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艺术史研究者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艺术品的理解和研究,不能局限于图像、风格等艺术范围之内,还应拓展到作品的物质性特征和存在方式。如果对中国传统的“卷轴”这一装裱方式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物质性特征常常是文化精神的某种映射。 把卷轴和西方油画的装饰形式进行比较,两者的不同显而易见。油画完成后被嵌入硬质的四边画框,意味着一种强制性的“展开”,体現出对静态的空间的占有意识。而中国书画所采用的卷轴形制,则自然引出一个“合”的结果。敛合意味着对空间尽可能的放弃,却隐含了时间性的要求。 卷轴提供的形制,保障了舒卷的权力和自由,而在长幅横式的卷轴作品中,舒卷过程本身就是观看活动的一个介入因素: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而对观看范围进行必要的控制,使观看成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类作品展示时,作品左侧部分随着观看的进行被陆续打开,与此同时,右侧部分则被不断收起,观看老视野所及,就是“舒”和“卷”所呈现的自然范围(约为一个手臂的长度)。这种观看方式,要求作品在展示过程中体现出“段落感”,以使观看者视野中的图像保持一个相对完整而又不完全重复的空间,这样的段落空间是逐步呈现和不断变换的,因而是由时间统领和支配之下的空间。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 考察卷轴的敛合形制,我们会进一步联想到收藏的行为,因为敛合也正是收藏的一个基本动作“藏”是中国人处理既往事物的一种态度和方式,收藏的行为是使所收蔽之物尽可能地延伸到未来,把未来变为它曾经存在的“过去”,这样的意义上,要求所藏之物具有物质和精神价值上双重的持久性。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 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陪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更起粉清高百尺莫令门外俗人看”,宋人孙少述这两句诗对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有点帮助。该诗的题目是“栽竹”,考虑到竹子清出绝俗的文化品性及其与文人墨客的精神关联,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诗句看作古人艺术观念的隐喻。“粉墙”象征着艺术家及收藏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阁,会在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区分自己。” 既然这样的粉墙是由栽竹人有意构筑起来的,墙内的景观也就成了一种阶层身份的表征。当作品舒展开来的时候,它面对的不可能是公众,相反,其展示常常带有私密的色彩。通过大量的古代文献和图像资料可以知道,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私人聚会中进行,被邀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目睽睽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谙风雅的行为。 (选自姜勇《舒卷的粉墙》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粉墙”区分出人们精神境界的高低。 B. “粉墙”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 C. “粉墙”暗示群体之间存在趣味差异。 D. “粉墙”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中国卷轴与西方油画在装饰形式上进行对比,突出二者对时空的不同要求。 B. 文章从观看方式和观者体验两方面展开,对卷轴作品的观看过程作了具体的阐述。 C. 文章通过讨论“敛合”对于艺术品收藏和限制性”观赏的意义,把论证推向了深人。 D. 文章论证中引用孙少述的诗句与布迪厄的话,都是为了证明艺术欣赏的精神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研究卷轴的物质性特征来揭示其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局限于图象、风格等艺术范围内的研究不同。 B. 卷轴的形制制约了观看范围,使得观看长幅横式卷轴作品成为历时性过程,比静态观赏两更具审美价值。 C. 卷轴的敛合形制使收藏品避免因暴露受伤,在物质价值上具有了持久性,因而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 D. 大量文献和图象资料表明,艺术品展示观赏在古代不会是大的群体行为,因为群体难以窥探作品文化内涵。 【答案】(1)C (2)D (3)A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中‘粉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粉墙”的文字,再浏览选项的内容,与文本进行比较。C项,结合原文内容“‘粉墙’象征着艺术窜及收讖者与世俗阶层的趣味隔阂,他们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就等于塑造了趣味的共同体,正如布迪厄所说:‘趣味是分等级的,它会区分出不同的级别群体。被分成不同等级的社会主体,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关于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分自己’”分析可知,语段内容阐述了对“粉墙”的理解,通过比较,A项,“精神境界”不当;B项,“阻隔了人们去观赏艺术作品”错误,只是“通过粉墙圈筑出自己的庭院”,并没有阻挡人们欣赏;D项,结合“通过自身制造的区阂,会在关于美与丑、杰出与庸俗之间分自己”分析,“禁止了不谙风雅的欣赏行为”错误。故选C。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项,“证明艺术欣赏的精神价值”错。结合文本内容“敛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还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卷轴的形所隐含的既不是无条件的展示,也不是全然不允许观看,它陪示着古代士大夫艺术活动中那种‘限制性’的观赏”分析可知,应该是为了阐述“可能是对观看者进行挑选的一种方式”这一观点。故选D。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它拒绝对全幅作即时性的呈现……这是此类卷轴作品与静态展示的油画作品的重要差别”分析可知,“比静态观赏油画更具审美价值”无中生有。C项,结合文本内容“卷轴所支持的敛合形制,可使作品避免因长期暴露在空气和光线中而受到损伤, 也暗示了对作品时间性要求的尽力满足”分析可知,“具有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于文无据。D项,“因为群体难以窥探作品文化内涵”强加因果。原文最后一段为:艺术品的展示通常是在一个称作“雅集”的小型人聚会中进行,被邈请的观看者则一般是文人名士。而将一件艺术品长时间地置于众暌之下,不仅不是慷慨之举,反倒可能被视为不语风雅的行为。