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诊断性考试(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 - 毕节市 2020 届高三年级诊断性考试(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个大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单选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单选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突破了以前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逐渐形 成了一种在理性支撑下“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他们以个人生活经历和政治遭遇为契机, 站在时代的高度,发出一种欲革新社会而不能、欲超越自我而不得的呐喊。丰富的人生阅历 和复杂的社会现实,大大充实了他们的忧患情愫,当它达到饱和状态时,便从不同角度喷发 出来,从而构成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 建安文人在动乱的时代潮流中,有着沉重而强烈的忧患意识。他们以建立功业之举激励 人生。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积极投身于革 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如曹操既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政治家。他的 出现和对统一中原事业的开拓,带给诗人们以某种希望和鼓励。而曹操对功业的追求,同样 激励着当时建安文人的人生意气以及实现理想的壮志。于是,“人生忽如寄”的焦虑便化作 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建安文人不但亲临战场,而且当面对“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景时,内心的愤 慨和悲怆便激起他们的创作激情。即使是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期间,他们也不停笔, 描写惨淡的社会现实,悲悯民生疾苦,要求建功立业,渴望改变这种现实。如曹操的《蒿里 行》《苦寒行》,曹丕的《上留田行》,曹植的《送应氏》等。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 酷的。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了对人生苦短的哀 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如曹丕享年 - 2 - 40 岁,曹植享年 41 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等皆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疾疫,孔融、 杨修、丁仪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他们有“人生一世间,忽若 暮春草”(徐干《室思诗》)的哀叹,有“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圆景光未满,众星灿以 繁。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曹植《赠徐干》)的感慨——岁月短促,功名未立,仍努力 追求,也有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的壮志。虽然建安文人在诗歌 中对人生的哀叹、对超越生命的感叹等忧患意识表现不完全一致,但他们“慨慷以气”“怊 怅切情”的共同风格以及“居安思危”的思想都对后世有启迪作用。 建安文人在诗歌中的“忧”表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他们的理想在现实中无 法实现,却在诗歌的王国里得到了充分诠释。诗人们充分发挥自己认识世界、反映生活的主 观性、能动性,通过自身人格展示更高的生活理解,倡导一种人生追求,真实地再现了生活 和富有个性特征的生活感受,突破了将文学视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 俗”的工具的“诗教”樊篱,从而达到“文学的自觉”。 (摘编自朱立华、周坤《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及人格重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文人“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是对老庄“由自我走向自我”的忧患的突破,逐渐形 成了一种理性支撑。 B. 建安文人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中原的理想行动中,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传统 文化心态。 C. 内心的愤慨和悲伦是激起建安文人创作激情的重要原因,即使在当时极其艰难的行军打仗 期间,他们也笔耕不辍。 D. 建安文人欲以建立不朽的功业实现不朽的人生价值,但是现实往往是事与愿违的,是残酷 的,导致了建安诗人哀叹人生苦短、感叹无法超越生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总领全文,提出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的观点。 B. 文章从第二段到最后一段,从不同角度层进式地论述了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的多重内涵,结 构清晰。 C. 文章第四段引用徐干《室思诗》的诗句,是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的有力注解。 D. 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手法,既引用诗句,也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观点,材料 丰富翔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 A.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有多重内涵,这与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有很大 的关系。 B. 在动乱的时代,建安文人不仅有建立功业之志,还常常通过诗歌创作抒发雄心壮志,曹操 就是最好的明证之一。 C. 社会动荡、身世悲惨、人生苦短、壮志难酬,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多体现在建功立业,改 变社会现实,积极大于消极,是个人理想追求的最好诠释。 D. 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不朽价值,“忧”中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借助 诗歌淋漓尽致地抒发,真可谓是“诗言志”。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 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 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曲解文意。“一种理性支撑”是建安文人“由自我走向社会”的忧患的条件,而非结果。 B 项,不合逻辑。原文是“建立功业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建安文人继承了这一思想传 统,积极投身于革新社会、结束分裂、统一中原的理想行动中”。 D 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建安诗人身世之悲,理想无法实现之郁,使他们的忧患意识又增添 了对人生苦短的哀叹,对无法超越生命的感叹。”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第一段到最后一段采用的不是“层进式”,而是“并列式”。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 4 - 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C 项,“积极大于消极”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建安文人忧患意识“积极与消极”的比较。 故选 C。 