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评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能够成功地应对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所以,文化自信就是要解决我们自近代以来,对传统文化不自信的文化心理问题,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面临的困境。 ②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立身之根,是我们的庇护之所和 精神家园。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自近代以来,这部分思想文化已经与时代逐渐拉开了距离,在新的时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相当一部分,在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文化变局和疑 难问题方而,表现得无能为力;在与日益东渐的西方文化侵袭的抗衡中,表现得左支右细。在文化主体中,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文化撕裂,这种文化撕裂一直延伸到今天。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之间存在一种“文化堕距”(指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集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陷入一种文化危机之中。 ③无疑,文化危机既可以导致一种文化形态的衰落,也可以导向一种文化传统的创新。就像哲学家麦金太尔所说的那样,每一种传统都有一些“边缘性”的“从属性”理论,也有一些“核心性”理论。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在每一次冲击中,文化传统的主体都会“思考是否不同的对立的传统有可能提供的资源,以充分地描述和解释自己传统的失误或缺陷”。文化传统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的资源补充自己,比对方更有利于解决危机,文化传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发展。 ④可见,文化危机原本具有两面性:它是陈旧文化的衰落,是文化新内涵生长的契机。没有 文化新内涵的生长,文化危机就会成为文化衰落的起点;而没有陈旧文化的衰落,文化新内涵的 生长就会窒息。正是在文化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文化实现了它的生长性。可见,文化危机是文化传统发展的重要契机。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根据。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文化不自信甚至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只看到文化危机中消极的一面,而 没有看到积极的一面,没有看到文化危机会成为文化发展创新的契机。 ⑥正是由于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于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与中华民族的重新崛 起是不相匹配的。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 (摘编自丁立群《我们为何要文化自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和“固守传统”的保守主义其实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B.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陷入了文化危机之中,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 C. 文化可以利用危机的两面性,从传统新旧内容的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中找到生长点。 D. 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 第①段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剖析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B. 第②段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定位和现实状况,认为传统文化存在“文化堕距” 现象。 C. 文章辩证地分析了文化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强调了要看到文化危机积极面带来的契机。 D. 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 比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化主体面对困境和危机出现过激的心理反应,主要是因为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危机。 B.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虽然出现危机,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 发展。 C. 当出现文化困境和危机时,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D. 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定能克服西方文化侵袭带来的 困难。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主要是因为一些‘从属性’理论受到冲击”分析错误,由原文“在遇到危机时,其对传统的冲击是从‘边缘问题’到“核心问题’的”可知,受到冲击的到了“核心问题”,所以不再是“从属性”理论,而是“主要”理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文章在论述文化传统可以通过对立面文化传统发展自己的观点时运用了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表述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 B项,“但由于运用了对立面文化传统补充自己,得到了新的发展”错误,由原文“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才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知,中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得到新的发展。 C项,“那些自卑感强的文化主体更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错误,由原文“文化主体对这些困境和危机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反应,特别是在那些原来或多或少有些文化自大感的文化主体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可知,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的是“有些文化自大者”,而不是文化自卑者。 D项,“中国传统文化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错误,由原文“所以,文化自信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的契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同时,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可知,是“首先”要克服这种文化心理,还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困境当作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扬和光大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只要”克服不自信甚至自卑的文化心理。