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重庆市第一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第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 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 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 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 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 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 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 “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 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 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 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 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 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 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 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 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 - 2 - 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 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 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 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 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 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 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 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 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 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 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 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 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 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 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 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 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 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 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 - 3 - 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第一、二段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 项,“《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错误,文中说诗三百 篇“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 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 它更加曲折动人”,由此可知,《诗经》中的作品原本就有深刻的含意,选项中“并没有深刻 含意”错误。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要求,如本题, 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 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 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C 项,“子展……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错误,选项曲解文 意,从文中来看,子展的意思是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 叛臣。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 项,“……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错误,文中说“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 - 4 - 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这一些作品不一定 被收入诗三百篇中,但都有曲调。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研究显示其与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同源性 达 85%以上。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 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 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 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 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型、危重 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 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 用广谱抗菌药物。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体温恢复正常 3 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肺 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连续两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检测阴性(采样时间间隔至少 1 天)。 治愈者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中日友好医院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詹庆元指出,从一般规 律看,病毒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体,但有的抗体持续时间不长,痊愈的人仍应加强防护。国 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邱海波指出,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 没有传染性。 (摘编自《新冠肺炎的 30 个真相》,《人民日报》2020 年 2 月 7 日) 材料二:下表为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的存活时间。 - 5 - (数据源自《新型冠状病毒在不同情况下能存活多久?》,“大医同盟”2020 年 2 月 12 日) 材料三: 根据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的消息,截至当地时间 12 日 6 时,该国共确诊了 15 例新冠肺 炎病例,其中有 5 例已被治愈。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 12 名澳大利亚籍乘 客被确诊为新冠肺炎。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荚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 都进行了谴责。 澳首席医疗官墨菲就针对该国对华裔的偏见及歧视行为表示“我们非常担心排外心理以 及任何形式的种族定性,这种做法相当可恶。澳大利亚人没有理由回避任何特定背景或外貌 的人。”澳大利亚卫生部长亨特也承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国许多华人社区面临“挑 战”和“困难”,他说:“澳大利亚出现了歧视性的报道, 我坚决谴责此类报道。”澳大利 亚总理莫卫森对该国华人社区应对疫情的反应表示支持,他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挑战, 华人社区已经做好了应对这一挑战的准备。在这个时期,无论是在 Ashfield、BoxHill. Hurstville 还是在澳大利亚其他地区的华人社区,我想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同时,该国反对党领袖阿尔巴尼斯也表示,不能容忍种族主义抬头,他说: “任何针对 澳大利亚华裔的种族歧视语言或行为都绝不能被容忍,必须予以制止。” (摘编自《澳国内已确诊 15 例新冠肺炎病例政界人士谴责歧视》、《中国新闻网》2020 年 2 月 12 日) 4. 