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8-2019高一(下)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语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计33分)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谨庠序之教 D.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考核的重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高考中主要在解释词语意思和文言翻译中考核,平时注意积累。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的声旁的字或声旁),平时注意积累。题中A项,颁——斑;B项,生——性;D项,无——毋。故选C。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 暮去朝来颜色故 C.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尽心焉耳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本题中 A项,“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义为第二年,今义为今年的下一年;B项,“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C项,“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本题中D项,“尽心焉耳矣”,“尽心”古今意思相同;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解答此类题型,需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所以平时应该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识记。 3.下列各项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 谨庠序之教 C. 七十者衣帛食肉 D. 树之以桑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题中B项,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其余三项名词动用,水:游泳,衣:穿,树:种植。故选B。 4.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代词,之 C.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驾:马拉车十天所走的路程;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捡”,拾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焉:兼词,于此;C项,驾:马拉车走一天的路程;D项,检:制止。故选A。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月出于东山之上 B. 吾尝终日而思矣 拔剑切而啖之 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圣心备焉 D. 相与枕藉乎舟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题中A项,均为介词,从;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承接;C项,兼词,于此/语气词;D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对。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向是( ) 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题中例句和D项为定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B项,介宾短语后置句;C项,判断句。故选D。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年。 B.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五经,即为《诗》《书》《乐》《易》《春秋》的统称。 C. 庠序:古代地方办的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本文指的是学校教育。 D.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题中A项,四纪应为四十八年,B项,五经应为《诗》《书》《礼》《易》《春秋》;C项,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 ,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 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 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 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 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D. 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1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 B. 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亦步亦趋 C. 一挥而就 无可厚非 鱼目混珠 亦步亦趋 D. 一挥而就 无可非议 鱼龙混杂 拾人牙慧 【答案】8. B 9. C 10. A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充满……‘精英’崇拜”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9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这是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因是从文段中抽出的一句话,故要关注与前后语言的连贯性,还要注意主语的一致性,语气的一致性,内容的前后照应性。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D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C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C项。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 1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 初次参加这样高端交流会,多亏先生抛砖引玉,才让我得以从容应对。令郎是我同窗,这是拙作《此岸》两本,敬请您和令郎雅正。