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年重庆一中高2021级高一下期4月月考 语文测试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游褒禅山记》写游山经过,并由此生发议论,与一般的游记散文相比,构思新颖,别具匠心。‎ B. 对屈原的崇拜,从普通大众到士大夫,从稗官野史到正史,大家都对屈原的美德深信不疑。‎ C. 食品卫生安全重于泰山,学校高度重视,严禁腐烂变质、半生不熟的食材端上学生的餐桌。‎ D. 清明前后,春风如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拂过,长江以南半壁江山都笼罩在了一片暖意融融的春光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这里指《游褒禅山记》构思新颖,使用正确。B项,稗官野史:泛称小说及记载不见经传的轶闻琐事的著述。这里指和正史相对的著述,使用正确。C项,半生不熟:意思是没有完全成熟或未烹煮至可食用的程度,比喻不熟悉;不熟练。这里使用本义,正确。D项,半壁江山:指在敌人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部分国土。这里指长江以南的江山,使用不正确。故选D。‎ ‎【点睛】成语的辨析方法1.看词义,忌望文生义。2.看色彩,忌贬褒颠倒。3.看谦敬,忌词语错位。4.看对象,忌张冠李戴。5.看表达,忌重复赞余。6.看逻辑,忌自相矛盾。7,看意思,忌正反不分。8.看程度,忌轻重失度 ‎2.下列文段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七十年前,经过百年战动荡的中国千疮百孔,斑驳陆离。面对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针对西方的各种封锁措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带领全国人民战胜国难,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闻不如一见,无论你身在何处,当你踏上这片土地时,你一定能感觉到如今的中国万象更新,生机勃勃。‎ A. 斑驳陆离 B. 云谲波诡 C.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D. 百闻不如一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斑斓绚丽。这里应指中国经历战争后的衰败景象,使用不正确。B项,云谲波诡: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这里指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使用正确。C项,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意思是指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这里指针对西方的封锁采用各种办法应对,使用正确。D项,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指听别人说多少遍,也不如自己亲自看一下,表示多听不如亲见的可靠。这里指亲眼看看新中国的变化,使用正确。故选A。‎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虽然苏轼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屡次遭受贬谪,流离失所,甚至穷愁潦倒,但我们见到的依然是一个乐观豪放的苏轼,一个超然于大地、飘浮于半空、豪情万丈的苏轼。‎ 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学之士常常以“济苍生、安社稷”为己任,但遭弃用,受贬谪,时时干扰着他们匡扶社稷的美梦。苏轼好佛,但他没有因佛教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苏轼饱读儒家经典,但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妄自菲薄)走向堕落;苏轼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没有因此看破红尘而洁身自好(明哲保身)。因此苏轼不像有些意气风发(慷慨激昂)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一败涂地)。他没有在东坡雪堂里消弥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怀观道”,以求对生活更深的理解,总是让自己不断地发展进步。‎ ‎3. 文中划横线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穷愁潦倒 B. 匡扶社稷 C. 消弥 D. 澄怀观道 ‎4. 文中加点词语不能被括号中词语替换的一项是 A. 自怨自艾(妄自菲薄) B. 洁身自好(明哲保身)‎ C. 意气风发(慷慨激昂) D. 一蹶不振(一败涂地)‎ ‎【答案】3. C 4. D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逐项识别字形正误。考生平时应注意积累这方面的知识。本题C项,“消弥”应为“消弭”。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自怨自艾:本义是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仅指悔恨。妄自菲薄:本意是自暴自弃,后来也引申为过分看轻自己。语境是他没有因宦海沉浮而悔恨或看轻自己,可以替换。B 项,洁身自好:指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明哲保身: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如今也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现多作中性词使用。这里指苏轼没有因看破红尘而只知保全自己,可以替换。C项,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慷慨激昂:指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这里指苏轼不像青年们精神振奋,可以替代。D项,一蹶不振:意思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两者意思不同,不能代替。