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风波(节选) 鲁迅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2,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们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村人看见赵七爷到村,都赶紧吃完饭,聚在七斤家饭桌的周围。七斤自己知道是出场人物,被女人当大众这样辱骂,很不雅观,便只得抬起头,慢慢地说道: “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看客中间,八一嫂是心肠最好的人,抱着伊的两周岁的遗腹子,正在七斤嫂身边看热闹;这时过意不去,连忙解劝说,“七斤嫂,算了罢。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便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没有听完,两个耳朵早通红了;便将筷子转过向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说,“阿呀,这是什么话呵!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倒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昏诞胡涂话么?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扑的一声,六斤手里的空碗落在地上了,恰巧又碰着一块砖角,立刻破成一个很大的缺口。七斤直跳起来,捡起破碗,合上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了六斤。六斤躺着哭,九斤老太拉了伊的手,连说着“一代不如一代”,一同走了。 一嫂也发怒,大声说,“七斤嫂,你‘恨棒打人’……” 赵七爷本来是笑着旁观的;但自从八一嫂说了“衙门里的大老爷没有告示”这话以后,却有些生气了。这时他已经绕出桌旁,接着说,“‘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3.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正气得抱着孩子发抖,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众人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赵七爷也不细心察访,通过人丛,忽然转入乌桕树后,说道“你能抵挡他么!”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他们也仿佛想发些议论,却又觉得没有什么议论可发。嗡嗡的一阵乱嚷,蚊子都撞过赤膊身子,闯到乌桕树下去做市;他们也就慢慢地走散回家,关上门去睡觉。七斤嫂咕哝着,也收了家伙和桌子矮凳回家,关上门睡觉了。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他心里但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画,但总是非常模糊,贯穿不得:“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破的碗须得上城去钉好。谁能抵挡他?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入娘的!……” (选自鲁迅《风波》,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开头的土场、碗筷声、乌桕树,独木桥等,充满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背景。 B. 皇帝坐了龙庭,七斤嫂的心里先是紧张,继而绝望,但最后却也只是“咕哝着”“关上门睡觉了”,写出了她内心的波澜起伏。 C. “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一句话反映了八一对现实的不满,同时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 D. 村人们心里计算“七斤便要没有性命”,内心“也觉得有些畅快”,体现了他们幸灾乐祸的心理以及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 5. 小说刻画赵七爷时运用哪些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题目是“风波”,也有人认为以“辫子”为题更合适。你更认同哪个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运用白描手法交代他的怪异行为。如在仇家有殃时穿宝蓝色竹布的长衫庆祝,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批的《三国志》,头上的辫子盘起放下的变化等。②夸张的动作和虚张声势的语言。如“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自写着的”。③表与里相对比。透过道貌岸然的表象,揭示他丑恶的本质。 (3)示例一:“辫子”更合适。行文的线索。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七斤的辫子展开,情节发展一直与辫子密切相关。塑造人物。赵七爷的辫子忽放忽收,表现了他保守、卫道、见风使舵的品性。隐喻作品背景。辛亥革命的典型行为是剪掉了辫子,张大帅带领的是辫子军。暗示主题。辫子是皇权的象征。是民众的思想和精神枷锁,这无形的辫子,才是约束人和社会进步的根源。 示例二:“风波”更合适。概括小说情节。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着“皇帝坐龙庭”引发的一场风波展开的;塑造人物。将人物放在风波引起的矛盾冲突中,便于突出人物形象;暗示主题。小说本以宏大事件为背景,但是到了乡村,仅仅是一场微不足道的风波,以小见大,反映了革命的不彻底性。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 项,“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错误。赵七爷代表的是封建顽固势力,八一嫂说没有告示,让他感到触犯了他,张勋复辟使得赵七爷内心的封建思想又爆发出来,竭力想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再加上本来清朝灭亡使得自己很不爽,好不容易复辟,他渴望回到从前。反映出他的落后与愚昧。这一情节并没有“展开矛盾冲突,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这些作用。故选C。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刻画赵七爷时运用哪些手法以达到讽刺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抓住关键信息“讽刺效果”,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明确运用的手法。如结合“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宇的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宇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辨子盘在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超于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分析可知,这一内容通过白描的手法,突出其怪异的行为。