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语文

www.ks5u.com 黄山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 ‎“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B.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C.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D.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B.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C.陆游的《钗头风》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D.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中国的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徙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如果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氏也就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责贱”。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如孟姜、仲姜,孟姬、仲姬等。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赢。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女子称娃以别婚姻”。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氏的来源相当复杂。带女字旁的姓氏,如姒、姬、姜等,是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有些直接就是女族长的名姓称号;以动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为姓氏,如马、牛、花、叶、谷、林、金、石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部落的图腾;以封国、采邑或职官、爵位为姓,如齐、楚、宋、司马、王、公孙等,由于古代封爵官职名目繁多,故此类姓很多;以出生地、居住地或职业为姓,如东方、西门、东郭、南、陶卜等;以祖先族号、谥号为姓,如唐、夏、商、康等;还有出于帝王意志与政治目的的避讳赐姓,因战乱人祸避难而改姓,因特殊事件或因省文、音讹而改姓等。当然,兼容并包的华夏文化与古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也直接导致大量胡姓汉化与部分汉姓胡化。凡此种种,使中国姓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以致世系难辨,脉络难清。‎ 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讲究命名,而命名的出发点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周朝建立,礼制规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许多规定。如《左传》所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汉代是中华大一统帝国的初始阶段,国力强盛,安国、奉汉、勇、超、雄等名字,张扬的是汉代人雄浑阔大的气势、蓬勃向上的精神。西汉末年复古,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取单名,直到东汉、三国,单名依旧盛行,因此一部《三国志》,人物几乎都是单名。到魏晋南北朝,因单名重复太多,复名又兴盛起来,由于受士大夫清高风气的影响,人们取名喜欢“之”字,如王羲之、顾恺之、裴松之等。以后数代,取名均受时代影响。‎ 古代的中国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礼仪,因此称名称字大有讲究。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在多数情况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从历代的取字情况看,名与字有密切关系,古人称为“名之与字,义相比附”。这“义相比附”正是取字的一条原则。‎ 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二是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三国赵云字子龙,古人认为“云从龙,风从虎”‎ ‎,云与龙因此相关。三是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天亮,晦是黑夜。此外,还有以盂(伯)、仲、叔、季排行为字或取于古语、成语等情况。‎ ‎(取材于程裕祯的《中国文化要略》)‎ ‎【材料二】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郡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表示在某个区域内某个姓氏是一个有地位、有声望的名门大族。汉魏以来,盛行门阀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贵贱之分。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待遇。李唐王朝编修姓氏的书中,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当时无论是选官还是婚嫁最重郡望门第,朝中最为显赫的官位只能由有最著名郡望的人来担任。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诗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隋唐时代,科举盛行,寒门庶族大量进入统治阶层,但门第观念依然流行。李姓以陇西为贵,崔姓以博陵为贵,卢姓以范阳为贵,郑姓以荥阳为贵,王姓则以太原为贵。五姓之外,还有河东裴、薛二姓,与五姓并称“门阀七大家”。唐代的宰相及其他高级官员大都出身于这些高门。