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临洮县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临洮县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10)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㈠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试活动,尤其是大规模、普及化和历时长久的选拔性教育考试,也是文化整合的重要途径,对于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整合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 ‎  科举考试以选拔行政官员为目标,以教育考试为手段,与文化整合密切相关。在科举制下,读书人要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科举考试的文化整合功能,是由科举选士的特殊地位和自身特点所决定的。 ‎ 从地位、影响来看,科举考试作为国家“抡才大典”,在古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地位显赫,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是其发挥文化整合功能的动力来源。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正途,受到统治者和广大士人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科举考试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就科举制自身特点而言,它具有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作为大规模选拔性考试,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为文化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举与察举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读书人可“怀牒自进”,自行应举,不需地方官府荐举。除女性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之外,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由于科举考试将自由报考、公平竞争与弘扬儒学文化、推广学校教育联为一体,使得参与这项考试的阶层越广泛、考生越多,就越有利于教育机会的下移和社会文化的整合。受科举考试影响,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儒学文化逐渐普及到民众阶层。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易于推广并长期延续,从而有效发挥了文化整合的功能。‎ 与世卿世禄制、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注重后天学习的作用,更具有客观性和平等特征。在追求考试公平的过程中,自宋代开始,科举考试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这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适应特定时期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人才培育和选拔的需要,隋唐以来中央王朝在这些地区兴办官学,开科取士。与设立官学、私学及吸收汉族封建文化相呼应,科举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 下列关于科举考试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 科举考试是封建王朝选士授官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书人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封建统治阶层。‎ B.‎ 科举考试自宋代开始推行糊名、誊录、锁院、复试等防弊措施,维护了科举选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为科举制的长期延续奠定了社会基础。‎ C. 科举考试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科举对象不受年龄、民族、性别及教育程度的限制,只要身家清白,一般均可在户籍所在地区报考。‎ D. 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而且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2.下列不能作为科举制具有文化整合功能论据的一项是( ) (3分)‎ A. 科举考试是由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录取,考试内容和语言文字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与权威性。‎ B. 科举考试允许士人自由投考,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C.科举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 D.唐宋以后,官学、私学和书院教育沿着科举选士的轨迹而发展演变。‎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在科举制度下,读书人要想达到科举取士的文化标准,进而进入封建统治阶层,必须接受相应的儒学、文学、历史等文化知识教育和写作技能训练,必须参加科举考试。‎ B. 科举制自身的特点为大范围、多层面的文化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础。‎ C. 科举制打破血缘关系、门第、财产和特权等先赋因素的限制,主要以个人才学作为取舍标准,这样的选拔方式大大优于察举制,因此察举制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D. 在科举制度下,所选拔的各级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从政、为文或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推动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整合。‎ ㈡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 〜6题 林冲见差拨 ‎  只说公人将林冲送到沧州牢城营内来,营内收管林冲,发在单身房里听候点视。却有一般的罪人,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说道:“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正说之间,只见差拨过来问道:“那个是新来的配军?”林冲见问,向前答应道:“小人便是。”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便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刺刺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纹,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 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众人见骂,各自散了。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差拨哥哥,些小薄礼,休言轻微。”