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检测语文试题
天水一中2017级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学段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再看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民族的习俗。同时,西域和中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到了唐朝,丝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方,西方的乳香、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选自杜建录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B. 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对丝绸之路的重要贡献,是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的。 C. 丝绸之路对内密切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外则密切了中国和西方各国的关系。 D. 丝绸之路联结着不同类型的文明,又联结着不同民族的人们,是重要的沟通交流舞台。 2. 下列对原文论据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一条横贯欧亚的草原丝路,可见他们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 B. 早期月氏、乌孙、匈奴,后来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与丝绸之路的联系,表明民族融合的延绵不断。 C. 中原、巴蜀名茶输入西方、西域,西域、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传入内地,说明丝绸之路密切了民族与国家间的关系。 D. 唐朝时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宫廷、百姓皆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而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鲜卑、吐蕃等民族有的曾一度控制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 B. 汉、唐、元、明各朝代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建立州县等,是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 C.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这个重要的沟通渠道和交流舞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D. 和古代的丝绸之路一样,未来的“一带一路”必将活跃人文交流,促进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融,促进东西方交往。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建立在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基础之上”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三段,原文为“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故选B。 【2题详解】 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D项,“中华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式微”的说法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故选D。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信息能力。A项,“可见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说法错误,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说“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这些民族层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经营的主角,并不能看出其在丝绸之路开拓上占据主体地位,错误类型属于强拉因果。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 “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 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用老人自己的述说交代了他的家庭生活境况,目的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 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把老人的肖像画完。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却让人回味。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那棵盘根错节 老树”等一些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5. 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6. 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4. C 5. ①描写太阳落山情状,烘托老人垂暮的苍凉;②描写老人欣赏赞美太阳,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③描写老人平静从容地看落日,表现其内心的淡定从容;④描写少女对日升日落的思考,表现她对艺术和人生的迷茫,为文尾女孩的“长大”形成呼应,突出老人对她的影响和震撼。 6. ①历史政治意蕴:写老人不幸的身世,控诉战争给人民精神造成的创伤。②伦理道德意蕴:写老人孤单寂寞的遭遇,针砭亲情的淡薄。③生命意蕴:老人的一生总的看来是平凡的,但其中蕴含着人生中莫大的痛苦和挫折。这位从容安详、乐观平和对待生活的老人能以平常心面对不平常的的遭际,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常。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立足考查“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没把老人的肖像画完”依据不足;夸张手法说法欠妥,应该是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物象的作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和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回归文本,找到关于要把握的形象内容部分,仔细阅读,从文章内容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背景环境氛围等方面把握形象(物象)的作用。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题干中明确指向“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哪些”,说明作用不止一点。文中直接对“太阳”的描写有四处,如“描写太阳落山”,很容易联想到老人垂暮的苍凉;老人欣赏赞美太阳,当然表现老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以及坚强、乐观的品格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结合文本内容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要求探究小说的标题选择哪个更合适。答题可以见仁见智,关键在于言之成理。本题题目是“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解答本题,先明确探究的方向,是小说的主题;再通读小说明确主题“赞美像老人一样的平凡人物的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表达对亲情淡泊的现实的不满”,特别要注意老人与少女对话中关于老人儿子死于战争的暗示,“表达对给人民造成精神创伤的战争的控诉”等等。