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仍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十分盛行。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 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仍具有现实意义。‎ ‎4.下列有关“姓”“氏”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姓最早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关系的氏族称号,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B.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不断增加和流动,为代表氏族分支的“氏”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C.中国人起名的出发点与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密切关系,例如“扬雄”“班超”这些名字就带有时代烙印。‎ D.汉代时,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这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 ‎5.下列句中有关“名”“字”的表述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多用于自称。《鸿门宴》中项羽所言“籍何以至此”的“籍”就是项羽自称。‎ B.孟姜女,姓孟,名姜女,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孔子名丘,字仲尼,说明其排行老二。‎ D.在占代,平辈之间的“指名道姓”是不尊重他人的无礼行为,见面时要称呼他人的字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条概括中国的姓氏有什么文化内涵?(3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与风有关 刘云芳 ‎①我所居住的小区是个风阵。常常,南窗下绿化带的树木静止不动,像舒缓的乐曲正在抚摸它们的树干、叶脉和年轮。北窗外小区里那些柿子树、柳树却摇晃得厉害,树骨头里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我们倾听不到的摇滚。有时候,我会看看不远处的铜厂烟囱,厂房的结构被一座小山隐去,只留下烟囱高耸着,将这喷云吐雾的行为嫁祸给那座山。天气晴好时,白色的烟雾笔直笔直的,没有一丝犹豫。风大的时候,烟雾先是低沉,到了远处,又忽然高升,像一条被按住脑袋的白蛇又猛地抬起头来。我总是想象着烟雾弯曲时大风的嘶吼。‎ ‎②小区里,几位刚收拾完花草的中年妇女在背风的地方吃饭,有人躺在一块破布上休息。她们戴着红的蓝的头巾。风掀开其中的一角,让她们露出眉眼来。忽然,一块红头巾从谁的头顶掉下来,被风吹起,一直向前翻滚。几个人站起,从不同方向包抄,像在围追一只兔子。一场与风有关的恶作剧在上演。女人们奔跑着,用手拦,用脚档。最终在河边,一棵矮树苗拦住了头巾。那女人在风里抖落红头巾上的土和碎树叶,其他的女人忽然笑得前仰后合。每天隔着玻璃窗,看一群女人与风相处的细节,像是在看一部哑剧。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 ‎③‎ 那年十一岁,我要到山那边的村子里上学。那时学校没有宿舍,冬天又格外冷,下学之后,我们裹着身子往各自寄居的地方奔跑,在风阵里努力挤出一条路。有段时间,我寄居在一对老人家里。他们住在两孔土窑洞里。窗口很小,窗户用白纸糊了,只在低处镶了一块方玻璃。他们家有一扇会说话的门,我每晚归来,伸手一推,它便吱呀呀一阵叫,告诉主人,有人进来。温暖的气息忽然撞在脸上,两张慈祥的脸迎接着我。窑洞里总有烤红薯、烤馒头片这样的小食物从他们手里递过来。我睡在最左边,像一只蜷着身子的小猫。狂风来袭的深夜,我能听到窗外树枝被吹断的声音。风在撕裂,在安静的冬夜里不知道疯狂地撕碎了什么。而我总在那个温暖的居所里胡思乱想,酝酿着各种莫名其炒的少年心事。我那时大约知道,未来会走得越来越远,许多美好只能在记忆里回放,却难以回头。‎ ‎④后来的许多年,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在规定好的日子归乡或者远行。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对风不那么在意的人。父母总是从千里之外的故乡打来电话,说,他们遇到一场罕见的大风,这时,便向我发起追问:你那里有没有刮起大风?好像他们让风捎了什么东西来。我会伸长脖子,向窗外看看,这也像一个收信人的样子。‎ ‎⑤我不太能通过风的声音辨别出什么,这完全不像我的二舅。二舅在失明之后,耳朵便开始长出透明的触角,哪怕再微小的声音也能吸引他的注意。他常年放牧一小群羊,几只白羊和几只黑羊,散落在小山坡上,像一局未下完的围棋。二舅远比羊更安静。他微微抬起下巴,嘴唇微张,他品饮风的味道,从那里边咀嚼那些无法言说的东西。近处的风是那般安静,远处的山风却把松涛搅动起来,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很快,整个山谷都安静起来。烈日灼灼,我“咔哧”咬下一口苹果。二舅却说了一声,“嘘!”我不知道他在辨别、迎接怎样一个声音,只好去远处独自采摘花朵。‎ ‎⑥那天,我刚采好一大束花,便看到采买苹果的男人跟姥爷道别。他刚要坐上那辆驴车,就听见二舅喊,别走!那人以为二舅是在挽留他。对着姥爷笑了一下,便去拿鞭子。这时,却听到二舅又喊,等等,先别走。他便没再动。那是什么声音?在烈日之下,山谷里忽然涌来了一股凉气。接着,我们听到巨大的咆哮声。姥爷急匆匆跑到高处,站在二舅身后。我们看到一股高大的山洪从上游汹涌而来,它们冲撞着崖壁,携带着上游人们忘了或者没来得及收拾好的农具、蔬果和一些生活用品。那声音被河谷放大了,听起来让人恐怖。采买苹果的人没见过这阵势,早已经吓得两腿发软。‎ ‎⑦有时风把河流的湿气吹到山上,吹到我们脸上,吹到羊毛里。二舅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用指甲帮我把花径上扎人的部分刮得圆润,又将它们编成花环,默默戴在我的头顶。‎ ‎③‎ 相对于二舅听风的习惯,大舅更喜欢倾听人的声音。他常年穿梭于林间,去四面八方的村庄里跟人喝酒、聊天、交朋友,是条豪爽的汉子。后来他中风了,从此,一有人来,他就会哭上一场。他看见大山会哭,看见苹果树开花会哭,看见苹果树结果也会哭……如果说二舅是听风者,那大舅就像是造雨者——泪水凝成的雨把他的命运全部淋湿了。我的两个舅舅早早就去世了。姥爷表面上镇定自若,时常看着自己那两只粗糙的大手发呆。但“儿子”两个字却成为灌进他骨头里的长风,一旦提起,便让他瑟瑟发抖。