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6 - A. 对紫外线和热敏感,乙醚等脂溶剂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B.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传播力较弱是因为其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 C. 人群普遍易感染病毒,是否发热和体温高低并不是判断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 D. 尽管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治愈者仍然有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病毒 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 B. 虽然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但患者仍然要到医院进行科学治疗,避免盲目 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C. 新型冠状病毒存活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该病毒又对紫外线敏感,因此夏天的到来 可能有利于抑制该病毒传播。 D. 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种族歧视事件,澳大利亚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责,这也是其他出 现疫情的国家该持有的态度。 6. 请结合材料,谈谈作为高中生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应该做哪些事情。 【答案】4. D 5. A 6. 尽量不外出,不聚集;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 抗菌药物;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门把手、公 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 75%酒精洗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卫生,勤洗 手;不能有地域歧视和种族歧视,自觉抵制不当言论。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或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要做好这种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看选 项有无答非所问或题干与选项信息不同类的情形,若是这类问题选项本身一般没有错误,却 按照对照原文寻找表述错误或者曲解文意的方法等于缘木求鱼,费力不讨好;本题四个选项 可谓开门见山紧紧扣住题干“新型冠状病毒”而言,对照文本找出选项表述问题。 D 项,“尽管康复期和出院的病人都没有传染性,治愈者仍然有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错误, 原文信息是“从临床经验来说,康复期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出院的病人没有传染性”,可见 选项遗漏了限制条件“从临床上看”,表述绝对。 故选 D。 【5 题详解】 - 7 -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 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 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 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 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管有无症状表现,都是该病毒的传染源,都会在人群中把该 病毒传染给他人,包括儿童”错误。原文信息是“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只是其传播力较弱。国家医疗专家组成员李兴旺 指出,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可能比较少,传播力会较弱,多是在和病人接触较多的情况 下发生的,尤其是家庭聚集性感染比较明显。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可见选项表 述绝对,文中有“可能”“普遍易感”等推测性词语。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以及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 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 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 求的答案。 从材料三开头“此外,在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有 12 名澳大利亚籍乘客被确诊为新冠 肺炎”得出尽量不外出,不聚集; 从材料一第三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也不例外。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 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泻等症状。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 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表现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中得出出现发热、乏力、干咳 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从材料一第四段“目前没有确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中得出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 从材料二图表中得出:外出戴口罩,与人保持安全距离;避免直接接触不锈钢的电梯按钮、 门把手、公交地铁扶手等,直接接触后要及时用肥皂或 75%酒精洗手;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讲 卫生,勤洗手; 从材料三“针对新冠肺炎引发的歧视事件,澳大利亚总理荚里森等多名政界人士都进行了谴 责”得出不能有地域歧视和种族歧视,自觉抵制不当言论。 【点睛】阅读题目设干扰项的方法有: - 8 - 1.故意将“未然”表述或推断为“已然”。 2.故意将“主要的”(主要矛盾、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和“次要的”(次要矛盾、次要方 面、次要原因)倒置。 3.故意将“部分”(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整体”(对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 情况的判断)。 4.故意将“前期”和“后期”顺序颠倒。 5.故意将“选择”(具备其中一个原因或条件即可)表述为“兼备”(必须同时具备多个原 因或条件)。 6.故意将“肯定”和“否定”颠倒。 7.故意将“原因”和“结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8.故意将“此”和“彼”颠倒。 9.故意凭空捏造,将“无据”表述成“有据”。 10.故意将客观的内容进行夸大。夸大其功能和效用。 以上“十个注意”要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多加留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依赖一条邮路 陈忠实 ①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 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我在这里可以坐下来潜心阅读世 界名著,可以平心静气回嚼 20 年乡村生活,形成新的作品。我几乎本能地关注着生活,尤其 是乡村世界的变化,自然少不得一份报纸。能否每天看到当日的地方报纸,成为一个小小的 却也揪心的问题。 ②我祖居的村子虽然距西安不过 50 华里,却是一个被地理环境限制着的“死角”,回到 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 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 - 9 - 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 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 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西安晚报》,既有国家大事,更有城市和 乡村的新鲜事。我曾在该报上读到一位农村女人首创家庭养鸡场的新闻报道,竟然兴奋不已, 随之便搭乘汽车追到西安西边的户县进行采访,先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发表在《西安晚报》,后 又演绎成 8 万字的中篇小说《四妹子》,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 ③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或散文写成,或者要投寄一封信,我便骑自行车赶到 4 公里远的 邮政代办点。代办点设在军校大门内右侧的一间小平房里,只有一位代办员。我把自行车停 在路边,便拿出要寄的稿件或信件走到办理窗口前,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 来了”的意象,等着我先开口。