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之外的传统文学样式,兼有诗歌散文之长,内容______,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它与生活______,凡身边事、眼前景皆可入对联,欣赏对联,不仅能提升人文知识,了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对联最早出现于三国,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______。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作对联需要对每个字反复推琢磨,但是又要求不见斧凿之痕,______,宛若天成。‎ 对联分类繁多,不同场所应使用不同的对联。比如一中项家书院“承百年老院明礼崇德,继一中辉煌求知求真”、重庆湖广会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南岸慈云寺望江亭“极目高秋遥送两江云水,会心深处默对一树菩提”、沙坪公园濯静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5.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包罗万象 休戚相关 源远流长 一气呵成 B. 灿若繁星 息息相关 经久不衰 信手拈来 C. 包罗万象 息息相关 源远流长 信手拈来 D. 灿若繁星 休戚相关 经久不衰 一气呵成 ‎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能增长人文知识,见识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修养情操 B. 不仅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还能增加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 C. 不仅可以增长人文知识和风俗人情,还能够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D. 不仅能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灿若繁星:比喻才能出众的人很多,语境表达的是对联包含的范围很广。因此选用“包罗万象”。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语境说的是对联与生活关系紧密,没有利害和祸福的意思,因此选用“息息相关”。源远流长: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身体健壮的外表,或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状态。语境表达的是对联历史悠久。因此选用“源远流长”,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一气呵成: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或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语境强调对联不能有斧凿之痕,能自由地运用材料。因此选用“信手拈来”。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A项,搭配不当。“见识”不能与“风土人情”搭配。“修养情操”搭配不当,“修养”的意思是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或者指养成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B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可以增长人文知识,了解风俗人情,还能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C项,成分残缺。缺“了解”,与“风俗人情”搭配。故选D。‎ ‎7.文中不同场所对应的对联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 一中项家书院“承百年老院明礼崇德,继一中辉煌求知求真”‎ B. 重庆湖广会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来来来认认真真想想事,忙忙碌碌暮暮朝朝坐坐坐潇潇洒洒宽宽心”‎ C. 慈云寺望江亭“极目高秋遥送两江云水,会心深处默对一树菩提”‎ D. 沙坪公园濯静亭“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话流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形式是对联题。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结构、词性、字数、平仄等角度思考。本题D项,“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的意思是:比喻读书刻苦认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读书,而忘了一天过去了。内容上不适合沙坪公园濯静亭。故选D。‎ ‎【点睛】对联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 ‎8.“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畏之感,使人服膺”(《乡土中国》)。中国人待人以礼、言谈重礼、语词得体合礼是我们的优秀传统。下面句子中不合礼的一项是 A. 昨日本拟一电相告,以小轮船不来,故不能发,想正悬念。今特琐琐相告,可并禀高堂。(梁启超《与娴儿书》)‎ B. 欣闻母校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校庆邀请函回函)‎ C. 犬子在光明大道2号新开汽车工坊,欢迎新老朋友惠顾,(父亲在朋友圈发布的儿子店铺开张信息)‎ D. 选科分班结束后,学生对老师说:“承蒙老师上学期的雅教,我受益良多,今后若有机会还请老师不吝赐教。”(师生道别)‎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对应用文的格式、表达习惯等有一定了解,首先仔细审读题干,再依据题干仔细阅读题目,特别注意有无语病,表达是否得体,格式是否正确等。本题A项,高堂指父母,在这里指母亲。C项,犬子,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惠顾,指光临,用于商家欢迎顾客。D项,雅教,指对方的指教。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以上都合乎礼的要求。而B项“躬临”是亲自到达的意思,这个词是对别人到达你处的敬称,用在此处不妥。故选B。‎ 二.古代诗文阅读(52分)‎ ‎(一)文言文阅读(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青主善书画 ‎[清]徐珂 傅青主以书画著,不轻为人作。