‎ ‎⑨许多年后,我回到那座山上,一口唯一的井干枯了,像一只流干泪水的眼睛,里边所有东西都被风干,而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站在那里,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 ‎⑩而现在,我天天看风向,看风级,不过是想为幼小的孩子挑选一个最佳的出行时间。等着天气和暖,无风的时候,我们就能一起站在阳光之下,让暖风给我们雕刻一个温柔的样子。那时,我母亲也会打来电话吧,她一定会问,你那里的天气好不好啊,风大不大。就像那些好天气都是她那里的大风吹过来的一样。‎ 选自《散文百家》2019牟第三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细节描写突出,很有特点,如小区里上演的“一场与风有关的恶作剧”描写就十分细腻,面对一块被风吹起翻滚的红头巾,几个人追拦挡像演哑剧。‎ B.第⑤至⑦段写二舅失明后凭借风的声音辨别事物,表现了他安静从容、坦然面对命运,理解自然语言、充满生活智慧,细心体贴、善良友爱的形象特点。‎ C.文章表现手法多样,感染力强,如第⑨段采用比喻、对照、衬托等手法,形象刻画了世事沧桑的变迁过程,表达了对故乡人事的痛惜和不变的乡野情怀。‎ D.文章构思精妙,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与风有关的故事为纬,远近、内外结合,既写居住小区的风阵与故乡的人风,又写自然之狂风与人事变化之风。‎ ‎8.“风”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9.作者在风里寄寓了哪些情感?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二)至贞观中,太宗以德政之暇,锐志玩书,临写右军真草书帖,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辩才之所。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诏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 翼遂改冠微服,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辩才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 遂经旬朔,翼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师嗟赏不已。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又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辩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辩才。辩才熟详之,曰:“是即是矣,然未佳善;贫道有一真迹,颇亦殊常。”翼曰:“何帖?”辩才曰:“兰亭。”及翼到,师自於屋梁上槛内出之。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辩才出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遗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及师来,见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萧翼报云:“奉敕遣来取《兰亭》。《兰亭》今得矣故唤师来取别。”辩才闻语,身便绝倒,良久始苏。‎ 翼即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 ‎——(唐)何延之《兰亭记》节选 ‎10.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及其所之既倦 之:往,到达 终期于尽 期:至,极 B.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 不能喻之于怀 喻:通“愉”,愉悦,愉快 C.太宗以德政之暇 以:在 必当见获 见:偏指一方,相当于“它”‎ D.弟子又幼来耽玩 玩:研习、玩味 辩才熟详之曰 熟:仔细的、详细的 II.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B.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 幸遇禅师 C.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D.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翼乃就前礼拜/云/弟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 ‎1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写体例和主要内容。《兰亭集序》便属此类。‎ B.“若合一契”中的“契”指的是符契,用木或竹刻成,分为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C.旬朔,十日为一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为朔。“旬朔”指十天或一个月,亦泛指不长的时间。‎ D.微服,通常指帝王、官吏等外出时为不暴露身份而换穿便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兰亭集序》借快乐年华易逝的感叹,借生命长短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感叹,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对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观点。‎ B.唐太宗非常喜欢临摹王羲之的真书、草书的法帖,一心想得到《兰亭》帖,所以接受了房玄龄的推荐,让萧翼前去办理此事。‎ C.唐太宗答应了萧翼提出的条件,并让萧翼乔装打扮,混入寺内,接近辩才禅师并逐步取得他的信任。‎ D.辩才十分喜爱书法艺术,所以一眼就看出萧翼的二王法帖虽是真迹,却不是上品,远比不上《兰亭》帖。‎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萧翼因宣示敕旨,具告所由。使人召辩才。辩才仍在严迁家未还寺,遽见追呼,不知所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5.