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8)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文献里的“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其中科学位于技术前头。但是,很多人却把它们看成是同样的东西,在实践中往往还把它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②科学,更明确地说,自然科学,指的是通过观察、实验、仿真和分析去研究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和现象并探求其原理的学科总类,目的是认知世界;技术,则是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形式、方法及过程的集成,它在现有事物基础上产生新事物,或者改变现有事物的性能和功用,目的是为人类社会服务。两者之间,科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支撑,而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③科学的进步一直是由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所推动,而不是出于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之前不曾预测过或者从来都未有计划去实现的偶发事件,而且短期内往往看不出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例子俯首可拾。数学中的数论有3000多年历史,但它在成为现代信息保密手段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个最无用处的。‎ ‎④显而易见,我们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不应该采取同样的做法;特别是,不应该简单地把发展技术的思路和措施直接搬过来为发展科学铺路,也不应该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但是,今天学术部门中常见的却是决策者们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以为通过集中筹划、巨额资助、快捷升职等手段便可以刺激基础科学迅速发展并立即开花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基础科学研究都被贴上“无用”的标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⑤在这里回顾一下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管理经验是有益的。亚历山大·洪堡基金会主席Helmut Schwarz最近刊文指出:“科学研究中大多数颠覆性的发现都不是事前就计划好的。相反,它们都像淘气的小妖精那样突然出现在墙角,因为它们都是科学家们满腔热忱地探讨未知事物所导致的发现和发明。因此,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 ‎⑥值得指出的是,中文里的常用词“科技”是“科学与技术”的简写,但它往往导致一种错误的理解,即把科学与技术看成是同一回事,让许多人对它们作同等的分析演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直是一个被不恰当地解释和处置的问题。无数的事件和事实表明,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进步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各种技术,但它们并没有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例如,熟知的火药发明并没有建立起现代化学,指南针的应用并没有建立物理学的电磁理论,数学中著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并没有建立起现代数论,等等。‎ ‎⑦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诸多先进技术发明和改进,但却没有让自己成为一个创立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国家,这一事实长期以来让中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感到迷茫困惑。不言而喻,只有问题的根本原因得到真正的理解和解决,中国才有希望能够很快地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选自陈关荣《“科学与技术”,‎ 不完全是“科技”》,略有删改)‎ Ⅰ 梳理文脉 细览文本结构图,补出空白之处的内容。‎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献里“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固定词组,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对两者不加区分,混为一谈。‎ B.科学以认知世界为目的,人类试图认知世界内在基本原理的好奇心推动科学的进步。‎ C.技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目的,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推动着技术的进步。‎ D.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科学与技术作同等的分析演绎。‎ 答案 D 解析 由原文第⑥段“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可能还是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主要原因”可知只是猜测,而不是肯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不同点,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 B.文章通过数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科学发现不仅是偶发事件,有时短期内还看不出有什么用处。‎ C.文章引用Helmut Schwarz的话批评了以“技术管理思维”去指引和管治科学发展的做法。‎ D.文章在论述中提到了我国对科学与技术认识的现状及历史上存在的问题,有其现实的意义。‎ 答案 A 解析 “把论证推向了对如何推动技术发展的论述”分析错误,应是把论证推向如何推动科学发展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许多基础科学研究被贴上“无用”的标签是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 B.只要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就能有颠覆性的科学发现。‎ C.着眼于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并不能演化出现代科学知识和基本理论,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 D.只有真正地理解和解决了科学与技术的问题,中国才有机会进入世界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最前沿。‎ 答案 D 解析 A项,“因为学术部门中决策者们没有分清科学与技术的不同”分析错误,应是因为“简单地套用管理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方式来经营科学发展”。B项,歪曲了原文意思,原文第⑤段只是说“挑选优秀的研究人员并给予他们学术自由及充足的经费是一个学术机构成功的关键”。C项,“所以技术进步意义不大”分析错误,选项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第②段是说“技术进步则不断地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课题,反过来激励科学发展”。