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题型组合滚动练26 含解析
题型组合滚动练(二十六) (分值:110 分 建议用时:100 钟) [教师用书独具] 序号 1 8 9 10 得分 答案 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1 分)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 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 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 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__①__,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 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 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 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 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黄昏, 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 上一阵笛音的苍凉。__②__,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 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 轩的词,对于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 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 A.比拟 反问 设问 B.比拟 夸张 反复 C.比喻 反问 反复 D 比喻 夸张 设问 C [“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是反复;“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是比喻; “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是反问。]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 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的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 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 分) [解析] 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别,然后一一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 么地方。原文的小短句让句子更活泼;原文的句子使用了反复的修辞,具有音韵 美;原文后几个句子的主语都是“梧桐叶子”,换掉后则不连贯。这些都是原文 表达效果好的原因。 [答案] ①原文的修饰成分单独成句,有强调作用,句式也更活泼;②原文使 用了反复的修辞,有韵律美;③原文让“梧桐叶子”作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 和话题的一致。(每点 1 分,答全得 4 分)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解析] 第一处,前文有“迷乱”,后文则出现了“叶子”,所以横线上应有 这两部分内容。第二处,后面出现了“喜欢”,横线上应有“喜欢”一词,也应 有主语“我”,前文有“苍凉”一词,连贯起来应是“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之 类的语句。 [答案] ①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②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每处 2 分) 4.下列三种情景中,有五处语言运用不恰当,请指出并加以改正。(5 分) 【情景一】 祝贺词:“乏子于归”(女儿出嫁办喜宴),“宜室宜家”(贺人新居落成),“洙 泗高风”(贺校庆),“弄瓦之喜”(贺人生儿子),“齿德俱增”(贺寿)。 【情景二】 学校百年校庆,学校拟向全体校友发出短函:“敬爱的校友,母校定于 2020 年 3 月 27 日上午举行一百周年庆典,全体师生恳望您届时拨冗出席。” 【情景三】 小张在收到梅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 感对我的写作有莫大的帮助,定当珍藏。” [答案] ①“宜室宜家”改为“乔迁之喜”,或将“贺人新居落成”改为“贺 人结婚”;②“弄瓦之喜”改为“弄璋之喜”,或将“贺人生儿子”改为“贺人 生女儿”;③“敬爱的校友”改为“尊敬的校友”或“亲爱的校友”;④“寄奉” 改为“惠赐”;⑤“过目”改为“拜读”。(每处 1 分) 5.端午节就要到了,下面是国人抒写的一副凭吊屈原的对联中的短语,请把 这些短语重新调整成一副对联(不得遗漏短语)。(4 分) 上联中的短语:端午 叹 未让 吊三闾 贞节忠魂 昏君 醒醉眼 下联中的短语:流万古 美人香草 不随 逝水 喜 没江心 汨罗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对联“仄起平落”的特点和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的原则,一般称 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 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内容相关,上 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排序,“端 午吊三闾”是点出的时间和节日及事件,“叹贞节忠魂,未让昏君醒醉眼”这是目 的和意义;先排好上联,根据对联特点排序下联内容,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汨 罗流万古”对“端午吊三闾”;动词对动词,“叹”对“喜”;名词对名词,“贞节 忠魂”对“美人香草”;否定词“未”对否定词“不”;“眼”为仄声,“心”为平 声。 [答案] (上联)端午吊三闾,叹贞节忠魂,未让昏君醒醉眼 (下联)汨罗流万 古,喜美人香草,不随逝水没江心(每联 2 分) 6.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并为材料拟一个 25 字以内的标题。(5 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会导致失明。目前,针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都是侵入式治疗,如激光光凝术、玻璃体腔内注药术等 手术疗法。日前,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眼药水,其优势在于这是一种非侵入式治 疗,与手术疗法相比,风险小很多。实验显示,这种眼药水能有效保护视神经系 统,且没有副作用。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希望这种眼药水 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还能够对青光眼等眼疾起到治疗作用。 [解析] 这段话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害,第二层 介绍目前治疗这种病变的方法,第三层介绍研究人员研究的眼药水及其功效和预 期目标。 [答案] 研究人员研制出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眼药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论语·述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用“云”作比 喻,表明对待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富贵的态度。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了古代的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老师和学生各有专长,可以 互相学习。 (3)杜甫《登高》中采用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眼前之景,传达出韶光易逝、壮 志难酬之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无 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每空 1 分) 二、信息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2 题。(19 分) 材料一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 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 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 时代都有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嬗变。近年, 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用户体验”, 强化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与互动需求,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数字 敦煌、数字故宫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 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精神。故宫通过与动漫、影视、文学及社交平台全方位 融合,设计开发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推出一批网红 产品,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 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 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地传播,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 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较少,缺乏像《功夫 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 背景,找到贴切的表达方法,呈现出既具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 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 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 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活化”,实现创造性 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 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双向突破, 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摘编自高宏存《以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 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晚清至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 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冷战,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多数人认为,五四新文 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 的标志是:相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这 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中国古代批评家曾指出:“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 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 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这 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 向。 