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从“碧艾香蒲”入笔,“处处忙”“儿共女,庆端阳”写山了端午时节的忙碌和节日中共享天伦的乐趣。‎ B.上阕的最后两句“空惆怅,谁复吊沅湘”,给全词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为下阕悼念屈原奠定了情感基调。‎ C.“《离骚》读罢总堪伤”,写出了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包含了对屈子大义的崇敬和文人的惺惺相惜。‎ D.“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喜之情蕴含其中。‎ ‎16.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 ,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是不了解自己的心志。‎ ‎(2)在《氓》中,女子以桑树的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的两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 ‎ 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 ① )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② ),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明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 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③ )‎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④ )在数学领域,( ⑤ )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⑥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光怪陆离 大彻大悟 研究 浅尝辄止 B.光怪陆离 豁然开朗 摸索 浮光掠影 C.繁芜丛杂 火彻大悟 研究 浮光掠影 D.繁芜丛杂 豁然开朗 摸索 浅尝辄止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B.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D.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0.下列各项中,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 ① ,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可是,《说文解字》却道:“明,照也。” ② ,这是“明”的本义。于是,人们纳闷了:为什么是月光穿过窗户照进来,而不是日光呢?太阳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所以, ③ ,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而在明月当空的晚上,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22.请以“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为主题,在下列提供的成语中任选三个组成一组,模仿画线的句子,续写一段意思完整的话。(6分)‎ 要求:(1)符合首句的观点;(2)句式基本一致。‎ 成语:‎ 锲而不舍 见义勇为 规行矩步 雪中送炭 孜孜求学 夙兴夜寐 筚路蓝缕 古道热肠 苦心孤诣 成语深植于中华文化,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幅博人的风景,那么成语就是它的微型景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言传身教”,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教育的真谛,它体现的爱生育人的教育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 , , 。‎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③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④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⑤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 教材中很多语句不仅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知识,更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启迪。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l】B(3分)‎ ‎【解答】B范围扩大。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的。故B错误。ACD都正确。‎ ‎【2】C(3分)‎ ‎【解答】c“对比论证”错。故C错误。ABD都正确。‎ ‎【3】C(3分)‎ ‎【解答】A“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 错,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的这一点。故A错误。B“一位读者”“无数读者”错,孔子说的“诗可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人数众多。故B错误。C正确。D“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说法错。故D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D(3分)‎ 解析D项,西汉末年复古,由于王莽禁取复名,人们多起单名:魏晋时,复名又兴盛起来,是因为单名重复太多,而不是当时统治者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所致。故选D。‎ ‎【5】B(3分)‎ B项,孟姜女,“孟”表示排行,“姜”是姓,“据说是春秋齐国人杞梁之妻,是“孟姜女哭长城”的主人公”无中生有。