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之议论文走向论辩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之议论文走向论辩式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写作之议论文走向论辩式 ‎    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侧重于议论文,这是所有从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逻辑知识淡出教材,写作教学被简单化处理的今天,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除了对写作知识的“炒剩饭”之外,写作方法的单一成为最为突出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议论文写作种类的梳理和对证明式写作问题的分析,提出新的议论文写作方向。 一、五分法更符合议论文教学的实际 在写作教学中,议论文一般被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个类型。这显然是从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上作的分类。也有人从内容上进行分类,如将议论文分为思想评论、社会评论和阅读评论。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写作教学中,立论文和驳论文成为议论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和读后感的写作是被简化的议论文教学的另一种表现。还有人把议论文从体式上分为十种类型,分别是评述性议论文、引申性议论文、阐明性议论文、列举性议论文、区别性议论文、类比性议论文、对比性议论文、批驳性议论文、按语性议论文和演绎性议论文。这种分类又显得过于繁碎,不适合中学教学使用。 马正平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一书中将议论文归纳为三个大的类型,即说明性议论文(论说文)、证明性议论文(论证文)和思辨性议论文(论辩文)。这种分类厘清了议论文写作的大致的方向。刘凤玲与邱冬梅合著的《修辞学与语文教学》从“语体”的角度切入,将语体分为文艺语体、非文艺语体和交融语体。其中“非文艺语体”包括政论语体、科学语体和应用语体。进而将语体与文体进行对接,认为“政论语体”与“议论文”对应,“科学语体”中的“专门科学语体”与“议论文”对应。虽然这一分类方法也有些繁复,但为一线老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议论文分类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不同种类的议论文在写作上具有清晰的难易区分度,二是每一种类型的议论文都便于写作教学。基于这两点认识,笔者建议采用议论文分类的五 分法。即将议论文分为解说性议论文、证明性议论文、建议性议论文、论辩性议论文和探究性议论文五种类型。解说性议论文就是对一个论题所包含的内容作分解性的解说,分解出来的几个方面构成论题内容的整体。解说性议论文由论题统领文章,写作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对论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解说、评述。这种议论文有些类似于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每位嘉宾和参与讨论的现场观众都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谈论对论题的认识,但是无论参与讨论的众人的观点能否叠加到一起,它们都不等于主持人的观点。解说性议论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小的方面讲,班主任向学生解说学校的纪律进而引导学生遵守班规校纪;从大的方面讲,国家政策宣讲团到地方宣讲党纪国法和最新国策,这些都属于解说性议论文的范畴。证明性议论文是用能够证明论点正确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进行论证的议论文。目前,这是写作训练的重点,也是写作教学的重灾区。建议性议论文偏重于提出建议,其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在论证上侧重于对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都是典型的建议性议论文。当今时代,每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提案都属于建议性议论文。论辩性议论文的重点是对于存在着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在争议中驳斥对方、表明立场、捍卫观点、说服对方。探究性议论文要求对某一问题作深入的研究,它与科学研究相伴而生。其写作过程是“提出假设→进行科学研究→验证假设”,这个过程也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这种议论文写作是基础教育阶段做得最差的一种写作。新课标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进而也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小论文。