内容“传统书院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可以从精神、度和行为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汲取其合理成分,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镜鉴和启示”“精神文化层面:传统书院注重价值关怀,有益于当代德育为先理念的坚守”“制度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强调规范保障,有利于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优化”“行为文化层面:传统书院倡扬活动实效,助益于当代学校教育实践的优化”分析可知,本文并未“对每个层面的当代价值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并非在于培养人的阅读、写作能力并借此追求功名利禄”以偏概全。原文第三段中“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辞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一句里“徒”字的含义是“只,仅仅”。故选A。‎ ‎【点睛】‎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塔铺(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家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有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介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哈哈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 大家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了一股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也没辙,于是着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送来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双手一拍: ‎ ‎“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 ‎ 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二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一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 “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 ‎“你比我起得还早” ‎ ‎“我也刚刚才到。” ‎ 早晨有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现出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掩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猛然从我怀里挣脱,指着那人影:“是吗” ‎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 ‎“找到了吗” ‎ ‎“找到了,小子” ‎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 ‎“找到了” ‎ ‎“找到了。” ‎ ‎“在哪儿呢” ‎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 ‎“是是,是世界地理” ‎ 爹看着我们兴奋得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 ‎“爹”我惊叫。却是哭声。 ‎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这时爹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 这时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 这时我们都恢复了常态,爹开始用疑问的眼光打量李爱莲。 ‎ 接着爹爬起身,就要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有删节)‎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开头两段,写高考前传来还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引发同学们的焦躁不安。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发展交代了背景,作了必要的铺垫。‎ B. 小说主要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如“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打动人的内心,‎ D. “爹”都六十五岁了,为了给儿子找复习资料,一天夜步行了一百八十里,双脚都走出了鲜血,表现了他是一位爱子心切,坚忍而倔强老人.‎ ‎5. 文中画波浪线的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哪些表达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1)用景物描写.使漫长的等待时间形象化,具体化;(2)反衬“我"和李爱莲渴望得到复习资料的急迫心情,以及对父亲的惦记(3)通过“早晨有霜”这样寒冷的环境.侧面表现老人寻书路上的艰辛;(4)调节叙事的节奏,使故事情节有张有驰。 ‎ ‎6. (1)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2)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3)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一天一夜步行了一百八十里”错误,文中只是“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而且老人并没有在一天一夜按时赶回来。故选D项。‎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中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段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有哪些表达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然后回顾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再结合位置思考作答。此类题目的答题模式为:写了……景,营造……氛围,烘托……心情,表现……内容,推动……发展。“早晨有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现出一抹红霞”,画线句抓住“霜”“野地”“鸡叫”“天色”“红霞”等来写,展示出时间的推移,结合前面“第二天鸡叫”可知,“我”已经等了很长时间,画线句借助这些具体的景物展示等待时间的漫长,而在这里等待的是父亲带来的那些复习资料,由此表现出人物想要得到这些资料的急切的心情;“霜”“一片发白”暗示早晨的寒冷,这也侧面说明父亲一路上寻找复习资料的艰辛;上文要寻找资料,下文是找到资料,此处穿插景物描写调节了叙事的节奏。‎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看小说写了什么内容,是从什么角度叙述的,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表现了什么。这篇小说的中心情节就是寻找复习资料,但小说主要写了找资料之前和找到资料之后,而对于寻找资料的过程却没有提到,从内容安排的效果来看,这属于艺术上的“留白”,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至于寻找过程到底如何,作者以“爹的鞋帮已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下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这一细节侧面表现寻找路途的艰辛,表现父亲对子女之爱的深沉;从小说的叙述视角来看,采取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来写,那么父亲寻书的情况应是“我”所未见的,所以小说这样处理更合乎情理。‎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 ‎【美】马克·吐温 这里从前有过一个叫吉姆·斯迈雷的。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同,碰上什么就赌什么,且十有八九是他赢。‎ 他有一只小斗狗,光看外表你准以为它一钱不值,就配在那儿拴着,一副贼溜溜的样子,老想偷点什么似的。可是,一旦在它身上下了注,它转眼就像变成另外一条狗: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斯迈雷老是靠这条狗赢钱,直到在一条没有后腿的狗身上碰了钉子。‎ 那一次,两条狗斗了好一阵子,两边的钱都押完了,斯迈雷的那条狗上去照着咬惯了的地方下嘴的时候,就知道自个儿上当了,它让人骗惨了。它朝斯迈雷瞧了一眼,好像是说它伤透了心,这都是斯迈雷的错,怎么弄了一条没有后腿的狗来让它咬呢,斗狗时它本来靠的就是咬后腿嘛。‎ 有一天,斯迈雷逮着一只跳蛙带回家去,说是要好好训一训。果不其然,他把跳蛙训出来了。只要他从后头点跳蛙一下,那跳蛙就会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脚朝下落地。我就瞧见过他把丹尼尔·韦伯斯特放在这儿的地板上——那跳蛙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大喊一声:“苍蝇,丹尼尔,苍蝇!”跳蛙就噌噌地照直跳起来,快得让你来不及眨眼,把那边柜台上的一只苍蝇吞了下去,然后像一摊泥“啪嗒”落在地上,拿后腿抓耳挠腮,没事人似的。‎ 斯迈雷拿一个小笼子装着那只跳蛙,时不时地带着它逛大街,设赌局。有一天,一个汉子——他是个外乡人——到屯子里来,正碰上斯迈雷提着跳蛙笼子,就问:‎ ‎“你那笼子里头装的是什么呀?”‎ 斯迈雷冷着个脸说:“它是一只跳蛙。”‎ 那汉子拿过笼子,转过来转过去,细细地瞅,说:“嗯,原来是个跳蛙,它有什么特别的呀?”‎ ‎“噢,”斯迈雷不紧不慢地说,“它就有一件看家的本事,它比这卡县地界里的任何一只跳蛙蹦得都高。”‎ 那汉子拿过笼子,又仔仔细细地看了好半天,才还给斯迈雷,慢慢吞吞地说:“是吗?我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能好到哪儿去。”‎ 斯迈雷说:“别管你怎么看,我心里有数,我赌四十块钱,敢说这跳蛙比卡县随便哪一只跳蛙都蹦得高。”‎ 那汉子琢磨了一会儿,有点儿作难:“呃,这儿我人生地不熟的,也没带着跳蛙,要是我有一只跳蛙,准跟你赌。”‎ 这时候斯迈雷说:“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 斯迈雷离开后,这汉子坐在那儿想来想去,想了好一会儿,然后从笼子里头把跳蛙拿出来,扒开它的嘴,自己掏出一把小勺来,给跳蛙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一直灌到齐了跳蛙的下巴颏,然后把跳蛙放到地上。斯迈雷呢,他上洼地的烂泥里头把跳蛙抓回来,交给那汉子说:‎ ‎“行了,你要是准备好了,就把它跟丹尼尔并排摆着,把他的前腿跟丹尼尔的放齐了,我喊个号。”然后斯迈雷就喊:“一——二——三——蹦!”他和那汉子从后边点那两只跳蛙。那只新来的跳蛙蹦得特有劲儿,可是丹尼尔喘了一口粗气,光耸肩膀——就这样——像法国人似的。它动不了,跟生了根一样,连挪挪地方都办不到,就像抛了锚。斯迈雷说什么也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汉子拿起钱就走,临出门了,他还拿大拇指从肩膀上头指指丹尼尔,慢慢吞吞地说:“我也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好到哪儿去嘛。”