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写作

‎2017年高考作文考情综述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0道,其中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材料兼具厚重感与鲜活性,形式新颖而灵动,直接而策略地反映出了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了价值观念。‎ ‎1.立德树人:立意高远,春风化雨 ‎ ‎2017年高考作文精准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考查重点,突出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引导考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并正确进行国际比较,要求考生以正确的立场和方法认清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并在此基础上向外国青年“讲好中国故事”,让考生在写作中体味“月是故乡明”“风景这边独好”的内涵。命题在正面引领价值观的同时,也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空间,启发考生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 作文命题春风化雨,引导考生领会命题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全国Ⅱ卷作文题选取了六个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包含自强奋发、家国情怀、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敢于正视、勇于担当等丰富内涵。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的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7年高考作文试题立意高远又力避空泛,积极回应考生在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的困惑,培养考生正面的情感态度,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浙江卷作文由“人要读三本大书”切入,强调“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对人成长的意义,契合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这样的作文命题可以帮助学生自我体认与反思,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全面发展。‎ ‎2.文化自信:融通古今,传承发展 ‎ ‎2017年高考作文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全国Ⅱ卷作文题“中华名句用用看”,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记忆,名句更需要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命题要求“合理引用”,引导考生将传承与发展优秀文化落到实处。‎ 北京卷作文“说纽带”明确提到“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意在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天津卷作文题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引导考生借鉴长辈的人生经历,思考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及其当代体现。‎ ‎3.时代气息:贴近考生,贴近生活 ‎ 贴近考生、贴近现实生活,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容易产生思想情感共鸣,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全国Ⅲ卷“高考作文话高考”对于正在高考现场的考生来说,几乎是感触最深、最有话说的题目。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家庭个人,高考的重要性与影响力不言而喻。加之时值恢复高考40周年,2017年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2017年高考作文坚持以考生为本,力求让考生看得懂、感受深、易接受、有兴趣。国家热点战略“一带一路”、大众娱乐活动“广场舞”、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关键词出现在全国Ⅰ卷作文中,让人耳目一新。江苏卷作文由“生活中离不开车”切入,并从车的“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帮助考生展开丰富联想,积极引导考生关注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山东卷作文题取材于真实的新闻,‎ 材料涉及的夜读、24小时模式、书店中的流浪者与拾荒者等都是考生有所感悟、可以发挥的话题。上海卷作文以“生活充满变数”为背景,启发考生调动积累的知识,展开对“预测”的思考,有助于培养考生的思维品质与理性精神。‎ ‎4.任务写作:指令明确,利于发挥 ‎ 材料型作文经多年实践已趋于成熟。今年作文题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写作要求,指令明确,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发挥。全国Ⅰ卷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考生必须通过两三个关键词形成自己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关键词使用要求“形成有机的关联”,考生可以正向搭建,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是主题式关联,构成有新意、有创造性的组合;“帮助外国青年”则增强了写作的对象感。‎ 全国Ⅱ卷作文要求“合理引用”两三个名句,意在要求考生在理解与发掘这些名句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引用名句,或简单借用,或深度化用,使之自然融入全文,对写作语言的创新性、综合性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Ⅲ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于“我”,突出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写实,亦可虚构,为考生的思想表达、经历叙述与情感抒发提供了更大空间。北京卷作文“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在任务型写作方面也作出了有益探索。‎ 总体而言,2017年高考作文在精准落实“立德树人”,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凸显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发展了任务型写作,有利于人才选拔与教学引导。