‎ Ⅲ 读写结合 让社会与科技紧紧“牵手”‎ 科技与社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让社会力量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既有利于拓宽科研经费渠道、加大支持力度,又有利于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在原创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让社会力量参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利于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把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实践证明,鼓励社会力量支持、捐助科学事业,有利于激发公众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家的尊重,使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 未来科学大奖被称为科学界与企业界一次热情的“握手”,为社会力量参与科技事业做出了榜样。我们期待,这种热情的“握手”能转化为紧紧的“牵手”,让更多社会力量助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共同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迈进。‎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②“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③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④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⑤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 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⑥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Ⅰ 梳理文脉 细览文本结构图,补出空白之处的内容。‎ ‎①段(总写):“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积极消极以及正确与否。‎ C.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答案 D 解析 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答案 D 解析 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答案 C 解析 A项,“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过于绝对。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不正确。由原文最后一段可知,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Ⅲ 读写结合 守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所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来源,是我们最深厚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需要,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中国古来就十分重视天人关系,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天人关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有广泛深刻的影响。‎ ‎②汉初名臣晁错在一篇上奏皇帝的文书中发表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其中说:让德政普及,使得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水虫草木等都为其蒙被,然后才能使得“阴阳调”“风雨时”,维持良好的生态秩序。这种试图以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的主张,其实体现了比较开明的生态意识。汉宣帝时,御史大夫魏相上书引述《明堂月令》的内容,主张顺应阴阳四时执政。他说:执政者的行为“奉顺阴阳”,则“风雨时节,寒暑调和”,五谷丰登。所谓“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风雨时节五谷熟”“风雨时节五谷成”等文句,都表达了同样的社会愿望。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较早成熟,正与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高度依赖有关。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本身就具有科学意义。中国早期的农学和医学,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得以发达的。‎ ‎③在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中,如果剥去神秘主义的外壳,可以发现其科学思想的内核。《孟子·‎ 告子上》说,齐国都城临淄附近的牛山曾经草木茂美,但因为位于都市的近郊,人们随意砍伐,还能够茂美吗?当得到雨露的润泽,又会生长新芽嫩枝,然而在这里放牧牛羊,就又变得光秃秃的了。所以说,得到滋养,万物都会生长;失去滋养,万物都会消亡。孟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包含着生态平衡的思想。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如果砍伐林木没有“时禁”的话,是会导致水旱之灾的。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还包括定时采伐,以保护山林的再生能力;禁止野焚,以保护山林以及鸟兽昆虫;禁止砍伐幼树,以保护山林的天然更新。‎ ‎④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了“自粪”的概念,应与人工施肥不同,是指动植物死亡之后重新返回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这样的认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农政全书》记载,人们在塘岸上设置羊圈,每天扫羊粪于塘中,以为草鱼的饲料,而草鱼的排泄物又可以饲养鲢鱼。《广东新语》《湖雅》等著作也记述了水塘上中下层鱼混养的方式,有的学者指出这是对水体的一种立体开发,对自然资源的一种综合利用。‎ ‎⑤总之,我们在总结中国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时,不应当遗忘有关生态保护的思想和礼俗构成,因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标志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成就,而且对于增强今天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与借鉴价值。‎ ‎(节选自王子今《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 Ⅰ 梳理文脉 细览文本结构图,补出空白之处的内容。‎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初晁错发表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见,主张用人为因素影响“天”的意志,体现了较开明的生态意识。‎ B.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与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是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 C.古人很早就发现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因而认为山林植被可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D.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中国古代的劳动者还创造了充分利用生态条件的经营形式。‎ 答案 A 解析 B项,“风雨时节”,是汉代“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而非“汉代魏相提出的顺应阴阳四时的执政主张”;“汉代铜镜铭文中常见的文句”,也可看作“民间对理想生态的习惯表达形式”。C项,逻辑关系颠倒,原文第③段说“古人认为山林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可见古人很早就已经发现山林植被有涵养水分,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水的作用”。