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的问题,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 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 材料二: 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S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2018.4.19《新京报》) 材料三: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相信,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坚定如初,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 中国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在充分认清与强国差距的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有充分认识,更要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1,有改动)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在相关调查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工业与安全局对中兴通讯施以严厉制裁,对此,中兴公司认为极不公平,难以接受。 B. 材料三,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人惊讶,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C. 材料二,中兴只凭国产芯片的力量来渡过危机并不现实。有人表示,危机会刺激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芯片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 D. 材料三,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重大科技进展,大都如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8年4月至5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表明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B. 材料二,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时时警醒。 C. 材料三,中国有意愿融入世界,正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在持续深人的开放中,中国会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包括在科技领域实现共同进步。 D. 材料三,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认清与强国的差距,也要对自身成绩和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从而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6. 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B 5. B 6. ①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②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③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或“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而非所有领域,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错误,选项推理错误,从材料二来看,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并无法得出“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的结论。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解决问题 能力。解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中国科技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根据材料明确中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不足,再针对这些不足给出解决的措施。从材料来看,我国科技发展存在的不足如下,部分领域发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接着根据在材料三中筛选出的“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等信息,可以知道,我们要坚持不懈地深入研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突破核心技术;根据在材料三中筛选出的 “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等信息,可以知道,我国要深入研发,厚植创新土壤,并且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等措施发展科技。 【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比如本题,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设题区域在材料三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再进行概括就可以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归去来兮 【加拿大】孙博 踏进三月,陆家喜事接踵而来。今天又迎来了一家之主的50大寿。 相对于其他新移民来说,陆嘉良是幸运的。20年前全家从香港移民到多伦多后,他两周之内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他们马上在名校区安家置业,还买了车。嘉良从《城市日报》小编辑慢慢爬到总编,虽然只统管50多号人马,却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太太诗茵全职在家带孩子,一直到孩子上了高中,她才重拾会计老本行。 全家生活不算富裕,但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最令陆家引以为傲的是一对儿女,前几天儿子亚明决定去美国谷歌总部任软件工程师,女儿亚琴昨天才定下去纽约的麦肯锡总公司做咨询顾问,这些都是计算机和商科毕业生梦寐以求的超级大公司啊! 两个孩子一大早出门办事后,老两口子就开始准备晚餐了。6点刚到,亚明、亚琴抬着大蛋糕走进门,嘉良见后面还紧跟着一对陌生的男女,内心有点纳闷。见老妈看着两个陌生人发呆,兄妹俩马上各自拉着一个介绍起来。女的与亚明同届同专业,即将去苹果公司工作。男的是亚琴商学院的师兄,已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工作一年了。一直蒙在鼓里的老两口子瞬间才明白,兄妹为啥非去美国不可。 嘉良特地开了一瓶波尔多葡萄酒。就在6人举杯之际,门铃突然响起来,未免有些扫兴。只有诗茵一个箭步冲出去开门。 诗茵带进来一位男子,嘉良定睛一看,马上扑上前,两人紧紧拥抱。 男子从背包里取出木制礼盒,恭敬地说:“祝姐夫生日快乐!” 嘉良打开一看,内装两瓶茅台酒,是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特制的,都快20年了,价值连城啊。 诗茵快速地添上碗筷,让弟弟诗文紧挨着老公坐下。这显然是她精心策划的惊喜,但没料到早被儿女抢了头彩。原来,诗文在香港一家新媒体公司任总裁,这次去纽约融资,筹划上市,办完事后特地来多伦多小住两天,再直飞香港。对于嘉良来说,这个小舅子可不一般啊!