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考察(1-5题,每题3分;6-11题,每题2分;12-14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审理 B. 再迁为太史令 再次 C.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 D. 适莽苍者 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再迁为太史令”的意思是“两次迁升为太史令”,所以“再”的意思是“两次”。故选B。‎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于是 B. 连辟公府不就 就职,赴任 C. 衡少善属文 写文章 D. 律知武不可胁,白单于 报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项,“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的意思是“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所以“因”的意思是“通过,经由”。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句子的选项是( )‎ A. 舆归营 B. 乃使其从者衣褐 C.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D. 间至赵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规律。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句子的选项”,‎ A项,舆:名词作动词,抬,扛;‎ 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C项,目:名词作动词,瞪,用眼睛瞪;‎ D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抄小路。‎ 故选D。‎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一项( )‎ A. 见犯乃死,重负国 B. 皆为陛下所成就 C.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D. 举孝廉不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 A项,“见”,被,受,表被动,为被动句,意思是“受到侮辱(被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B项,“为……所”表被动,为被动句,意思是“都是被陛下栽培提拔起来的”‎ C项,有两种理解,第一,状语后置句,“于”为标志,“碎于柱”即“于柱碎”,意思是“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在殿柱上撞碎”,第二,没有特殊句式,“于”为介词,引出动作处所等,翻译成“我的头颅今天就跟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殿柱上”;‎ D项,被动句,“举”意思是“被举荐”,意思是“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 故选C。‎ ‎5.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一项( )‎ A.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何以知之 C. 彼且奚适也 D. 信义安所见乎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其它选项不同的一项”,‎ A项,定语后置句,“人可使报秦者”即“可使报秦之人”,“者”为定语后置标志,句子意思是“寻求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B项,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凭什么,根据什么,句子意思是“你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 C项,宾语前置句,“奚适”即“适奚”,到哪里,去哪里,句子意思是“他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D项,宾语前置句,“信义安所见乎”即“安所见信义乎”,句子意思是“哪里还能看到什么信义”。‎ 故选A。‎ ‎6.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 A. 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 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 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选项”,‎ 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劾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劾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不是《乐》,是《易》。‎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___________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_____________的丹青宗师和绘画巨匠。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风花雪月、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睛,菱歌泛夜,扑面都是唐宋的____________: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________________。‎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美轮美奂 不同凡响 古色古香 赏心悦目 B. 空前绝后 震古烁今 遗风余韵 心旷神怡 C. 美轮美奂 震古烁今 古色古香 心旷神怡 D. 空前绝后 不同凡响 遗风余韵 赏心悦目 ‎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人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 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 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扪参历井,沿羊肠透迤蜀道而上 B. 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 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 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答案】7. B 8. C 9. D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空:“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空前绝后”指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文中是说“唐诗、宋词、元曲”,应用“空前绝后”。第二空:“震古烁今”指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此外修饰人物,用“震古烁今”更合适。第三空:“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遗风余韵”指前人留下的风尚和气韵。“古色古香”多用来形容器物、书画等,此处是说唐宋留下的风尚和气韵,应用“遗风余韵”。第四空:“心旷神怡”指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多作谓语;“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常作定语;此处语境为“莫不令人怎么样”,应该用作谓语的“心旷神怡”。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该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有重复,排除B;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D。