探究小说的主题也可切分出不同的小角度,除了人物形象(不同人物、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情节等常规角度外,还有:①文本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②现实角度,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点睛】自然环境(物象)的作用一般有: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现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小说主旨。⑥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解答本题,可以先依据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对刻画人物形象”,说明要求思考“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然后通读全文找到有关“太阳”的文段,并思考这些文段与涉及的人物的关系。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九年秋卒。赠少保,谥端敏。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B.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C.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D.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弘治,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 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 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 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世宁通晓军事。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被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 胡世宁疾恶如仇。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 胡世宁不畏权贵。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 胡世宁举贤荐才。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答案】7. A 8. D 9. B 10. (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福建按察使”是“迁”官职,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C项。 “系”是抓捕的意思,宾语为“世宁家人”,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称号”错误。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B项,“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结合“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分析,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2)“呐”,说话迟钝,嘴笨;“及”,等到;“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世宁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他升任江西副使。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 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守孝去了。 世宁为人风格端庄、峻严,居官廉洁,疾恶如仇,而推荐贤人,却惟恐他们仕路不通。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因罪被罢官,副使施儒、杨必进在考评中被黜斥,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时大臣压制,他都连章推荐。与人说话,好像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切中要害。他和李承勋关系很好,但议论政事从不苟且迎合。起初议论“大礼”时他和张璁、桂萼意见一致,张璁、桂萼感激他,想拉他一把,让他帮自己的忙。世宁却不肯附合他们,议论政事常常和他们意见抵触。朝中大臣都忌恨他。好在世宗皇帝对他始终恩礼不衰。九年(1530)秋天去世后,被追赠为少保,谥端敏。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歌子 吕本中【注】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注】吕本中(1084-1145),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宋廷南渡后,诗人流寓江南。 1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小令抒写了旅途风物和诗人感受,词情凄清伤感,但格调清新流利,读来凄伤却不压抑。 B. 词作开头两句写早行情景,意境与晚唐诗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很接近。 C. 词中由“晓霜”写到“残菊”,由“残菊”联想到“重阳”,又由“重阳”联想到眼前处境,思绪曲折。 D. 过片“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写出诗人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凄然之意卓然。 12. 这首词与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题材相类,但思想情感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答案】11. D 12. 不同之处:纳兰词抒写了身飘天涯,思亲无眠的寂寞感伤。吕词则抒写了(1)羁旅行役,思亲感伤。(2)佳节独处,寂寞无眠。(3)家国沦亡,归而不得,忧时伤乱,痛苦深沉。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因旅途艰辛渴望好梦不得而倍感春夜漫漫的痛苦”错误,由前面“晓霜”“残菊”“重阳”“寒更”等词判断,时间不应是“春夜”,而是“秋夜”,诗中表现的应是深秋时节。故选D项。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词与纳兰容若《长相思·山一程》思想情感的不同之处,答题时要注意分别结合两首词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等进行分析。这两首诗都是羁旅思乡诗,《南歌子》一词,词人作此词时正值重阳佳节,从注解中可知,此时作于北宋灭亡后,词人南渡,流落江南,中原被占、故乡难归,寂寞的旅途中,词人思乡之情不禁更加强烈,忧国的凄凉情绪也更加深沉。《长相思·山一程》一词,词人由京城(北京)赴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出关时冰雪未销,面对千山万水,路途本就漫长而艰辛,再加上塞上恶劣的天气,不由人思念亲人朋友,在写景中寄寓了浓浓的思乡情怀。作答时将这些不同的情感分别概括出来即可。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两首词思想情感不同之处,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而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时,抓住主要景物,运用描写再现画面,描述时要注意忠实于原诗,想象合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3.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喻人生是天地间的过客,光阴易逝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如泥沙 (5). 暴霜露 (6). 斩荆棘 (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8).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逆”“锱”“暴”“微”“溺”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文明的品牌是英语,东方文明的品牌是汉语。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加上社会成员,约有3.5亿人在学英语,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企业家们的神经。英语培训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英语经济_____。各种大大小小的国内英语培训机构与之_______,为英语热潮_______。他们纷纷打出“学习英语--迈向人生辉煌的第一步”“英语改变命运”等_______的广告语,与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相默契。