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
2018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考情分析 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与考情概览 题目信息 考点考向 年份/卷别 选文 传主类别 传主分析 筛选整合 原因分析 特征手法 评价探究 2017·新课标全国1卷 新闻材料 内容梳理、概括分析 比较分析 2017·新课标全国2卷 新闻材料 概念理解、概括 内容分析 内容评价 2017·新课标全国3卷 新闻材料 内容理解、概括分析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当代数学家 传主事迹和形象的分析往往与其他考点结合在一起,不适合单独列举。 概括心得 成果析因 谈兴趣与研究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当代作家 概括原因 观点析因 分析关系及 表现 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 《一代通儒顾炎武》 古代思想家 概括特点 敬慕原因 谈对观点的 看法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 《朱东润自传》 现代学者 概括要点 自传特点 是否同意传 主观点 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 《将军赋采薇》 抗日将领 传主志向 理由分析 探究具体原因 分析综合 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具体分析如下: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有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大能力层级。从课标卷命题实践看,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内容和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即使是探究能力,说到底也是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综合,是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综合能力,是指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它要求我们在阅读某篇文章后,能尽快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这方面的考点主要是指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可以说,这两个考点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核心考点,与此相应的信息筛选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是支撑实用类文本阅读与解题的核心能力。因此,聚焦这两大考点,培养这两大能力是广大师生与编者共同的着力点。 信息是指最具价值的动态事件,进一步把握文本中的基本人物或事件。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它是现代文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与整合信息是阅读的一项基本功,此点与论述类文本要求完全相同。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就是根据阅读目的进行取舍,辨别正误,略过无关信息,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信息,或对某一观点、信息等重新排列组合,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有快速识别、分类整理、合并提取的思维习惯和水平。 信息筛选与整合应遵守的原则和意识 1.尊重文本原则 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自己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自己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 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 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 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的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的目的。 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步骤、方法 信息筛选与整合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筛选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从文中检索并提炼相关信息。第二步是整合信息,就是根据特定要求(标准)对筛选所得的有效信息进行归纳、重组、综合。所谓“标准”,就是在“筛选”前需要明白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所谓“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相关信息提取出来。“筛选”说明文本中信息较杂,需要根据问题核心作出选择和辨别。所谓“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整合”说明需要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 吃透筛选标准 凡信息筛选必须先有标准,这个标准一般较为抽象。要想做到准确,必须吃透这个标准。所谓“吃透”,就是逐字逐词地阅读,彻底弄清其含义。又如2016年全国二卷第12(3)题:“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要结合材料分析,须先找到材料。要找什么样的材料?要找的是“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的材料。什么是“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这就是筛选的标准,这个标准有点抽象,结合语境可知,“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是指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永留人间”是指其文学作品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不明白这个“标准”的意思,几乎无法答题。有时不少信息筛选题筛选标准用语严谨,带有暗示性或暗藏玄机,如理解不准确、不透彻,就可能南辕北辙。 “吃透筛选标准”是明白“找”什么,而“确定筛选范围”就是到什么地方去“找”。有的题干已明确了筛选的范围,这叫“块面”型筛选,信息点相对集中。有的题干未明确其范围,这叫“散点”型筛选,这种筛选是最难的。应如何确定呢? ①根据题干用语确定。一般题干用语在文中出现的地方,往往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区域。题干用语往往就是筛选范围的标志词。 ②在题干用语尤其是关键词语出现的地方再适当地向前或向后扩大一下筛选范围,这叫“瞻前顾后”。 整合信息:有效加工、组合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切入点归纳: 1.应从“信息”具有“别样的风采”切入。“实用类”信息应有:①“传记”中“传主”的各种相关因素,人生轨迹、细节、基本事件等;②“新闻类”作品文体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局”等;③“调查报告”中“依据”“过程”“数据”“结论”“背景材料”“影响”等;④“科普”类文章中构成“科普”的要素,启示、结论、发现等。 2.从“实用类文本”的文体角度切入,不同实用文体有不同载体表现。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通讯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实用类文本的关键。 3.尊重信息,处理好“文本信息”与“自我信息”的关系,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不以个人所获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尊重文本,应该是我们筛选整合信息时必须信守的原则。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题要领: 1.完整简洁是答题的基本要素。可采用“卡片”或“填表”的方式来筛选文中的信息,也可以借鉴年谱的方式,叙述人物成长历程、概括人物性格等。 2.整体阅读,整体感知。面对文本,必须通读全文,对文本作整体认知,明晓它写什么人,叙述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基本倾向是怎样,用什么技巧来写。 3.明确目的,划定区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具体阅读目的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并将相关文字标出来。 4.整合润色,完整呈现。信息点圈定后,必须对原生态的文本语言作一些调整,而后分条把它列举出来,同时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进行综合、概括、添加,使之表意明确。 答题要点: ① 审清题意,确定范围。②借助标志,抓住关键。③认真比较,去伪存真。④归纳综合,重组输出。 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生有光 ——记“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有光,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这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曾被大作家沈从文称为“周百科”。他治学严谨、为人乐观豁达,是一位不慕名利的学者。 周有光十岁进入苏州新式学堂读书,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并在上海银行兼职。 1955年,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后就决定留在北京,改行语文。周有光发现汉语拉丁化的方案五花八门,需要有一个统一并可行的方案。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努力最终促成了这个今天看来仍然发挥作用的方案。也正是由于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周有光被不少人尊称为“汉语拼音之父”。 他本人却一直觉得被这样称呼不好。他说:“读过我书的人,绝不会把那顶桂冠随便加在我头顶上。”周有光的外甥女毛晓园说:“他觉得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过程,不要把功劳都归在一个人身上。”周有光曾戏言自己50岁起由经济学教授改行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 进入全球化时代,周有光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进程,并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语文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森根说:“除了对汉语拼音的贡献,周老在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以及研究中文信息处理和无编码输入法方面的学术成就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1991年,周有光将目光从研究拼音、文字等转移到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上,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据张森根介绍,周有光迄今为止出版的40多本著作中,约有一大半是在退休之后完成的。 “生活中,周有光老先生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学术上则总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曾对我说过,自己是对这个世界认真思考了的。”《周有光文集》策划人之一叶芳说。 对待学术问题,周有光的态度一向严谨,不避讳别人的批评。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的“尾声”中,周有光提倡“不怕错主义”,他认为自己的百年口述史中出错是难免的,所以他不仅不怕别人提出批评,相反更希望听到不同意见。“为了追求真理,周老欢迎读者对他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的发展,他也决不当和事佬。” 在很多亲朋好友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待人宽厚的老人。每年过生日,都有不少人去看望他。叶芳曾说过,近年周有光先生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特别宽容,不会阻止别人说话,静静等着人家离去。这是一种很高的人格”。乐观,是身边人对周有光的另一个印象。张森根回忆,周有光先生年轻时身体很弱,一位算命先生说他只能活到35岁,但现在他活得比三个35岁还长,周老幽默地说:“不能怪算命先生,那是因为科学发达了,我所以能活得健康。还有,就是上帝把我忘记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1955年,周有光提出普及普通话的两项标准:全国汉族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他还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1958年,汉语拼音 方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1979——1982年,周有光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之后,周有光继续研究以词语为单位的拼音正词法,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1988年公布。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 (百度百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概括地介绍周有光的身份及其作为一个学者的个性特点,其 用意在于让读者对周有光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B.