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顺义区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试卷 1.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本试卷共8页,分为选择题和简答题两个部分。 3.试卷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知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阿房宫赋》中的两段文字,回答1—6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楼下殿 辞:辞别 B.辇来于秦 辇:乘车 C.梳晓鬟也 晓:通“小” D.尽态极妍 妍:娇媚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齐楚之精英 精英:指优秀人才 B.剽掠其人 其人:指六国之民 C.金块珠砾 金块:指成块儿的黄金 D.楚人一炬 楚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士卒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到,去 B.燕赵之收藏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C.秦人视之 之:代词,指六国之民 D.独夫之心 之: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朝歌夜弦——“朝”“夜”,形容一天到晚。 B.鼎铛玉石——“鼎”“铛”,都是秦人使用的器皿。 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锱铢”“泥沙”,都形容细小。 D.文中六个“多于”—都是用来形容阿房宫建筑的宏丽。 5.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极写阿房宫的奢华,表现了秦统治者生活的荒糜。 B.第一段前六句都是对偶的四字句,写秦国众多宫人的来源。 C.“明星荧荧”“绿云扰扰”等句,多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D.写珍宝之多,既讽刺了秦的奢靡,也揭露了它的劫掠行径。 6.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中国历史上,首先“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抗秦大旗的是陈胜吴广起义,文中对应这一历史事件的句子是“ ”;后来刘邦率领大军首先打进关中,文中与此对应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宝应①中,有元无有②者,尝以仲春末独行维扬③郊野。值日晚,风雨大至。时兵荒后,人户逃窜,入路旁空庄。须臾,霁止,斜月自出。无有憩北轩,忽闻西廊有人行声。未几,至堂中。有四人,衣冠皆异,相与谈谐,吟咏甚畅,乃云:“今夕如秋,风月如此,吾侪何不为文,以纪平生之事?”其文即口号联句也。吟咏既朗,无有听之甚悉。其一衣冠长人曰:“齐纨鲁缟如霜雪,寥亮高声为子发。”其二黑衣冠短陋人曰:“嘉宾良会清夜时,辉煌灯烛我能持。”其三故弊黄衣冠人,亦短陋,诗曰:“清冷之泉俟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其四黑衣冠,身亦短陋,诗曰:“爨薪贮水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无有亦不以四人为异,四人亦不虞无有之在堂隍也,递相褒赏,极其自负,虽阮嗣宗《咏怀》亦不能加耳。四人迟明方归旧所,无有就寻之,堂中惟有故杵、【甲】【乙】、破铛,乃知四人即此物所为也。 (取材于唐牛僧孺《玄怪录》卷一) 注:①宝应,唐代宗年号。②元无有:虚拟的人名谐音“原无有”。③维扬:扬州的别名。 7.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日晚 值:恰逢,正赶上 B.无有憩北轩 憩:发愁 C.无有听之甚悉 悉:全,尽 D.四人亦不虞无有之在堂隍也 虞:担心,介意 8.为文末甲、乙两处分别选择应填写的内容(只填序号) A.水桶 B.烛台 【甲】 【乙】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今夕如秋,风月如此,吾侪何不为文,以纪平生之事? ②递相褒赏,极其自负,虽阮嗣宗《咏怀》亦不能加耳。 10.阅读这篇短文,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点是什么? 二、文学常识、名著阅读与默写。 1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为孔子删定,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诗歌305首,又称“诗”“诗三百”。 B.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庖丁解牛》选自他的《庄子·养生主》,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即出于这篇文章。 C.《论语》《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左传》因为是为《春秋》做的注,而《春秋》据说为孔子编著,所以也成为儒家经典。 D.《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创作的编年体断代史。其中《鸿门宴》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项羽、刘邦、张良等人物形象。