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解答此题,也要从意境上体会。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下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还斜挂在婆姿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项“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故选D。‎ ‎10.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欣赏中国书法,意义存在于忘言之境。它的笔画,它的结构只有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其真味。在这种纯粹线条美与结构美的魔力的教养领悟中,中国人可有绝对自由贯注全神于形式美而无庸顾及其内容。‎ A. 中国书法的忘言之境,主要由笔画、线条等要件营造产生。‎ B. 不能领悟中国书法纯粹的线条美与结构美就难获欣赏自由。‎ C. 中国人欣赏书法多喜欢关注全神于形式而无暇顾及其内容。‎ D. 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取文段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语言材料的中心,打枝削叶,摘取中心句或关键句,根据要求把多余的枝叶去掉。本题的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强调中国书法的美在于忘言之境。第二句指出中国书法的笔画、结构之美存在于不可言传的意境里。第三句对第二句进行具体解释说明。因此判断语段的中心句为前两句,然后进行压缩概括。经比较,“中国书法笔画、结构的真味,多在不可言传的意境中体会。”一句的表述更准确简洁。故选D。‎ ‎【点睛】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 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11.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该专家的观点( )‎ 青海湖的湟鱼是一种珍稀鱼类,但自上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大量捕捞湟鱼,导致湟鱼资源量由最初的32万吨,按平均每年0.4万吨的速度减少,至2013年,湟鱼资源量仅为6.8万吨。某专家认为,照此速度,青海湖的湟鱼再过十几年就会灭绝。‎ A.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已将湟鱼列为濒危物种,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了有效保护 B. 虽然一次性盗捕湟鱼50公斤以上就会构成犯罪,但盗捕者仍在增加 C. 一条两斤左右的湟鱼能卖到上百元,这使很多捕鱼者把捕鱼目标瞄向湟鱼 D. 刚刚过去的一年,青海湖的湟鱼减少量为0.3万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把握论证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按平均每年0.4万吨的速度减少,青海湖的湟鱼再过十几年就会灭绝。论据:自上世纪50年代,人们开始大量捕捞湟鱼,导致湟鱼资源量由最初的32万吨,按平均每年0.4万吨的速度减少,至2013年,湟鱼资源量仅为6.8万吨。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既然已经对湟鱼这种濒危物种采取了有效保护,那么湟鱼就不会灭绝,削弱了论点,可以削弱,当选;B项:讨论的是盗捕湟鱼的问题,题干讨论的是湟鱼灭绝问题,讨论话题不一致,不能削弱,排除;C项:指出很多捕鱼者把目标瞄向湟鱼,解释了湟鱼减少的原因,补充了论据,不能削弱,排除;D项:只论述了刚刚过去的一年湟鱼减少量比预计少,但无法证明之后湟鱼是否会灭绝,不明确选项,不能削弱,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二、现代文阅读 ‎(一)茅盾作品赏析 ‎12.下列对《春蚕》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讲述了蚕丝业萧条所引发的农村破产。‎ B. 本文的主人公老通宝是既勤劳忠厚又保守落后的农民形象。‎ C. 本文结构严谨而又富于变化,产生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的效果。‎ D. 老通宝一家的悲剧命运,是由老通宝的因循守旧导致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识记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选出“对《春蚕》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对相关文学著作情节内容的识记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本题D项,“老通宝一家的悲剧命运,是由老通宝的因循守旧导致的”分析不正确,老通宝一家特别是老通宝想通过勤劳致富,期望春蚕丰收能稍稍改善自己的境遇,但是却丰收成灾,而丰收成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统治。故选D。‎ ‎13.下列对《林家铺子》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老板既有诚实守信的一面,同时也有剥削的一面,他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人。‎ B. 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悲剧。‎ C. 本文的结局没有描述林家人物的命运,而是以一个无名寡妇的命运结局,有点跑题,没抓住重点 。‎ D. 本文多条线索并行,相互生发、相映成趣、相得益彰,体现了茅盾小说的艺术创造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识记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选出“对《林家铺子》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对文学名著《林家铺子》阅读,对其情节内容的识记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C项,“有点跑题,没抓住重点”分析不正确,《林家铺子》最后没有以林家人物命运的描述为结局,最后竟是以一个无名寡妇的命运结束。似乎以一个在小说中没出现过几次的人物为结束对象,有点跑题,没抓到重点。其实不然!张寡妇在小说中是 一个多次遭受悲惨命运的妇女形象。从她的丈夫死于战争,到受到警察的猥亵,到唯一的儿子也死于慌乱中的暴 ,到最后唯一活着的自己也不得不变成了一个带哭带嚷的、快跑的、头发分散的疯子。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重重打击,这个瘦小柔弱的妇女成了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作者用转移人物的写作方式,多角度地侧面描写,让读者在众多人物身上找出共性,深层探究造成这种规律的最终原因,留给读者更多的思索空间,提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故选C。‎ ‎14.下列对《子夜》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作者用了许多笔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国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和社会关系中,塑造了一个具有进步一面又有反动一面的丰富人物,是三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 B. 《子夜》这部小说和作者的很多作品一样,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历史画卷。《子夜》事件如波,场面如链,人物如星,忽闪忽逝,整个人物事态的展开又井然有条,呈现蛛网式密集结构。‎ C. 茅盾长于塑造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子夜》中赵伯韬的骄横奸诈、凶狠残酷,屠维岳的精明阴沉,老太爷的老朽,人物形象都丰富鲜明,体现了作者的笔力,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D. 