但是从实践效果看,仍然流于形式。 从这五种议论文的写作过程来看,证明性议论文侧重于自我的表白,其它议论文类型都或多或少地与现实的交际相关。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恰恰选择了与现实生活关系最远的一种议论文类型进行大规模的写作训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解说性议论文、证明性议论文和建议性议论文都是相对简单的议论文,它们反映的是较低水平的写作。而论辩性议论文和探究性议论文是相对复杂的议论文,它们反映的是较高水平的写作。论辩性议论文对议 论文严谨的逻辑性体现得最为突出,探究性议论文对议论文的思想深刻性体现得最为显著,它们都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连。因此,在学生完成了低水平的写作之后,应当迅速地向高水平写作进军。 二、单一的证明式写作导致议论文出现“不讲理”的恶果 证明性议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证明自己的正确性,这种证明基于逻辑学中的不完全统计。我们知道,这种不完全统计的证明存在着天然的逻辑缺陷,那就是它只证明自己如何正确却并不理会自己何时错误。简单来说就是,只专注于证明而不理会证伪。这在写作学上被称之为“寻找黑天鹅”。也就是,如果作者的观点是“天鹅是白的”,那么他就会寻找白色的天鹅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可以找到成百上千只白色的天鹅,甚至上万只千万只白色的天鹅来证明自己。但是,只要别人找到一只黑色的天鹅就能够驳倒他的观点。 证明性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单向的。长期的证明式议论文写作训练使得学生表现出来的写作思维越来越简单,以至于大量的“论点+论据”式的文章出现。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活在当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在此选录一段略作分析。 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他天生失去了四肢,完全没有自理能力。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还有盲人吴光,失明的他从未放弃过生活。他活在当下,坚强地过好每一天,感染着身边的人。他曾在《中国梦想秀》的舞台上高呼:“假如你有烦恼,那么请为了不哭,大声笑把!”他们活在当下,无惧痛苦与烦恼,只求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充满意义。 本段中作者的观点是“活在当下,即便有痛苦与烦恼”,观点的表述略有问题,如果修改为“即便有痛苦与烦恼也应该活在当下”就显得更加流畅。但原文的表达也不影响文意的理解,只是不够妥帖而已。因此,分论点只是一个小问题,不必揪住不放。我们接着看作者对论据的引入。“尼克·胡哲”的例子只用了一句话就完成了论据的叙述,“尼克·胡哲,著名演说家,‎ 他天生失去了四肢,完全没有自理能力”。这变现了作者良好的事例转述能力。然而,问题在于对“尼克·胡哲”这一事例的论述也只有一个句子,“可是,他对这生活充满热爱,他积极地活在当下,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有趣”。这是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在行文中我们既看不到尼克·胡哲如何“热爱生活”,也看不到他眼中的“有趣”为何,更不晓得他是如何“积极地活在当下”的。如果作者能够将这三点内容一一展开,那么论述也就变得充分了。作者对盲人吴光的论述同样如此,文中只是用下“断语”的方式给人物作了“未放弃”“坚强”“感染着”等判断,并没有告诉读者论据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这些的。由于作者没有进行展开论述,所以本段的结论“他们活在当下,无惧痛苦与烦恼,只求每一天都能多姿多彩,充满意义”也不具有任何说服力。 当前,多数学生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多是以论据的拉长为文章增添字数,所以,本文简洁的叙述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作者不能展开论述,其根源在于学生思考问题中逻辑关系的脱节。如果作者的观点是“即便有痛苦与烦恼也应该活在当下”,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这一观点是不成立的。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观点调整为“即便有痛苦与烦恼也可以活在当下”,这样“尼克·胡哲”和“盲人吴光”的例子就可以用来证明观点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仍然需要把论述的中心放在他们“如何活在当下”,因为只有那样才能让读者更好地接收文中的观点,进而有所借鉴。 在《活在当下》一文中,作者的另外两个分论点是“活在当下,踏实进取是必需的人生态度”和“活在当下,更要坚守当下的责任”,这些观点都是作者在单纯地呈现自己的认识,其举例虽然涉及到古今中外,但是这种单向的思维表达并不能说服读者接受作者的观点。