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1)
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说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16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若干读者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写作标准,要充当原作者的“诤友”,自以为有点石成金或以石攻玉的义务和权利,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正确认识翻译的性质,严肃执行翻译的任务,能写作的翻译者就会有克己功夫,抑止不适当的写作冲动,也许还会鄙视林纾的经不起引诱。 (节选自钱钟书《旧文四篇:林纾的翻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即春风化人,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资质依然故我。 B.两种文字之间的距离、译者跟原作者的距离、译者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使译文走样。 C.文学翻译中因为“讹”的不可避免,要想达到彻底和全部的“化”境就很难以实现。 D.翻译本图省事,却变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与目的相去甚远,这就是“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为了论证文学翻译的“化”和“讹”的关系,援引古今中外论据,又非常形象。 B.围绕着翻译的“化”“讹”“媒”“诱”四个方面,文章逐层递进进行论述。 C.文章把好的翻译和坏的翻译进行对比论证,通过对比,二者之高下、优劣不言自明。 D.文章对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功过得失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给后来者提供借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译小说的“讹”,主要表现在把翻译变成了译者自己借体寄生的东鳞西爪的写作。 B.文学翻译的所谓“媒”,就是通过译本作为媒介让读者去阅读原著,促进文化交流。 C.真正的翻译家,应该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 D.坏的翻译那是糟蹋原著,因为译本的不堪卒读,进而连累原著,居间反而成了离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6 祈 雨 陈毓 阿斗回到流水镇,在镇子头遇见厉槟榔。厉槟榔说他要去镇后头吴婆婆那里借斗方,午后尚爷祈雨用。厉槟榔嘱咐阿斗,午后一起祈雨,三点半钟,在四方街。 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镇看世界,你会心生恍惚,就算今天,这里也只是解决了温饱,远说不上富裕,年轻一代远行至他们祖宗几辈都没能走到的地方,却和这里有舍弃不掉的联系,他们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镇上有人甚至在798艺术区办过展览。生了病,他们在北京的大医院求医,也去道观祈药。留心天气预报,一周半月的天气预报都在网上查询,却也虔心诚意地祈雨。 86岁的尚爷健在。只要尚爷在,这祈雨就落不到别人头上。 流水镇的土地一年年减缩,但他们对土地的情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在骨头里。 眼看冬月腊月没见一点雪星子,眼见着雨水节气到来了,仍是没见一星雨,老人望天,一声叹息,这天哪!眼神和语气里,满满的不安和愁烦。又不是没得吃,愁烦个啥。有年轻人不以为意,立即招来老人的训斥,黄口小儿,不知轻重。 两月不下雨,连尚爷都不静不安了。他昨晚捎话把年轻的镇长叫来,说他要为镇子祈雨,嘱咐弄全祈雨的物件,还嘱咐把镇上的年轻人都叫来,能到的都到,看一次少一次。尚爷语气里有截铁的果断。 到家,阿斗匆匆吃了媳妇景波做的热米皮,就帮景波扎祈雨用的扫帚,随后把十几把扫帚拿到了四方街上,这些年,四方街很少像今天这么热闹,似乎能来的人都来了,男人黑衣白巾,在屋檐下一顺站立,少见的安静,没人吸烟,没人吐痰,没人讲笑话,看着都庄重,寂寞多年的锣鼓手也从这里那里凑齐,坐的坐,站的站,也都安静。只有红白纸扎起来的龙在风中一扭一扭的,像是马上就要飞到天上去,行自己司雨的职责,广场盛大、庄严。 黑衣黑巾的尚爷是坐在一把竹椅上被四个后生扛过来的,他一出现,“行雨”的仪式就算开始了。参加仪式的队伍在尚爷身后罗列整齐,执扫帚的妇孺走在队伍最前面,老妇手持扫帚扫土,少女拿着还没有一片绿叶的柳枝洒清水。 队伍开走。唢呐声的高音拔起,锣鼓声跟着响起,陌生的调子让人的脊背起一股凉。 16 镇长谢昌华恭恭敬敬地把用麻绳固定稳当的斗方套上尚爷脖子,那是几代人盛装过麦子玉米、面粉小米的斗方。从前庄户人家人人熟悉的斗方现在没几家有了,但却是这古老仪式必有的神圣物件。斗方的底部埋着火药,上面薄薄覆盖一层草木灰,一炷高香插在斗方正中间。祈雨从高香点燃一刻正式开始,祈雨过程最长不过这一根香燃尽的时间,如果高香燃至根部,还没有下雨,燃烧的香可能会导致斗方底部的火焰燃烧,那年迈的尚爷就有可能用老身祭祀苍天。 