尝有友求画,傅谓:“画虽末艺,然必须笔补造化,我每作画,先择其时,非遇良辰不下笔。今重违①君意,约以中秋夕为期,如天气晴爽,风定月明,当准备纸笔。”‎ 至日,果晴爽,友大喜,知其嗜酒,乃与痛饮,自晡至昳②,始罢席。乃命侍者为研浓墨,骈两几,铺丈长玉版纸于上,又取铁界尺镇纸四角,谓俟月上东向,秉烛为之。少焉,月出,乐甚,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独白命笔。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友见其满头皆墨,汗下如雨,急取水为之浣濯,遣人送归。‎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傳名,丐书庵额,以僧无行,不许,僧谂③某与傅善,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既思得一法,乃沽佳酝招饮,又预作五绝诗一首,以打钟庵三字嵌诗中,乘微醺,自握笔书此诗,屡书,屡自拉弃之。傅睨之而笑,甲:“家有屏,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甲喜曰:“幸甚。”遽索纸,纵笔为之,甲请曰:“既赐书,即求署款。”傅笑而许之。甲刓④三字授僧,榜于门。‎ 一日,傅偶过庵前,讶额署己款,笔意确是,注视之,沉思良久,忽忆前为甲书屏中有此三字,始悟为甲所卖,遂与绝交。‎ ‎(节选自《清稗类钞·艺术类》)‎ ‎[注]①重违:难违,②昳;太阳偏西。③谂:通“审”,详细了解。④:剜,挖。‎ ‎9. 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谓俟月上东向 俟:等待 B. 始罢席 始:开始 C. 以僧无行 行:品行 D. 僧谂某与傅善 善:交好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画虽末艺 虽一毫而莫取 B. 乃命侍者为研浓墨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急取水为之浣濯 于人为可讥 D. 以僧无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1.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为甲所卖 A. 客有吹洞箫者 B.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有碑仆道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B.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C.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D. 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 ‎13. 下列四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命侍者取所研浓墨一巨钵,置旁几,屏退诸人。‎ 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 B. 京师打钟庵落成,僧慕傅名,丐书庵额。‎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 C. 欲书此诗刻其上,顾不善涂鸦。‎ 我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 D. 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 当时傅青主己醉,便说:“我为什么要替你书写?”‎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青主对创作有严格的要求,每次创作都必须先选择时机,遇到了良辰才肯下笔。‎ B. 友人为了求得傅青主的画,置酒与之痛饮,因此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没能如愿。‎ C. 甲为了回报和尚,设计骗取了傅青主的真迹,最后却因此断送了与傅青主的交情。‎ D. 本文通过对傅青主的动作和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位富有鲜明个性的书画家形象。‎ ‎15. 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啖以重金,令转乞。甲不敢遽达,又虑无以报僧。‎ ‎【答案】9. B 10. D 11. C 12. D 13. D 14. B ‎ ‎15. 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冒然转求,又考虑到没有回报和尚的办法.‎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始罢席”的“始”应解释为“才”。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考查“之”字用法和意义。A项,“虽”分别为虽然,即使;B项,“乃”分别为连词于是、就,副词表判断 C项 ,“为”分别为介词替、给,介词在;D项两个都是连词,因为。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本题例句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A项是定语后置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于”表被动,D项是神略句,有碑仆(于)道。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可用排除法。这句正确断句是: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远立窃窥”是谓语,不可断开,排除AC项;“背后”是一个整体的名词,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D项,时傅醉矣,曰:“我为汝代笔如何?”应翻译为“我替你代笔怎么样?”其中“为”应是“替、给”而不能解释为“为什么”。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B项,“置酒与之痛饮,因此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而没能如愿”错,原文是“友远立窃窥,但见舞蹈踊跃,其状若狂,友径趋至背后,力抱其腰。傅狂叫,叹曰:‘孺子败吾兴,奈何!’遂掷笔搓纸而辍。”可见,败坏了傅青主的清兴的是友人窥视并从背后抱住他的腰。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啖,引诱;啖以重金,介词结构后置句,“以重金啖”;转乞,转求;遽,冒然;无以,没有……的办法。