本文开头生动细腻地描写了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的“主观感受”,就是为了表现喧嚣、无聊聊、压抑的大都市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识记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选出“对《子夜》一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对文学名著《子夜》阅读,对其内容情节的识记理解与选项内容进行对比,判断正误。D 项,“就是为了表现喧嚣、无聊聊、压抑的大都市生活”分析错误,吴老太爷以及他随身不离的护身法宝《伏上感应篇》正是中国封建道德传统的象征,而沿途的“一切梦靥似的都市的精怪”则是西方物质文化的象征。接下来的结果就是吴老太爷终于因不堪忍受“邪魔”的上海而“脑壳里梆的一响,两眼一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文章这样详细写描写了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大都市的“主观感受”,是为了说明社会守旧派受到社会进步发展的强烈冲击,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兵 范子平 ‎①县城的摩的一般在县城或郊区跑,很少跑远。但刚下火车的这位老人要去二十多公里外的老鸦岗——那里是荒山野岭,不通公交车的。他硬刷刷的头发几乎全白,稀疏的长眉毛下一双三角眼目光浑浊,穿一身干干净净的旧褂子,步履有些蹒跚。我说:“您老这么大岁数了,咋不叫儿孙跟着?”他咧嘴苦笑道:“儿孙?我家四代单传,到我这辈儿就断了,没娶过媳妇,哪来儿孙?”我说:“那个荒岗啥也没有。”老人说:“我就到那里。”我有些奇怪,老人偶尔一瞥时眼光还很犀利,不像是说傻话。但生意上门只要给钱,管他干啥就跑呗。我就说:“大爷,现在派出所治安管理规定,出县城要登记身份证。”他抖抖瑟瑟从随身带的黑皮包里掏出个牛皮纸折的钱包,翻出身份证交给我。我一看名字叫丁根柱,住址是昌南县何寨乡丁屯村——恰巧我表叔家就是这个村的。我到治安亭登记过,将身份证还他说:“路不好走,可能会颠些,您老坐好。”老人垂下眼皮没接话。‎ ‎②出县城走一段儿,就下大道上了曲折山路,不停地上下坡不说,路面还坑坑洼洼的,时不时摩的就跳起来。风渐渐大了,路边的小树折弯了腰,乌云不知何时扑到头顶,翻滚着涌向东北角,隐隐的雷声传来,乌云里一道道闪电。我说:“大爷,咱先回吧,没准儿会淋雨,山里遇雨危险。”老人看看天说:“能走还是走吧,我买了回程的票,恐怕一等就耽误车了。”‎ ‎③其实回也来不及了,夏天的雨说到就到,大雨珠子猛砸下来,天地间哗哗一片响,密密的雨帘顿时淹没万物,路上立即就是无数条溪流。漫山遍野间,没地方遮雨,只好任凭风雨肆虐。雨小水浅时继续前行,雨住时才赶到老鸦岗。这是一片荒丘,四处疯长着丛树野草,老人眼睛看我。我说:“这里就是,前边好像叫岗头。”老人说:“就是这里了。”他抹了一下脸,脱下布衫拧水。我目光一扫就被牢牢吸引过去:他从臂膀到腰窝,伤痕累累,没有一块好的肌肤,左肩与腰间都是蜈蚣一般狰狞的手术印记,右肩有凹进去的伤痕,胸肋间到处是弹片伤,像一处处蝴蝶。看我呆呆注视的样子,老人慢声细语地说:“狗日的小鬼子给我留下的记号。”‎ ‎④老人眯起眼仰望苍穹好一会儿,才把湿透的布衫重新穿好,认真扣好每一个扣子,拽拽衣角,‎ 慢慢走到废墟的中心,面对北方肃穆地站立,向着荒野大声呼唤道:“团长、营长、连长、满仓、铁蛋、郝勇、水根……我来晚了,对不起你们,早就说来祭奠,一直到今天,我很快就跟你们见面了。”他从黑皮包里掏出了一瓶酒和一个酒杯,将酒倒进杯子,双手高擎起来洒在地上,连洒九杯,然后深深地鞠躬。老人又朝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洒酒鞠躬,他泪水如注哽咽着喊:“大头、家乐、小米、二套、小山、团副、参谋长……牺牲的战友,咱血战的地方多,兄弟我难以一一跑到,这里给你们敬酒了!”声音苍凉,在旷野里回荡,我的心被震撼了。‎ ‎⑤ 送老人回到火车站,老人给我五十块钱车费,我摆摆手不要,老人硬给我塞进兜里,说:“让你淋了雨,感谢感谢。”我忍住泪水说:“您一直就在丁屯村老家?”老人说:“是哩,能活到现在,知足了。”趁老人不注意,我将身上仅有的一百元大票,偷偷塞进老人的黑包里。然而,这能表达对抗战老兵的敬意吗?‎ ‎⑥第二天,我专门到图书馆查县志,果然有记载:“1943年4月11日,为配合29师守许昌,我20师攻敌松井大队不克,敌木村联队急速赶来意图聚歼20师。20师316团奉命于老鸦岗阻击日军,掩护师主力转移。敌在迫击炮掩护下冲入我阵地20余次,皆被316团以刺刀、手榴弹反击逐出。316团死伤惨重,13日晚奉命分路突围。三营八连副队长丁根柱率该营残部仅50余人从老鸦岗西突出重围救援战友,血战至夜半,伤亡殆尽。战后群众掩埋我军尸体,死人堆里仅刨出二人尚有气息,皆重伤昏迷……”‎ ‎⑦过去了好些天,我心事沉沉,一直想着此事,但能做些什么呢?给表叔打电话过去,他说他们村确实有个叫丁根柱的抗战老兵,孑然一身过日子,昨天刚去世。于是我一连几天做梦,都是枪林弹雨的厮杀……‎ ‎1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老人刚下火车就要去荒山野岭的老鸦岗,一开篇就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老人的好奇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 小说善于抓住细节表现人物。眼光“犀利”,表现出老人身份不同寻常;“慢慢走到废墟中心”,突出老人身体衰弱。‎ C. 小说尾段以“我”一连几天梦到枪林弹雨的厮杀作结,强化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等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D. 小说中的“我”既见证了老兵祭奠战友的经过,也从侧面丰富了老人坚毅的形象,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作用。‎ ‎16. 文中多次写到风雨,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 ‎【答案】15. B 16.‎ ‎ ①大雨前风雷肆虐和大雨时的倾盆如注,突出风大雨狂,渲染了阴冷的气氛,为后文祭奠战友蓄势;②风大雨狂,老人却不顾我的劝告,执意前往荒郊野岭的老鸦岗,设置了悬念,为祭奠战友的情节做铺垫;③老人风雨中执意前往老鸦岗祭奠,烘托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也暗含着“我”对老人及牺牲战士们的敬意!‎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项,“‘慢慢走到废墟中心’,突出老人身体衰弱”错误,从这一段的语境来看,“老人眯起眼仰望苍穹好一会儿,才把湿透的布衫重新穿好”“认真扣好每一个扣子,拽拽衣角”“慢慢走到废墟的中心,面对北方肃穆地站立”,这是老人祭奠战友之前的一系列表现,“慢慢”应是表现他内心的沉重和态度的郑重。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①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⑤奠定情感基调;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文中多次写到风雨,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用意。解答此题,要考生结合文本,逐一筛选有“风雨”的词句,思考“风雨”对人物、情节、氛围、主题的作用。比如文章第二段,“风渐渐大了,路边的小树折弯了腰,乌云不知何时扑到头顶,翻滚着涌向东北角,隐隐的雷声传来,乌云里一道道闪电”写大雨来前风雷肆虐的天气,渲染了气氛;第三段“夏天的雨说到就到,大雨珠子猛砸下来,天地间哗哗一片响,密密的雨帘顿时淹没万物,路上立即就是无数条溪流。漫山遍野间,没地方遮雨,只好任凭风雨肆虐。雨小水浅时继续前行,雨住时才赶到老鸦岗”写骤雨肆虐,也阻断不了老人去老鸦岗的行程,突出了老人去祭奠战友的坚定执着,赞美了老人对战友的深情怀念;尾段“于是我一连几天做梦,都是枪林弹雨的厮杀”,写“我”反复梦见惨烈战场上官兵的厮杀奋战,写出战争的惨烈,作者借“我”的形象表达对老兵们的敬意。‎ ‎【点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自然环境描写答题时,要紧扣其表现了怎样的地域风格,提示了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衬托人物……心理;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做铺垫。第四步,深化文章中心(主题)。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表达。‎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搬 家 ‎①李城给我打电话,希望我能去一趟他的家乡。那时我正在青海参加一个笔会,向主办方请了假便奔向火车站。