D项,“东汉初期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错。原文第④段中是说成书于东汉的早期道教经典提出了“类似今天循环经济的思想”,而不是“东汉初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主要从执政观念、山林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阐述了天人和谐的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B.文章围绕天人关系,引用了较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材料典型,很有说服力。‎ C.第二段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旨在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 D.“自粪”及分层混养的生产方式是天人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是古代生态保护意识认识的深化。‎ 答案 C 解析 “引用晁错、魏相的奏章内容和汉代铜镜铭文内容”不是用来“阐述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成熟的根源”,而是用以论证生态保护意识在中国古代成熟之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农耕生活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依赖不强,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成熟就可能晚些。‎ B.在我国的各种文化遗存中,科学的生态保护思想意识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 C.古代护林的礼俗制度,保护的不仅是山林,还有山林中的鸟兽昆虫,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思想。‎ D.当前“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生态保护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答案 B 解析 “各种文化遗存”有误,原文第③段是“反映中国古代生态保护意识的种种文化遗存”。另外,“都包裹着一层神秘主义的外壳”说法绝对化。‎ Ⅲ 读写结合 环境保护是每一代人的事业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优美和谐的自然环境,必然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无限的乐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们触摸壮丽;“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让我们体味斑澜。碧海蓝天,看海鸥飞翔;冰封雪飘,听松涛轰鸣;莺飞草长,闻鸟语、嗅花香。美丽的自然带来美丽的心境,美丽的心境带来了美丽的生活。千百年来,人类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为自己造福。‎ 雨果曾说:“大自然既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人为地破坏环境,无异于自掘坟墓。少一些观望、畏难、推诿,多一些主动、勇气、实干,我们就能保护好一条条“生命线”、一座座“母亲山”,湿地绿肺也会真正滋润每个人的心田。‎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传统手工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的手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它不只为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②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使传统手工技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持久传承。‎ ‎③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下简称“生产性保护”)的根本是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相较于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传统手工技艺持久传承下去。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作为生产性保护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中断。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是文脉延续的保证。二是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优秀的传承人不但从先辈那里继承技艺,还能根据生活的变化予以创新,如此才能使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这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一项再好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让他们在贫困中死死守候,那这项技艺也不会长久。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有适宜它存在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是使传统手工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摘编自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Ⅰ 梳理文脉 细览文本结构图,补出空白之处的内容。‎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地域特色,陶艺、刺绣、油画等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及审美意趣。‎ B.生产性保护的任务不在于对其文化产品的保护,而是要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 C.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D.将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中,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没有意义。‎ 答案 C 解析 A项,“油画”源自西方,不属于中国传统手工技艺。B项,“对其文化产品的保护”也是任务之一,根据原文第②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可知。D项,“没有意义”曲解原意。原文第③段是说“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手工技艺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情感追求等,这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前提。‎ B.文章第②段围绕“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展开论证。‎ C.文章第③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生产性保护,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D.关于传统手工技艺,文章先指出特点,接着提出保护方式,最后阐述持久传承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第②段是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论述的,并未围绕“‎ 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产性保护鼓励传统手工技艺走向市场,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 B.不注重生存土壤、文化空间的保留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传统手工技艺就无法生存延续。