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9(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学案9(1)

第九课时: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 ‎【考纲解读】‎ ‎“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括如下四个考点:‎ ‎1、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对于小说文本意图的探究包括:‎ ‎1、对小说表现出来的主题的评价。‎ ‎2、对小说体现的价值观的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析。‎ ‎3、对小说传承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讨。‎ ‎4、对小说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的分析。‎ ‎★探究文本意图,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 ‎1、从小说本身的情节入手,发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从小说针对的社会现实入手,探讨小说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对于小说的个性化解读包括:‎ ‎1、对小说主题的个性化的理解与认识。‎ ‎2、对小说构思的个性化再创造。‎ ‎3、对小说创作者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进行个性化的评析。‎ ‎4、对小说中人物的言行和作者对其的态度的个性化分析。‎ ‎5、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的方法的评判。‎ ‎6、对小说给予人生或社会的某些启示的理解。‎ ‎★个性解读文本,主要考虑四个方面:‎ ‎1、小说本身的主题,即作者的思想情感。‎ ‎2、小说的各种艺术处理的效果,即作者的创作意图。‎ ‎3、联系小说细节,从细节中找到我们解读的依据。‎ ‎4、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身经历和社会类似现象来谈自己的看法。‎ ‎【典例精析】‎ 午后的故事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上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信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信。‎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胸前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到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1、小说的标题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每个要点不超过15个字)‎ 答:                                                                  __‎ 解析:小说中如多次写到某个细节(情节或者行为),其作用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①创设背景,渲染气氛。②铺垫伏笔、暗示情节发展。③刻画人物、推动情节。④突出主旨、抒写情感。小说的标题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其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设故事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告诉读者行凶事件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二是暗示情节发展,这暴露在阳光下的罪恶竟然无人制止;三是刻画人物,映衬出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光辉形象。‎ 参考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暗示有人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 ‎③暗示竟无人制止发生在阳光下的罪恶。 ④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 ‎2、作品是怎样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请对描写方式和人物性格作简要说明。‎ 答:正面描写:                                                             ‎ 侧面描写:                                                             ‎ 参考答案:‎ 正面描写:通过对老人的语言、行为的描写,表现老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 侧面描写:描写围观人群的胆小怕事,衬托老人的见义勇为;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反衬 老人的英勇无畏。‎ ‎3、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对比性描写,作用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表现壮汉从疯狂到恐惧的心理变化,侧面表现老人强大的震撼力。‎ ‎4、故事的结尾写“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这一细节表现了壮汉怎样的复杂心情?谈谈你的理解。(至少答两点,每个要点不超过15个字)‎ 答:                                                                 ‎ 参考答案:①对老人震慑力的畏惧。 ②对老人仁爱之心的敬服。‎ ‎★5、有人说这篇小说情节交代不清,比如林三是谁、壮汉为什么要杀林三、老人和壮汉什么关系、老人的儿子为什么被杀等问题没有说清楚,因此断定小说是失败的。你同意吗?为什么?‎ 答: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中处理情节、人物的方法进行评判”,“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本题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即小说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二是作品情节安排的意图;小说的情节是为刻画人物、突出主题服务的。因此,回答这道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其次分析原因,即弄明白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目的;从小说看,主要是要表现老人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崇高品格,正面描写他的语言、行为;侧面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围观人群的胆小怕事,反衬老人的英勇无畏。第三,要就题目中“有人”“断定小说是失败的”的依据进行分析辩驳,即这些情节跟小说创作意图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没有交代清楚是否影响小说主题的表达和揭示。‎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二十年以后 ‎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 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心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整体把握]‎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 参考答案:本文叙述了曾是昔日好友而今一为警察一为通缉犯的吉米和鲍勃20年后再相会的故事,塑造了两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赞美了重友情的美好人性,也对美国的现实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主题理解多元,这只是其中一种)‎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 参考答案:小说情节是典型的“欧·亨利”特色。情节开始写鲍勃在二十年后的同一间店铺前等待好友吉米,结果来了一位警察,他与鲍勃攀谈后离开了,紧接着,鲍勃才与他的好友“吉米”相见,但对“吉米”表示怀疑。此时,假吉米亮出警察身份,逮捕鲍勃,鲍勃得知先前的那位警察正是自己的好友,而眼前的这位便衣警察正是吉米派来逮捕自己的。结尾出人意料。‎ ‎[问题研读]‎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参考答案:AC。‎ ‎2.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答: ‎ 参考答案:(1)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2)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1)重视友情,信守诺言。(2)乐观开朗,心直口快。(3)企图逃避法律制裁。‎ ‎★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类似题目的第一步是:首先明确好你认同的一种观点;第二步:从文本中的情节中找到能证明你的观点的细节;第三步:根据找到的细节,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论述你的观点。‎ 参考答案:‎ ‎(1)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2)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3)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4)吉米背叛了友谊,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答题注意事项】‎ 因为“探究文本意图,个性解读文本”包含并可以涉及的考点相对较多,因此我们在答题时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立场要鲜明,观点要清楚;‎ ‎2、文本是基础,情节是证据;‎ ‎3、主题要明确,意图要清晰;‎ ‎4、生活和现实,联系要紧密;‎ ‎5、分析要有据,主张要有理;‎ ‎6、条理要清楚,逻辑要严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