(与前辈交流) B. 日本借赈灾慰问之名公然制造“一中一台”,有关做法是说话不算数的行为,中方对此极为不满,并已向日方提出严正交涉。(外交声明) C. 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 D. 鉴于办理税务登记的工作即将结束,仍有不少人尚未登记,兹将《通告》全文再次公布,如有逾期仍不登记者,则按《通告》规定处理。(告示)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用于自己先发言。此处不能用于“先生”。B项,“说话不算数”口语色彩比较浓,不符合外交辞令。C项,“已将您生命焚烧”不合“父亲”这一对象,犯了老人的忌讳,不合语境。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据得体要求分析判断即可,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计21分) (一)文学类文本(共计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喊山 葛水平 炕上的孩子翻了一下身,蹬开了盖着的被子,哑巴伸手给孩子盖好,就听得大从外面蹦蹦跳跳地进来了。 大说:“我有名字了,韩冲叔起的,叫小书。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哑巴抬起头望了望窗外,幽黑的天光吊挂下来,她看到大手里拿着一包蜡烛,她知道是韩冲给的。 她用麻秆点燃了蜡烛,找来一个空酒瓶子把蜡烛套进去,有些松。她想找一块纸,大给她拿过来一张纸,她 准备卷蜡烛往里塞时,发现了那张纸是王胖孩给她打的条子①,上面有她的签字。她抬起手打了大一下,大扯开嗓子哭,把炕上的孩子也吓醒了,也开始哭。哑巴不管,把卷在蜡烛上的纸小心缠下来,又找了一张纸卷好蜡烛塞进酒瓶里,放到炕头上。她拿起那张条子看了半天,抚展了,走到破旧的木板箱前,打开找出一个几年前的红色塑料笔记本,很慎重地压进去。哑巴就指望这条子要韩冲养活她娘仨哩,哑巴什么也不要!哑巴返回来摸了大的头一下,抱起了炕上的孩子。这时候就听得院子里走进来一个人,不可能是其他人,是韩冲。韩冲用篮子提着秋天的玉米棒子放到屋子里的地上,韩冲说:“地里的嫩玉米煮熟了好吃,给孩子们解个心焦。” 韩冲说完从怀里又掏出半张纸的蚕种放到哑巴的炕上,韩冲说:“一半天蚕就出来了,你没有见过,半张蚕能养一屋子,到时候还得搭架子。蚕见不得一点儿脏东西,哑巴,你爱干净,蚕更爱干净,好生伺候着这小东西。”韩冲说完走了。 哑巴想,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 夜暗下来了,月亮像一弯眉毛挂在中天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加上阒寂的氛围,让哑巴有点嗒然伤心起来。潜沉于被时间流走的世界里,哑巴就打了个颤抖,觉得丈夫腊宏是死了,又觉得腊宏还活着,惊惊地四下里看了一遍,她的思维在清明和混沌中半醒半梦着。现在刚入秋,天到晚上有点夜凉。哑巴摸索着从窗台上找到一块手掌大的镜子来,举了镜子看到了自己的脸,好久了不知道自己长了个啥样,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那个是要找死吆。 突然听得对面的甲寨上有人筛了铜锣喊山,边敲边喊:“呜叱叱叱——呜叱叱叱——” 山脊上的人家因为山中有兽,秋天的时候要下山来糟蹋粮食或者糟蹋牲畜,古时传下来一个喊山。喊山,一来吓唬山中野兽,二来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当然了,现在的山上兽已经很少了,他们喊山是在吓唬獾,防备獾乘了夜色的掩护偷吃玉茭。 哑巴听着就也想喊了,拿了一双筷子敲着锅沿儿,迎着对面的锣声敲,像唱戏的依着架子鼓敲板,有板有眼的,却敲得心情慢慢就真的骚动起来了,有些不大过瘾。哑巴起身穿好衣服,觉得自己真该狂喊了,冲着那重重叠叠的大山喊!找了半天找不到能敲响的家什,找出一个新洋瓷脸盆。这个脸盆儿是哑巴从四川挑过来的,一直不舍得用。哑巴找来一根棍,想了想觉得棍儿敲出来的声音闷,提了火台边上的铁疙瘩火柱出了门。 山间的小路上走着想喊山的哑巴,天上的星星眨巴了一下眼睛,天上的一钩弯月穿过了一片儿云彩,天上的风落下来撩了她的头发一下,这么着哑巴就站在了山圪梁上了。哑巴举起了脸盆,举起了火柱,张开了嘴,她敲响了: “铛!” 新脸盆儿上的碎瓷裂了,哑巴的嘴张着却没有喊出来,“铛!”裂了的碎瓷被火柱敲得溅起来,溅到了哑巴的脸上,哑巴嘴里发出了一个字“啊!”接着是一连串的“铛铛铛——”“啊啊啊——”从山圪梁上送出去。哑巴在喊叫中竭力记忆着她的失语,没有一个人清楚她的伤感是抵达心脏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浓黑的夜空,月亮失措地走着、颠着,跌落到云团里;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大峡谷的山脊,让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来。直到脸盆被敲出了一个洞,敲出洞的脸盆儿喑哑下来,一切才喑哑下来。 (选自《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有删改) 注:①韩冲炸獾误炸死了哑巴的丈夫腊宏,在哑巴坚决不要赔款的情况下,由村干部王胖孩牵头,韩冲主动立下协议,负责养活哑巴娘仨,直到哑巴明确赔偿金额。 12.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大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韩冲重视读书,见识高远,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 B. 虽然丈夫腊宏对哑巴不够好,但是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因此她“又觉得腊宏还活着”。 C. 喊山是当地由来已久的传统,最初目的既是吓唬山中野兽,也是给静夜里游门的人壮个胆气。 D. 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哑巴这一形象,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 13.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4. 作品为什么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结合全文,谈你的看法。 【答案】12. C 13. 在内容上,运用心理描写,否定了韩冲的说法,表现了哑巴对自身悲苦命运的绝望,体现了哑巴内心的痛苦。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讲到韩冲说哑巴爱干净,该句对此进行否定;下文讲到哑巴不爱干净的表现就是不爱照镜子,原因是被丈夫打怕了。 14. ①艺术构思上,既照应了文题,又通过突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可谓余韵悠长,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一方面反衬哑巴的痛苦之深,一 方面表现了哑巴由脆弱变得坚强,使哑巴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思想内容上,从展现哑巴的苦难到表现哑巴为自己的悲苦命运而呐喊,从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这样写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题中A项,“他比一般的村民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文中无据,有拔高之嫌,原文只是大说:“他还说要我念书,人要是不念书,就没有出息,就一辈子被人打,和娘一样”;B项,“哑巴对腊宏还是有一点留恋的”错误,根据后文“好久了自己长了个啥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挨了丈夫的上顿打,想着丈夫的下顿打,眼睛盯着个地方就不敢到处看,哪还敢看镜子嘛”,可见是她对丈夫的恐惧;D项,“表达了鲜明的褒贬感情”错误,作者的情感比较隐含。