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中山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统测语文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文献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颇多。学习的第一步,是厘清概念,校准术语。 一百多年前,法国学者路易·阿韦在其《拉丁文本考证手册》中,将抄本与作者原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vérité,将抄本与其所从出的父本相一致的情形称作authenticité。如今我们拟定的对应的中文译名是“正确”和“忠实”。 文本复制传播过程中的“正确”和“忠实”该如何理解?不妨以综艺节目上常见的“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具体操作是,比如有A、B、C、D、E五个人,都背对主持人排成一列。主持人让A转过身,给他同时也给观众看一个词语“惺惺相惜”,然后将提示板收起。A让B转过身,在不能说话,不能写字的条件下,通过比手划脚,让B领会这个词语。B再让C转过身,向他模仿A的比手划脚。依次进行,一直到E。如果E能说出“惺惺相惜”,则游戏成功。这个游戏与文本抄写复制传播颇为类似。提示板上的文字,相当于作者原本的表达意图。每一个人相当于一代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本,因为前代抄本可能已经“走样”了。因而对前代抄本“拷贝不走样”,可以称“忠实”,但却不一定“正确”。 第一代抄本如果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了作者原本,堪称“忠实”,也堪称“正确”。如果其后每一代抄本也都能完全准确、毫不走样地复制前代抄本,那么可以说,截至当下,抄本堪称“忠实”而且“正确”。如果其中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么一般来讲,其后的抄本,或许可以称得上“忠实”,但谈不上“正确”。 西方学者将古典文本校勘的目标表述为“重建作者失落了的手稿”。也就是说,“正确”是校勘的终极目标。但由于古典文本的写定时代距今已千百年,作者手稿和早期抄本几乎都已不复存在,很难确定存世文本是否完全符合作者原本。于是人们退而求其次,将考量“忠实”与否作为文本校勘的暂时小目标。实现这个小目标的操作过程西方校勘学叫作“对校”。对校的结果,就是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 27 - 保罗·马斯《校勘学》将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能够恢复的文本称作“原型”。“原型”可以说是通过“忠实”度考察,不断剔除“走样”,最后逆溯到在传承环节上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原型”毕竟不是“原本”。想要进一步企及“正确”这个校勘的终极目的,就要在“对校”之后,再进行“修正”。“修正”必须是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 中国校勘学有“校异同”与“定是非”之说,颇类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和“修正”。其实仍有重要不同。中国校勘学所谓“校异同”,其实不是“对校”,而只是“校对”,其结果只是一个平面的异文列表。西方校勘学所谓“对校”,其实是在考察异文是否前有所承,也就是是否“忠实”。最终结果是追溯到存世最早抄本,重建所谓“原型”。中国校勘学所谓“定是非”,最常引用的是段玉裁《与诸同志论校书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所谓“底本之是非”,就是与作者原本一致与否。所谓“立说之是非”,就是作者立说是对还是错。西方校勘学所谓“正确”,其实只相当于“底本之是非”。至于作者立说是对是错,则不是校勘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校勘学其实是将中国所谓“定是非”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校,追求“忠实”,将文本恢复到现存最早抄本。如果对得到的文本仍有怀疑,则要进行第二步,即修正,追求最终的“正确”。正像A.E.豪斯曼所说,对校是科学,修正是艺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按路易·阿韦的说法,校勘学中的“正确”是指抄本与父本相一致的情形。 B. 在相继的多代抄本中,如果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其后的抄本就称不上“忠实”了。 C. 校对可以给存世抄本排出前后次序,然后在存世抄本证据的基础上,重建最早可考抄本的文本。 D. 要想达到校勘终极目的,必须在“对校”所重建的原型的基础之上,再加以“修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用“拷贝不走样”游戏打比方,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形象地理解“正确”和“忠实”。 B. 文章引用保罗·马斯等人的著作,既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又增强了说服力。 C. 文章从厘清概念、校准术语谈起,接着指出校勘的目标和步骤,最后通过中西校勘学的对比,表达了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 D. 最后一段既指出了中西方校勘学的相似之处,又重点指出了两者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拷贝不走样”游戏和校勘学的终极目标都是“正确”,而非“忠实”。 B. 只要做到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便可实现校勘的“正确”。 C. 在现有文献证据条件下,通过不断剔除“走样”,可以得到比较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 D. 西方校勘学只解决抄本与原本是否一致的问题,并不解决作者立说是对是错的问题。 - 27 -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是指抄本与父本相一致的情形”错误。校勘学中的“正确”是指抄本与作者原本相一致的情形。 B项,“那其后的抄本就称不上‘忠实’了”与原文不符,第四段:如果其中有一代抄本“走样”了,那么一般来讲,其后的抄本,或许可以称得上“忠实”,但谈不上“正确”。 C项,偷换概念,“对校”而非“校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表达了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谈及作者对校勘学前景的美好憧憬。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B项,说法绝对。据第三段文意:对前代抄本惟妙惟肖的模仿,并不一定符合作者原本,可以称“忠实”,但却不一定“正确”。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 - 27 - 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方面的素质,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 《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如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据2015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比2005年的1.6%提高近四倍。 