由“他两手同时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向八一嫂抢进几步道”“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分析可知,这是具体的夸张和动作描绘,通过这些典型的描写方式,极其鲜明地展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同时,赵七爷具有一种讽刺性的效果。结合文本内容“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赵七爷”“忽然见赵七爷满脸油汗,瞪着眼,准对伊冲过来,便十分害怕,不敢说完话,回身走了。赵七爷也跟着走去”分析可知,赵七爷表面上风光,一本正经,实际上是一种道貌岸然的嘴脸,通过赵七爷的这些特征,极其鲜明的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其本质的丑陋。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标题的理解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题目是‘风波’,也有人认为以‘辫子’为题更合适。你更认同哪个题目?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需要明确观点,可以认可“风波”,也可以认可“辫子”,需要结合文本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如认为小说以“风波”为标题更为合适的话,可以从风波这一标题极其形象地概括出小说的主要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凸显出主要的风波矛盾,使得小说矛盾冲突更为集中,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宏大的背景,使得小说叙述的“风波”更为全面,“风波”用以小见大的方式反映出革命的不彻底,从而使得小说主旨更为鲜明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如认为小说以“辫子”为标题更为合适的话,结合文本内容“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现在的长毛……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等分析可知,可以从“辫子”是皇权的象征,又是文本的核心线索,通过“辫子”这一标题来鲜明地凸显出人物的主要特点,“辫子”塑造赵七爷的人生性格,“辫子”展现出具体的时代背景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如本题,需要明确观点,结合情节发展、创作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小题 材料一: 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杜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摘自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7年7月20日) 材料二: 从目前来看,虽然相关机构的研究表明华人的人工智能学术成果占全球一半以上,但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在大部分领域仍落后于全球一流水平。虽然中国在数据积累和传统产业基础上有一定的优势,部分细分领域有领先成果,相关研究投入不断加大,但整体上的人才储备落后于美国,在基础研究、产业链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这将成为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方面,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算法研究是广泛的基础能力,但目前国内在此领城的人才供应相对紧缺,流通性较弱,因此也导致了高端研究人才的超高成本,同时有部分公司选择在美国建立研究院或实验室。这说明,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产业存在校大的需求口。 (摘编自《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研究报告》2018年4月) 材料三: 不论是优先发展芯片,还是在供应链中向上移动,中国都已经拥有了相当多的行业关键性参与者。而且在授权专利数量方面,中国也仅次于美国。中国政府唯一的挑战就是必须认真考虑制造业的巨大产值和中国劳动力的重要性。中国以制造能力和低廉劳动力成本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如果运行AI的机器人最终取代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就可能会打乱杜会平衡。因此,在中国社会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也必须放在首位。 (摘编自《电子产品世界】2018年第5期) 材料四: “作为全球最关键的技术创新之一,人工智能的发明者可能是美国人,但这项技术却在中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知名人工智能专家、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就持这样的观点。 首先,中国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使美国科技行业受到巨大冲击。之前,美国科技行业原本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但是现在它们所享有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被中国企业侵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能够使用更多的数据来开发、训练和部署AI系统。 另一方面,在中国,人工智能可谓遍地开花。众多巨头和独角兽企业都在利用领先优势的人工智能,尝试为零售、出行、外舞、医疗、教育、旅游等多个行业赋能并开创造价值。目前这些行业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正在展现出全新商业模式和态势。它们在让人工智能真正展现出价值的网时,也在深度革新着大众的工作、生活体验。 (摘编自《DoNews》2018年9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照国务院规划,人工智能将在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B. 中国人工智能学术成果占全球半壁江山,只是人才储备上较美国略显不足。 C. 部分公司在美国建立研究机构,表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高端研究人才短缺。 D. 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有赶超美国之势。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各种数据表明,我国人工智能经过多年发展,在各个方面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B. 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可有效避免运行人工智能对社会平衡的破坏。 C. 运用人工智能的中国企业有能力侵蚀美国科技行业一直以来保持的领先优势。 D. 