如果是寄信,我便会说要几张邮票;如果是寄稿件,便把封 好的信递给他,让他在桌旁的磅秤上称一下重量,然后用算盘算出邮资。我用他摆在窗台上 的糨糊贴好邮票,再把装着文稿的信封给他。他砸上有“挂号”字样的邮戳,仍然不说话, 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我也不多嘴,点点头便告辞了。 ④我至今依然记得那张面孔,以及那脸上的表情。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 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 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发话了。有一次交办完邮件离 开窗口时突然想到,他是只和我短言少语呢,还是对所有人都如此这般?我便侧立在一旁观 望。见一位穿戴整齐的军校女学员走到窗口,手里拿着一个包裹送进窗口,然后看见他从窗 口接过去,认真地检查,称重,算资,整个过程只听见一两句关于邮资的简短对话。一位同 样年轻的男军人走到窗口,和那位女军人的过程如出一辙。接着看到一位穿戴不凡的中年女 人,从衣着打扮和太过自信的走路姿势,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傲慢的人。她走到窗口,却不邮 寄任何东西,只听她嗓门很响亮地向窗口内询问,却听不到窗口里他的声音。约略可以听得 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 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咣当响着的皮鞋敲击水泥路面的 声音也是欢愉的。原来这人就是不爱说话。. ⑤记得有一次例外,在我往信封上抹糨糊的时候,他却主动开口了:“你前日在报上登 了一篇文章?”我颇为惊讶,他竟关注我的写作了。他接着又说了一句:“昨日回局里参加 学习,我听大家说的。”他没说邮局里的人如何说我这篇小说。 ⑥在我蜗居乡下祖屋写作的 10 年里,每有或长或短的小说写成,我便骑上自行车,骑过 坑坑洼洼的砂石公路,在送到代办点的这 4 公里路途中,充满着一种踊跃着的心情,砂石公 - 10 - 路上坑坑洼洼致成的连续性颠簸,不仅破坏不了我的好心情,反倒激发着踊跃的连续性。乃 至赶到熟悉的窗口前,和那张熟悉的脸孔面对面时,领会到那眼神里又现出“你又来了”的 意象,我也不说一句客套话,只把邮件送进窗口……我已记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 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 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 ⑦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 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写作的欲望潮起时,便在那间小书屋 里铺开稿纸。每有文章写成,依旧踏上轻便自如的自行车和大半生走得最多也最熟悉的家乡 路,赶到 4 公里外的代办点,依旧是那间门口墙上挂着绿色邮箱的平房,依旧是开着下层窗 户的窗口,依旧坐着那位微黄偏白面孔的代办员,变化的仅仅是他的头顶出现了白发。他在 看见我的一瞬,眉眼里现出一缕不易觉察的诧异神色,问:“你不是进城了吗?”我答:“我 又回来了。”之后再无话。我交寄了信件,点点头便告辞了。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捷的电 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 ⑧重回乡下祖居屋院的第二年,我骑上自行车赶到代办点的窗口前,交办完要邮寄的稿 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 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我不觉一愣,看不出这张呈现着中年人气色的脸,已经年上花 甲了。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了。他告诉我。孩子知道他认识我,便买了我两本书, 让他再见我的时候给书上签名。我自然应诺,用自己的钢笔,在那两本书上签下了我的名字。 这应该是我最用心最认真的签名之一。他连着说了两句感谢的话。我为认识和不认识的朋友 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走出门来, 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作者写自己获得新闻素材后“追”到户县采访,得以写出成功的作品,体现了作家 对生活的深入关注。 B. 第⑥段写公路上“连续性的颠簸”不断激发着作者内心的踊跃之情,这突显其去邮寄新作 品时内心激动不已。 C. 第⑦段连用四个“依旧”,层层铺写,强调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熟悉亲切之感,和回归乡 村后的踏实欣喜之情。 D. 第⑧段写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写握手时“不忍”松开,表现了 - 11 - 对代办员的感激与不舍。 8. 本文题目“依赖一条邮路”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以此为题有怎 样的表达效果? 9. 这篇散文整体风格朴实醇厚,语淡情浓。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7. D 8. 含义:①作者回到乡村生活,通过邮递订阅报纸,关注时代变化,获取 写作素材。②作者通过邮政代办点,邮寄稿件、信件,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③在邮寄的过 程中,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对他充满信任、感激之情。④作者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 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表达效果:①内容上,点明写作对象,揭示文章主旨;②结构上, 作为行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9. ①文章写作的是关于邮寄的寻常小事,书写的“代办员”人物形象朴素,生活中平和沉稳, 少言寡语,却认真敬业,办事牢靠。“我”和“代办员”的交往故事简单;②本文叙事语言 近乎直叙,用语平实,没有过多雕饰;③文中抒发了真挚深厚的情感。文中既有离别时“我” 对“代办员”感激、信任、留念之情,也抒发了作者对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 留恋。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 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题干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 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作者‘不敢’接受感谢,表现了他的平和谦逊”不准确;正是因为小邮递员,作者才 能够读到报纸、写出作品、寄出作品和信,对于作者而言,小邮递员对他的帮助要大的多, 所以他“不敢”接受感谢是因为承受不起,而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平和谦逊”,所以答案 错误。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 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答题时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标题 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 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 - 12 - 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 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 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 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 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 理解标题含义需结合文章内容,答出表层,深层,情感三个部分,“依赖一条邮路”,结合 “这样,每天傍晚,我停歇工作的时候,坐在祖居的小院里,借着尚未暗淡的天光,打开《参 考消息》,看世界的这个和那个角落又发生了什么值得关注的大事和趣闻;还有贴近我生活的 《西安晚报》……这是我写农村体制改革最用心也最得意的一部小说”,可见“邮路”表意 指的是在我蜗居乡下写作时,我向外界寄出完成的作品或信件都需要骑着自行车赶到 4 公里 远的邮政代办点,完成邮寄,以及通过邮递订阅报纸,获得写作素材;深意,结合“我已记 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来没有丢失过。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 代初,这位代办员便成为我实现和外部世界沟通的最可靠的桥梁”,可见“邮路”是认真负 责的邮局代办员使作者实现和外部沟通的桥梁,表达了作者对一直以来承担我信件邮寄工作 的代办员的感激和信任;最后情感上,结合“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 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 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 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也最美好的感觉”,可见“邮路”在文中的上位概 念应该是传统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的珍惜和留恋。 理解标题的表达效果,在内容上,“一条邮路”是作者与外部世界实现沟通的唯一桥梁,结 合“依赖”一词,暗示了作者认识、了解了代办员的过程,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作者借 助“一条邮路”,表达对自己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恋,由此揭示文章主旨。 