‎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傅青主凭书画著称,但不轻易为人创作书画。曾经有个朋友来求画,傅青主说:“画画虽是微不足道的技艺,但是要用画笔描摹自然,我每次作画,都要先选择时机,不遇良辰不会动笔。今天难以违背您的意思,就约定在中秋夜,如果天气晴爽,没有风而且月色明亮,就准备纸笔为您作画。”‎ 到了那一天,天气果然晴爽,朋友很高兴,知道傅青主喜欢喝酒,就和他痛饮,从午后一直喝到太阳偏西才停止宴饮。于是让侍者研了浓墨,拼了两张几案,铺上一丈多长的玉版纸,又拿出铁界尺压在纸的四角,说等到月上东方,拿着蜡烛作画。过了一会,月亮出来了,他很高兴,让侍者取来一大钵研好的浓墨,放在旁边的几案上,让周围的人都退下,独自提笔作画。朋友站在远处窥视,只见他手舞足蹈,那样子像发了狂似的。朋友径直快步地走到他背后,用力抱住他的腰。傅青主狂叫起来,叹息说:“你败了我的雅兴啊,怎么办!”于是扔掉笔揉烂纸停止作画。朋友见他满头是墨,汗如雨下,急忙拿水替他洗干净,派人送他回去。‎ 京师打钟庵落成,庵里的和尚仰慕傅青主的名声,请求他题写庵上的匾额。因为那和尚品行不好,傅青主不答应。那个和尚深知甲某和傅青主关系很好,便用重金引诱甲某,让他向傅青主转求。甲某不敢贸然转求,又考虑到无法回复和尚,后来想到一个办法,于是买来好酒请傅青主宴饮,又预先作了一首五绝诗,把“打钟庵”三个字嵌入诗中,趁着微醉,自己拿笔写起这首诗,多次书写,又多次亲自撕毁丢弃。傅青主斜视他笑了起来,甲某说:“家中有个屏风,想写下这首诗刻在它上面,只是我不擅长书写。”当时傅青主已醉,便说:“我替你书写,怎么样?”甲某高兴地说:“非常荣幸。”傅青主马上要来纸张,放手写了起来。甲某请求说:“你既然赐予我书法,就再请你写下自己的名字。”傅青主笑着答应了。甲某挖下“打钟庵”这三个字交给和尚,和尚把它贴刻在门额上。‎ 有一天,傅青主偶然从庵前经过,惊讶地发现匾额上题写着自己的名字,笔法的确是自己的,他注视着,沉思很久,忽然回忆起先前替甲某书写的屏风诗有这三个字,才醒悟到被甲某出卖了,于是就与甲某断绝交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庐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 服:承受,承当 B. 岁比不登,盗贼满野 登:登山 C. 庶几有隐君子乎 庶几:或许 D.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 适:恰好 ‎1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 是谓求祸而辞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 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 险以远,则至者少 D. 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8.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 吾安往而不乐 B. 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C. 而今安在哉 D. 而又何羡乎 ‎19. 下列句子中,全部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 ‎①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②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 ‎④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⑥ D. ①③⑤‎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若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都可使人快乐,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 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胶西但并没有完全磨灭建功立业的理想。‎ C. 描写超然台四方胜景和四季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境况下获得快乐,突出了超然的思想。‎ D. 作者在文章篇末点题,并给高台取名,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和豁达胸怀。‎ ‎21. 把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答案】16. B 17. D 18. B 19. A 20. D ‎ ‎21.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B项,“岁比不登”意思是“连年收成不好”,“登”意思是“成熟”。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考查“之”字用法和意义。本题A项,“乎”,分别为介词,相当于“于”,在;形容词词尾,……地。B项,“而”,分别为表并列,表转折,却。C项,“以”,分别为目的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D项,两个“之”都是主谓之间,不翻译。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判断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本题ACD项都是宾语前置句,分别为“往安”“在安”“羡何”,而B项“又怎能知道哪个胜、哪个负呢?”,不是特殊句式。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可用排除法。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是说作者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时遇到的饥荒,是客观情况,不能表现“超然物外”思想;④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是描述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的状况,是客观情况,不能表现“超然物外”思想;⑤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是说作者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是“超然物外”的结果,不能表现“超然物外”思想。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可用排除法。