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传记(一)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传记(一) 学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钱穆:凤鸣高岗 1931年,钱伟长投考清华大学,中文科目的试题是《梦游清华园》,他用这个题目作了一篇赋,得了满分,阅卷老师不能改动一个字。同时他也考了历史,试题的要求是:写出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卷数、解释人是谁。应考者中,只有他得了满分。 钱伟长能有远超同侪的文史功力,归功于四叔钱穆对他的熏陶。 著书乱世 1938年,云南蒙自,西南联大文学院在此落脚。日本并吞中国的野心,令战争席卷中华大地。敌我力量悬殊这一现实,使一群当时处于中国最顶层的知识人,感觉到中国可能有亡国之虞。他们在困窘与恐惧中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钱穆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好友陈梦家的鼓励和一再要求下,钱穆答应撰写一本通史。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国史大纲》。 钱穆的弟子严耕望曾说:“近六十年来,中国史坛甚为兴盛,名家大师辈出。论根底深厚,著作宏富,不只先生一人。但先生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几无可伦比。” 《国史大纲》出版后,钱穆在重庆等地进行了多场演讲,阐扬传统文化,激励军民抗战士气,声誉日高。严耕望感叹,“国家多难,书生报国,此为典范,更非一般史家所能并论。” 任教燕园 1929年,顾颉刚回到家乡苏州,拜访了当时为苏州中学国文教师的钱穆,借去了钱穆正在撰写的《先秦诸子系年》手稿。回家读了之后,顾颉刚认为,钱穆已经不适合再在中学教书了,便推荐他到中山大学任教,可惜未能成行。 1930年,钱穆到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刚进学校,他就展现出了强烈的“中国意识”。有一次,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同事,钱穆以初来乍到的身份,向校长进言:我一向听说,燕京大学是教会大学里中国文化程度最高的,现在看来是徒有其名,因为我一进校门就看到M楼,S楼,所谓的中国文化在哪里呢,建议改用中国名字。 满座为之默然。后来,燕京大学召开会议讨论,最后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把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其他建筑以此类推。至于校园里那个景色秀丽的湖该用哪个名字,大家争论不休,最后钱穆命名为“未名湖”——1949年后,燕京大学被撤销,北京大学迁到燕大,自那以后,未名湖成为北大的代称。 传统人物 钱穆对自己的要求,是做一名“传统人物”,确切来说,是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 在北大,钱穆和胡适的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其中一个吸引点就是两人的观点往往相反。胡适批判传统文化,钱穆则推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钱穆毫不客气地表达对胡适的不认同。一次,商务印书馆约请胡适编写一本中学国文教材,胡适邀请钱穆合写。钱穆拒绝了,明确告诉胡适:“你我关于中国文学的意见迥异,如果各写一本书让读者比对着来读,那样会对读者有益,但合写一本则不行。” 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日本人全面侵华的枪声响起,钱穆终于爆发,开始严厉批评新风气。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在20世纪的学人中,我们很难看到第二个人,像他这样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多读中国书、要做一个中国人。这也成了他身上一大争议点所在。 1986年6月,钱穆在素书楼结束了一生的教学生涯,媒体蜂拥而至,关注这位耆宿的告别杏坛之作。钱穆对在场的学生说:“或许再过十年二十年,我的姓名都被人遗忘了。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照这样子,将无历史可讲。……求新求变,那真是值得惊心动魄的。” 争议声中,这位老人的温厚与深忧,往往被低估。 集大成者 抗战前,李埏入读北京师范大学,恰逢在北大任教的钱穆过来兼课。在上大学前,李埏已经读过《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背过不少秦汉文章。当时他认为自己还有些基础,不料听了钱穆几节课下来,不禁怅然若失,“我简直是一张白纸啊!过去的读书,那算是什么读书呢?过去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一小堆杂乱无章的故事而已。” 世人尝道钱穆读书之勤、著述之丰,然而他的天分同样不容忽略。龚鹏程认为,钱穆先生天资过人,“他注《公孙龙子》只花了7天,写《庄子纂笺》也只费了两个月,这都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事。钱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苦学成名,他也从不炫耀,其实如此捷才,可谓并世无两。” 相关链接: ①如果只看钱穆晚年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守旧不前的人。事实上,在江南的成长阶段,钱穆就非常关注国内最新的学术动态与思想潮流,自言逐月阅读《新青年》。他的弟子余英时说:“钱先生对于新知识的态度,与中外一切现代史学家比,都毫不逊色。‘五四’时人所看重的一些精神,如怀疑、批判、分析之类,他无一不具备。” ②思想峻厉、处世温煦,并存于钱穆身上。在叶龙的记忆中,钱穆很能克制自己的情绪,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在西南联大时,每逢周末,学生成群结队地去钱穆宿舍问学,钱穆一一耐心作答,没有丝毫厌倦的神态。他告诉学生李埏:“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 (选自2015年《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 A. 钱穆在燕京大学任教时,曾向当时的燕大校长司徒雷登建议,更改学校大楼的名字,他为燕京大学命名的“未名湖”,后来成为了北大的名胜。 B. 作为一名“传统人物”,对于菲薄传统风气的深沉忧虑,遍见于钱先生的著书中。 C. 钱穆要求自己做一名“中国传统人物”,反对让人惊心动魄的求新求变。 D. 除了勤奋苦学的态度之外,龚鹏程认为,钱穆的天分也不容忽视,这一点从他为《公孙龙子》作注就能看出来。 【答案】B 【解析】B 原文信息“对菲薄传统风气的深忧,遍见于钱穆抗战后所著的书中”,少了时间上的限制。