在结构上,“一条邮路”是行文的线索,文章通过邮路写作者认识、了解代办员,最后两人 分别的过程,使文章结构严谨、紧凑。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散文风格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然后抓散文的“形”、 “神”及散文的语言特点来理解。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语言:某种意义上说,散文的语 言更具文学特色,风格更具多样性,内涵更为丰富蕴藉。 要解读文章风格“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含义,即在朴实的写人叙事中富有韵味,平淡朴 - 13 - 素的语言,叙述中饱含深情,用语平常,情感深厚真挚;体现在人物形象上,指的是文中邮 递员表面上的“平和”“寡言少语”,却是一个对工作认真,待人富有情谊的人,并且我和 邮递员的交往极为普通。比如“那张面孔,脸色微黄偏白,很洁净;眼睛不大也不小,永远 是一种平和的神色;鼻梁不高不细,端正而庄重。他完全专注于案头的工作,多余一句客套 话也不说,更不会有东拉西扯的闲话乃至废话了”“约略可以听得出来,她给远方老家的邮 件,怎么还没收到?需要多少日子才能到?不会丢吧?从她离开窗口时的表情判断,她自己 得到肯定的、可以放心的答复了”“我已记不清 10 年间经他的手寄出过多少文稿和信件,从 来没有丢失过”“交办完要邮寄的稿件窗口里的他让我等一下,对我说:‘麻烦你办点事。’ 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很快要退休了”,根据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文中 “代办员”这个人物形象,平和沉稳、谦逊有礼;待人平等;认真敬业、情感真挚。他不爱 说话,但办事牢靠,经他寄出的信件从未丢失过。 从表达的感情上来看,根据原文“得知这里的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 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只有一位代办 员……看着那张熟悉面孔的眼神里显示出‘你来了’的意象,等着我先开口……仍然不说话, 眉宇和眼神里显示出‘办妥了’的意象,……依旧是谦谦地微笑着,语气平静地告诉我,他 很快要退休了……心头微微一震,顿生眷眷之情了……”可见我对他充满信任、感激之情, 结合“上世纪 80 年代初,我在自以为获得专业创作的最佳境地时,决定回归乡下祖居的老家, 以求得一个耳目清静的环境,而不是陶渊明式的避世隐居”“新的世纪刚刚到来,我又回到 离别了七八年之久的屋院,一个人住了两年,这是一种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最踏实 也最美好的感觉”以及“我至今不会使用轻便快捷的电子文稿的传递方法,还依赖于原始的 邮寄手写稿件的途径。”可知文章重点抒发了作者对曾经的生活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珍惜和留 恋,表达的情感朴实醇厚,情意极浓。 再看文章语言,“回到这样环境的老屋里,我首先想到如何能读到当天的报纸。得知这里的 邮递员仍旧是我熟悉的那位姓史的乡党,便找到他商量,把我所订的报纸投送到他每天必经 的村子的我的一位亲戚家,由我走读上中学的儿子放晚学时顺便捎回来”“我为认识和不认 识的朋友和读者不知签过多少万册书了,却不敢接受他的感谢。我和他握手告别,他竟破例 走出门来,在我准备推起自行车的时候,我又握住了他的手,有点不忍松开”等以及对我和 邮递员交往的描写及人物的语言等,基本上平铺直叙,体现了“朴实淳厚,语淡情浓”的特 点。 【点睛】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 - 14 - 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志,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 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 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歌声”。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小题: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太 后薄氏子。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威刘氏,大 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 孝文帝从代来, 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 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 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 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 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 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 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联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 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 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 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 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联既不敏,常畏 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 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 酒食肉者。孝景皇帝②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 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 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 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③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 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廩廪④乡改⑤正服⑥思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 - 15 - 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述赞: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 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绨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 千年颂声。 (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孝景皇帝:即汉景帝,谥号孝景。孝文皇帝,即汉文 帝,谥号孝文。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合称文景之治。③世:三十年。④廩廩:犹庶 几, 渐进。⑤乡改:更改历法。⑥正服:更改服色。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良有以.也 B. 召匠计之,直.百金 直.走咸阳 C. 不私其.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善人之.治国百年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11.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B.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C.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D. 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 12.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帝以安民为本。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露台, 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 动停止了,以便利百姓。 B. 文帝躬行节俭。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不准宠爱的慎夫人穿长得拖地的 衣服,以此表示节俭。 C. 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世间的常理;对待丧葬也极力主张节俭,反对厚 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 文帝去世以后,孝景帝、司马迁和司马贞都给予了他很高的历史评价,认为没有哪个皇帝 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 13. 下列选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下吏:低级官吏,属吏;交付司法官吏审问。本文指交付司法官吏审问。 - 16 - B. 释服: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除去丧服谓除丧。这里指脱去朝服。 C. 