电话里李城的声音还挺风和日丽的,不像一个肺癌晚期又严重肾衰的患者。挂了电话他又往我手机里发来地址以及坐车线路——其实是多余的,即使没有这些,我也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小官庄。李城无数次向我进行描述,好像小官庄也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缕炊烟,以及头顶或缺或圆的月亮,都是我熟悉的。‎ ‎②认识李城时,我刚开始写小说,妻子去世不久,而我也刚刚退休,为了排遣悲伤和寂寞,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我总是给他们一个最朴素确切的名字,比如,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叫做王彩虹,她们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至于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 ‎③所以,当见到一个瘦精精的他时,我忍不住吃了一惊,而后又笑起来。我说,你叫李城?! 你确定你叫李城?‎ ‎④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他正在我的小屋里,和一个工人要将一摞书抬出去,清晨通透而明亮的阳光照在他的半边脸上。这个画面很多年后我都历历在目,好像是刚刚发生的一样。‎ ‎⑤他们是搬家公司的, 爱心搬家公司。‎ ‎⑥这之后,又让他帮我做过一些鸡零狗碎的事,比如移动一下柜子,比如换一个灯泡,甚至是一颗螺丝松了,我都会给他打电话。李城很乐意,有时晚上来,有时第二天清早。自行车的铃铛在楼下先摁出两声,便噌噌跑上来。每次我会塞给他一些酬劳,他拒绝,只有我说“不收下次就不找你了”,他才会无奈收下,并总以老家的粮食蔬菜作为感谢。有一个傍晚,我去厨房倒水,转身时突然发现角落里有个金黄色的点,打开灯,原来是一朵菜花。那是李城一个礼拜前送来的,我没有吃完,蔫了,一棵已经没有根的青菜居然开出了一串花。 我蹲在墙角很长一段时间,这些生命的顽强绽放使我泪水潸然。‎ ‎⑦李城很喜欢在干完活后倚在门框上问我小说的事。‎ ‎⑧你写过多少个李城?‎ ‎⑨李城多大年纪了?‎ ‎⑩怎么给他取李城这个名字?‎ ‎11可以不把他写死吗?‎ ‎12这篇还有多少字结尾?‎ ‎13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的, 很多时候他只是自言自语,之后总是告诉我小说里的李城跟他还是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或者说,这也许就是他的未来呢。‎ ‎14后来,搬家公司倒闭,他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对于这个工作,他很满意,住工棚,可以省下住铁皮屋的租金。‎ ‎15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 ‎16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 ‎17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李城干活的场景,还有他的工友们,像蜘蛛侠似的攀援在高楼的四壁,他们吊着安全带,戴着安全帽,用混凝土一点点地将楼房喂大。楼长高了,结实了,漂亮了,他们也离开了,城里的人蜂拥而至,他们不会想起这座楼是怎么长大的,他们只会站在窗前向远方眺望。‎ ‎18当我用“摇摇晃晃”这个词语描述李城时,我也曾想过, 李城某一天会不会像一片树叶那样摇摇晃晃飘落下来。不过,我的想法并非完全准确,但相似的是,李城的确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了。我没有在现场,所以不能准确描述那一时刻。李城形容自己就像小鸟那样飞了起来,他并没有感到害怕,只是十分想念老家年迈的父母,还有他的傻姐姐。‎ ‎19那些他曾经搬运过的脚手架,救了他一命。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嘱咐他不能再干体力活了,只能休息。李城躺在工棚的钢丝床上,似乎很平静,把我带给他的小说读了又读, 甚至还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正在写的小说里的李城是什么样儿的呢。‎ ‎20两个月后,李城有了新工作,在一家化工厂做门卫,他觉得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行了,恐怕连这样的“门卫”都干不了了。没到年底,他回到了小官庄。‎ ‎21按照李城说的路线——下车后沿着一条石子路向西,过一个小桥,再沿着大堤向前走一段路,便是小官庄了。那片他描述过很多次的梨园,应该就在大堤下,还有桃园,柿子园,还有落满松针的松树。然而,这些,我都没看到,大堤上没有树,草皮之下的沙土已经裸露出来,一辆拖拉机正在挖土。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但地里的庄稼毫无生机。不少树木被砍伐掉了,树桩还是新的,村庄裸露出来,显得胆怯而瘦弱。‎ ‎22我顿时明白李城向我描述的小官庄, 应该是它曾经的样子,是李城记忆里的模样。‎ ‎23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 ‎24我无法将眼前这个人和那个骑自行车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联系在一起,仿佛他们是两个不同的人。我还记得那个人总是春风拂面,一脸笑容,他的声音清脆而干净,他喜欢帮我搬书,总是从高高的人字梯上噌地跳下来;他还和我争论小说里的人物,不能接受我将他们写成懦夫;还有,他的乐观让我从丧妻的悲痛中慢慢走出来……‎ ‎25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阳光普照着,从不会对谁吝啬。‎ ‎26我记不请自己后来是怎么离开这间屋子,离开小官庄的,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李城说,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我点头,身体向他倾斜,以便能听清他断断续续的声音。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 ‎(取材于汤成难同名小说)‎ ‎17. 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每一次的用意。‎ ‎18. 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 ‎【答案】17. ①第一次见到“瘦精精的他”时,李城虽然瘦,却充满活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②第二次“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间接写出他工作的勤奋辛劳;③第三次“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一笔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令人同情哀伤。 ‎ ‎18. ①先是遭遇摔伤,后又得上重病,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②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未来,又是我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无比轻松。‎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具体内容说说文中三次写到李城的“瘦”,每一次的用意。然后通读文章,圈画出涉题信息,本题就是文章中三次描写李城“瘦”的内容,结合前后文的语境,从其与文章内容主旨表达、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概括作者描写李城“瘦”的用意。本题,文章第一次描写李城“瘦”在文章第三段,“我”在妻子去世之后为了排解悲伤和寂寞,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写小说上。而“我”小说中的人物女性大多叫王彩虹,“内向而腼腆,追求像彩虹一样的绚烂美好”;男主人公大多“沉默木讷,隐忍顽强,无一例外都叫做李城”。所以第一看到李城——“一个瘦精精的他”,“我”忍不住吃了一惊,没想到竟然在现实中真遇到一个和“我”小说男主人公一样叫李城的,还“瘦精精”的。之后笑着问他“你叫李城?!你确定你叫李城?”说明李城给“我”的印象深刻。而李城“也愣了一下”“然后也像我那样笑起来,他说,确定,我确定就叫李城”,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的李城虽然“瘦精精”的却开朗充满活力。第二次描写李城的“瘦”在文章的第十五段,文章写李城所在的搬家公司倒闭之后,去了一个建筑工地工作。