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高考模拟检测12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华南师大附中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高考模拟检测12 Word版

高考模拟检测1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 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选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唐顺之,字应德,武进人。祖贵,户科给事中。父宝,永州知府。顺之生有异禀。稍长,博贯群籍。年二十三,举嘉靖八年会试第一,改庶吉士。座主张璁疾翰林,出诸吉士为他曹,独欲留顺之。固辞,乃调兵部主事。引疾归。久之,除吏部。‎ 十二年秋,诏选朝官为翰林,乃改顺之编修,校累朝实景。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有言顺之欲远璁者,璁发怒,拟旨以吏部主事罢归,永不复叙。至十八年选官僚,乃起故官兼春坊右司谏。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朝太子,复削籍归。卜筑阳羡山中,读书十余年。中外论荐,并报寝。‎ 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 寻命往南畿、浙江视师,与胡宗宪协谋讨贼。顺之以御贼上策,当截之海外,纵使登陆,则内地咸受祸。乃躬泛海,自江阴抵蛟门,一昼夜行六七百里。从者咸惊呕,顺之意气自如。倭泊崇明三沙,督舟师邀之海外。斩馘一百二十,沉其舟十三。擢太仆少卿。宗宪言顺之权轻,乃加右通政。顺之闻贼犯江北,急令总兵官卢镗拒三沙,自率副总兵刘显驰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大破之姚家荡。贼窘,退巢庙湾。顺之薄之,杀伤相当。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以火炮攻之,不能克。三沙又屡告急,顺之乃复援三沙,督镗、显进击,再失利。顺之愤,亲跃马布阵。贼构高楼望官军,见顺之军整,坚壁不出。显请退师,顺之不可,持刀直前,去贼营百余步。镗、显惧失利,围要顺之还。时盛暑,居海舟两月,遂得疾,返太仓。李遂改官南京,即擢顺之右佥都御史,代遂巡抚。顺之疾甚,以兵事棘,不敢辞。渡江,贼已为遂等所灭。淮、扬适大饥,条上海防善后九事。三十九年春,汛期至。力疾泛海,度焦山,至通州卒,年五十四。讣闻,予祭葬。故事,四品但赐祭,顺之以劳得赐葬云。‎ 顺之学无所不窥。于天文、乐律、地理、兵法,莫不究极原委。尽取古今载籍,剖裂补缀,区分部居,为六编,传于世,学者不能测其奥也。又闻良知说于王畿,闭户兀坐,期月忘寝,多有所得。为文,沈洋纡折有大家之风。生平苦节自厉,辍扉为床,不饰祸褥。‎ ‎(选自《明史》)‎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B.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C.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D.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制即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 C.“兵部主事”指兵部职方司,全称“职方清吏司”,是明清兵部四司之一。掌理各省之舆图(地图),武职官之叙功、核过、赏罚、抚恤及军旅之检阅、考验等事。至清朝时,兼掌关禁、海禁。‎ D.“讣闻”又叫“讣告”,是人死后报丧的凶讯。“讣”原指报丧、告丧,也指死者亲属向亲友及有关方面报告丧事用的文书,“告”是让人知晓,讣告就是告知某人去世消息的一种丧葬应用文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顺之十五岁左右就博览群书,而且融会贯通。二十三岁时,在会试中得了第一,改任翰林院庶吉士。‎ B.倭寇的船队停泊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把倭寇引到外海予以全部歼灭,斩杀了一百二十个敌人,击沉十三艘敌船。‎ C.在姚家荡和三沙两战之后,由于李遂被调往南京任职,唐顺之就被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代替李遂任凤阳巡抚。‎ D.唐顺之向王畿学习良知说,他关起门来,专心致志,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不少心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事将竣,复以疾告,璁持其疏不下。‎ 译文: ‎ ‎ ‎ ‎(2)遂欲纠列围困贼,顺之以为非计,麾兵薄其营。‎ 译文: ‎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8~9题。‎ 庆清朝·榴花 王沂孙 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前度绿阴载酒,枝头色比舞裙同。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  谁在旧家殿阁?自太真仙去,扫地春空。朱幡护取,如今应误花工。颠倒绛英满径,想无车马到山中。西风后,尚余数点,犹胜春浓。