祈雨人群的心思是复杂难言的,每一个人,哪怕对世事混沌一片的孩子也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体验,所有人的心思凝聚一点,那就是祈愿雨滴早点落下,哪怕只有三五点,也成。 唢呐声有撕裂人心的紧张,只有尚爷,在队伍中走得缓慢稳静,仿佛他86岁的生命凝固为这一刻的庄重。 尚爷鳏居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天爷不叫,死不了。干旱祈雨的动议由尚爷提出,祈雨的念头在他心中翻涌,压下去,又冒上来。 这些天,尚爷总回忆起他小时候看爷爷作为镇上最年长的人,带头祈雨的场景。有生之年,他也要扮演一回这样的角色,如果天不成全,他就用一把老骨头教给后代知道,身体和生养之地的关系。 老迈的尚爷动作迟缓稳静,所有能扭头看尚爷的人都扭头看他胸前的高香,燃到啥位量了。 过半了。 剩三分之一了。 担忧的气氛在空气里,但人群依然保持稳静,似乎被尚爷的精气神鼓撑着。 紧张忧虑中,但见天空哗啦一声,午后一直闷着,像蒙着一层灰布的天空哗啦一声撕开,像是被风推送着,一朵轮廓鲜明的云团奔涌过来,浮在这群黑黢黢的,被某种秩序制约着的人的头顶,闪耀着银亮光芒的雨,刷地落下来,尚爷怀抱的高香闪了一股蓝烟,被雨点顷刻打灭。人群爆发出一声类似号叫的嘹亮声音。人群欢呼起来,锣鼓唢呐把能发出的高音在一瞬爆发,纸扎的龙在雨的密箭中乘空飞舞,就要飞升上天了。 老人孩子以及壮年人都不躲避雨点,都在雨地发出情感一致却带着自个儿个性的欢庆声。 三分钟的雨水。整整三分钟。阿斗站在雨珠下,仿佛圣徒被圣水沐浴,他想哭,想喊,想要号叫,想要冲进田野的深处。阿斗呜呜咽咽,一遍又一遍地念叨,你应该回来,你三年都不回老家是不应该的,你该回来看看,回来看看。 (摘自《文艺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流水镇的年轻一代离开老家去远行闯荡,有着比老家更加现代化的生活,所以当面对干旱与老人的不安和愁烦时,年轻一代并不放在心上。 16 B.在祈雨队伍开走的时候,唢呐和锣鼓的陌生调子听得让人的脊背生起一股凉气,这主要是由年迈的尚爷祈雨的悲壮行为而引起的连锁反应。 C.雨落下来、高香打灭、人群欢呼、锣鼓唢呐的高音一瞬爆发、纸扎的龙乘空飞舞等场面描写,也仅仅是写出了人群祈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 D.小说以三年不回老家的阿斗回到流水镇开始,又以他站在雨珠下的心理与言行结束来呼应开篇,最终揭示出年轻一代要常回老家看看的主题。 5.小说中的尚爷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6.小说为什么以“祈雨”为标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网络文学在中国的兴起、发展、繁盛,不过短短二十年,却已然成为当下最具时代特色、最富有活力的大众文学样式。 中国现代文学主张“人的文学”“活的文学”“真的文学”,文学要为现实、为人生,表现自我。受外来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常见浓墨重彩的心理描写,运用多线并进的结构形式,刻画“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式的主人公,艺术含量和思想密度大,小说风格滞重、沉郁、苍凉。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是“轻”的文学,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讲述奇人奇事,叙述人物的困境和愿望的实现,故事性强,结构显得简单,人物形象类型化,人生含量与艺术含量相对要稀薄,更注重娱乐性,风格上轻松、明朗,充满谐趣。 网络文学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精神内质上与当下读者的心意相通。网络小说对接的是中国古代“小说是劝人的”传统,承载基本的道德价值观,是非判断分明,包含仁、义、礼、智、信、善恶有报等正能量价值观。但网络小说并没有停留在古典的道德价值观上,而是和现代小说相通,融入现代的价值理念,表现个人勤奋努力的意义。网络故事的场景设定是虚拟的,但人物的精、气、神是当下的。 16 网络小说要吸引读者,常采用一些基本的故事套路。受商业化的驱动,网络小说需要快速更新,借用套路,是难度最小的写法,导致许多部小说好像是一部小说,跟风、同质化倾向严重。这是网络小说面临的困境。但是即便是借用同样套路的作品也有高下之分,决定作品质量的不仅是故事模式,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对故事结构的把控力、对生活的洞察力、故事中人情事理的合理性、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细节深处的表现力等。在这些方面,网络文学需要向传统文学学习,网络作家需要拓展阅读视野,深入生活,适当沉潜,提高修养,超越商业化的局限,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网络文学何以有效对接文学传统》,2017年 12月 1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以当代的现实社会为背景,描写真实生活中的情节、展现现实矛盾的小说,部分故事情节中可以加入少量幻想类情节。 (摘编自《2017年中国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 IP价值研究报告》) 材料三: 网络文学的兴起很大程度源自对读者群体多样化阅读需求的捕捉和满足。但是,敏锐捕捉并不代表一味迎合,对创作者而言,既不能落入“写书人抄不算抄”的自我欺骗,也不能被点击量、更新频率甚至作品字数等牵着鼻子走。网络文学行业的发展不排斥商业逻辑,但并不意味就要屈从盲从。那些披着商业运营外衣,唯点击率至上,将“流水作业”代替原创,夹杂色情、暴力、媚俗等“精神鸦片”的行为,只能是自我陶醉的泡沫,泡沫消散,未来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网络文学目前急需构建一种成形的社会逻辑。内容扎实、笔触精致,关注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关怀人的生命和心灵,好的作品各有其出彩之处,但没有一种出彩是以抛弃文学作品应有的正向社会意义得来的。 16 今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有了指挥棒,还需自念紧箍咒。对于网络文学创作者而言,理应在行业飞速发展的大潮中少一些浮躁逐利、多一些伏案定力,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回归对所处时代和生活本身的关注。唯有如此,网络文学才能在量的高原上继续打造质的高峰,让更多作品走进人心。 (摘编自《莫让网络文学被资本绑架》,2017年 11月 17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有强烈的分享意愿。超半数的读者会直接推荐给周围的人;近半数 读者会以打赏投票等方式让作品排名前列,间接推荐给更多的读者。 B.现实类题材小说独有的生活感和代入感,容易让读者产生更多共鸣,因而这两个选项的 占比最高,均超过六成。其次读者也很看重情节的曲折、新颖。 C.近四成的现实类题材网文读者会为喜爱的作品撰写书评,甚至会有少数读者进行同人创 作,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 D.网络文学创作更面向读者。推荐、投票、打赏这些阅读之外的相关行为,或者对作品类 型进行评价都意味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将网络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相比,分析了它的艺术特点,也指出其在创作过程 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破解之道。 B.材料一和材料三立足于网络文学的发展,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 立足于向读者传递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 C.大多数现实类题材网络文学读者希望故事背景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真实感,这正是读 16 者对网络文学时代性的要求。 D.《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为网络文学的社会效益考核制定了客 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是创作者的指挥棒。 E.随着网络文学市场与影视、游戏等众多娱乐市场的结合,网络文学体现出巨大的营销价 值,因而创作者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 9.网络文学的商业运营是一把“双刃剑”,创作者们如何在商业化和艺术性中间找到平衡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史祥,字世休,朔方人也。祥少有文武才干,仕周太子车右中士,袭爵武遂县公。高祖践阼,拜仪同,领交州事,进爵阳城郡公。祥在州颇有惠政。后数年,转骠骑将军。伐陈之役,从宜阳公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道,先锋与陈人合战,破之,进拔江州。上闻而大悦,下诏曰:“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寻拜蕲州总管。后以行军总管从晋王广击突厥于灵武,破之。迁右卫将军。 仁寿中,率兵屯弘化以备胡。炀帝时在东宫,遗祥书曰:“将军总戎塞表,足使李广惭勇,魏尚愧能,冠彼二贤,独在吾子。”炀帝即位,汉王谅发兵作乱,遣其将綦良自滏口徇黎阳,塞白马津,余公理自太行下河内。帝以祥为行军总管,军于河阴,久不得济。祥谓军吏曰:“余公理轻而无谋,才用素不足称,又新得志,谓其众可恃。恃众必骄。且河北人先不习兵,所谓拥市人而战。以吾筹之,不足图也。”乃令军中修攻具,公理使谍知之,果屯兵于河阳内城以备祥。祥于是舣船南岸,公理聚甲以当之。祥乃简精锐于下流潜渡,公理率众拒之。祥至须水,两军相对,公理未成列,祥纵击,大破之。东趣黎阳讨綦良等。良列阵以待,兵未接,良弃军而走。于是其众大溃,祥纵兵乘之,杀万余人。进位上大将军,赐缣彩七千段,女妓十人,良马二十匹。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16 从征吐谷浑,祥率众出间道击虏,破之,俘男女千馀口。赐奴婢六十人,马三百匹。