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50岁时才选择改行,开始从事语言文字学研究。 C.周有光是一位谦逊处世的学者,他认为汉语拼音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很多人共同的功劳,不愿接受“汉语拼音之父”的称呼。 D.周有光治学态度严谨,不怕批评,为了追求真理,他欢迎读者对自己的文章提出批评,为了学术发展,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周有光将语文的功能与社会现代化联系起来思考,他充分肯定语文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这表明他是一位视野开阔、关心国家发展的学者。 B.周有光对拼音、文字失去兴趣后,转向对文化学、时代变化等问题的探索,阅读、思考与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写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广。 C.周有光退休之后,仍然坚持思考研究,笔耕不辍,著作颇丰,表现出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浓厚兴趣,以及活跃的思维与非凡的著述热情。 D.周有光在学术上积极探索,他认为青年人搞学术就要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展开对这个世界的认真思考。 E.周有光待人宽厚,心态积极乐观,这从他长时间静静聆听他人的讲话、对待生命的态度等事件中可以看得出来。 9.周有光对现代汉语的规范与发展做出过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7.B 【解析】“周有光因为在经济学学术领域难以取得突破,因此不得已半途而废”的说法无中生有,而且原文“前者是半途而废,后者是半路出家,两个‘半’字合在一起,就是个圆圈,一个‘零’”是周有光的谦虚之言。 【答案】8.BD 【答案】9.【示例】①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参与设计、推广汉语拼音体系。②建议全国汉语学校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全国公共活动以普通话为交际媒介,并提出汉语拼音方案三原则。③促成国际投票通过汉语拼音方案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④研究形成《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主编的《汉语拼音词汇》,成为电脑中文词库的基础。⑤努力推进语文现代化,创建现代汉字学、研究比较文字学。 【解析】 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思想。 此点与必考论述类中“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部分相同,但是增加了“分析语言特色”这个内容。 语言特色,是各种文体在表述内容时形成的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文体,语言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者,写作的语言风格也会有很大的区别。分析语言特色,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审美体验,深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结构,主要是要理清文本的层次,确定好各部分各段落之间的联系,明确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语段,注意前后文的过渡、照应等。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归纳要点,从中进行概括。对传记作品来说,要求全面总结传记作品中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经历、贡献成就等内容,能体会各类传记作品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对新闻作品来说,要能够概括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新闻事实、新闻价值和所依据的传播思想,具备分析和掌握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分析语言特色,命题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文体,让考生品味文本的个别语句的语言特色,有时也会针对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设题。把握文章结构,一般命题主要是针对语句或语段的作用设题,要求答出其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问题的形式基本上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等。解题方向比较多,如突出要点、概括内容、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增强文章感染力、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与前文照应等等。 “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可以根据一定的要求归纳或摘录要点。就传记来说,“概括中心意思”主要围绕传主概括:或概括其事迹成就,或概括其个人品质魅力。 概括中心意思,往往和鉴赏、探究层级的一些题合并考查,单独设题的很少。概括中心意思一定要在归纳要点的基础上进行,避免漏点,防止概括偏颇。 其概括形式主要有事例概括和事理概括两种。 事例概括是一种把许多具体事情归纳起来的概括,是一种由事到事的概括。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采用“划分文本层次,提取关键词句”的办法。 ①划分全文或段落层次。划分层次是在快速阅读、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厘清文本的脉络层次和行文思路,是为深入理解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或主旨做准备。通过概括层意,可以确定答题的主要段落、次要段落,从而排除次要或不必要的段落,进一步缩小答题范围。 ②提取关键词语或句子。对于事例概括来说,要提取出那些总括句、结论句或过渡句,并注意那些能交代对象、原因、经过、结果的词句。 ③表述时一般采用“主+谓+宾”形式(主语可以省略),一定要包含“做了某事(或某事的意义或影响)”。 事理概括 因为实用类文本尤其是传记,其一大特点是立足事实,事情的叙述在文本中占有很大篇幅,所以需要一种因事见理、化事为理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透过事实,用理性的认知加以分析,概括出传主的人格、品质的特点,这种能力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做题过程中特别重要而突出。 化事为理是一种理性的认知和概括能力。所谓“事”,就是文本中的事实材料;所谓“理”,就是从这些事实材料中提炼、抽象出的道理、认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