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哑巴想”可见是心理描写,“我哪里还知道什么叫干净呀,我这日子叫爱干净吗”,否定上文韩冲的看法,同时表达哑巴内心的痛苦和绝望;从结构看,此段在文中是一个过渡段,由上文韩冲说哑巴爱干净,过渡到哑巴回忆丈夫对自己的毒打,引出哑巴不爱照镜子的事。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探究能力,要求作品以失语多年的哑巴喊出声音作为结尾的好处,解答此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艺术构思方面,即表达技巧方面,重点分析突转直下式结尾的效果;二是人物形象方面,由“无声”到“发声”,表现人物由脆弱到坚强的变化,此种结尾丰富文中哑巴的形象;三是思想内容方面,重点联系主旨作答,可联系社会、人生、现实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多元考量,尤其是哑巴的典型意义,她代表哪一类人。以呐喊结尾,从展现哑巴的苦难到表现哑巴为自己的悲苦命运而呐喊,从而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深化主旨。 【点睛】 分析句子的作用首先要按着分析句子的含义的要求简单答出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子的类型和在文中的位置分析,情感句表达情感,哲理句说明道理,比喻拟人句形象生动、反问句表达情感、排布富有气势和韵律美,接榫局承上启下;从位置上看,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二)实用类文本(共计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我们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 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 (摘自“人民论坛网”,有删改) 材料二: 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 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着‘精神缺钙’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摘自《北京晨报》,有删改) 材料三: 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 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正处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阶段,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相应的发展。 B. 要成为一个既有文化自信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必须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再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 C. 材料三指出不少年轻人因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所以没有文化自信。 D. 材料二引用黄会林的话是为了说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建立文化自信,找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 1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 【答案】15. D 16. ①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复兴面临困难;②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却长时间缺少社会文化氛围;③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冲击,使中国文化有被同化的危险;④青年不了解中国文化,缺乏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文化自信不够。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A项,“从现实这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可见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分析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B项,逻辑顺序不当,原文“作为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才能真正成为既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可见要先熟习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再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C项,强加因果,年轻人“没有定力,不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对信息缺乏甄别、筛选、判断能力”是没有文化自信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D。 【1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题干的要求,找准答题区位,根据文中重点句子作答,此题要求考生概括整合出培养民众文化自信的原因,可根据材料一“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民族崛起呢”筛选整合出第一点;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中的“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筛选整合出第二点;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黄会林的话“在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筛选整合出第三点;根据材料三“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筛选整合出第四点。