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研究表明,201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现代公民科学素质服务体系,并实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 (摘编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 材料二: 自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平均增长由2005-2010年的0.33百分点发展到2010-2015年的0.59百分点,再提升到2015-2018年的0.76百分点,逐步缩小了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 27 - 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10.38%增长到2018年的20.84%,在重点人群中居首位,保持了领先并快速增长的势头;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2.97%增长到2018年的10.14%;农民科学素质水平由2007年的0.97%增长到2018年的2.62%。 (摘编自《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报告》) 材料三: 受教育程度是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是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产生的基础,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具备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明显提升。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这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如何保证具备科学素质的人数也能同比例增长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文化程度人群的科学素养已进入高位增长和缓慢提升阶段。 - 27 - (摘编自《2018中国公民科学素质主要调查结果》) 4. 下列对材料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虽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达国 家有差距,但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 B. 2006年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大幅提升,年均增长百分点明显提高,按这样的增长速度,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在2020年有望超过10%。 C. 2007-2018年,从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等不同人群科学素质水平的比较来看,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的增长率最低,城镇劳动者的增长率最高。 D. 对于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公民科学素质2018年与2015年发展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都有所下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均有所增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促进了我国中小学课程课标的修订、科技教育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 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但我国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之间的公民科学素质差距却越来越大。 C. 科学素质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科学素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一个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 D. 随着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再加上高文化程度人群科学素养提升缓慢,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会自然下降。 6. 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C 6. ①制订计划:颁布《科学素质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促进了相关工作的开展。②加强教育: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显著提升。③做好重点人群的提升工作: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使他们的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已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支撑”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强加因果,原文是“对中小学阶段科学课程课标进行修订,开展科学教师培训,开发科学课程,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快速发展,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科普网站等不断出新,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等活动持续开展。10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显著提高。上述工作有力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升”,而不是“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大大推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B项,“不同地区”于文无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拉大,但三则材料都没有提到不同地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差距拉大。 D项,“自然下降”错误,原文是“2018年与2015年相比,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有所下降,在历次调查中首次出现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下降的状况”,没有说明“文化程度较高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是否会“自然下降”。 