本题D项,“并给高台取名”错,“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应是弟弟子由给台子取名。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因,凭借,靠;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葺,修整;新之,使动用法,让它焕然一新。‎ ‎【点睛】断句技巧:一、通文意,分层次。二、标名(代)词,定主宾。三、看虚词,找位置。四、用语法,辩句式。五、明修辞,巧判断。‎ 参考译文:‎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 ,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 ‎(元)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含,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注]诗眼:诗人的洞察力。孔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投老:临老,到老。‎ ‎22. 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此曲上片咏史,下片抒怀,借感叹古今的兴亡盛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 B. 起首两句在上下千载、纵橫万里的时空背景上,赞颂圣贤与英雄豪杰,感慨王朝兴衰、个人得失。‎ C. 没有车马红尘的喧扰,读“万卷”书,饮“春水”茶,山中归宿宜人可慰,结尾感情由浓转淡。‎ D. 张可久散曲以典雅清丽著名,此曲亦然,古今融汇,情景交融,语言华美绚烂,风格婉约。‎ ‎23. 下面有关曲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诗思接千古,视通天涯,结构严谨,虚实结合,意境阔大,余韵耐人寻味。‎ B. 首句总写兴亡盛衰的虚幻,再以“孔林”、“吴宫”、“楚庙”三句具体印证。‎ C. “茅舍”、“村家”、“山中”既照应题目,又突出了隐居环境幽古。‎ D. 末尾紧扣“山中何事”的反问,描写诗人酿酒饮茶恬淡安宁的隐逸生活。‎ ‎24. 诗眼是一首诗中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字或一个词,用以表达诗人全篇的思想感情,是整首诗的精髓,有人认为本曲的诗眼是“兴亡”,也有人认为是“梦”,是“倦”,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2. C 23. D ‎ ‎24. 找出诗眼,如“倦”,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古今兴亡建功立业的厌倦之情和勘破世情饱尝世态炎凉之苦的凄苦之情,同时又为后文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作铺垫。‎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结尾感情由浓转淡”错,虽然这里仅有简陋的茅舍,但有诗书万卷。喝着自酿的松花酒,品着自煎的春水茶,幽闲宁静,诗酒自娱,自由自在。表现作者诗酒自娱的恬淡情怀。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形象、手法、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反问”手法判断错误,应是“设问”。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题型为“炼字”题的“诗眼”题。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选择动词或形容词,或能概括全诗主旨的词。(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本题选择哪一个都可以,但要诗句具体分析内涵及表达的情感。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古到今兴盛、衰亡只是弹指一挥间,沧海桑田、浮云苍狗繁华一梦,作者已厌倦了这种虚无缥缈的生活。这一个“倦”字用的非常到位,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古今兴亡建功立业的厌倦之情和勘破世情饱尝世态炎凉之苦的凄苦之情,同时又为后文写归隐山中的淡泊生活和诗酒自娱的乐趣作铺垫。‎ ‎【点睛】“词眼”一般是指一首诗、一阕词中最为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诗眼”、“词眼”以动词、形容词居多。“诗眼”、“词眼”通常是全篇主旨所在。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词)的妙处。答题时不能孤立该字泛泛而谈,必须把该字(词)放入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和情感来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诉说许多小人嫉妒诽谤其德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自己身处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社会而内心痛苦。‎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游褒禅山记》中表达“峰险景无限”之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6)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 ‎【答案】 (1).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 谣诼谓余以善淫 (3). 固时俗之工巧兮 (4). 偭规矩而改错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8). 常在于险远 (9). 哀吾生之须臾 (10).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蛾、诼、偭、舳舻、旌、须臾、嫠”字。‎ 三、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共享经济”的概念早在1978年就由美国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琼·斯潘思提出,最近几年这一经济现象开始流行,主要包括一个由第三方创建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市场平台。