【点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解答此类试题首要的就是整体阅读,把握中心论点 或论题,找出文中所用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明辨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要明辨中心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更要明辨各个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最后提炼整合。同时还要 注意论述类试题设题常见陷阱:答非所问、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 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对于试题选项内容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 信息区间,然后再进行判断。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前几天我在网上买了一款大屏幕电视,还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手办玩具,很快就到货 了。”家住山东省某县级市的“小镇青年”说,现在工作稳定,收入也在逐渐增长,“买买 买"变得更频繁、更有底气了。他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喜欢在网上购买电动牙刷、体脂秤、车载 小冰箱等产品。 如今,“小镇青年”中的“剁手党”越来越多了。支付宝数据显示,今年“十一”黄金 周,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三线以下城市消费频次同比增长 50%以上,县城消费频次同比猛增 近 90%。 爱买、能买的“小镇青年剁手党",甚至让不少品牌专门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商品。在农 村居民收入增长、线上消费渠道向乡村市场下沉以及农村消费市场环境改善等因素的带动下, 农村市场消费潜力也在持续释放。 专家认为,当前,我国消费正呈现出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的趋势。 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在下沉市场“圈粉”无数,抖音、快手等新晋互联网公司迅速 崛起,“拼团"消费模式日渐火爆,来自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们正在以其强大购买力, 为消费增添新活力。 材料二: 如今,移动支付、智慧物流、社交电商、网约车等新业态迅速发展,网络消费继续保持 快速增长,为市场下沉创造了更多机遇和条件,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巨大消费潜力正在快 速释放。 - 5 - 然而,也有消费者反映,下沉市场火热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乱象,比如市场监管不到位, 各种“山寨”货充斥其中,让人防不胜防、头痛不已。甚至有人认为,下沉市场就是低质低 价商品市场。 下沉市场是一个市场细分的概念,不等于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的降低,有人认为下沉市 场是低层次、低质量的,这显然是一种肤浅认识。下沉市场中有很多假冒伪劣产品的核心原 因是不可追溯,如果线上所有商品都可以实现数据化、可视化,那么品牌方就不会进行减配, 商品的品质就能够得到保障。 针对下沉市场中存在的“三无”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和过期产品,以及售后服务不到位 等问题,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经营者要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底线,树立消费者优先意识, 对消费者负起责任来,当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第一责任人。 市场的细分预示着新的机会、新的要求,企业方、监管方要共同努力,执法部门要加大 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最终使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从中受益。 材料三: “小镇青年”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会更加强化,品牌、品质、口碑是支撑下沉市 场消费增长的动力。供给能力是未来决定下沉市场竞争格局的一个核心要素。生产商、电商 企业要精准聚焦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激发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逐过大数据可以看到,品质化越来越成为消费主流。消费升级大趋势下,对商家提出更 高要求,如何进一步创新供给,更好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所有电商和品牌需要 努力的方向。 今年以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大力稳就业 等政策“大礼包”纷至沓来,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将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消费平稳 增长夯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消费环境改善,以及更多优质供给的出现,“小镇青年” 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们必将展现出强大的购买力,为我国消费增添新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实 现高质量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自 2019 年 10 月 31 日《光明日报》11 版,刘坤《市场下沉,消费增添新活力》)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作稳定、收入逐渐增长、方便快捷是“小镇青年”越来越喜欢网上购物的重要因素。 B. “小镇青年剁手党”越来越多,甚至让不少品牌专门根据他们的需求定制商品,体现了农 村市场消费潜力的持续增长。 C. 下沉市场火热,但也存在诸多乱象,下沉市场不是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降低的代名词,假 - 6 - 货充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D. 居民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不断增长等因素会对下沉市场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契合了我 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促使下沉市场平稳和高质量发展。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消费正呈现出从一二线城市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下沉的趋势,天猫、淘宝、京东等 电商平台和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公司以及“拼团”消费模式等功不可没。 B. 作者认为下沉市场就是低质低价商品市场,是低层次、低质量的,这显然是一种肤浅的认 识。 C. 尽管下沉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但市场的细分预示着新的机会。在诸如市场细分、消费升级 趋势下,意味着消费者有了新选择,企业也有了新机会。 D. 随着我国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居民可支配收入将有效增加,再加上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 “小镇青年”和农村地区消费者在线上购买商品将更有底气。 6. 如何为下沉市场增添消费新活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充分利用好移动支付、智慧物流、社交电商、网约车等新业态迅速发展的条件,继续深 挖农村市场消费潜力;②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整治下沉市场诸多乱象;③生产商、电商企业 精准聚焦消费者需求,提供更多优质供给;④抓住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和消费环境改善的机 遇。