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考前模拟训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 届高三考前模拟训练 语文科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多年以前中国诗人艾青先生写过几句诗:蚕在吐丝的时候,没想到会吐出一条丝绸之 路。丝绸之路的出现,当然是因为有了蚕丝,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 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所以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是人的实践的产物, 也是历史的产物。 ②1979 年,改革开放之初,在北京的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影响巨大的舞剧《丝路花雨》。这 部舞剧不仅在北京好评如潮,一票难求,后来这部剧在世界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累计演 出场次高达 1800 多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观众通过这部舞剧,了解丝绸之路,欣赏 中国的艺术,也加深了对中国的理解。可以说,这个舞剧所表现的历史故事,依然在当今社 会发生着,所塑造的人物依然活在我们周围。如舞剧所塑造的美好艺术形象“反弹琵琶伎乐 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妙飘逸的审美观。 随着舞剧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演出,这个艺术形象也深入到欧洲、美洲、非洲很多国家的观众 脑海里,成为关于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个标志性记忆。这样一部作品唤醒了大家对丝绸 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 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给人以联想、给人以启迪。所以 它产生的作用是超出文化,超出艺术的。 ③凡是人类历史上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凡是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留下了痕迹的东 西,文学和艺术都不会忘记,多年以后会重新用艺术的形式再现那段历史。凡是精心创作出 来的优秀作品,必定给现代的人以很多的启迪,除了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种艺术欣赏来回顾历 史之外,也会让我们借鉴历史经验,面对现实,创造新的更美好的生活。我们的世界长期存 在着各种矛盾,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善的、真的、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的、假的、 黑暗的。通过艺术的创造和艺术的欣赏,我们的思维不应再局限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上的 丝绸之路,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④丝绸之路,是政治合作之路,也是经济贸易之路,更是文化交流、艺术融汇之路。在 古老的丝绸之路上,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文化,留下了诸如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伟大文化 遗产,也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现在面对新的丝绸之路,在新的 - 2 - 丝绸之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新的故事,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应该不仅仅关照历史、回忆历史, 更应该把眼光放到现在,甚至要看到未来。我们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 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⑤在以往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艺术作品里,我们看到的是沙漠、骆驼、大帆船、滔天巨浪、 敦煌壁画等等,我想在未来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艺术创作当中出现的很可能是高铁、飞机、 巨大的货轮,以及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的生活。时代发展了,生活变化了,有关艺术表现 的内容也必将随之发生变化。 ⑥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 人的情感的理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 (莫言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 5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研讨会”上的发言,2018 年 10 月 9 日,光明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 生了。 B. 1979 年诞生的舞剧《丝路花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场次高达 1800 多场,产 生了巨大影响。 C. 好的艺术作品的力量很大,因为它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给人以教育、 给人以联想、再现历史上的辉煌。 D. 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假 的、黑暗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得出了丝绸之路是时间的产物, 是人的实践的产物,也是历史的产物的结论。 B. 文章论述了好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我们 的思维要面向人类的历史和未来。 C. 作者主张艺术表现的内容应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并以高铁、飞机等可以进入到关于“一带 一路”等艺术创作中作为例证。 D. 文章在开头的部分提出丝绸之路的产生与人密切相关,在结尾的部分点明丝绸之路是人的 道路,首尾照应,中心明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反弹琵琶伎乐天”的造型取自于敦煌壁画,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 妙飘逸的审美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B.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需要了解新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新的故事,发现新的文化的雏形, 这样才可能做到关照现在,关照未来。 C.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新丝绸之路,都不仅仅是政治之路、贸易之路,可见古往今来中国 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D. 正如敦煌莫高窟为我们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一样,“一带一路”的出现, 势必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创作素材。 【答案】1. B 2. A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题干要求“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A 项,“由于……,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就产生了”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有了丝 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理解可知, “但更”二字表明“蚕丝、丝绸,以及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的出现”和“人的希望,人的追 求,人的实践就产生”是转折递进关系,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此项强加因果或是逻辑关 系理解有误。 