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商业机构、组织或者政府,个体借助这些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或者筹集资金。‎ ‎(摘编自曾响铃《“共享经济”改变了什么》,《大众日报》2015年7月22日)‎ 材料二:‎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手段,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因而,同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共享经济带有天然的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同时也蘊藏由此而生的风险。有调查指出,约39.9%的受访者对拼车服务的安全有所顾虑;在私厨服务领域,69.1%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陌生人。信任和理解,已经成为共享经济成长过程难以回避的命题。单车的乱停乱放,让中国再一次成为“自行车王国”;网约车与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纷争,在多个城市的街头上演;知识的分享,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等等。共享经济的发展,给治理带来了更多的难题,‎ ‎(摘编自盛玉雷《共享经济如何优雅走向明天》,《人民日报》2017年1月19日)‎ 材料三:‎ 图1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场交易额增速 图2 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 ‎(摘编自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共享经济:从起步期向成长期加速转型——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光明日报》2018年3月29日)‎ 材料四:‎ 共享经济是近年来的经济亮点。以共享住宿领域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目前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房源数量已达300万套,去年接待房客7600万人次。平台上的房东、管家、摄影师等服务者人数约为200万人,基本上每增加1个房东,就能带动2个兼职就业。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己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 ‎(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5月18日版)‎ 材料五:‎ 虽然欧盟多次强调对于共享经济要予以支持,但是现实情况中各地对共享经济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比如,伦敦对共享经济的包容程度就远高于其他地区。根据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拥有全球十分之一的共享经济业务,高于法国、西班牙和德国的总和。与荚国不同,欧洲一些国家因为缺少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监管条款,而抵制了共享经济的扩张。其中,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地的法院宣布,对Uber这类非专业司机驾驶服务的推广是违法的。此外,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地也已开始针对“共享住宿”收取税费。‎ ‎(摘编自《共享经济治理:历史镜鉴与域外经验》,《国家治理周刊》总第137期2017年5月7日)‎ ‎26.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本质上,共享经济能满足迥异的个性化需求,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 B. 共享经济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借助机构、组织和政府等创立的第三方平台,交换闲置物品、分享经验或筹集资金。‎ C. 从交易额增速和融资额来看,医疗分享、共享金融和生产能力位居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众多领域最后三位。‎ D. 共享住宿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不仅盘活了现有房源,而且吸纳了管家、摄影师得人员就业。‎ ‎2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共享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社交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 B. “共享经济”这一概念由外国学者提出,但跟欧洲一些因家相比,最近几年我国共享经济实践较为丰富。‎ C. 在2017年,医疗分享的融资额相对较小,但是其交易额的增速却较快,这显示出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D. 共享经济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在欧洲地区,英国共享经济业务领先于法国和德国。‎ ‎28. 对于我国发展共享经济,你认为应如何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请结合村料简要概括。‎ ‎【答案】26. B 27. A ‎ ‎28. ①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监管力度。②相关机构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发布相关消息,为投资和消费提供重要参考。③推进共享经济与其他产业的合作。‎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但未必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错误,根据原文第二则材料中的“不难看出,创新的不只是交易方式、交易对象,更是共享的价值理念”,应改为“至少要创新交易方式、交易对象”。C项,“知识技能、生活服务和房屋住宿”在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市交易额增速中是前三甲,但在2017年我国共享经济主要领域融资额中,前三甲为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知识技能。