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传记训练(全国)7
2019届一轮复习 传记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一个寂寞的黄梅人 丁良卓 读过那么多中外作家的经典作品,后来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谈风格》,汪氏直言其风格受到废名的影响,博士毕业论文就是写废名的。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以前只是感觉到汪曾祺先生作品深受南朝《世说新语》的浸淫,现在蹦出这么个人来,我先是吃惊和好奇,接着惭愧感就填满我的胸腔。原来废名是上个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的旷世怪才,京派的代表作家。著有小说集《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桥》及《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等。我从书城买回一本废名的作品,才发现他竟是我的湖北同乡,黄梅人氏。 读过废名的短篇小说《柚子》《半年》《枣》《桃园》《竹林的故事》《菱荡》《阿妹》,文本确是怪怪的不同寻常,作品几乎都是写的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没有我们所说的主旨和要抵达的所谓思想深度。和汪曾祺的小说一样,废名的小说写得都像散文,与汪氏不同的是,废名的散文又做得像小说。读到汪氏的《受戒》《詹大胖子》中的汉语文字,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对母语的缱绻之爱,语言被净化了,字里行间诗象疏朗清逸。废名的字句带给我们的却是浓得化不开的莫名的情愫。当我们奔波在现当代作家的文本之中,深感审美疲劳的时候,读到废名的一段段文字,犹如一个孕妇吃到了心仪的酸李,那种愉悦感是只可意会的。 废名写他熟悉的生活,写生活的欢乐和辛苦、寂寞和沉郁,在这些人物的生活场景里,他灌满自然而然的诗绪。《柚子》里的柚子、《桃园》里的王老大和阿毛、《半年》中的新婚妻子芹等等人物,个个写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没有一丝粉饰。文中的人物哀乐,一草一萼,天然妥帖,真似走进了意蕴其中、韵流弦外之妙境。这种“天然”既不同于我们感受到的日常现实生活里的事实碎片,也别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里的人间仙境。他文中的世界自是从他心中自然流淌出的别有洞天的秘密,《菱荡》中的人物与天籁之间简直到了相呼应的境地,整个篇章就似天青色的树叶一样纯静天然。 我们阅读经验中的故事逻辑在废名的小说中是缺席的,所以,我们读完他的一篇小说,望断期待视野里的尽头都没有“故事”的影子。无怪乎当时的评论文章说他的小说:“读者从本书所得的印象,有时像读一首诗,有时像看一幅画,很少觉得是在讲‘故事’。”再读到他的《桥》时,还可以走进作品里,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文字的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文中人物的思想是那么的隐晦深奥,生涩得难于前行,耐着性子读完一段,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此看来,废名确实是寂寞的,他的文本究竟想说什么或者欲把他的读者引入到哪里去呢?我虽然困惑,但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我因着阅读的惰性,逼近他的文本已感到太困难了,他的“顾影自怜”(鲁迅评语)难道真像是一座“孤绝的海岛”? 停留在合肥,一种想去看看废名的愿望疯狂地催促着我。再向西驱车几百公里,终于来到湖北黄梅他的孤独的坟墓前,没有绿荫匝地的诗意,没有喈喈的鸟叫,也没有晚风悠扬的浅吟或低怨,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就像走进“林茂无鸟声”的虚空里,有的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闲静和伤感。 你生前寂寞,死后也寂寞,但我们还是真切地感受到了你的生命在汩汩地流淌。你为了学术上的分歧和朋友熊十力论争得扭打成一团,第二天,又和熊十力坐在昨天扭打的老地方继续辩论;你在北大给你的学生上课,直指鲁迅作品之间的优劣……这些可贵的学风令现代人感到汗颜,你过的都是货真价实的日子。你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潜心儒释道研究,你的小说里充满着静寂的意境,这种特殊的小说美学特征是你留给后人的一座富矿。 你把冯文炳这个真名废了,废了名字就叫“废名”,你的名字却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你的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是我们永远崇敬的。你留下来的文字是鲜活的汉文化元素,是留给岁月的珍贵遗言。好人靠信仰生活,在历史的无限的河流里,你永远也不会寂寞的。 (选自《中国工人报》,有改动)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前两段用较多的笔墨写汪曾祺,意在引出传主废名,将人们熟知的汪曾祺与废名进行比较,突出废名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B.废名的短篇小说大都写乡下的小人物的生活趣事,主旨虽然没有我们要抵达的深度,但字句却带给我们浓得化不开的情愫。 C.废名的创作,题材上关注乡下小人物的生活趣事,风格上小说写得像散文,散文写得像小说,充满自然的诗意,纯净而天然。 D.废名作品的语言佶屈聱牙,表现形式和思想隐晦深奥,有些不知所云,生涩得令人难于读下去,但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 [解析]原文是“读到《莫须有先生传》,就明显感到……”,所以说“废名作品的语言……不知所云”以偏概全。“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却是那么令人久久难忘”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那奇特的字句之间生长的意境却是久久难忘”。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 A.文章开头写自己对废名情感的变化,由吃惊、好奇到惭愧,表现出作者对这样一位旷世怪才居然不为人知表现出的不解,照应题目。 B.第2段中作者运用孕妇吃酸李这一比喻,写读者在读到废名作品时获得的审美愉悦感,突出表现了废名作品独特的语言特色和风格。 C.废名的作品纯净天然,但无法掩饰其不注重故事逻辑、语言艰涩的缺憾,故他的作品在当时和今天都难以流行,无法获得广泛认可。 D.废名文章独特,个性与众不同,他为人真诚,胸无城府,精于学术,即使把真名改为“废名”,人们还是不能忘记他。 [解析]A“不为人知”理解不当,废名只是不被普通人了解,并非不为人知,如汪曾祺、鲁迅、熊十力等人皆对其非常了解。 3.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寂寞的黄梅人”,结尾却说“你永远也不会寂寞”,这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示例:不矛盾。①说废名“寂寞”,是因为他的创作从内容到思想都具有独特的个性,人格上也具有独特的个性;废名的创作在其生前理解者甚少,死后墓地也寂静荒凉。②说废名“不会寂寞”,是因为废名的作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将会得到人们永远的景仰。 [解析]6分,观点2分,分析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像沈从文那样不合时宜 庄庆鸿 很多人被沈先生打动,都是由于一座城。我也不例外。 去看沈先生笔下的凤凰小城,是我做了很久的一个虔诚的梦。古人拜见前辈,要焚香沐浴,我想,翠翠跟爷爷一定都在那里,我一定要安静地去,千万不能惊动了他们。 沈先生的名讳叫从文。他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 为了调查土家族文化现状,我和大学同学们选择的路线不是凤凰,而是几个不为人知的小镇——龙山县洗车河镇、捞车河镇。 在捞车河,我们住的小招待所在沿山公路旁,爬很长的台阶下去就有河,河边有条渡船。和《边城》里一样,靠人手拉钢索渡过去的方头渡船。看船人似乎总是不在的。 我也见识到,歌喉像竹雀的土家族男女,都好似站在高崖上唱歌的傩送,使翠翠在睡梦里把灵魂轻轻浮起,摘了一大把虎尾草。 后来我去凤凰古城,大感失望,才知道湘西最美的边城,我早已走过。 人们憧憬凤凰,都靠沈先生一支笔的力量。他不是讲了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他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 但坚持做自己,是要代价的。 回到民国时期,沈先生的日子也不好过。来自湘西的他只有小学文化,被视为“土包子”,得不到北平精英的认可。他一边在慈幼院打工,一边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 他在1928年与丁玲、胡也频一起创办《红黑》杂志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了。但他却没有融入其中,始终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 就算作品震撼过文坛,沈先生也是无力的。文革时期,他被派去打扫厕所,收藏多年的文物书籍被统统没收。一篇文章写他:“他像摩挲珍贵的青铜器一样,认真擦着每一个便器。” 沈先生的力量,不只是在文字上。很多喜欢沈先生的人,只记住了他质朴秀美的湘西画卷,却忘记他也曾写下这样的对白——祖父说:“翠翠,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 翠翠不作声。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在凤凰的沈先生墓旁,他的侄子黄永玉龙飞凤舞地写下:“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是回到故乡。”