‎ C.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个复杂的问题,生产性保护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D.传统手工技艺只要回归百姓生活,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就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答案 D 解析 “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 Ⅲ 读写结合 实现匠心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讲究心手相连,通过对物的形态塑造,把匠人对传统的理解、对美的感受和技术应用融合在一起,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传统手工技艺要发展好,须重拾民需之本。如果没有大众的认可和喜欢,传统手工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根本,是对初心的坚守和对浮躁的拒绝,是追求至精至善,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执着与专注。传统手工艺中的匠心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一件景泰蓝作品要经过上百道工序才可烧制完成,仅点蓝中的一片花瓣就有由浅入深数个层次;旗袍制作中,仅盘扣就有梅花扣、凤凰扣、如意结扣、喜字扣等许多种类;在皱脊错综的核桃中进行的核雕,点睛之处细如针尖,落榫处以毫厘计算,可谓微中见宏的典范……理解了匠心,才有大国工匠、技艺传承,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才能走向世界。‎ 没有与大地相隔的器物,也没有与人类分离的器具。传统手工技艺是承载匠心的种子,只有将它植入大众生活的土壤,才能长成茂密的参天大树,形成全社会尊崇匠人精神的浓浓绿荫。‎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①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②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侠,是一种无视“禁忌”的——“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③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侠的“快意恩仇”‎ ‎,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④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在徐克电影《七剑》中,被清兵追杀,身受重伤的傅青主,对无助的村民们说,“上天山,找帮手!”为什么天山上的剑客要帮助素不相识的傅青主和村民们?因为他们是有担当的侠。电影《佐罗》中,迭哥代替遇刺的好友前往南美行总督之职并化身蒙面侠佐罗行侠仗义,解救被欺压奴役的殖民地百姓,也是一种担当。‎ ‎⑤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因为那些根本就是“地下政治组织”,而不是“豪侠”的聚集地。“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与其说是武侠的宏愿,倒不如说是野心家的梦想。如果说《鹿鼎记》《书剑恩仇录》中的帮会还有个“反清复明”的宏大目标,则《笑傲江湖》中的各大门派的纷争,则更是把“江湖”这个会党互相倾轧的修罗场,揭露得淋漓尽致了。武侠小说虽妙,但其对大众的影响力显然还是不敌武侠片。可惜的是,近年来,中国武侠电影势头亦渐弱。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蝙蝠侠、蜘蛛侠、钢铁侠、闪电侠、神奇女侠……一众奇侠不仅在各自电影中大显神通,更时不时地联合作战,《复仇者联盟》《正义联盟》等等,让观众应接不暇。‎ ‎⑥其实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学、电影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哪里有不公,哪里就有他们,他们是正义的化身,他们代表着善良,勇敢,不畏强权,不慕金钱,他们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本领、勇气和责任感。他们能为人们所不能,解救弱者于危难之中。他们身上,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摘编自王伟滨《中国武侠走进英语世界》,‎ ‎《光明日报》2018年1月17日)‎ Ⅰ 梳理文脉 细览文本结构图,补出空白之处的内容。‎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司马迁看来,侠有很多值得赞许之处,如已诺必诚、舍己救困、不矜其能等。‎ B.在韩非子看来,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侠以武犯禁”的行事方式是把双刃剑。‎ C.侠讲究的是一份担当,所以即便勇猛如聂政,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 D.侠存在于武侠小说所热衷描绘的江湖门派中,而真正的“豪侠”并不聚集于此。‎ 答案 A 解析 B项属张冠李戴。韩非子的看法是“侠以武犯禁”,而“侠并非真有如此伟大”“是把双刃剑”等是作者的看法。C项属强加因果。聂政、荆轲不能称为侠,并非没有担当精神,而是“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是一种工作”。D项属曲解文意。原文第⑤段是说“侠,其实很少存在于……江湖门派中”,且“侠”与“豪侠”在本文中没区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英文版即将出版一事自然地引出了有关“侠”这一论题,增强了文章的时代感。‎ B.文章从“侠”的行事方式、精神内涵及其社会意义等多角度展开论证,给人以层次分明、逐层深入的印象。‎ C.文章在选择事例进行论证时并不局限于中国武侠小说,还选取了不少人们熟悉的中外电影等艺术作品中的侠士形象。‎ D.文章将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与“西方之侠”却风头正劲进行对比论证,揭示了本文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答案 D 解析 结合全文可知:本文重点探讨的是侠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尽管文章对“中国武侠电影势头走向衰落”表达了忧虑,但这只是文章内容的一个点,不能将其归纳为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骑士和武士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这决定了既非身份也非职业的侠与它们毫无共同之处。‎ B.江湖门派热衷于相互倾轧,常把“千秋万代,一统江湖”当成自己的宏愿,而侠与他们有很大区别。‎ C.作者并不完全认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提出的对侠的评价,而是赞同韩非子的“侠以武犯禁”观点。‎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侠士都是正义的化身,寄托着人们善永远打败恶、正义永远主宰世界的希望。‎ 答案 A 解析 A项,不能根据是否有社会身份等特征推知两者“毫无共同之处”,过于武断。并且根据第①段末提到的西方的骑士等在中国有“侠缘”可以推知他们之间有共同之处。‎ Ⅲ 读写结合 中国人的侠客梦 武侠小说世界中,侠客来去自由,没有王法的束缚,他们只须独占潇洒,而这正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渴望自由,追求精神超越的愿望体现。从这点意义上讲,武侠小说是中国文人的精神“桃花源”。文人之所以亲近侠客,是因为文人作为一般意义上思想者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现实行动和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作为一种精神补偿,文人们在文章中流露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愿望,也就不足为怪了。“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文人们只能在想象中虚构自己的欲望与满足,完成一种英雄的艺术转换。‎ 文心剑胆侠客梦,平凡的读书写作生活有了刀光剑影的想象,生命便也平添了些许瑰丽与感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