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会宁四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日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诚信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信任的缺失——已是一个公认的事实。 其原因还得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现在有些人把诚信的缺失归咎于市场经济,这种认识水平比起严复来不知倒退了多少。 其实,诚信的缺乏正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尚不够成熟,其规则和秩序未能建立健全并得到维护。而之所以如此,近因甚多也甚复杂,远因一定可以追溯到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西方人文传统中有一个重要观念,便是人的尊严,其经典表达就是康德所说的“人是目的”。按照这个观念,每个人都是一个有尊严的精神性存在,不可被当作手段使用。一个人怀有这种做人的尊严感,与人打交道时就会有一种自尊的态度,仿佛如此说:这是我的真实想法,我愿意对它负责。这就是诚实和守信用。他也会这样去尊重他人,仿佛如此说:我要知道你的真实想法,并相信你会对它负责。这就是信任。可见诚信和信任是以彼此共有的人的尊严之意识为基础的。相比之下,中国儒家的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也许有人会说,“信”在儒家伦理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错,孔子常常谈“信”,《论语》中论及诚实守信含义上的“信”就有十多处。但是,在儒家伦理系统中,“信”的基础不是人的尊严,而是封建等级秩序。所以,毫不奇怪,孔子常把“信”置于“忠”之后而连称“忠信”,例如“主忠信”“言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等。可见“信”是从属于“忠”的,诚实守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卑和血缘上的亲疏。在道德实践中,儒家的“信”往往表现为所谓仗义。仗义和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信任是独立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各人有自己的人格、价值观、生活方式、利益追求等,在这些方面彼此尊重,绝不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合作做事时都遵守规则。仗义却相反,一方面抹杀个性和个人利益,样样求同,不能容忍差异,另一方面共事时不讲规则。在中国的商场上,几个朋友合伙做生意,一开始因为哥们儿义气或因为面子而利益不分,规则不明,最后打得不可开交,终成仇人,这样的事例不知有多少。 毫无疑问,要使诚信和信任方面的可悲现状真正改观,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不过,基于上述认识,我认为同时很有必要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使国民素质逐步适应而不是严重阻碍这个市场经济健全化的过程。 (摘编自周国平《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诚信缺失的原因,不应归咎于市场经济,只能从我们自己身上寻找。 B. 诚信之所以缺乏,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国民素质。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信”与信任貌似相近,实则属于完全不同的道德谱系。 D. 要使诚信和信任的缺失得以真正改观,只能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诚信缺失的现状,文章主要论证了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的办法。 B. 文章将诚信缺失的原因分为近因和远因,并主要从文化传统上加以论述。 C. 文章分析论证了“信”在儒家伦理中的重要位置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表现。 D. 文章对比论证了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人的尊严的概念上的区别与联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只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才能改观诚信和信任缺失的现状。 B. 如果认真检讨文化传统,就完全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的问题。 C. 儒家文化传统中缺少人的尊严的观念,因而诚信和信任就缺乏深刻的精神基础。 D. 因为儒家的“信”主要是对他人的服从和仗义,所以可能造成信任缺失。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项,与原文第2段对照,可知“不应”与“只能”错误,“市场经济”也是原因之一;故应为“不应只归咎”“还应”。B项,由原文第3段第二句可知,不是“根本原因”,而是“远因”,不是“国民素质”,而是“文化传统和国民素质”。D项,与原文末段对照,可知“只能”表述错误,原文为“同时”,文中表述为“根本途径是发展市场经济,完善其规则和秩序”。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原文第3段中只阐明了“区别”,而没有阐明“联系”。所以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由原文第5段可知,认真检讨我们的文化传统,只是能够解决诚信和信任缺失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可见“如果……就……”与“完全”两处都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牧场 李娟 传说中最好的牧场是这样的:那里“奶水像河一样流淌,云雀在绵羊身上筑巢孵卵”——充分的和平与丰饶。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停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前来收购马匹的一位生意人告诉我:再过两年——顶多只有两年时间,就再也看不到这样搬家游牧的情景了!