‎ 斯迈雷呢,他站在那儿抓耳挠腮,低着头把丹尼尔端详了好一会儿,最后他揪着丹尼尔脖子上的皮,把跳蛙掂起来,跳蛙头朝下,喷出满满两大把铁砂子来。这时候斯迈雷才明白过来,他气得发疯,放下跳蛙就去追那汉子,可再也追不上了。‎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从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对小斗狗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小斗狗的狡诈、凶恶、对主人服服帖帖等特点。‎ B. 吉姆·斯迈雷只要能找到一个人愿打赌,他就陪同,而且碰上什么就赌什么,且十有八九是他赢,说明他虽嗜赌但是智力超出常人。‎ C. “只要他从后头点跳蛙一下,那跳蛙就会像翻煎饼一样在空中打个转,然后稳稳当当地脚朝下落地”,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体现了跳蛙的灵敏矫捷。‎ D. 小说塑造了众多形象,既有吉姆·斯迈雷和汉子这样的人物形象,也有小斗狗和跳蛙这样的动物形象,在幽默诙谐中表现出严肃的主题。‎ ‎8. 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9.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7. B 8. ①口语化。将日常用语运用到文章中,使文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②诙谐幽默。文中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凸显了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③具有讽刺意味。本文在浑然成趣的冷嘲热讽中表现出深刻的主题。 ‎ ‎9.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突出特点是铺垫。①小说开头写斯迈雷嗜赌,且“十有八九是他赢”与“斯迈雷老是靠这条狗赢钱”等内容,为后面写他斗狗时败在一条没有后腿的狗身上以及斗蛙失败做了铺垫。②对斯迈雷训练跳蛙和跳蛙的特殊技能的描写为写跳蛙的意外失败作铺垫。③斯迈雷的得意狂妄为结尾他气得发疯作铺垫。‎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项,“说明他……智力超出常人”错误,从文中来看,吉姆•斯迈雷打赌十有八九能赢并不能看出他智力超出常人,人物的这一表现说明他嗜赌。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说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然后思考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一般围绕遣词造句、修辞技巧、情感表达等几个方面考虑,再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即可。从文中来看,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口语化,如“我也没瞧出来这跳蛙比别的跳蛙能好到哪儿去”“那只新来的跳蛙蹦得特有劲儿”等。其次是幽默与讽刺。这种幽默与讽刺在文中主要是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体现的,如拟人,“一副贼溜溜的样子,老想偷点什么似的”,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比喻,“它的下巴颏往前伸着,就像火轮船的前甲板,下槽牙都露了出来,像煤火一样放光”,诙谐地表现出了小斗狗在主人下了注的情况下的神态。答题的时候,考生应先指出特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分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然后回顾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哪些思考角度,情节设置上的特点一般可从前后照应、设悬念、作铺垫等方面考虑,再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本文的高潮部分是斗蛙的情节,那么前面的内容描写是否多余,这可能是考生会想到的问题。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假如没有前面的内容铺垫,那么后面的内容就显得味道不足,力量不够。而正是前面内容的铺垫,才有后文的幽默讽刺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登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荐自代,诏赴行在所,高宗特旨通判洋州。洋西乡县产茶。使者韩球将增赋以市宠,园户避苛敛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迄不增。再通判遂宁府。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又力请于朝,除田租二万一千顷,筑长堤以捍水势,自是无水患。秦桧死,上访蜀士于魏良臣,以文若对。二十六年,以光禄丞召,改秘书郎,为《文思箴》以献。自桧主和,朝论讳言兵,故文若以此风焉。迁起居郎。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上屡为近臣言唐文若无罪,可改近郡。知饶州,兴学宫。余干尝有剧盗,巡尉不能制,文若遣牙兵捕而戮之。加直敷文阁,移知温州。三十一年,召为宗正少卿。金人犯边,文若求对,首建大臣节制江上之议。时诸将北出,捷书日闻,上下有狃志,独文若忧之,图上元嘉北伐故事。上谕文若以创业所历艰苦及敌情反覆甚悉,文若对曰:“愿陛下深察大势,趋策之长而避其短,无循前代轨辙,则大善。”未几,诸军退守,金主自将,淮南尽没。诏百官廷议,文若画三策,一请上亲征,二乞遣大臣劳军,三乞起张浚。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文若寻面对,上问曰:“今计安出,卿熟张浚否?”曰:“浚守道笃学,天下属望,今四十年,天不死浚岭海,正为今日。”上矍然曰:“援浚者多,非卿无以发此。”数日,缓亲征之期,起浚知平江府,盖上以浚虽忠悫,喜功,将士多不附。文若复言浚本以孤忠得众,寻改浚镇建康府,将以为江、淮宣抚使,中沮之而止。