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开篇写钱伟长,体现了钱穆对他的影响与熏陶,侧面衬托了钱穆的学问深厚,引出下文对传主钱穆的正面叙写。 B. 钱穆的学生严耕望认为老师在抗战时期弘扬民族精神,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其他的史学家都比不上他。 C. 与主流学派不能保持和而不同的态度,严厉批评新风气,劝人多读中国书,做中国人,即是他身上一大争议所在。 D. “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钱穆在告别杏坛时所说的这句话,流露出了钱穆对梁启超的高度肯定,也表达了自己对新风气的态度。 E. 钱穆先生不仅根底深厚,著作宏富,而且才气磅礴,识力深透,文笔劲悍,近六十年来在中国史坛几乎无人可与之并论。 【答案】AE 【解析】B原文强调一般的史学家比不上他。C原文信息:大致来说,抗战之前,钱穆还是与主流学派保持了和而不同的状态。D“现在哪人再讲梁任公?”意旨不在臧否人物,而是表达对历史的一种“温情与敬意”。 3.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相关链接信息第二则中,钱穆将其化用为“我宁愿失言,也不肯失人”。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阐释钱穆这句话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这句话表现出钱穆先生的温厚与深忧。失言指的是在求新求变的时代背景下不厌其烦地劝人要做中国人,严厉批评新风气时所表达的看似不合时宜的话。不肯失人指的是处世温煦,评议他人时,口不出恶言,对待学生问学毫无厌倦;治学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坚守;爱国情感方面,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解析】揣摩语句的含意一般可以从分析表现手法或解释关键词句入手,本题语句并没有运用特殊手法,故应该从解释关键语句的角度解读其含意。本题的关键词语是“失人”和“失言”,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作出合理恰当的解释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侠者黄大年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黄大年,就是这样一位侠者。 (一) 一般侠者,顶多“江湖”上流传着他的传说,而“黄大侠”却在太平洋上威名远扬。 话说2009年,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此事,外媒有报,新华社有转,惊动中外。 航母舰队何以后退?盖因黄大年身怀绝技使然。 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他回国前研发的高科技整装技术装备,能在快速移动条件下探测地下和水下隐伏目标,广泛应用于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尤其潜艇攻防和穿透侦查等军民两用技术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系统,能精确探测位于国界和交战区地下隧道以及隐藏在民用建筑物地下的军事设施。他曾在某国军队的“潜艇”和“飞机”上做过试验,搞过技术攻关。 这样的高手,自然让人联想到“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钱学森。而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那一代“前辈高手”,恰是黄大年自小的偶像,他曾在自己的朋友圈用邓稼先的例子发出过“黄大年之问”——“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二) 1982年,黄大年从长春地质学院大学毕业,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感叹号落笔之际,侠气跃然纸上。 1993年初冬,他奔赴英伦深造,启程前回望同学,大声说:“等着我,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2009年,他51岁,正是科学家的黄金年龄,绝学练成,声播宇内,却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 一边是洋房名望,英伦风景,剑桥流水;一边是祖国召唤,从头开始,道远任重。 选择面前,黄大年义无反顾。他最短时间辞职、售卖别墅、办回国手续。 “他肯定会回来。”熟悉他的亲友,无不如是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是高端科技人才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 (三) 黄大年是一个“被仰望、被追赶的传奇人物”。 作为侠者,与高手过招,他从未败过。他在英国剑桥ARKeX地球物理公司任研发部主任时,手下管着300号“高配”人马,包括他国院士。大家服他。在英国,他带领团队实现了 “在海洋和陆地复杂环境下通过快速移动方式实施对地穿透式精确探测的技术突破”。回国不久,他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 作为侠者,他志存高远,不愿做花匠。英国的生活很好。但在他看来,“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过得再舒服,也不是主人。国家在召唤,我应该回去!”“作为一个中国人,国外的事业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国的强大。只有在祖国把同样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满足。”他回国后,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得以填补多项空白。因为他,中国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作为侠者,他拼命“疯魔”,将生死看淡。他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他身体不好,常年大把吞速效救心丸,却说“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作为侠者,他不图名利,却名动朝野。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缺领军人物,但这个上亿元项目却一分钱也分不到他头上,他二话不说,披挂上阵。学校屡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他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联谊会,大家公选黄大年任副会长。 高风懿行,自成楷式。