从明年开始,南下的羊群到了乌伦古河畔就停下,再也不会继续往南深入。 我大吃一惊:“也太快了吧?” 我的反应很令他生气。他放下茶碗,庄重地面朝我说:“你觉得我们哈萨克受的罪还不够吗?” 我噤声。其实我的意思是,虽说这种古老的传统生产方式本身正在萎缩,但这么突然的大动作,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该是多大的冲击和摇撼啊。 过了半天我忍不住又问:“是真的吗?有上面的文件?” 他说:“文件肯定有。反正大家都这么说嘛。” 其实我还想问:“你们觉得定居好吗?”再一想,真是个蠢问题。定居当然好了!谁不向往体面稳定、舒适安逸的生活呢? 荒野终将被放弃。牧人不再是这片大地的主人。牛羊不再踩踏这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秋天的草籽轻飘飘地浮在土壤上,使之深入泥土的力量再也没有了,作为它们生长养料的大量牲畜粪便再也没有了,荒野彻底停留在广阔无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终将被放弃。 而在北方,在乌伦古河两岸,大量的荒地将被开垦成农田,饥渴地吮吸唯一的河流。化肥将催生出肥大多汁的草料,绰绰有余地维持畜群度过漫长寒冬。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在这无可凭附的荒野,人又能依赖什么呢?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强。 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说中的牧场如诗如画,而现实的牧场却如此荒凉、寂寞和无助,两者强烈的反差给“我”和读者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B. “我”对牧民们今后冬季不再继续往南深入感到惊讶,是因为“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 C. 文章善于借助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比如对黄昏斜阳下荒野白草的细致描写,就衬托了“我”内心的寂寞。 D. 本文语言颇具特色,既生动细腻,又亲切自然,句式整散结合,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独特的感触和真挚的情感。 5.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6.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①默默无声,字面意思是不声不响,一句话也不说;②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和希望”可言的人生状况;③在荒凉、贫瘠、寂寞、无助的生活环境中,青春暗淡,生活贫寒,爱情难觅,希望渺茫,构成牧人苦痛的人生。他们饱受挫折和灾难,其人生毫无光彩,没有值得骄傲和宣扬的地方。 6. ①对哈萨克牧民游牧生活的艰辛的同情,以及对牧民常年在荒野中倔强生存的敬佩;②对未来牧民生活更加舒适稳定的喜悦,以及对牧民突然被改变生活方式后生活和心理会受到较大冲击表示担忧;③对牧场被放弃、生态可能遭到破坏的忧虑。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我’觉得舒适安逸的定居生活未必适合习惯了游牧的民族”分析不正确。“我”之所以惊讶,主要是担心突然而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给牧民的生活和心理造成太大的冲击和摇撼,让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相关表述见原文第5段。 5.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充分结合上下文,紧紧抓住句中的关键词。“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就这个句子而言,关键在吃透“默默无声”一词的字面含义及语境意义。结合上下文考虑,画线句子回答的应该是前文中“牧人的一生呢”,应是指出其人生困境。从语境意义来看,主语是“青春”“财富”“爱情”“希望”,谓语是“默默无声”。可见运用了拟人手法,表明了牧人没有“青春、财富、爱情、希望”可言的人生苦痛。 点睛:分析鉴赏散文的情感要抓住文中那些能直接或间接体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就本文而言,作者表达的情感比较丰富,要注意仔细梳理。答题时一方面要答出情感的类别,即什么样的情感;另一方面还要答出这种情感倾注的对象,是对物还是对人。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研究发现,创新型的智能共享单车在进入城市不到一年时间里,成为小汽车、公交、地铁外的第四种重要交通工具,实现了“自行车王国”的人性化复兴。智能共享单车代表着和谐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完美结合。不仅带回了自行车川流不息的生活气息,还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共建,推动了城市文明、低碳、智慧、健康的发展。 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由29.8%明显下降至26.6%,而自行车骑行的占比由5.5%翻了一倍至11.6%。共享单车还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卓越贡献。以智能共享单车摩拜平台为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骑行总距离超过25亿公里,减少碳排放量54万吨,相当于多种了3000万棵树。此外,共享单车在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以北京为例,当出行距离小于5km时,92.9%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比小汽车更快。 共享单车的兴起不仅可以缓解道路拥堵,对节省城市空间,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也多有助益。以北京为例,一辆小轿车的停车位可供约10辆共享单车停放,如有更多人选择以骑行替代开车,则共享单车可为北京节省约5个鸟巢面积的城市空间。 (摘编自《2017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 材料二: 从用户的出行场景来看,高达62.9%的用户使用共享单车完成地铁站/车站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共享单车目前主要投放的地点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车站/地铁站和目的地之间容易形成短途出行的高频需求。49.5%的用户会在步行过程中看到单车就使用以节省出行时间,这说明随机偶遇式的用车出行场景非常多,单车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可见用户使用共享单车的出行率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紧密相关。“企鹅智酷”对共享单车用户的单次骑行距离的调研情况如下图: 材料三: 近日,全球智能共享单车行业首创者和领导者摩拜单车宣布新一轮融资超过6亿美金,为摩拜海外扩张的国际化路途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撑,争取2017年覆盖全球200个城市,摩拜的扩张速度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创业企业。摩拜的发展更是如虎添翼,首先在技术层面,物联网实景化和人工智能领域将有更加深入的研发,在未来,消费者会感受到全新的高科技共享单车,让骑行之旅变得更加快速、便捷、开心。科技上的实力让摩拜实现了全面领跑行业发展。 (摘编自2017年06月19日《消费日报》) 7.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用户在车站/地铁站和目的地之间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频率最高。 B. 从共享单车整体用户的单次骑行距离分布来看,61.3%的用户单次骑行的距离在5千米以内。 C. 从城市维度来看,南边用户单次远距离骑行的占比高于北边用户。 D. 用户到达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与其使用共享单车的出行率紧密相关。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共享单车虽问世时间不长,但顺应了城市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求,迅速成为当今社会重要交通工具。 B. 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明显下降,自行车的占比将持续成倍增长。 C. 三则材料角度不同,材料一重在共享单车的价值,材料二重在用户需求,材料三重在企业发展。 D. 因为随机偶遇式的用车出行场景非常多,所以49.5%的用户会在步行过程中看到单车就使用。 E. 摩拜单车之所以能全面领跑行业发展,主要是因为依靠了其雄厚的资金支撑。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单车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 【答案】7. B 8. AC 9. ①不仅带回了自行车川流不息的生活气息,还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共建,推动了城市文明发展;②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卓越贡献;③在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④对节省城市空间,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也多有助益。 【解析】 7.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项,“5千米以内”应该包含3千米以下的用户,占61.3%,和3~5千米的用户,占30.7%。从“整体用户”看,应该是两者相加即92%的用户单次骑行的距离在五千米以内。61.3%错误。 8. 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两项”。B项,“将持续成倍增长”中“持续”二字属于无中生有,错误。D项,据材料二,可知选项中“因为”“所以”所衔接的两个分句前后并非因果关系,故错误。E项,据材料三第二句和末句可知,原因还有“科技上的实力”,故错误。 点睛:这是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考核的方式主要是根据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材料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可。 9. 试题分析:题干问“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共享单车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通过阅读材料可知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一中,可以从材料一中筛选出相关内容,如“实现了‘自行车王国’的人性化复兴”“不仅带回了自行车川流不息的生活气息,还促进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共建,推动了城市文明、低碳、智慧、健康的发展。”“共享单车还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卓越贡献。”“共享单车在提高出行效率,缓解城市拥堵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共享单车的兴起不仅可以缓解道路拥堵,对节省城市空间,更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也多有助益。”然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进行整合,最后分点概括即可,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折可适字遵正,府州人。未冠有勇,驰射不习而能。鄜延郭逵见之,叹曰:“真将种也。”荐试廷中,补殿侍。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米脂之役,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兵久不得食,千人成聚,籍籍于军门,或欲掩杀以为功,可适曰:“此以饥而逃耳,非叛也。”