乘舆幸江表,以起居郎兼给事中,直学士院,同群司居守。驾还,迁中书舍人。孝宗嗣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时以疾请外,除敷文阁待制,知汉州,寻改都督府参赞军事。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追赠左通奉大夫。‎ ‎(节选自《宋史·唐文若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B. 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C. 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D. 将命以掌制/时有为宣和执政请恩/为司谏凌哲所弹/文若喜其直/作《禾黍诗》以美之/侍御史周方崇以为讥己/劾文若狂诞/出知邵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行在所,省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专指天子外出巡狩或巡行所到的地方。‎ B. 改,指官职调动,由一种职务改为另一种职务,“改”并不强调官职是升或者降。‎ C.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寓意不忘失败,从头再来。‎ D. 江表,多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从中原角度看,其地在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文若执政为民。任地方官时,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并积极修筑长堤以防水患。‎ B. 唐文若进谏有方。朝中讳言用兵之时,他文讽谏;上下盲目乐观之时,他画图警示。‎ C. 唐文若富有谋略。金人来犯,他建议由大臣节制江上;淮南沦陷,他又谋划出三条计策。‎ D. 唐文若坚持举贤。他请求皇上重用张浚,但皇上只是起用,他又不失时机地力挺张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大水,民多漂死,文若至城上,发库钱募游者,振活甚众 ‎(2)工部侍郎许尹是其言,众遂列奏上之,不报。‎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适逢大水,百姓很多都被淹死,唐文若到城墙上,拿出府库中的钱招募善游水的人,救活的人很多。‎ ‎(2)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请恩”是请求恩典的意思,结合“为”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喜”的内容是“其直”,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句意:将要任命他起草制书,当时有替宣和时执政官请求恩典的,被司谏凌哲弹劾,唐文若喜欢他的直率,作《禾黍诗》来赞美他。(但)侍御史周方崇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于是弹劾唐文若狂妄放诞,之后(唐文若)被调出京城任邵州知州。故选D。‎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在北伐讨魏失败后所改的年号”错误。“元嘉”是刘义隆在北伐时就已有的年号。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A项,“他为百姓争取免除茶税田租”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使者韩球将增贼以市宠,园户避苛致转徙,饥馑相藉,文若力争之,赋选不增”分析可知,唐文若在任洋州通判时,是为百姓力争不增加赋税,并非是争取免税。故选 A。‎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会”,恰逢;“民多漂死”(被动句);“至”,到;“发”,打开、拿出;“募”,招募;“振”,通“赈”,救济;“活”,使动,使……活下来;“众”,多。(2)“是”,赞同、认为……正确;“其”,代词,他的;“遂”,连词,于是;“之”,代词,指他的意见;“报”,回复。‎ ‎【点睛】参考译文:‎ 唐文若,字立夫,眉山人。考取进士第,分教潼川府。给事中勾涛举荐他代替自己,(皇帝)下诏令让他赶赴行在所,高宗颁特旨让唐文若任洋州通判。洋州西乡县出产茶叶。使者韩球将要增加赋税来博取恩宠,种茶园户为逃避滥征赋税而辗转迁移,灾荒饥饿相逼,唐文若极力争论此事,赋税最后没有增加。再次通判遂宁府。适逢大水,百姓很多都被淹死,唐文若到城墙上,拿出府库中的钱招募善游水的人,救活的人很多。又极力向朝廷请求,免除两万一千顷地的田租,修筑长堤以阻拦水势,从此没有过水灾。秦桧死后,皇上向魏良臣访求蜀地的贤士,魏良臣以唐文若来回答皇上。二十六年,用光禄丞的之职征召他,改任为秘书郎,(唐文若)做《文思箴》进献。自从秦桧主张讲和,朝廷里很多人都避讳谈论用兵,所以唐文若用这篇《文思箴》讽谏。迁为起居郎。将要任命他起草制书,当时有替宣和时执政官请求恩典的,被司谏凌哲弹劾,唐文若喜欢他的直率,作《禾黍诗》来赞美他。(但)侍御史周方崇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于是弹劾唐文若狂妄放诞,之后(唐文若)被调出京城任邵州知州。皇帝多次向近臣唐文若没有罪过,可以改任更近的州郡。担任饶州知州,兴建学宫。余干曾经有厉害的强盗,巡尉官都不能制伏,唐文若派遣亲兵抓来杀掉他。加官入值敷文阁,调任温州知州。三十一年,召还任宗正少卿。金人侵犯边疆,唐文若请求觐见奏对,首先提出派大臣节制统率长江防务的建议。当时诸将北上出兵,每天都听得到捷报,朝廷上下都有骄傲的表现,只有唐文若很担忧此事,于是画图奏上南朝时的宋文帝元嘉时北伐的旧事。皇上对唐文若传谕说自己对于创业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敌人情况变化非常了解。唐文若回答说:“希望陛下仔细审察天下大势,发扬长处而回避短处,不要重蹈前人的轨迹车辙,就太好了。”不久,各路部队退守,金主亲自统率大军,淮南土地全部失去。下诏百官上朝商议,唐文若筹划了三种方案:一是请皇帝亲自征讨;二是请派大臣慰劳军队;三是请起用张浚。工部侍郎许尹赞同唐文若的计策,于是大家列名上奏他的意见,但(皇帝)没有回复。