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测试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下列加点字词中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斟(zhēn)茶 行伍(háng) 硅步(kuǐ) 鞭笞(chī) B. 逡巡(qūn) 锋镝(dí) 蹑(niè)足 经传(zhuàn) C. 硑(pīng)崖 劲驽(jìn) 瓮牖(yǒu) 参省(xǐng) D. 崤(yáo)函 槁曝(pù) 遗镞(zhú) 履(lǚ)至尊 2. 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君子生非异也 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 赢粮而景从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下列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4.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爱珍器重宝肥绕之地 爱:喜欢、喜爱 B. 追亡逐北 北:逃亡 C. 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D.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制:制定 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尊贤而重士②其曲中规③用心一也④履至尊而制六合⑤序八州而朝同列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⑦积善成德⑧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⑨王无罪岁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A. ①⑦⑩/②⑦⑧/③/④⑥⑨/⑤ B. ①/②④⑦/③/⑥⑧/⑤/⑨⑩ C. ①②⑦⑧/③/④⑥⑨/⑤⑩ D. ①②③/④⑦/⑤⑥⑨/⑧/⑩ 6. 下列对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铸以为金人十二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7.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其他三项的是( ) A.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B.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C. 夜缒而出 D. 吾尝终日而思矣 8. 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师不必贤于弟子③树之以桑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⑤鸡豚狗彘之畜⑥余威震于殊俗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⑩陈利兵而谁何 A. ①②⑦⑧/③/④⑥⑨/⑤⑩ B. ①/②③⑥/④⑦/⑤⑧⑩/⑨ C. ①②/⑦⑧/③/④⑥⑨/⑤⑩ D. ①/②④⑧/③/⑥⑦/⑤/⑨⑩ 9. 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沿袭 B.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C.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食:动词,吃 D. 内立法度,务耕织 度:规章、制度 10. 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庠序: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B. 苏轼的诗、词、赋、散文方面成就极高,他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画宋四家分别是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而苏轼名列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 C. 《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主张“仁政”、“民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D.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礼》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根据情景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句子 《蜀道难》中用: ______ , ______ 。暗谏当权者需提防蜀地将领据险叛乱。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 , ______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______ , ______ 。”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和太常韦主簿五郎温汤寓目① 王维 汉主离宫接露台②,秦川一半夕阳开。青山尽是朱旗绕,碧涧翻从玉殿来。 新丰树里行人度,小苑城边猎骑回。闻道甘泉能献赋③,悬知独有子云才。 [注]①寓目:目之所见。②露台:露天台榭,造价高昂。③《甘泉赋》,扬雄所作,颂中有讽。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总写宫殿的景象,宫室连绵,覆盖半个秦川,夕阳下愈发壮观宏丽。 B.颔联“尽是”写红旗之多,“翻从”写流水之态,措辞浅白而别有深意。 C.颈联看似写人行马嘶的小景,实是描绘温泉宫奢靡的生活 D.诗歌紧扣题中的“寓目”来描写景物,由边而中,由高到低,再由近到远,构图毫无章法,但色彩丰富,诗中有画。 诗的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团圆(节选) 韩东 一 姥爷当年是南京武定门小学校长。姥姥显然是小学校长的太太。 有一段铁路穿小学而过,铁路两边竖起两道隔墙,架起一座木制天桥。 铁路和天桥是当年武定门小学与众不同的景观。日本人轰炸南京时向这个可疑目标共投掷三枚炸弹。三枚都是哑弹。三枚哑弹即三块石头。一块把操场砸个大洞。一块穿顶而入落在姥爷的办公桌上。还有一块不知去向。 日本小飞机丢下一二三枚炸弹,然后飞走了。姥爷一面看一面数,绝不可能有误。 他忠于职守,最后一个撤离学校。不仅数了炸弹,而且静候它们落地时的爆炸。接着炸弹就躺在了他的办公桌上。 姥爷拿起躺椅上的毛毯裹好炸弹,锁好门,前往区政府。由此诞生了携带炸弹的两种方式:怀抱婴儿式和腋下夹包式。姥爷一路上两种姿势换来换去。他不愿让人看见自己逃难还怀抱婴儿,或被怀疑为席卷公款在逃。 火光冲天,远处爆破声不断,区政府大门紧闭。姥爷把炸弹轻放在门前台阶上,才转身离开。 二 陶吴是姥爷的老家。轰炸开始姥爷就把姥姥及他们唯一的子女我妈妈(当时只有六岁)送到了那里。 轰炸的范围规模迅速扩大。陶吴也呆不下去了。 姥爷就去了芜湖。他计划在那租一处房子,再来接姥姥和妈妈。 买了车票,临时又带上了妈妈。因为分别时妈妈又哭又闹。妈妈是被从车窗塞进车厢的,南下的火车已爆满。父女俩去芜湖投奔一个亲戚。这是失散的开始。 我比较相信妈妈合乎情理的描述,尽管当时她只有六岁。姥姥的回忆更戏剧化、色彩浓烈。她是变故的直接受害者,以致一度精神失常。她提供的画面完全是非现实的。 覆盖江堤的难民使人联想起大型团体操。前面的人直接走下江去。后面的,仍在努力向前。日本飞机在外围投弹、扫射。在最后一班渡轮上,姥爷抱着妈妈站在栏杆边。姥姥在上船时挤丢了。 于是就有了她驾一条小船去追大船。居然让她追上了。大船上放下软梯,她放下橹起身去抓。由于某种力学原理小船反而向后移去。她失败了。 --这段记忆的不可靠之处在于姥姥根本不是一个可以独自驾船划桨的人。除了当校长太太她绝对一无所长。 三 有一点可以肯定:姥爷、妈妈先去了芜湖。再接姥姥已不可能,陆路交通全断了。 