‎ 第一章 当今高考最流行的3类材料作文 ‎(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完全⑦的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指的是给学生创设出一个情境(或提供关键词、诗句名言),呈现相关或相对的问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处理、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2017年全国卷Ⅰ和卷Ⅱ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这类作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的多元化,二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 它一般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1.指令性 指令性就是作文的写作任务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来写作,写作的针对性更强,作文导向十分清晰。这种任务型作文,都应该指令什么?体式指令,指令写成什么样的文体;内容指令,指令写作内容是什么;思维指令,指令问题的焦点、写作的着力点;对象指令,指令具体的问题。‎ ‎2.相关性 有些作文材料会给出一组相关或相联的关键词或名言诗句,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两至三个进行组合,然后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这就需要在审题过程中,先找出各类关键词(或名言诗句)的相关性,再进行组合,从而找准切入点进行写作。‎ ‎3.矛盾性 作文材料要给出一个情境,并从中出现对立性或矛盾性的问题,然后要求考生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由于出现了一个对立性、矛盾性的情境,那么就需要考生进行探究,探究就是对作文内容作深入探讨、认真研究。作文的探究是要围绕作文材料中有争议、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就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 ‎4.权衡性 ‎ 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作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内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作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和逻辑性的表达。‎ ‎5.辨析性 如果说“权衡性”还是在审题阶段,那么“辨析性”则主要体现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辨析性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特征,符合对“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要求,也是高考作文未来发展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品读佳作]‎ ‎①一碗一筷诠中华 ‎2017·广东一考生 ‎②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不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竞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③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④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豪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⑤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春节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⑥然而,正如《月亮的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食品安全开始令国人担忧,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日,食物难辨优劣,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的现状,实在是“利欲驱人万火牛”,悲哉!‎ ‎⑦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治理。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日浮云将被吹散,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⑧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着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的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名师解读]‎ ‎①题目暗合作文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数量限制,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融入其中。构思巧妙。‎ ‎②文章开头由白落梅的名言写起,以小见大,提出“从胃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③第二段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生发开去,概括出国人性格的真谛。‎ ‎④第三段用具体实例说明“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这一看法。‎ ‎⑤第四段作者认为,食物并非只是时代的变迁,还依附着许多“中华传统”。‎ ‎⑥第五段作者话题一转,指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上所存在的问题,紧扣题目要求中的思维驱动,使“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形成了有机关联。‎ ‎⑦第六段作者以精粹的语言告诫人们,食品安全终会得以解决。‎ ‎⑧文章的结尾两段作者挥毫泼墨,点睛之笔跃然纸上,读来让人感到荡气回肠。‎ 名师品评 本文作者选择了“中华美食”和“食品安全”这两个关键词(题目要求中的“数量驱动”),向读者介绍了自己对当代中国的认知(题目要求中的“内容驱动”),分析了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题目要求中的“思维驱动”),而且在文中多次点明“从胃开始,读懂中华”“中国人”“中华传统”“中国特色中国味”等(题目要求中的“对象规定和目标达成驱动”),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该文中心明确,寓意深刻,层次感强。语言表达流畅,富有文采,句式变化较多,并时而引用或化用名言名句。‎ ‎[技法突破]‎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包含三部分:读懂材料内容与含意,明确写作任务和进行准确立意。