唐文若旋即觐见,皇上问道:“如今计策怎样决定?你熟悉张浚吗?”唐文若说:“张浚坚守正道笃信儒学,天下人寄予期望,现已四十年,老天爷不让张浚死在岭海,正是为了今天。”皇上猛然省悟锐:“举荐张浚的人很多,不是你还不能启发这个道理(不是你还不能让我做出这个决定)。”过了几天,皇帝延缓亲征的日期,起用张浚为平江府知府,因为皇上认为张浚虽然忠实,但好大喜功,将士很多都不亲附于他。唐文若又进言说张浚本来就靠忠贞自持得到众人信任,不久改命张浚镇守建康府,将要任命他为江、淮宣抚使时,因为宫中有人阻止而作罢。皇上到江南,唐文若以起居郎兼给事中,入值学士院,同各部门留守京都。车驾回朝,迁为中书舍人。孝宗继位,张浚以右府都督江、淮军事,文若当时因病请求补外,授任敷文阁待制,任汉州知州,不久改任都督府参赞军事。授任鼎州知州,改任江州。乾道元年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左通奉大夫。‎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①‎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尊前。‎ 几番画角②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后文的“铁瓮”即指镇江城。②画角:古管乐器,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加彩绘,故名。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用之,以警昏晓。③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称隐士的居处。此指镇江江边某幽僻之处。‎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从铁瓮城写到望海楼,一个“飞”字运用夸张手法,极写楼的高耸和凌空飞腾之势,富有动感。‎ B. 颈联两句对比鲜明,蕴含色彩、远近、事物趋向等方面的对比,构成一幅完整而富有情趣的画面。‎ C. 尾联以“忽忆”领起,由景及情,诗人由眼前的春风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不禁茫然失落。‎ D. 诗人立足“望海楼”,从仰视、俯瞰、远望等角度着笔,绘成多幅美好图画,也投射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15.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 ‎【答案】14. C 15. 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诗人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想象,韵味无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尾联……诗人由眼前的春风秋月之美景”错误,诗歌尾联说“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何处是”暗指作者找不到让自己赏心悦目的地方,“春风秋月”是虚写,这里象征美好的自然景物,全句可理解为“到哪里去找真正的美景乐事呢?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不禁茫然、失落”。‎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然后理解“虚实”的概念,再到颔联中找出虚写和实写的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结合的效果。‎ 颔联“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尊前”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点睛】一、“虚实结合”中的“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今夜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 二.按虚景与实景关系,虚实结合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和虚实衬托。‎ ‎(1‎ ‎)虚实对比是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借古讽今的咏史诗常运用虚实对比手法。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着重虚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破吴后富贵威武、繁盛热闹的往事,结句实写只剩下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的眼前之景,虚实对比,表达了今昔盛衰无常之感。‎ ‎(2)虚实衬托也叫虚实反衬,是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委婉含蓄抒情。一类是以虚衬实,也叫“对写法”,是在思乡诗词中诗人从描写家人思念自己的角度抒发深挚的思亲怀人之情。如高适《除夜作》首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实写自己除夕之夜在清冷旅馆中寒灯下影只形单凄寂难眠,第三句“故乡(借指亲人)今夜思千里(借指自己)”从对面虚写,想象故乡亲人在这个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把深挚的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含蓄。一类是以实衬虚,也叫侧面描写,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借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失常反应(实写)来烘托罗敷惊人的美貌(虚象),以实衬虚,虚实相生,突出了罗敷的美艳绝伦。‎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借用自然景物形象地概括自己的入世和出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滕王阁序》中描写霞光万丈、水天一色成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两句列举事物,形象地表现了“小年”的短暂寿命。