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3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无应门五尺之僮(照应) ②臣之辛苦(辛酸悲苦) ③形影相吊(安慰) B. ①寻蒙国恩(不久) ②未曾废离(废止) ③听臣微志(准许) C. ①躬亲抚养(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望) ③舅夺母志(改变) D. ①具以表闻(使……闻) ②夙婴疾病(缠绕) ③拜臣郎中(授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B.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 ①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D - 34 - / 34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一、语文基础知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无应门五尺之僮(照应) ②臣之辛苦(辛酸悲苦) ③形影相吊(安慰) B. ①寻蒙国恩(不久) ②未曾废离(废止) ③听臣微志(准许) C. ①躬亲抚养(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望) ③舅夺母志(改变) D. ①具以表闻(使……闻) ②夙婴疾病(缠绕) ③拜臣郎中(授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B.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 ①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D - 34 - / 34 【解析】试题分析:A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相当于“的”。B①介词,比;②介词,向。C①介词,因为;②介词,凭借、凭着。D①②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是。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 ①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②谨拜表以闻 C. 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D. ①不矜名节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①微小的②卑微的。B①②都是使动用法。C①特意。②特别。D①自夸。②怜恤。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岁不行 古:不能走路。 今:不可以,不中用。 B. 至于成立 古:成人自主。 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C. 逮奉圣朝 古:等到。 今:捉拿。 D.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报答。 今:向上级报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C古:不久。 - 34 - / 34 5. 下列加点的字,与“慈父见背”中“见”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 府吏见丁宁 C. 徒见欺 D. 庄暴见孟子 【答案】B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朝鲜的邻邦,无论是俄罗斯还是中国都不希望朝鲜半岛出现战事,所以不会像朝鲜战争时那样支持朝鲜以武力改变现状。 B.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C. 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D. 李克强总理在利马主持秘鲁中资企业座谈会,企业代表介绍生产经营情况,通过远程视频连续慰问中资企业一线员工,同他们互动交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宾语残缺,“改善”缺宾语中心词,可在“缺乏”后加上“的症状”之类的词语。C结构混乱,应将“在环境优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改为“在环境优先经济的原则问题上已达成一致,并将这一原则写入法律”。D中途易辙,应在“企业代表”前加“听取”。 点睛: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4 - / 34 A.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大国,中国的选择不仅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而且决定着未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发展前景。 B. 为改善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状态,未来3年里,不仅国家要修路以方便农民外出就医,同时还将建设两千家县级医院。 C.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D.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指出:房地产领域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博弈和冲突的一个聚焦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决定“自身”后决定“世界”。B语序不当,“国家”应放在“不仅”前,因为前后句子的主语一致。C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应改为:宽松的投资环境,优质服务,高素质的政府公务人员,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树杪:树梢。 8.