故选C。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到材料中找到介绍我国采取措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句子,再进行总结概括。材料一提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低,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科学素质纲要》颁布以来,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为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国务院颁布《科学素质纲要》;紧接着,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材料二提到“我国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人群。”,由此可见,我国政府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明确了青少年、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与公务员作为重点人群。考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保护人 【法】莫泊桑 玛兰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 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那儿已有个老神父。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 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我到行政法院去。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 27 - 神父好像挺为难。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您不会感兴趣的。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您心肠真是太好了。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他打开报纸念到: 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 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我要写信。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 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 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据郝运译文删改)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7 - A. 由于同学的帮助,玛兰才当上了行政法院参事。因此他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都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这是他回报的方式。 B. 在当参事前,玛兰并不喜欢神父,但是在一位红衣主教向他请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这样描写达到了照应上文的目的。 C. 玛兰被珀蒂帕训斥后,急于为自己辩解,并马上归罪于桑蒂尔神父。这足以看出他似乎很想保护别人,但实际上更关心自己的利益。 D. 桑蒂尔神父起初并不想用“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麻烦玛兰,因此他回应玛兰的请求时吞吞吐吐,这种神情表现了他内心的犹豫。 8. 小说中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9.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7. C 8. 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 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9. 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的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 27 - A项,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只是出于虚荣心,而不是“回报”。 B项,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 D项,不是“虚伪”,而是犹豫、不安、恐惧或者受宠若惊。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可知他的“吞吞吐吐”有误,应是心虚和难以启齿。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自私”、“见风使舵”、“爱慕虚荣”、“没有原则”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第二段内容是“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可见玛兰是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人。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是出于虚荣心,可见玛兰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这就表明玛兰自私、做事没有原则。本题据此分点答题。 【9题详解】 - 27 - 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对标题“保护人”陈述并分析自己的观点。本题,行政法院参事玛兰和神父爱蒂尔是这篇小说中出场的两个主要人物,前者是“保护人”,后者是“被保护人”,他们之间“保护”与“被保护”关系的展开构成了小说情节的主干。随着小说的推进,原来给他人充当保护人的玛兰本人也需要保护。当时的法国上层社会,特别是法国官场,官官相护、纷纷寻求保护人是一种流行的弊病。由此看来小说以“保护人”为题的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题干在这些方面已经起到了一定的提示作用,意在启发考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分享较多、体会较深的一个方面作分析。 如果从“保护人”与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小说中的保护人实际上是作者讽刺的对象。玛兰这样的行政法院参事,主要是靠了老同学的关系,才得到任命的。这意味着,就官员的选拔与任用来看,当时的法国社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弊端。靠着溜须拍马上台的玛兰,首先想到的不是去主持正义与公道,而是如何在他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权势。