这就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 的崇洋分子?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盗火者”的主旨是 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 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 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文化浩如烟海, 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如马克思所言:“哲 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 文化对于“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也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三叩 九拜之类。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 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工业社会贯穿生活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意 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启蒙、革命、 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后,儒家的“修 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 着哪些重大的启示?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 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 材料三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 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 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 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 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 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 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 “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 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做贡献的中国”。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8.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的价值,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民族 文化,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 B.数字技术使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获得时空延伸,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 值的认同,从而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C.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 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D.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要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需 要有条件地借助数字技术。 D [A 项,“进而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错误。B 项,于文 无据,原文是“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 提升生活品位”,并未说“激活人们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C 项,说法绝对化, 遗漏信息,“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错误。] 9.下列关于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用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成功案例论证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支撑, 可见传统文化创新形式可借助数字技术。 B.材料一以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为例,论述了当前传统文化存 在的问题,指出应该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C.材料二围绕着中国文化,文章论及时间轴的古代与现代,空间轴的西方与 中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论证方法丰富。 D.材料二对比了鲁迅式“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者的异同,包含 对二者的褒贬评价,指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 D [D 项,曲解文意。从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很大的不足”说 法错误。] 10.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材料一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它特色的文化形式,不变的是那些恒定不变的价 值,不断变化的只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B.材料二认为任何时期的文学所遭受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 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C.材料三认为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转化、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要多种文 明共同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D.三则材料虽然论述角度不同,但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而且 还要立足于中华民族最本质的文化基因。 A [A 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即便那恒定不变的价值,表现形式也不断 嬗变”,只是让步假设,并没有强调“恒定不变的价值”,也并非“只是”文化 的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11.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两者在论证方法上有何不同。(4 分) [答案] ①材料一采用例证法,内容充实。(1 分)列举《功夫熊猫》《花木兰》 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发展的观点。(1 分)②材料二论证方法多样,运用 例证法,以五四新文学运动为例,论证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运用对比论证,论证了“盗火者”与崇洋者的异同;运用引用论证,引用马克思 的话,让人们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2 分,答 出两种论证方法即可) 12.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 发展?(6 分) [答案] ①借助数字技术创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用新鲜有趣的形式感受传统 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②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参与国际 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③立足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因,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 势,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思想与价值。④认识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激发中国文化的活力,学习借鉴他国文化,共同发展提高。(6 分,每点 2 分,答 出三点即可) 三、作文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①有人写了一首诗,有“黑夜总会过去”的句子,投稿到《创新文学》杂志, 人工智能编辑给退稿了,理由是里面有敏感词“夜总会”。 ②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③我们找不到方向感和存在感,于是一次次发微信,刷朋友圈,越是这样, 我们越是找不到方向感和存在感。 ④中国探月工程领先世界,我很自豪,可有时我更怀念儿时的情形,奶奶和 我一起数星星,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⑤有人说美国宇航局耗资巨大的阿波罗登月工程,只捧回一块冰冷的石头。 一轮明月,诞生了无数优美的诗词文章,浪漫美丽的传说故事。在这个喧嚣的社 会里,一轮明月孤独地支撑着炎黄子孙共同的仰望……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角度自选, 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提示】 立意:(1)用感性的诗意温暖理性的冰冷。(2)要科学精神,更 要人文情怀。(3)心灵的沟通消除浮躁、虚无。(4)放慢脚步,感受诗意、浪漫。(5) 用心灵的感动构筑文化认同。 导写:科技发展让社会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捷、方便。但是科技 却代替不了感性、感情、人文,温馨的亲情记忆、美好的传统正在离我们远去。 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让我们焦虑不安,找不到精神的归宿和心灵的寄托。我们 呼唤慢生活、诗意、亲情,渴望心灵的沟通交流。体验亲情、回忆传统,就是构 筑文化认同。要写出思辨性,可融合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快工作与慢生活,理 性与诗意,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科学与人文,现实与浪漫,文化传承与文 化认同。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