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4 - / 34 A. 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 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 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 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9.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 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 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 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8. C 9. B 【解析】 8. 试题分析: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诗意概括错误。 9. - 34 - / 34 试题分析:A项,没有思乡之情;B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C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D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②,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③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④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有删改) - 34 - / 34 【注】①醮:古时称妇女出嫁。②谯周:人名。③安乐公:刘禅。⑤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10. 下列句子画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周门人方之游夏 方:比拟,比方 B. 诏征为太子洗马 征:征召 C. 后刘终,服阕 阕:终,完毕 D. 可次齐桓 桓:驻扎 11.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够表现李密敦厚孝顺的一组是( ) ①奉事以孝谨闻 ②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③有暇则讲学忘疲 ④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⑤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⑥自以失分怀怨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②④ D. ①②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密幼年丧父,母亲何氏改嫁。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对祖母非常孝顺,精心照料,有时劳累过度以致生病。 B. 侍奉祖母之暇,李密不忘学习,曾拜谯周为师。在蜀国担任郎官时曾多次出使吴国,能言善辩,受到吴人称赞。 C. 李密为祖母丧期满后,应征太子洗马,兑现了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D. 李密认为自己没有得到重用,颇有怨言。奉诏写诗,却在诗中流露怨气,引起了皇帝的不满,致使自己被罢免官职。 【答案】10. D 11. C 12. A 【解析】 - 34 - / 34 10. 试题分析:D次,次一等 11. 试题分析:③是讲李密治学态度。⑤是说李密服丧期满后得出,⑥是说李密因为不受重用而心怀不满,③⑤⑥和“敦厚孝顺”无关。 12. 试题分析:A“有时劳累过度以致生病”错,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他上书武帝说:“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 - 34 - / 34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 34 - / 34 盖勋字元固,敦煌广至人也。初举孝廉,为汉阳长史。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恣行贪横,从事苏正和案致其罪。凉州刺史梁鹄欲杀正和以免其负,乃访之于勋。勋素与正和有仇,或劝勋可因此报隙。勋曰:“不可。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乃谏鹄,鹄从之。正和得免而诣勋求谢。勋不见,曰:“吾为梁使君谋,不为苏正和。”中平元年,北地羌胡寇乱陇右,使勋屯阿阳以拒贼锋。时叛羌围护羌校尉夏育,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勋被三创,坚不动,乃指木表曰:“必尸我于此。”滇吾素为勋所厚,乃以兵捍众曰:“盖长史贤人,汝曹杀之者为负天。”勋仰骂曰:“死反虏,汝何知?促来杀我!”众相视而惊。羌戎服其义勇,不敢加害,送还汉阳。后刺史杨雍即表勋领汉阳太守。时人饥,相渔食,勋调谷禀之,先出家粮以率众,至活者千余人。拜京兆尹。时长安令杨党,父为中常侍,恃势贪放,勋案得其赃千余万。贵戚咸为之请,勋不听,具以事闻,并连党父,有诏穷案,威震京师。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幸于皇太子,太子因蹇硕属望子进为孝廉,勋不肯用。或曰:“皇太子副主,望其所爱,硕帝之宠臣,而子违之,所谓三怨成府者也。”勋曰:“选贤所以报国也。非贤不举,死亦何悔!”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勋虽强直不屈,而内厌于卓,不得意,疽发背卒,时年五十一。 (节选自《后汉书·盖勋传》)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B.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C.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D. 