单马出诘之曰:“尔辈何至是,不为父母妻子念而甘心为异域鬼耶?”皆回面声喏,流涕谢再生,各遣归。羌、夏人十万入寇,可适先得其守烽卒姓名,诈为首领行视,呼出尽斩之,烽不传,因卷甲疾趋,大破之。论前后功,至成州团练使。渭帅章楶合熙、秦、庆三道兵筑好水川,命总管王文振统之,而可适为副。熙州兵千人失道尽死,文振归罪于可适,楶即下之吏,宰相章惇欲按军法,哲宗不许,犹削十三官而罢。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皆夏人桀黠用事者,诏可适密图之。会二酋以畜牧为名会境上,可适谍知之,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迁可适东上阁门使,真拜和州防御使。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夏人扶老挟稚,中夜入州城,明日俘获甚夥,而庆兵不至,乃引还。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进步军都虞候。俄知卫州。转运使请于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筑场圃,置刍粟五百万,可适以费大难之,又欲借车牛以运,及致十万斛于熙河,皆戾其意,乃中以疑谤,召为佑神观使。明年,复以为渭州,数月而卒,年六十一。 (选自《宋史·折可适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 B.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 C.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 D. 帅钟传行边/为敌所隔/以轻骑拔之/得归传/议取灵武/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即薄灵州川/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冠指未行冠礼,即未满二十岁,古礼男子年满二十就束发加冠,表示已成年。 B. 宰相是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具体官名随朝代更替而不同。 C. 中夜即半夜,与子时、三更、三鼓等相对应,指凌晨一时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 D. 入觐最早指古代诸侯于秋季入朝觐见天子,后来泛指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折可适天资不凡,很早崭露头角。他勇力过人,被人赞叹为天生将才。出征塞外,就斩下轻视他年轻的敌军骑兵首级,夺取战马,声名远播。 B. 折可适有勇有谋,常常出奇制胜。羌、夏军队大举入侵,他先用计除掉敌军守烽火的士兵,使得烽火无法传递,再乘机快速进兵,大败敌军。 C. 折可适心地仁慈,理解士兵疾苦。米脂作战期间,士兵千余人聚集闹事,有人想全部杀掉这些士兵博取功名,他疼惜士兵的家人保护了他们。 D. 折可适任职卫州,因公遭人嫉恨。转运使请求在四个地方修建仓库储粮,他因为费用太大而反对,结果遭转运使中伤,被召回朝廷任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二酋以畜牧为名会境上,可适谍知之,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 (2)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适逢这两个首领以放牧为名在边境上会面,折可适侦察得知此事,派遣军队于夜间前去袭击,一并俘获他们的族人3000人。 (2)(折可适)回答说:“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里很难,应当先侵吞削弱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界牢固了,然后可以图谋。”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该题的断句有两处不同:第一处分歧在“得归传/议取灵武”还是“得归/传议取灵武”,第二处分歧在“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还是“环庆亦请出/师命可适将万骑往”。结合上下文,能理清该句所涉及的人物共有钟传、(折)可适、环庆三人,且钟传为“帅”,那么后半句“议取”“命”的主语应该都是统帅“钟传”,这与后文“帝以传策访焉”也才相吻合。因此第一处应该在“得归”后面断开,第二处应该在“出师”后面断开。据此可以得出答案为B。 11.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项,“凌晨一时至凌晨三时这段时间”说法错误。“子时”“三更”“三鼓”指的是晚上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这段时间。“中夜”指的是晚上十时至次日凌晨二时这段时间。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然后作出判定。C项,“他疼惜士兵的家人保护了他们”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折可适保护士兵,是因为他认为士兵出于饥饿而打算出逃,这并不是叛乱,情有可原。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第一个“会”,适逢;第二个“会”,会面;“谍”,侦察。第二句中得分点:“侵弱”,侵吞削弱;“藩篱”,边界;“图”,图谋。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折可适字遵正,是府州人。他还未成年就有勇力,驰马射箭不学就会。鄜延郭逵见到他,赞叹说:“真是天生的将才啊。”举荐他到朝廷中考试,补为殿侍。折可适跟随种谔出塞,遇到敌方骑士因为他年轻而轻视他,折可适向对方索战,砍下他的头,夺得马匹返回,因此更加出名。米脂之战,与夏人在三角岭交战,取得的首级很多。士兵很长时间得不到军粮,上千人聚集在一起,在军营门口吵闹,有人想要全部杀掉他们以表功,折可适说:“这是因为饥饿而出逃罢了,不是叛乱。”他单人匹马出去责问他们说:“你们这些人怎么至于这样,不为父母妻儿着想而甘心做他乡之鬼吗?”士兵们都回头认错,流着泪感谢再生之恩,各自回营。羌、夏军队十万人入侵,折可适先得知他们守烽火的士兵姓名,冒充首领巡视,把他们叫出来全部杀掉了,使得烽火无法传递,乘机带兵卷起铠甲,轻装快速前进,大败敌军。计算前后功劳,折可适官至成州团练使。