‎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8.这两首词都属于咏物类,但从表达手法上讲,两者又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词分析《庆清朝·榴花》区别于《卜算子·咏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5分)‎ 答: ‎ ‎ ‎ ‎9.《庆清朝·榴花》一词结尾有何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 答: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一文中,描写女子通过反省,变得刚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于《师说》中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忧君忧民的情操。‎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乘车记 ‎ [俄]蒲宁 谁要是以为这种等次的火车,他想乘就可以乘,别人管不了,那就大谬不然了!在1911年3月锡兰[注]的科伦坡,我就有过这样的遭遇。‎ 早晨,还刚刚七点多钟,可是已经火伞高张,燠热异常,这是一种凝重的、呆滞不动的暑气。每当要下可怕的暴雨前,总是会出现这样的酷热。‎ 我穿一身白衣服,戴一顶白色盔形凉帽,坐在一辆晒得滚烫的、小小的人力车上。在人力车的两根细细的车杠间,一个黑黝黝的高大的泰米尔人,身子微微前倾,迈着均匀的大步,飞快地拉着车向前奔去、他的健美的裸体上上下下都闪耀出亮光。‎ 我这是上火车站去,打算到——好吧,随便举个地名吧,阿努拉达普拉市去。‎ 前面已是车站广场,空荡荡的,白得耀眼,而在广场后面是白得更加耀眼的车站大厦,在热得发白的天空的映衬下,这座建筑物的白颜色几乎叫人觉得骇怕。置身于这片白色的建筑物和太阳的白焰之中,那个泰米尔人漆黑的身躯和漆黑的头发显得格外刺眼。‎ 走进车站大厅,人就感到舒服些了,到处都有柔和的穿堂风。我摘下凉帽,一面揩着大汗淋漓的冰冷的前额,一面急匆匆地朝站台入口处走去。‎ 列车已停好在站台上,车顶是白色的,窗帘也是白色的。我赶紧去售票处,一边走一边掏出几枚硬币,正好够买一张去阿努拉达普拉的三等车票。一个英国人从售票处向外张望,我把硬币在他面前敲着,说:“三等车,去阿努拉达普拉!”“是头等车吗?”英国人问。“不,三等车”我喊道。“是,头等车!”英国人也喊道,递给了我一张头等车票。‎ 我气得火冒三丈,粗着喉咙讲出了一席话,内容大致是:听着,我讨厌这种做法!我想亲眼看到这个国家的全部风土人情,这个国家的全部生活和这个国家里各种各样的人,直到所谓的“贱民”,你们是喜欢把有色人种算作“贱民”的,不消说,他们不可能也没有胆子乘坐头等车。可是每回只要我想坐三等车,就会同售票员争起来!我明明讲得清清楚楚要乘三等车,售票员却总是利用这些字眼发音近似,打断我的话,跟我胡搅蛮缠:“您是想说头等车吧?”我大声喊道:“不是的,三等车。”但是他却不睬我,还是给我一张头等车票。我把票子扔回去,于是售票员恼火了,怎么也想不通,一个白人竟会有这样下贱、这样疯狂的念头,想同有色人种坐在一起。他也开始大喊大叫,吓唬我说,我会从那些土人身上传染到一身虱子的,而主要的是教训我,在这里,绝对没有一个白人乘坐三等车,白人乘坐三等车是不能接受的,是有失体统的,是令人愤慨的!‎ 这回,我斩钉截铁地说:“别啰嗦,请您立刻给我一张我要买的票!”‎ 售票员终于屈服了,我的愤怒使他大为吃惊,有一刹那间,他愣住了,后来,突然横下心来,扔给了我一张三等车票。‎ 我大获全胜,得意洋洋地在车厢里坐好,等待着旅伴,也就是那些有色的“贱民”。可是见鬼,他们不上来,一个也不来!而站台上,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跑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却一刻也没有停过,他们都打我的包房前跑了过去。‎ 他们干吗都不上来,只是往前跑,跑到哪儿去啊?噢,我恍然大悟:是我的凉帽,白人戴的白凉帽吓着了他们!于是我摘了凉帽,缩在角落里,重又等他们上车,可是重又白等了一场。我感到纳闷:“为什么现在仍然没有一个人上来呢?现在他们看不到我了呀?”‎ 我霍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把头探出车窗,想弄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事情立刻弄清楚了,而且非常简单:在我乘坐的这间包房外边,有几个粉笔写的大字——‎ 另有用途!我刚走进这间包房,车站上的人立刻就在外边写上了:另有用途!唉,你呀,又吵又闹,寸步不让,总算买到了张三等车票,那你就自作自受去吧,一个人就像白痴似地枯坐着吧。‎ 列车飞驰着,在由空中倾注到这片天堂般的土地上的炫目的热浪中飞驰着。车窗外,繁花盛开的密林无尽地、飞一般地向后退去,清晰地回响着车轮的隆隆声。‎ ‎“椰——子!”每到一站都有人高声叫卖椰子,伴随着那凄凉的叫卖声的是打着光脚丫的乘客奔过我的包房时发出的干巴巴的啪啪声。‎ 在此后的一个车站上,我像个小偷一样悄悄地溜进四等车,车厢里挤满了人,有坐的、有站的,肤色全都是黑的或者褐色的,他们只在胯部包着块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湿了。‎ 注 锡兰,即斯里兰卡,印度洋岛国。18世纪末成为英国殖民地,1948年独立。‎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穿戴一身白,广场也是一片白,泰米尔人却是一身漆黑;天气异常燠热,车站却不让黑人乘坐有白人的三等车厢,对比鲜明,揭示了黑人和白人不平等的待遇。