勋与州郡合兵救育/至狐盘/为羌所破/勋收余众/百余人为鱼丽之阵/羌精骑夹攻之急士/卒多死/ 1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后来变成明清两朝对举人的雅称。 B. 表是我国封建时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公文文体,可叙事可议论,且往往带有抒情色彩。 - 34 - / 34 C. 皇太子也称太子,通常被授予的对象是皇帝的嫡长子,通常也是封建社会皇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D. 崩和“薨”“卒”“不禄”等常用来委婉地表达“人死”的意思,但古代只有帝王的死才能用“崩”。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勋为人耿直。他任汉阳长史时,凉州刺史征询他想借机杀死苏正和,他虽与正和有仇,但没有乘人之危,并拒绝免于被杀的正和的面谢。 B. 盖勋秉公执法。长安令杨党倚仗权势、胡作非为、贪赃枉法,他不听贵戚说情,将其犯罪事实全部上报,奉诏将案件追查到底,威震首都。 C. 盖勋誓死不屈。在羌族叛乱围攻护羌校尉夏育时,他率兵救助,身受三处刀伤,仍然坚守不动,誓死不降。叛军服其忠义勇猛,并礼赞他。 D. 盖勋刚直不阿。他为国选材,唯贤是举,坚守标准,不畏皇权,不顾三怨成府,誓死拒绝了宠臣蹇硕想让尚药监高望之子成为孝廉的要求。 16.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13. C 14. D 15. C - 34 - / 34 16. (1)没有人不对董卓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礼,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 (2)我想遵循诏书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苟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申诉不被允许。 【解析】 1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和谓语的确定。一般情况下,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须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特别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点睛: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 14. 试题分析:D古代王后死也可用“崩”。 15. 试题分析:C“礼赞他”无中生有,“三处刀伤”中“三处”应理解为多处。 16. 试题分析:得分点(1)莫,没有人;卑下,奴颜婢膝;失色,变了脸色。(2)“笃”,严重;“苟”,假如;“告诉”,申诉。 参考译文: - 34 - / 34 盖勋字元固,敦煌郡广至县人。开始被推举为孝廉,任汉阳长史。当时,武威太守倚恃权势,贪污横暴,无所顾忌,从事苏正和查办他的罪恶。凉州刺史梁鹄害怕贵戚,想杀了苏正和以免掉自己的罪责,向盖勋征求意见。盖勋平日与苏正和有仇,有人劝盖勋可因此报复他。盖勋说:“不行。谋划杀害好人,不忠;乘别人在危难的时候,打击他,不仁。”于是劝谏梁鹄说:“系食鹰鸢原来是想得到鸷,现在得鸷而烹杀它,那还有什么可用呢!”梁鹄采纳了他的话。苏正和高兴自己免于被杀,跑到盖勋那里感谢他。盖勋不接见,说:“我是为梁使君献谋,不是为苏正和。”中平元年,北方羌胡少数民族侵扰陇右,派盖勋在阿阳驻军来抵抗贼寇的前锋。当时,叛羌在畜官包围了护羌校尉夏育,盖勋与州郡联合出兵援救夏育,到了狐盘,被羌兵打败。盖勋收集败兵百多人为鱼丽之阵。羌人精锐的骑兵两面夹攻,士卒死的很多。盖勋三处受伤,坚守不动,指着旁边的木牌说:“一定要将我的尸首放在这里。”句就种羌滇吾,平日受了盖勋的恩情,于是用兵器拦着众人说:“盖长史是个贤人,你们杀他便是辜负上天。”盖勋抬起头来骂说:“死反虏,你知道什么?快来杀我!”众兵你看我,我看你,惊呆了。滇吾跳下马来,要盖勋上马,盖勋不肯上,被贼兵捉了。羌戎佩服盖勋大义凛然。勇冠三军,不敢加害他,送回汉阳。后来刺史杨雍上表荐盖勋兼任汉阳太守。当时闹饥荒,人互相掠夺食物,盖勋调拨粮食救济百姓,救活饥民一千多人。盖勋被任命为京兆尹。当时,长安令杨党,父亲是中常侍,仗着父亲的权势,贪污、胡作非为,盖勋查实杨党贪赃千多万。贵戚都为他说情,盖勋不听,将全部事实上奏了皇上,并且牵涉到杨党的父亲,诏令严办,盖勋威震京师。当时小黄门高望为尚药监,被皇太子宠爱,太子通过蹇硕嘱托盖勋,要盖勋推举高望的儿子高进为孝廉,盖勋不答应。有人说:“皇太子是国家的副主,高望是皇太子所宠爱的人,蹇硕又是帝的宠臣,你却违背他们的意愿,俗话说‘三怨成府’,这就是所谓的“三怨成府”啊。”盖勋说“:选举贤能的人为孝廉是报效国家,不是贤能的人,就是不举,死了也不后悔!”等到灵帝逝世,董卓废少帝,杀了何太后,自公卿以下百官,对董卓没有不卑躬屈膝的,只有盖勋行长揖而已,与之抗礼,在场的人都因此吓得脸色变白了。盖勋虽然正直刚强,不屈服于董卓,但实际上被董卓厌恶,在朝不得志,脊背发毒疮而死。年五十一岁。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之不得,___________。悠哉悠哉,___________。 (3)《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学”与“思”二者关系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人命危浅 (2). 朝不虑夕 (3). (2)寤寐思服 (4). 辗转反侧 (5). (3)学而不思则罔, (6). 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如“寤寐”“罔”不要误写错写。 - 34 - / 34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小人物 契诃夫 “尊敬的阁下,父亲,恩人!”文官涅维拉齐莫夫在起草一封贺信,“祝您在这个复活节及未来的岁月中身体健康、吉祥如意,并祝阖府安康……” 灯里的煤油快要烧干,冒着黑烟,发出焦臭味。桌子上,在涅维拉济莫夫写字的那只手旁边,一只迷途的蟑螂在慌张地跑来跑去。 “还得给他,那个混蛋,再写点什么呢?”涅维拉济莫夫这样思忖着,抬眼望着熏黑的天花板。