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第四周 考向13:炼字(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
刷考向,层层剥笋 考点13:炼字 【重要指数】 ☆ ☆ ☆ ☆ ☆ 【考点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2014年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请分别对第三联中“过”和“随”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了出来。“随”字形象的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通幽的遐思。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庚信)“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4.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5.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6.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要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7.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炼字的题目的分析主要结合诗歌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四个方面分析,也就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分析此字在这四个方面的作用,一般“炼意”是必不可少的,其它三个方面适当考虑。 答题时先解释字义,然后答在诗句中的含义,然后探究手法和效果。注意和意境的创设、情感的表达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①,靖节何年种,丁固当时梦②?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②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殿前欢”是这首古典诗歌的________ 2.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 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 “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以松拟人。 C. 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显示出诗人的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 “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3.请赏析末句“枕”字的妙处。 【答案】 1.曲牌名(曲牌) 2.B 3.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题中A项,“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错误,是“古松卧眠”;C项,“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错误,写“松”与清风明月为伴;D项,不是实写,是作者的想象。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在炼字,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注意从结构和炼意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照应题目;从内容看,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的形象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冬至留滞舒州有怀岁旦泊舟平江门外① 曹彦约② 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③。 天寒城闭早,冻合水行迟。 再拜为兄寿,同声念母慈。 穷年终是客,至日始题诗。 【注】①舒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皖河上游。岁旦,一年的第一天。②曹彦约:南宋大臣、诗人,江西人。③吴门:指苏州或苏州一带,即诗题中的“平江门外”。岁时:每年一定的季节或时间,此指春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标题中的“冬至”交代了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留滞舒州”点明了这首诗的写作地点及缘由。 B. 诗歌第五句中的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是指拜两次,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对兄长的敬意。 C. 诗歌第三、四句写诗人回忆去年在吴门时,城门早早关闭,江面结冰,回家的行程被延误的情景。 D. 最后两句写诗人想到自己身在异乡,又处于贫寒之中,无暇思念故乡,冬至时思念之情顿起,写下了这首诗。 E. 这首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担忧融为一体,扩大了诗歌的内涵。 5.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4.CD 5.①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惊”字;②诗人为冬至的到来、春节为期不远了感到惊叹;③表达了诗人因流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团聚的忧虑,以及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试题分析:题干为“本诗第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分析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和情感能力。本诗第一联“舒郡惊冬节,吴门忆岁时”,意思是回家的船停泊在舒州城外,听人说今天是冬至了,诗人心里一惊:今天已经是冬至了!那么,离春节又不远了!意识到这点,诗人不禁回忆起去年春节泊舟平江门外的情景来。这里一个“惊”字用得非常传神,既惊叹时光流逝,表达出诗人因时光流逝而感伤情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流滞在舒州,担心不能及时赶回家与母亲团聚的担忧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官街鼓① 李 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②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③。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注】①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唐代的一种报时的信号。②翠发,黑发,指年轻。③中国,指京都长安. 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三、四两句描绘了宫中图景,宫墙内,春天的柳枝由枯转荣,吐出鹅黄的嫩芽,宫中却传出美人死去的消息,极写时光飞逝。 B. 千年人事灰飞烟灭,就像是被鼓点磓碎的,而“日长白”写出了宇宙永恒存在,与之相比“孝武秦皇”的生命是多么短促可悲。 C. “从君翠发芦花色”中的“君”指“孝武秦皇”,人日趋衰老,然而官街鼓永远不老,只有它“独共南山守中国”,这两句用了对比的手法。 D. 官街鼓报时是唐制,“孝武秦皇”当然“听不得” ,而诗中却把鼓声写得自古已有之,而且永不消逝,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讴咏了官街鼓。 E. 诗歌最后两句突发异想:天上的神仙也会老死,不死的只有官街鼓,他的鼓声与漏声相继不断,万古长存,从根本上否定追求长生,迷信神仙的愚蠢行为。 7.请赏析诗歌前两句叠词的作用。 【答案】 6.CD 【解析】 6.试题分析:C此处诗人并非是在讴咏官街鼓本身,而是讴咏它所象征的永恒的时光。D“君”泛指世人,可以包含孝武秦皇却不是专指这两位帝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叠词的作用类试题,诗歌中的叠词使用是普遍存在的,考生可以从诗歌基本意思和节奏两个角度作答本题,例如本题“隆隆”是属于拟声词,为诗歌营造出一种时光不停留的图景,从节奏上作答可以说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①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解道:吟出。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澄江净如练”是他的诗句。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 “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相互接触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 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 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9.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 8.BE 9.诗眼分别是“摇”“滴”。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试题分析:题干是“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先要回答出诗眼是哪几个字,再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颔联的画面,同时要指出颔联所用的手法,以及手法使用达到的效果。阅读全诗,赏析颔联:“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秋水澹澹,白云、城阙映入水中,在月色下轻轻地摇动着。白露凝为水珠,明亮亮地缀在草木之上,泛着晶莹的光点。这两句是景物的实写,尽管没有正面描写月色的皎洁,却从侧面烘托出了月色的可爱。“摇”滴”二字,以动写静,恰好反衬出彼时彼刻万籁俱寂的特点。诗眼分别是“摇”“滴”。此二字化静为动,赋予画面动感,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情态逼真;又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异趣横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凝香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临黄卷②,疑在香炉③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齐州大治,该篇为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黄卷:书籍。③香炉:香炉峰。 10.下列对这首宋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该诗首句点题,领起全诗。以下写景抒情都是围绕这句展开。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不知”只因“景最幽”,俯仰其间,心神愉悦。 B. 颔联写曾巩任职齐州,身闲无事,手持酒杯,临风赏月;桑麻遍野,庄稼茁壮,可望秋季丰收。他不打理政务,醉心自然风物。 C. 任所济南最有代表性的风物是湖光和泉水。颈联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纯净的湖水,白云驻足,让人心灵清醒明澈;泉底沙石如玉,清寒的泉流冲激,悦耳清幽。 D. 炼字精警,颇具匠心。“醒”“鸣””清”“漱”四个动词使意境灵动。诗句声形色兼备,景情理俱在,让人顿生赏湖景、观流泉的雅兴。 E. 尾联归结全诗。置身如此令人向往的境界,潜心书史,其高雅情趣让诗人疑是在庐山香炉峰的景物绝佳处。愉悦之情,如超脱世外,暗含辞官归田之念。 11.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0.BE 11.①景幽。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处,实为清幽境界。湖水清幽,寒流激荡。②人幽——闲,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诗人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③情幽——雅。作者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诗眼,属于炼字题。本题与一般的炼字题有所不同,因是全诗的诗眼,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第一句说“每觉西斋景最幽”,这领起全诗,以下都是“西斋景最幽”的具体说明。“不知官是古诸侯”,紧承首句,形容诗人自身的悠然自得,物我两忘。曾巩身临西斋,徜徉山水,忘怀世情俗务,连自己地方长官的身份仿佛都忘记了,故说“不知”。这也正见出西斋景致“最幽”,使诗人俯仰其间,心神愉悦。“一尊风月身无事”,诗人身闲无事,只消手持酒杯,临风赏月。“云水醒心鸣好鸟,玉沙清耳漱寒流”,上句写湖光,下句写泉水,这雅洁的云水,使珍异的水鸟惬意地嘤嘤和鸣,静听水激砂石的潺潺之音,诗人倍觉清爽。“沉心细细临黄卷,疑在香炉最上头”,曾巩读书于凝香斋,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抒发了诗人于邑政之暇优游湖山、沉心书史的高雅情趣,意境清幽隽洁,沁人心脾。考生可以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