渭帅章楶会合熙、秦、庆三道军队修筑好水川,命令总管王文振主管此事,折可适为副。熙州士兵1000人迷失道路全部死亡,王文振归罪于折可适,韩楶就把他交付司法部门审讯,宰相章惇想按照军法处置,哲宗没有准许,但仍削去他十三官阶。嵬名阿埋、昧勒都逋,都是西夏凶恶狡猾并掌握大权的人,诏令折可适谋取这两人。适逢这两个首领以放牧为名在边境上会面,折可适侦察得知此事,派遣军队于夜间前去袭击,一并俘获他们的族人3000人。朝廷擢升折可适为东上阁门使,实授和州防御使。统帅钟传巡视边境,被敌军阻隔,折可适率轻骑打败他们,得以返回。钟传商议夺取灵武,环庆也请求出兵,命令折可适率领一万骑兵前去,靠近灵州川。夏人扶老携幼,半夜进入州城,第二天俘获了很多人,然而环庆的军队没有到达,于是退兵返回。下诏让他入朝见皇帝,皇帝拿钟传的谋略询问他,(折可适)回答说:“得到那些地方容易,守住那里很难,应当先侵吞削弱他们的地盘,等到我们的边界牢固了,然后可以图谋。”皇帝说:“你说得对啊。”升他为步军都虞候。不久任卫州知州。转运使请求在平夏、通峡、镇戎、西安四寨分别修建仓库,放置粮草五百万,折可适因为费用太大不同意,又想借车和牛来运输,把十万斛送到熙河,都违背了他的意愿,于是受到诽谤,被召回朝廷任佑神观使。第二年,折可适又被任用来管理渭州,数月后去世,享年61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①二首(其二) 杜甫②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③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④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故址在今西安城南五公里处,原为汉武帝所造。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整修,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是著名游览胜地。②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正值暮春游曲江。其时京城虽然收复,但兵革未息。杜甫时任“左拾遗”这个谏官。因为疏救房琯,触怒了肃宗,自此,被肃宗疏远。③〔蛱蝶〕蝴蝶。④〔款款〕徐缓的样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退朝典衣沽酒,到曲江边畅饮,尽醉而归。乃诗人处境困厄,借酒消愁。 B. 处处留有酒债,原因是诗人哀叹人生短暂,体现出他“自暴自弃”的思想。 C. 蝴蝶穿行,时隐时现。蜻蜓缓飞,时点水面。描绘出恬静、自由、美好的曲江境界。 D. 我请春光与蝴蝶、蜻蜓一同流转,莫误时机。寓情于景,传达出因春光易逝的伤春、惜春之情。 E. 蝶舞蜓飞的曲江春景与诗人及时行乐的喜悦情怀交相辉映,体现了全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15. 请从“曲江”春景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4. BE 15. ①借恬静美好的曲江春景抒发诗人伤春、惜春之情;②以典衣沽酒沉醉于曲江美景的生活抒写诗人借酒浇愁的苦闷心情;③通过曲江美景易逝、人生短暂的生活感悟,表达了感时伤世、壮志难酬的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诗人哀叹人生短暂,但不是体现他“自暴自弃”的思想,而是感时伤世的情怀。E项,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及时行乐的喜悦情怀”。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请从‘曲江’春景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先分析描写曲江春景的句子,得出“恬静美好”的特征,思考留春的缘由与情怀;再分析描写曲江生活的句子,可知诗人“典春衣”沽酒沉醉的缘由与情怀。应联系注解的背景介绍,综合作答。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这一联写江头景,无比恬静、无比自由、无比美好,而这大好春光,又即将消逝,非常值得珍惜,诗人正是满怀惜春之情观赏江头景物的。“典春衣”沽酒,且每日“尽醉归”,结合注解②的写作背景,可知这是诗人在借酒浇愁,排解自己不得志的苦闷。“人生七十古来稀”,意谓人生能活多久,这是诗人感叹人生的短暂。本诗因有感于暮春而作,故暮春之景与惜春、留春之情融合无间。因仕不得志而有感,故有惜春、留春之情,饱含深广的社会内容,耐人寻味。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如何看待变与不变的哲理:一方面丛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也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和万物一样是永恒的。 (2)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写自己要借助鲜花香草修养自己品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 师不必贤于弟子 (4). 瀚海阑干百丈冰 (5). 愁云惨淡万里凝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过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 ②他们俩在结拜为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③在文学结构主义看来,尤其在法国,深度语法结构分析和对话语的修辞分析是形影相随的。 ④如果他们对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若罔闻,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⑤这里很多儿童都患有癌症或者等待心脏移植手术,医院则为他们准备了玩具。但是最近这些玩具开始不胫而走,这引起了医院相关部门的注意。 ⑥冬日的黄山大雪纷飞、雾凇晶莹、日出壮美、云海磅礴、蓝天如洗,且冬雪与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秀峰等美景完美结合,相互映衬,真是巧夺天工。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④ D. ②⑤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用于形容“压岁钱的风俗”符合语境。