(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 项,强加因果。“契合……趋势”是背景,不是“下沉市场平稳和高质量发展”的原因。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 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 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 项,张冠车戴。不是“作者”认为,而是“有人”认为。 - 7 -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 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为下沉市场增添消费新活力”相关内容,关键 句主要有:“移动支付、智慧物流、社交电商、网约车等新业态迅速发展,网络消费继续保 持快速增长,为市场下沉创造了更多机遇和条件,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巨大消费潜力正在 快速释放”“企业方、监管方要共同努力,执法部门要加大违规成本,加大处罚力度,营造 良好的市场环境,最终使下沉市场的消费者从中受益”“生产商、电商企业要精准聚焦消费 者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激发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今年以来,推进 个人所得税改革、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大力稳就业等政策“大礼包”纷 至沓来,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将有效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为消费平稳增长夯实基础。与此 同时,随着我国消费环境改善,以及更多优质供给的出现……”。据此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岩(节选) “我们提前行动,不等外援配合?” “情况变了。渣滓洞越狱,给了我们有力的支援。”老齐低声说道。 “哦——”刘思扬敏锐地应了一声:此刻是最好的时机。特务留下的人数不会很多,不 敢守在狱内,可是敌人凭仗高墙、电网,并且架上机枪,封锁着出口。这里的墙,又高又厚, 全是条石砌成,不像渣滓洞那样的砖土墙。 “现在,监狱党组织决定,通过一条秘密通道越狱。”老齐忽然说。 “秘密通道?”许多人都感到意外,一时不知应该怎样行动。 老齐领着黑压压的人群,向院坝旁边无声地移动。向那特务管理室旁边漆黑的隧道入口 走去。走到隧道的入口,老齐伸手摸着了电灯开关,一按,狭窄的隧道立刻被灯光照得通明。 - 8 - 明亮的灯光,使看惯了黑暗的目光,感到不习惯。黑黝黝的隧道,虽然被灯光照耀着,但那 潮湿的、霉败的腐味,强烈地灌进鼻孔,使人呼吸窒息。老齐弯腰向前,路过了旁边的一间 小门,来到一座铁门附近,他摸出钥匙,开了铁门,又继续带路前行,又开了第二道铁门。 下完一级级潮湿滑溜的石阶,他们来到了一处四墙被岩石和条石封死了的地方。脚边有一块 平放着的铁皮盖板,老齐蹲下身去,揭开盖板,又出现了深邃的地道。下完了石梯,他们面 前便是一间牢房似的地窖。脚下是凸凹不平的整块岩石地基,周围的岩壁和条石,冰冷而且 潮湿,斑斑水渍,侵蚀着一条条石灰的接缝。“滴嗒!”一滴水从头顶的岩石上滴下,落在 刘思扬的额上,冷冰冰的,使他骤然感到这阴森的与世隔离的绝境,不知埋葬过多少战友的 战斗岁月。 条石已被推出去了,人们一用力,便听见轰隆一声响。一阵清新的空气,从洞口涌进来, 带着一股强烈的泥土芬芳。与世隔离的活棺材被打开了,阵阵响亮的炮声清晰地传来。 前面,耸立着一座巨大的悬岩,队伍正停留在悬岩之下。 “就从这里上去……”齐晓轩听出了在前面开路的老袁的声音。前面的人,互相攀缘着 肩头,抓住石壁上的岩棱,困难地攀上去了,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到悬岩边,抛出长长 的布绳,拽拉着岩下的成群战友。 白公馆附近的探照灯突然亮了。强烈的光柱扫过山头,追寻着越狱的人。 “站住!站住!”山下,成群的刽子手狂呼大喊,顺着灯光,向山上猛扑。几挺机枪, 朝着探照灯指示的方向,对准悬岩开火。 “嗒嗒嗒嗒……”流星一样的弹雨嘘嘘地响,碰击在岩石上,石屑飞跳,火光四溅。 探照灯突然移向悬岩下的人群。 “嗒嗒嗒嗒……”一串串曳光的子弹,碰溅在岩石上,探照灯追赶着逐渐分散的人群, 流弹不断划过夜空……忽然……光柱扫向齐晓轩,不断地把他罩住。可是,齐晓轩反而停住 了脚步,挺立在光柱之中,他看了看渐远去的战友,从容地转回身来,面对着射向他的无数 弹流。 齐晓轩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矗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去, 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危为安。 “扫射吧!”他把双手叉在腰间,一动也不动地分开双脚,稳稳地踏住岩石,“子弹征 服不了共产党人!”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 的岩石…… 突然,一阵响亮的冲锋号,齐晓轩听见一阵狂热的欢呼与呐喊,禁不住满脸须眉颤动, - 9 - 无限喜悦地倾听着胜利的枪声指向山下溃败的魔影……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 旗,在眼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 最后微笑了。 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 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上,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 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大量运用短句,与当时所处的紧张环境一致,也增强了叙述的紧张气氛。 B. 拟声词的运用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滴嗒!”的水滴声,既写出环境的安静又突出冰凉 阴森的感受。 C. 在塑造齐晓轩这个人物形象时,节选部分正侧结合,在正面描写上,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心 理描写的手法,刻画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形象。 D. 节选部分的高墙、电网、机枪以及敌人的凶残突出越狱的艰险,反衬出共产党人不怕艰险、 不怕牺牲的精神。 8. 请赏析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 9. 结合选文分析“红岩精神”的内涵。 【答案】7. C 8. ①人物形象:烘托齐晓轩自我牺牲的伟岸形象。②主旨:表达黑暗终将 过去,光明终会到来,胜利终会到来的主题。③结构:与前文监狱中黑暗、压抑的气氛构成 对比。④艺术效果:以景物描写结尾,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9. ①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②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③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④勇于牺牲的 奉献精神;⑤坚定的共产主义精神。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C 项,“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错误,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 - 10 - 种,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渲染、烘托、营造某种氛 围;引出下文,为下文内容做铺垫;交代人物身份、人物活动背景场所;表现人物性格,衬 托人物心理;象征、暗示、深化小说主题;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出现在文中结尾,考生要结合结尾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来具体分析。 “群鸟争鸣,天将破晓”“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具有暗示和象征性,表达黑暗终 将过去,光明终会到来的主题;“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 江上”描绘壮美的日出景象,用壮美的景象烘托齐晓轩自我牺牲的伟岸形象;结尾的壮美景 象与前文“黑黝黝的隧道,虽然被灯光照耀着,但那潮湿的、霉败的腐味,强烈地灌进鼻孔, 使人呼吸窒息”的黑暗、压抑、沉闷形成对比,构成结构上的呼应;结尾把对英雄的歌颂, 对革命未来的美好期待包蕴在景物描写之中,情感的抒发更内敛,使作品独具含蓄之美,余 味悠长。据此,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情节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整体阅读,宏观感 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就等于抓住了探究的精髓。抓关键性语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 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这是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 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要结合小说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注意不要脱离小说的 内涵而凭空想象。 《红岩》描写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地 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 然最后惨遭屠杀,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红岩精神”是党 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斗争中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 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红岩精神的核心内涵。 “红岩精神”在文中的表现:小说表现以齐晓轩为代表的监狱中的革命者通过一条秘密通道 越狱的过程,体现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结合“齐晓轩听出了在前面开路的老袁的声音。前 面的人,互相攀缘着肩头,抓住石壁上的岩棱,困难地攀上去了,最先爬上悬岩的战友,站 到悬岩边,抛出长长的布绳,拽拉着岩下的成群战友”概括出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结合“黑 黝黝的隧道,虽然被灯光照耀着,但那潮湿的、霉败的腐味,强烈地灌进鼻孔,使人呼吸窒 息。老齐弯腰向前,路过了旁边的一间小门……下完了石梯,他们面前便是一间牢房似的地 窖。脚下是凸凹不平的整块岩石地基,周围的岩壁和条石,冰冷而且潮湿,斑斑水渍,侵蚀 着一条条石灰的接缝”概括出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结合“齐晓轩俯瞰着山脚下的敌人,矗 - 11 - 立在一块巨大高耸的岩石上,吸引着全部毒弹的袭去,他决心让自己的战友们赢得时间,转 危为安”“齐晓轩苍白带血的脸上露出冷笑,鲜血从洞穿的身上流出,染遍了脚下的岩 石……”概括出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结合“齐晓轩仿佛看见了无数金星闪闪的红旗,在眼 前招展回旋,渐渐融成一片光亮的鲜红……他的嘴角微微一动,朝着胜利的旗海,最后微笑 了”概括出坚定的共产主义精神。 【点睛】解答小说环境作用题,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逐字阅读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 比如本题中,“分别分析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分别”说明考生答题的时候应 分开说明这些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从文中准确找出描写自然景物的句子,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这一环境下人物的表现、情节的发展,最后要结合文本答题,不可贴标签,使答案空洞。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了……的氛围,为……情节 做了铺垫,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品格,暗示人物命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充国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军为虏所围。 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阵,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 匈奴大发十余万骑,南旁塞,至符奚庐山,欲入为寇,亡者题除渠堂①降汉言之,遣充国 将四万骑屯缘边九郡。单于闻之,引去。 元康三年,先零②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羌 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 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臣恐羌变未止此,且复结联他种,宜及未然 为之备。”后月余,羌侯狼何果遣使至匈奴借兵,欲击敦煌以绝汉道。安国③至,召先零诸豪 三十余人,以尤桀黠皆斩之。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充国对曰:“亡逾于老臣者矣。” 上曰:“将军度羌虏何如?当用几人?”充国曰:“百闻不如一见。 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 城,图上方略。” 充国至金城,须兵满万骑,方渡河。恐为虏所遮,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及 明,以次尽渡。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充国意北骁骑难制,且恐为诱,戒军勿击,曰: “吾士马新倦,不可驰逐,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也。” 充国常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士 皆欲为用。虏数挑战,充国坚守。 - 12 - 充国引兵至先零,虏久屯聚,解弛,望见大军,弃车重,欲渡湟水,道阨狭,充国徐行 驱之。或曰:“逐利宜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致死。” 豪靡忘④来自归,充国赐饮食,遣还谕种人, 时羌降者万余人。充国度羌必坏,请罢骑兵, 留万人屯田,以待其敝。充国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罢就第..。朝庭每有四夷..大 议,常与参兵谋,问筹策焉,年八十六,甘露二年薨,谥曰壮侯。 (《汉书·赵充国传》有删改) [注]①“题除渠堂”,人名。②“先零”,匈奴部落名。③“安国”,光禄大夫安国④“靡 忘”,匈奴部落首领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 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B.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 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C.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 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D.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 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 11. 文中加点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假司马,官名。汉官名凡加“假”者,均副贰之意,“假司马”即司马的副职,也有临时 充任的意思。 B. 斥候,侦察(敌情),也指进行侦察的人。 C. 就第,指科举考试,因科举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D. 四夷,四夷是古时华夏族(汉族别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12.