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会开道与罗艺通和,送祥于涿郡,卒于途。 (选自《隋书·史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 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B.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 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C.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 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D.祥上表辞谢/帝降手诏曰/昔岁劳公问罪河朔/贼日塞两关之路/公竭诚奋勇/非英才大 略/其孰能与于此邪/故聊示所怀/亦何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袭爵,一般指由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一般称为世子)承袭原有爵位,世子以外的其余继承人则减三等袭爵。 B.东宫在古代一般指太子居地,因位于皇宫东部而得名,因此可以借指太子。在中国传 统文化中,东方属木,于色为青,所以东宫又称青宫。 C.屯兵在古代是多义词,既指守卫的士兵,屯田垦荒的军队,也可指驻扎军队,文中指 屯田垦荒的军队。 D.文中的“卒”指去世、死亡,中国古代对“死”有不同的叫法。如“殒、殂、殇”等, 《礼记·曲理下》甚至明确规定不同的人死亡的不同叫法,“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6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史祥少有才干,治理颇有惠政。年少时他就表现出了文武方面的才能,在北周曾任太子车右中士;在管理交州期间,他能施行仁爱之政。 B.史祥作战勇猛,得到皇帝夸奖。在讨伐陈军战役中,他身为先锋,率水军一举攻下江 州,得到高祖充分肯定,认为即使李广等人也不能及。 C.史祥护边有功,获得晋升赏赐。他跟随杨广在灵武大破突厥,升职为右卫将军;后又 随炀帝征讨吐谷浑,大败敌军,获得丰厚赏赐。 D.史祥善于谋略,作战取得胜利。在平定杨谅之战中,史祥周密部署,对敌方情况做了 深入分析,将余公理打得措手不及,又乘胜追击,大胜綦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骠骑高才壮志,是朕所知,善为经略,以取大赏,使富贵功名永垂竹帛也。 (2)俄拜燕郡太守,被贼高开道所围,祥称疾不视事。及城陷,开道甚礼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感皇恩 陆游 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壮心空万里,人谁许①! 黄阁紫枢②,筑坛③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如今热计,只有故乡归路。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注】①许,赞赏、信任。②黄阁,宰相官署,借指宰相;紫枢,宋代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使。③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开幕府,置僚属。 14.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16 A.上阙写景视觉与听觉结合,远近上下结合,从秋空到江渚到孤云到雁声,营造了冷清开阔的意境。 B.上阙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阙先抒情后写景,或因景生情,或因情见景,景语即情语,情景交融。 C.结句“石帆山脚下,菱三亩”,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景,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D.此词通过用典,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引发读者联想,也较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深沉的感慨。 15.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所抒发的复杂情感。(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 , ”。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说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复杂,实在难以入耳。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这场篮球比赛中,马刺队以明显的优势领先,但是对手爵士队依然好整以暇,有条不 紊。 ②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入外资,国外多个大型企业纷纷落户我市,为我市经济的飞速发展 添枝加叶。 ③《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剧中高玉良书记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他竟然 伙同黑势力暗算对手。 ④走进大学的图书馆,如堕烟海 16 ,分门别类的图书杂志让人目不暇接,你在其中可以轻松 自由地享受阅读的快乐。 ⑤台风所到之处狂风巨浪,瓦釜雷鸣,有时还能引起海啸,全球每年约有3万人死于台风, 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⑥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 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A.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构建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为国内发展营造了有利外部环境和战略支撑。 B.申泮文亲眼目睹了学校被毁后,一个人跑到了上海,参加了淞沪抗战,后来又到昆明读西南联大。 C.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集中体现,对于传统工业化动能减弱的现阶段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所谓“智能制造”,就是把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管理、生产、服务等制造活动各个环节。 19. 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天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前的姿态。 A. 没有思想的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偏见。 B. 即使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怀挟偏见。 C. 人无法做到随时随地保持客观公正。 D. 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20.王先生想邀请自己熟识的某知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自己家参加父亲的八十寿宴。下面是王先生写的邀请函的正文内容,其中有多处措辞不当,请找出五处并加以修改。 (5分) 16 兹定于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11时在府上为家慈举办八十岁华诞。家慈是个京剧迷,他有一些京剧问题向您垂询,热切期望能与您合作表演京剧《九锡宫》,还请您不吝赐教。 请届时务必光临! (1)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 21.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6分)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国藩曾被人诬陷坐了大狱。坐了狱,就得吃狱饭。狱饭可不是好吃的。头一天,狱卒给曾国藩送来一盆狱饭。狱饭散发着浓烈的异味,曾国藩直想吐,索性将狱饭掀翻了!第二天,狱卒又给曾国藩送来同样一盆狱饭。饿了一天一夜的曾国藩,突然觉得狱饭没有什么异味了!于是,端起饭盆慢慢地吃了起来。第三天,送狱饭的狱卒来晚了。曾国藩不住地向门外张望。送饭的狱卒终于来了,曾国藩竟早早地伸出手将狱饭接了过来。猛然,他感觉狱饭特别可口香甜!事后,曾国藩感叹道:“狱饭人生令我顿悟——人生没有吃不下去的苦啊!人在苦水中泡一泡,喝着白水比蜜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6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C A春风化人错应为化境B与原作品的距离而非原作者D与目的相去甚远错,不管是媒还是诱,翻译的目的都是促进文化交流. 2.D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与原文不符 3.C忠实于原著而又不囿于原著,克制自己,避免如林纾似的手痒表述自相矛盾 4.B(A.范围扩大,原文为“有年轻人不以为意”。C.分析不全,更从侧面写出了人们对尚爷的担忧与敬重。D.主题偏颇,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乡村人对土地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现代文明以及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反思等。) 5.①鳏居多年,是镇上有威望带头祈雨的年迈老人。(2分)②对土地有情感,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同镇上大多数人一样,尚爷对土地的情感也不能了断,祈祷年景风调雨顺的愿望也在骨头里。(2分)③对祈雨充满回忆、向往,以及责任感。面对干旱,尚爷总回忆小时候看祈雨的场景,并不惜一把老骨头来扮演这角色,最终而祈雨。