姥爷捎信给姥姥,让她尽快从水路来芜湖。从此他天天带妈妈去码头接人,直到芜湖几天后也被夷为平地。 按部就班的姥爷战争年月也没变灵活一些,反而增添了另一些习惯、成规和仪式。守望亲人便是其一。有车站码头他在车站码头,没车站码头他在村口路边。手笼在袖子里,腰背挺得笔直,下巴上翘,眼睛微眯。三十多年后这一情景仍反复重现。姥爷头发全白,在村口守望他的女儿,后来守望爸爸、哥哥和我。 如此固执的守望源于战争年月芜湖的遭遇。姥姥终于没有出现在登岸的难民中。他带着妈妈向郑州方向而去,临走在芜湖大街小巷断壁残垣及电线杆遍贴告示,试图告诉姥姥他们的去向。 四 姥姥没有及时赶到芜湖。当时姥爷把她托付给一个姓张的,妈妈的干爸爸。姥姥和张爸爸一家一截一截地雇船划向芜湖,到达时芜湖已是一片废墟。 连岸也没上。船停在芜苇洲,每天雇人打探消息。大家分析认为姥爷、妈妈已遇难。于是姥姥和张爸爸一家号啕大哭。 哭了一场,毕竟没看见尸首,张爸爸继续雇人探听消息。大约受雇的人都是些不识字的船民,没人提到贴满芜湖大街小巷的告示。 然后姥姥就看见了老虎,说是在水边淘米时看见了它的尾巴。一截白一截黑,不是老虎尾巴是什么?芦苇再怪也不生成这样啊。一阵风过芦苇顺势倒伏,唯这根东西逆风而去。姥姥慌得扔下米箩向渔村狂奔。 山林之王来到江上和鱼雁争食,事情过分蹊跷。都说姥姥思夫心切神志不清了。 五 打探姥爷的路线变长了,姥姥仍坚持不懈,准备在这件事上花掉自己所有的私房钱。 每天船夫们从码头上来,向她报告消息。再后来报告的人有了座位、茶碗和其他听众。再无人关心听者本身的遭遇。大伙儿把此举理解成阔太太花钱雇人到家里说书解闷。最后一位说书人是姥爷的同事,准备去武汉,便鼓动姥姥在武汉的报纸上登报寻夫。 姥爷经郑州南下,越千山万岭,此时正在武汉一小学任教。一共有十七张剪报被寄至姥爷的办公室。也有夹着整份报纸找来的。 姥爷关门谢客,独对报纸,造表做计划。姥姥就是按这张计划表一站一站到武汉的。 姥爷如期出现在汉口的码头上。有一身藏青色的呢料中山装大约就是这时买的。可以想象姥爷穿着它登码头上岸的样子。 这一次他是被自己以外的别人守候着。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对姥姥重金寻夫的行为及遭遇,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 B.姥爷静候炸弹爆炸、离开时不忘锁门、送炸弹时交替更换姿势等细节,从中可以看出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谨慎拘泥的性格。 C.小说关于轰炸、火光等正面描写战争的内容不多,主要从夷为平地的城市、流亡的人们侧面表现战争,写作角度较为独特。 D.小说写姥爷一家在战火中历经曲折实现团圆的故事,再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展现了人性中温暖感人的一面。 小说写姥姥“不可靠”的记忆,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8.0分)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 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B.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C.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D.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欣赏,被推荐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律令更定等国家大政方针,都是贾谊的建议。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D.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贾谊。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②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路遥在《人生》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每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材料二:鲁迅在《导师》中寄语青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材料三:青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写道:“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任意两则材料为基础立意并恰当引用,以“致正值青春的我们”为副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主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硅步”中的“硅”应改作“跬”; B.正确; C.“硑崖”中的“硑”应改作“砯”,“劲驽”中的“劲”应读作“jìng”; D.“崤函”中的“崤”应读作“xiáo”,“槁曝”中的“曝”应改作“暴”。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所积累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 字音易读错的情况 (1)形声字的误读,如“酵母”的“酵”读“jiào”不读“xiào”,“恪守”的恪读“kè”不读“gè”,“缕”读“lǚ”而不读“lǒu”,“咯血”的“咯”读“kǎ”,不读“kè”等。 (2)形近字的误读。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 2.【答案】D 【解析】A.“生”通“性”,本性。句子译为: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B.“颁”通“斑”,头发花白。句子译为: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C.“景”通“影”,像影子一样。句子译为: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 D.无通假字。句子译为: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故选:D。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答时要结合整句话的意思理解、判断。 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3.【答案】C 【解析】A.“不必”的古义不一定,今义是不需要。 B.“养生”的古今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C.“不传”的古义今义一样,不流传。 D.“于是”的古义是在这以后,今义是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 故选:C。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词义转移就是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新词产生后,旧词就不存在了。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词义强化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感情色彩变化指有些词,古今意义的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差别。或者是褒贬意义的不同,或者是词义轻重的不同。 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1)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2)结合上下文语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段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 4.【答案】C 【解析】A.爱:吝惜。译文:不吝惜珍贵的宝物和富饶的土地; B.北:溃败的军队。