‎ 根据任务的不同,我们把任务驱动型作文分为三种类型,下面就不同类型的情况进行分析:‎ 组合延伸类 所谓“组合延伸类”,就是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这类题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进行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2017年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均属于组合延伸类,这将成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导向。关于这类题型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示范] 题目是有明确写作要求的材料作文题。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引导考生关心现实国情与社会发展,展示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综合素质。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要求让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由此写出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可以有下面几种立意组合的角度:‎ ‎(1)正向思考组合。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2)对比思考组合。如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相联系,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 象征的封闭文化与当下的“一带一路”象征的开放合作相互对照。‎ ‎(3)批判思考组合。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性,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 权衡与选择类 所谓“权衡与选择类”,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这一类型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如2015年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国许多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曾经呼吁:文学家、艺术家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关注社会,贴近时代脉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传递爱心和正能量。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人民,就应该服务时代,回馈大众。离开了社会和生活,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但如今的一些年轻作家认为,想象才是创作最重要的因素,脱离社会和生活没关系,只要想象奇特,就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这两个观点你赞同哪一个?请围绕此问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审题示范] 1.弄清材料中两个观点的争论点是什么 材料围绕文学创作呈现了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和一些年轻作家的不同观点,其争论点在于,文学创作的关键究竟是社会和生活实际,还是想象力。老一辈文学家、艺术家认为文学艺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相反,一些年轻作家认为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 ‎2.把握文学创作的根本是什么 就中学生对文学艺术作品多年的学习,应该或多或少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脱离社会和生活,光凭借想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是没有根的。即使是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其中的优秀作品也是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借助想象完成的。因此,材料中两个观点的高下很容易就能分出。‎ ‎3.显而易见的选择,力求高人一等 既然选择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就应该花更多的心思让立意和行文高人一等。“文学艺术源于社会和生活”,这么宽泛的立意自然很难写出有感染力的文字,毕竟我们不是文学家、艺术家,在这一范畴内,还做不到有深刻的体验和认识。因此我们不妨从自己写作或艺术创作的经验入手,谈谈自己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找到灵感。也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一位作家或艺术家入手,谈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思想。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这位作家或艺术家了解不深,只是泛泛而谈,生硬地塞入素材,结果会适得其反。‎ 看法与评价类 很多任务驱动型作文考题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内容进 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考题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模板:‎ ‎[典题示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沈阳的潘先生开车送因高烧引发肺炎的女儿到儿童医院就诊,但医院内地面正在施工,停车位特别紧张。情急之下,潘先生只好把车临时停在医院外的路边,先送女儿就诊。他在车上留下了“警察叔叔,孩子急病,停车场没位了,请不要贴我。碍事我就移车,谢谢了”的字条。警察看到后,就没开罚单,还留言说:“祝早日康复,以后尽量按位停车。”事件引发热议,警察留下的字条更被称为“暖心字条”。‎ ‎“暖心字条”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写出你对“暖心字条”的看法和认识。‎ ‎[审题示范] 这则材料呈现出一个主题(“暖心字条”),任务驱动要求考生回答与之相关的问题,说明对“暖心字条”所代表的现象的看法。写作时,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1.敬法畏法,方有秩序与和谐 法律,本就是一套维护社会秩序、保证多数人利益的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不应纵容。潘先生固然情有可原,可毕竟违反了法律,应该受到处罚。虽然警察对他的请求表示谅解,但不代表他这样做就是对的,这种做法更不值得他人效仿。‎ ‎2.字条暖心,法亦有情 人情、民意是法律不可忽视的现实存在,也是法官判案、警察执法时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沈阳交警面对潘先生情真意切的字条,回了表示理解和祝福的“暖心字条”,体现了冰冷法律之外的人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坚守法律,辅以人情 人们常说,法不容情。确实,把法律晾在一边不管,完全依靠个人感情执法是坚决不行的,任何情感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公民,应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作为执法者,更应该知法守法,依法办事。