这是“我”看到的李城“比以前更黑了,也更瘦”“如果不知道年龄,压根猜不出李城只有二十来岁”在结合后文李城说“他这些天都在最高的地方干活,风吹得人摇摇晃晃”,这里的“更黑更瘦”一个说明李城工作辛劳勤奋,一个说明李城工作辛苦,工作环境恶劣。文章第三处描写李城的“瘦”在文章的第二十三段,是李城从一幢楼上摔下来之后,“从外表看,他几乎完好无损,但体内像经历了一场地震”,医生叮嘱他不能再干体力活,最后连门卫都无法干,而回家。打电话给“我”,“我”去他家看到此时的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结合后文“那天的阳光很好,一直照到李城床边。屋外特别安静,阳光一点点地移动,爬向我们的身体,仿佛从没感受过的轻柔与温暖。它一点点地攀登上来,向李城的身上移过去”,此时的李城不但消瘦的厉害,根本就是下不了床。本来就很瘦,现在“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对于李城现在瘦到“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的情形,“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这里描写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既写出李城深受病痛折磨的情形,也写出了李城现状令人同情哀伤。‎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结尾为什么说‘我内心无比难受,却又无比轻松’”,这是一道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中的考查原因题,需要结合这句话的含义来进行解答,一是“无比难受”的原因,一是“无比轻松”的原因。然后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题干提及的句子,结合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回答问题。本题题目已经指出句子在文章的结尾,所以答案要在尾段和上文找。前文“李城特别消瘦,如果用数字形容的话,就是又被削去了二分之一。我突然不知道说什么,十分难过,一路上幻想了很多结果,全部破灭”这是“我”难过的原因,面对李城的坎坷命运,无力相助,我深感悲伤。在结合后文“他找我……是有一件重要的事,希望能帮帮他”“李城说,他想……搬家……,希望我能将他搬进小说里,和之前任何一个‘李城’的命运都不一样,他希望,在小说里,他有一个……美好未来,当然,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李城叫“我”到他家来,是想让“我”帮他“搬家”,把他写进“我”的小说里。希望在“我”的小说里他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还要有他的父母和傻姐姐。我是一名作家,对于李城这个最后的心愿“我”是能帮他完成的,这是轻松的原因。能帮助李城完成他最后的心愿,在“我”的小说中让他拥有美好的未来,是“我”身为作家可以努力实现的。因此又无比轻松。‎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三、古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亮传 ‎(明)李贽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尝著《酌古论》,郡守周葵得之,曰:“他日国士也!”及葵执政,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时豪俊。‎ 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亮圜视钱塘,喟然叹曰:“城可灌耳!”盖以地下于西湖也。淳熙五年,孝宗即位,又十七年矣。亮更名同,复诣阙上书。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①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左右大臣恶其直言,遂有都堂审察之命。亮待命十日,再诣阙上书。帝欲官之,亮笑曰:“吾欲为社稷开数百年之基,宁用以博一官乎?”遂渡江而归。日与邑之狂士饮,醉中戏为大言,有欲中亮者,以其事首刑部侍郎何澹。澹尝为考试官,黜亮,亮不平,数语侵澹,澹闻而嗛之,即檄状以闻,事下大理,笞掠亮无完肤。孝宗知为亮,及奏入取旨,帝曰:“秀才醉后妄言,何罪之有”划其牍于地。亮遂得免。‎ 居无何,亮家僮杀人,适被杀者尝辱亮父,其家疑事繇亮,闻于官。乃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王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 亮自以屡遭大狱,归家读书,所学益博。是时,熹与亮往复论王伯之辨②。叶适曰:“同甫既修皇帝王伯之学,上下三千余年考其合散,发其秘藏,见圣贤之精微常流行于事物,儒者夫其指,故不足以开物成务。其说皆今人所未讲,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 未几,光宗策进士,问以礼乐政刑之要,亮以君道师道对。时光宗不朝重华宫,群臣更过 迭沐,皆不听。得亮策,乃大喜,以为善处父子之间。奏名第三,御笔攉第一。既知为亮,则大喜。孝宗在南内,宁宗在东宫,闻之皆喜。授佥书建康军判官斤公事。未至官,一夕卒。年五十五。‎ 亮虽为布衣,家仅中产,畸人寒士,衣食之,久不衰。卒之后,叶适请于朝,命补一子官,非故典也。 ‎ ‎ (有刪节)‎ ‎(注)①种放:北宋隐士,曾多次谢绝朝廷的征召,后来被诏到京城。②伯,即“霸”。‎ ‎19.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入,不报 报:回复 B. 擔闻而嗛之 嗛:怀恨 C. 而属台官论亮 属:叮嘱 D. 群臣更进迭谏 更:轮流 ‎2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葵担任郡守时读了陈亮写的《酌古论》后,便断言陈亮日后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等到周葵执掌朝政,常指使朝中学子去拜见陈亮。‎ B. 陈亮渡江而回,每天和县邑的狂士喝酒,因喝醉了乱说大话而被人中伤下狱,被拷打得体无完肤,幸亏皇帝干涉才得以幸免。‎ C.‎ ‎ 陈亮与朱熹就“王伯之辨”又多次激烈的争论,叶适认为陈亮的学说都是今人没有讲到的,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 D. 陈亮在光宗策选进士时状元及第,被朝廷授予佥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然而还没等到上任,在一天晚上突然去世了。‎ ‎2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用种放故事,召令上殿,将擢用之。‎ ‎【答案】19. C 20. C ‎ ‎21. 孝宗看了十分吃惊,内心震动,想张贴在朝堂之上,用种放旧例,下诏书让陈亮上殿,将要提拔重用他。‎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而属台官论亮”的意思是“而把陈亮交给御史台的官员审讯”,“属”的意思是“交付,交给”,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安全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朱熹对陈亮的观点虽不认同但也不想改变什么”理解有误,“朱元晦意有不与而不能夺也”解释为“朱元晦(对陈亮的观点)不予赞同,却不能改变”,是“不能改变”而不是“不想改变”。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中“赫然”,吃惊的样子;“榜”,名词作动词,张贴;“欲榜朝堂”,省略句,“朝堂”前省略介词“于”,即“欲榜于朝堂”,想张贴在朝堂之上;“故事”,古今异义词,这里意思是“旧例”;“召”,下诏书;“召令上殿”,省略句,省略“令”的宾语“陈亮”,即“召令陈亮上殿”,下诏书让陈亮上殿;“擢”,擢升,提拔;第二个“用”,重用;“之”,代词,他,指陈亮。‎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陈亮字同甫,是永康人。为人很有才气豪迈不群,爱好谈论兵法,论述评议滔滔不绝,写几千字的文章很快就能完成。曾经写作《酌古论》,郡里的太守周葵看了后说:“这个人将来一定是一个国士!”到了周葵执政的时候,朝廷的士子禀告事情时,周葵一定让他们向陈亮行礼,陈亮因此能够结交当时的豪杰 隆兴初年,(宋国)跟金国签订合和平协议,国人很高兴能有这样休养生息的机会;唯独陈亮表示不赞同,于是上呈《中兴五论》,奏章送入朝廷,(皇帝)没有答复。陈亮围绕钱塘城察看,感叹地说曰:“钱塘城将要被水淹没啊”!大概是因为钱塘城的地势低于西湖吧。淳熙五年,孝宗即皇帝位有十七年了。陈亮改名陈同,再次到皇宫上书。奏章呈上后,孝宗非常震动,想要将它张贴在朝堂上,仿效种放上书的先例,召请陈亮召上殿,准备破格提拔任用他。