这值班室让他感到像沙漠般荒凉,他不仅可怜起自己来,也可怜起那只蟑螂了…… “我值完班还能离开这里,可它却要一辈子在这里值班,”他伸着懒腰想道,“苦闷啊!” - 34 - / 34 看门人巴拉蒙已经不擦皮靴了……他一手拿着刷子,一手画着十字,站在通风小窗前听着……“打钟了,先生。”他对涅维拉济莫夫小声。 涅维拉济莫夫把耳朵凑到小窗口,也倾听起来。复活节的钟声随同春天的清新空气,一齐从窗口涌进室内。各处的教堂钟声齐呜,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辘辘作响,人真多啊!涅维拉齐莫夫看了看下面的街道,叹口气说,“有多少笑声和谈话声!只有我倒霉透了,这种日子还得在这里坐着。而且每年都是如此!” “谁叫您拿人家的钱呢?要知道今天不该您值班,是扎斯杜波夫雇您当替身。别人都去玩乐了,您却在这里替人值班……这是贪财啊!” “见鬼,这怎么叫贪财呢?统共才两个卢布,外加一条领带……是贫穷,而不是贪财!要是能跟大伙儿一道去做晨祷,然后开斋,那该多好啊……喝上那么几杯,吃点冷荤菜,然后躺下睡他一觉……这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个人……唉我这一辈子算完了!你瞧,有个骗子坐着四轮马车招摇过市了,可你却不得不待在这里。” “各人有各人的造化。上帝保佑,您也会升官晋级,日后坐上四轮马车的。” “我?嘿,不行,伙计,你开玩笑。即使拼了命,我这九品文官也上不去了……我没有受过教育。” “我们的将军也没有受过教育,可是……” - 34 - / 34 “嘿,我们的将军,他在做将军之前,早偷盗了十万公款。他那副派头,伙计,我可比不上……凭我这副模样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连姓也糟透了:涅维拉济莫夫①!总而言之,伙计,这种处境是没有出路的。你愿意,就活下去;你不愿意--那就去上吊……” 涅维拉济莫夫离开通风小窗,苦恼地在各个房间里转来转去。钟声变得越来越响…… “要不要从值班室溜走?”涅维拉济莫夫想。不过,这种逃跑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就算复活节这一天他过得很好,很舒服,可是往后又怎样呢?依旧是阴暗的四壁,依旧要受雇于人代人值班,依旧要写这种贺信…… 他热切地想突然出现在大街上,汇入热闹的人群中,参加节日的庆典……他想起了刚才一位太太乘坐的四轮马车,想起了庶务官穿了就神气活现的那件大衣……他想起了勋章,新皮靴、暖和的床铺和袖子没有磨破的文官制服……他之所以想起这些,是因为所有这些东西他都没有…… “要不要去偷?”他又想,“据说,一些人带着赃物都逃往美洲,不过鬼知道这个美洲在什么地方!看来要能偷会盗,还得受过教育哩。” 钟声停了。此刻只能听到远处的马车声和巴拉蒙的咳嗽声,可是涅维拉齐莫夫的满腔愁苦和愤恨,却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难以忍受。 “写告密信呢,普罗什金一次告密,日后就步步高升……”涅维拉济莫夫坐在自己桌前,陷入沉思。灯里的煤油已经烧干,冒着浓烟,眼看就要熄灭。迷途的蟑螂还在桌上爬来爬去,找不到安身之处……“告密怎么行!这种东西一写,日后我定会受到申斥,我这个笨蛋只能见鬼去!” - 34 - / 34 于是目光又落在他起草的那封贺信上。这信是写给一个他十分憎恨又怕惧的人的,十年来,他一直向这个人请求把他从十六卢布的职位提升到十八卢布的职位上…… “啊……你还在这里跑,鬼东西!”他愤恨地一巴掌拍在那只不幸让他看到的蟑螂身上,“真讨厌!” 蟑螂仰面躺在那里,拼命蹬着细腿……涅维拉济莫夫捏住它的一条腿,把它扔进玻璃灯罩里,灯罩里突然起火,发出劈劈啪啪的声响。 涅维拉济莫夫这才感到略为轻松些。 一八八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注】①在俄语中,这个姓与“衬裤”的发音相近。 18.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小人物”为题,表现了这个九品文官社会地位的卑下,使这个形象具有了典型性,他的遭遇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 B. 小说情节紧凑,所写事件是一个小公务员在复活节之夜,为了挣点小钱,辛辛苦苦替人值班,一边发牢骚,一边违心地给上司写节日贺信。 C. “依旧是阴暗的四壁”等三句,连用三个“依旧”,突出了主人公的无奈:即使逃跑了,也照样摆脱不掉当前这种无望而又可怜的生活现状。 D. 小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沙皇统治时期,坏人官运亨通,小公务员整日辛劳的社会现实,有力地鞭挞了俄国官场的黑暗。 - 34 - / 34 19. 请指出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并分别说出其表达作用。 20. 请结合文本,赏析“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案】18. A 19. ①动作描写。凑到小窗口倾听,暗示着主人公对热闹生活的渴望、向往。②环境描写。以外面空气清新和大街上热闹反衬办公室的冷清,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苦恼、烦闷。③语言描写。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表达了他对处境的不满、抱怨。 20. (1)艺术构思方面:首尾呼应,使结构严谨。(2)环境描写方面:表现人物工作环境的恶劣,表明其小人物的身份,也交待了主人公内心充满不平的原因。(3)刻画人物形象方面:①象征人物命运,衬托人物形象;小蟑螂生活在黑暗的角落里,生命卑微可怜,迷失方向,没有出路,其实就是主人公生命的写照。②拍死小蟑螂并把它烧掉,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怨愤,丰富了人物形象的内涵。 【解析】 18. 试题分析:A错在“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普遍的悲惨命运”,主人公虽然地位低,却不是劳动人民,他是官吏。 - 34 - / 34 19. 试题分析:可根据画线语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运用的描写手法,然后再结合画线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描写手法的表达作用。如可根据关键词“凑”,这一动作得出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下文的钟声、马车声、谈笑声等可得出这一动作表现出了涅维拉济莫夫对热闹生活的向往、渴望。