‎ B.小说突出描写了“我”和售票员多个回合的较量,情节曲折,矛盾冲突激烈,虽然被晾在三等车厢,但是最终“我”大获全胜。‎ C.小说第七段中作者反复说自己买一张三等车票。英国人售票员一开始没听清楚,听成“我”要买头等车票,所以递给了“我”一张头等车票。‎ D.“他们只在胯部包着块遮羞布,遮羞布全汗湿了”,突出有色人种穿着随便,物质贫穷,地位低下。‎ E.小说以“我”一天的所见所闻以及难堪遭遇为线索,表达了“我”对有色人种受歧视的愤慨及对他们的同情,同时揭露了殖民制度下的等级差别和种族歧视的罪恶。‎ ‎(2)概述第八段的主要内容,简析它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 ‎ ‎ ‎(3)小说中“我”为什么执意要做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相符的事情,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我”的形象特点。(6分)‎ 答: ‎ ‎ (4)简要概括“我”在坐三等车的过程中遇到的波折,并探究这些情节有何作用。‎ 答: ‎ ‎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作为“两弹一星”‎ 元勋之一,于敏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周光召称他“毕生奉献、学界楷模”。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十几项重大奖项的于敏,曾经为了我国的核武器研究而“隐身”长达三十年之久,甚至直到今天,他的事迹也鲜见于报端。‎ 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大工学院机电系。1946年,出于对理论研究的热爱,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51年,于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5岁的于敏开始了他的科研生涯。‎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来华访问,年轻的于敏参加了接待。他们回国后,发表文章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访华时,称赞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从理论到技术,氢弹都要比原子弹复杂得多。为了加快氢弹的突破,1961年1月,于敏被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年轻有为的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 以我国当时的条件,想要快速突破氢弹困难重重。不过,“土专家”有他自己的办法。于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去解决问题的特质得以发挥,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交到了钱三强的手里,一个又一个未知的领域被攻克。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99年9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 于敏在回忆自己的“转行”心路历程时说到,“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于敏说,我国的核武器是属于战略防御性质,完全是为了自卫,主要防备他国干预我国内政。“我想,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于敏坚信,当全球战略多极化,霸权主义没有实战余地的时候,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选自赵竹青《“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热核武器物理中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后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对中国核武器进一步发展到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倡导、推动若干高科技项目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百度百科)‎ ‎②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③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选自《“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保密性,于敏这位核物理学家曾“隐身”三十年之久,后来他的名字得以解禁,并获得多种奖项,他的事迹常见于报端为众人所知。‎ B.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大工学院机电系转到北大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C.