‎ ‎(4)《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 ‎(5)《逍遥游》中,庄子认为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才是“无所待”,才算得上真正的“逍遥游”。‎ ‎【答案】 (1). 云无心以出岫 (2). 鸟倦飞而知还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朝菌不知晦朔 (6). 蟪蛄不知春秋 (7). 德合一君 (8). 而征一国者 (9). 若夫乘天地之正 (10).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岫、倦、鹜、晦朔、蟪蛄、御、辩。‎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7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非洲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的国家。‎ ‎2013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沿途国家正编织以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C.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答案】17. A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考生要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再说空间——“连接中外”;由此可排除CD两项,这两项把内容说反了;后面的两句中先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就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由此可排除B。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例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常常导致句子缺少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后面的表述是正在进行时,而画线句子“将使……”是将来时,时态矛盾。A项,“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结构混乱,前面句子“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没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C项,“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中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D项,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常常导致句子缺少主语。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常作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做主语、宾语。第一处说“它不仅是一个……的战略构想”,该成语在句中做定语,故选“高瞻远瞩”。“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将来时,侧重事前振奋状态;“大展拳脚”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第二处说“此倡议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这是说事前的振奋状态,故选“摩拳擦掌”。“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形式,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使用对象,句中说的是“骨干通道”,故选“初露雏形”。“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作状语、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常作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含义,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故选D。‎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按顺序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成都是中国最具体育活力的城市之一,也是率先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城市之一。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居内陆的成都已发展成为新一线首位城市,其实力在很多方面不低于一线城市。成功获得2021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举办权,对于成都而言意义深远。办好大运会有助于成都打造世界赛事名城,也有利于四川建设体育强省,达到走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目的。‎ ‎①同时_________②随着__________③甚至_________④以________‎ ‎【答案】 (1). (同时)也是 (2). (随着)经济 (3). (甚至)不低于 (4). (以)达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将下面的虚词按顺序插入文中最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然后根据句间的关系以及词语的搭配使用进行填写。