我摸着粗糙的石面,把额头贴上去,停留了很久。黄永玉是懂沈先生的。 记得在湘西调查的最后一天,人们黑灯瞎火地搬着矮凳坐在院子里。抬头就是吊满星星的夜空。有的星星会游走,然后才发现那是飞得高高的萤火虫。我想在这一刻屏住呼吸。又想大口呼吸。 同学们和老乡挨个告别,我的眼泪流得比擦得快。当时我发下好多个誓言,以为“永远也不会忘记”。 但是,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沈先生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他让我发现,生命中始终少不了一把虎尾草。 让翠翠守在渡船上的,只是一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是《边城》经典的结尾。只要你想回归本心,做好自己,哪天也不算晚。虎尾草、翠翠一直没忘。 一辈子不合时宜,沈先生做到了。那是因为他找到了故乡的河流、丝绸、铜镜与张兆和女士。这是他心里的虎尾草,他灵感的泉眼,让一个文弱书生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如果你看看沈先生这样的人,他可以帮你回忆起来,自己的那一把虎尾草。人生的河道往哪里拐,是急是缓,这段风景美不美,其实都取决于你自己这个船夫。只要是内心所指,即使一辈子不合时宜,也能成全自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D ) A.文章开头用了较长篇幅记叙了“我”探访凤凰小城,意在引出对沈从文先生的回忆,引起阅读兴趣,为下文记述沈从文作铺垫。 B.为了坚持自己,沈从文先生付出了不少代价: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不被精英认可,很难融入作家群,“文革”时期遭受迫害。 C.文章借“虎尾草“把沈从文先生和他的作品《边城》自然联系起来,使沈先生的品格与作品中的理想追求相互印证,交相映衬。 D.文中多次出现的“虎尾草”是作者在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追求理想方面的偶像,这样写,突出了沈从文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文中多次出现的“虎尾草”应是沈从文先生坚守自我、热爱故乡、执着追求理想的象征,这样写,强化了沈从文先生的人格魅力。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文中说沈从文“写的文儿,谁也偷学不来”,这句话简洁地表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他人无法模仿的。 B.文章引用沈从文先生的侄子黄永玉对沈从文的评价来表现传主,有力地突出了沈从文先生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故乡执着的厚爱。 C.最后一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来叙写“我”的感悟,启迪人们要像沈从文先生一样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 D.“一年一年,金钱改变了凤凰古城的模样,改变了你我”,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逐渐失去质朴秀美特质的边城的失望之情。 [解析]C“乐观向上,虽是文弱书生却敢于面对整个世界”分析不当,结尾一段强调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敢于坚持自己的追求。 6.沈从文的“不合时宜”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示例:①沈从文坚守独特的文风。他的作品里没有多么震撼人心的故事,只是道出一直在他身边的事。②沈从文不媚俗从众。身为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后,他仍然自称为“乡下人”,批判城市现代文明的丑陋。③沈从文一直保持自己的本心和追求。他热爱故乡的一切,坚持独立的人格,勇敢面对现实世界。④沈从文性格坚强。他认为:“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本题共3小题,12分) 坚信笃学的佛学家熊十力 张中行 熊十力先生是我的老师,现在要谈他,真真感到一言难尽。这一言难尽包括两种意思:一是事情多,难于说尽;二是心情杂乱,难于说清楚。 我最初见到熊先生是30年代初期,他在北京大学讲佛学,课程的名字是“新唯识论”。选这门课的人很少。我去旁听几次,觉得莫测高深,后来就不去了。交往多是40年代后期,他由昆明回来,住在北京大学红楼后面,我正编一种佛学期刊,请他写文章,他写了连载的《读智论抄》。解放以后,他仍在北京大学,住在后海东端银锭桥南一个小院落里,房子虽不很多,却整齐洁净。我的住所在后海北岸,离银锭桥很近,所以晚饭后就常常到熊先生那里去,因而关于熊先生,所知就渐渐多起来。 但听说他早年革过命,后来竟投戎从笔,到南京欧阳竞无大师那里学佛学。治学,也像他的为人一样,坚于信而笃于行。 他是治学之外一切都不顾的人。不注意日常外表,在我认识的前辈里,熊先生是第一位。衣服像是定做的,样子在僧与俗之间。袜子是白布的,高筒,十足的僧式。