中国的人工智能已经涉足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创造出了可喜的价值。 9. 如何推动我国人口智能产业的发展?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B (2)C (3)①国家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②培养高端研究人才,提高人才储备能力;③加强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④增强中国企业使用数据来开发、训练和部署AI系统的能力;⑤将人工智能渗透进与民生有关的各个行业。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只是人才储备上较美国略显不足”错,以偏概全,原文材料二第一段为“但整体上的人才储备落后于美国,在基础研究、产业链等方面存在较大挑战”。故选B。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在各个方面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错。材料一为“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材料二为“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在大部分领域仍落后于全球一流水平”。B项,“可有效避免”错。材料三表述为“中国以制造能力和低廉劳动力成本而闻名于世。在中国,如果运行AI的机器人最终取代了大部分的劳动力,就可能会打乱杜会平衡。因此,在中国社会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也必须放在首位”。D项,“已经涉足大众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错,原文材料四最后一段为“它们在让人工智能真正展现出价值的同时,也在深度革新着大众的工作、生活体验”。故选C。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根据材料一内容的出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及相关内容“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分析,可以从国家层面概括,国家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结合材料二“但目前国内在此领城的人才供应相对紧缺,流通性较弱,因此也导致了高研究人才的超高成本,同时有部分公司选择在美国建立研究院或实验室。这说明,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人工智能产业存在较大的需求口”分析,推动我国人口智能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高端研究人才,提高人才储备能力;结合材料三内容“因此,在中国社会部署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也必须放在首位”分析,需要加强人工智能设备的理论效果研究;结合材料四内容“之前,美国科技行业原本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但是现在它们所享有的领先优势正在快速被中国企业侵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企业能够使用更多的数据来开发、训练和部署AI系统”“目前这些行业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正在展现出全新商业模式和态势。它们在让人工智能真正展现出价值的网时,也在深度革新着大众的工作、生活体验”分析,需要增强中国企业使用数据来开发、训练和部署AI系统的能力,将人工智能渗透进与民生有关的各个行业。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 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圃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碌/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B. 乡党,乡里。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周制,五百家为党,二十五党为乡。 C. 宫阙,宫殿。阙,宫殿门外两相对应的高大建筑,宫殿门外有阙,故称。 D. 府库,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勤奋好学,高雅拔俗。他年纪轻轻就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明确指出了﹣气”对于为文的重要作用,认为“气”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获得。 B. 且苏辙爱好游历,见闻广博。为实践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去乡远游,饱览名山大川、秦汉古都、天子宫阙,聆听欧阳修的宏词博论因此眼界大开。 C. 苏辙志向高远,境界宏阔。他很庆幸能有空闲研习文章,学习为政之道,他求见韩太尉,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 D. 苏辙持正不阿,文辞恳切。他因为仰慕韩琦的雄才大略才有了拜见之意,并非是为了求取高官:行文中虽有对韩琦的赞美之辞,但也属自然流露。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3)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答案】(1)B (2)D (3)C (4)①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而三次胜利。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②祸患常常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才智勇气往往被沉溺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③国事到了这个地步,我顾不得爱惜自己的身躯,(而且)我料想元军方面还是可以用言语说服的。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根据句意断句。“年少”主语是“辙”,要连在一起,排除C项、D项;“向之”表意不完整,不能断句,应是“向之来”,先前来京应试,排除A项。指这段话翻译为: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簿的俸。偶然得到丁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故选B。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中国古代仓库的名称指收藏粮食和兵器的地方”表述有误。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故选D。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是为了准备在被朝廷选用后,能一展抱负、有所建树”分析有误。苏辙求见韩太尉的原因表述不当。据原文“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悉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可知,作者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故选C。 