‎ 第一处,“中国最具体育活力的城市之一”和“也是率先提出建设世界赛事名城的城市之一”是并列的关系,都是肯定成都的地位,且后者比前者更进一层,故在“也是”前面添加“同时”,“同时”表示并列关系,常含有进一层的意味;‎ 第二处,“经济进一步发展,深居内陆的成都已发展成为……”结构混乱,前一句主语是“经济”,句意还没有表达完整,后一句的主语就变成“成都”,属于结构混乱中的中途易辙,可以在“经济”前添加“随着”,让前一句作句子的状语;‎ 第三处,前面说“深居内陆的成都已发展成为新一线首位城市”,后面说“其实力在很多方面不低于一线城市”,“不低于一线城市”比前面“成为新一线首位城市”更进了一步,应在“不低于”前面添加“甚至”;‎ 第四处,“达到走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目的”是前一句的目的,一般用“以”连接。‎ 四、作文 ‎21.写作 ‎ ‎2019年10月1号,是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庆节,在这一天举国欢庆,共同庆祝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而今年的国庆节还有更加特殊的意义,那就是建国70周年纪念日,这70年来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飞速的发展也让世界看到这条东方巨龙苏醒时威武的样子。‎ 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观看“中国国庆70周年庆典”时心潮澎湃,请写出收看“中国国庆70周年庆典”后的观后感。‎ 要求: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砥砺奋进,国富家强 看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耳畔响起庄严的国歌。每一次升旗都是神圣的礼赞,国旗鲜血般明亮艳丽的红色,使我想起过去,那是一段在历史长河中绝不可忘却的记忆……‎ 我们的祖国曾饱受战乱的摧残,在民族危难之时,无数中华儿女在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里保家卫国,不曾屈服!在被掠夺的国土上与侵略者顽强斗争,不曾放弃!为了那一天,只为那一天。‎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让无数中国人落泪欢呼的日子,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今日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伴随着话语声,挥动的手臂也在向全世界宣誓:中华民族是个强有力的民族,英雄的人民会如骄傲的龙一样,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势必强大!‎ 鲁迅先生曾说过:“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清泉的”我想,这用于觉醒的中华儿女是再合适不过的。大家怀揣着激动的心,流淌着澎湃的热血,团结一心,经历了多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国家步入了正轨。‎ 六十至七十年代,我国大批工作者以及海外华人科学家凭借着对国家伟大的爱,义无反顾的投入到艰难的工作中去,心中只有满腔热血与坚定不移的信念,尽管条件艰难,仍突破了两弹一星等技术,此项成就举世瞩目,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技术,有了更强的底气!‎ 七十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可以说,在面对世界上众多纷扰的问题时,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必不可少,是个足够强大的支撑。七九年中美成功建交,中国无论是内部还是外交都不断在发展。国家强大了,我们有技术有人才,我们不再踽踽独行,我们有目标有方向,一点点积累,再回首而观之,也有冲往巅峰的力量!‎ 在新千年之前,我国迎来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怀抱,中华民族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中国,一点也不能少!正证明了国家统一我国领土的决心,就这样,祖国携港澳共同走向美好的新纪元。‎ 而后又是高速发展,零三年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航。零八年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2011年天宫一号也成功发射。中国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在习主席的领导下,我国近年来更是飞速发展。如中国铁路事业巨变。高铁运营里程位居世界第一。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繁荣。这让无比收益的人民怎能不欢呼雀跃?‎ 现如今,越来越优秀的红色经典也备受关注。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宣传海报上,鲜红的绸带拂过世界各地的地标建筑。“天宫一号”和丝绸之路等元素,留下了奋进明艳的中国红。‎ 七十年里,我们进步迅速而明显,每一个站在国旗下的国民都为祖国骄傲而自豪!‎ 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她战争年代满目疮痍自强不息,热爱它她革开放初期逐渐革新,热爱她蓬勃发展日新月异。‎ 是明丽鲜艳的中国红,是赤血满腔的中国梦,是无数英雄人民共同守护的祖国!‎ 让我们也尽少年力量,为国强。未来的祖国定是砥砺前行,繁花绽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作为龙的传人,我们观看“中国国庆70周年庆典”时心潮澎湃,写出收看“中国国庆70‎ 周年庆典”后的观后感。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首先审材料。本题提供的材料是2019年10月1号“国庆70周年庆典”。