概括时,应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精练。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计3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计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潘耒,字次耕,吴江人。生而奇慧,读书十行并下,自经史、音韵、算数及宗乘之学,无不通贯。康熙时,以布衣试鸿博,授检讨,纂修《明史》。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自洪武以下五朝稿皆所订定。寻充日讲起居注官,修《实录》、《圣训》。尝应诏陈言,谓:“建言古无专责,梅福以南昌尉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言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攻六贼,杨继盛以部曹劾严嵩。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言事为越职。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臣请弛其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庶罔上行私之徒,有所忌而不敢肆。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遇地方大利弊,许其条奏。水旱灾荒,州县官得上闻。如此,则民间疾苦无不周知矣。”更请许台谏官得风闻言事,有能奋击奸回者,不次超擢,以作敢言之气。二十三年,分校礼闱,称得士,名益甚。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议起,坐浮躁降调,遂归。 耒有至性,初被征,辞以母老,不获命,乃行。既除官,三牒吏部以独子请终养,卒格于议不果归。逮居丧,哀毁骨立。少受学同郡徐枋、顾炎武。枋殁,睭恤其孤孙,而刻炎武所著书,师门之谊甚笃焉。四十二年,圣祖南巡,复原官。大学士陈廷敬欲荐起之,力辞而止。平生嗜山水,登高赋咏,名流折服。有《遂初堂集》。又因炎武《音学五书》为《类音》八卷。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七十一》,有删改)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B.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C.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D. 上书总裁言/要义八端/宜搜采博而考证精/职任分而义例一/秉笔直而持论平/岁月宽而卷帙简/总裁善/其说令撰/食货志兼他纪传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 “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修国史的材料。 C. “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 “词科”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潘耒很有才干。他天生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后来参与朝廷《明史》的编辑修订。 B. 潘耒敢于直言。他引用典故,指出不是言官而向皇帝进言被视为逾越职权的做法是错误的,请求放松禁令,让群臣能够进言劝谏。 C. 潘耒事母至孝。当初被征召时,他以母亲年老推辞;被授予官职后,三次上书吏部请求归乡奉养老母;母亲去世,他因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 D. 潘耒敬重师长。他年少时求学于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潘耒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的著述,思想上师承顾炎武。 2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人主明目达聪,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岂盛世事? (2)既以布衣进,齿最少,又傲睨不能容人,因此忌者颇众。 【答案】17. B 18. A 19. D 20. (1)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得分点:“宜”“导”“乃”各1分,大意2分) (2)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得分点:“以”“齿”“傲睨”各1分,大意2分)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故应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总裁”“职任”“岁月”;谓语动词:“言”“搜采”“善”“令”“持”。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比如本语段中写潘耒上书总裁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文言文断句技巧:一是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二是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三是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四是抓住名词、动词以及特殊句式断句。比如本题就是借助名词和谓语动词来断句的。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布衣”指平民,非读书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一要立足课本,适度扩展,平时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代文化知识,要以“重要”为标准,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二要点面结合,增强感知:复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重点和薄弱为中心,将相关知识内容予以迁移、扩展,比如识记重要作家、作品,可以其主要作品为中心,将其生平、主要创作风格等一并识记。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D项,“思想上师承顾炎武”分析不当。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如此题选项D对应的句子是“炎武复古,耒则务穷后世之变云。”, 可知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故选项说“思想上师承顾炎武”错。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宜——应当,导——引导,乃——竟然。(2)以——凭借……的身份,齿——年龄,傲睨——轻慢。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齿”在此处是一个名词,根据后面“最少”,可以推断“齿”是“年龄”的意思。