通关梁:文帝十二年废除禁止人们自由出入关隘的法令,开放关卡桥梁,使处处畅通无阻。 D. 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南面的梁父山 辟场祭地叫“禅”。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2)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 【答案】10. D 11. B 12. D 13. B 14. (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 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 (2)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 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 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 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以及虚词设题,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 项,①介词,用;译文: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②名词,因由,道理;译文:实在 是有道理啊。 B 项,①同“值”,动词,价值;译文:召来工匠作预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②副词,一 直;译文:一直通到咸阳。 C 项,①代词,自己的;译文:不求一己之私利。②副词,一定;译文: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 亲的志向。 由此可知,A、B、C 排除。 D 项,之,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①译文: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②译文: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 - 17 - 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 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世”是“世人”之意,作主语,“当今之时”,现在这个时候,句中作时间状语,所以 “时”“世”中间断开,排除 A、C 两项。“吾甚不取”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吾”主语, 所以“伤生”和“吾”中间要断开,排除 D 项。 本句的意思是:如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 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题干要求选出“对原 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认为没有哪个皇帝能够同汉文帝相比较”错误;根据原文“孝景皇帝……此皆上古之 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意思是“孝景皇帝……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 皇帝亲自实行了。”孝景皇帝认为文帝比古代帝王做得都好。由“太史公曰……汉兴,至孝 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可知,司马迁只是肯定了文帝的德政,没有将文帝跟古代帝王进 行比较。由“述赞:孝文……千年颂声”可知,司马贞只是强调了对汉文帝的歌颂的声音千 年仍然不断,也没有将文帝和古代帝王比较,所以 D 项错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解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 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 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题干要求选出“选项有误的一项”。 B 项,“这里指脱去朝服”错误;根据语境“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毋禁取妇嫁女 祠祀饮酒食肉者”,意思是“诏令天下官吏和百姓,从令到之日算起,服丧三日……三日后, 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婚庆娱乐,饮酒吃肉,概不禁止。”可知,“释服”为除去丧服之意。 故选 B。 - 18 -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判断句式;奉,继承之意;“羞”,有辱于;“何以台为”: “何……为”,为什么……呢,“以台”,动词+名词,建造高台。 还建造高台干什么. (2)“除”:动词,废除;“去”:动词,取消;“长老”:长辈,老人;“孤独”:幼而 无父为孤,老而无子为独。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 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 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18 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 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其一:孝文皇帝,是高祖的排行中间的儿子。高祖十一年春天,攻破了陈稀的叛军以后, 平定了代地,立刘恒为代王,王国的都城建在中都。他是太后薄氏所生的儿子。登代王位十 七年时,在高后八年七月,高后逝世。九月,吕氏家族的人以吕产为首企图发动叛乱,来夺 取刘氏社稷,大臣们共同诛杀了他们,谋划召代王入长安立他为皇帝。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 没有增加,若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放开法禁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 台,召来工匠作预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 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 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 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 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 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 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 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恼和痛苦。吴王刘濞谎 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 - 19 - 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这些意见。 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 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史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 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 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 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 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 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 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 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 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 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 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 的呢!” 我死之后,诏令天下官吏和百姓,从令到之日算起,服丧三日就可以除去丧服。三 日后,恢复人们的正常生活,婚庆娱乐,饮酒吃肉,概不禁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 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 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 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 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 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 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 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 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鼎盛的时期。