C“好的艺术作品……再现历史上的辉煌”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二段文句“这样一部作品唤 醒了大家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激活了历史想象,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分析可知,只是 “舞剧《丝路花雨》再现了历史上的辉煌”,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好的艺术作品”,股此项 扩大范围了。或是无中生有。 D 项,“虽然这个世界长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善的、真的、光明的往往会战胜恶的、 假的、黑暗的”理解有误。原文为“但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光明的总是会战胜恶 的”分析可知,原文是“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总是会战胜……”,选项丢失了“好 的艺术作品向我们昭示”这一限制语。 故选 B 【2 题详解】 - 4 -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把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进行对比”理解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 有了丝绸,有了丝绸制作的华丽衣服,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希望,人的追求,人的实践。……” 分析可知,作者论述蚕丝、丝绸等物与人的希望、追求等有相关性,以便提出观点:丝绸之 路的产生与人密切相关。无对比之意。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题干要求,解答时 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 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 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题干要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理解有误。依据原文第六段“丝绸之 路不仅仅是政治之路,也不仅仅是贸易之路,而是人类的文化的共融之路,是人的情感的理 解沟通之路,是人类新的文明的创造之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分析可知,作者 的观点是“所以,丝绸之路是人的道路!”,并无“可见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 的”之结论。故此项于原文无据,无中生有了。 故选 C。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 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 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 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日前公布,清肺排毒汤列入中医临床治疗期 首选。该方剂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情况合理使用。 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疫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 - 5 - 快将病邪排出体外。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经典医籍里的处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 21 味 药有机组合,化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 截至 2 月 4 日,该方剂给 4 个省 36 个城市 37 所医院的 214 名确诊患者使用,通过综合观 察,治疗新冠肺炎总有效率在 90%以上。尽管本次临床有效性观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研项目, 只为迅速救治确诊患者,但临床验证结果与先期处方设计预判完全一致。更为难得的是,一半 以上的患者服用一剂药后症状就得到改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 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摘编自王君平《抗疫,中医药添加新力量》,《人民日报》2020 年 3 月 12 日) 材料二: 与西医文化相比,中医药文化欠缺了一些所谓的“现代科学性”的逻辑,但起源于中华农 耕文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也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 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体现。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 仁、和、精、诚四个字来概括。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 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 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没有取得很好的文化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学体 系背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在西方强调分析、实验、定量的“科学主义”背景下,强调 “气”“阴阳”“五行”等脏腑经络学说的中医药不是“辨证施治”的存在,而被认为是一 种“伪科学”;二是市场经济方面,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 及中医药受到打压;三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 2015 年屠呦呦院士凭借中医 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视,甚至存在自我 贬低的现象。 (摘编自丁云霏《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困境:文化适应与路径建构》,《新闻研究导刊》2019 年 8 月) 材料三: 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包括建议、规范、指南和标准 4 个层面,由低向高贯穿一致,是一个最 为开放的系统。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 国家标准,最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 目前,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例如,作为团体标准的中 - 6 - 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标准《中医 临床诊疗术语》之间的协调统一性有待加强。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由于行业内存在“重标准制定、轻标准推广”的思想意 识及标准宣传不足等各种因素,中医药的一些标准未能被推广应用,当前中医药无法实现应有 的价值。因此,如何促进中医药标准的推广应用是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 务。 (摘编自宇文亚等《中医药标准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年 1 月) 4. 下列对材料中“中医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 B. 中医药文化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生活观、健康观和疾病观。 C. 中医药文化起源于中华农耕文明,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仁、和、精、诚。 D. 