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曹指的是汉魏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短歌行》是曹操的一首四言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建功立业的宏愿。 B.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坚守气节,归隐田园,写作了大量田园诗,《归园田居》是其代表作,此外还有散文《桃花源记》等。 C.我国诗歌创作在唐代达到高峰,涌现很多著名诗人,如在盛唐和晚唐出现了两个“李杜”,即李白、杜甫和李贺、杜牧。 D.《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塑造了窦娥这样一个富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京剧《六月雪》即取材于此。 13.“月”是古代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可表现不同的情感色彩。下列句中“月”带有凄清色彩的一项是 A.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日月照耀金银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D.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B.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苏轼《念奴娇》) 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 1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社区里贴出老年大学的招生海报。小王的爷爷想报名学唱歌,但发现指导老师只是一个中学生,有些失望。小王劝道:“您还是去报名吧。古人早就说过,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 , , 。 16.下列对《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灵秀聪慧才华横溢,追求富有诗意的精神生活,曾在大观园诗社中拔得头筹。 B.林黛玉清高孤傲,“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高洁心性的流露,“孤标傲世偕谁隐”则表达了她不随流俗的个性。 C.林黛玉在与宝玉的爱情中,有时率真热诚,有时尖刻多疑,“滴翠亭杨妃戏彩蝶”表现出她外热内冷的性格。 D.林黛玉生性敏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表达她对自身境遇的痛苦感受和对美好生命消逝的痛惜。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7-19题。 对于母子关系,生物性和社会性似乎是不易发生差异的。在我们的旧法上还有一种规定就是:非婚生子女与其母之关系视为婚生母子,毋须认领。这是说,母子的生物关系是明显的,所以不必经过法律手续,就可以确定其社会性的母子关系。事实上,连这明显的母子生物关系,在过去的旧时代,也有时会被有意抹煞,不承认是社会性母子关系的基础。读过《红楼梦》的人自然记得那个女儿不认生母的故事。在她当家时,明白地向生母说,要她不要弄错了,自己是王夫人的女儿。而王夫人尽管心里疼她自己所生的两个孩子,可是她对于这个女孩儿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子 在名分上依旧是母亲。在社会关系上,她得公平地待遇所有的儿女,不论是自己生的还是别人替她生的。熟悉中国大家庭的人自能用亲自见过的事实来证实这类以婚姻关系来抹煞生物关系的情形。 (取材于费孝通《生育制度》第三章婚姻) 17.文中加点儿的“女儿”指的是 A.李纨 B.探春 C.迎春 D.惜春 18.文中“两个孩子”“不争气的小子”分别指的是 A.宝玉、黛玉 贾瑞 B.宝玉、宝钗 贾琏 C.元春、探春 贾珠 D.元春、宝玉 贾环 19.这一故事说明的道理,错误的一项是 A.母子关系很复杂,有生物性意义上的也有社会性意义上的。 B.《红楼梦》中的这个“女儿”缺少亲情,因而不认自己的生母。 C.在《红楼梦》那个时代,母子关系的生物性有时得不到承认。 D.王夫人作为正妻,她丈夫贾政的孩子都必须把她当作“母亲”。 三、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回答20-23题。18分。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看时,一周遭有些黄土墙,两扇大门,推开看里面时,七八间草房做着仓廒,四下里都是马草堆,中间两座草厅。到那厅里,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差拨说道:“管营差这个林冲来替你回天王堂看守。你可即便交割。”老军拿了钥匙,引着林冲,分付道:“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这几堆草,一堆堆都有数目。”老军都点见了堆数,又引林冲到草厅上。老军收拾行李,临了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老军指壁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便有市井。”老军自和差拨回营里来。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20.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彤云密布,朔风渐起——朔风:北风。 B.只见那老军在里面向火——向火:烤火。 C.你可即便交割——交割:移交手续; D.何不去沽些酒来吃?——沽:乞讨,讨要。 