他时时处处主动、热情、甚至毫无原则地给他人提供帮助,表面上看来是在关心他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为了获得幸福感。待报纸披露了神父桑蒂尔的劣迹之后,玛兰便换了一副嘴脸,在归罪于神父的同时马上想到要采取惩办对方的措施,意在确保自己的地位与前途不受影响。为了掩饰自己的过错所导致的后果,他竟然文过饰非,指鹿为马,不愿也不敢承认自己的责任。作家选取这样一个题材,以小见大地揭露当时法国社会的多种可悲现实,对法国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给予了辛辣的嘲讽。由此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这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对于莫泊桑这样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小说家来说,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生活中的种种怪现状,批判人性中的弱点,表达对正义等问题的思考与追求,是其小说创作的一贯追求。 如果从“保护人”与人物塑造手法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保护人”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描写的艺术形象。如何准确地刻画保护人的性格特点,不仅关系到小说主题思想的传达,也关系到这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败。读完整篇小说,读者不难感受到弥漫在字里行间的讽刺意味。在把握了小说的这一整体艺术特色之后,再来分析小说在人物刻画上的具体手法,就会有豁然亮敞的感觉。对于一个高明的讽刺作家来说,他自然不会站出来直接陈述自己对于其笔下人、事物的度贬,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判断告诉读者。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尤其是像莫泊桑这样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王来说,利用语言和动作描写上的夸张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或者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或者正话反说,将自己对于笔下人、事、物的褒贬和判断暗寓其间。 - 27 - 如果从“保护人”与结构方式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可以作如下论述和分析:“保护人”的行为举止,其命运的变化无疑是这篇小说重点叙述的故事。换句话说,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就是围绕玛兰如何成为保护人,如何充当他人的保护人,又如何在无意间充当被保护人的帮凶来安排结构的。这主要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明线。与此同时,小说还安排了一条暗线表面上的保护人玛兰,其实是在部长的保护之下,才获得充当他人保护人的资格的。当玛兰的前程受到威胁的时候,他本身也不得不去寻求保护。小说结构上的明暗两条线索,既有平行,也有交叉,二者相辅相成,使得小说收放自如,结构有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人”不仅是小说在结构上编织明、暗两条线索的重要纽带,而且是整篇小说中各种矛盾汇集的中心。整篇小说围绕“保护人”安排叙事结构,使得故事情节主干突出,不枝不蔓,在高潮部分出现情节的陡然转变,达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 本题题干提示了三个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方向,每一个都能从文本中找到足够的分析依据的,回答时只取其中之一即可。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 - 27 - 。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进迭谏,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选自李贽《陈亮传》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10.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入,不报 报:回复 B. 群臣更进迭谏 更:轮流 C. 襟三江而带五湖 带:引入、带动 D.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 矜:自夸 11. 下列各组中文言特殊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他日国士也 今臣亡国贱俘 B. 盖以地下于西湖也 去以六月息者也 C. 何罪之有 彼且奚适也 D. 而刘夙婴疾病 凌万顷之茫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 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 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 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 (2)而辛弃疾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3)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答案】10. C 11. D 12. C - 27 - 13. ①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 ②辛弃疾平常就看重陈亮的才学,所以援救陈亮时特别卖力,(陈亮)才能不被处死。 ③我迅速飞起来,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然后向南飞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C项,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腰带。带:意动,以……为带。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判断句;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 B项,状语后置句;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C项,宾语前置句;又有什么罪呢/你要到哪里去哪? D项,被动句/定语后置句;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中,C项,“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错误。原文说的“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是叶适的观点,不是朱熹的观点。 故选C。 【13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得分点:(1)社稷,国家;宁,哪里。(2)高,看重;援,援救;尤力,特别卖力。