差拨看了道:“你教我送与管营和俺的,都在里面?”   林冲道:“只是送与差拨哥哥的;另有十两银子,就烦差拨哥哥送与管营。”差拨见了,看着林冲笑道:“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林冲笑道:“总赖顾。”差拨道:“你只管放心。”又取出柴大官人的书礼,说道:“相烦老哥将这两封书下一下。”差拨道:“即有柴大官人的书,烦恼做甚?这一封书直一锭金子。我一面与你下书。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有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要瞒生人的眼目。”林冲道:“多谢指教。”差拨拿了银子并书,离了单身房,自去了。林冲叹口气道:“‘有钱可以通神,’此语不差!端的有这般的苦处!”   原来差拨落了五两银子,只将五两银子并书来见管营,备说林冲是个好汉,柴大官人有书相荐在此呈上,本是高太尉陷害配他到此,又无十分大事。管营道,“况是柴大官人有书,必须要看顾他。”便教唤林冲来见。   且说林冲正在单身房里闷坐,只见牌头叫道:“管营在厅上叫唤新到罪人林冲来点名。”林冲听得唤,来到厅前。管营道:“你是新到犯人,太祖武德皇帝留下旧制∶新入配军须吃一百杀威棒。左右与我驮起来。”林冲道:“小人于路感冒风寒,未曾痊可,告寄打。”牌头道:“这人见今有病,乞赐怜恕。”管营道:“果是这人症候在身,权且寄下,待病痊可却打。”差拨道:“见天王堂看守的,多时满了,可教林冲去替换他。”就厅上押了帖文,差拨领了林冲,单身房里取了行李,来天王堂交替。差拨道:“林教头,我十分周全你。”林冲道:“谢得照顾。”(选自《水浒传会评本》第八回,有删节)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劳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C.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的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D.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5.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三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E.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9.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摘自《晋书·李密传》)‎ ‎【注】 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 C.“劾”意思是弹劾,指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的奏章往往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裁决。‎ 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除此之外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  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  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5分)‎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5分)‎ ㈡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    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很相似。‎ E.诗中“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两句与南宋诗人陆游《渔浦》中“渔翁持鱼叩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都写出了主人公悠然自得的心境。‎ ‎15.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渔翁形象,并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 , 知来者之可追。‎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 。”‎ ‎(3).《滕王阁序》中作者用“ ,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秋水秋空和秋景与孤鹜浑然一体。‎ ‎(4).《陈情表》用“ ,晚有儿息。”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硕果累累。‎ ‎⑤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① ,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 。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 ,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 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高考成绩下来后,小章同学的成绩刚够本省二本段,小章犹豫不决: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要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如果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 写作任务:假如你是小章的同学小王,根据小章的情况,请给小章同学写一封信。‎ ‎ 写作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入情入理的阐明道理,明确你的建议,请你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文体。‎ 第一次月考答案 ‎1.答案:C(C项,“不受……性别……的限制”有误,对应原文第4段“除女性外”可作出判断。)‎ ‎2.答案:D(是结果、影响而非原因)‎ ‎3.答案:C(“这样的选拔方式大大优于察举制,因此察举制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有误,原文无此信息)‎ ‎4.B项 根据原文“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可知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不见他把钱出来”。 5.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6.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   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如先是骂林冲为“贼配军”、“贼骨头”,后来夸林冲为“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 ‎ 7.A (B“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错误。C“都认为……有过度煽情之嫌”错误。只有材料二说“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D材料二“寓贬于褒”不准确,应为“褒中有贬”。另外材料三“无褒贬”表述也不准确,事实的选择就寓有褒贬)‎ ‎8.BC (A“仍持怀疑态度”错误。D“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的判断过于武断,这要看报道的内容等各种因素。