但我们也必须知道,法不容情,这里的“情”指的是“私情”,即执法者的个人意志,执法者的“亲朋故旧”之情。法律是刚性的,但却不应该是冰冷的,法律的存在本身体现的就是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人文关怀。法律与私情水火不容,但并不代表法律就不能有温度,执法之人就不能有“热心肠”。‎ ‎[好题演练]‎ ‎1.(方法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你的审题立意。‎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词语,并开展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择优发表。‎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投稿,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也就是通过对流行语的演绎去分析中国社会,‎ 表达自己对中国社会的看法。向《炎黄青年报》投稿,要有对象意识,预设中的读者是青年。“有机关联”中的“有机”,不是随便把词语放在一起;“关联”则是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 ‎①具有相同性质、特征:如“互联网+”“网红”“点赞”“中国梦”“正能量”……;②相因相承:如“断舍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③相反或相对:如“工匠精神”“山寨”……;④其他可以产生关联的。(鼓励考生在关键词组合上具有创造性)‎ 可从下列角度组合、立意:‎ ‎①追求舒适自由的生活空间,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断舍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②弘扬正能量,做最美中国人——“正能量”“最美”‎ ‎③发扬主人公精神,发展创新,共圆中国梦——“中国梦”“互联网+”“吃瓜群众”‎ ‎④工作要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反对投机取巧、不思进取的行为——“工匠精神”“山寨”‎ ‎⑤摒弃“中国式”,做最美中国人——“中国式”“最美”‎ ‎⑥为积极健康、催人奋进的人和事点赞——“正能量”“点赞”‎ ‎2.(高考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关于“路”,古往今来的人们有很多感受和思考。‎ 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岑参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王安石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鲁迅先生说:走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对于“路”,你有什么思考?综合上述材料中的两句或几句,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写作提示] 材料是有关“路”的名句或名言,因此作文的立意应围绕“路”展开,且要和材料中的两句或多句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篇合理的文章。屈原的诗句注重的是追求过程中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岑参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坚持和不放弃,注重的是过程,其含义类似于“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王安石的诗句注重的是行路中的艰难迷惑,只要坚守就可以迎来光明、看到希望,其含义类似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鲁迅先生注重的是行路追求中的勇气和魄力。这几句在意义内涵上可以找到有机的内在联系,或说古论今,或由小及大,恰当联系现实,见仁见智。‎ 第二节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材料(内涵)是考生作文立意的源头;但在表现形式上看,又是话题作文,它给定材料,但不限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多角度解读,从中提炼出不同方面的话题,进而确立文章主旨。新材料作文既有规定的限制性,如要求不脱离材料的内容或含意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又有灵活的自由度,如允许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等。由于它较好地融合了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长处,因此近年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山东卷、江苏卷、浙江卷都采用了这种题型考查写作,新材料作文是当今高考作文的主流题型。‎ ‎[品读佳作]‎ 读书三境 ‎2017·浙江一考生 ‎①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我深以为然。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书让我们彻底成为人。”生命就是一门阅读世界、阅读自我的课程。禅宗修行,有“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之说。我认为读书也有三种境界。‎ ‎②读书第一境,阅读“有字之书”。书中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精灵,她们穿越千年,跨过万水,从遥远的历史中迤逦而来,与我们的精神结缘,与我们的灵魂共振。我们在一片圣洁的星辉之下,进行关于人类文化的精神沐浴、进行灵魂的洗礼。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③“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有字之书”,特别是千古流传的名著,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它们可以打破我们自身的局限,让我们从尘俗中突围,一步步拥有高贵的灵魂,同时,能够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所以,我们必须多读一些关乎个人幸福和民族未来的“有字之书”!‎ ‎④读书第二境,阅读“无字之书”。所谓读“无字之书”,就是读社会,读生活,读自然。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的“躬行”,就是读社会这本“无字之书”。曹雪芹也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就是一本大书,阅读它就要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进而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学校、家庭是小社会,社会、国家是大家庭,我们要从“无”中读出“有”,从“有”中读出“我”,从“我”中读出对于家庭的责任,读出对于民族的担当和使命。‎ ‎⑤清代文学家张潮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除了读社会生活之书,我们也要阅读大自然之书。