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黄大年大学毕业时,题赠友人照片上书“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9字,侠气跃然纸上,这与李四光、钱学森和邓稼先等“前辈高手”的楷模作用密不可分。 B. 黄大年在51岁练成绝学,声播宇内,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选择归来,成为东北地区引进的第一位“千人计划”专家,足见其赤诚的爱国之心。 C. 黄大年回国时,恰逢某国航母舰队耀武扬威正在太平洋演习。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可见黄大年所掌握的科技具有极大的威慑力。 D. 黄大年回国不久,就出任“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第九分项的首席专家,这是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深探项目,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水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他拒绝了英国科研机构的极力挽留”不合文意。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黄大年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不为一般人所熟悉,作者形象地说他擅长“给地球做CT”,就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他的工作。 B. 中国很多留洋学者在学成后选择留存海外而拒绝为国效力,黄大年对这种现象深表忧虑,文中的“黄大年之问”正是这种忧虑的集中体现。 C. 作者为突出黄大年的形象,选择了很多他的典型言论,比如他在英国的生活很好,但他说,“在这里,我就是个花匠”,表达了自己归国的心声。 D. “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这是一处典型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勾勒出一位鞠躬尽瘁的科学家的高贵灵魂。 E. 侧面描写是本文的突出特色,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对黄大年的评价,学校屡次催报院士黄大年的反应等内容,都从侧面突出了他的光辉形象。 【答案】BE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黄大年之问”是要以邓稼先为榜样;E项“学校屡次催他申报院士”后有黄大年的语言,不是侧面描写。 6.作者称黄大年为“侠者”,从文中看,“侠者”哪些高贵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①志存高远,为国为民;②面对选择,义无反顾;③身怀绝技,统领千军;④不图名利,忘我工作;⑤看淡生死,赤胆忠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概括能力。读文本,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分条概括该题的答案。“听说黄大年回到中国,这个舰队自动后退100海里”,表现黄大年身怀绝技,统领千军的形象。“他是国际知名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擅长‘给地球做CT’”“题赠友人以照片,上书9字:‘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现在正是国家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这批人应该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可看出他面对选择,义无反顾,志存高远,为国为民。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大年是我见过的最纯粹、最赤胆忠心的科学家!”,侧面介绍他不图名利,忘我工作。“我是活一天赚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去年底,他晕倒在万米高空,被送医院,人未醒,双手却紧抱电脑,掰不开。醒后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可知黄大年看淡生死,赤胆忠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一代真才一世师 丁文江出生在一个富绅之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文江15岁时,当时任他家乡泰兴知县的龙璋,听说本邑有一神童丁文江,就叫丁父带丁文江去县衙面试。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他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力劝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1902年秋,丁文江到日本后,与很多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写文章、谈革命” 的活动。1904年初,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丁文江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1911年,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学成之后,丁文江立即启程回国。 他离开家乡整整9年,乘轮归国不是在终点上海下船就近回家,而是在越南海防登岸,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在祖国大西南历时两个多月的徒步旅行。这次旅行,为他以后几次西南地质考察打下了基础。 1914年初,丁文江又奉命单独去云南、四川、贵州调查地质,至1915年初才返京。他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1928年,丁文江受邀到广西去调查拟议中的川广铁路线及沿线地质矿产。他走遍了大半个广西,除勘查了南丹、河池的锡矿及迁江一带的煤田外,特别注重地层系统及地质构造之研究,确定加里东期造山运动之存在,将它命名为“广西运动”。1928年,地质调查所组织考察队,丁文江任总指挥,分三路再度到西南进行了历时1年的地质调查。这是丁文江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地质调查旅行。这次调查项目涉及地质、古生物、矿产、地理、人种等学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在对上古生界地层考察上尤为精细透辟。