皇帝亲近的大臣厌恶陈亮的直言不讳,于是皇上就颁下都堂审察的诏令。陈亮等待诏令十天后,再次到皇宫上书。皇帝想要授予他官职,陈亮笑着说:“我是想替国家开创数百年的基业,哪里是想借此来换取一个官职呢?”于是渡过长江回到了家乡。整天与同县的狂放的士子饮酒,醉酒后讲了一些大逆不道的话,有一个想中伤陈亮的人,把这件事向刑部侍郎何澹告发。何澹曾经担任考试官,黜免了陈亮,陈亮愤愤不平,屡次在言语中轻慢何澹,何澹听到后怀恨在心,就把这个情况写下来禀告上司,陈亮因这事在大理寺受审,受到鞭笞拷打,被打得体无完肤。孝宗了解陈亮,等到官员上奏请旨的时候,就说:“陈亮这事是秀才醉酒后胡言乱语,哪里有什么罪过!”便将(治陈亮罪)文牍丢到地上。陈亮这才得以免罪。‎ 过了不久,陈亮的家僮杀了人。恰巧被杀的人曾经羞辱过陈亮的父亲,他的家人就怀疑这件事是陈亮指使的,把陈亮告到官府。于是就把陈亮的父亲关押在州的监狱里,而把陈亮交付御史台的官员审讯,情节严重,又交给大理寺。当时丞相王淮知道皇帝想让陈亮活下去,同时辛弃疾和罗点又特别出力营救,陈亮又得以不死。‎ 陈亮因为自己屡次遭受牢狱,回家励志读书,所学十分广博。这时,朱熹与陈亮展开“王霸义利”之争,叶适说“同甫既已经研究皇帝王霸之学,在上下三千多年中考察它的聚合消散,探究它的奥秘,观察到圣贤的精微之处常常在事物之间广泛传布,儒者失掉了它的旨要,所以不足以揭开事物的真象,使人事各得其宜。他的学说都是今人所没有讲到的,朱元晦不予赞成,却不能改变。”‎ 不久,光宗凭对策录取进士,用礼乐政刑的关键问参加考试的人,陈亮用君道师道回答。当时光宗不去重华宫朝见孝宗,群臣多次劝谏,都不听从。读到陈亮的策对,于是非常高兴,认为凭这可以巧妙处理父子关系。本来报上来的是第三名,皇帝亲笔提为第一名。后来知道是陈亮,就非常高兴。孝宗住在南内,宁宗(宋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住在东宫,他们听说了这件事都高兴。陈亮被授予建康军判官厅公事签书的官职。还未到任,就在某天晚上死去,年仅五十五岁。‎ 陈亮虽然是一个平民,家中只有中等的家产,如果有才能特异家境贫寒的人,他就给衣食供养,长久不衰。去世以后,叶适向朝廷请求,将陈亮的一个儿子补授为官,但是朝廷没有这样的先例。‎ ‎(二)宋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定风波 重阳①‎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②。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③。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④。‎ ‎【注】①该词作于元丰三年(1080)重阳节,是据杜牧的《九日齐安登高》一诗改写而成,另一版本题为“重阳括杜牧之诗”。②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③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22.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描绘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下片,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 B. 上片开头两句,前一句交代“上翠微”的行踪,后一句描绘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三幅画面。‎ C. “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下文的“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D. 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23. 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答案】22. B 23. 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三幅画面”错,“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意思是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展现了“江涵秋影”和“雁初飞”两幅画面,其中“江涵秋影”展现的是一幅画面,不能将其分为“江涵”“秋影”两幅画面。故选B。‎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作结尾四句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分析作者的情感,进而理解用典的作用。作者写到“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直言衰老是人人都避免不了的,让我们体会到他的乐观豁达;而在后文他写道“牛山何必更沾衣”,“何必”一词反用齐景公之典故,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他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情景式默写(12分)‎ ‎24.(1)《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描绘了大鹏鸟的形体庞大。‎ ‎(2)《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何为“大年”,随后指出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实在不算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乘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逍遥,因为他还“有所待”,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算是真正的逍遥。‎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最为沉痛。‎ ‎(5)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江水拍打江岸的情形,“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画出了周郎的儒将形象。‎ ‎【答案】 (1). 背若泰山 (2). 翼若垂天之云 (3).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4). 众人匹之 (5). 不亦悲乎 (6). 若夫乘天地之正 (7). 而御六气之辩 (8). 以游无穷者 (9). 佛狸祠下 (10). 一片神鸦社鼓 (11). 卷起千堆雪 (12). 羽扇纶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翼、匹、御、辩、佛狸祠、纶。‎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语言表达题 ‎25.大宋可谓是词人的天下,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一不是震惊当世的文学大家,请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人,并结合他们的作品及经历,谈谈你对他们的认识和看法。(字数50-80字)‎ ‎【答案】1、一代文豪苏轼,生性洒脱旷达。被贬黄州后,面对赤壁美景,放下心中块垒,高吟大江东去,尤其“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的开阔胸襟,激励了后世多少不得志之人。 2、辛弃疾可谓是悲情英雄,他在国危民苦之时,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南宋局势已无力回天,可辛弃疾依旧问着“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一代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柳永的一生,是风流的一生,也是坎坷的一生,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正所谓才子佳人,杨柳岸,忍把浮名换浅斟。4、李清照将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宗主”的地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无愧于“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做此题首先要熟知作家作品及平生主要经历,联系的作品要能体现其主要风格或品格。