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20:第2课 祝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20:第2课 祝福

祝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 ‎3.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祝福》刻画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故事情节所体现的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残酷性;‎ ‎2.“我”的形象;‎ ‎3.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法讨论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回顾、整理鲁迅的作品;‎ ‎2.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学期学过的鲁迅的什么文章?——《呐喊》自序 ‎2.鲁迅为何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 ‎3.回忆学过了哪些文章选自《呐喊》?其中的十四篇小说是?‎ ‎4.鲁迅的小说集除了《呐喊》,还有一部什么集子?‎ ‎5.为何取名“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二、祥林嫂的形象分析:‎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出示“祥林嫂沦为乞丐”的画面,参照原文内容描述画面。这段属于什么描写?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还有哪些地方?‎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夹却还是红的。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 临死之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3.文章先写“临死之前”的祥林嫂,然后写“初到鲁镇”和“再到鲁镇”的祥林嫂,这种写法是什么?(倒叙)在此基础上理清线索和结构。‎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4.三段外貌描写中都刻画了什么?(眼睛和脸色)‎ ‎①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 A.鲁迅曾经说过:“要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B.初到鲁镇:顺着眼---表现他的老实、善良、忠厚;再到鲁镇: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表现她内心悲哀、痛苦;临死之前:眼珠间或一轮----表现她精神麻木、呆滞。‎ C.小结:这几次眼睛的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心理的变化和痛苦的加深,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对祥林嫂的脸色的描写:‎ A.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还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黑;‎ B.脸色的变化-----表现了她生活情况的逐渐恶劣,更说明心理的极大负担,身心的极度悲痛。‎ ‎6.祥林嫂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示例:老实善良的祥林嫂(要求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 生:勤劳淳朴、性格倔强、多灾多难、相信迷信、受压迫受鄙视、走投无路、精神麻木的祥林嫂。‎ 师:有人说:祥林嫂是“没有春天”的,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立春之日丈夫死亡 孟春之日被卖改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师(小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倔强,但在旧社会她又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被迫害、受鄙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鲁四老爷等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死因,揭示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死因分析:‎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祥林嫂死了吗?是什么或者是谁致使她死的?‎ ‎1.“我”:‎ ‎“我”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意识却又怕事逃避的知识青年,关于“有无魂灵”的回答,彻底确定了祥林嫂的死。‎ ‎2.柳妈:‎ 柳妈与祥林嫂同属低下阶层,自觉维护着封建贞节观念。她对祥林嫂还是有点同情的。可是她的“你将来到阴司去,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的论断,及其为祥林嫂寻找“赎罪”的办法(捐门槛),带着鲜明的迷信色彩,结果却引发和加重了祥林嫂的痛苦,加速了她的死亡。‎ ‎3.祥林嫂的婆婆——精明能干:绑;卖——欺压、虐待祥林嫂。特别强调,婆婆肆无忌惮地把祥林嫂卖掉,反映出当时的妇女没有独立的人身自由,只被当作家族的附属品。‎ ‎4.四婶:‎ 她为人善良,但她是“四爷”的人,也是封建礼教的拥护者,她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否定了祥林嫂“捐门槛”后的希望,致使她惴惴不安。‎ ‎5.四爷:(重点分析)‎ ‎①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妇女守节,说明鲁四老爷思想保守僵化;“老监生”是靠捐钱取得监生的资格,说明他徒有虚名,实无才学。“寒暄”说明虚情假意。‎ ‎②语言:大骂新党——说明他因循守旧,反对变革,思想封建、落后。‎ ‎③书房环境:‎ 对联上联:品节详明德行坚定——墙上没有——说明她没有德性 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可见其附庸风雅、欺世盗名、不学无术的虚伪的可耻之徒。‎ ‎④语言:骂祥林嫂是谬种——女人再嫁,这在封建伦理学的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也是鲁四老爷所不能容忍的,这样“罪恶深重的女人”不早不迟偏偏在这时候死去,不是更显得与这个社会作对吗?