(孝文帝)已非常谨慎地开始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 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哎,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其二:汉孝文帝在代国的时候,占卜得到帝王登基之兆。宋昌定下为天子之策,绛侯周 勃到城外恭迎。可以做天子他却主动辞让,于是天下人都归心于他。他重视农业,亲自下田 耕种;广施恩德,停止武事。他去除对人民的掠夺,消除人民的怨言;行政简化怜悯,刑罚 公正清明。他穿着简朴来引领朴素的风气,停止修建露台。执法时宽待张武,执行刑罚时怜 - 20 - 悯缇萦(而废除肉刑)。到现在霸陵(汉文帝之陵墓)仍然和以前一样,而对汉文帝的歌颂的 声音千年仍然不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5. 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的状态的植物,一个写在早春寒意中卷缩不舒的芭蕉,一个 写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 人的怜爱之情。 B. 蜡烛通常是红亮、温暖的形象,《未展芭蕉》首句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 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让人感受到诗人 秉烛夜游的寒意。 C. 第二首诗诗人忠告海棠“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吐露花蕾,就暂且让应时的桃花李蕊,闹 腾在和煦春风中。诗人借未开海棠的矜持高洁,不与群芳争艳,寄托了自己洁身自爱,甘于 清净的品性。 D. 第二首诗文字浅易,含意隽永,构思精巧,耐人寻味。诗中描写海棠含苞待放时清新可人 的风姿, 既显示了诗人观察和体物的精细,又带有哲理意味,借花喻世晓理,告诫儿辈,语 重情长意切。 16. 试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案】15. B 16. 同: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都把芭蕉和海棠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异:钱诗运用比喻,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写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 中卷缩不舒的特点;元诗运用衬托 (或对比)手法,借写“桃李闹春风”反衬海棠不轻易开放, 沉稳矜持,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 - 21 -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 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 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 项,“让人感受到诗人秉烛夜游的寒意”错误;“冷烛无烟绿蜡干”,结合标题“未展芭蕉” 可知,作者运用比喻手法,从外形上描摹未展芭蕉端严冷峻的外表,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 蜡烛,突现了其亭亭玉立的娴雅姿态;所以答案理解错误。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 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 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 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根据 题干要求,“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本题需要考生对两首诗的表现 手法在分别理解的基础上再综合分析。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 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 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 主自爱的品格。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相同之处是两首诗都运用拟人手法;不同的是:钱诗运 用比喻,元诗运用衬托 (或对比)手法。 诗歌翻译:《未展芭蕉》:含苞待放的芭蕉色泽光润,仿佛翠脂凝成的蜡烛一般,却没有蜡烛 的烟尘,超凡脱俗,清爽宜人。春寒料峭的时候,芭蕉还未开放。芳心犹卷的芭蕉有如一卷 书札,真不知她内心蕴藏了多少心事。风儿会捷足先登知道芭蕉满腹的心思。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海棠枝间新长出的绿叶层层叠叠的,小花蕾隐匿其间微微泛出些许的 红色。一定要爱惜自己那芳香的心,不要轻易地盛开,姑且让桃花李花在春风中尽情绽放吧!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 22 -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对人民的掠夺,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 样的浪费掉,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 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话 是: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至丹以荆卿为计 (4). 始速祸焉 (5). 忧劳可以兴国 (6). 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 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 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 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下列重点字词:锱铢、荆卿、焉、逸豫。 【点睛】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 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 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 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下网络平台上的影视剧播放量有多少水分?据《光明日报》日前报道,2017 年全年有 12 部影视剧的点击量破百亿,其中最高的一部影视作品年内播放量甚至达 457.9 亿次。点击 量中含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 平心而论,播放量造假的现象_______。道理很简单,只要目前影视圈仍然固守着“收视 率是评价标准”的模式,各家平台不可能也不愿意放弃对播放量的作假。此外,广告主是否 - 23 - 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的曝光量大和影响力强。一部播放量为 1 亿的影 视剧和一部播放量为 100 亿的影视剧,谁会更受广告商的青睐?答案是_______的。 然而,掺杂着大量水分的播放量,( )。首先,商家为了争夺客源和虚假的关注度, 不得不开始疯狂地造假。其次,由于高点击量的影视剧往往和自带高流量的偶像明星捆绑在 一起。于是乎,比拼自家偶像的流量,又成为不少粉丝所谓的必修课。长期以来,在各大社 交平台上,粉丝们相互攻击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极端粉丝甚至使出恶意刷屏、刷榜等_______ 的手段。可想而知,_______,影视剧的播放量与剧集的内容质量的联系将会越来越薄弱,直 接受害者,将是广大观众和真正心怀艺术追求的创作者。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习以为常 不言而喻 令人发指 长此以往 B. 不足为奇 一目了然 令人发指 日积月累 C. 不足为奇 不言而喻 令人咋舌 长此以往 D. 习以为常 一目了然 令人咋舌 日积月累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广告主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B.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影视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C. 广告主是否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有较大的曝光量和影响力。 D. 广告主不选择投放广告,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影视剧是否有曝光量和影响力。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整个文化娱乐圈乃至影视圈也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B. 也会为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C. 也会为整个文化娱乐圈乃至影视圈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D. 影视圈乃至整个文化娱乐圈也因此有了诸多负面影响 【答案】18. C 19. B 20. B 【解析】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成语的 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成语,然后分析成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 最合乎语境的成语。可用排除法做题。不足为奇: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 的。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从主语来 - 24 - 看,“习以为常”应该是人们,而语境中句子的主语是“播放量造假的现象”,所以应该用 “不足为奇”。