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赵充国忠心报国。他一生为国征讨,多次带兵攻打匈奴。羌族反叛成为现实后,他虽已七 十多岁,仍不服老,请命出征。 B. 赵充国审时度势。他根据叛羌的情况采取了以守为主的策略,行军途中小心谨慎,避免伤 亡,计划好再作战。面对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应,认为“小利不足贪”。 - 13 - C. 赵充国善于攻心。对敌人采取分化瓦解策略,赐给投降的羌人饮食,放他们回去,从而取 得羌人好感,投降的羌人很多。 D. 赵充国深谋远虑。羌族刚有所动作他就敏锐的感觉到羌族想和匈奴联合攻汉,建议皇上及 早安排防御。顺利收服羌人后,上书请求撤除骑兵,只留士兵在当地屯田。 13.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即夜遣三校衔枚先渡,渡辄营阵,及明,以次尽渡。 (2)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土卒,先计而后战,士皆欲为用。 【答案】10. A 11. C 12. B 13. (1)就连夜派遣三个营的士兵含着枚(悄悄)渡河,渡过河后就扎营。到了天亮,军士们 已按次序全部渡河。 (2)行军时一定做好战斗的准备,驻扎时一定要修好坚固的壁垒,尤其能沉着镇定,爱惜士兵, 先计划后作战,士兵们都想为他效力。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 , 谓 语 如 果 是 形 容 词 , 谓 语 后 可 停 顿 。 如 果 是 动 词 , 宾 语 后 可 以 停 顿 。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 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是:羌人改变规定的原因,是他们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攻击,势力不 能统一。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汉朝相 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数”指多次, 作动词“攻击”的状语,所以“数相攻击”是一个整体不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西羌反 时”指西羌人造反时,后面陈述其做法,所以应在“时”后停顿。“令居”是古地名,作动 词“攻”的宾语,“攻令居”中间不应断开,应在“令居”后停顿。排除 C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 14 -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文中加点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 C 项,“就第,指科举考试”说法有误。“就第”指免职回家;“科第”指科举考试,因科举 考试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 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 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 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B 项,“面对敌人多次挑战,他坚守不应,认为‘小利不足贪’”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的是赵 充国至金城,指挥大军渡河后,“虏数十百骑来,出入军旁,……曰:‘吾士马新倦,不可 驰逐,击虏以殄灭为期,小利不足贪也’”,所以“小利不足贪”是在刚渡河时说的。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1)“夜”,名词作状语,连夜;“校”,古代军营的一种建制,亦指“军营”,这里指军 营的士兵;“衔枚”,枚状如箸,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古代行军时,常令士兵横衔口中, 以防喧哗,可译为“悄悄”;“营阵”,指军队的结营布阵;“以次尽渡”,省略句,补充 主语“士兵们”;“以次”,依照次序。 (2)“为”,动词,做好;“坚”,使动用法,使……坚固、加固;“营壁”,意思是营垒; “持重”,谨慎、稳重、不浮躁;“爱”,爱惜、爱护;“为用”,被动句,被他所用,即 为他效力。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 15 -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赵充国,字翁孙,西汉陇西上邽人。汉武帝时(公元前 99 年),以假司马的身份随贰师 将军李广利攻击匈奴,大军被匈奴团团围困,汉兵几天没有食物,死伤增多。充国于是带领 百余名壮士突围陷阵,李广利和大兵紧紧跟随,终于解围而出。 匈奴大举发动十多万骑兵,南下逼近汉朝边塞,到达了符奚庐山,准备入侵抢掠。从匈 奴逃走的题除渠堂投降汉朝后说出了这件事,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率领四万名骑兵驻守在边境 的九个郡上。单于听到这件事后,领兵离去。 元康三年,先零就与各羌人的酋长二百多人解除怨仇,交换人质后订立盟誓。皇上知道 这件事后,就拿此来询问赵充国,赵充国答道:“羌人改变规定的原因,是他们各部落都有 自己的首领,他们经常互相攻击,势力不能统一。三十多年以前,西羌人造反时,也是事先 解除仇怨,订立盟约攻打令居,同汉朝相抗衡,五六年后才平定。由此可以看出匈奴想和羌 人联合不是一世的事了。臣恐怕羌人的变动并不止这些,而且他们将会勾结联合其他部落, 应该赶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作好准备。”一个多月后,羌侯狼何果然派遣使者到匈奴借兵, 准备攻打敦煌来断绝选与汉族与各国来往的通道。安国到那里后,就召集先零各部落首领三 十多人,由于他们都特别凶暴狡诈,就把他们全杀了。当时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皇上认为 他老了,赵充国答道:“没有超过老臣的人了。”皇上说:“将军估计羌敌会怎么样,应当 使用多少人?”赵充国说道:“百闻不如一见。军事情况难以遥测,臣希望赶到金城,制定出 作战方案后上奏。” 赵充国到了金城,征调一万名士兵想渡河,又怕遭到羌人截击。便连夜派三个营的士兵 先衔枚渡河,渡了河后,立刻扎营。到了天亮,军士们已依次全部安然渡河,羌人发觉后, 派了数百骑兵,在汉军左右出没骚扰。赵充国想羌骑一向骁勇善战,难以制服,再说这也可 能是羌人诱敌之计,告诫军队不要出击,并下令:“我军兵马刚渡河,已略有倦意,不必追 击羌骑,攻击羌人要以消灭他们为目标,小的利益不值得去贪求。” 赵充国经常把远远地派出侦察兵作为要务,行军时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驻扎时一定要 加固营垒,尤其能够谨慎稳重,爱护士兵,事先计划好后再进行战斗。士兵都想为他效力。 敌人几次来挑战,趟充国都坚守不出。 趟充国带兵到达先零羌人所在的地方。敌人驻兵已久,放松了警惕,见到大部队,就丢 弃了车辆辎重,想渡过湟水,道路狭窄,赵充国就慢慢行军追赶敌人。有人说:“追逐取胜 - 16 - 宜快。”赵充国就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穷寇,不可以过分逼迫他们。缓慢追赶,他们 就会逃跑而不回头,追急了他们就会回头决一死战。” 羌酋靡忘于是自动前来归顺,赵充国 赐他食物后,仍放他回去劝晓其他的族人。一时之间,有一万多名羌人请降,赵充国预料羌 人会自行瓦解,所以遣回全部骑兵,并请准予留下一万名兵士在当地屯田,静待其变。后来 赵充国请求退休养老,被赐给一辆四匹马拉的坐车、黄金六十斤,免职回家。朝廷每当有关 于四夷的重大讨论,经常请他参预军事谋划,向他询问计划谋略。享年八十六岁,甘露二年 薨,谧号为壮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晚唐诗人。②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江南的故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愁”字直接点明诗人意绪,“万里”突出愁之深广,奠定了全诗情感基调。 B. 诗人由眼前实物“蒹葭杨柳”联想到故乡“汀洲”之景,暗含思念故乡之意。 C. 颔联以写景为主,色调较为昏暗,既是眼前之景又寄寓吊古伤今之情。 D. 尾联劝诫行人莫问当年秦汉之事,也在宽慰自己:王朝更迭,就像渭水东流,不必伤怀。 15. 诗歌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1)借景抒情。借助“鸟”“绿芜”“蝉”“黄叶”等意象,营造了 荒凉破败的氛围,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哀伤之情。(2)虚实相生。鸟下蝉鸣,绿芜遍地,黄叶 满林,是实写;“秦苑夕”“汉宫秋”是虚写,虚实结合,表达了对王朝更替的感慨。