E“更可能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说法不符合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没有根据)(每选对一项给2分,共5分)‎ ‎9.节目优势应继续保留:①“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的宗旨(或目标)不能丢。②继续高扬爱和责任等传统价值观。③继续带观众回到文字的阅读上,感受其中的真情。(2分,任答二点即可)‎ 弥补节目的不足:‎ ‎①阅读毕竟是更私人化的活动,节目中的访谈内容会影响观众的独立阅读感悟,访谈环节要把握好一个度(或“适可而止”)。‎ ‎②少些教化和煽情的“表现”,更专注于“朗读”本身。‎ ‎③精心选择“朗读者”和朗读文本,扩大电视受众群体,让更多的电视观众走进《朗读者》。(3分,每点1分)‎ ‎10 A ‎11 D“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D [解析] “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作诗发牢骚。‎ ‎13.[答案]‎ ‎  (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师”、“方”为关键得分点)‎ ‎(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敌”、“碎”为关键得分点)‎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别名虔。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这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性情淳厚,非常思恋母亲,以至生了病。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里未曾脱衣。祖母的饭菜、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时间就去学习,忘记了疲劳。他师事谯周,谯周的门人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意思是说他博览五经,精通《春秋左氏传》,以文学见长)。‎ 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国被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下诏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迈,没有人侍奉赡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下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离我而去世了。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抚养我。臣下小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浅薄,……‎ 皇帝看了李密的表章说:“李密出名,一点也不假啊。”于是就不再征召李密。后来,李密的祖母去世了。等到李密的丧期结束后,皇帝又征召李密到洛阳任洗马。司空张华问他:“您觉得安乐公刘禅怎么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提并论。”张华问他为什么这样说,李密答道:“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天下,用了竖刁而死于非命;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能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而亡了国。因此知道他们的成败是一样的原因。”张华又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这样琐碎?”李密答道:“过去舜、禹、皋陶交谈,所以简洁雅致,《大诰》与平常人说,适宜琐碎。没有和孔明旗鼓相当的谈论者,他的言教就琐碎啊。”张华点头称是。‎ 后来李密做到温令一职,而厌恶从事,经常给别人写“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字句。从事拿着他的这些字向司隶告状。司隶认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驳回了从事对李密的弹劾。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得到升迁。而朝廷里没有为他说话的人,只能升任汉中太守一职。自己认为朝廷没有重用他,很有怨言。等到皇上在东堂给大臣赐食蜜饯的时候,让李密作诗。他在诗的最后写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 人们这样说,有因就有果。朝中没后台,不如把乡还。 明 君坐朝上,俗语怎成真?)武帝为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奏请皇帝罢免了李密的官职。后来,他在家中辞世。‎ ‎14解析:选CE C项,“‘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说法不准确,这里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用“欸乃一声”恰衬托出山水的宁静;另外,“感情由低沉转入昂扬”表述也欠准确,因为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时期,且本处表现了在悠闲恬静的诗境中的孤寂落寞的心情。E项,陆游的诗句表现的是渔翁的艰辛,这一点由诗句中渔翁脸颊涨红、双眼圆睁、费力叫卖可以看出。‎ ‎15.答案:《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2分)。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2分)。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2分)‎ ‎16.(1)悟已往之不谏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门衰祚薄 ‎17.【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对成语的意思、用法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要了解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如不合语境、褒贬误用、对象误用、望文生义等,最后在语境中辨析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存在上述问题。‎ 本题①重整旗鼓:重:重战;整:整顿;整治;旗鼓:古代作战时用来发号令的旌旗和战鼓;用以代表军事力量。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也作“重振旗鼓”。与别最后一句话“再创佳绩”相矛盾。②意味深长:意味:情调,趣味。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符合语境。③层出不穷: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符合语境。④守正不阿:正:公正;阿:偏袒。 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不符合语境。⑤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满:满足;志:志愿。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符合语境。⑥万无一失: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常与易丢失或者易出错的事物搭配使用。不符合语境。故选C ‎18.