从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2年8个月,中国研究过程用时之短、速度之快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是于敏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世界纪录。‎ D.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同事们评价为氢弹的“首功”。他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足见他在中国核事业方面的杰出贡献。‎ E.于敏热爱和平,却将自己的研究奉献给了核武器研发,他赞成禁止核武器,最好彻底销毁,但是想不受欺负就不能没有,拥有防御性质的核武器才能自卫。‎ ‎(2)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有哪些突出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 ‎ ‎ ‎(3)“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他为什么从事氢弹研究?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6分)‎ 答: ‎ ‎ ‎ ‎(4)于敏独特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 ‎ ‎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近年,葡萄酒酒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是今年这些酒庄或者关门或者大打特价牌,这标志着酒庄销售已经进入理性期,接下来更需要从业人员________。‎ ‎②为了保存这些书籍,使之流传后世,明代著名藏书家范钦________建造了一座藏书楼,起名“天一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 ‎③《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________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那段历史,给人们深刻的思想启示和全景式的艺术享受。‎ A.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B.惨淡经营 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C.惨淡经营 苦心孤诣 筚路蓝缕 D.筚路蓝缕 苦心孤诣 惨淡经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吃饱”向“吃健康”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 B.汽车限购令早已有许多传闻,非但没有为城市治堵,倒是激发了许多购车族的欲望,提前加入有车族,使城市道路更加拥堵不堪。‎ C.新鲜蔬菜口感好,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黏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较为安全。‎ D.针对今年春运期间旅客流量大、交通繁忙的情况,首都机场将加强航站楼前交通管理,加大楼前违章停放车辆的拖移和处罚力度。‎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小说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之亦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连最激进的后现代主义批评家阿多诺也承认,“一个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就在于其能否表达时代的真理内容”。本来这是个常识,现在却被技术主义的文学观故意把水搅浑了。‎ ‎①实现得越彻底越复杂越丰富,它的艺术性也就越高 ‎②而不是看它举着什么主义什么派的大旗 ‎③是关于社会生活和作家情感的艺术 ‎④衡量小说的艺术性是需要联系小说的效果来考查的 ‎⑤它更是以语言文字塑造形象的艺术 ‎⑥小说对表现对象实现的程度才是衡量艺术性的标准 A.③⑤④②⑥① B.⑤③⑥①④②‎ C.⑤③④②⑥① D.③⑤⑥①④②‎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③________。‎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答: ‎ ‎ ‎ ‎17.右面是在我国鄂尔多斯(Ordos)举行的第十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会徽,请简要说明该会徽图案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6分)‎ 答: ‎ ‎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花摇曳的是容貌。‎ ‎ 草散发的是气质。‎ ‎ 花可以傲,因为是少数。‎ ‎ 草不必卑,因为是多数。‎ ‎ 缤纷的目光看世界,如花。‎ ‎ 纯净的心态对生活,像草。‎ 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 ‎1.A [“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一说法没有依据。