(3决起,迅速;抢,碰到;奚,哪里;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出生时眼睛里有异样的光芒,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 27 - 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合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陈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城察看,感叹地说曰:“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诏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狂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侍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罪。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奴杀了人,凑巧被杀的人曾经侮辱过陈亮的父亲,那家的人因此怀疑事情是由陈亮指使的,便将他告到官府。于是将陈亮的父亲囚禁在州里的监狱,属台官认为陈亮的案情很严重,便将他交由大理寺处理。当时丞相王淮明白皇上想要救活陈亮,而辛弃疾平常就看重陈亮的才学,所以援救陈亮时特别卖力,(陈亮)才能不被处死。 陈亮屡遭大狱后,归家励志读书,所学十分广博。这时,朱熹与陈亮展开“王霸义利”之争,叶适说“同甫既已经研究皇帝王霸之学,在上下三千多年中考察它的聚合消散,探究它的奥秘,观察到圣贤的精微之处常常在事物之间广泛传布,儒者失掉了它的旨要,所以不足以揭开事物的真象,使人事各得其宜。他的学说都是今人所没有讲到的,朱元晦不予赞成,却不能改变。” 没过多久,光宗考试进士,拿礼尔政刑等关键问题询问进士,陈亮用君道师道来作答。当时光宗不朝拜太上皇孝宗(重华宫),群臣接连不断的劝谏,光宗都不听。听了陈亮的策对,就很高兴,认为陈亮的话有益于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陈亮被考官列为第三名,光宗亲笔破格提至第一名。后来知道是提拔的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去,年仅五十五岁。 陈亮虽然是一个平民,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如果有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给衣食供养,长久不衰。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样的先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七兄赴扬州帅幕① 陆游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诸公谁听刍荛②策,吾辈空怀畎亩忧。 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望远涕俱流。 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七兄:指陆游仲兄陆濬,排行七。扬州帅:即淮南东路安抚使。幕:幕府。②荛:樵夫,这里代表普通人。 - 27 -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二句以简洁的笔墨概括了金兵南犯的经过,同时也交待了诗的写作背景。 B. 诗人以“刍荛”自比,流露了其因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C. “空怀畎亩忧”表达了只能徒然为国担忧、壮志难酬的无奈。 D. 尾联移情于景,诗人自己不忍与七兄分别,却不直接道出,而是将这种感情赋予多情的乱絮和飞花。 15. 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答案】14. B 15. ①借景抒情,借描写急雪打窗的情景,表达了内心的痛苦;②细节描写,通过描写与七兄登高望远“涕俱流”的细节,表明诗人心中对七兄的担忧和对国家的赤诚之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流露了其因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归隐之意”理解错误。“诸公谁听刍荛策”表达了抗敌复国策略不能得到采纳的悲愤。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颈联的意思是:大风急雪扑打着窗棂,心儿和雪珠一起破碎,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你我都不禁热泪横流。“危楼”,即高楼。当时,诗人身受羁绊,无计可施,拳拳报国之心竟与打到窗上的急雪一样碎成粉末;登上高楼,远望狼烟四起,诗人更不禁涕泪交流。“心共碎”“涕俱流”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时之情和矢志之痛。“急雪打窗”“危楼望远”借景抒情,表现其愤慨之烈、痛苦之深。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 27 -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来感慨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 ,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王维)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哀吾生之须臾 (4). 羡长江之无穷 (5). 长河落日圆 (6). 萧关逢候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于嗟、桑葚、须臾、萧关、候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划线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李强在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三十余载,取得的科研成就可谓罄竹难书。 ②与此同时,业内关于外资并购会引发房地产产业安全的言论甚嚣尘上。 ③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在霍尔河畔奇迹般地崛起,让人以为自己仿佛到了纽约。 ④这件古墓中的衣袍,做工精美,丝丝入扣,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工艺品。 ⑤张明自从做了项目经理,每日起早贪黑,励精图治,立志要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成果。 ⑥现实的利益考量使他在处理这件事时首鼠两端,最终他错失了良机。 A. ①②⑥ B. ③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③⑥ 【答案】D - 27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罄竹难书: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此处用错对象。 甚嚣尘上:原意是形容军中忙于备战的状态。后比喻消息到处流传,议论纷纷。今多用来形容某种传闻或谬论十分嚣张。此处使用正确。 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此处使用正确。 丝丝入扣:比喻文艺表演做得十分生动,有条不紊。也比喻文章和艺术表演做得十分细腻准确。此处用错对象。 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此处大词小用。 