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境界:苏东坡阅读赤壁,因水月而悟理;柳宗元宴游西山,借山川而寄情。他们都在大自然中读出了另一个超凡脱俗的自我。‎ ‎⑥诗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佛国乐土不在外面,而在人的心中。是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就是一部奇妙的书。所以,阅读的至高境界,即读书第三境,就是阅读自己的“心灵之书”。‎ ‎⑦阅读“心灵之书”,要经常反省自己的心灵是贫瘠的还是富饶的,是单薄的还是厚重的,是心为物役,还是我心有主。要从自己的“心灵之书”中找出生命的关键词、主旨句,要不忘初心,褪去外界的浮华和物欲的诱惑,认清自己为什么而活,怎么去活。在阅读心灵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心灵的篇章,守望那片“心灵的麦田”。‎ ‎⑧于丹说:“我们每一个人的眼睛都有向外发现和向内观看的两种能力。向外可以发现一个无比辽阔的世界,向内可以发现一个无比深邃的内心。”是呀,用一只眼睛阅读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位置、使命和担当;用另一只眼睛阅读心灵的世界,寻找生命的本源、价值和意义,进而达到超凡入圣、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阅读和生命的秘诀。‎ ‎[名师解读]‎ 第①段引用名家对读书的论述,导入话题,并顺势提出“读书三境”的观点。‎ 第②③两段作者提倡读“有字之书”,认为这些“千古流传的名著”可以让我们“拥有高贵的灵魂”,还能够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第④段首先提出分论点“阅读‘无字之书’”,再对其进行解说,接着引用陆游、曹雪芹的名句,从正面指出读“无字之书”,可以“读出对于家庭的责任,读出对于民族的担当和使命”;随后第⑤段再引用张潮的名言,强调“也要阅读大自然之书”。‎ 第⑥段作者善于运用过渡段,在“诗云”之后,顺理成章地提出“读书第三境”,自然贴切。‎ 第⑦段作者对“读书第三境”的分析朝纵深方向挖掘,巧妙地提出“不断修改完善自己心灵的篇章”的观点,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⑧段引用于丹的名言,进一步强化了中心,首尾相应,结构完整。‎ 名师品评 作者根据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抓住“作家”所说的“三本大书”进行思考,巧妙立意,角度新颖,可操作性强。行文时从材料的主旨切入,紧紧扣住材料内容,‎ 采用综合立意法,通过对“读书三境”的论述,阐明“三本大书”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写得集中而干脆,不枝不蔓。另外,本文引经据典,底蕴深厚。文章还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写作思路非常清晰。该文符合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是一篇考场佳作。‎ ‎[技法突破]‎ 先“4步骤”审题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主要是指对所提供材料的本身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材料之后附加的引导语的领会,和对相关写作要求的理解。审读材料时,应依据材料的不同类型特点,采取相应的审读策略。审题首先要走好“四步”:‎ 第一步,整体感知材料,全面把握材料内容 阅读理解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对象,是把握材料的基础。事件型材料,要抓住事件的核心;评述型材料,要把握材料的观点;漫画型材料,要紧扣漫画的寓意。其次还要梳理材料的语意层次:单则材料,要理清其因果关系,由表及里,探究本源;多则材料,要研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相同、相对或相交),运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等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整合,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从现象到本质的提炼。‎ 第二步,运用发散思维,理解材料多维内涵 要分析材料涉及的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理清各对象间的相互关系。学会从不同角度(正面、反面、侧面,由果溯因,由因析果等)来思考、挖掘材料的内涵。对于以描绘形象为主的事件型材料,应注意分析蕴含于形象之中的思想观点、方法态度、精神品质等信息;对于评述型的言论材料,应抓住言论的要旨,扣住关键词来阐发其丰富内涵;对于隐喻型的漫画材料,必须吃透漫画的寓意,然后根据寓意衍生文章主旨。‎ 第三步,细读题干指示,明确相关写作要求 这里的题干指的是作文试题中的“要求”,命题者往往在“要求”中规定了文章的体裁、字数、写作内容、立意选材、标题拟定等方面的要求,这些在审题环节不可掉以轻心。如2015年全国卷Ⅰ在“要求”部分中就规定了文体——书信,考生就必须遵照书信的文体格式、语言表达特点来写作。‎ 第四步,抓住关键词句,选准角度确立主旨 这里的关键词句是指材料中包含的能体现材料主旨倾向的词句,以及提示语中具有立意导向性、限制性的词句,这些词句对于准确理解题意、确定立意角度起到了导向作用。‎ 再“5法”立意 关键词句指材料中体现命题意图的词语和句子,即评议性词句。抓住这些词句,深挖它们与材料的关系,即可正确立意。‎ ‎[典题示例1] ‎ ‎(2017·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示范]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是引子,目的是引出第二段中的关键词“重读”以及关键句“重读长辈这部书”,关键句是比喻的说法,“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书”里有什么,再回到第一段,就是“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 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因此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可以展开以下立意:‎ ‎(1)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2)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3)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4)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5)从“我”的视角观察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 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审题时理清、辨明了关系,就抓住了关键,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典题示例2] (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 ‎[审题示范]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或多面性,每一个面、每一个角度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和启发。由此,这则材料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从商家、经营者的角度来思考。