D项,“以300万套房满足7600万人住”属于强加关系。故选B。‎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A项,“其生产、销售等环节都带有体验并及时改进的优势”,无中生有,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无据推断。故选A。‎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整合时注意归大类。根据材料二,“单车的乱停乱放……对原创内容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形成要点①;根据材料三中的图表,可形成要点②;根据材料四“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乡村民宿己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之一”可形成要点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各题。‎ 背叛饮烟 胡宗波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29.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语言朴实生动,自然隽永,善用比喻等修辞,却没有斧凿痕迹,形象贴切,具有极强的生活气息。‎ B. 父母辛苦的劳作,同村人的冷嘲热讽,我离家之后的“无根状态”都是我“背叛炊烟”的“成本”。‎ C. 文中划线的句子将我怀揣希冀归乡,与对现实的失望形成对比,表达出我对炊烟即将被替代的担忧。‎ D. 作者说“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有着非常强烈地排斥。‎ ‎30. 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31. 文章题目叫“背叛炊烟”,其中“背叛”是何含义?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种“背叛”的看法。‎ ‎【答案】29. D 30. 写出了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不被理解做铺垫。 ‎ ‎31. (1)“背叛”的含义:①“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以知识改变命运,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②写出他失去故乡的孤独与愧疚:③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2)联系实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本题D项,“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表述不正确,作者并无此意。故选D。‎ ‎【30题详解】‎ 此题考查段首在文中作用。解答此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结构角度: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本题“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写出了鄂西南山区的人对炊烟、故土的依恋及他们生活、思想的禁锢;手法上,与后文我的父母及我背叛炊烟形成对比,另外,为下文我们不被理解做铺垫。‎ ‎【3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情感主旨,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在这个基础上联系实际,对问题做个性化解读。无论怎么解答都要立足文本。本题理解“背叛”的含义,可由浅入深。从“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总结出“‘我’走出贫穷封闭的农村,以知识改变命运,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裉,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总结出“他失去故乡的孤独与愧疚”;“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总结出“现代文明逐渐替代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这种“背叛”的看法,可以认为“背叛”实质是一种进步,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背叛,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农村对“炊烟”的背叛,代表现代文明的进步。对有些老旧的传统我们不必过分留恋、怀念,还是应该往前看。‎ 四、写作(60分,其中卷面10分)‎ ‎3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 ‎(2)电影《流浪地球》中,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刘培强,希望启动亲人通话功能让儿子刘启回到保护人类的地下城。‎ 刘启说:“跟他有什么好说的!”“你有什么资格替我做决定!”‎ ‎(3)在面临选科的时候,一学生与父母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父母希望他能选择物理,而他坚持选择了历史。为此父母非常生气,说他不听劝告;该生则委屈地说父母不理解自己。‎ 你如何看待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写一篇文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答案】不可逾越的“鸿沟”?‎ ‎ 电影《流浪地球》中刘启父子的矛盾,高三选科时父母与子女的争执,材料中所体现的亲情式微,并不是个别现象。‎ ‎ 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代沟的产生并非全然是新时代的影响,而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见到这道鸿沟之时都无需将其当成可怖的新生病毒或愚昧的封建残留。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 与任何一道桥相同,第一步应当是“打基础”。普通的桥梁为保证其稳固性,通常需要可靠的基柱,而亲子沟通桥亦是如此。