当前,中医药应有的价值无法实现,要做好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亟需促进标准的推广应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使用清肺排毒汤进行治疗的 214 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有效性观察虽不属严格意义上的 科研项目,但临床验证结果令人满意。 B. 当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 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 C. 目前,已经作为团体标准的《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的证候诊断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之间的协调统一性依然有待加强。 D. 虽然屠呦呦院士已经凭借中医药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但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 视,甚至还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 6. 要让中医药发挥更大的作用需做好哪几方面的工作?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理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②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 强文化自信。③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准。④资源开发方面:研究、 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地使用。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 7 -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 外”错误,原文“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阻击疫情,关键是抓住核心病机,迅速扭转病情,阻截 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排出体外”,可知是阻击疫情要阻截病气传变渠道,尽快将病邪 排出体外,并非是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原理。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 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其次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 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B 项,“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错误,原文“当 下医学通行的是更符合资本运作规律的西医,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可知文中是说 传统中医及中医药受到打压,并未提及因未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展开研究而受到打压,选 项无中生有。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归纳、筛选、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 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原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我们一定能够打 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抗疫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可概括出“理念、方法方面:坚持中西 医结合,中西药并用”; “然而这些核心价值在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上的传播存在不足,导致当下中医药文化在传播 与传承中不得不面临种种现实困境”“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文化自信不强,即便是 2015 年屠呦 呦院士凭借中医药的研究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奖,但直到今天,中医药文化依然未得到足够重 视,甚至存在自我贬低的现象”,可概括出“文化传播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文化自信”; “中医药团体标准可以总结、验证、规范成为行业标准、进一步可以再上升到国家标准,最 后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 标准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可概括出“标准建设方面:协调统一标准,争取成为国际标 准”; - 8 - “中医药专家综合分析本次疫情特点,统筹考虑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经典医籍里的处 方,最终决定将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四个方剂 21 味药有机组合,化 裁为新的方剂——清肺排毒汤”,可概括出“资源开发方面:研究、传承经典处方并创造性 地使用”。 【点睛】阅读选择题做题技巧: 1.圈划选项信息源。在作答过程中先用铅笔在原文找出选项信息源,并做标记。 2.将选项与选项信息源做比较。比较点多为:句意逻辑是否一致;表意范围是否发生扩大或 缩小;是否发生张冠李戴;是否绝对;是否无中生有。 3.有效利用排除法,由易到难。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鱼 周海亮 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 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 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 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 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 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 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 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 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 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 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 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 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 样子。 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 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 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 - 9 - 食。 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 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 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 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 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 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 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 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 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 多年挥之不去。 