在如今的中国,英语能力强往往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比如:熟悉西方的管理和经营、思路开阔、知识面广等等。英语品牌化经营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对中国国家品牌,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战略意义和最具历史感的一个方面。 因此,加速汉语品牌化进程,使之跻身于世界通用语行列,已迫在眉睫,而这必会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旅程。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方兴未艾 一呼百应 推波助澜 扣人心弦 B. 欣欣向荣 遥相呼应 摇旗呐喊 蛊惑人心 C. 方兴未艾 遥相呼应 推波助澜 扣人心弦 D. 欣欣向荣 一呼百应 摇旗呐喊 蛊惑人心 15.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于中国国家品牌来说,汉语是其中最有历史意义、最有文化内涵,也最具战略价值的一个方面 B. 对中国国家品牌而言,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具战略价值,最有文化内涵,也最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方面 C. 从建立中国国家品牌的角度看,汉语是其中最有文化内涵、最有历史意义,也最具战略价值的一个方面 D. 对中国国家品牌而言,汉语是这个品牌中最具战略价值、最有历史意义,也最具文化内涵的一个方面 16. 在下列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要融入国际社会,就必须打造国家品牌 B. 中国必须打造国家品牌,以融入国际社会 C.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必须强化母语教育 D. 必须打造国家品牌,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答案】14. C 15. A 16. A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方兴未艾: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欣欣向荣: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语境中说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企业家们的神经,说明正在兴起,选“方兴未艾”。 第二处,一呼百应: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遥相呼应: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语境中前文说产业,后面说培训机构,结合意思选用“遥相呼应”。 第三处,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摇旗呐喊:现比喻给别人助长声势,多含贬义。语境中是说培训机构为英语热潮如何,结合语境只能是助长声势,选用“推波助澜”。 第四处,扣人心弦: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多指激动人心。蛊惑人心: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混淆人的思想。语境中说怎样的广告语,“蛊惑人心”有含贬义,结合语境选用“扣人心弦”。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通读划线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对中国国家品牌而言,汉语是这个品牌中”句中,后面用代词复指更好,排除B项、D项; “最有历史意义、最有文化内涵、最具战略价值”三个短语的语序上,历史从属于文化,文化问题又是国家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三者之间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比较合适,排除C项。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结合语境,“中国必须强化母语教育”与下一分句的国家品牌不搭配,排除C项; 下一分句开头是“中国国家品牌”,为陈述连贯,选择“打造国家品牌”作为第二分句结尾,排除B项、D项。 故选A。 17.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殁以六月二日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③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①介词,在;②介词,因为;③介词,被;④介词,替,给。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故选C。 1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惟兄嫂是依 B.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 A项,“惟兄嫂是依”中的“是”语法上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际意义。 B项,“何之”即“之何”,疑问句宾语前置。 C项,为判断句。 D项,“未之有也”的语序应该为“未有之也”,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燕赵之收藏 ③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⑥烛之武退秦师 ⑦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⑨有泉侧出 ⑩单于壮其节 A. ①⑥/②④⑩/③/⑦⑨/⑧⑤ B. ①⑥⑧/②③/④⑦⑨⑩/⑤ C. ①⑤⑥/②③⑨/④⑩/⑦⑧ D. ①⑥/③⑨/④⑩/⑤⑦⑧/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设题,考生可以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根据在句中的位置或所做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①⑥句是使动用法,使……斗,使……退兵;④⑩句是意动用法,认为……迟,认为……壮;③⑨句是名词作状语,向东面,从侧面;⑤⑦⑧句是名词作动词,修建矮墙,继承家业,游泳;②句是动词作名词,收藏的宝物。 故选D。 2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 B. “薨”在古代指诸侯或大官的死。年幼丧父称为“孤”。 C. 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的人。 D. “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初一”称“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用牛、猪各一头叫‘少牢’”错误。祭祀时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故选A。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熟虑也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 ③④⑥ B. ①⑤⑦ C. ②③⑤ D. ①③⑥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对于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今天的意思代入句中,看是否合乎语境。 ②“故事”,古义:成例,旧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④“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 ⑤“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⑦“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⑧“其实”,古义:实际情况(两个词,代词,名词);今义:副词,实际上。 故选D。 2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某学生去看望自己中学时代的班主任,一见面,就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身体还好吧? B. 多年不见,蒙您垂念,我这边说起来事事如意,一切安好,也遥祝您在异乡诸事顺畅。 C. 邻居小伙平时总是西装革履,每次见到他,我都由衷地对他说:“在下真是风度翩翩!” D. 刚才李教授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希望他的发言能为各位抛砖引玉,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久仰”改为“久违”,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C项,“在下”,谦词,称自己。