(3) 反衬。鸟下蝉鸣是动,绿芜黄叶是静。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幽静。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歌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 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 - 17 - 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一项”。 D 项,“尾联劝诫行人莫问当年秦汉之事,也在宽慰自己”说法有误。意图并非劝诫“行人”, 也不是“宽慰自己”,在于引起人们思索,吸取历史教训。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明 确所使用的手法技巧;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使用该手法技巧的;最后体会作者情感 或艺术效果。 审读题干可知,本题要求赏析的是诗歌颈联的艺术技巧。本联大意是: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 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颈联写晚眺近景,“鸟”“绿芜”“蝉”“黄叶”等 意象,尤其是绿芜、黄叶的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借秦苑、汉 宫的荒废,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哀伤之情。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 在黄叶高林。鸟下蝉鸣是动,绿芜黄叶是静,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幽静。同时,这些又是 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 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 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虚实结合,吊 古之情油然而生。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的手法即表现手法或称艺术技巧,它是诗人运用语言的各种具体技巧和方法。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三类。(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2)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 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 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3)修辞:比喻、借代、 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乐声之多”与“市井言 语”进行比较,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奢靡。 (2)《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像世 - 18 - 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 (3)《爱莲说》 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管弦呕哑 (2). 多于市人之言语 (3). 宁溘死以流亡兮 (4). 余不忍为此态也 (5). 出淤泥而不染 (6). 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呕、溘、淤、濯、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杜甫这两句诗在抒情与理趣的关系上,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极具典型性。这和抒情的传统理论中“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 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激动状态 ,与汉魏古诗“人生不满百,常怀千 岁忧”的焦虑也大相径庭,其与唐诗的张扬相对乃是 ,就是与山水诗之温情也大异 其趣。至于和英国浪漫主义之诗论“一切好诗都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泻”不啻 。 其特点不是把情与理对立起来,而是与理与物 ,早在《文心雕龙》中就有“才量 学文,以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就是说,有了情志,还只是灵魂,还要 有事义为骨髓。事义必须寄寓在情志中,这个事义就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景物中就表达 了人情和物理。很显然,这里的理不再是一般理性的理,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而不 是矛盾对立,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理的内涵而言,把“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解释为天人 合一,还是浅层次的,更高的层次,(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相去甚远 收敛 天壤之别 对举 B. 迥然不同 收敛 云泥之别 对举 C. 相去甚远 收缩 天壤之别 对比 D. 迥然不同 收缩 云泥之别 对比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事义中必须寄寓着情志,这个事义就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景物中就隐含着人情和物理。 B. 事义中必须寄寓着情志,这个事义就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景物中就表达了人情和物理。 - 19 - C. 情志必须寄寓在事义中,这个事义就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景物中就隐含着人情和物理。 D. 情志必须寄寓在事义中,这个事义就包括人物、事物和景物,景物中就表达了人情和物理。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因为没有内心的功利压力,进而没有外在的物质压力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B. 因为没有外在的物质压力,进而没有内心的功利压力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C. 则是既没有内心的功利压力,也没有外在的物质压力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D. 则是既没有外在的物质压力,也没有内心的功利压力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相去甚远”指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迥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一 点儿也不相同;前者强调差距或距离,后者强调不同;语境是说杜甫“水流心不竞,云在意 俱迟”这两句诗在抒情与理趣的关系上和抒情的传统理论中的激动状态距离很远,应使用 “相去甚远”。 第二处,“收敛”,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收缩”,紧缩,由分散变为集中;语境说 “与唐诗的张扬相对”,“张扬”是指宣扬声张,与“张扬”相对的自然是“收敛”。 第三处,“天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云泥之别”,相 差像天空的云和地下的泥,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语境是说杜甫这两句诗在抒情与理趣 的关系上和英国浪漫主义诗论之间的差别很大,与地位无关,应使用“天壤之别”。 第四处,“对举”,指相对举出,形容并列的两个事物,互相衬托;“对比”,把对立的意 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前面说“不是把情与理对立起来”,接着 说“而是与理与物……”,由“不是……而是……”可知,后面所说应与前面“对立”不同, 应是说与理与物相对举出,互相衬托,应使用“对举”。