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58)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珠子的舞蹈 谢志强 国王接纳了一个老人的进贡。据老人自称,他代表他所在的那一方土地上生活的臣民,表达对国王的拥戴,这两颗珠子便是明证。 国王占领这个王国,屡受刺杀、谋害,他觉得这个王国处处隐匿着敌人。他还是第一次看臣民的忠诚表白。 老人说:陛下,我这一对珠子是家传珍宝,它们一碰着毒药就兴奋,兴奋地跳舞。 国王大悦。他现在时常面对膳食提心吊胆,已有数名侍从中毒身亡。他进食前,必须有侍从先品尝把关。国王立即安排了放毒药的菜肴。 果然,两颗珠子浸入菜肴,便一跃而起,兴奋不已地蹦跳,在桌上此起彼伏,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王宫舞女,跳得姿态优雅,还不时地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响声。 两颗珠子成了国王的忠实侍从,这个秘密只有国王知道。可是,还是不断地有人自投罗网,隔数日,两颗珠子就对送来的菜肴跳舞。国王立即发旨追查投毒罪犯——膳食房的厨师、帮手,又牵连各自背后的王宫官吏,一抓就是一串子。 很快,王宫上下,都知道了那两颗珠子。国王便对两颗珠子宠爱有加。他要求保管珠子的侍从:珠子享受王亲的同等待遇。珠子是物件,无法加官俸禄,但是,在形式上珠子的政治、生活待遇已超过了宫内的宠臣。 珠子沾满油珠和饭屑。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那是用羊奶或驼奶又浸泡了鲜花的花瓣制成的净身液。国王最后会捧着珠子吻一吻,那是无限的深情。国王觉得珠子维系着他的生命。侍从在替珠子“净身”的过程中,稍有磕碰,国王便动怒。 可是,国王又生出忧郁,毕竟珠子长久没有舞蹈了。国王喜欢欣赏珠子的舞蹈,而珠子一旦舞蹈,又意味着威胁的逼近。无聊至极,国王就授意在膳食中下毒,他要观看珠子的舞蹈——久违了毒药,珠子的舞蹈近乎疯狂,甚至一跃,双双落在石板的地上,敲击地板的劲头使得国王心疼。 国王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他沉浸在对珠子的舞蹈的回忆之中,他在最后那次珠子的狂舞中感到一种死亡的气息。于是,国王格外地呵护它们。原来的“净身”仅仅是膳前餐后,他又规定,还加上早晚各一次。净身液的鲜花,有的是乡间采摘,王宫专门修建了暖房,终年鲜花盛开。 珠子已习惯了净身,甚至,天气酷热,珠子偶尔不安地跳动——那不是舞蹈,而是珠子表达它们的愿望,国王以为珠子表演了,可一旦珠子置入净身液,它们又陶醉地平静下来。国王又要求伺候珠子的侍从在天热天冷的时候,增加珠子的净身次数。珠子始终散发出特殊的芬芳,似乎珠子已吸纳了天地间花香的精华。 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那是一个复杂费时的过程,他只随身佩戴着它们。 不幸终于发生了,那个不幸似乎酝酿了许久——国王中毒了。那次用膳,照常是珠子浸在膳食的碗里,珠子没有做出反应,它们应当及时地舞蹈呀。 国王腹中绞痛,他知道可怕的谋杀终于降临了。他望着珠子,说:你们怎么没舞蹈? 那个献珠的老人来了——国王早已安排老人在王宫里当差——看护花房。国王忍痛责问老人,说:你谋害了本王。 老人笑了,说:陛下,是你过分宠爱了珠子,从我的祖辈起,珠子洗浴的都是毒水,它们本来对毒药很敏感,我说过,它们一碰毒药就兴奋地舞蹈。 国王说:可,它们没有舞蹈…… 老人笑着平静地说:陛下,你改变了它们的本性,它们已习惯了你安排的生活。现在,它们一碰净身液就跳舞了,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 国王的口中流出乌黑的血液。他的生命之火熄灭的最后那一瞬,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 (选自《文学港》2004年第1期,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围绕“珠子的舞蹈”展开,先写珠子碰着毒药就舞蹈,然后写珠子碰不着毒药就不安地跳动,最后写珠子碰着毒药也不舞蹈,情节一波三折。 B.这是一篇具有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作者以奇异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两颗神奇的珠子,赋予它们灵魂和生命,两颗珠子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一种隐喻。 C.小说擅长细节描写,譬如“侍从当着国王的面给珠子‘净身’”以及“他随身佩戴着它们”这两个细节,就表现出国王对珠子的宠爱。 D.国王中毒后,老人说“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语义双关,既表明了国王不再观赏珠子的净身因而不知道珠子本性已改变,也表明了国王必死的结局。 答案 A 解析 “然后写珠子碰不着毒药就不安地跳动”错误,珠子不安地跳动是因为想净身而不是想碰毒药。 2.小说结尾部分写了老人的笑,笑中隐含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计划实现的欣慰;②对国王中计的嘲讽;③计划高明的自得。 解析 国王因中毒责问老人,老人并不惊慌,而是自如地“笑”。这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且他对珠子不再跳舞的原委细细道来,说明他对这一切早已料到。这些都暗示了他“谋杀者”的身份。老人“笑”是他对自己计划实现的欣慰;国王中计主要是由于他对珠子的宠爱,是国王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结果,所以“笑”也是对国王中计的嘲讽;老人并没有直接毒杀国王,而是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所以“笑” 应该还有他对自己谋划高明的自得。此题的难点在于分析老人真正的身份和用意,在阅读文本时,应当留意细节的暗示作用。 3.有人认为小说最后一段多余,删去也不会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你认为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示例一)不能删。理由:写国王“脑子里闪过的是一对珠子的狂舞”,很好地照应了标题和前文。对国王垂死情形的描写,表现了国王的悔恨、遗憾以及求生的欲望等,丰富了人物形象,也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作者描写国王中毒后垂死的情形,使小说更有震撼性和警示性。 (示例二)可以删。理由:从老人说“你已经看不见这一点了”一句,已经可以看出故事的结局,戛然而止,更有余味。以老人的话结尾,老人形象的主体性更突出,也更有弦外之音,小说的主旨也在其话语中表达出来,显得更明确。 解析 本题可以转化为分析小说最后两段的作用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从最后两段各自对文章的情节、人物、结构、主旨、艺术效果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分析,分条陈述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朱东润自传 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 ——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答案 BD 解析 A.朱东润“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除了因为“这件事”,还因为这是他的兴趣爱好。C.“拒绝”说法不当,文中说“应当说是可以”。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错,作者只是分析传叙文学的中西方差异,并没有作出对“‘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的评价。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 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要求对朱东润传记文学观形成的过程进行分析。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得到答案,因为整个文章就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对全文进行相关信息的筛选、整合即可。朱东润对一些传记作品的阅读与比较,对传记文学理论的研究,进行的传记文学的创作实践等,都是其文学观形成的过程。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答: 答案 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从“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 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点。显然,文章以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依托,介绍了作者对传记文学的深入理解,而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也得以呈现。从语言上看,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偶用口语,如“总想来一些变动”。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答: 答案 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观点一,同意。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能力。题目要求对“朱东润刻画和评价传主”的主张进行分析探究。第一问要回答朱东润的具体主张是什么,这就需要考生围绕“刻画和评价传主”这一点从文中筛选出关键信息,如“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第二问具有开放性,则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需要从材料中寻找理论依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