“外面空气清新和大街上热闹”为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起着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故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其烘托的主人公的情感;“人真多啊!”“只有我倒霉透了”是语言描写,很容易得出主人公对自己的处境与外面的不同的烦恼、不满。 点睛: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20. 试题分析:探究“蟑螂”在小说中的作用,可先从文中找到对蟑螂的描写的语段,然后根据蟑螂的形象特点及命运,从内容和结构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在内容上,可从蟑螂的形象和主人公涅维拉济莫夫的形象彼此之间的关系角度探究;在结构上,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对蟑螂的描写可得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谨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对蟑螂的描写也是环境描写,环境的恶劣,自然衬托出了主人公的工作环境和身份,有利于表现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 34 - / 34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 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 34 - / 34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 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 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旧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 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 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 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 - 34 - / 34 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 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樊篱的勇气。 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 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②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个胳膊搂住了他。 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 而后他走到她身边,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 (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 21.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2.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23. 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 - 34 - / 34 【答案】21. ①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 ②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③引出下文,马骁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的认识;④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做铺垫。 22. (1)马骁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 (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 23. 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绒布妈妈”实验是一个心理学实验,吴秋明知道“绒布妈妈”实验,并有深刻领悟,暗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绒布妈妈”实验通过对猴子进行实验而验证了一个道理,就是孩子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感情上的关爱,吴秋明非常认同实验的结论,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从结构上看,“绒布妈妈”实验写在文章的第5至第7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引出这个话题的正是上文所写的是吴秋明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作为也正验证了“绒布妈妈”实验所讲的道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 34 - / 34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某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或者这样写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上解答分析。一般的答题格式为:某情节写了……内容,起到了……作用或表达效果(联系人物、中心)。本题考查的情节在第5至第7段,已属于中间部分,中间部分的情节一般有如下作用: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起下文的…内容;照应上文的…内容;或衬托人物作用,或渲染烘托某种氛围(描写环境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等。