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D [“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C [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而不是“贫”。“虽无必然联系”也表述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B ‎5.A [录取者称为“贡士”。]‎ ‎6.B [此役为小胜,不是“全部歼灭”。]‎ ‎7.(1)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以答复。‎ ‎(2)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包围倭寇,将其困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进攻倭寇。‎ 参考译文 唐顺之,字应德,是武进人。祖父唐贵,曾任户科给事中。父亲唐宝,曾任永州知府。唐顺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博览了众多的文献典籍。在二十三岁时,他参加了嘉靖八年的会试,取得第一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主考官的张璁厌恶翰林,将诸位翰林学士调任其他部门,只想留唐顺之继续供职于翰林院。(唐顺之)坚决推辞,于是被调任为兵部主事。为此唐顺之称病归家休养。过了一段时间,唐顺之被任命为吏部官员。‎ 嘉靖十二年秋天,皇帝下诏从朝臣中选拔翰林学士,唐顺之改任翰林院编修,校订各朝实录。当任务快要完工时,唐顺之又一次声称有病,想请假回家,张璁扣下了他的请求报告,没有给以答复。有人进言说唐顺之是为了回避张璁,张璁大为恼火,为皇帝拟出一道圣旨,(将唐顺之)从吏部主事任上罢免放归,并永不再度任用。直到十八年,朝廷选拔宫廷官员,才以以前的官职起用兼任春坊右司谏。(后来唐顺之)与罗洪先、赵时春请求朝见皇太子,(惹恼了嘉靖皇帝,)又被削职归田。(唐顺之)在阳羡山中隐居读书十多年。虽然朝廷内外不停地有人推荐唐顺之,都未获准。‎ 倭寇蹂躏大江南北。在浙江督察剿倭战事的赵文华,上疏推荐了唐顺之。(唐顺之)被起用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山。丧期结束后,朝廷召用唐顺之为职方员外郎,并晋升为兵部郎中。兵部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查核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由于唐顺之的报告,蓟州镇总督王忬以下诸将都受到降级处罚。‎ 不久又派(唐顺之)到南京、浙江督察军务,与胡宗宪一道商议剿除海盗诸事。唐顺之认为抵御海盗的上策是将海盗阻截在海岸线外,如果让其登上陆地,内地就都受到祸害。于是(唐顺之)亲自巡视海上,从江阴抵达蛟门,一昼夜行驶六七百里。随从人员都惊恐呕吐,唐顺之依然精神抖擞。倭寇屯集在崇明和三沙,(唐顺之)率领水军出海邀截攻击,斩敌一百二十人,沉敌船十三艘。(因战功唐顺之)升为太仆少卿。胡宗宪说唐顺之权力小,(朝廷)‎ 于是加职为右通政。唐顺之听说海寇将进犯江北,于是急令总兵官卢镗在三沙岛阻击,自己率副总兵刘显迅速增援,与凤阳巡抚李遂在姚家荡合力大败海寇。海寇困窘,退驻庙湾。唐顺之乘势进击,敌我伤亡相等。李遂计划布置军队包围倭寇,将其困住,唐顺之则认为这样不妥,他率领部下进攻倭寇,用火炮攻击,但没有攻克。三沙岛的官军又频频告急,唐顺之于是又率兵增援三沙,督率卢镗、刘显进攻,却先后两次失利。唐顺之十分愤恨,亲自跃马布阵。海寇构筑了高台瞭望官军,看见唐顺之军队整齐,因而坚守营垒而不出战。见此情形,刘显请求退兵,唐顺之不同意,他手提战刀,冲到距敌人营地一百多米处。卢镗、刘显担心出事,坚决要唐顺之退回。这时正值酷暑,唐顺之在海船中居留两月之久,染上了疾病,于是返回太仓。李遂调任南京,唐顺之即升为右佥都御史,并代李遂为凤阳巡抚。唐顺之病日益严重,由于战事棘手,他不便辞职归养。唐顺之到达江北时,海盗已被李遂等人剿灭。这时淮、扬二州发生了大饥荒,(唐顺之)上疏分条陈述了加强海防、处理善后事宜等九条措施。嘉靖三十九年春天,汛期到了。唐顺之带病巡视海上,过焦山,至通州病逝,时年五十四岁。讣告传到京师,皇帝令公祭安葬。按常规,四品官只赐祭,(而不赐葬,)唐顺之因为国辛劳而死,所以得到皇帝赐葬的礼遇。‎ 唐顺之对于学问,没有不研究的。对天文、乐律、地理、兵法,没有不穷根究底的。他大量搜集古今书籍,加以剖析补充,分门别类,编出六《编》,流传于世,读书人不能掌握其中的深意。他向王畿学习良知说,曾经关起门来静坐思考,整整一个月忘记睡觉,获得很多心得。他写的文章,恢宏恣肆,纡徐曲折有名家的风范。唐顺之一辈子坚守节操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门板拆下来当床用,也不配褥垫。‎ ‎8.《庆清朝·榴花》主要运用了借典寓意的手法,如“玉局、金陵、蜡珠、缃彩、朱幡”等。以此交代了写作的目的,以及自己对榴花前后由盛转衰的无可奈何之情,最终也寄寓了自己对榴花的喜爱与高度赞美之情。‎ ‎9.回应全文。“西风后,尚余数点,犹胜春浓”照应了上阕的“西邻窈窕,独怜入户飞红”“何须拟,蜡珠作蒂,缃彩成丛”,表现出榴花之美态似天生俱在,词人借此歌咏具有相应榴花品质的人,流露出词人对这类人的咏叹之情。‎ ‎10.(1)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1)AE [B项只是买票时“大获全胜”。C项并不是“没听清楚”。D项只说了一点,不准确,“穿着随便”亦不妥。]