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 20 -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划线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事义必须寄寓在情志中”不合逻辑,结合前面“以情志 为神明,事义为骨髓……有了情志,还只是灵魂,还要有事义为骨髓”可知,这里要突出的 是“事义”的意义,应该是“情志必须寄寓在事义中”;第二个问题“景物中就表达了人情 和物理”搭配不当,景物中应该隐含人情和物理,不能表达人情和物理,应改为“景物中就 隐含着人情和物理”。 A 项,“事义中必须寄寓着情志”突出强调“情志”,而由上文可知,应是突出“事义”的价 值,所以这种表述不合文意; B 项,“事义中必须寄寓着情志”突出强调“情志”,而由上文可知,应是突出“事义”的价 值,所以这种表述不合文意,且“景物中就表达了人情和物理”搭配不当; D 项,“景物中就表达了人情和物理”搭配不当。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前面“这里的理不再是……,是……,而不是……,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理的内涵而言, 把‘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解释为天人合一,还是浅层次的,更高的层次……”可知, 后面应是从更高层次来解释“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内涵,采用的句式应为 “是……”,而 AB 两项使用“因为……进而……”的表因果的句式,这与前面的语境以及句 式不合,排除 AB 两项; 比较 CD 两项可以发现,“外在的物质压力”和“内心的功利压力”之间存在由外及内的顺序, 一般先说“外在”,再说“内心”,排除 C 项。 故选 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 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 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 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 - 21 - 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 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 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为一个介绍“虹云工程”的长句,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70 个字。 ①我国首个天基互联网系统“虹云工程”将于 2020 年投入示范应用。 ②2018 年底,中国已成功发射“虹云工程”首颗技术验证星。 ③我国将打造由 156 颗卫星组成的天基互联网“虹云工程”。 ④“虹云工程”建成后,人们将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接入宽带互联网。 【答案】已发射技术验证星的,将由 156 颗卫星组成,能在任何角落接入宽带互联网的我国 首个天基互联网系统“虹云工程”将于 2020 年投入应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具体考查长短句的变换。解答此类试 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把下面四个短句改写为一个介绍‘虹云工程’的长 句,保留关键信息,不超过 70 个字”,这是考查短句变长句,介绍的对象是“虹云工程”, 然后要浏览几个句子,确定主干句,接着分析其他几个句子的内容,删除重复的信息,把剩 下的信息安插到主干句中。 首先确定主干句,四个句子中第一句“我国首个天基互联网系统‘虹云工程’将于 2020 年投 入示范应用”可以作为主干句; 然后分析其他三个句子的内容,并删除重复的信息,②是说“2018 年底,中国已成功发射‘虹 云工程’首颗技术验证星”,关键信息是“发射‘虹云工程’首颗技术验证星”,这是“虹 云工程”的背景,③是说“我国将打造由 156 颗卫星组成的天基互联网‘虹云工程’”,关 键信息是“由 156 颗卫星组成”,这是“虹云工程”的组成内容,④是说“‘虹云工程’建 成后,人们将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接入宽带互联网”,关键信息是“能够在世界任何角落接 入宽带互联网”,这是“虹云工程”的意义;一般的排列顺序是“背景”“内容”“意义”, 而这些内容都是有关“虹云工程”的,所以可以作为“虹云工程”的修饰语,即“已发射技 术验证星的,将由 156 颗卫星组成,能在任何角落接入宽带互联网的我国首个天基互联网系 统‘虹云工程’”,最后连缀成句即可。 21.下面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的文字介绍,把这段文字转变为流程图后,请将内容补充完 整,要求表述完整准确,语言连贯,每框不超过 6 个字。 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要求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临时应急教治、 - 22 - 医疗救援并报告领导。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领 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答案】(1)启动应急预案(2)临时应急救治(3)报告领导(4)医疗救援(5)向上级报告(6) 现场指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以及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要求考生“把这段文字转变为流程图后,将内容补充完整”,这就要求 考生浏览所给的文字,概括出“突发事故应急流程”中的步骤,再根据图示的内容进行填写。 首先浏览语段的内容,梳理出突发事故的应急流程,从事故发生后,第一步要“立即启动应 急预案”,应急预案的内容包括“进行临时应急教治、医疗救援并报告领导”这三个部分; 第二步领导知情后要的举措包括“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另一方面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 第三是领导到达现场后要做的事情是“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各方力量,全面处理事 故”。 然后分析图示,图示已经提供了开头,即“事故发生”,也提供了最后一步“协调力量,处 理事故”,考生需要把中间的流程填写清楚,同时要关注中间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如(1) 处和(2)(3)(4)三处之间是包含关系,如(3)和(5)(6)之间也是包含关系,明确了这 些之后再进行填写就容易多了。填写的时候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2020 伊始,一场新冠疫情席卷全球。 日本各界向中国捐赠物资,上面配有诗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 裳”。 中国向日本捐赠抗疫物资,上面既写有“雾尽风暖,樱花将灿”,也引用了日本俳句诗 人小林一茶的“樱花树之下,没有陌路人”。 中国向意大利援助物资,上面既写有中国诗人李日华的诗句“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 涯”,也有意大利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冲破黑暗夜,再见满天星”。 - 23 - 中国向法国援助物资,上面既写有三国蜀汉学者谯周的“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也有 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团结定能胜利”。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寄语”折射文明之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在中国抗击疫情的艰难时期,日 本各界向中国捐赠物资上配的诗文,为中国人民鼓劲加油,书写了两国交往新的佳话。日本 富山县捐赠辽宁省的物资上写有“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巧妙融入 “辽河”和“富士山”的意象。在日本群马县太田市捐赠给上海嘉定的物资上,一句“志合 者,不以山海为远;愿疫情平息,嘉太平安”,巧妙融入两地地名,送来美好祝福。跋山涉 水而来的援助物资,配以隽永诗文,患难时刻的共情与支持,深深打动中国人民。 