【小题4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尝”,曾经;“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应是“于秦五战”,与秦国交战五次;“于”,介词,和;“而”,连词,表并列;“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败;“之”,代词,指秦国。(2)“于”,介词,从;“忽微”,细微的事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而”,连词,表并列;“困”,困扰;“于”表被动,被;“所溺”,所+动词=名词,所溺爱的事物;“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岂独……哉”,难道只是……吗。(3)“至此”,到了这个地步;“爱”,爱惜; “意”,料想;“北”指元军;“可以”,可以凭借(古今异义词);“口舌”,语言;“动”,打动。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太尉抗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遒过墙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阈,同他的气的犬小相称。司马迁走遍天下,广寬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丈章,疏放不羁,颇有寺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习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开没有觉到。 我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的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凡百里之内豹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足够用来激励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古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的激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域,拾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围的富庶而且博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貅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往,这才知道天下的文幸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同公、召公一样槠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再说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馬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的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也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我年纪还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簿的俸。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思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阔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我的话,那我就更觉得幸运了。 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个题 寄李儋元锡 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首联中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又”字强调时间流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 B. 颔联作者巧妙地运用叠词,“茫茫”写出作者感慨个人前途、国家命运难以预料,“黯黯”写出作者心情压抑苦闷。 C. “西楼望月几回圆”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与杜雨《客至》中的“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 D. 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诗歌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感情细腻动人。 15. 本诗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诗人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想到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充满了对灾民的同情和对朝廷的愧疚; ②写自己的思想矛盾,因为多病使他想辞官归隐;但他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又不能一走了事,处于进退两难的矛盾之中。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与杜甫《客至》中的‘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错误。“隔篱呼取尽余杯”是表达对友人来访的喜悦和高兴,想多一个人陪着客人一起热闹度过;而此处的“西楼望月几回圆”,是表达诗人对友人将要到来的期盼,完全不同。故选C。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解答此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本诗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虽然考查的是颈联情感,但是也需要结合全诗情感分析。本诗首联即谓去年春天在长安分别以来,已经一年。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具体写自己的思想矛盾,诗人身体多病,因此希望回归田园;自己统辖的范围内还有流亡的百姓,对自己领取的俸禄感到愧疚。由于对百姓的责任感,使他陷入想退隐田园又不能抛弃责任的矛盾之情。正因为他有志而无奈,所以多病更促使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这样进退两难的矛盾苦闷处境下,诗人十分需要友情的慰勉。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已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类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 寄蜉蝣于天地 (6). 