D项,“抛砖引玉”,用没有价值的事物引出有价值的事物之意,比喻用粗浅、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成熟的意见。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 2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新媒体在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传播中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和独立性等优势。由于新媒体所传播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意象信息更为个性、自由、广泛, , 。从实证数据来看, , , , 。 ①使新媒体在遗产旅游地意象的文脉属性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②高度个性、自由和广泛的信息传播内容 ③这将大大增加其所传递信息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④高度互动、即时和独立信息传播方式 ⑤从而增强其实际传播效果 ⑥成为传统媒体的有力补充 A. ⑥⑤②④①③ B. ③⑤④②①⑥ C. ⑥③②①④⑤ D. ③⑥④②⑤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解答此题,③是第二句产生的作用,⑤承接③而来。④②对应开头的两句话,顺序不能乱,①是前面④②内容作用的界定,⑥句总结,并由开头提到的新媒体转到传统媒体,故应放最后。综合B项正确。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不久,“佛系青年”词条火遍网络。不少青年把佛祖的无欲无求思想运用到自身:对待任何事情不争不抢,不求输赢,云淡风轻,随遇而安。 有人说,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些青年心态和生活方式;有人说,这种淡然随性能化解戾气,是压力下的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有人说,说什么“佛”,其实就是懒惰,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还有人说,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根据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作。要求:①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题目;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规范书写,不少于800字。 【答案】事事随大流只能迷失自我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 “油腻大叔”还没走远,“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别误会,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借这个符号,讲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抢着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 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生活节奏快、事业追求高、精神压力大成为常态,一看这文章,心里激灵一下。哪怕扭过头,扒拉两口饭又改文案去了,活不成这样,但也想给它点个赞,转发一下。 朋友圈中,有一个干媒体的哥们的转发打动了我:工作之外,真想这么干!——请注意,他也向往,但加了一个前提。 这让我想起了乔布斯。同款牛仔裤、T恤衫,可能得有十几条不止。脏了随手一换就得,不在这方面花心思。可是,在工作上,一个细节不满意,能把自己和下属都折腾个半死。金庸笔下的张三丰也这样,一件青道袍污秽不堪,人称邋遢道人,但是大节大义不含糊。 云淡风轻、浑不着意好不好?太好了,但必须守住一条:总得有走心的地方。处处不坚持,事事随大流,那只能是淹没于人潮、迷失掉自我。 有所坚持之后的“佛系生活”,本质是断舍离,是极简主义,是聚焦。是心系做实验把怀表搁锅里煮,是撞上大树还道歉,不拘小节,不理细务,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点上,好求一针捅破天。 自然界中,也有“佛系动物”。比如老鹰和老虎,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瞧着可随意了,可是一旦锁定目标,咔嚓一下,闪电一击,也不睡了,也不病了,往往一下毙命。本质上也是抓大放小。如果真是啥也不用心,那是肯定通不过自然选择的大剪刀的。脖子上挂饼不知道转,只能饿死嘛。 除了坚持与随意的辩证法,还有一层分寸感的道理。古人也好闲好从容,但讲究“偷闲”,不从容,人生太急;太从容,生命浪费,其要在度。终日碌碌不是美好生活,但光轻轻松松、敲锣打鼓,美好生活肯定也实现不了。 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围绕“佛系青年”,先解释“佛系青年”是指对待任何事情不争不抢,不求输嬴,云淡风轻,随遇而安的态度。针对这一理解,材料列举了几种人的看法:第一种看法是:这反映了当今社会一些青年的心态和生活方式。第二种看法是:这种淡然随性能化解戾气,是压力下的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第三种看法是:讲“佛”,其实就是懒惰,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第四种看法是: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审题立意:针对“佛系青年”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谈感触与思考。以上四种不同看法可分为两类:第一、二种观点是持支持的态度。 第三、四种观点持反对的态度。材料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典型的时事评论类材料,应围绕“根据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的任务,针对争议表明态度,或围绕“佛系表现”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联系现实,挖出实质,指出利弊,谈出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参考观点:围绕材料重心立意,突出对“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这一生活哲学的评价。支持:体现的是一种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并不是放弃生活,也不是毫无作为。反对:这种生活哲学必然导致不求上进,漫无目的,没有目标追求,不愿背负风险,不希望承担责任,缺乏奋斗、拼搏精神,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辩证:对于生活,无欲无求可以让我们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纷扰,调适心灵,保持心理健康;对于工作、理想等要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点睛:从命题角度看,试题任务驱动明确,试题可写角度多,开放性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选择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切入点来呈现自己对中国的认识,不容易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试题有利于考察学生的胸襟、素养。站位高,视野大,关注时代主题,关注社会发展,这样的题目就是要求考生摒弃“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我”,形成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精神的“大气”。因此,读死书、死读书,思想僵化,思维呆板的考生不易得高分。这样的命题指向能够有效扭转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简单认识,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国情与改革发展,并将个人理想与时代进步有机结合,从而展现成熟的理想信念、饱满的精神状态与良好的综合素质,只是读死书,死读书,就很难高水平地完成此次写作任务。这也提醒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不能以高考为由剥夺孩子们读书看报、了解时事、关注新闻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题能够全面体现“立德树人”的理念,这既是对当下僵化教育模式的“纠偏”,也是对语文命题从改良走向变革的探索,更是为将来高考全方位改革奠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