丁文江回北平后,将其加以整理,发表了《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广西、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他将它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至今仍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沿用,只不过随着研究的发展,有所归纳而已。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早年实地考察时,就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丁文江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去发现人才、培育人才。1931年,丁文江应北京大学之聘,出任该校地质系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等课程。丁文江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虽学识渊博,但往往还要以讲课时间的3倍用于备课。他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也力求完备,本校不够的,就托中外朋友帮忙。他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常用些掌故小说及戏曲歌谣故事打比方,再加以科学解释。他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凡预定实习的地点,他必先去一趟,然后再带学生去。野外实习时,吃饭、住宿、登山、休息,他一概与学生完全一致。不论实习时间长短,一切所需物件都要求齐备。有的人以为一两天短期旅行可以随便对付,不须大整行装,丁文江却说:“固然有些地方可以对付,但是不足为法!带领学生必须照规矩,以身作则。不如此,学生不能有彻底的训练,且有亏我们的职责!”后来,给他当过几年助教的高振西撰文说:“这样的教师,给予学生们的好处不只是学问知识同治学训练,他那活泼的精神,任事的英勇,训练的彻底,待人的诚恳……无形之中感化到学生身上的实在更为重要。” 1934年秋,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专门打电报叫李过南京时与他见面,他力劝李春昱改赴德国,一方面因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者尚少;另外,丁文江在参加第16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时结识了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知他辅导学生极认真。李春昱决定改为留德,丁文江为其办了一系列转移手续。后来,李春昱在德国柏林大学作史蒂勒的研究生,以“最优秀”成绩获博士学位,载誉归来。 1935年末,丁文江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医治无效,于1936年1月5日逝世,终年49岁。 (选自魏邦良《名人传记》,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 丁文江出生背景良好,自幼在学习方面有极高的禀赋,在他的家乡被称为神童。泰兴知县龙璋对他极其赏识,亲自培养他,希望他有所作为。 B. 丁文江学成归国后,立即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开始了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的详细研究,还特别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 C. 丁文江一生中曾多次成年累月地在野外奔波劳碌,搜罗第一手材料,著书立说。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为中国地质学者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 D. 李春昱考取河南省公费赴英留学,丁文江力劝他改赴德国,是因为中国地质学家中学德语的人很少,并且丁文江深知德国大地构造学权威汉斯·史蒂勒辅导学生极为认真。 【答案】B 【解析】“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不是在归国后,应是归国途中;“对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及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进行研究是在1914年初,而不是学成归国后。相关信息见原文第3、4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泰兴知县龙璋,出考题“汉武帝通西南夷论”,丁文江下笔千言,阐发分明。龙璋叹为“国器”,收为弟子,并资助丁父送丁文江去日本留学。 B. 为了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丁文江调查了云南个旧的锡矿、东川的铜矿、宣威的煤矿,又对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矿床都作了详细研究。 C. 丁文江及其团队曾发表《丰宁系地层学》一文,指出丰宁纪(早石炭世)地层在云南、贵州分布最普遍,而黔南独山一带层序最清楚,化石最丰富。 D. 丁文江将丰宁纪自上而下分为:上丰宁纪——上司统(石灰岩),中丰宁纪——旧司统(石灰岩);下丰宁纪——汤耙沟统(砂岩)及革老河统(石灰岩)。这个层序得到了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认可。 E. 丁文江在北大任教期间,精心编写讲义;准备挂图、标本,讲课诙谐生动,深入浅出;还常常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是一位极端认真负责的严师。 【答案】DE 【解析】A.龙璋是力劝丁父送丁文江赴日留学,并没有资助。B.纠正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的错误不是他调查研究的原因。C.丰宁纪地层在广西和贵州分布最广,而不是“云南、贵州”。 9.标题“一代真才一世师”是对传主人品和业绩的高度赞颂,请概括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①热爱祖国:在日留学期间,我国东北惨遭日军蹂躏,丁文江愤而离开,转赴英国留学;学成之后立即归国,并赶赴西南开始徒步考察。②博学多才:自幼在古典文学、历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动物学与地质学双毕业文凭。③地质学贡献:树立了实地调查采集的工作典范;几次深入西南进行考察,成绩斐然。④培养人才:教学上严谨认真,处处为国家地质学发展及学生个人发展着想。⑤不畏艰苦,爱岗敬业:丁文江英年早逝,是在深入湖南的实地考察中因煤气中毒而以身殉职。 【解析】先审题明确筛选方向是传主的“人品和业绩”,然后去文章里找对应的区域,最后概括提炼成几个方面:①热爱祖国;②博学多才;③地质学贡献;④培养人才;⑤不畏艰苦,爱岗敬业。接着,进行分析解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