本题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即可。 2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题要求答出句子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栏杆……抬起来……通过的”来理解。(2)题要求答出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首先要找出手法,“趴”“摇晃”“埋”运用了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头发湿漉漉”运用了细节描写;展现出一幅充满温情的“母女”相拥的温馨惬意画面,表达出马骁驭内心的感动,赞美了吴秋明的善良与爱心。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34 - / 34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语言的鉴赏。(1)考查对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二句子中有没有指代很强的代词;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本题所给句子使用了比喻修辞,因此分析时就要找出比喻的本体,“栏杆”“抬起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说明骁驭已经放弃了对吴秋明的戒备;“通过”,则表明吴秋明已经走进了骁驭的内心,马骁驭已经爱上的吴秋明。(2)考查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解答时可首先确定句子使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可从以下角度思考:一修辞手法,二描写手法,三抒情手法;然后思考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突出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等。本题画线句子从手法上看属于细节描写,从内容上看,描绘了主人公吴秋明和儿童村女孩相偎依的场景,整幅画面温馨和谐而惬意,充满温情,令人感动,既突出了主人公吴秋明对孩子的爱,也突出了女孩对吴秋明的信赖、依恋和爱。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从文中看,吴秋明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她有很高学识,熟知儿童心理,知道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帮助更需要亲情的关爱,能够学以致用;“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可以看出她为人质朴、细心;她善良,有爱心,她真心关爱儿童村的孩子,经常去看望他们,并用自己的怀抱温暖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母爱。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34 - / 34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必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一般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所考查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主人公,考生在解答时可首先明确她的身份——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然后再筛选出吴秋明的言行及马骁驭对她的评价,概括她的性格特点。 24. 试题分析:第一次“冲动”是在吴秋明讲了“‘绒布妈妈’实验”之后,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开始关心吴秋明;第二次“冲动”是在马骁驭听老师们讲述儿童村孩子的情况后,马骁驭“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表明马骁驭已经从内心里开始关心儿童村的孩子们;第三次“冲动”是在马骁驭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的时候,“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表明马骁驭被吴秋明感动,对吴秋明产生了爱意和敬意。考生解答时可先从原文中找出题干中所说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逐一分析每次冲动的原因,再思考其作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34 - / 34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探究题,这类题目往往就小说中的某个环节提出问题,然后让考生谈自己的理解。答题时首先要读清题干要求,明白命题人让探究的问题是什么,接下来要明确是联系全文还是联系现实分析,然后按要求回答。需要注意的是,山东卷最近几年的现代文阅读探究题都属于向内探究,即向文本探究,答案都是不开放的,今年也不例外。本题探究的是人物心理,考生首先应按题干要求找出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然后思考“三次心理冲动”在展开小说情节、表现小说人物、突出小说主题方面各起到什么作用。从全文来看,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分别位于小说的前半部分、中间部分、结尾部分,从结构上串连起全篇内容,增加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三次冲动表现出马骁驭心理的起伏变化,使马骁驭的形象逐渐鲜明丰满;三次冲动越来越强烈,而且都与吴秋明有关,与吴秋明对儿童村孩子们的爱有关,表明马骁驭对吴秋明的爱越来越深,从而突出了主人公形象,也使小说主题逐渐得到升华。 