他不但是自己的师弟和徒弟,而且还是大媒人呢。 红酒见底后,嘉良又开了一瓶茅台酒,好不热闹…… 酒足饭饱之后,准备切蛋糕。恰在这时,嘉良的手机突然响起来,他一听,眉头立马皱起,他那脸庞上突然冒出黄豆般的汗珠。 诗文扶着嘉良来到书房,嘉良一屁股瘫在椅子上,和盘托出是社长打来的电话,董事会刚才决定经营40多年的《城市日报》今晚出最后一张报纸。嘉良知道报社连年亏损严重,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悲从中来。诗茵劝说,这么辛苦的夜班工作不做也罢,自从4年前当了总编后没见他睡过一个安稳觉。而对于知天命的嘉良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尴尬的年龄,做了大半辈子新闻再转行能成功吗?难道就这么早退休了?…… 沉默片刻后,嘉良突然冒出一句话:“香港的局势到底怎么样?” 诗文答道:“20年来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注】……” 一个多小时后,诗茵大声地张罗大家到餐厅吃蛋糕。许愿之际嘉良一反常态,对着孩子说:“我刚才决定马上回流香港,到你舅舅那儿去。” “担任突发新闻组主任,董事长刚来短信确认了。”诗文看着手机说。 孩子们还没反应过来,诗茵抢着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留在这还有啥意思,趁房价高卖了,我也回香港。” 嘉良一把将老婆搂在怀里,两人一起吹灭蜡烛。掌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有删节) 【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前,中国领导人在解释“一国两制”构想时,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即香港回归中国后,“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 7. 下列对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两周之内”“专业对口”“名校区”等内容,表现了嘉良报社工作能力强,为后文报纸停刊时嘉良将无用武之地的失落埋下了伏笔。 B. 嘉良对亚明和亚琴不提前告知就带朋友参加宴会感到纳闷,是因为他和诗茵都不知道兄妹俩人和来客的关系。经兄妹两解释,他才知道真相。 C. 小说中亚明亚琴兄妹二人因为情感和职业的原因选择去美国,而嘉良却选择回香港,作者以此作对比,暗示了对新一代移民民族情感的否定。 D. 小说标题为“归去来兮”,既是指嘉良的回归,也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巧妙地暗示了移民希望回归故土以获得情感慰藉这一心理。 8. 小说中陆嘉良和诗文关于香港局势的问答这一情节,暗示了哪些内容? 9. 小说借陆嘉良这个人物,表达了在个体选择和家国情怀上的一种通达的态度。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陆嘉良当年因担心香港回归后的局势而去了加拿大。②中国政府“一国两制”言出如山,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③陆嘉良打算回香港发展。 9. ①小说没有因陆嘉良在香港回归之际选择离开而加以批判,而是通过写陆嘉良去加拿大后的顺利发展表达了对这种个体选择的理解。②小说也没有因陆嘉良人到中年,事业不顺时回归香港发展而加以嘲讽,而是通过写晚宴复归于快乐来表达对这种家国情怀肯定。③小说还通过诗文对姐夫的尊重、亲切和热心的态度,表明个人选择和家国情怀可以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作者以此作对比,暗示了对新一代移民民族情感的否定”分析错误,小说中亚明亚琴兄妹二人选择去美国发展,与陆嘉良在香港回归之际去了加拿大发展的情形是相似的,这无关民族感情的问题,正如陆嘉良在香港回归20年之后又回流到香港,这说明个人选择和家国情怀可以是不矛盾的。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小说中陆嘉良和诗文关于香港局势的问答这一情节,他的“沉默片刻”与“突然冒出”暗示了陆嘉良当年因担心香港回归后的局势而去了加拿大。“20年来依然是马照跑、舞照跳”暗示中国政府“一国两制”言出如山,保持了香港的繁荣稳定。诗文的回答打消了陆嘉良的疑虑,暗示他打算回香港发展。这一点在小说的结尾处也得到了验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社会内涵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小说没有因陆嘉良在香港回归之际选择离开而加以批判,而是通过写陆嘉良去加拿大后的顺利发展表达了对这种个体选择的理解。他两周之内就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名校区安家置业,还买了车。从小编辑爬到总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些,从个人发展角度,显示了他的这一选择的正确性。小说也没有因陆嘉良人到中年,事业不顺时回归香港发展而加以嘲讽,而是通过写晚宴复归于快乐来表达对这种家国情怀肯定。小说以孩子们的就业选择衬托陆嘉良当年选择,从嘉良与诗文的对话表现了他对香港的关心,这些都表明个人的选择有时候也无关民族感情的问题。小说还通过诗文对姐夫的尊重、亲切和热心的态度,表明个人选择和家国情怀可以是不矛盾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从而拓展了小说主题。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探究题解题策略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具有多义性,包括情感意义、审美意义、形式意义等,这就决定了文学作品解读的多元性。当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更依赖于读者的文学素养、感受能力和体悟水平。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心理个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个精神面貌。具体包括民族能力、民族气质以及民族心理倾向性,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受一定历史时代、生产力水平和文化背景等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研究者指出,中华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是:①富于凝聚力。②富于同化力。③爱好自然,追求光明。④主静,爱好和平。⑤中庸、稳重。⑥一统性。⑦知足。 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可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进行一定的探究思考。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实质上就是第1点的延伸,“不同角度”就是“有创意的解读”,更是一种“个性化阅读”。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所谓的“自己的理解” “自己的观点”不是“为所欲为”、 “信口开河”,是依据文本而合理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中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察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做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庞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激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案者配,强案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案,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程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旦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癌亮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 B. 