首先,24小时营业的经营模式以及模式背后的人文关怀,表明商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具有不以利益为先,追求精神价值的优秀品质,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其次,24小时书店不拒绝任何人进入,体现了一种包容的思想;再次,这些来消遣、休息的人,也有可能成为买书人,他们是一群潜在的消费者,对他们包容,其实就是为将来书店的大发展埋下伏笔。据此,可以写打开思路,改变经营理念;助人亦助己;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有大格局、大胸怀等。‎ ‎(2)从进入书店者的角度来思考。一方面,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修养是不分身份地位和时间地点的;另一方面,可以谈一谈我们要如何去维护这种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可以谈一谈对商家这种行为的感恩。‎ ‎(3)从这件事的影响来思考。在当今重视文化传承的大环境下,24小时书店为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应该怎么做?可以探讨一下这种经营模式的意义价值有哪些;这种模式能持续多久;深层次思考商家以一己之力营造这种人文环境,对政府有什么启发等。‎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这种现象或结果的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角度立意。‎ ‎[典题示例3] (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示范] 这则材料所述事件大体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出现四种结果:‎ 结果 由果溯因 立意 立意一:创新能取得成功。‎ 结果一:小羽改进研发新式花茶。‎ 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因为“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成功的原因是创新。‎ 结果二:新式花茶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 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因为厂家违反市场秩序和法律规范。‎ 立意二:诚信和规则。‎ 结果三:小羽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拟定标准并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 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因为小羽不想让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想“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这体现了小羽的责任担当意识、规则意识、合作分享意识、大度智慧等。‎ 立意三:①精明、随机应变的市场头脑;②自觉的市场规范(标准、规则)意识;③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④分享与共赢;⑤协作精神与带头(领袖)意识。‎ 结果四: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成为致富带头人。‎ 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结果?自问自答:“努力逐渐见效”“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 立意四:创新合作、社会责任、分享共赢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有多则材料,且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对或相反的材料作文。审题时应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找出其中的联系点,该联系点即立意所在。‎ ‎[典题示例4] (2015·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示范] 材料一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文品)与作者的人品应该是一致的,材料二则认为作品的格调趣(文味)味与作者的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二者的相同之处是:都在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可立意为:(1)文品即人品,言为心声,文如其人;(2)文品未必如人品,莫以文品看人品;(3)理性看待文品与人品。‎ 有时材料中给出相互矛盾的观点,那么审题时则可从矛盾处入手,深入挖掘,探究双方观点的合理性、片面性及互补性,在辩证分析中,引申出自己所写文章的主旨。‎ ‎[典题示例5] (2016·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审题示范] 这则材料先引用俗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再引出一个对立的观点“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并予以简要解释,进而引出关键句“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审题立意时应扣住二者的矛盾关系来深入探究,确定立意。“个性”与“创新”是材料中的两个核心关键词,具有宽泛的内涵,考生应在吃透材料中矛盾对立的两句俗语含意的基础上,将“个性”与“创新”赋予具体的内涵。‎ 可立意为:‎ ‎(1)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事求是,不虚夸,务本真,这种诚实谦和的个性值得褒扬;(2)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对于前人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要勇于探索、发现、创新;(3)对于大家所熟知的,不简单重复,这种不浪费的理性值得点赞,等等。‎ ‎[好题演练]‎ ‎1.(方法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出你的审题立意。‎ 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漠中有一棵枯死的老树,老树的枝头有一个简陋的鸟巢,鸟巢里有一只鸟儿终日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一日,大漠刮起了风暴,那棵枯树被连根拔起卷走了。‎ 这只可怜的鸟儿为了寻找新的藏身之处,不得不飞行数百公里,终于发现了一片绿洲。绿洲上小河潺潺,绿树成荫,甜美的果实挂满枝头。‎ 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都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材料讲的是鸟与树的故事,要抓住关键句“如果大漠中的那棵枯树依然存在的话,这只鸟儿也许永远都不会想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来审题,由鸟及人。本题意在引导考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磨难,也教育考生要有改变自己的勇气。可有如下立意:‎ ‎①除旧布新,推陈出新。