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创就一词两赋,更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旷达;柳永的婉约风格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文人傲骨;辛弃疾是南宋铁马,一生寄意恢复,想要“了却君王天下事”,最终“可怜白发生”;李清照国破家亡但“自是花中第一流”,她的《夏日绝句》至今脍炙人口。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 五、材料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创作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罗琳说:“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并不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 你的选择是什么?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 ‎【答案】例文:‎ 心之所向,砥砺前行 人的一生中有无数次选择的机会,它们就像一个个纵横交错的分岔路口,这些纵横交错的交叉路口,等待着每个人去选择,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哈利波特》中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讲的:“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我们的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正如电影中所说,选择,决定了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最简单的例子说起:上高中学生几乎都要面临的文理分科,就是我们人生的一次选择,它决定了我们今后从事的行业甚至是生活圈。上升到历史进程层面,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积极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变革。‎ 显而易见,慎重对待一次选择是多么重要。‎ 每一次选择过后,我们将面对的,是未知的远方。没有人能确信自己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亦或是黑暗无望的。生活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面对未知又神秘的未来,我们能做的只有前进。最重要的便是直面未来,不蹉跎在过去。‎ 许多人在做出了一个选择之后,便会陷入无尽的懊悔。头顶上旋转着无数个“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要是当初我没有选择他我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使得内心倍受磨难,然后我们也应明白,失败并不可怕,连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会有实验失败的时候,更何况是自己?‎ 懊悔不会让自己的能力提升一分一毫,只有面向前方,勇敢前进,才会获得新的成就。‎ 失败并不可怕,但如果一个人对生活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前进动力,那和行尸走肉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这是《七十七》中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句话。许多人一生碌碌无为,到最后还安慰自己平平淡淡才是真。即使我们不求辉煌璀璨名留千古的一生,也应拥有自身的价值追求,过出自己眼中有意义的一生。‎ 因此,慎重选择固然重要,但后续行动也必不可少。‎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选择你所喜欢的,喜欢你所选择的。”这正是我想表达的观点,走自己所向往的道路,在道路上无悔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便是如此,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的一生。‎ 心之所向,砥砺前行。‎ 学会选择 人生就像三岔路口,总会有不同的方向给你选择,红灯是给你考虑,黄灯是暗示你行动,那么绿灯则是你选择方向的时刻。‎ ‎——题记 人生总会面对许许多多的路口,这些路口通向不同的目的地,这些不同的目的地中只有一个是你最想要去的地方。项要到达自己最想要去目的地,正确选是至关重要的。而保证选择正确的关键是要学会选择。‎ 如果人生犹如一幅精美的画,那么选择就是神笔,是它慢慢帮你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人生是翱翔的鸿鹄,那么选择则是雄壮的翅膀,带你飞向理想的彼岸。如果人生是一棵苍天的大树,那么选择却是不可或缺的水,它让你茁壮的成长,让你开出美丽的花朵,让你结出丰收的硕果。然而正确的选择则是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选择有着不同结果。所以学会选择是多么的重要 选择,是成熟的标志。因为你有深思熟虑过,面对人生的困难,你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当面对重重困难,你不再仅仅是退缩,而是勇往直前的坚信自己,为自己的选择勇敢走下去。人生的选择,让你充满自信,去实现理想,去为远大的抱负,做出努力,勇敢地拼搏。因为选择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你通往成熟的路口。漫漫人生路,处处三岔口,正确的选择是需要我们仔细考虑的。因为不同的选择是有着不同的精彩。你要通过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这样你的人生会更加精彩夺目。常言道:世上没有后悔药。所以正确的选择,让你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学会选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选择正确的人生,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也许人生之旅会少不了披茎之路,少不了攀岩之峰,少不了波涛汹涌的海潮。但都会一一被我们征服。因为我们有正确地选择人生的三岔口。在面对困难时有着勇往直前的力量。有着自信成熟的勇气,有着拼搏努力的尽头。‎ 学会选择,是留给充满自信的人,因为自信的人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追求什么。当面对选择时他们不会束手无策。因为心中早已扬起了船帆,眺望了彼岸。这样他们才不会“迷路”。才能成功的到达理想的港湾。请扬起自信的船帆勇敢的前行。‎ 学会选择,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姿。‎ 学会选择,人生会自信延绵千年。‎ 学会选择,总有直挂云帆济沧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你的选择是什么?这句话给了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材料是一句创作了《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罗琳的名言——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并不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和你的能力大小没有关系,主要取决于你的选择。有巨大能力,做出的事情却让人感到厌恶;能力虽小,却受人尊敬,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全在于自己的选择。也就是在人生路上,选择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要重视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未来想是什么样子,这与不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选择是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一个人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走向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理想是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或者理想最重要的不是看你的能力如何,而是看你如何选择,选择正确了,实现你的目标或者理想会事半功倍,选择错误了,会偏离你目标或者理想,甚至会与你的目标或者我联系背道而驰。