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省”“萧”“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个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_____。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___________,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_______的讲述目的。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呈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 )。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乔楚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和___________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B.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C. 小说家则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进行艺术处理,让它们变成小说,然后交给读者。 D. 小说家则通过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看它的“成色”如何更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B. 一个故事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更要看它的“成色”如何。 C.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D. 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而是看它的“成色”如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提并论 口耳相传 深谋远虑 虚张声势 B. 相提并论 口传心授 深思熟虑 虚张声势 C. 混为一谈 口传心授 深谋远虑 矫揉造作 D. 混为一谈 口耳相传 深思熟虑 矫揉造作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详解】【小题1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艺术处理”需要动词与之搭配,所以应是“进行艺术处理”,排除A项、D项;介词应使用“把”,是“把它们变成”,排除C项。故选B。 【小题2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括号后面提到“契诃夫曾经把郡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这里突出的是“讲故事的方式”,而且不应是递进关系,排除A项、B项。否定“成色”,突出“讲故事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C。 【小题3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第一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是相同的事物。这里强调的是不能把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混在一起,他们有很大区别,应用“混为一谈”。第二处,口传心授:指师徒问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这里应是说“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并非指师徒之间的传授,应用“口耳相传”。第三处,深谋远虑:计划得周密,考虑得久远。深思熟虑:深入地反复地考虑。这里强调的是讲述目的经过反复地思考,并非指计划很周密,应用“深思熟虑”。第四处,矫揉造作:形容装腔作势,极不自然。虚张声势:并无实力,故意大造声势。这里强调的是拜托那种不自然的陈旧的一种模式,应用“矫揉造作”。故选D。 20.下面是《十月)杂志征稿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并做修改。 1978年8月创刊以来,《十月》杂志以其关注杜会现实的写实作风,一直备受广大读者喜爱。正赶上创刊十周年之际,为了回赠读者厚爱,加强与读者互动,杂志杜决定办一个“我与《十月》”征文活动,征集读者惠存的跟《十月》有关的最美的故事。 【答案】①“作风”改为“风格”; ②“正赶上”改为“正值”; ③“回赠”改为“回馈”; ④“办个”改为“举办”; ⑤“惠存”改为“珍藏”。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作风”是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态度或行为风格;文艺家或作品的风格。这个词范围较大,语境是形容杂志的风格是写实,所以改为“风格”。“正赶上”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正值”。“回赠”是接受对方礼物后再送礼物给对方,语境是回报读者厚爱,应改为“回馈”。“办个”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举办”。“惠存”是请对方保存,语境是征集读者的真实故事,是读者珍藏的故事,应改为“珍藏”。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 《边城中的湘西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请你围绕上述内容,为导游设计一段接待四方游客时的开场白,要求:语言简明、生动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答案】湘西的美在于山。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欢迎大家到湘西来旅游。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导游设计一段接待四方游客时的开场白”,本题在解答的时候,要注意导游词开场白的形式,内容方面要呈现出湘西秀丽清心的山水、吊角楼、对歌、节庆习俗等,同时题目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这一具体的规定也需要考生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2)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 ——泰戈尔 (3)唯有回望,才能发现,我们究竟已经走出多远;唯有前瞻,才能相信我们沿着这条航线,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任选一则或几则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念过往,不畏将来 昔人有言:“弃我去者,昨日之事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事多烦忧;”抛开昨日烦心事,却还有今日事萦绕心头,忘掉一切举杯消愁却不想只是愁上加愁,不忘过往说时容易,做时难。丢弃昨日,给明日以希望;丢弃昨日,换取今日的快乐;丢弃昨日,活在当下。过去的事又何必去计较呢?将来的情况也由未可知,而当下却是我们实实在在拥有的财富。