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 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 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 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 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 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 一次冬子去民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 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 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 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 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 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 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多年终又回到乡下, 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 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 冬子对儿子说,吃鱼。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 - 10 - 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 B. 第③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 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 C. 第⑧段“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 涎”,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 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 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8.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 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如何理解文中的这段话? 请结合文章分析。 9. 小说结尾写冬子在生日那天,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这个情节设计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答案】7. C 8. (1)没有人动那条木鱼是大家心照不宣,是主人的面子和客人的配合, 是所有人对富足生活的美好期盼。(2)如果筷子伸向了这条木鱼,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动了一 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3)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乡间贫穷岁月的 深刻体会与思考。 9. (1)情节方面:与前文冬子因为动了木鱼而在村里抬不起头的情节相呼应,使小说情节 更完整。(2)丰富人物形象:多年来这条木鱼一直留在冬子的脑海、压在冬子的心头,之前 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但最后冬子终于打开了 心结,坦然面对回忆。(3)突出环境的变迁:颓败与贫穷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迎来了 富足的生活,旧日的创伤得以抚平,进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 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 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 项,“主要是因为栓叔雕刻的那条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错误,原文“然后让 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 - 11 - 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 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可知主要表明了童年关于木鱼的记忆在 冬子的脑海里是如此的沉重,让他始终难以忘记。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含义的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需结合具体的语境 来作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 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 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 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 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 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结合原文的相关句子“满桌 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他不仅仅 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分析,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 人们为了表现自己对于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就是在桌子上摆了一条木鱼,没有人动,大家 就都保有了这一希望,如果有人动了,这就是一条假鱼,就是动了村民们的美好希望,更是 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这条木鱼里,既有人们的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 人们当时生活的艰苦与无奈。表现了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人们生活的艰苦和对美好幸福生活 的向往之情。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主旨,梳理文章结构,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找到相关情节内容, 然后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以及读者阅读感受等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问 得是小说文本结尾的艺术效果,解答本题先要明确小说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的技巧、对情 节的安排、人物塑造、主题的表达作用及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回答。原文“生日那天, 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 鱼”,这是小说的结尾。 从情节上看,小说开头讲的是冬子小时候吃木鱼的故事,“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 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 - 12 - 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 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结尾冬子 让儿子吃木鱼,可以说有首尾呼应的效果。 