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其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又可泛指税金。 D. 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5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B. 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庞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庞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疑虑。 C. 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 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其中“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中“至无送葬者”是修饰“门生故旧”的,因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万世名”是一个整体名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不同”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也是指南京。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原文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欲望,希望;致,产生;弭,消弭;术,方法;徒,只是;恃,依靠。(2)乐,喜欢;数,多次;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賸喜②燃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1161年冬南宋官兵由主将虞允文率领“以舟师拒金兵,战胜却之”,词人时滞“楚地”后方。②賸喜:甚喜。③燃犀处:指采石矶。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雪洗虏尘静”意思是大雪洗净敌虏扬起的战尘,一切归于平静;以简约的语言点明题目,暗含着对这次胜利的高度评价。 B. “骇浪与天浮”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读来惊心动魄,可谓气象阔大、声势雄壮。 C. “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两句借古抒怀,又融情于景,以赤壁矶的残照和淝水桥边的衰草抒发了无边的愁绪。 D. 全词笔墨酣畅,多用典故,气魄博大宏伟,奔放中有顿挫,豪健中有沉郁,格调慷慨激昂,体现出作者豪放的词风。 15. 全词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概括。 【答案】14. B 15. ①“闻捷”以后的兴奋喜悦;②未能亲自参战的遗憾失落;③对英雄人物的追慕赞扬;④失地尚未完全收复的惆怅愤懑;⑤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描写出自己所看到的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错误。“骇浪与天浮”,掀起的惊涛骇浪连天涌浮。夸张地想象采石之战的雄伟场面。张孝祥用“骇浪”与“天浮”的句子来想象、再现这场战役,确有惊心动魄之感,真的是气象阔大、声势雄壮。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词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情感,“复杂”意味着情感的不单一,甚至矛盾对立,一定要逐句进行分析。“雪洗虏尘静”表达了作者得知战争胜利消息后的兴奋喜悦。“风约楚云留”,风儿和云儿却把作者阻留在了此地。其中一个“楚”字,即侧面交代了自己身滞“楚地”后方的无奈,表达了作者未能亲战的遗憾失落。“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歌颂主将虞允文的勋业,并暗写自己意欲遥学古人大建功业的雄心壮志。以指挥这两场大战的周瑜、谢玄来比拟、赞美虞允文。张孝祥以此语来赞扬虞允文,意在颂扬他的“来日方长”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无自负年少有为(其时才三十岁)、更欲大展雄图情怀在内。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仰慕赞颂。“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既是由近及远的联想,又是借古讽今的暗示:周郎破贼的赤壁矶头,已是一片落日残照;谢玄杀敌的淝水桥边,也已变得荒芜不堪。这实际是暗写长江、淮河以北的广大失地,尚待恢复;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领导抗战如虞允文者,却实不多见,因而词人不禁触景而伤情,唤起心中无限的愁绪。“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表达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回顾当初为了谋生而出仕,而今感到自责而回头不迟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引用《齐谐》的记载:“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大鹏南徙的情形。 【答案】 (1). 实迷途其未远 (2). 觉今是而昨非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水击三千里 (6).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鹜”“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犹记中国海军第二十二批护航编队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的场景 。护航十年,在帆樯林立的亚丁湾,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展现大国担当,助力这片世界上“最危险海域”重新成为“黄金航道”,赢得世界各国的 。 10年间,中国海军已累计派出31批护航编队、100艘次舰艇、67架直升机、2.6万余名官兵,圆满完成了1191批6595艘中外船舶护航任务,103次出访三大洋六大洲的63个国家和地区……一组组数据折射出10年护航的丰硕果实。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 )。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 。在她们身边,祖国的战舰屹立如山,撑起一片安宁,“我们接你们回家”七个字掷地有声,也感人肺腑。 十年风雨无阻,十年劈波斩浪,护航行动也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过程中最深刻的足印。从“一穷二白”时期的“望洋兴叹”,到以建设强大海军为目标的奋起直追,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这背后凝结着护航官兵 的付出,也离不开无数人的接续奋斗。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数不胜数 赞不绝口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B. 数不胜数 交口称赞 潸然泪下 夜以继日 C. 多如牛毛 赞不绝口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D. 多如牛毛 交口称赞 泪如雨下 宵衣旰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B. 每一次中国海军的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C. 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是中国海军每一次出发的目的 D. 中国海军一次次出发,都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B. 