‎ ‎(2)内容:这一段主要插叙了“我”以往买三等车票的经历。‎ 作用:①说明了车站不卖给白人三等票的情况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种族歧视的主题。‎ ‎②为下文出现的白人与黑人不能同车厢以及他们所享受的不同待遇等情节做铺垫。‎ ‎(3)①富有同情心:对有色人种被歧视的现状表现出愤慨,对他们给予了莫大的同情。②‎ 执着的斗争精神:对于白人售票员的行为,据理力争,直到斗争胜利。③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希望与有色人种身处同一车厢。‎ ‎(4)波折:费劲心力才买到三等车票,好不容易坐上三等车厢却没有一人。‎ 作用:①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这一行为充分体现了“我”是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者和消除等级差别的身体力行者。②在展现社会环境方面:“我”以自己的这一亲身经历告诉人们,在锡兰,殖民主义猖獗,等级森严。③在揭示主旨方面:表现了“我”对种族歧视制度的批判,对有色人种悲惨境遇的同情,对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呼唤。‎ ‎12.(1)DE [A项“常见于报端”不对,应为“鲜见于报端”。B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不对,应该是“科研生涯”,即“理论物理研究”。C项“2年8个月”是“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的时间,不是“氢弹开始预先研究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的时间。]‎ ‎(2)①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②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是开创性的。③带领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两弹的研制,创造了世界纪录。‎ 解析 此题需要找准答题区间,从文本中的相关叙述,如“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一次次陷入困境又一次次突出重围,经历了我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之后,于敏带领的科研队伍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朱光亚院士评价称,在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的过程中,‘于敏发挥了关键作用’,被一同参与研究的同事们直接评价为氢弹的‘首功’”“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把这些内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3)①国家的需要:新中国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需要人才参与氢弹的预先研究,给了他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②伯乐的慧眼: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③民族的情感: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的记忆,50年代核大国的威胁,使于敏认识到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 解析 回答此题,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一分析。从文中的相关叙述,诸如“新中国举全国之力研制‘两弹’,需要人才参与氢弹的预先研究,给了他展现才华的大好机会”“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选派参加我国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的记忆,50年代核大国的威胁,使于敏认识到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等方面加以概括。‎ ‎(4)①强烈的爱国意识和崇高的使命感: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②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为了氢弹研究隐姓埋名近30年,潜心钻研,不计个人利益,远离浮躁。③克服困难,锲而不舍:以我国当时的条件,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④自主研究,有开创精神:于敏从未留过学,原子核理论是自己在国内搞的,是我国自主培养的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核理论的空白;善于解决科研中的问题。‎ 解析 回答本题,需要根据文本叙述,加以归纳概括。从文章第四、五两段概括即可。‎ ‎13.C [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力地经营筹划。