从人物形象上看,原文“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不过一 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 重”“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 对儿子说,吃鱼”,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 脱的羞愧;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 的质疑与反思;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使冬子 的形象更丰满。 从主题上看,生活富足了,冬子还让儿子吃木鱼的意义,那就是“今天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 童年生活?今天的孩子应该记住一些什么?”木鱼只是一个小物件,但作者却通过这个小物 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进步,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反映出群众心理的变化,以小见 大,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从阅读效果上,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 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 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 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 环境等。 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 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 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丛兰,字廷秀,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为户科给事中。中官梁芳、陈喜、汪直、韦兴, - 13 - 先以罪摈斥,复夤缘还京。兰因清宁宫灾,书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时命拨团营 军八千人修九门城濠,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 罢遣。迁通政参议。 正德三年进左通政。明年冬出理延绥屯田。俄擢户部右侍郎,督理三边..军饷。六年,陕 西巡抚都御史蓝章以四月寇乱移驻汉中。会河套有警,乃命兰兼管固、靖等处军务。兰上言: “陕西起运粮草,数为大户侵牟,请委官押送。每镇请发内帑银数万,预买粮草。御史张彧 清出田亩,请蠲免子粒,如弘治十八年以前科则。灵州盐课..,请照例开中,召商籴粮。军士 折色,主者多克减,乞选委邻近有司散给。”从之。 是年冬,南畿及河南岁侵,命兰往振。未赴而河北贼自宿迁渡河,将逼凤阳。乃命兰以 本官巡视庐、凤、滁、和,兼理振济。河南白莲贼赵景隆自称宋王,掠归德,兰遣指挥石坚、 知州张思齐等击斩之。九月,贼平,论功赉金币,增俸一级,召还理部事。部无侍郎,缺, 乃命添注。明年,大同有警,命巡视居庸、龙泉诸关。寻兼督宣、大军饷,进右都御史,总 制宣、大、山东军务。令内地皆筑堡,寇至收保如塞下。寇五万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 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以失事停半岁俸。 十年夏,改督漕运..,寻兼巡抚江北。中官刘允取佛乌思藏,道兰境,入谒,辞不见。允 需舟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兰驰疏言其害。不报。居四年,以事忤兵部尚书王琼,解漕务, 专任巡抚。宁王宸濠反,兰移镇瓜州。十五年,迁南京工部尚书。 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劾兰附江彬。帝以兰素清谨,释勿问。兰遂乞休去。卒,赠太子.. 少保..。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 B. 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 C. 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 D. 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边,古时通常为三个不同地区的合称,在各朝代含义有所不同,泛指边境、边疆。 B. 盐课,课是课税、征税的意思,盐课指的是古代政府对食盐产制运销所征的税。 C. 漕运,本意指水路运输,后指国家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接济军需。 D. 太子少保,官职名,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合称“东宫三少”,明清时拥有实际的职权。 - 14 -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丛兰极力弹劾权奸,无所顾忌。对于宦官梁芳等人通过攀附关系回京一事,敢于直言指斥。 B. 丛兰督理三边军饷,建言为民。在其兼管军务时,也不忘上疏请求按以前的田赋标准减免 子粒粮。 C. 丛兰曾受命赈灾平定贼寇,命令内地都修筑堡垒。后又亲率五万骑兵奔向蔚州,平定叛乱。 D. 丛兰的清廉谨慎,深得皇帝信任,就连御史弹劾他依附江彬,皇上也不追问。 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兰因清宁宫灾,书陈六事,极论芳等罪,诸人遂废。 (2)允需舟五百余艘、役夫万余人,兰驰疏言其害。不报。 【答案】10. D 11. D 12. C 13. (1)丛兰因为清宁宫遭灾,上书陈述六件事,极力论说梁芳等人的罪过,这些人于是被废 黜。 (2)刘允需要五百余艘舟船、一万多役夫,丛兰疾驰上疏言说其危害,没有得到回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 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丛兰说:“臣不久前检阅团营军队,陛下诏令准许他们专门从事训练,不再差遣 调任,诏命下达没多久,很快就又派他们服役,怎么处理以前的诏令呢?”于是罢除派遣。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看,“兰言”后的文句全部是是“兰言”说的内容,其中“臣”是“丛兰” 自称,故“臣顷简营军”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然后从“诏”这个动词入手,在古文中, “诏”一般指皇帝下命令,故“(陛下)诏许专事训练”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 除 A 项。假设考生知道“未几”“旋”是两个表时间的词语,是“不久、很快”之意,它们 应分属两个句子,不能放在同一句中,可依据此排除 C 项;依据语境,“命下未几”是一完 整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除 B 项。故此句断句:兰言:“臣顷简营军,诏许专事训练, 无复差拨,命下未几,旋复役之,如前诏何?”遂罢遣。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 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 - 15 - 类等等。 D 项,“明清时拥有实际的职权”表述有误。“太子少保”汉代开始设置,隋唐以后仅为加官、 赠官的虚职,清朝时,太子太保等是从一品官,但是有衔无职,一般作为一种荣誉性的官衔 加给重臣和近臣。不再有实际职权。故“明清时拥有实际的职权”表述有误。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 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 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 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 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C 项,“丛兰……后又亲率五万骑兵奔向蔚州,平定叛乱”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寇五万 骑自万全右卫趋蔚州大掠,又三万骑入平虏南城,以失事停半岁俸”的翻译,“贼寇五万骑 兵从万全右卫奔向蔚州,大肆抢掠,另有三万骑兵进入平虏南城,丛兰因战事失利被停半年 俸禄”故是“贼寇亲率五万骑兵奔向蔚州,大肆抢掠”,不是“丛兰……”,且丛兰不仅“未 平定叛乱”,且“因战事失利被停半年俸禄”。 故选 C。 【13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 (1)采分点:“因”,因为;“书”,上书;“遂”,于是;“废”,“废黜”;“诸人遂废” 是一被动句式,译时要加“被”。 (2)采分点:“疏”,上疏;“害”,危害;“报”,回复;“允需舟五百余艘”是一定语后 置句,译时要体现出定语后置的特点。 【点睛】考生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 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 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 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 16 -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 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 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丛兰,字廷秀,是文登人。弘治三年进士。担任户科给事中。宦官梁芳、陈喜、汪直、 韦兴,先前因罪被弃除,又攀关系回京。丛兰因为清宁宫遭灾,上书陈述六件事,极力论说 梁芳等人的罪过,这些人于是被废黜。当时皇帝命令调拨团营军八千人修建九门城濠,丛兰 说:“我不久前检阅团营军队,陛下诏令准许他们专门从事训练,不再差遣调任,诏命下达 没多久,很快就又派他们服役,怎么处理以前的诏令呢?”于是罢除派遣。晋升丛兰为通政 参议。 正德三年晋升丛兰为左通政。第二年冬出任管理延绥屯田。不久提升任户部右侍郎,监 督管理三边军饷。六年,陕西巡抚都御史蓝章因四月敌寇袭扰,率军移驻汉中。恰逢河套有 危急情况,朝廷于是命令丛兰兼管固、靖等处军务。丛兰上疏说:“陕西起运粮草,多次被 大户侵占掠夺,请求委派官吏押送。每镇请调发国库银几万,预备购买粮草。御史张彧清出 田亩,请求按弘治十八年以前的田赋标准减免子粒粮。灵州盐税,请照例输粮入边换盐,招 商籴粮。军士的布帛银钞,多被主管将官克扣,请选派邻近主管部门分给。”皇帝听从了他 的建议。 这年冬,南畿及黄河南面歉收,朝廷命丛兰前往赈济。还没有赴任而黄河北面的贼寇从 宿迁渡过黄河,将进逼凤阳。朝廷命丛兰以本官巡视庐、凤、滁、和,兼管赈济。河南白莲 贼赵景隆自称宋王,抢掠归德,丛兰派指挥石坚、知州张思齐等进击斩杀赵景隆。九月,贼 寇被平定,按功劳赏赐丛兰金币,增加俸禄一级,召回朝廷管理户部事务。户部没有侍郎, 空缺,于是命令他等候委任。第二年,大同有紧急情况,朝廷命令丛兰巡视居庸、龙泉等关。 不久兼任督宣、大军饷,晋升右都御史,总管宣、大、山东军务。丛兰命令内地都修筑堡垒, 贼寇到了,就像边塞一样收缩到堡垒中。贼寇五万骑兵从万全右卫奔向蔚州,大肆抢掠,另 有三万骑兵进入平虏南城,丛兰因战事失利被停半年俸禄。 十年夏,改督漕运,不久兼任江北巡抚。宦官刘允从乌思藏取佛,取道丛兰的辖境,入 府拜访,丛兰推辞不见。刘允需要五百余艘舟船、一万多役夫,丛兰疾驰上疏言说其危害, 没有得到回复。过了四年,丛兰因事触犯兵部尚书王琼,被解除漕务,专任巡抚。宁王朱宸 濠造反,丛兰调任镇守瓜州。十五年,晋升南京工部尚书。 世宗即位,御史陈克宅弹劾丛兰依附江彬。皇帝因丛兰向来清廉谨慎,搁置不予追问。 - 17 - 丛兰于是请求退休离去。去世,追赠太子少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②。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这首诗是唐朝创建初期,李世民率师平定关东割据势力后,回师关中时所创作。②“背 水纵神兵”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凯旋班师,感叹这都是为了“济世教民”,不是为了 争名夺利。 B. 尾联表明正是战争的残酷无情、战士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统一。呼应了首联,语义 刚毅果绝。 C. 诗人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在艺术表现上,议论、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自然贴切。 D. 本诗构思缜密,一气呵成,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音韵铿锵,是初唐诞生的一首优秀 的格律诗。 15.本诗中间三联写了哪几个场面?请概括分析。 【答案】14. D 15. ①行军场面:第二联中“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 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②驻扎场 面:第三联中“遍野”“万骑”“五营”写出千军万马,漫山遍野。③战斗场面:第四联中 “登山”“背水”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 - 18 - 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 项,“全诗五联十句,全都对仗”错误,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全诗熔议论、叙事、写景、 抒情为一体;五联十句,一气呵成,构思精缜、语言凝炼;中间三联六句,对仗工整,音韵 铿锵。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通读诗歌,了解大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还有选择题题 干整体理解诗歌,重点理解指定句子。翻译:刚刚经历了南征北战,不禁手抚腰间的长剑慨 然长叹。这一切都是为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啊。战争的场面如电闪,军情火急, 动作迅猛。满山遍野驻宅了千军万马。战场如登山一样,指挥也需要灵活。昨天的战争必将 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还陕述怀》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关东胜利回师时创 作的一首五言短排。此诗描写战争场面,抒发时事感慨,充满浩然正气。中间三联分别描述 行军、驻扎、战斗三个场面,是全诗核心部分。“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 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 “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把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 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展现在读者眼前。“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一联写驻扎场面,千 军万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一联则写驻扎场面,“登山”、“背水” 写地形复杂;“麾武节”、“纵神兵”谓指挥灵活。“背水纵神兵”用典,《史记·淮阴侯列 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这里作者是以大军事家韩信自比。 中间短短三联六句,再现一次规模巨大的军事行动,从列队行军到扎营驻兵、再到临阵战斗, 都写得凝炼而又具体形象。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 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 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 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间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用借助舆马而致千里、借助舟楫渡江河的例子,引出“___________, ___________”的观点。 - 19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在浔阳终年不能欣赏到美妙的音乐,之后用“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两句突出琵琶女的演奏带来的与乡间音乐不同的艺术感受。 (3)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再现了将士同食、乐声嘹亮的军营生活场景。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今夜闻君琵琶语 (4). 如听仙乐耳暂明 (5). 八百里分麾下炙 (6). 五十弦翻塞外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 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 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生”“暂”“炙”等,要理解字义去 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建筑群、院藏文物及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是故宫博物院独具特色的资源。