投桃报李,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传统美德,也是当前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合作抗 疫的生动写照。面对疫情在全球多点暴发的严峻形势,中国已向 80 多个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 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紧急援助,中国地方政府、企业等也通过多种渠道向其他国 家提供抗疫物资。写在中国援助物资上的寄语走向世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传递四方。 人类文明姹紫嫣红,不同国家语言文字也各有特点。在共同挑战面前,人类的情感是共 通的,能够跨越语言、文化的差异。中国向日本捐赠口罩时,不仅用中文写下“雾尽风暖, 樱花将灿”,还引用日本俳句诗人小林一茶的“樱花树之下,没有陌路人”;给伊朗筹集的 抗疫物资上,配有中文“中国加油,伊朗加油”;向法国援助的物资上,有三国蜀汉学者谯 周的“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也有法国作家雨果的名言“团结定能胜利”;捐赠意大利的 物资上,既有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神曲》中的“冲破黑暗夜 再见满天星”,也有中国诗歌 中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诗句……古今中外不同的表达,诠释的都是人类命运与共、同舟共济、 团结互助的智慧和理念。 中华文明素有包容的传统,也正是在这样的文明滋养下,中国人民懂得尊重和欣赏不同 文明和文化,更能对其他国家遭遇的疫情感同身受。中国捐赠他国的物资上的寄语,大多汲 取了捐赠对象国文化经典,展现出的真诚和善意赢得称赞。在中国援助韩国的抗疫物资上, 印有出自新罗旅唐学者崔致远的“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和韩国古代诗人许筠的“肝胆每 相照,冰壶映寒月”;“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中国捐赠意大利的物资上印 有意大利歌剧《图兰朵》的歌词,传递着同样的爱与希望……中外文明的力量,拉近了彼此 - 24 - 的距离。 “科学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文明还会到达。”抗疫物资上的美好寄语,折射出人类文 明的亮光,在疫情的阴霾中给人以力量和希望。在这场全球战疫中,礼敬多彩文明,坚守人 类命运休戚与共的理念,付诸团结一致的行动,人类定能赢得共同的胜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 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材料主要交代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日本各界向中国捐赠物资,中国向日本、意大利、 法国等援助物资时,抗击疫情物资上写了很多美好的寄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虽你 我远隔山川,身在异域,但是仰首望去,头上是同一片青天,风月有情,你我还是可以同感 同看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是同心协力、携手战斗的意思。“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 涯”,出自中国明朝文学家李日华赠送给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文。“冲破黑暗夜,再见 满天星”,相信不久的将来,意大利乃至全球各国都将就会战胜疫情的黑夜,迎来星辰璀璨 的明天等。可以结合这些诗句名句内容,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的力量,团结的力 量等分析立意。 参考立意:(1)“科学暂时无法到达的地方,文明还会到达”,抗议物资上的美好寄语,折射 出人类文明的亮光,在疫情的阴霾中给人以力量和希望。(2)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团结抗 疫,文明互动,共克时艰。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开头可以引用这些“寄语”,引出观点“‘寄语’折射文明 之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跋山涉水而来的援助物资,配以隽永诗文,患难时 刻的共情与支持,深深打动中国人民;投桃报李,这是流淌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传统美德, 也是当前中国携手世界各国合作抗疫的生动写照;中华文明素有包容的传统,也正是在这样 的文明滋养下,中国人民懂得尊重和欣赏不同文明和文化,更能对其他国家遭遇的疫情感同 身受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抗疫物资上的美好寄语,折射出人类文明的亮 光,在疫情的阴霾中给人以力量和希望”等。 【素材】 - 25 - 1.“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还记得一个多月前,日本援华 物资上的这些诗词么?它们曾在疫情最艰难的时期,给我们带来了深深的感动。“投我以木 桃,报之以琼瑶”,当全球面临严峻的疫情考验时,中国也责无旁贷地为各国抗疫提供力所 能及的援助,据外交部发言人耿爽 20 日介绍,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向 82 个国家和世卫组织、 非盟提供援助,中国的很多企业和民间机构已经开始向有关国家提供捐赠。 2.无论是使领馆、地方政府,还是各大企业、民间组织,都不约而同地在援外物资的包 装箱上贴上了精心挑选的寄语。诗句、箴言、歌词……一行行简短而真挚的文字背后,藏着 我们投桃报李的满满真情,更寄托着特殊时期人们的美好期盼。 3.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也是最早对中国抗击疫情提供援助的国家之一。作为“回礼”, 中国捐赠日本的物资上自然不能少了诗句。3 月 2 日,马云公益基金会向日本捐赠了 100 万只 口罩,捐赠物资上写的是“青山一道,同担风雨”。诗句化用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寄语特意呼应了此前日本给中国援助物资时引用过的同一首诗,再次体 现了中日文化的相通之处。沈阳向日本札幌、川崎捐献的抗疫物资上写的是“玫瑰铃兰花团 锦簇,油松丁香叶茂根深”;在浙江对日捐赠物资上,写有“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 地芳”的诗句;辽宁向日本北海道捐赠的物资上写着,“鲸波万里,一苇可航,出入相友, 守望相助”。 4.在法国因疫情实行全国隔离的次日,中国政府向法国提供的援助医疗物资运抵巴黎戴 高乐机场。中国向法国提供的医疗援助物资外包装图案引人瞩目,那是一枚由中国篆刻艺术 家骆芃芃专门设计的红色印章。寓意美好的凤凰和象征和平的鸽子飞翔在空中,护佑着中法 两国国旗,北京天坛和巴黎铁塔相互辉映。印章中央刻着两句话。一句是“千里同好,坚于 金石”,出自三国蜀汉学者、经学大家谯周的《谯子·齐交》,意思是交对了朋友,即使相隔 千里也能同心相印,情谊比金石更加坚实。另一句是法国大文豪雨果的名言“Unis nous vaincrons”,意为“团结定能胜利”。 5.典雅的中国古诗,附在捐赠给中国的抗疫物资上,这一举动迅速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 共鸣。中国逐渐控制住了疫情,而全球疫情却不断蔓延,此时,中国人民向世界各国伸出了 援手。这份善意也随着援助物资漂洋过海,跨越国界。一句诗歌,寥寥数语,传递人们守望 相助、共渡难关的爱心。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 - 26 - 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 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 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 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 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 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 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 主选择空间。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