屋里木板床一,上面的被褥等都是破旧的。没有书柜,书放在破旧的书架上。只有两个箱子,一个是柳条编的,几乎朽烂了。另一个铁皮的,旧且不说,底和盖竟毫无联系。 享用是这样不在意,可是说起学问,就走向另一极端,过于认真。他自信心很强,简直近于顽固,在学术上决不对任何人让步。40年代晚期,废名(冯文炳)也住在红楼后面,这位先生本来是搞新文学的,后来迷上哲学,尤其是佛学。熊先生是黄冈人,冯是黄梅人,都是湖北佬,如果合唱,就可以称为“二黄”。他们都治佛学,又都相信自己最正确;可是所信不同,于是而有互不相下,以至于动手的故事。这动手的武剧,我没有看见;可是有一次听到他们的争论。熊先生说自己的意见最对,凡是不同的都是错误的。冯先生答:“我的意见正确,是代表佛,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我忍着笑走了。 对于弟子辈,熊先生就更不客气了,要求严,很少称许,稍有不合意就训斥。据哲学系的某君告诉我,对于特别器重的弟子,他必是常常训斥,甚至动手打几下。我只受到正颜厉色的训导,可证在老师的眼里是宰予一流人物。谈起训斥,还可以说个小插曲。一次,是热天的过午,他到我家来了,妻恭敬地伺候,他忽然看见窗外遮着苇帘,严厉地对妻说:“看你还聪明,原来糊涂。”这突如其来的训斥使妻一愣,听下去,原来是阳光对人有益云云。 在一般人的眼里,熊先生是怪人。除去自己的哲学之外,几乎什么都不在意。信与行完全一致,没有一点曲折,没有一点修饰;以诚待人,爱人以德。这些都做得突出,甚至过分,所以确是有点怪。但仔细想想,这怪,与其说是不随和,毋宁说是不可及。就拿一件小事说吧,夏天,他总是穿一条中式白布裤,上身光着,无论来什么客人,年轻的女弟子,学界名人,政界要人,他都是这样,毫无局促之态。这我们就未必成。他不改常态,显然是由于信道笃,或说是真正能“躬行”。多少年来,我总是怀着“虽不能之而心向往之”的心情同他交往。他终于要离开北京,我远离严师,会怎么样呢?我请他写几句话,留作座右铭,他写:“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也。甲午十月二十四日于北京什刹海寓写此。漆园老人。”并把墙上挂的一幅他自书的条幅给我,表示惜别。这条幅,十年动乱中与不少字轴画轴一同散失。幸而这座右铭还在,它使我能够常常对照,确知自己在读古今大著和寻玩义理方面都做得很差,惭愧而不敢自满。如果这也可以算作收获,总是熊先生最后的厚赐了。 (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作者详写自己与熊先生的相识、相熟的过程,一方面简要交代了熊先生的相关履历,同时也表达了对先生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B.文中讲述熊先生与废名的一次争论,生动有趣,从中可以看出熊先生对于学术研究的自信,也可以看出他恃才傲物的特点。 C.作者自称“在老师的眼里是宰予一流人物”,是谦虚的说法,意思是自己仅是一般学生,不是常受训斥的特别器重的弟子。 D.作者在结尾写了与先生离别时所获赠的座右铭,并指出这一训导对自己多年治学的影响,表现出对熊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可以看出他恃才傲物的特点”分析不当,他不是恃才傲物,而是在学术上决不对任何人让步。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C ) A.熊十力先生专注于治学,不讲究生活细节。他对日常外表极不在意,衣服、袜子是十足的僧式,屋里陈设简单,且都十分破旧。 B.熊十力先生治学严谨认真,在学术上不对任何人让步。在面对同乡时,他坚持己见,竟然说出“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这样的话。 C.熊十力先生对学生要求极严,常加训斥;对特别器重的弟子,更至于动手,即使是对学生妻子的“不当”行为,言辞也极为严厉。 D.熊十力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践行自己的学术主张,有时甚至很过分,他在夏天总是光着上身,就是为了表现出信与行的一致。 [解析]A“衣服、袜子是十足的僧式”与原文不符。B“你不同意就是反对佛”是废名的话。D“总是光着上身,就是为了表现出信与行的一致”说法不当。 9.对熊十力先生的治学和为人,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阅历,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示例:治学:①熊十力先生治学严谨,研究学问极为专注,这是他在相关领域取得成果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②我们应当学习他这种笃志不移的精神,专注于学习和工作。为人:③熊十力先生为人坦诚直率,毫无修饰,表面上的“怪”其实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信行一致”。④我们应当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选择好的道路要坚定地走下去。 [解析]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6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