材料中说“共同庆祝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今年的国庆节还有更加特殊的意义”“这70年来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飞速的发展也让世界看到这条东方巨龙苏醒时威武的样子”,故考生可以从国庆70周年庆典展现出的方方面面入手展现中国的发展变化,展现中国的崛起,展现中国的魅力……如军人的强悍,如科技的先进,如国家的强大,这些都可以成为文本的内容。接着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观后感,所谓“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比如本次作文,考生可以从庆典引发对中国历史的回顾,在回顾中凸显中国的变化;可以从庆典展示出的方方面面来谈中国在各方面的崛起;可以从中国的现状谈国人应该有的精神面貌,民族应该秉持的优良传统。‎ 参考立意:‎ 由国庆庆典引发对历史的回顾;由国庆经典引发对国家崛起的思考;砥砺奋进,国富家强;热爱祖国,赞美家乡;东方雄狮,大国风范。‎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砥砺奋进,国富家强”。然后开篇由国旗的升起引发对历史的回顾。正文回顾中国崛起的过程,展现大国崛起的风范。结尾以抒情的方式收束全篇。‎ 素材:‎ ‎1.上午10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随后习主席乘坐红旗阅车驶岀,每个战士神情严肃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习主席高声叫道:“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高大威武的战士高声回答:“主席好!”“不辛苦!”“为人民服务!”嘹亮的口号响彻云霄传遍神州大地。此刻,他们豪情万丈,激情飞扬,智慧与力量折射出绚丽的光芒。‎ 战士们过后,一辆辆战车缓缓地驶了过来,有钢铁巨人——坦克,一辆辆坦克的外表那才叫个"美",每辆像是涂了润滑油似的。有空中霸王飞机,它们向我们飞来,20架直升机在空中组成了数字"70"字样,将抗战胜利70周年豪气地写在天安门广场上空。7架飞机拉岀七条彩带,象征着走过烽火硝烟的中华儿女气贯长虹奔向未来。更令人惊奇的是那"‎ 空中加油"的壮观场面,前面一架大飞机,后面两架小飞机,呈三角形状,大飞机两侧尾翼伸出两条加油管道指向小飞机,实现了空中对接,实现了空中加油。这是我国高科技的体现。‎ ‎2.今天的阅兵向世界展示了我们国家的强大,军人的强悍,科技的先进。今天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有了人民的,才有人民的幸福。"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三句话始终在我耳边回荡。在这个特殊的曰子里,我相信每一个人能会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希望伟大的祖国明天会更好!‎ ‎3. 今天上午我观看了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阅兵仪式非常隆重而庄严,我心潮澎湃,非常地激动!‎ 当礼炮声隆隆响起时,大阅兵开始了,这时我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视屏幕上,屏住呼吸侧耳倾听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当我听到习主席说到裁军30万人的时候,我心里犯了嘀咕:30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怎么裁军这么多人?‎ 于是,我陷入了沉思,沉吟片刻,我终于想到:现在的和平是多少中国人浴血奋战换来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是损失最大的一个国家,每个中国人都饱受了战争的痛苦。中国人都深深地渴望着和平,是和平的追求者,和平真的来之不易啊。中国之所以裁军,其实是向全世界人民宣告:中国是真心爱好和平的国家!‎ 当我看到一辆辆载着东风5B的战车时,我被震撼了!因为东风5B是射程超过一万公里的大当量核武器,它的厉害,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它不是用来侵略别国用的,而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的利益,同时,更是为了震慑那些前事已忘、后事无知的侵略成性的那些国家!‎ 我知道,我们的东风41没有亮相,我们的隐轰没有亮相,我们的大功率的激光武器没有亮相。为什么呢?因为老子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是为了和平,二是为了和平,三还是为了和平!因为好战必败,这是天理!‎ ‎4. 9月3日上午10点,阅兵式正式开始。当我看到军人们昂首挺胸、信心十足、面带微笑地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主席台时,我的心就“砰砰砰”地跳着,这时候我既紧张又兴奋。我觉得,军人们脸上那淡淡的微笑,是胜利者的微笑,这个微笑中,蕴含了军人们的骄傲与自信。我想,军人们此刻的心情应该与我一样,无比的兴奋与激动吧!‎ 当我们沉浸在当今的喜悦中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回忆一下悲痛的历史……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平安,在70年前的战场上,有多少的士兵牺牲了!有多少的家庭不能团聚!又有多少孩子就此变成了孤儿!这些悲痛的历史,难道我们可以把它忘记吗?‎ ‎“历史启示我们,前进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团结起来的人民必将战胜一切艰苦险阻,不断创造历史伟业。”我们深知,未来的发展仍将是机遇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困难并存;我们坚信,只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就一定能够建设好的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