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宜”“导”“乃”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潘耒,字次耕,是吴江人。天生异常聪慧,读书一目十行,从经史、音韵、算数到佛教知识,没有不精通的。康熙时,以平民身份参加鸿博考试,被授予检讨的官职,编辑修订《明史》。他曾给总裁上书。提出编纂史书的八个重要原则:“应当广泛搜罗采集,考证精当:分工明确而主旨、体例统一;书写历史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发表议论要公正;所记时间要长,文字要简短。”总裁认为他的观点很好,让他撰写《食货志》,兼及其他纪传体史书,从洪武以下五任皇帝的史稿都是潘耒修编定稿的。不久担任皇帝身边的日讲起居注官,修订《实录》、《圣训》。潘耒曾应皇帝的诏命进言,说:“向皇帝进言自古就没有专门的职责,梅福凭南昌尉的身份进言外戚,柳伉凭太常博士的身份进言程元振,陈东凭太学生的身份攻讦六贼,杨继盛凭部属的身份弹劾严嵩。我朝有旧规定,京官允许向皇帝进言。从康熙十年宪臣上奏请求停止后,凡不是言官却向皇帝进言的都视为逾越职权。皇帝您目明耳聪,应当引导群臣让他们敢于进言。现在竟然下令禁止,难道这是安定兴盛的朝代所应该做的事吗?臣请求放松禁令,让大小臣子们都能够进言劝谏,或许那些欺君罔上专为私利的人,就会有所顾忌而不敢肆意妄为。这样做对于这些人是很不利的,但是对于国家却非常有利。 那些在朝廷外做地方官的,遇到地方上有大的利益与弊病,允许他们上奏。水旱灾荒,州县官要向上报告。像这样,那么民间百姓的疾苦就都知道了。”又请求允许台谏官可以根据传言进谏,有能够奋力抗击奸恶邪僻的人,可以不按照规定越级提拔,来振作敢于进谏的风气。康熙二十三年,主持礼部考试,被称誉为善于得士,名声更加显著。潘耒凭平民的身份任官,年龄最小,又轻慢不能容人,因此忌恨他的人很多。非议的声音渐起,因行事浮躁的罪名而降职外调,于是归乡。 潘耒性情诚挚纯厚,当初被征召,他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被批准,于是赴任。被授予官职之后,三次上书吏部以自己是独子请求归乡奉养母亲,最终没有被批准而无法归乡。等到母亲去世守丧时,因为过分悲伤而异常消瘦。年少时求学于同郡的徐枋、顾炎武。徐枋去世后,周到地抚恤徐枋的孤孙,刻印了顾炎武所著的书籍,对老师的感情很深。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潘耒恢复原来的官职。大学士陈廷敬想推荐起用他,潘耒极力推辞而作罢。潘耒平生嗜好山水,登高赋诗吟咏,名流常被他折服。著有《遂初堂集》。又沿袭顾炎武《音学五书》而写了《类音》八卷。顾炎武主张复古。潘耒却主张变革。当时博学宏词科以史才被称道的,汪琬、吴任臣及潘耒最为出名。 (二)古代诗歌鉴赏(共计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山居即事(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首联写诗人隐居山中,在苍茫的暮色中关闭柴门,远望余晖。 B.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世态炎凉。 C. 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 D. 尾联写渡头炊烟升起,人们采菱而归,与颈联形成鲜明对比。 22.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21. B 22. 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两者对照写出世态炎凉”错误,这联的目的是写山居环境的幽静。故选B。 【22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求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四句,答题时先对诗句的景物进行描述,然后分析情感,再辨析情景关系,描述是注意抓住绿竹、新粉、红莲、故衣、烟火、采菱等意象,然后概括“清新”的特征,最后明确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最后分析情景关系:情景交融。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题1分,共计6分,) 23.(1)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在琵琶声低沉徘徊,近似停顿之后,猛然爆发出一阵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将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____, ______” (3)李商隐在《锦瑟》中的回环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惆怅苦痛,让人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 (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________, _____”两句,写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从渔业方面进行阐述,并符合当前可持续发展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6)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运用拟人、对比手法,借用山水景象蓄势,用以烘托王昭君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银瓶乍破水浆迸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5). 此情可待成追忆 (6). 只是当时已惘然 (7). 玉露凋伤枫树林 (8). 巫山巫峡气萧森 (9). 数罟不入洿池 (10). 鱼鳖不可胜食也 (11). 群山万壑赴荆门 (12). 生长明妃尚有村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不要写错别字,重点注意须臾、乍、惘、罟、洿、鳖、壑的写法。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到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上述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以“认识幸福”为话题写一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们家的幸福 幸福是什么? 妈妈说:“幸福就是你考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然后好好地孝顺我。” 爸爸说:“幸福是等你考上大学,我就可以不用卖命的工作了,悠闲地走走逛逛,闲聊地时候向别人炫耀炫耀我的女儿,多么自在快乐的生活!” 爷爷奶奶说:“幸福就是我的孙女可以考上大学,离开农村,到大城市生活,不用再吃苦受罪。” 我哑然。 对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来说,我的幸福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他们只要我幸福就足够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我的幸福是什么。 