‎ 参考立意:‎ 根据以上分析,作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立意:‎ ‎①选择非常重要,谈谈选择的重要性;②谈谈选择与目标、理想的关系;③选择决定未来;④因为选择非常重要,要重视选择,学会选择;等等。‎ 行文结构安排:‎ 具体作文时,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题——《学会选择》,然后指出人生总会面对许多路口,这些路口通往不同目的地,这些不同的目的地却只有一个是你最想去的,所以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会选择却是大学问,引出中心论点“要学会选择”。然后再用一段排比段指出正确选择的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选择有这不同的结果,指出学会哦选择是多么重要。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学会选择,是成熟的标志”“学会选择,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学会选择,是留给充满自信的人”三个方面具体论证学会选择至关重要。最后运用排比段形式再次指出学会选择重要性,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完整。还可以有这样的写作思路:生活中时时都会有选择,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引出中心论点——选择至关重要。然后采用并列式结构,从“选择决定成败”“选择决定未来”“选择不同,结果也不同” “应该坚持自己正确的选择”几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选择至关重要。最后引用材料中名言“你想成为哪一类人,并不是取决于你的能力,而是取决于你的选择。”强调选择的重要性,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应,结构完整。‎ 相关素材积累:‎ ‎1.相关选择名言 人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秦文君 越是主动的选择,对选择者来说就越不容易,因为他要为这选择的后果负全部的责任。——王晓明 一次冷静的判断胜过上千次仓促的讨论。——伍·威尔逊 如果需要在正确和错误的外表之间进行选择的话,理性对此是无可挑选的。——蒙田 发展成长的最有力原则在于人的选择。——艾略特 在选择面前不作任何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谚语 生活往往只给我们在坏事中的选择,而不是好事中的选择。——佚名 我们往往更多地为自己所放弃的事而感到后悔,而不是为自己所选择的事而感到庆幸。——佚名 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必须以放弃和推动某种事物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佚名 ‎2. 经典素材 鲁迅弃医从文(人生之路的选择)‎ 在中国人被诬为“东亚病夫”的黑暗时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麻木不仁看同胞被害的人群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健壮也只能做毫无疑义的示众材料或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因此毅然弃医从文,献身于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革命文艺运动。‎ 任小萍的经历(没有选择的选择)‎ 现任北京外交学院副院长的任小萍女士说,在她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自己并没有什么自主权。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也有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要比别人做得更好。‎ 大学毕业后,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员。做一个小小的接线员,是很多人觉着没出息的工作,任小萍却把这个普通工作做出了名堂。她把使馆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连他们的家属名字都背得滚瓜烂熟。有些电话进来,有事不知道该找谁,她就会多问问,尽量帮他准确地找到人。慢慢地,使馆人员有事要外出,并不是告诉他们的翻译,而是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会有谁来电话,请转告什么,有很多公事、私事也委托她通知,任小萍成为全面负责的留言点、大秘书。‎ 结果没多久,她就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调去给英国某大报记者处做翻译。该报的首席记者是个脾气很大的老太太,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刚开始也不要任小萍,看不上她的资历,后来才勉强同意让她试一试。一年后,老太太经常对别人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十倍。”不久,工作出色的任小萍就被破例调到美国驻华联络处,她干得又同样出色,获外交部嘉奖??一个人在无法选择工作时,至少他永远有一样可以选择,就是好好干还是得过且过。同一种工作岗位上,有的人勤恳敬业,付出的多,收获也多,有的人整天想调好工作而不做好眼前的事。其实,这样的选择就决定了将来的被选择。‎ 居里夫妇的选(选择要有利于人类的利益)‎ ‎1902年,波兰的居里夫妇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斗,终于提炼出镭,并发明了一种制造镭的专门技术。镭的用途,特别是镭在医疗上的效用,使许多国家都计划兴办制镭业,但是,人们不了解制镭的秘诀。1903年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居住在巴黎的居里夫妇,收到一封从美国纽约州的布发罗城发来的信件,美国的技师在信中向他们请教制镭的方法。面对社会的需要,是立即申请制镭技术的专利执照、独占发明权,一举成为金钱的拥有者;还是毫无代价地向世界公布他们的研究成果,甘心做一名清贫的科学家。为此,居里夫妇进行了五分钟的谈话。比埃尔·居里看完信,平静地说:“我们须在两种决定之中选择一个。一种是毫无保留地叙述我们的研究成果。”居里夫人说:“是,当然如此。”比埃尔接着说:“或者我们可以自居镭的所有者和‘发明家’??先取得这种技术的专利执照,并且确定我们在世界各处造镭业上应有的权利。”居里夫人想了几秒钟,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这样办,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居里夫人又进一步重申:“物理学家总是把研究全部发表的。我们的发现不过偶然有商业上的用途,我们不能从中取利??”‎ 于是,居里夫妇以真正科学家的人格,在贫穷和富有之间做出了永恒的选择。古之良史(职责和生命的选择)‎ 三个人要被关进监狱三年,监狱长给他们三个一人一个要求。美国人爱抽雪茄,要了三箱雪茄。法国人最浪漫,要一个美丽的女子相伴。而犹太人说,他要一部与外界沟通的电话。三年过后,第一个冲出来的是美国人,嘴里鼻孔里塞满了雪茄,大喊道:“给我火,给我火!”原来他忘了要火了。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只见他手里抱着一个小孩子,美丽女子手里牵着一个小孩子,肚子里还怀着第三个。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紧握住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与外界联系,我的生意不但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200%,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施莱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们的选择决定的,而今天我们的抉择将决定我们三年后的生活。我们要选择接触最新的信息,了解最新的趋势,从而更好的创造自己的将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