译文:追逐逃跑溃败的军队; C.正确; D.制:制服。译文:秦有剩余的力量利用对方的弱点来制服他们。 故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5.【答案】A 【解析】①重:形容词作动词,尊重。 ②曲: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③一:数词作动词,专一。 ④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⑤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⑥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⑦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⑧固:形容词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⑨罪:名词作动词,归罪。 ⑩利,形容词作动词,走得快。 故选:A。 此题考查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最直接的办法是,记住课本学过的活用的词语。如果遇到陌生的词语,就要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看这个词的位置需要什么词性,由此判断活用种类。最后通过翻译来验证判断。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 1.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驻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2.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口技》) 3.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例:云青青兮欲雨(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 4.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例: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5.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前赤壁赋》) 6.【答案】D 【解析】①宾语前置句,“之”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译文:做到了这些还不能称王,没有这样的事。②定语后置句,“十二”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译文: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③状语后置句,“以孝悌之义”为后置状语,译为: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④定语后置句,“利”和“强”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 故选:D。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即可确定。 宾语前置句的几种类型: 一、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时,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 三、借助“是”或“之”将宾语前置。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 7.【答案】B 【解析】A.连词,表修饰关系。 B.连词,表转折关系。 C.连词,表修饰关系。 D.连词,表修饰关系。 故选:B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答案】B 【解析】①定语后置句,“利”和“强”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健的筋骨。②状语后置句,“于弟子”作状语放在谓语后,译为:老师不一定比弟子更贤能。③状语后置句,“以桑”作状语放在动词后,译为:种植桑树。④判断句,标志词是“是”,译为:这就会使百姓养活生者、送葬死者而毫无遗憾。⑤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是“之”,饲养鸡猪狗这些牲畜。⑥状语后置句,“于殊俗”作状语放在动词后,译为: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⑦判断句,标志词是“者……也”,译为: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恢复原来直挺的样子,是因为经过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⑧宾语前置句,“句读”和“惑”都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译为: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⑨被动句,标志词是“为”,译为:自身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耻笑。⑩宾语前置句,“谁”作宾语放在动词前,译文: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即可确定。 定语后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1)闻道百。(庄子《秋水》)(2)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9.【答案】A 【解析】A.遗:损失。译文: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 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10.【答案】D 【解析】D.“《礼》久已失传”错,《乐》久已失传。 故选:D。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考生应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文化常识需要积累内容: (1)作家作品。包括:中国古代作家姓名、字、号、谥号、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体例;中国现代当代作家姓名、籍贯、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外国作家的姓名、国籍、时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学流派、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 (2)古代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 (3)文体知识与类别。包括古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和现代文体知识及类别,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散文、小说等。 (4)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 11.