对我来说,幸福是爸爸妈妈不要再卖命的工作,不再踏着星光出门,踩着月光回家。看着他们疲惫的身体、头上的白发和佝偻的脊梁,我的心不止一次的抽搐。我真想对爸妈说一声:“如果太累,你们就歇歇吧!”虽然生活是公平的,有付出才有回报,但是你们却把所有的回报都给了我,自己承担起所有的付出。我明白,你们是希望我过的更幸福,然而,你们却不知道,在这样的太多的厚望之下,我并不幸福。此时此刻,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压力和内疚。 爸妈请不要在为我这般忙碌,你们就为我歇一歇吧。想吃的好的,就不要太小气,犒劳犒劳一下自己吧;想买件新衣服,就不要瞻前顾后的,就大大方方的买一件吧。我知道,我的幸福就是你们的幸福,因为你们爱我;但你们不要忘记了,我也爱你们,你们幸福了我才会更幸福。所以,请你们幸福一点,只有这样,女儿才能真正的拥有幸福。 幸福对我来说,就是能天天看到爷爷奶奶的亲切的笑脸。老人家经常说农村生活太苦,所以要我一定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端上“公家的饭碗”。于是他们省吃俭用,把一切好吃的东西,把一切的“营养品”统统塞到我的书包里,希望这些东西对孙女走进大学之门有点帮助。爷爷奶奶啊,和你们在一起我就感到很幸福,记得小时候听您讲得故事,记得您给我捉的小鸟,记得您给我买的糖葫芦……所有的记忆都是幸福的,然而,你们把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我的身上,这让我感到不很幸福。真想看到你们把吃好喝好看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把听听戏看看电视聊聊天当作最好的幸福。 其实,幸福很简单,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我们都应该是幸福的。爸妈你们是否这样认为呢?爷爷奶奶你们说呢?您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是一道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时要紧扣话题,紧扣话题应始于审题,更要贯穿于作文的全过程。此题材料中提及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拥有的视而不见,却对别人拥有的垂涎欲滴;也有的人因为不满足自己的现状,而尝试着汲取他人的长处,追求更高的目标,结果取得巨大的成就却失去了自己的幸福。因此,如何面对“自己的幸福”,实在是每个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都会遇到的而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因追求生活方式和生活的处境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写此话题一定要前立足自己的现实,用自己的独特的思维去发现理解生活中的幸福,写出心中的幸福。 参考立意: (1)家庭中的幸福,幸福是家庭的温馨和睦、浓浓的亲情;(2)工作中的幸福,幸福是顺心如意,实现自己的价值;(3)学习中的幸福,幸福是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4)幸福是一种心境,是一种追求,是奋斗的过程。 结构示例: 确定文章的主题“我们家的幸福”,然后通过家庭中成员对幸福的看法,引出自己对幸福的看法“幸福是浓浓的亲情,浓浓的爱,你是幸福的,我才是快乐的”,然后从家人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的相辅相成入手,从采用真情的独白和诚恳的劝说的方式,希望“爸妈不要在为我这般忙碌”“爷爷奶奶能露出的亲切的笑脸”,最后总结全文“您的快乐就是我的幸福”。 材料链接: 1.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出身于富贵家庭,为了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他抛妻别子,离开了幸福的小家庭投身了革命。为了国家繁荣昌盛,民族振兴,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不幸在攻打总督署的时候,中弹受伤而被捕,最后就义牺牲了。 林觉民在起义前就做好了牺牲的充分准备,在攻打总督署的前三天夜里,他给父亲和妻子分别写了一封诀别信。给父亲的信这样写道:“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给妻子的信中这样写道:“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怀着对爱妻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这封信。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的高尚情怀,牺牲个人的幸福换来天下人的幸福,这才是最大的幸福。 2. 幸福是一种心境 很久之前就听到过这个故事:国王权力至高无上,但他却不快乐。于是智者告诉他,要快乐起来就要穿上感到快乐的人的衬衣。他找遍了所有人,却没有人感到快乐。最后,他发现了快乐的人,却是一个乞丐,但是这个乞丐却没有衬衣。 听到这个故事时只是一笑了之,直到最近,在小区论坛上看到一个帖子,说是她朋友家境富裕,刚买了房子,却感到不快乐。不停地烦恼:以后的生活会怎样?生了小孩怎么办?走到路上会不会有危险?总之她快乐不起来,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忽然之间,我理解了上面的故事。原来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国王或是乞丐,我们可以在过着舒适生活的同时,感到自己依然不幸;也可以在过着一贫如洗生活时自得其乐,国王与乞丐其实只是自己的一种心境。 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生活所选择的,面对生活,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事如意,未来总会有许多挫折在等待着。不要总是想确保不可预测的未来,只要好好地把握眼前的幸福,哪怕做个乞丐,只要快乐就足够了。 3、虽然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各不相同。但对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却应该是永无止尽的。可面对着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和命运连续不断的玩笑,有些人退却了,他们丢弃了对幸福的渴望,即使幸福敲响了大门也不予理睬。另一些人,他们拥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决的信念,即使面对再大的困难和挫折,他们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迎接了幸福的到来。 【点睛】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自由性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话题”是作文的核心,写作时紧扣话题,首先要围绕话题组材、选材,扣住话题的实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