五、作文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妈妈和四五岁的孩子乘车外出,当经过周瑜墓景点时,妈妈想给孩子讲讲周瑜的故事。说到周瑜,孩子立马来劲了:“周瑜是好人,我玩过!赵云、张飞是坏人!”妈妈立即纠正孩子的看法。孩子不乐意了:“《王者荣耀》里就是这样的!你没玩过,还说我错了。” - 34 - / 34 腾讯旗下的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因为存在大量戏说历史的成分,也开始遭到热议。《南都周刊》《光明日报》等相继发文炮轰《王者荣耀》。但也有网友认为:“《王者荣耀》让孩子对历史产生了强烈兴趣。虽然这款游戏有些戏说成分,但孩子通过阅读我推荐的书目,能明白历史的真相。”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根据你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历史英雄不能被任意贬损 在我国悠久的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被人民所铭记于心的历史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颂至今,令当下中国人感到自豪。今年××市高考作文题,即让学生自选岳飞、林则徐、 邓世昌等任何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该题意在通过描述与英雄共同的生活体验,引起青年学 子的共鸣,重申对历史英雄的礼敬,其出发点尤为值得肯定。然而网络上却出现了一阵吐槽之声,一些网民调侃该题,“瞬间正能量饱满”,“拉低全国人民的智商”;好事者还挖出流行文化的桥段进行讽刺。调侃考题舆论的背后,反映出近年来社会公共舆论界一股贬损英雄的舆论倾向。 首当其冲的是对近现代历史上革命英雄的否定。一些所谓“还原历史真实”的文章或作品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英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邱少云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是杜撰的”“董存瑞炸药包上涂了胶水”“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诸如此类的言论中,革命人物形象被戏说颠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是非不明,也就遑论光辉了。这种否定英雄的行径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表现在: - 34 - / 34 第一,打着虚伪的客观主义和所谓“理性分析”旗号,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历史细节的过度化解读。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会完全无视史料,而是有选择地甄别历史,选择利于其消解言论的若干片段。在认知历史英雄的问题上,他们看不到英雄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人民力量,抓住英雄叙事中若干“疑点”,例如对狼牙山五壮士、雷锋、黄继光等正史叙述之外的人生经历,作穷追深挖式推测解读。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与民族都存在与之历史共存的英雄叙述,任何英雄人物也绝非无可指摘的完人,通过有选择地编排史料,会有一些所谓“新发现”,但是这些英雄事迹之外的“新发现”其 价值几何?就值得好好估量把握!其实,英雄叙事是所有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亦不例外。以美国为例,美国历史上亦塑造出华盛顿、杰斐逊、杰克 逊、林肯等历史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其国家历史叙事中,这些形象无一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如果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进行分析,华盛顿便是有独裁倾向 的政治家和蓄奴主义者,杰斐逊缺乏主见,杰克逊屠杀印第安人,林肯个人生活劣迹斑斑……常识告诉我 们,他们为美国的独立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蕴含了美国人民的历史情感,已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代表。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公然抹黑华盛顿,叫嚣拆掉林肯纪念堂, 显然在美国,也是要被大众声讨的。然而少数人对西方的英雄宣传视而不见,往往轻易拜倒在西方塑造的英雄史诗面前,却对中国英雄叙事不吝非议之词。难道西方 英雄应该膜拜,中国英雄就不应该礼敬? - 34 - / 34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片面地以所谓“还原历史”为目的的过度化解读,即是否定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历史地位的神圣性。 第二,将人民英雄转化为个人英雄,通过个人主义的“科学分析”否定和消解英雄历史叙事。英雄人物植根于历史环境和人民群众之中,黑格尔说:“一连串这些伟大的行为所构成的伟大行为和活动,固然在世界上创造了伟大的东西,并且给行为人个人带来了权力、名誉和声誉等后果,但是归属于个人的不是那种伟大的东西本身,而只是落在他身上的这种特殊而外在的东西”。英雄行为来自于对于历史潮流的觉悟和响应推动,而非全知全能的“超人行为”。如果将英雄人物剥离其生存的土壤和历史环境,英雄与凡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也就会达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假借所谓“科学方法”否 定历史英雄的目的。我们主张,既要看到董存瑞牺牲自己为革命队伍前进的非凡壮举,也要看到解放战争历程中,数以千百万计自愿支前的民工和踏着敌人炮火奋勇 向前的无数革命将士的历史付出,董存瑞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的代表,受到后世大众的礼敬,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然是极端荒谬的。 