怎样让这些资 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故宫给出的答案中,排在第一位的要素是“公众”。 ( )从“故宫萌物”系列文创产品,到人见人爱的“故宫猫保安”,再到各种令人 的《上新了·故宫》,紧扣年轻人的笑点、泪点、兴趣点,故宫告别了正襟危坐的形象,在 时 代心弦的过程中一点点走近年轻人,血脉筋骨也为之舒活。今年,故宫迎来了自己的 600 岁生 日。“把一个壮美的故宫完整地交给下一个 600 年”,是故宫 的目标。我们“交给下一个 600 年”的是一堆冰冷的文物,还是一个 着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存在?这是值得思考的重 大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故宫通过创新表达给沉睡的文物赋予了活力,能真正践行“让 文物活起来”。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正是抱持着这样的想法,故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 B. 故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 C. 正是因为故宫抱持着这样的想法,年轻一代被投注了更多的目光。 D. 故宫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年轻一代,正是这样的想法所决定的。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忍俊不禁 拨动 孜孜不倦 涌动 - 20 - B. 啼笑皆非 撩拨 孜孜以求 涌现 C. 忍俊不禁 撩拨 孜孜以求 涌动 D. 啼笑皆非 拨动 孜孜不倦 涌现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故宫通过创新表达给沉睡的文物注人活力,能真正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 B. 故宫通过创新表达给沉睡的文物赋予了活力,能真正做到“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 C. 故宫通过创新表达给沉睡的文物带来了活力,“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能真正践行。 D. 故宫通过创新表达赋予沉睡的文物以活力,能真正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目标。 【答案】17. A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 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 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 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这样的想法”应紧承括号前文内容,可先排除 B、D;括号下文的主语是故宫,而 C 项的 主语是“年轻一代”,与下文衔接不紧密,可排除 C。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 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 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词语,“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啼笑皆非”形容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啼笑 皆非”带贬义,语境中用来形容《上新了•故宫》,应选“忍俊不禁”。 第二组词语,“拨动”意思翻动或者移动某物的部分或者整体,“撩拨”意思是惹逗,挑逗; 二者都可与“心弦”搭配,但是根据语境,前面说“故宫告别了正襟危坐的形象”,采用拟 人的手法,说明其具有魅力,选“撩拨”更合适。 第三组词语,孜孜不倦,是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以求,是指人学习的态度认真, 比喻不知疲倦地探求,“孜孜不倦”与“目标”不能搭配,应选“孜孜以求”。 第四组词语,“涌现”侧重“出现”,“涌动”侧重“流动”,根据语境,和“鲜活生命力” - 21 - 搭配,应选“涌动”。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 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 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 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主要语病是成分残缺,“践行”后面缺宾语“理念”。 B 项,“做到”和“理念”搭配不当; C 项,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故宫”,中途易为“目标”,且“践行”和“目标”搭配不 当; D 项,“践行”和“目标”搭配不当。 故选 A。 【点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 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 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20.阅读下面几句话,提取关键信息,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 40 个 字。 (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 2019 年 12 月开始在武汉市发生的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 病毒性肺炎。 (2)武汉市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 灶。 (3)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4)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似乎更容易被感染。 (5)根据目前的资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答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以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为临床主要特征的通过呼 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的人传人的病毒性肺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压缩语段中的整合材料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对材料进行筛选 - 22 - 概括,找出下定义的对象,然后分析哪些是被定义概念的本质属性,再分析这些属性之间的 逻辑关系,最后按照下定义的形式表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被定义的对象,相关属性有:(1)“病毒性肺炎”是其属概念;(2) “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是其临床主要特征;(3)“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是主要的传播途径;(4)(5)具备“人传人”特征。据此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 的病毒性肺炎”表述即可。 21.下面是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请根据示意图补充文段(不出现具体数 字),使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观众购票观影产生总票房之后,①_____向投资、制片方和影院、院线流动,不到 十分之一 的票房收入用作专项金和税收。在净票房中,②_____,这也是近年来影院投资“过热”的重 要原因。其余资金则作为制片、发行收入,③_____。 【答案】 (1). ①超过九成(票房)资金 (2). ②过半资金流向院线、影院 (3). ③ (按比例)分给投资、制片方和发行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图文转化的形式考查。