【答案】【小题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小题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小题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小题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故答案为: (1)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重点字:豺)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重点字:病) (3)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重点字:妒) (4)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重点字:臾) (5)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重点字:惑) 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蜀道难》名句积累: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2.【答案】【小题1】D 【小题2】 【解析】(1)D.“再由近到远,构图毫无章法”说法明显绝对化,有误。故选D。 (2)首先审题,理解题意。题目“诗的尾联意蕴丰富”,意蕴指的是内在意义,相当于“含义”。因此,可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地寻找尾联的含义。尾联的意思是:听说扬雄曾献甘泉大赋,料想您也有如此的才干。细读之,其中含有三层意蕴:友情、美赞、期待。这是一首相互酬答、唱和的诗。“唱”,是指吟咏歌唱,即一个人先写了一首诗;“和”,是指声音相应,第二个人依第一个人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第一作者“唱”的思想内容,作诗词酬答。从标题来看,这是王维为属和韦郎“温汤寓目”之作而写的一首和诗,通过属和来传致情谊。因此,友情是尾联基本的意蕴。韦郎写“温汤”,诗人即以“甘泉”和之,由此就有了更深的意蕴。诗人以扬雄和《甘泉赋》比韦郎和他的诗作,很自然地赞美韦郎有扬雄一般卓越的才华,“独有”也是赞美了韦郎才华无双。再结合扬雄其人其文,进一步表达了对韦郎的期待,希望韦郎能像扬雄留下《甘泉赋》一样一展才华,敷文讽喻,留下传世佳作。 答案: (1)D (2)①属和韦郎,表达友情;②夸赞韦郎才比扬雄;③期待韦郎写出传世佳作。 (1)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丰富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句的表层内容;然后结合写作背景、目的、体裁特点、手法、用词等分析诗句所抒发的情感或志趣,体会其隐含之意;最后组织语言,分点作答。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13.【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解析】(1)B.“大伙儿不理解也不关心,这与《孔乙己》中看客心态相似,都反映了普通民众的愚昧麻木”说法有误。在姥姥寻夫之初,大伙儿是积极报告消息的,只是时间的流逝和报告消息的形式渐渐冲淡了人们对事件本身的关心。作者以大伙儿的误解及姥姥特殊精神状态下的行为消解了故事悲剧的意味,以此还原战时人们真实的生存状态,给人更为真切的感受。这与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有本质区别。文中多处可见热心人给予姥姥、姥爷的帮助,民众的愚昧麻木并非文章要表现的内容。 (2 )文本中写姥姥关于战争的记忆,因为姥姥特殊的精神状态,这部分内容多是不可靠的,但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有独特作用。人物塑造方面,离散时姥姥没有挤上船,自己驾小船去接近大船却没能上去,突显了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无助、惶恐。姥姥在水中见到老虎的情节更为荒诞不经,但却是长时间精神折磨下姥姥紧张、不安以致神志不清的表现。这些“不可靠”的记使姥姥这一在战争中饱受惊吓的女性形象更为真实典型。在主题层面,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似乎只是经历些磨难,亲人之间的执着守望和团圆的结局,似乎也冲淡了离散带来的痛苦。但人的精神世界历经摧毁后的重建,却再不是从前的样子,他们的人生乃至家庭都将因此而改变。作者并没有聚焦战争带给人们的外在伤害,将战争的伤害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3)本题的设计意在引导考生关注小说讲述故事的匠心所在。题干表述中包含:“‘我讲述团圆’的故事”,明确讲述者的身份;“整合了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指向文本多角度叙事的特色;“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艺术特征和审美取向。“我”作为小说的讲述者,却并非战争的亲历者,“我”的视角是有局限的,整合多方的讲述,拓展了叙事的视野和自由度。姥爷、姥姥、妈妈的讲述来自他们各自在战争中的记忆,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呈现战争带给每个人的独特体验,构成一个真实的也更为立体的故事。文中抗战只是作为背景呈现,作者重点写了风雨飘摇中姥爷一家由离散到团圆的过程,展现了特殊年代亲人之间的艰难守望及对团圆的渴盼,以小家庭折射大时代中的民生疾苦。同时,不同个体的不同记忆构成故事的不同侧面,还原了战争阴影下的百姓生活,突显了守望的艰难与团圆的不易,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让作品更具批判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分点作答即可。 答案: (1)B。 (2)人物塑造:突出姥姥在战争阴影下的焦虑与惶恐,使姥姥形象更真实典型。主题表达:反映日本侵华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创伤,使反战主题深及精神层面,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 (3)示例:①整合多方讲述,突破了“我”的视角的局限,叙述更为自由;②再现不同个体的不同体验和记忆,使故事更为真实、立体;③突显家破人散盼团圆的不幸与艰难,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探究作品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根据要求,认真阅读理解题干所指定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等全面分析其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的综合认识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及内容,准确把握作品主题;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纵观全文思考,文章在叙事上的特点对表现主题、塑造人物的好处作用;最后组织语言,概括作答。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14.【答案】【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 【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患之兴自此起矣”是“以为”的内容,其前不断开,排除AD;“言”的宾语是“诸侯或连数郡”,“或”前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译文: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 (2)A.诸子百家中,影响最深远的应是儒家、法家、道家。 (3)D.“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误。根据原文“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可知,“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是在任命贾生为梁怀王的太傅之前。 (4)①说,喜欢;超迁,破格提拔;一岁,一年。译文: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②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译文:(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③仁义不施,宾语前置,不施仁义;异,不同。