首鼠两端:踌躇不决或动摇不定。此处使用正确。 故选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密琢高速河北段建成通车使北京大外环河北段全线贯通,有效地缓解了首都地区过境车辆的压力和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 B. 为了保护快速增长的中国海外利益,以及大量的中国企业与人员的财产与生命安全, 能否围绕“一带一路”构建新的国际安全体系,已经成为中国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C. 调查发现,不少民宿客栈,订单数和评价内容都可能是“刷”出来的。一些选址环境甚至装修都不好的民宿,在社交媒体上大肆渲染火起来后,但游客反映实际入住体验很差。 D. 国庆假期收费公路免费时段从10月1日00:00起至10月7日24:00结束,普通公路以车辆通过收费站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高速公路以车辆驶离出口收费车道的时间为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缓解……进程”搭配不当; B项,“能否……已经成为中国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一面对两面; C项,中途易辙,“民宿”没有谓语与之搭配。 故选D。 - 27 -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网络直播一方面打破了地域和空间的界线,而即时通讯的功能,以弹幕相互吐槽的方式, ① 弥补了不少人在现实社交网络的缺憾。另一方面,它也给了普通人一个展现才华、打动人心 的机会。 ② ,网络直播是移动互联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③ ,对网络直播而言, 最大的挑战, ④ 如何寻找到新的“爆点”, ⑤ 告别无序和野蛮生长, ⑥ 人们都将深受其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也 可以说 然而 并非 而是 否则 B 同时 因此 当然 不仅要 而且要 甚至 C 并能 总之 同时 不是 更是 不然 D 将 当然 相应的 既要 也要 导致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所给文段,了解上下文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所选词语。①处上下文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下文不是将来时,所以不能填“将”,可排除D项。②处下文是由上文得出的结论,但上下文之间并不是因果关系,不能填“因此”,故可排除B项。③处上文谈的是网络直播面临的大好形势,下文所谈的是网络直播要面对的挑战,内容与上文形成了转折,不能用“同时”,应选用“然而”,可排除C项。④⑤两处所在句子之间是选择关系,应填“并非……而是”,⑥处后文谈的是网络直播野蛮生长的后果,与上文“告别无序和野蛮生长”相对,故⑥处应填“否则”。 20.下图是关于“土豆翻身当主粮”的图画材料,请你阅读此图后,完成题目。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 - 27 - (1)土豆能当主粮的优势有哪些?(不超过30字) (2)土豆要进行推广,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不超过30字) 【答案】(1)易种植、易贮藏、易推广、饱腹感更强、比做配菜更健康。 (2)①提高加工工艺。②需要政策资金扶持。③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情景扩写的能力。图文转换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内容,拟标题,品寓意。本题要求的是描述内容,和提出建议。描述内容要求做到客观、全面,即把所呈现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说明。考生解答此题,抓住 “土豆能当主粮的优势”关键提示,结合表格内容,将这些信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建议正对问题提出,言之成理即可。 21.根据下面一段介绍性文字,概括“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不超过35字。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地域画派,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二高一陈”早年受业于居廉、居巢。“二居”的绘画风格很传统,到了“二高一陈”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他们创作了大量革命题材的作品,也创作了无数以山水、花鸟、人物为题材的大众化作品,用生机勃勃的新国画改观了中国画坛的缺乏生气的面貌。“二高一陈”曾在日本学习西方绘画技法,他们几乎都受到竹内栖凤等人的影响。他们的画作展出后,曾被“广东国画研究会”抨击为“国画叛徒”。他们坚持这种做法,同时运用撞水撞粉法、搓纸法、背后敷粉法等新的绘画技术,使中国画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丰富和发展,从而更赋内涵,更具魅力,更令人瞩目。如高剑父的《松风水月图》参加中德美展,后被德国政府征集收藏于柏林博物院。岭南画派发展到今天,已是闻名遐迩,人才辈出。赵少昂、杨善深、黎雄才、关山月,这四位大师,是当代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 【答案】①革新绘画题材;②学习西方绘画技法;③发展中国画的传统技法。 【解析】 - 27 - 试题分析:通观材料,“岭南画派”的三点艺术特征表现在对绘画题材的革新上、对西方绘画的学习上和对传统技法的发展上。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说明类文段,具有说明文的特征,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在压缩语段时为确保全面,不遗漏要点,要运用“层次切分法”,把语段的层次划清后,提炼各层次的要点,然后把各要点“相加”,最后进行比较整理,使之符合题干要求。删枝削叶取枝干法:关注句号,逐层进行句与句、词与词的比较,删除原文段中次要信息,保留最主要信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小明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春天雨水多,道路泥泞,小明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小明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小明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妈妈说:“我就知道你有能力挑这个担子,你真棒。” 要求:小明挑秧的前后变化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写一篇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全心做事 林青玄在他的《心的菩提》中所说:“我们要以全心来绽放,以花的姿态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是啊!在生活中,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那么,结果也往往是遂心如意的。 我们其实有共同的感受,站在泥泞的田间,那双溜滑的鞋子让我们很难挺直站稳,当脱下鞋,卷起裤脚,重新回到那片土地上时,你顿时觉得有一种稳重之感。