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与句子中“兄弟”的语境不符。 形影相随:像影子追随着形体,一刻也不分离。形容彼此关系极为密切。用于形容“深度语法结构分析”和“对话语的修辞分析”之间的关系,符合语境。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符合“一意孤行”的语境。 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不能用来形容“玩具”的丢失,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不翼而飞”,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而黄山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成语使用错误。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伦理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事方式,海峡两岸在家风、家训方面同根同源,一脉相承。 B. 中国的结构性改革不但取得了巨大成果,而且改革任重道远,中国还需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结构性改革。 C. 老百姓对一个政党的评价的好坏,最大的因素就是腐败。对病人来说,治不好肿瘤保不住性命;对政党而言,治不了腐败保不住政权。 D. 高新科技园区以智力密集为依托,以开拓新产业和高科技成果为目标,不断促进科研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不合逻辑。“不但……而且……”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应该改为“虽然……但是……”。C项,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可去掉“的好坏”。D项,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开拓”与“高科技成果”不能搭配。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是否恰当。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经过十多年的艰辛拼搏,他总算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成功忝列世界一流运动员,成为国人的骄傲。 B. 南京出差期间,我顺道去阔别多年的恩师府上拜访,并请他指点我新近完成的一篇作品,受益匪浅。 C. 两袖清风是老杨的为官之道,对于下属朋友的不情之请,他总是一概拒绝,反倒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D. 今年的全球互联网高峰论坛上,几位后学的演讲引起了大咖们的浓厚兴趣,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忝列”指有愧于排列在其中,是自谦之辞,不用于他人。C项,“不情之请”是客套话,指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是自谦之辞,不用于指他人的请求。D项,“后学”指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于对前辈学者的自谦之辞,不能用于指称他人。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龙虾生活在污染的水体中,吃垃圾,富含重金属,对人体危害极大”……这些都是真的吗?小龙虾确实①_________,但这并不代表它们就喜欢待在很脏的地方。其实小龙虾之所以能够“扛”下来,②________。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小龙虾能把重金属聚集转移到外壳,然后通过不断蜕皮把毒素转移出体内。但这种耗费能量的过程,使得小龙虾不怎么长肉,也较难储备能量去繁殖。其实它们最喜欢干净水体和新鲜食物,③________。市面上的小龙虾,基本是大个且肉厚的。 【答案】 (1). ①能够适应各种污染环境 (2). ②得益于良好的排毒减毒机制 (3). ③这样才会个头大,繁殖多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后文“喜欢待在很脏的地方”,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把毒素转移出体内”,第③空注意前文“耗费能量”。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来,广场舞大妈和年轻人争夺锻炼“地盘”发生冲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锻炼对她们来说更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紧缺。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 ①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小区内跳广场舞不一定就造成噪声污染 (2). ③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不一定就可以避免“争夺地盘”的闹剧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按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首先圈出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可以参照(1)对应的句子,如“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肯定”过于绝对,由此可以找到“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句中的“势必”“就可以”过于绝对;然后仿照(1)句的样式进行改写,“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可以采用“……不一定……”的模式进行改写。如“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可以把“势必”改成“不一定”;如“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可以把“就”改成“不一定”。