故选B。‎ ‎【6】答案:①别血缘论亲疏;②浓厚的阶级色彩,郡颦明贵贱;③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3分)‎ 解析:奉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解答本题,抓住“中国姓氏的文化内涵”即可。‎ ‎【7】D。“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错,文章是由眼前到过去再回到眼前的顺序写的。(3分)‎ ‎【8】①“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中的“风”将自然与人生的风,风与异乡女人、寄居家的老人和二舅、大舅等人的故事串连起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②“风”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无论是慈祥温暖的寄居家的老人、充满智慧的二舅,还是苦命的姥爷、闲中作乐的异乡女子,都在风中表现得形象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③“风”有隐喻和象征作用。风在文中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变迁的世事和温暖牵挂的亲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文章所写的内容都与“风”有关,它贯穿全文,是线索:作者在“风”中塑造出了女人们和风相处的形象,“一对老人”“两张慈祥的脸迎接着我”的形象,营造出二舅和大舅的形象,以及“我的两个舅舅早早就去世了”“姥爷表面上镇定自若,时常看着自己那两只粗糙的大手发呆。但‘儿子’两个字却成为灌进他骨头里的长风,一旦提起,便让他瑟瑟发抖”姥爷的形象。从主旨来看,“而当年的往事,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l-掠过,站在那里,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可见,“风”已经成为对往事的回忆和亲情的象征。‎ ‎【9】①对乡村衰落和纯朴乡情逝去的留恋与伤感:②对漂泊异乡的人们的理解与关切;③‎ 对在命运拨弄下亲人遭遇的哀伤;④对代代传承的亲情的赞颂;⑤对现代文明中人们之间的疏离的隐忧。(每点2分,写对3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那些彩色的头巾在风里翻飞的样子,让我想起蝴蝶,也想起我那些在异地打工的女性长辈”,体现出作者对外出打工者的理解:“后来的许多年,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要在规定好的日子归乡或者远行。我逐渐变成了一个对风不那么在意的人”,如果说“风”里寄寓着乡村的温情,作者说自己渐渐对风不那么在意,是在为乡情渐渐流逝而惋惜伤感;两个舅舅早早去世的命运和姥爷承受苦痛的命运,也是在风中呈现,流露出作者对亲人苦难的同情:“当年居住在这里的人一阵阵风般从我心上掠过,站在那里,我变成一个储藏风的罐子…‘我母亲也会打来电话吧,她一定会问,你那里的天气好不好啊,风大不大。就像那些好天气都是她那里的大风吹过来的一样”则表达出作者对亲情传承的赞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10】B(3分)【11】B(3分)【12】C(3分)【13】C(3分)‎ ‎【14】翻译10分 ‎(1)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固”“一”“齐”“彭殇”各1分,语意1分.‎ ‎(2)萧翼于是宣布圣旨,把情况详细告诉了驿站工作人员。驿站工作人员差人叫辩才来。辩才仍在严迁家,没有回到寺庙,突然就被人追赶呼喊,不知其中缘故。‎ 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 ‎“宣示”“具”“见”“所以”,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5】D(3分)“作者的悲喜之情溢于言表”错误,应为悲观绝望之情。‎ ‎【16】(共6分)手法:对比。(2分)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2分)下阕 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2分)‎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1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不吾知其亦己兮,苟余情其信芳。(重点字:苟)‎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D(3分)【19】D(3分)[20】B(3分)‎ ‎【21】补写句子(共5分),超过IO字不得分。‎ ‎①由“日”和“月”组成(1分)②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2分)③在艳阳 高照的白天(2分)‎ ‎【22】仿写(6分)‎ ‎“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助人的美德,它推崇的立己达人的美好品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孜孜求学、苦心孤诣、锲而不舍”,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是学习的真谛,它彰显的勤劳执着、刻苦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筚路蓝缕、夙兴夜寐、锲而不舍”,每一个成语给我们诠释的都是自强的精神,它展现的勤劳执着的坚韧(毅)品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 评分:写一段即可,三个成语一致2分,句式2分,成语对应的中心主题正确2分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先分析示例的特点,然后将材料提供的词语进行分类,再仿照示例句式,整理句子。‎ 本题中,示例先说三个成语,一个固定句式“每一个成语给我们……的都是……”“它……已经成为……”,其中,示例的助词“的”要做保留。然后,“见义勇为、雪中送炭、古道热肠”这三个成语对应“助人”的中心主题,“筚路蓝缕、夙兴夜寐、锲而不舍”对应“坚韧(毅)”的主题。最后,整理句子,注意仿写中尽量保持字数一致,短语类型一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