“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首先父母在沟通的建立时不应把自己的架子摆得过高,导致子女在开口之前先有了距离感,应该给予子女足够的尊重和平等的信任。其次,为人子女的一方则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不是低人一等但更不是混世大魔王。正如费孝通所言“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触摸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百善孝为先”是古语,我还要说“百孝敬为先”。信任的建立终究是相互的真心。‎ 在基础牢固以后,需要从两头铺放材料。普通的桥可以选用石料或木板,钢筋或水泥,而亲子沟通桥也是这样。“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微信看作是和子女沟通的主要渠道,越来越多的子女仅在有钱财需求的情况下才联系父母。其实,这种以“打钱”为主要沟通手段的途径本身是存在问题的。电话、短信的本质与微信差距不大,而书信、纸条则比屏幕的冰冷暖心。固定的家族聚餐则是最佳的沟通途径,面对面地坐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闲聊,远比透过有理无情的数字网络的明码标价的寒暄来得真切。‎ 如果桥已径顺利地搭成了,那么我们便可将其投入使用。普通的桥有专业维修队时时进行危险排查,常常对其维修护理,而亲子沟通桥亦不例外。“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无论造成损失的责任在哪一方,作为受益者和建造者的双方都应该承担维护修理的责任。维护是需要双方共同发力的。世间没有解释不清的误会,也没有“平反”不了的“冤案”,解决问题、修复磨损时应立足于“基础”与“材料”,否则“桥”分崩离析,付出也都会功亏一溃。‎ ‎ 代沟仅是代沟,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但跨过它需要繁复而漫长的搭“桥”过程。‎ ‎ ‎ 也许有人会觉得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亲情式微是一种必然。而我认为,这绝对不能成为中国人的结局。在现代社会中,都是“小家”构成“大家”,部分影响整体。放在西方的浪潮中,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应先保证“小家”的稳固。近年来“家”的概念被常常提及,而“家风”、“常回家看看”等语言也应运而生。只有保护住了维系一个家最重要的亲情,中国才能在时代变革中屹立不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本作文这个题目牵涉的概念和关系比较多,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如果对所给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概括,我们就可以把握住材料的整体意义和核心。材料共分二大层次。第一则材料谈子女对父母的态度,关键词是孝顺。第二、三则材料是表现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则是说子女不理解父母 的良苦用心,第三则是说子女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分析,结合写作要求“你如何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可知,本文写作的对象是新时代下要建立一种怎么样的亲子关系。具体而言,凡是只谈“孝顺”的属于偏题,应当站在当下中国时代发展的高度上,对亲子关系的优劣作出评判,并提出一种新时代的理想的亲子关系。‎ 参考立意:‎ ‎1、从子女的角度,多体谅父母,多触摸他们的内心世界,不要一味拒绝、逃离 ‎2、从父母的角度,勇敢放手,不过多干预,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3、从双方的角度,在尊重父母和子女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搭建良性的互动平台,寻求适当的沟通方式。 ‎ 可用素材:‎ ‎1、而真正解决矛盾,需要充分的交流,父母孩子的共同努力,当今中国家庭无疑是缺乏交流的,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年轻孩子屏蔽了父母,以为切除了争吵的手段就能使矛盾自然消弭。其实大谬!停止一切交往自然使矛盾无所寄托,但也斩断了亲情的纽带,人到底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人这样无情!于是我们需要有效交流。‎ ‎2、区别于无效交流,有效交流是理性而非感性的。许多人认为维系家庭的是亲情,只要孩子足够尊重父母,父母足够爱孩子,矛盾就可以缓解。然而一切维系于情感这类脆弱事物的东西都太易磨损,一场风波,一次意外甚至一个阴雨的坏天气都能使其崩塌。因此,维系家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非全然赞同,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交流的目的,是交换意见而非说服对方,是使双方互相了解的过程,是使父母明白孩子的想法,孩子知晓父母关切的过程。交流的目的并非趋于统一,而是“尽管不赞同,但我承认你的逻辑”,是真正达成稳定的和解。‎ ‎ 3、古代中国提倡“愚忠”“愚孝”,子女在指出父母错误时要“怡吾色,柔吾声”,在承受父母责骂时要“号泣随,鞑无怨”。近代以来。这种毫无原则的尊敬和服从已经少了很多,然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力仍不容小觑。许多父母倚仗着自己阅历丰富,有一种“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的自信,对子女的人生指手画脚,并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诚然,这种行为的出发点自然是好的,是为了避免子女走自己的错路,但有时,这样也未必能使孩子有一个好的结局。‎ 参考结构:‎ 开头写在任何时代背景下,父母与子辈间的观念差异,即代沟,是不可避免的。要跨过这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需父母与子女双方合作共同搭“桥”。接着写三则材料表现出的认知差异,桥”的基础即是沟通的基础,主要在于双方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然后写“桥”的材料依然有多种可选,这是说建立沟通的多途径和多方式。“桥”在使用过程中难免有磨损甚至出现间隙,需要使用者兼维护者在它们造成桥体崩塌之前进行处理。最后写搭“桥”本身是一门繁复而漫长的艺术,且与诸君共勉之。‎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