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0年前,先辈们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100年来,“中国梦”激励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牺牲。“中国梦”推动了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现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00年来,“中国梦”凝聚着几代有志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血汗与欢声。想当年,“中国梦”促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战在“中国梦”的征途上…… 请以“我看中国梦”或“我的中国梦”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复兴中国梦 ——我看中国梦 四个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一个令我骄傲的祖国。它经历了无数战争的洗礼,数个盛世的曾花,它从上古时代走来,至今仍立世界民族之林,这一切离不开一个"梦"字,一个希望和平的梦,一个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梦! 一百年前,先辈们就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百年来,"中国梦"激励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牺牲;一百年来,"中国梦"凝聚着几代有志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血汗与欢声…… 瞧那直耸云天的高楼,那是我们如今时代的象征,它也曾从低矮茅草屋走过,害怕风雨的侵袭,然而,有着钢筋混凝土的它,不但可以与风雨作斗争,而且可以利用风雨做成有利的造型;瞧那翼翅庞大的飞机,那是我们科技进步的标志,它也曾从木架机关走过,害怕木箭弹弓的攻击,然而,有着各种防护装置的它,不但可以载人飞行,而且可以在空中自由穿梭……那些建筑和生活出行工具等,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载体,也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标志! "中国梦",一个伟大的复兴梦。它从刀耕火种开始,拿过骨耒器具,扛过木锄铁杵,如今,它以机械的脚步,不停地追赶明天,它的梦,很崎岖;它从奴隶社会安家,在封建时期建造,民国时期逐渐成型,如今,它以科技时代一步一步引领着我们向前追逐,它的梦,现实而美好! "中国梦",它推动着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它促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也将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看,一支支火箭正冲破云霄,向银河系发出信号,在数个星球天体中漫步;一件件大型机械正震荡着土地,向人们发出号响,在军事领域游走;一粒粒微小精细的碎片,正组成令人惊叹的科技产品,带我们走向科技时代! "中国梦"离不开先辈们的提出,离不开先辈们的奋斗,离不开有为青年的宏图构想,更离不开群众的呼声与实践!"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时代得创新,离不开社会制度的更替,离不开一件件物质载体。做为正在奋斗的我们,不应该只做"中国梦"的"观看者",更应该做"中国梦"的"参与者",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 愿,我的祖国能一步步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不论多少变迁,仍立世界民族之林! 【解析】试题分析:对于本次作文,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副”字。构思时必须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若选“我看中国梦”为副标题,最适宜写议论文。若选“我的中国梦”为副标题,可写议论文,也可写记叙文,还可写抒情散文。立意角度:巧抓关键词句,把握立意构思的角度。(1)紧扣“‘中国梦’激励着无数先辈为之奋斗牺牲。‘中国梦’推动了社会变革与时代进步,现今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几句,可以写思辨类文章,可以赞美巨大成就,还可以融入冷峻思辨与忧患之思。(2)紧扣“凝聚着几代有志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这句,可以写几代有志青年的集体记忆与思考,还可以写有志青年个人因中国梦而生发的情感与感悟。(3)紧扣“饱含着无数家庭的血汗与欢声”这句,可以写每个家庭的中国梦故事,表达真情实感和人生感悟。(4)紧扣“想当年,‘中国梦’促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角;看今天,你正在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奋战在‘中国梦’的征途上……”这几句,可以写中国梦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意义,对个人的引领和提升等。(5)当然也可对实现“中国梦”历程中的错误认识,不科学的做法,以及走过的弯路,惨痛的教训等乱象进行质疑和思辨,但要全面、辩证地看问题。 点睛:副标题就是在题目下面有另一个小题目,用于解释说明。“副标题”的作用在于引申文章主要内容于前方,使读者能在尽短时间内领略文章大致内容。如本次作文要求以“我看中国梦”或“我的中国梦”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那么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是“我”是如何看待“中国梦”的,或“我”(心中)的“中国梦”是什么,我是如何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的。具体的立意角度可以结合作文的材料来选择。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