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10

‎2019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教案(全国)‎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文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2.传主的人生经历、主要事迹。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考向一 客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②‎ 苏步青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年,苏步青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苏步青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超过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江大学时,一天夜里,一个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教的。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了美国,并且成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而他教了几十年,早已将知识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了“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生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4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数学题。现在温州中学(即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是用毛笔书写的,工工整整。‎ ‎⑦‎ 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整地背诵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也能倒背如流,并且对其有深刻的理解。中学毕业时,苏步青因其广泛的兴趣与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90分以上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⑨2003年3月17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1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自然段通过对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还表现了熊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 B.苏步青1927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教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这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讲“国际形势”,而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答案】AC 技巧点拨 ‎1‎ ‎.读,把握全文内容。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快速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如上面的选文主要讲了苏步青在教育、治学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对苏步青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苏步青的敬仰之情。考生只有先通读全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整体印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准确有效。 ‎2.寻,明确筛选目标。即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只有明确了筛选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 ‎3.辨,辨析整合材料。有些考生常常把握不住信息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时,分不清主次,导致答案错误。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其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把筛选出的信息梳理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 ‎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6岁丧母,9岁时父亲和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年,他应邀在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献。1927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 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1956年2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1957年5月14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 陈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20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重大的转机。‎ B.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高尚的民族气节。‎ C.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 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的说法不恰当,陈半丁选择留下主要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考虑。‎ 考向二 主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 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俗的起源。‎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1)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2)月亮是丰收的赐予者;(3)月亮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威力,主宰着植物的生长,动物和女人怀孕生子;(4)月亮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907‎ 年考取了山东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高亦吾后来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入监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后,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高先生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周恩来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19岁时写的《革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他还同周恩来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地说:“这些外国列强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年,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取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力,前程万里指日登”,并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南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 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月5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60岁。‎ ‎1947年4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年7月,高肇甫遵照父亲的遗嘱给周总理写信,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之久。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在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一位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13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近30岁的高亦吾同13岁的周恩来结成了忘年之交。‎ ‎(摘自《章丘名人录》)‎ 高亦吾作为一个进步的民主革命战士参与了许多有益的革命活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①年轻时就追求进步,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作为教师,时时处处对年轻学子进行爱国主义的影响和教育。③七七事变后,力据亲日派邀请,在贫困中独善其身。‎ 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道理”是关键词句,可概括出“追求进步”“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2自然段中有相关信息,“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影响和教育”,由“同桌就餐之机”“星期天”可概括出“时时处处都在教育学子”。由原文第4自然段中的相关信息,“‘七七事变’后……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却到西关私塾任教”“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可抓住关键词“力辞不就”“断然拒绝”“出于生计”“开馆施教”等概括出“力据亲日派邀请,在贫困中独善其身”‎ ‎。总之,应该从原文中找到信息,依据题干要求加以概括。 ‎ 误区警示 ‎1.信息筛选不当。考生信息筛选不当的原因是没有目标意识,或者是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者是信息分布范围较广难以选全等。如上题,有些考生没有扣住“有益的革命活动”这一限制信息,而将筛选信息的区域扩大到了其他方面,导致出错。‎ ‎2.原文内容概括不准确。有些考生组织答案时不能有效利用原文内容,搞不清楚哪些是关键词句,抓不住总结性、评论性语句等有用信息,剔除不了事例、表象等无用信息,以致概括不准确或意思表达不清楚等。‎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