在证明自己正确的过程中,何时自己出现了错误是很容易被屏蔽的。在反复进行“我正确”的论述中,自我暗示从写作心理上催眠了作者对自己观点的警惕。同时,写作的推进过程不同于数学或物理题目的演算过程。无论是数学还是物理,这些学科的演算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既定的 公式或定理进行支撑,否则演算就难以推进。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难以找到这种外在的支撑工具,于是写作在何处出现问题,学生也难以认定。证明式写作只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阶段,在学生能够完成一个中心论点下设置三个分论点的写作之后,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开展别的类型的议论文写作。 三、论辩式写作使议论文走向思维过程的呈现 议论文的五种写作类型在教学中都可以开展,而最具有实用性和挑战性的非“论辩式”莫属。从与读者的关系上来看,证明性议论文和探究性议论其论述目的都是为了证明自己,但是探究性议论因为自己独到的发现而别具价值。解说性议论文、建议性议论文和论辩性议论文写作目的都是指向读者,但是解说性议论文和建议性议论文具有更多的实用类文本的属性。因此,笔者更青睐于论辩性议论文的写作教学。 论辩性议论文的写作前提是作者对一个问题要有正反两个方向的思考。也就是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在两个对立的观点或行为中,作者需要立场鲜明,选择自己赞同的和反对的。论辩性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为了证明作者的绝对正确,而是为了将道理辨明,在论述中论证自己的合理性和批驳对方的荒谬性。我们不妨以下面的材料为例分析: 近几年,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甚至出现了不少留学儿童。赵佳今年高中毕业,学习成绩向来不怎么样,却也很想去国外留学。当他将此想法跟他家人提出后,就有了下面一席对话: 赵佳爸:不要看人家去留学,你也想去凑热闹,其实在国内上大学也一样。 赵佳:是我自己想去国外学习的。 赵佳爸:实话实说,你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到国外去能学好什么专业?理工,还是人文? 赵佳:我到国外就是什么专业也学不好,去看看人家是怎么学的也好。最不济,还可以看看人家是怎么生活的呢。 赵佳妈:让孩子出去开开眼界也好。 ‎ 材料中一家人对赵佳是否可以出国留学发表意见。赵佳想要出国留学,爸爸反对,妈妈以和稀泥的方式赞同赵佳。其实,面对出国留学这一问题无外乎赞同和反对两种态度。如果我方的观点是反对,那么对立的观点就是赞同。在这一基本对立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逐步推进“论辩式”的思考。第一层,对方说出国时为了学习知识。我方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反驳他,一是知识哪里都可以学,不必舍近求远。二是如果国内学不好,国外也难以学好。如果国内已学好,那去国外就多此一举。第二层,对方可以反驳国内的教学现状,如国内只注重考试成绩,国外更注重综合能力。我方可以进一步反驳,如果国内只学知识都不能学好,何以证明自己能够增强综合能力?因为一件事肯定不多件事更容易做好。第三层,对方可以批评国内限制种种,而国外环境宽松有利于成才。我方可以反问对方有没有自制力。在家庭、学校、社会的重重管束下不愿学习的人,如何能在一个没有任何约束的环境中投入学习呢?另外,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都需要有一个融入的过程。那个不能融入新环境的人的为什么不是你?换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融入环境的最佳方法就是出生在哪里。而无论是小学出国还是中学出国,都已经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期。通过这三层的辩驳就可以很好地论证我方反对出国的观点了。当然,在这样几个层次的论辩思考之后,还需要回过头来重读材料,用材料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材料前提的是“出国留学热持续升温,甚至出现了不少留学儿童”,反观自己的观点,就需要校正为“反对青少年出国留学”,而并不反对所有人留学。比如大学生出国留学,比如政府官员出国留学等等。 论辩式写作为读者呈现的主要是思维过程,论证的是自己观点、行为的合理性,目的是说服对方。它的论辩过程以作者的可控制范围为限。仍以上文提到的《活在当下》为例。假定作者的观点是“应该活在当下”,而尼克·胡哲渴望活在过去中国的唐朝。我们就可以向他证明,第一,中国唐朝的父母很可能允许一个没有四肢的孩子存活下来。即使是今天的中国,具有先天残疾的婴儿被父母遗弃的比例仍然很高。第二,即使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在唐朝能够存 活下来,那么他的人生也难以获得什么成功。因为那个年代的能够帮助残疾人的科技十分落后。第三,即便一个残疾人能够成功,他也难以走出自己生活的城市甚至村庄。因为那个年代的交通极不便利。而今年天的科技和通讯足以帮助一个残疾人走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如果尼克·胡哲希望生活在未来的世界,因为未来的技术必定更加进步,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残疾人。