解答此类试题, 需要注意综合分析我国“电影产业链及票房分成”示意图,然后结合文字提示,把握主要内 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第①处说“上游的投资、制片方,中游的发行 方和下游的院线、影院与观众”,分析句子成分可以看出要求填写的内容是谓语和宾语,看 图表可知“投资、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影院与观众”构成了电影的产业链,所以第一处 应填入“共同构成了电影的产业链”;第二句说的是产业链的运作方式,牵涉到费用问题, 上句说“现金流自下而上流动”,下句又提到“从票房分成现状来看”,可见②处填入的和 分成有关,结合前面提到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应填入“产业各环节按比例分成”;第③处, - 23 - 后面提到“其次是投资、制片方”,可见说的是各方分成比例,结合示意图应填入“院线、 影院的分成比例最大”,要注意字数和表述不能出现病句。 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 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 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 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 又 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范文: 新时代新青年 “为天下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我们应当思索,作为中 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 中国之崛起,中国之日强,亦代表着国民的自强,我们迎难而上的背影,我们手拉手顶 起千斤巨石的力量,一切的一切,都在表现着:今日之中国正积赞着新鲜的血液,东方巨龙 正在蓄势腾飞。 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跳水名将伏明霞在位亚特兰大奥运会做准备时,大大小小的伤 痛不断发生。但是,顽强的拼搏精神驱使着她,坚强的斗志激励着她,因此,她把一切伤痛 抛诸脑后,带伤上场。正是这种拼搏精神,才让她走向了成功的彼岸。拼搏精神是成功的前 提。拼搏精神是作为新青年的我们走在中国的富强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 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新。创新是追求、是信念、是无畏,是一种越过冷漠荒原后,看 到绿洲的快乐。“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先后用了六年时间,做了三千多个杂交组合,历经 千次失败,终于找到了他心中最满意的成果。他凭借着这份执着与追求,一次次挑战奇迹, 在连野草都无法正常生长的沙漠,养出了世界又一奇迹沙漠水稻。他开创了一次又一次震惊 世界的绿色革命。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没有创新,社会就无法前进 没有创新,国家也无法发展。”纵观古今,凡有成者,无不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是民族振兴、 - 24 - 国家富强的动力。 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世上有三样东西是追不回来的:一是说出的话,而是泼出去 的水,三是错过的机遇。机会,往往是被善于发现的人抓住。2015 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委员会对屠呦呦的出高度评价: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 患者的死亡率,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 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 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善于发现即在平静中发 现波澜,在平凡中发现伟大。善于发现是建筑祖国高塔的材料。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行动展现新时代。在新的 时代里,中学生要具备新的形象:勇于拼搏,勇于创新,善于发现。为新中国补一块砖,天 一片瓦。在新时代做与祖国同步发展的新青年。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由三段话组成: (1)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 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 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关键词是:孤立的 个体、恰当的位置、不可替代的存在。 (2)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 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考生在前文物理寓意的基础上,读出本段的比喻含意,才能对命题含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即:人是宏大图景的一部分,只有与宏大图景“相融”,才能发挥其个体的“独特”作用, 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关键词:每个人、宏大图景、独特又相融,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3)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 “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 (4)综合以上三段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个体 整体 条件 价值 拼图单片 完整拼图 恰当位置 不可替代 - 25 - 每个人 时代图景 独特又相融 各得其所 各尽所能 新时代青年 中华民族复兴 -- --- 参考立意: 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 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 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 “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是让自 身的价值最大化”; 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 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 国家情怀、世界视野”; 素材积累: 1、与国偕行,强国有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一代,有梦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 有希望。前有投笔从戎的五四青年,后有投笔下基层的大学生村官;前敢为人先高举“科学、 民主、进步”大旗的青年,后有 90、00 后青年投身科研领域前沿;:前有为国流血牺性的五 四青年,后有为国守边疆的北大青年……新的时代,青年们与国同行,奋斗不止,复兴祖国。 2、青年有为,奋斗无悔。复兴路犹长,奋斗正当时。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奋斗是青春最 美的颜色。无论是在广阔东北黑土地上奔走的秦玥飞,还是在病床上坚持自主创新研发的邹 勇飞;无论是海南“最美”村官张译尹,还是壮烈牺牲的歼 15 飞行员张超,他们都以自己青 春的奋斗姿态,在祖国的复兴路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时代同心同向,为祖国的复兴贡献 自己的力量。 3、最高领导人说过,“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 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 章!”青年科学家摘得学科“王冠上的明珠”,年轻的奥运冠军能够让国歌响彻寰宇,技术 工人可以锻造分毫不差的“匠心”……每一个创新的成果,每一次目标的实现,哪怕是跨越 一个小小的障碍,都留下我们向上的印迹,焕发璀璨的光芒,给人以自信的力量,照亮前行 的路程。 层次分析: - 26 - 本文由张载名言引出话题:作为中国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当立何志向,有何理想。然 后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第一,新时代的我们要敢拼搏;第二,新时代的我们要勇于创 新;第三,新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发现。最后总结全文。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