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不念过往,活在当下。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有70%的人都有不少于三件后悔的事,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学习;后悔自己没有抓住恋人;后悔自己错过了发展的机会。而只有5%的人没有特别后悔的事。因为他们都相信:所有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调查人员还问了一个问题: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能抓住它吗?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绝大数人都说,抓不住的。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一定是目前来看最正确的,即使以后会后悔。但过去终是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现在能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放下它,抓住现在,大步往前走。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一次推翻自己的观点,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清楚的明白了自己。活在当下,不为过去而遗憾,不会浪费今日之时光,为明日的辉煌添砖加瓦。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今日的不称意使诗仙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今日的一切影响明日的走向。正如那黄昏时分布满天空的晚霞,似一个因害羞不畏将来,活在当下。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今日的不称意使诗仙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今日的一切影响明日的走向。 正如那黄昏时分布满天空的晚霞,似一个因害羞而满脸通红的大姑娘一样,对于晚归的人们何尝不是一种安慰,一个茶余饭后的闲谈咋话。面对充满未知的将来,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接近它。并且我们要明白,将来是由现在组成的,不可自卑,也不可自傲,要坚持一颗平常心,做好现在的每一件事。让神秘的将来为我们喝彩;让高傲的将来为我们点赞;让我们拥有更好拥抱将来的能力。 不畏将来,活在当下。不负青春,不负将来;不负芳华,不负过往。不念过往,活在当下;不畏将来,活在当下。当下是我们唯一能抓住并去改变的时光,抓住当前就不辜负过往的一切,进而创造灿烂的明天。未来由你创造,时光会告诉你正确答案,加油。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体现的是林则徐的崇高品格和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高尚情怀。“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主要强调勇气、尝试和进取等。生活中的问题不断出现,有勇气去面对这些问题,不断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努力解决问题。“唯有回望,才能发现,我们究竟已经走出多远;唯有前瞻,才能相信我们沿着这条航线,一定能抵达梦想的彼岸”,主要强调“回望”“前瞻”,我们应该牢记那些过往的经历跟走过的岁月。可是,也有人说我们应该往前走,不要沉迷与过去的回忆中,而忘了前行的脚步。关于未来,应该心怀憧憬,有着希望才有前进的动力。关于未来,我们也是切不可沉迷,可以心怀希望而往前走,但不可只是一味的憧憬在未来的事情中不可自拔。“铭记过去”,是让我们时刻牢记失败后的教训,是让我们从曾经的历史事件中寻找出自身的不足,以此来勉励自已“更上一层楼”。而“展望未来”则是要求我们积极、乐观、进取、向上,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持之以恒地一步一步朝着成功的方向迈去,不论前方有多少风雨,即使我们披荆斩棘,也要迎难而上,勇往直前。题干要求“请任选一则或几则确定立意”,所以在写作时可以明确每个句子的立意,也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立意。参考立意:爱国精神;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关系;不断尝试,提升自己;做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过去,憧憬未来等。题干要求写作议论文,可以以生活中的事例,如抗灾英雄、维和英雄等,引出中心论点爱国;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如“每一个人都一样,无论跑到天涯海角,也始终脱离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陪伴”“祖国像一位伟大而又温柔的母亲,养育了我们”“祖国是我们坚强的后盾”等,论述国家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写我们应该怎么爱国,如做一个重视国家利益,关心国家安危的有心人,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等。 【素材】爱国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不仅要时刻心怀祖国,还要从一点一滴的实际行动做起,从自己做起。我提出倡议:全国人民共同从实际做起,从自己做起。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而欢呼,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未来努力、奋斗吧! 爱国在哪里?爱国凝在慷慨激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的眉宇间;爱国写在“诗圣”杜甫铺开的白纸上;爱国从“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毛主席口中道出;爱国从勇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鲁迅的笔尖流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胆的尝试相当于成功的一半,不敢尝试的人永远不会成就一番大事业。 莎士比亚曾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的尝试,往往能成功。”是啊,如果人们没有尝试,现在也许还在树上生活;如果人们没有尝试,现在还会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宰吗?如果人们没有尝试,现在的生活也许还在黑暗中;如果人们没有尝试,也许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灭绝;如果人们没有尝试……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们只有忘记过去,才会走进一片更好的新天地!”,而另一些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下永远的存在!”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