你的脚的每一个神经都处于泥土之中,扎在其中,像大树一样,有牢固的根基。也因此你的每一个脚印都是那样实,那样一步一步地走来,也因此,你没有了负担,不再害怕滑倒,走得很专心,很踏实。最终,你踏过了那片泥泞的土地,感到一种成功,而这种成功来源于你的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 - 27 - 荀子有云:“蚯蚓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我们就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那么,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秉气凝神,有一股浩然之气,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弘清泉,一片落叶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多么美好或丑恶,我们不能因此丧失了自我的节奏。要把多余的顾虑全放下来,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结果往往很不好。 只有在忘我之中,我们才能让一件事更加圆满,也只有在忘我中,一切的事物会变得自然。忘我,可让我们专心,专心则让我们更加用心,世间之繁杂,让我们每个人都有点不安,有点躁动,那何不学学陶渊明,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定,何不学学王国维进入“内美以修能”的无我之境,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思想与认知,也因为上升到整个人生当中去,把物与我相结合,达到一种忘我,无我之境,那么,我们的步伐才会更加稳重。 正严法师说:“凡心佛心,实乃一心,只要秉持一心,立足之地即为灵山。”要秉持一心,我们才可从中获取人生中的大智慧,也正如同是泥泞的路中挑担子,忘记你的衣服,忘记你会摔倒,那么,你得到的,是踏过这片土地,走到了对岸。同时,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这是我们今后所要的,同样,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只要有高格的人生境界,才可能有高尚的品行与情操。也同样,在静、稳、沉中,才可能具有这样的品行。因为人静,就如一弘水,可以容纳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容纳,能屈能伸,柔能克刚。因人稳重,就如磐石般坚不可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因此,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才可至善,至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写作前要仔细阅读材料,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立意的基础。 - 27 - 通读材料可知,材料的关键在于“妈妈”对孩子说的话“外衣脱了,鞋子脱了”,而从“妈妈”的话中又可以进一步提炼出材料的核心“束缚我们的东西”“多余的顾虑”。由此可见,生活中有很多事,我们本来是有能力完成的,但因为内心有太多“多余的顾虑”,致使自己“注意力不集中”,终于以失败告终。而我们之所以会有顾虑,是因为我们总是患得患失,总是担心会失败,总是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考虑太多“后果”,但实际上,这些多余的顾虑只会束缚我们前进的脚步,并不会因此降低我们失败的可能性。 参考立意: (1)挣脱那些束缚。雄鹰只有离开陆地才能翱翔天际,我们只有挣脱束缚才能收获成功。 (2)当断则断。遇事要果断,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只能一事无成。 (3)有舍才有得。不要患得患失,适当的放弃会让我们走得更远。 (4)甩掉顾虑,奋然前行 (5)做事要专注,心无旁骛 参考素材: 1、顾虑,是暂时还不愿舍弃的“好处”,就像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美丽的姑娘,尽管她有粉红的小脸,尽管她有美丽动人的眼睛,尽管她很养眼,可你总是回头张望会耽误了行程;就无法到达你要去的那更美的地方。顾虑,是经历中的一次蛇咬,于是见到井绳也心慌意乱。顾虑,是“明知道不能这样下去,却还一直停在原地”的彷徨,是“一分的犹豫,一刻的迟疑,快要到唇边想讲却又不敢……”的犹疑。一个人不论做什么,当目标明确之后,在前行的路上只有甩掉顾虑,勇往向前,才会走到想去的彼岸。 2、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项羽带领八千吴中男儿,登上了反秦历史舞台。之后巨鹿一战,破釜沉舟的项羽大败秦兵,然后收服章邯。项羽这位勇猛无二的英雄,开始称霸诸侯。可是在范增设下的“鸿门宴”中,项羽本应当决定杀了刘邦,铲除后患,可他担心他的名声:如此勇猛之将,怎能有如此不义之举。宴席中刘邦借故如厕逃了出去。后来刘邦真的成了他的心腹之患,最终也没有逃脱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因为顾虑名声而惨败自刎的下场,可谓悲矣! 3、我们也曾看到另外一些人,因为他们有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在他们看来,往东走是悬崖,往西走是泥潭,往北走是峭壁,往南走是深渊。他们小心翼翼,举步不前。他们把到哪里去还没有决定下来,已经满头银丝,双腿打颤,目不能远眺,耳不能远闻了。 4、刘表迟疑,使曹操三分天下之有一份;在商战中因为迟疑而被逐出市场的不胜枚举。迟疑彷徨,踌躇不前,许多人最终丧失了良机。 我们也看到那些明确目标后,甩掉顾虑,奋然前行的人,他们面对荆棘和险滩一路欢歌,不仅成就了自己,更对社会做出了贡献。 5 - 27 - 、居里夫人一往向前,由一位漂亮的小姑娘,变成了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牛顿一往向前,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成为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贝多芬一往向前,就连耳朵失聪后还创作出令世界震撼的交响曲,被人们尊称为乐圣;郎朗一往向前,曾被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史铁生这位“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轮椅上的残疾人,一往向前,成为一名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孔祥瑞一往向前,在码头装卸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被誉为“时代蓝领”。 结构示例:“全心做事”,文体:议论文。开篇引用林青《心的菩提》中的话,引出观点:我们为人做事要以全心全意的态度,集中思想,心无旁骛。首先分析材料,孩子最后的成功来源于做事专一,来源于心无旁骛的境界;然后分析全心而忘我做事的意义;再阐释全心,忘我,去除一切杂念,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最后总结:以全心之态,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 【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就有几个审视角度。 - 27 - - 27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