【答案】D 分析:A项,句式杂糅,“根据……调查”“ ……调查显示”,二者任留其一;B项,语序不当,改为“要求每名学生三个月内完成……”;C项,搭配不当,“推动”和“受益”搭配不当,删去“和企业广泛受益”。故选D ‎19. 【答案】 B 分析:A 项,舍弟:谦辞,称自己的弟弟。B项,献丑:谦辞。用于表演自己的技能或写作的时候,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差。C项,内人:对人称自己的妻子。‎ ‎20.答案(1)身处什么颜色的环境(想变成什么颜色)‎ ‎   (2)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不完全是这样或事实并非如此)‎ ‎(3)还受一些条件限制(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或需要外在条件的)‎ ‎21.②不响亮的名字,不能严重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不一定严重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 ‎③更名不一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试题答案:‎ ‎18. 作文审题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必须注意“你是小章的同学”“帮小章做出选择,明确你的态度”这两点提示。写作时一定要把自己定位为小章的同学,切不可把自己当作小章。在阐述自己的看法时,一定要针对三种情况明确态度,给小章明确的建议,不可模棱两可,最后让小章自己做出选择。   考生可以针对三种观点逐一进行分析,可以支持或否定,必须阐明道理。但又不可枯燥地分析,而应利用事例、引用、对比等方法使得文章生动起来。   本题非常适合用第二人称对话体。考生只要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就可以和小章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他做出选择。   ①第一种观点:上二本,就得到偏远地方,将来就业就可能留在那里。   支持上二本者可以强调学历的重要性,偏远地方更能锻炼人,激发人的才智与激情。“好儿女志在四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肩负起青年人的责任;   反对上二本者则可以谈将就的二本,不符合心中所愿,不如不上。   ②第二种观点:上高职专科,一辈子可能就是蓝领,难以出人头地。   支持上专科者可以说:一技之长远比一个学历重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蓝领中也可以出精英。要有正确的名利观,能有一技之长,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成功;   反对上专科者则可以说:当今社会学历就是一个人能力的标志,考上本二不容易,不可以屈身降低要求。本科和专科在社会上的起始平台是不同的,会影响未来的人生之路。   ③第三种观点:如果复读,又担心明年上不了一本,又耽误一年。   支持复读者可以说:既然眼前的大学不尽如人意,何必不复读一年?复读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证明自己,让自己以更强的实力去考取更好的大学。厚积才能薄发,人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反对复读者可以说:应该珍惜自己眼前上大学的机会下一年成绩不可预知,还是早毕业早就业为好。      精彩语段:   1.古语云:“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柳三变“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软柔长,正是因为他“忍把浮名看了,浅酌低吟”。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正是由于他舍去了功名利禄。万事皆不能十全十美,上大学亦如此。 ‎ ‎   2.机遇常常在犹豫间溜走。小章同学应该当机立断。世上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得陇何望蜀? 3.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才有回报。我们总不能怕黑就开灯,流血就喊疼;,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我们要努力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对生活的恐惧,对选择的恐惧。既然有爬到山顶的力气,为何到了山腰就要放弃? 4.去吧,勇敢地去吧!走进那扇为你而开的大门,即便它在远方又能怎样?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就会有希望。不要顾虑,不要彷徨,请勇敢地走进那扇门,用努力换取人生的辉煌!    5.是谁告诉你上个偏远地区的二本,就要将来留在那里就业?又是谁告诉你上个高职专科就一辈子都是蓝领?是谁告诉你复读一年就是耽误时光,肯定上不了一本?选择并不可怕,关键看选择之后你会怎么做。明吾之心,迈吾之脚,走吾之路。出发!       例文:   给小章的一封信   小章:   你好!   得知你高考的分数,我很理解你的犹豫与顾虑。作为同窗三年的好友,我想跟你说说我的看法。   上二本,嫌地区偏远;上专科,忧地位低下;复课,怕白费时光。可是,人生哪有十全十美?人生何处不是有舍有得?凭着我对你的了解,你是个要强之人,勤奋刻苦,不言放弃,今年的成绩绝对不是你的最强实力。相信我,再战一年,卧薪尝胆,谱写新篇!   当今社会,高学历代表高智商,高水平。它会让你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好地绽放人生的风采。我们都希望能考上一本,实现人生理想,在高端的学府里汲取知识的雨露,从而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你如果委屈自己去一个偏远地区,就算上了二本,不快乐地学习,岂不后悔?如果用本科分数上个专科学校,又不甘心。   与其在进门之后后悔,不如果断地在门前驻足。因为你清楚,这两扇门内没有你想要的风景。而复读,则会让你积蓄力量,打开另一扇门,而门后的风景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   复读就是积蓄力量,定会让你厚积薄发。回顾历史,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吞灭吴国;刘邦忍辱负重,奋勇抗争创立大汉。再看今天,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两次落榜,却信念不倒,最终考取北大。估了630多分的大庆考生李洋决心复读,只为上清华。宁可复读一年,走个理想大学,也不能轻率选择,给最美好的青春留下遗憾,给大学毕业就业留下麻烦,给生命价值的实现埋下隐患!   复读一年,因为害怕失去,你定会格外珍惜,百般努力;复读一年,因为没有退路,你必定破釜沉舟,全力以赴;复读一年,因为学识更多,你必定不断超越,厚积薄发。我知道你一定会为了心中的理想大学,夙兴夜寐,焚膏继晷。   有父母做强大的后盾,有朋友给大力的支持,有自己刻苦不懈的努力,再战一年,怎能不如愿以偿?不要叹息人生不顺,不要抱怨复读太苦,不要担忧未来不定,轻松上阵,定能名题金榜!   小章,你听到自己心底的呼唤了吗?那闪光的名牌大学正向你微笑,那美好的前途正向你招手。男子汉,应当机立断!男子汉,要敢于再战!   祝:得偿所愿!    你的同学:**    ‎ ‎2015.9.17   佳作评析:   这是一篇议论透彻、言辞酣畅的优秀作文。   首先,书信体极为合适。作者以小章的同学的口吻,用于得体,言辞恳切,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次,说理透彻,极具说服力。他援引勾践、刘邦的例子,俞敏洪、刘洋的例子,有力地说明了复读的可行性;并且肯定小章的优秀,给他支持与鼓励,让他充满信心去复读。最后,富有文采,极具气势。反问感叹易于抒情,排比对偶酣畅淋漓。如此一封信,必定让小章选择复读,毫不犹豫。‎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