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14.A [B项中途易辙,“提前”前加“他们”。C项“所以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较为安全”句式杂糅。糅合了“食用新鲜蔬菜应该洗净”“洗净较为安全”两种句式。D项“加大”和“拖移”搭配不当,可删去“拖移和”。]‎ ‎15.C [文段由“小说的艺术性”到“如何衡量”再到“衡量的标准”,内容层层推进,其中第一、二处,由“形象”到“社会生活和作家情感”比较合理;第三、四处,从正面到反面比较合理;第五、六处,提出标准后进行解释比较合理,“实现得越彻底越复杂越丰富,它的艺术性也就越高”和横线后的“反之亦然”衔接比较自然。]‎ ‎16.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②宋词的婉转清雅 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 解析 第①处根据“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来概括,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根据上文“唐诗”及下文的“元曲”,第②处应该谈及“宋词”。第③处根据“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主要谈及电子信息对汉字的冲击。‎ ‎17.①以阿位伯数字“10”为基础造型,表明本届运动会的届次。②“l”字部分为马头造型,飞奔的骏马形象突出了举办地的少数民族特色。③会徽整体造型体现蒙古族男儿三艺——骑马、射箭和摔跤。④“O”为鄂尔多斯英文(Ordos)的首字母,形态为圆形,预示着运动会在鄂尔多斯圆满成功。‎ ‎18.写作指导 从草的角度:我们平凡但不平庸,平凡的我们一样是美丽的。即使生活如草,我们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气质。可以从平凡的魅力来写。例子:感动中国的平凡人。从花的角度:我们每个人都如花一般美丽,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我们的独一无二,才构成了这缤纷多姿的世界。可以从个性、独特方面写。例子:飘逸的李白,沉郁的杜甫,清丽的白居易等构成了多彩的诗词。‎ 参考立意:(1)人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独特个性。生活中应努力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2)平等看待每一个人,不以身份、地位高低视人。(3)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即使是一棵平凡小草,人生也会因心地纯净而精彩。‎ 例文 平凡不等于平庸 有一位名人说过:伟人就是具有坚定意志的普通人。是的,我们可以平凡,但我们拒绝平庸。‎ 真的水手,即使面对大风大浪也会“乘风破浪”;真的勇士,即使满目惨淡人生也会奋然而前行;真的雄鹰,无论风多大也会击于长空;我们平凡,但我们决不甘于平庸,一往无前,开拓自己的天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天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习一件事,请诸位像我一样,把手向前摆,再向后摆,重复50次,请大家每天都这样做。学生们不以为然,以为什么也没学到。一个月后,柏拉图询问众弟子:谁一直坚持做?众人目瞪口呆,举手者寥寥无几。三个月后,柏拉图再次发问:谁三个月来一直坚持?只有一只手,像一面旗帜,高高举起。柏拉图欣慰地笑了,问是谁?他就是三位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之一——亚里士多德。‎ 平凡?是的。平庸?不!‎ 像亚里士多德,他很平凡,但他有顽强的毅力与坚定的意志,拒绝“泯然众人矣”,终成伟业。美国一家石油公司里,一个小伙子正端坐在流水线旁,专心致志地观看油桶被一滴滴落下的胶封住的工作。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可看的,多平凡、无聊的工作!可他不这么认为。长年累月的观察,他注意到每封一桶油,要39滴胶,他就想,可不可以少用两滴呢?经过反复思索、实验,他研出“37滴型”,但实用中常漏油。面对挫折,他没有放弃,终于制出“38滴型”,效果甚佳。一年时间,他为公司节省了大量美元。他,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 工作平凡?可以。业绩平庸?不!像洛克菲勒,其工作不可谓不平凡乃至枯燥,但仍然有巨大的成绩。日后他成就石油霸业,与他从小处着眼坚持,不甘平庸有很大关系。‎ 大山深处,有一条火车道安卧于此。有一位巡道工,数十年如一日,每天步行十几公里,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危害列车。他平凡的工作,使原来事故频发的“雷区”变成了通途,数十年无一事故,其成绩怎可谓平庸?每当列车驶过,汽笛长鸣,他肃立敬礼。那悠长的鸣笛声,不是对他平凡而不平庸的工作的高度赞扬吗?‎ 我们平凡?的确。我们平庸?不!‎ 面对大风大浪,我们不再畏缩,而是扯直风帆,因为信念。‎ 面对惨淡人生,我们不再畏惧,而是奋然前行,因为意志。‎ 面对失意,我们不再懊恼,因为坚持。平凡,不等于平庸。只要我们,拒绝平庸。‎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