排除 A、D 项。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强调道理明 显。一目了然: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后者强调“看”,从前一句“道理很简单,……一部播 放量为 1 亿的影视剧和一部播放量为 100 亿的影视剧,谁会更受广告商的青睐”来看,语境 强调的是这其中的道理很明显,显然选择“不言而喻”更合适。排除 B 项。令人咋舌:形容 令人吃惊或害怕而说不出话。令人发指: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一般指别人的行动令某些人厌 恶、恐惧。前者强调吃惊或害怕,后者强调愤怒。从成语意义和语境“一些极端粉丝甚至使 出恶意刷屏、刷榜”来看,应该选择“令人咋舌”。长此以往:长期这样下去。一般后面接 不好的结果。日积月累:形容长时间的积累,指一天天地不断积累。语境说的“影视剧的播 放量与剧集的内容质量的联系将会越来越薄弱”,这是不好的结果,所以此处用“长此以往” 更合适。故选 C。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 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从原语段画线句来看, 语病主要是两面对一面,“是否”和“曝光量大和影响力强”不搭配,“……决定了……” 主客颠倒,不合逻辑。A 项,“选择投放”与“是否”,一面对两面。C 项,“是否”与“较 大”,两面对一面。D 项,“不”与“是否”,一面对两面。另:C 项与 D 项不合逻辑。故选 B。 【2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 句衔接的题目是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 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 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 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考核选填衔接句,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首先从主语一致的 角度来看,从承前省略主语“播放量”的角度来看,A、D 项主语是“整个文化娱乐圈乃至影 视圈”,不符合主语承前一致的要求,所以这两项错误。C 项,语序不当,范围要由小到大, 应先说“影视圈”再说“整个文化娱乐圈”,排除 C 项。故选 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 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 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 - 25 - 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 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 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下列选项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欣赏诗歌的一个基本方法——“以意逆志”。孟子说:“说 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 B. 在风行“解构”的后现代学术背景下,任何关于“灵感”的说辞都不再能够让人心悦诚 服;而所谓“独创”,在学者的条分缕析中,暴露出大量借鉴、模仿、利用的痕迹。 C. 皇帝的大功大德被铭诸金石:“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字……”御用的 艺术家们献上最美好的颂歌:“承容之常,承帝之明:下民安乐,受福无疆……” D. “整治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清除‘留影式’入户、‘卷宗式’ 总结等现象,想办法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具体工作上来。”代表们呼吁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需要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 使用方法,也是考查考生平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符合使用规范。题干要求选出:“选项 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A 项,句末后引号和句号的位置错误;引号内,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句号放 在引号里面;引文不完整,或者说引文作为自己话的一部分,这时句末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是一个完整引用,所以句号应 放在引号内。 故选 A。 【点睛】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 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标点符号分为点号、标号两大类。点号表示语 言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 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间隔号、和专名号、分隔号。 22.请压缩下面的新闻报道。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中国联通 9 日发布公告称,将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 5G 网络。也就是说,未来联通和电信 用户将使用同一个 5G 网络。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在 8 月份的半年报沟通会上表示,在 5 年 - 26 - 的 5G 建设周期中,共建共享将为联通、电信各节省 2000 亿元的资本开支。根据合作协议, 联通与电信将划定区域、分区建设,各自负责在划定区域内的 5G 网络建设相关工作,谁建设、 谁投资、谁维护、谁承担网络运营成本。5G 网络共建共享采用接入网共享方式,核心网络自 建设,5G 频率资源共享。双方联合确保 5G 网络共建共享区域的网络规划、建设、维护及服务 标准统一,保证同等服务水平。 联通与电信 5G 网络共建共享合作,有助于降低 5G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维成本,实现 5G 网络高效覆盖,快速形成 5G 服务能力,增强 5G 网络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网络效益 和资产运营效率,达成互利共赢。 【答案】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 5G 网络,将划定区域、分区建设,统一服务标准, 提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达成互利共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选材大多是新闻报道,要求是概括主要内容,也可能拟 新闻标题,或者写新闻导语。新闻属叙事类文体,一般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 语”五部分,可以将新闻各部分进行提取压缩,然后按格式组织语言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中国联通 9 日发布公告称,将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 5G 网络。也就是说,未来联通和电信用 户将使用同一个 5G 网络”是新闻导语,可压缩为“中国联通将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 5G 网 络”;第一段中剩余部分是新闻主体,其中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所说的话是重点,他重点 说了“联通与电信将划定区域、分区建设”的问题;第二段是结语,最后两句是重点,即“提 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达成互利共赢”。依据分析,总结答案为:中国联通将与中国 电信共建共享 5G 网络,将划定区域、分区建设,提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达成互利共 赢。 【点睛】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1.摘取法,就是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 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这种方法适合于封闭性语段,字数较 少,内容单一,要求宽泛。2.分层法,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 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3.复取法,也叫合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年幼的我们经常幻想何时才能身在家中,足不出户地上下学堂。在疫情逼迫的当下,却不曾 预想到这竟是我们维持正常教学的唯一途径。疫情让络直播平台,完成了一次线上教学集体 - 27 - 试水。新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便利、新的机会,也暴露了各种弊端。当疫情结束以 后,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在线教育的可能性?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又究竟在何方?请 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某中华名校就此举办了校园辩论会,辩题为“在线教育应该/不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 要方向”。