所以骂,可见他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⑤神态——三次皱眉:讨厌她是寡妇,因为克夫,由此可见,鲁四老爷思想的核心是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嫌她不守妇道,因为妇女的三从四德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由此可见他恪守礼教之顽固。嫌她又嫁,女人又嫁在封建伦理上是最大的罪恶,鲁四老爷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玷污了祖先,他告诫四婶的话,正成为日后在精神上彻底击垮祥林嫂的直接原因。‎ ‎⑥语言:两次“可恶”,两次“然而”‎ 第一次“可恶!然而……”中“可恶!”是因为大白天在家门前抢人,有损鲁家的尊严,“抢人者”太可恶。“然而”是说祥林嫂婆家抢人也有理,表明了鲁四老爷维护封建礼教的态度。第二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可恶,一是卫老婆子不该给鲁家推荐一个不守妇道的人来;二是卫老婆子不该自己荐来的人又合伙劫走她。第二次“然而”——是说还能找到一个像祥林嫂那样勤快能干的人吗?两次“可恶”——说明他的虚伪自私。‎ ‎⑦小结:四爷鲁镇的权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卫道者,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思想上维护封建制度和理学。他的书房摆设和与“我”的谈话,反映出他是顽固的封建遗老。他非常蔑视祥林嫂,坚信女人应该从一而终,不然就是“败坏风俗”,“不干不净”。之所以收留她,是因为她还有劳动能力。当祥林嫂失去这种价值时,他就毫不留情地把她赶了出去。对祥林嫂而言,这个残酷、虚伪、自私的鲁四老爷既是一个经济上的剥削者,又是一个精神上的迫害者。‎ ‎6.众人:——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 讲阿毛的故事——敛起笑容,陪出眼泪(同情,可怜);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找谈资);再不见一点泪的痕迹(烦厌和唾弃)‎ 逗小孩——催她走;似笑非笑地问(烦厌和唾弃)‎ ‎“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这句话让人真切感受到,鲁镇众人对祥林嫂的冷漠,表现作者对麻木冷漠的民众的批评。‎ 短工(P7):简捷地说、始终没有抬头、淡然的回答。‎ ‎7.引用:丁玲——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8.深层探究死因:‎ A、祥林嫂的婆婆有什么权力来卖她?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有什么权力来收屋?(族权)‎ B、祥林嫂的名字是什么?为什么他的丈夫祥林死了,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祥林嫂再嫁时为何要“出格”地反抗?而她的第二个丈夫明明叫贺老六,但人们为什么还叫她祥林嫂?‎ ‎(从一而终的“夫权”)‎ C、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侮辱和迫害,靠的又是什么?(政权)‎ D、祥林嫂为什么倾其所有到土地庙捐门槛?(神权——迷信)‎ E、她临死前对“灵魂”的怀疑包含什么意义?(对鬼神的怀疑,正是对封建统治意识的“疑惑”。说明她对命运的抗争,可惜的是,她的追求最后还是幻灭了,她的抗争当然是徒劳的)‎ F、元凶: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 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鲁四老爷才会那么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逼迫祥林嫂;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柳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用封建迷信思想把祥林嫂往悬崖边上推了一把;正因为有了封建礼教,祥林嫂才挣扎不了命运的缰绳。‎ G、是不是只有祥林嫂才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呢?(联系环境)‎ 从环境描写上来看,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鲁镇的上空弥漫着压抑、沉闷、悲凉的气氛,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从四叔“大骂新党”和家家忙着准备“祝福”这两个细节可见,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封建意识根深蒂固,虽处于辛亥革命前后,但并没有受到有多大影响。整个鲁镇顽固地为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观念所支配,妇女的社会地位低微。而这个鲁镇就可以看成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旧中国劳动妇女由外至内的迫害、摧残。许寿裳先生说得好:“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了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大环境的影响下,祥林嫂自己也是一个具有无可自拔的封建迷信思想,祥林嫂希望有鬼魂,是因为想与儿子重聚;但又怕有地狱,因为会被阎罗王锯开。人们说她是“穷死”的,实际上她是被强大的精神痛苦折磨致死的。‎ 是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 二、典型意义:“祥林嫂”死了吗?‎ 这个“祥林嫂”是死了,但这个“祥林嫂”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些妇女的一个典型代表,她们受着封建礼教的压迫、摧残,受着强大的精神折磨,像这样的祥林嫂不只一个,死了这个“祥林嫂”,还有一些这样的“祥林嫂”还在受着封建礼教的摧残,所以说,就那个时代而言,“祥林嫂”还在痛苦地活着,也许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活着的“痛苦”!‎ 三、主题揭示:‎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必要性。‎ 四、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五、布置作业:(略)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