要丢弃禁锢自己的老思想,打破固有的生活模式,冲破原有的生活圈子,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的生活道路,开创一片新天地。‎ ‎②要不懈追求,不要安于现状。当鸟儿安于现状的时候,只能艰难度日,当它被迫寻求安身之地时,却发现了绿洲,找到了更适合生活的地方。‎ ‎③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学校,逆境和挫折是磨砺人的最好的利器。当鸟儿赖以生存的枯树被连根拔起以致走投无路的时候,它反而有机会去开辟另一片天地。‎ ‎④生活最终要靠自己,不能过分依赖别人。鸟儿依赖枯树,其结果是当枯树被连根拔起时,它失去了安身之所;而当它历尽艰辛长途飞行后,却发现了一片绿洲。所以,只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无往而不胜。‎ ‎2.(高考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人们的眼睛被一道闪光吸引。那是一本封面上嵌了一面镜子的书,书里收集了许多作曲家、画家、建筑师、诗人的肖像以及他们作品的草稿。因为镜子的存在,所有阅读这本书的人,也同时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摊位上只有一个叫彼得的四十多岁的男人,他所在的出版社就他一个人,从设计到编辑再到成书,都是他独自完成的。那么精致的印制,是在当地小镇上一家小工厂里做出来的。发行时,也都是他自己骑着单车送到书店的。他只挑他最喜欢的书来做,一年只出十来本。‎ 在那个强调跨国出版集团的合纵连横、强调畅销和追求利润的书展舞台上,当有人问他会不会感到压力很大时,彼得淡淡地笑道:“不会,他们做不出我的书。”‎ 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故事类材料作文题。故事叙述的是彼得独自出版的书籍参加大型书展的事情。彼得的故事折射出多方面内容,因此,我们可以用多角度解读法进行立意:‎ ‎①从彼得出版独特的书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坚守个性、要有创新精神等;②从彼得的书在书展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个性的魅力等;‎ ‎③从彼得一个人完成书籍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享受孤独、人生需要磨砺等;‎ ‎④从彼得一年只出十来本书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淡泊名利、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兴趣使人成功等;‎ ‎⑤从彼得与大型出版集团同台竞争的角度分析,可立意为人生要有自信,创新可使人立于不败之地等。‎ 第三节 漫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漫画是作者用图画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的,‎ 是同社会实际相联系、富有针对性的。漫画多取材于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因此,我们要把漫画还原到社会现实生活中,这是理解漫画的源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揣摩到漫画的深刻寓意。‎ 图文漫画类材料作文具有如下特点:‎ ‎1.图画中含蓄生动的构图,寓意深刻,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能够引导考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生。‎ ‎2.图画中隐含的信息需要考生通过阅读、感悟、生发、嫁接、联想等方式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构思作文。‎ ‎3.图画富含寓意的特点要求考生能明了画家运用夸张、比喻、影射、双关等手法的真正意图,能够着眼整体,透过画面看到作者的创作意图,即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画面以及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要求考生审题时要有整体意识。‎ ‎[品读佳作]‎ 唯分数论——教育的阴霾 河北一考生 ‎①漫画中有两个小孩,一个第一次考了一百分,被奖励一个香吻,另一个则考了五十五分,被“赏”了一个耳光;之后一百分的同学只考了九十八分,被打了一巴掌,考了五十五分的同学则考了六十一分,得到了一个吻的奖励。这看似寻常,却充分暴露出时下人们对分数的看法——以分数论英雄。可在我看来,分数的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唯分数论是教育的阴霾。‎ ‎②唯分数论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方式,它以分数作为评价一个人能力高低、素质好坏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局限下,家长的教育就迫使孩子必须向“分”看齐,孩子就容易一味追求分数,也不得不拼命得分,这很容易忽略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容易导致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而这恰恰也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短板,显然,唯分数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的引导有着不小的危害。它同时还导致了一大批人才被埋没,致使许多“高能低分”之人遇不到伯乐、得不到重用,难以施展远大抱负。王骁威是一个破解数论难题的“九零”后大学生,他的论文被权威的数论杂志选中发表,可他却因为偏科,分数过低,面临无学可上的尴尬。可见,唯分数论危害着实不小。‎ ‎③唯分数论大行其道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急功近利的心态不无关系。如今的人们越来越追求速度和高效,看问题却越来越片面,真是“绝不小心求证,只有大胆胡说”!因此,家长对待孩子也多以分数论英雄,考得好就奖励一下,考得差不由分说便给一巴掌;分数提高了奖励一下,分数减少了不容辩解就给一巴掌。家长可能从未想过:进步了是什么原因?是能力上去了还是难度降低了?又或是蒙对了?退步又是为什么?是发挥失常还是骄傲自满?还是付出了努力但进步没有显现在成绩上?其实原因还可能有很多。挖掘原因才是更有价值的,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更好的发展,这才应该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分数的做法,而不应唯分数论。‎ ‎④既然如此,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拒绝唯分数论,学会从客观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的综合能力。首先,我们要有多重评判标准,可以分别从活动能力、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来综合评价,从多个角度去对待、审视,如从素养、眼光、品德、智力、体能、审美、劳动等方面考虑。其次,应完善多元评价机制。最后,我们要深入了解和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发展孩子的能力要能因人而异。如此一来,评价结果、人才培养才不会太片面。‎ ‎⑤总之,在我看来,唯分数论实在令中国的教育蒙上了一层阴霾,对此,我们应该去消除,还教育一片明澈的蓝天。,‎ ‎[名师解读]‎ ‎①文章由解读漫画内容入笔,进而指出这种社会现象的实质,随之提出“唯分数论是教育的阴霾”的看法,观点鲜明。