译文:不施行仁义因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答案: (1)C (2)A (3)D (4)①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②(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 ③不施行仁义因而攻和守的形势不同了。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非常器重。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曾向李斯学习过,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 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喜欢他,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 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这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担任长沙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总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粱怀王太傅。粱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受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才让贾谊当他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候。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汉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5.【答案】共绘锦绣祖国 --致正值青春的我们 祖国的昨天值得我们沉思,祖国的今天充满着盎然生机,祖国的明天孕育着憧憬与追求。我们只有将个人与祖国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才能重铸中华文明的辉煌,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璀璨,更加繁荣。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无数先辈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前仆后继,奋斗不懈,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我们要有理想,立志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一代新人,为祖国更加灿烂的未来而奋斗,是历史赋予我们青年一代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祖国拥有锦绣江山,让人游目骋怀,有着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祖国,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大家庭。它拥有日久岁深的文化古籍:《史记》、《春秋》、《论语》、《孟子》、《离骚》、《国语》、《诗经》、《吕览》等等;有着令子孙自豪的三大国粹:中药、国画、京剧;它有着硝烟弥漫、战火连天历史;有着“庶几忠君爱国之心,全身保家之道油然日升而不自知也”的爱国志士……她一路曲折走来的辉煌,也滋养着社会,滋养着拥有亲情的小家庭,爱她其实就等于爱自己的家。 巴金曾说过:我热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冼星海也说过: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他们用自己的心声将爱国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你是否也对自己的祖国豪情满怀? 河边粉色的木槿将梦的火焰燃到了水里,在朦胧的雾色里醒目的流向星星响应的高空。星星也向河边滴落了一片松林,产生了梦的琥珀。 陆游的《夜泊水村》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劝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的《过文登营》中感叹:“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些都是孕育在梦的琥珀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对我们个人和国家都必不可少。它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情感,包括热爱我们的历史文化,大好河山和我们的人民群众。在当前的世界逐渐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更应有自己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才能有自己的身份认同,在国际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我们,作为一个中学生,要在内心树立起爱国主义的大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它。 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抒写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不断拓展与丰富,民族精神不断积淀与升华。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热爱熔铸沧桑的祖国,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汗水和创造力,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昂首前进,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 【解析】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审题时注意题干要求,①论述角度“正值青春的我们”;②副标题:“致正值青春的我们”;③根据以上材料进行“联想和想象”--不能脱离材料,必须有联想和想象。要注意审清材料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及其思想倾向:材料一意思是青春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迈好青春期的关键一步。材料二是鲁迅对青年的寄托,更是他对青年能力的一种肯定,即青年是有生力的,是有创造力和无限活力的,把这些化为行动,就会创造多方面的奇迹;材料三是以毛泽东为典型人物,指明青年要有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和行动。根据写作要求,我们可以确定立意。 参考立意: 综合材料一、二,谈青年时期的重要性与创造力; 综合材料二、三,谈青年时期的家国情怀; 综合材料一、三谈青年时期个人的选择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必须简析所用的两则材料,鲜明地提出自己观点,可按照“析材料--明观点--探根源--正反面事例--联现实--再扣题”的思路写作。如果写青春个人为国家而奋斗,可以先回顾历史英雄事迹、赞美国家的辉煌历史成就,论述个人为国家民族、人民奋斗的重要意义。然后阐述青春的我们应该如何做:传承先辈品格,汲取国家民族的文化文明思想精华,勤劳、乐观、追求卓越。行文要立足时代和国家,境界要高远,语言要真挚,用例要典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