第三,将历史 - 34 - / 34 英雄庸俗化,用人性化来判断英雄存在的合理性。英雄意味着对集体主义事业的尊崇,他们采取以奉献与牺牲的形式成就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究其根源来自于对革命 事业、历史任务的一种责任感与高度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人民英雄必须有对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基本认知,在战争年代阶级关系上要认清敌我,他们在具 体的历史语境中真实鲜活存在着,而非被抽象的所谓人性左右。单纯强调一种什么人性化,而不去寻找人民英雄与历史、人民的联系,最终只能将英雄形象进行肤浅 的理解,甚至庸俗的解读。此种庸俗的方法只关注英雄的冒险精神与超凡事迹,却忘记了英雄涌现的历史条件。这样的思想从“英雄也是平凡人”开始,直至彻底扭转结论为平凡人就是英雄,英雄只是被误解或阴差阳错、身不由己的平凡人。于是,英雄不被尊敬,人们也无法超越自己个人的利益认识英雄,甚至认为英雄是一种符号形象,而非具体的个人。 不能否认当代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进步性,但是一些反映历史英雄形象的影视作品确有值得商讨之处。例如电影《赵氏孤儿》将程婴救孤的英雄行为篡编成搞错了儿子的身不由己,新版《智取威虎山》将杨子荣解释为备受组织误解的边缘人等……这 反映出在西方社会思潮渗透下流行的个人至上思想,在每一个体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利用主体间的分裂与隔阂,破坏业已形成的历史认识共识结构,把历史事 实引入到猜忌和谜团之中。不去考虑在历史关头呈现的现实性难题,只在当前逻辑上寻求合理性,历史事实就这样被这种机械辩证法所组成的“理性结构”所抹杀。 以虚无主义的 - 34 - / 34 态度否定历史英雄人物,有两方面基本的错误。第一,将英雄人物剥离历史环境,将使历史空洞化。英雄人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英雄人物,历史会变成 缺少借鉴意义的乏味重复。离开了林则徐、邓世昌、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的中国近现代史将失去其完整意义。英雄的历史地位来自于他们对社会进步、人民事业的 贡献,更来自于人民主动的认同,这种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人民英雄的形象并非是被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成为历史 的组成部分。贬损历史英雄,就是否定历史存在。第二,否定英雄叙事的客观性,会割断历史情感的传承。对英雄人物的记载和褒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 含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感情,蕴含了人民对英雄的基本期望和对国家、社会共同体的强烈认同,单纯以断章碎句作碎片化解读,是无视历史整 体的个人主义扭曲的历史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鼓舞了人民建设祖国的信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他们的记载反映出人民群众 的普遍愿望,是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和建设热情的客观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历史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礼敬。 命题意图: - 34 - / 34 引导考生思考真相与娱乐、历史与当下。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是曲折的,是多变的,甚至是颠覆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先祖,去思考自身?类似的例子非常多,除了戏说历史之外,国民还有很多的娱乐情绪,比如真人秀、比如网络直播……从思想领域到生活方式,各种解构与建构,碰撞甚至厮杀。表明当下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如何认知?如何对待?如何引领?作为未来的民族脊梁,这是一个值得他们思考的、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重在引导考生思考真相与娱乐、历史与当下。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是曲折的,是多变的,甚至是颠覆的。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先祖,去思考自身?类似的例子非常多,除了戏说历史之外,国民还有很多的娱乐情绪,比如真人秀、比如网络直播……从思想领域到生活方式,各种解构与建构,碰撞甚至厮杀。表明当下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如何认知?如何对待?如何引领?作为未来的民族脊梁,这是一个值得他们思考的、严肃而沉重的话题。 点睛: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是相同或相反,如果相同,就从同一的角度立意,如果相反,首先首先提炼观点,可以选取其中的一个进行立意,最好是对事物的两个方面进行辩证的分析,进行辩证的立意,这样文章会显得深刻、全面,能够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立意时首先抓住材料中的词语,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这道作文题属于相同的方面,注意分析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看法,针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分析论证。 - 34 - / 3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