‎ ‎②作者在第二段着重谈论“唯分数论”的危害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总-分-总”的格式,论述分析部分既有理论分析,又有事实论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③第三段主要挖掘“唯分数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找出根源的重要意义。文中连用六个问句,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④第四段紧承上文,强调我们应如何对待“唯分数论”,作者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议论文中解决问题部分。‎ ‎⑤文章最后加以总结,强调“我们应该去消除”唯分数论,只有如此,才能“还教育一片明澈的蓝天”。‎ 名师品评 本文作者审题准确,思想观点切合题意,谈及“唯分数论”给教育带来的阴霾,角度适合,思想认识较为到位,思维开阔。作者一开始就抓住漫画中的巴掌和香吻,引出其共同特征:家庭教育中的唯分数论。然后指出这种“唯分数论是教育的阴霾”,给下文的论述分析打下了基础。符合漫画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求,切入点恰当而又精准。‎ 本文结构严谨,思路严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结构浑然一体;这篇文章语言简洁准确,全文没有多余的话,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技法突破]‎ 漫画的内容常常给我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立意。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漫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然后仔细研究,好好寻找,把握漫画的主要倾向,找到漫画的精髓,把握最佳的立意角度。一般情况下,考生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来进行审题立意:‎ 流程 思维导学 ‎1.弄清漫画要素 审题之初要弄清漫画有哪些构成要素,漫画中所涉及的所有的人、物,哪怕是一棵小草、一枚图章,都不要放过。要观察主要人物的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其心理特点等。‎ ‎2.理清人物关系 弄清了漫画里都有哪些人、哪些物之后,还需要从整体着眼,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漫画中若人物众多,要注意理清关系,先给人物分类,再根据人物的类型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3.把握漫画寓意 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前提。把握寓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握人物、事件的比喻意义、象征意义;二是从人物的关系中把握漫画的寓意;三是根据漫画中人物的语言、解说性的文字或漫画的标题把握漫画的寓意。漫画中的文字,往往是理解寓意的关键,有时甚至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的作用。‎ ‎4.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 漫画的寓意是考生确定立意的前提,要注意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探究,寻找漫画寓意与社会人生的对接点。漫画的本质就是想歌颂或讽刺揭露社会人生的真善美或假恶丑,因此留心生活,关注时代热点,注重积累,观察完漫画后想着与社会生活相对接,揭示社会现实寓意。‎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然后确定文章立意。‎ 让座 ‎[名师示例]‎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漫画共两部分内容,左边是一个厂家代表的人和一个商家代表的人在一拉一推一个消费者代表的人;右边是一把椅子,上面写着“3·15”。‎ 第二步:理清人物关系。从人物的动作可以看出,厂家和商家是被消费方,中间的人是消费方。‎ 第三步:思考寓意。通过“3·15”、漫画上方的文字和漫画题目“让座”,漫画寓意不言而喻。‎ 第四步:与现实对接。消费者权益如何真正得到落实,而不是只搞一天的形式,是写作的中心。‎ 立意示例:‎ ‎(1)厂家和商家的角度:保护消费者权益不能搞形式,不能为物质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要诚信经营,真正把消费者当“上帝”,让位让利于消费者。‎ ‎(2)消费者的角度:不愿坐是因经常被骗,知道是搞形式;不敢坐是因维权的法律意识淡薄、成本高。消费者要敢于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坐属于自己的“宝座”。‎ ‎(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角度:公检法等机关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打击无良奸商,制止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等行为。‎ ‎(4)综合的角度:从不同方面讲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让每天都是“3·‎15”‎。‎ ‎[好题演练]‎ ‎1.(方法对点练)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审题立意。‎ 拾金不昧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要注意从多角度立意。①可从整幅漫画立意:小小的5毛钱,却引起了大风波;警察的做法体现了新的人本理念,硬币面值虽小,兹事体大,培育正气,正应该从小做起。②可从警察的角度立意: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要保护宝贵纯洁的童心。③可从孩子的角度立意: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分大小。④可从喷口水者的角度立意: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愤世嫉俗者,可以休矣;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高考模拟练)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好与快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漫画既可以理解为是三个不同的人在砌墙,也可以理解为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状态下砌墙。既可以围绕经济建设“又快又好”的角度来谈,也可以联系到教育或工作的话题。‎ ‎①从整体角度: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评价要客观公正,培养人才要有长远目光,快与好并驾齐驱等。②从第一个人的角度:慢工出细活,精品需慢慢打造;育人要有耐心等。③从第二个人的角度:工作讲究速度与质量并重;教育也要讲究效益等。④从第三个人的角度:做事欲速则不达,一味求快贻害无穷;教育或工作不能急于求成,‎ 急功近利只能造就庸才等。以上角度无论选择哪一个来谈,都应该表现出对比、权衡和选择,突出思辨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