21.文中反复强调雪“大”“下得正紧”,对其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为后面的故事情节打下伏笔。 B.渲染了一种寒冷悲凉的气氛。 C.更加映衬出老军待人的温暖。 D.烘托出林冲“落难”后的凄惨。 22.第一段写到处都是“草”的特点,对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草料多,更能突出看守人员责任重大。 B.更加显示出草料场的凌乱,管理不善。 C.可为后面放火之后无法抢救埋下伏笔。 D.可为其后加害林冲失职找到合理借口。 23.最后一段,很多地方表现了林冲隐忍委曲求全的性格,试举例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6题 突然的陌生——语义饱和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越看越不认识。小时候抄写课文,重复写某个字很多遍之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它们突然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你竟然不知道自己写了N遍的东西是什么。这种现象叫做“语义饱和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大脑在接受持续相同刺激后会产生神经疲倦。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同一个地方一直拼命地工作,高强度运转之后疲惫了,出现了短暂的“罢工”,即语义饱和,这属于正常的“神经心理学”现象。再通俗一点说,就是你的大脑神经觉得主人太烦人:干嘛老让我看一个东西?刚才是它,怎么现在还是它? 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认为,由于短时间内刺激重复呈现,神经元的持续激活导致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产生抑制作用,使得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之间的连通性短暂缺失。这是大脑发出的信号,间接表明神经系统累了。 此外,语义饱和过程和文字识别过程也有一定关系。识别文字,首先是字形信号,即笔画、结构信息等视觉信息刺激神经元产生神经电信号,然后通过视神经投射到后脑勺附近的大脑视觉中枢,再与神经中枢中的文字记忆数据库比对,转化为语意,从而读懂这个字的含义。如果人长时间盯着一个字看,眼睛持续接受这个字的刺激,这个刺激信息重复发送到同一个区域的神经元细胞,也会反复读取记忆数据库中的储备信息。久而久之,这种重复刺激和重复信息读取会诱导这个区域的神经元产生疲劳,再有新的刺激信号,已经疲劳的【 】也不会将该神经电信号与中枢的记忆数据库比对,从而产生信号搜索停滞。这个时候,大脑看到这个字仅能注意到字的局部,而无法从整体上对这个字进行认知。这样我们先是不知道这个字怎么读,进而丢失对这个字的意思的联想能力,最后熟悉的字变得“陌生”了。 专家对此现象进行研究后发现,汉字的结构对语义饱和的难易会有影响。左右结构的合体字更容易发生语义饱和,即我们看左右结构的字更容易不认识,如“衡”“明”等;而独体字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发生语义饱和,如“日”“月”等。 “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认读汉字时,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比如,看镜子里的自己,看久了,连自己都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像陌生人。 当然,大家也不用为此困扰,通常这种“神经疲倦”是暂时的,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转移一下注意力,让感官和神经休息,我们疲倦的神经系统就会“满血复活”啦。 (取材于王若雅的同名文章) 24.在文中的【】内填入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A.视觉中 B.眼睛 C.神经元 D.刺激信号 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的同一地方接受持续相同刺激会产生神经疲倦,出现“语义饱和现象”。 B.发送神经元与接收神经元的连通性短暂缺失,是造成神经系统疲劳的重要原因。 C.“语义饱和现象”不只发生在识别汉字时,也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D.只要停止接受刺激,让感官和神经系统得到放松,“语义饱和现象”就会消失。 26.有同学为了快速记忆某些知识,在短时间内用大量重复抄写来加深印象,但效果并不好。请你用文章所介绍的“语义饱和现象”的原理,劝说他今后不要用这种方法学习。 27.微写作(任选一题) ①班上准备开一个关于名著阅读体会的交流会,请你从自己读过的感触最深的名著中 选择一部,推荐给全班同学。要求:内容具体;有自己的感受。120字左右。 ②盛夏来临,天气越来越热了,请用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字,写出你的感受。 28.作文(任选一题) 新冠病毒流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独有的经历和深刻的思考。 请从下面题目中选择一题,分别以叙述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方式,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①疫情故事 ②疫情沉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