请你选择一个持方,完成一辩立论陈词。 ②请从学生、教师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在主题为“我看线上教育”的论坛直播 中发言,谈谈你对线上教育的看法。 ③请你为《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评论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我们因疫情被迫“宅家”了,我们望着窗外,渴望着早日结束这种生活,我们渴望拥抱 自然,沐浴阳光。我们渴望早日走出家门,孩子们早日走进学校的大门,家长们早日回到自 己工作的岗位。可是我们现在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迫切的盼着。 无聊的日子!电影明星、歌星、网红都显得黯然无光了,电视剧、动画片、手机游戏都 早已经索然无味了。我们看着电视,关注着疫情的变化,关注着,盼望着医术高明的救星早 日出现。 钟南山院士挺声而出了,中国千千万万的医疗工作人员挺声而出了,科研人员也忙碌了 起来!我们放佛看到了一道,数道,成千上万道的金光透过了这黑压压的乌云直射下来。这 才是我们的希望,这才是我们的英雄啊!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应该崇拜谁?疫情给了我们答案。我们应该崇拜像钟教授那样有知识,有担当的人。 知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知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而现在更关键的是知识能救人民于水火, 能战胜疫情,能结束我们“宅家”的生活。 当我们“宅家”思考为什么读书,将来想做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想我们大家一定会异 口同声回答:为知识而读书,要做像钟教师那样有知识的人。 是的!知识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民于水火,学好知识不仅对于我们个人有 利,更对我们国家有利。 当我们眼巴巴的看着窗外发呆的时候,当我们觉得“宅家”无聊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我 们现在不是什么也没有,我们有时间,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钟教授这一代的使命正在进 - 28 - 行着,未来我们的使命呢?只有通过努力掌握丰富的知识去实现。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当我们喊着口号加油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中国的辉煌是需要 一代代英雄的人民付出奋斗的!一个钟教授的付出只能会保护中华民族一代的安康!只有一 个一个钟教授似得人物不断出现,才能保佑中华民族的永久安康! 我们是多么需要更多像钟教授那样的人才啊!未来,需要年青一代的崛起。 读书就是现在最好的方式!学校虽已听课,但我们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我们必须坚定我 们的信念——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是高考写作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 是考生写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高考写作时间很有限,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必须舍得花 5 分钟来审清题意。不同类型的作文在审题上有不同的侧重点。立意力求新颖、高远而深刻。 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而没有主题的文章则是无根之木。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 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是拉开作文档次的关键。要使立意深刻高远并非要宏 大叙事,而是要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要能用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事,甚至是一个动作、 一句话、一次微笑、一个眼神等来揭示重大的思想意义,反映震撼人心的主题,来反映考生 正确而高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作文”与“做人”相统一,才能提高作文的思想格调与 社会价值,才能用笔下的文章启发人、感染人。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疫情期间对线上教育的一则短评,然后提 出问题:我们是否应当重新审视在线教育的可能性?未来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又究竟在何 方?由此可以明确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在线教育的好处及缺点。然后题干给了考生三个明确的 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围绕“在线教育应该/不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完成一辩立 论陈词。第二个任务是以学生或者老师的身份写一篇主题为“我看线上教育”的发言稿。第 三个任务是写一篇关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评论文章。本题给考生选择的范围区间大, 考生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体裁行文。 参考立意: 任务一:(1)在线教育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2)在线教育不应该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 任务二:(1)线上教育,成就了我的自觉; (2)线上教育,努力与懒惰的分水岭; 任务三:(1)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 29 - (2)再怎么困难也阻挡不了我前进的脚步; 参考素材: (1)在线教育的全面发展,使人们可以直接在家里进行学习,降低了空间上的成本。例如平 时所说的英语培训,平时少儿主要都是在校教育的,那么在空间上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并 不利于教学进度的实施,而线上教育就能很好的弥补线下教育的这一缺点,人们现在只需一 部电脑、一台手机,即可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真正的做到不出门既能学遍天下。 (2)线上教育相比线下教育,更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在线教育还能支持课后重温,也就是说当 你忘记了某个知识点,或者在听某节课分心了的时候,你都能对课程进行重新学习,无论何 时何地,只要你想进行重温即可马上进行。在线教育中的时间是宽泛的,没有时间的限制, 更有利于人们对自我时间的安排。 (3)互联网不断的当今,随着焦虑的不断增强,人们需要的知识也变得越来越多,我们都想 学到更多的东西,但是却又不知道到底哪些内容是适合我们的。这时候,在线教育就能很好 的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在线教育的课程都是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可以直接通过小程序、App (短书可支持)等相关的工具即可进行听课,并且大多数都支持在线免费试听,先试着学习, 觉得合适自己之后再进行对其购买,相对于传统的线下教育,这恐怕也是最大的优点。 (4)在互联网在线教育的冲击之下,线下的传统教育在未来应当要向未来趋势的线上教育进 行合理的融洽以及本地化,寻求其中更加稳定且具备未来性质的发展方向。 例如目前线下传统的学科类教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可以将上课过程录制下来,然后通 过免费或者付费的方式,在互联网知识付费平台上进行上线发布,其课程面对的用户可以大 众也可以是学生群体内,其优点在于学生可以将上课内容进行再次听讲,利于使知识更加的 牢固。 另外,还可以将一些课上笔记、练习题以及一些小知识等也统一上传到互联网上,如果条件 支持的话,最好就是能线上进行相关的授课,使线上与线下得到更完美的融合。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不负韶华,只争朝夕”亮明观点,揭示主题;作文以大家被迫“宅家” 这一现象开篇,说明人们迫切希望疫情早日结束,由此引出核心人物——钟南山院士。之后 文章以钟南山院士在民族危难时的担当和作为作为论据,说明学生“宅家”应该怎么办,由 此指出学生要为知识而读书,要做像钟教师那样有知识的人;结尾照应题目并点题,强调中 心观点:“我们学习的脚步不能停,我们必须坚定我们的信念——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点睛】标题是文章的窗口,心灵之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透过标题,我们可初步感知作 者的文学素养,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有经验的考生,往往会在作文中,尤其是短时间内就 - 30 - 要判定分数的考场作文,拟一个亮丽新颖的标题,留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 常见拟题方法有:1.论点式,表现为主谓、动宾短语,或判断句、祈使句形式:直接亮出观点, 为阅卷老师节省时间,避免误判;2.问悬式,巧用问句,设置悬念或矛盾,引发兴趣,新奇 抢眼;3.并列式,对偶、对仗、排列词语,形成对比、对照、类比关系,整齐生美;4.反复 式,指题目中有词语重复的现象,又叫复沓、叠词或反复;5.化用式,巧借相声小品、影视 剧歌曲的名字或经典语句,古诗词、名言警句、歌曲题目和歌词等;6.比拟式,巧用比喻、 拟人,想象丰富,形象亲切生动。 - 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