(2分) 6.①“祈雨”贯穿全文,是文章的主要事件;②通过“祈雨”展示故事,突出人物形象;③用“祈雨”与现代文明对比,令人深思。(每点2分) 7.C(可见便捷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让读者成为网络文学的再创作者”言过其实。) 8.AC (B.“都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表述错误,材料一没有涉及反面;D.“制定了客观指标、量化标准和奖惩方案”错误,并未制定“奖惩方案”,原文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网络文学出版服务单位社会效益评估试行办法》,通过客观指标和量化标准对网络文学进行社会效益考核。”;E.“应更加看重经济效益”错误,材料三说应“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 9.①学习优秀的文学传统,关注时代和生活,拓展阅读视野,潜心创作,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②创作者需要考虑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但不能毫无原则地一味迎合读者,而应专注于创作本身;③转变唯点击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不能屈从盲从商业逻辑,被市场所左右。 10.D 11.C文中指守卫的士兵 12.B认为李广等人也不及的是隋炀帝。 13.(1)骠骑将军有高才壮志,这是我所知道的,擅长经纬韬略,来博取大的奖赏,使宝贵功名永垂青史。(关键词“是”“经略”“竹帛”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6 (2)不久授任燕郡太守,被贼寇高开道围困,史祥称病不管事。等到城被攻陷,高开道对史祥非常礼待。(关键词“俄”“视事”“礼”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C(“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错,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15.①壮志难酬的悲愤。虽有收复万里失地之壮心,然而无人赏识,壮心也只能成“空”,只有回首杜陵了,空望长安了。②理想不能实现的无奈与失落。筑坛开府,建功立业之事肯定有人去做,何必一定要我去做呢?还是回故乡的石帆山脚下,去种菱三亩吧!③词人想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看似闲淡,实则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答出前两点即可得满分) 16.(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17.答案:A 好整以暇: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胸无城府:为人坦诚。如堕烟海:比喻迷失方向,找不到头绪,抓不住要领。望文生义,瓦釜雷鸣:比喻庸才居于高位,显赫一时。这里误以为瓦、雷发出了声响;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本句形容领导干部实现自我净化,感情色彩错误。 18.C( A.“营造……支撑”搭配不当。B.“亲眼目睹”重复,目睹就是亲眼看到。D.语序不当,应为“设计、生产、管理、服务”,而且,管理和服务不属于制造活动的环节。) 19.D(第一步,锁定论述的对象,本段中论述对象为“偏见”以及重要性次之的“思想”。答案中一定不能缺少这两部分的词。第二,分析逻辑关系。第一二句进行缩句可得到:”偏见是有思想的人的娱乐”,第三步,分析关联性。娱乐说明着“偏见”对于勤于思考的人有着重要的放松的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故本题选择D。) 20.(1)“府上”修改为“寒舍”;(2)“家慈”修改为“家严或家父”;(3)“华诞”改为“寿宴”;(4)“垂询”改为“请教”;(5)“请届时务必光临”改为“真诚期待您的光临”。 21. (示例)春节: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22. 参考立意:本题属于材料作文。首先理解材料的意思,主要谈论曾国藩的“狱饭苦乐”。立意的角度:①从曾国藩吃狱饭态度的改变的角度:人应该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适应人。② 16 从曾国藩的感叹的角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挫折让人更懂得珍惜;人具有巨大的生存能力;梅花香自苦寒来等;逆境或者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苦尽甘来。③从被人诬陷仍吃难以下咽的狱饭的角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其他立意,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1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