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C. 我们不仅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提供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D. 不仅我们有能力捍卫中国利益,更能够为世界做出优质公共安全服务。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处,数不胜数:意思是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多如牛毛:基本意思是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此处是说自2008年底中国海军开展护航行动以来,类似抵达坦桑尼亚时当地市民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的场景很多,数都数不过来,选用成语“数不胜数”。第二处,赞不绝口:意思是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交口称赞:异口同声地称赞。此处是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以实际行动赢得世界各国的异口同声地称赞,选用成语“交口称赞”。第三处,潸然泪下:形容眼泪流下来。意思是指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多在无法控制情绪时发生。泪如雨下:眼泪像雨水似的直往下流。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此处是说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选用成语“潸然泪下”。第四处,夜以继日: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政务忙碌。此处与“政务”没有关系,选用成语“夜以继日”,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根据前文“中国海军……架起合作之桥,打造和平之海”以及后文“犹记2015年也门撤侨行动中,一张海军女兵牵着华侨小朋友的照片让无数人潸然泪下”,根据前后主语一致原则,可推断出所要填写的句子主语应该是“中国海军”,A项“目的是为了”错误,B项主语是“出发”,C项主语是“让更多人能够安全抵达”,D项主语是“中国海军”,排除ABC三项,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划线句子存在语序不当和搭配不当的毛病,语序不当,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的时候,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要放在主语之后,“不仅我们”应该调整为“我们不仅”,据此可排除AD两项;搭配不当,“做出”与“服务”搭配不当,把“做出”改为“提供”,排除B项,故选C。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国的饮食一向讲究食医结合,有“食医同源”和“膳药同功”的说法。很多食材,_______________,又能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________________。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既能做成美味佳肴 (2). (2)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 (3). (3)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后文的“膳药同功”和“又能达到”,可知应该填写“既能做成美味佳肴”等反应“膳”方面的内容的句子;第②空根据前面的“春夏秋冬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可知应该填写“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根据前文“春‘行夏令’必有天殃”和“不时”“一是”,可知应该填写“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之类的句子。 21.下面的文字有三处推断错误,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德者未必有福,享福者未必有德。有哲学家认为,德与福最终将会达到一致,作恶者必将会下到地狱,而行善者也定会升入天堂,于是公平正义最终得以实现。可是,儒家没有上帝观,有人经常行善却穷困潦倒,有人作恶多端却福寿齐全,如何解释这种情况呢?儒家的回答是:家庭。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客观上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但他的债务必将由子孙偿还。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德福表面方面的矛盾。 ①虽然德与福将会达到一致,但作恶者未必一定下地狱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虽然德与福将会达到一致,但行善者未必一定会升入天堂。 (2). ③作恶多端之人的债务不一定由子孙偿还。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逻辑推理的题目,注意抓住语段中推理错误,或表述绝对的句子,同时注意题目的要求是仿照给出的例句填写,此题注意抓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而行善者也定会升入天堂”“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但他的债务必将由子孙偿还”。语段中有“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德福表面方面的矛盾”,可见“定会升入天堂”“必将由子孙偿还”不符合文段中的“时间”的因素,应为“善恶相报”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中有一句话,读之令人警醒——“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生存的压力与竞争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敌人”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不知道。正如照相机不知道敌人是手机,方便面不知道敌人是“饿了么”。 而根据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流浪地球》的热映再次引发了民众的热议与深思。该片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可以说“科幻”也是对人类未来的“忧患”。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和领悟?请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谈你的看法,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要求:选准角度,自拟标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人需远虑 还要近忧 “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墨子一语道破人类应该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如何面对一切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尤其在这个“我消灭你,与你无关”的时代,在这个“敌人”随处潜伏,不可预料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心怀忧患。 心怀忧患,“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打败尼康的,不是佳能,竟是2000万的柔光自拍;打败康师傅方便面的,不是白象、东三福,而是美团、饿了么外卖平台,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与自己无关的产业最后竟消灭了自己。究其根源,还不是这些企业在这样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格局不够,无备有患。