那么我们可以论证未来的世界人心可能也会更加冷漠。三百多年的科技发展已经把人变得十分疏离。而一个残疾人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的帮助,还有别人的关爱,环境的温馨。这样我们就论证了一个残疾人“应该活在当下”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反驳尼克·胡哲希望“生活在未来”的想法,那就只论证“现在”和“过去”的利弊。 论辩式写作有四个思维操作模型。第一是先破后立。如2013年高考作文《点亮万家灯火》。作者认为,“一家拒绝,以为是施舍——这是戒。一家犹豫,声明要偿还——这是虑。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这是善。”进而分别进行论述,先批驳了“戒者,乃戒心、戒备,实在要不得”,又批驳了“虑者,乃忧虑、焦虑,也非为上策”,最后正面论述“善者,受于外物,发于内心”。第二是“赞同-反驳-立论”。即先分析对方观点、行为的合理性,然后再批驳对方观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正面立论。如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千年不逝的暗香》,文中写道:“多少人慨叹古时生活的无趣。小时候,我也曾怀疑过不曾拥有现代科技的古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一个又一个寂寞的夜晚。”再如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开篇写道: 当曾一时风光无两,雄霸天下的胶片业巨头柯达无奈地宣布破产时,当各式各样功能炫酷,造型高端的单反或为摄影师手中的新宠;当众多的智能手机巨子为旗舰机型装上像素高得令人咋舌的摄像头……我们不得不承认,曾经记录着我们悲欢离合的胶片时代,终究还是在一片唏嘘中,缓缓落幕。 肯定对方的合理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写作策略,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心理上消除对方 的敌意,这样在阐释自己观点、行为的时候对方也更容易接收。第三是“辩论-立论”。先进性一两个回合的辩论,然后再进行立论。辩论可以从自己批驳对方开始,也可以从对反批驳自己开始。如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活在当下,享受生活》。 作者在第一段提出“活在当下,享受生活”的观点之后,第二段一开始就写“提到当下,也许白领会抱怨工作压力太大,小贩们天天担心城管的追逐,连最天真可爱的孩子都有了课业的压力”。作者设计了三个反对自己的角色,对自己进行批驳。“但是”,作者反问,“难道其他时期的人们就轻松吗?”接着作者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我们把目光投向过去,三十年前的人们还有饥饿的侵袭。再往前,战火硝烟的洗礼,动荡不安的社会,盛唐也有朱门外辛酸的血泪,更别提其他朝代了。”反驳后,作者回到自己的观点上来,“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没有战火的燎烤,没有压迫,我们还能说其他时期比如今更好吗?是的,没有绝对的快乐,每个时期的人们都在用他们的智慧与坚韧去面对生活,而我们,为什么不活在当下,享受生活呢?”第四是“辩论-结论”。即通篇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通过几轮辩论自然得出结论。如上文关于出国留学的讨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以及论辩,都要以行文思路为依据。在清晰的思路的引领下,内同的呈现方式是多样的。如2014年高考作文《谁为照片背后的价值流失负责?》的第一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照相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只需手机或相机,每个人都能随意记录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可惜的是,这些照片上的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胶卷越来越轻,相机越来越轻,而照得的照片的价值似乎也越来越轻。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 本段前两句都在肯定“技术的进步”,第三句用“可惜的是”进行转折否定“种种细节却拼凑不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四句前半句肯定交卷和相机“越来越轻”,后半句用“而”进行转折否定“照片的价值似乎也越来越轻”。连续两层的“赞同-反驳”使得最后一句的立论 ‎“照片背后的故事和人文价值在清脆的快门声中渐渐流失”显得水到渠成。 在论辩式写作的行文中,每一种行为思路的立论部分都可以回到证明式写作的思路上去。这样既保证了论证过程的“曲折性”,也为学生写作方式的转型保留了过渡的基础。当然,在学生接受这一写作类型之后我们应当果断地抛弃证明式写作,带领学生走进辩证思维的殿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