正如以前瞻性放眼未来,充满忧患意识的影片《流浪地球》告诉我们的一样: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如此我们才不会“流浪”。 华为为何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次又一次令国人沸腾?还是在于其有长远眼光、全球视野,当别的手机厂商盯住流量、注重外形之时,华为已经在拥有领先世界的5G技术之下又将眼光投入到正在兴起的无人驾驶领域。难能可贵的是,高瞻远瞩之下,华为又能常怀忧患意识。华为的企业文化推崇“狼”的精神,以敏锐的嗅觉,警觉的姿态,假想一切不可预见的“敌人”,常怀进攻之志,永葆奋斗者的风貌。正是这份“远虑”“近忧”,让华为长盛不衰,愈显锋芒。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道:”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生活中,我们只有居安思危,既需远虑,又要近忧,才可以退求进,以危求安,不被别人“消灭”,长存于世。尤其在这个“跨界打劫”、飞速变化的时代,你永远也无法想象下一个竞争对手会是谁,打败你的不是“敌人”,而是这个不可预测的时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一个开阔的视野,多维思考问题,说不定想到的某些点,就能串联成线,就可以比别人早一点看到未来,看到机遇。“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面对不可预料的未来,唯有立足当下,心怀忧患,多一份危机感,才会多一份面对未知的从容!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只有增强忧患意识,高瞻远瞩,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才能把握主动权,化解风险挑战,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如此才能确保中国梦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这是一道社会现象类的新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分为两个部分(我们可以把这两个部分看成两则材料),均与刘慈欣的作品有关。对于这两部分,我们立意的基础是“异中找同”,材料第一段主要由刘慈欣《三体》中的一句话“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进行列举。而材料第二段则是由热映的《流浪地球》谈起,其关键词为“忧患”。这就要求大家思考时必须围绕两则材料综合立意,不可剥离材料,片面思考、断章取义。题目并未体现出是两则材料,只是两个段落,即两段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命题者在有意提醒大家注意材料的整体性和审题的全面性,命题者想通过这个文本传达一个核心的思想,这个“核心”就应该是大家的最佳立意。对于这样的新材料作文,我们首先应从理解材料入手。材料中提到的“敌人”显然不是自己同领域的,这样的敌人难以预料,也就是说每一个主体并不是被自己的同行或对手打败的,打败他们的应该是这个时代。所以“我消灭你,与你无关”中的“我”和“你”并不是真正的对手,而是一切我们无法预料而皆有可能的事物。所以当对手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立关系时,就容易使人们懈怠,反其意而立之,我们只有时刻警醒,高瞻远瞩,紧观时代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思考就与《流浪地球》中的“放眼未来”“忧患意识”不谋而合了。基于此,我们可以谈“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等,再结合对现实的思考或对未来的展望谈看法,要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广度。 参考立意: 1.居安思危,常怀忧患意识。2.心怀忧患,放眼未来。3.关注时代发展,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4.既要远虑,又需近忧。 结构示例:题目《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开头引用墨子的话,提出观点,在这个“敌人”随处潜伏,不可预料的社会,我们更应该高瞻远瞩,心怀忧患。第一部分,引用名言,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指出人需远虑,还要近忧,如此我们才不会“流浪”。第二部分,以华为例,证明正是这份“远虑”“近忧”,让华为长盛不衰,愈显锋芒。第三部分,引用冯梦龙的名言等说理分析,证明面对不可预料的未来,唯有立足当下,心怀忧患,多一份危机感,才会多一份面对未知的从容!最后指出,只有增强忧患意识,高瞻远瞩,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才能把握主动权,化解风险挑战,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如此才能确保中国梦的航船破浪前行,行稳致远。 参考素材: 1、我国古代先贤们认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多难兴邦”,“无敌国外患,国恒亡”;对个人而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追求奢侈消费在一些城市中正成时尚。一些人脱离实际需求,盲目攀比,举债进行高消费。一些国外厂商也瞄准青年群体好奇、攀比心理和新富阶层显示奢华、品位的炫耀性心态,不断翻新花样,鼓励人们过度消费。一些人手机的更新频率超过1年1部。这导致了快买、快扔的消费行为,产品的设计使用寿命被人为缩短,而资源消耗量与电子垃圾废弃量由此大幅增加。 3.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高而坤说,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依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很多年轻人没有体验过缺水、缺电、缺粮的滋味,总认为现在谈论资源危机为时尚早,或者是“危言耸听”,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资源紧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往往把“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政策方针“口号化”。数据表明,“双重挤压”已经威胁到中国的长远发展! 4、今天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全新体验着现代化带给我们的感受。其实,世界远没有真正的太平,天灾人祸不时威胁着我们的世界。雪灾、地震、战争、金融危机此起彼伏考验着人们的原本不应脆弱的神经。怎样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变化呢?想想看,人们确实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在竞争中谋取生存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可以理解为“生于不满足,死于满足现状”,也可以理解为常怀忧患意识,在竞争中才有生存之道;安于现状,或看不到、或不去看潜在的危机,不测的危险或许会找上门来。唐太宗告诫太子,“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种忧患意识,不仅在于教育孩子,也是他经常提醒自己用忧患意识来治理国家,所以他才能从谏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伟业。同样在唐代,唐玄宗,精明了几十年,厌倦了忧患意识,在奢侈糜烂的生活中,在温柔乡里,最终迷失了自己,看不到,或根本就不去听、不去看近在家门的危险,真正“死于安乐”,为安禄山之乱所困,动摇了大唐盛世的根基。 【点睛】对于材料作文题,要注重关联材料,明示立意源起,体现思维过程。所谓“关联材料”是指扣住原材料,即从这个寓言故事出发,展开论述;“明示立意源起”是指材料中有两个人物,两个观点,均可作为立意的源起。“体现思维过程”是指议论文写作,要求搭建框架,理清思路:①引:简引材料,提出论点;②阐:阐释立场,辨而有理;③议:议论说理,适而有度;④联:关联现实,回扣论点;⑤结:卒章显志,引人深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