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学年语文学科考试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歌词进教材,是补位而非“乱人”‎ 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歌曲《天路》以诗歌的形式入选,三年级的延伸阅读中还收录了歌手周杰伦的歌曲《蜗牛》。‎ 革新语文教材,可谓是由来已久的话题。此番,若非周杰伦的“闯入”,所谓教材的脱胎换骨,或许根本不会引发广泛关注。现实就是如此,一面是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另一面却是大家都缺乏具体路径。直至如今,终于有出版社“先行先试”,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方才后知后觉。对于很多人来说,流行歌曲忝列教材之中,无疑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但在另一些人看来,既然扬言变革,总该有些突破才好。‎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表示,“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是品生课、社会课、自然课,但就不是语文,必须改。”按照王旭明的理解,传统语文教材,承载了太多的宣教责任,反倒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其后果是,语文课本成为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却忽略了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所以,让语文课尤其是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为优先考量,理应成为新一轮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 顺着此一思路,将《天路》、《蜗牛》等歌曲收入教材,也就很可以理解了。仅就教学效果而言,此类流行歌曲天然具备优势。其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凡此种种,较之一些拗口的名作,想必更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一直以来,教材编撰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将一干经典名文统统塞进课本,而未曾充分顾忌儿童的认知偏好。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时常抱持“出身论”视角,对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在此思维内,经典篇目的退出、流行歌词的加入,极易被看做媚俗的倒退。而事实上,小学阶段更多只是识字断文、培养语感而已,那些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未必为孩子们所理解。与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轻松读些浅显文字便好。‎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罢了。动辄将之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既显得太过敏感、小题大做,也折射了对语文教育的认知误区。必须重申的是,小学课本从不负责将名家名作兜售给年幼一代,而只是负责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他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只要流行歌曲能有此功效,同时“三观”刚正,就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对之妄加指点。‎ 也许,“歌曲成为课文”的唯一尴尬在于,该现象映射了小学教材“无米下锅”的某种窘境。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久而久之,教材编写者只能无奈抓些歌词“补位”。于此,难辞其咎者其谁,着实不容含糊。‎ ‎ (《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 对于传统语文教材,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民间舆论时常抱持“出身论”的视角,对语文教材课文的增减指指点点,认为语文教材应该收入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 传统语文教材,成了无所不包的、正确价值和有用知识的集合体,轻视了纯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语文课也上成了品生课、社会课和自然课。‎ C. 教人识文断字、体验语言之美的最初功能在传统的语文教材里被忽略了,从而导致了“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 D. 大量经典名文被编者以致敬和传承的姿态统统塞进课本,初衷是好的,但却没有考虑 到,这些经典名作的深意和妙处是否能为孩子们所理解。‎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认为语文教材的改革应该有些突破,但很多人认为,流行歌曲忝列语文教材之中,有辱名家名作所构建的文本经典。‎ B. 《天路》、《蜗牛》等流行歌曲,仅就教学效果而言,用字浅易、行文直白,同时内容轻松、富有意趣,天然具备优势,因而非常适合小学生识字习文。‎ C. 只要流行歌曲能起到培养孩子们的技能与兴趣,从而让孩子们有能力识字、写作、阅读经典等功效,同时“三观”刚正,我们就没有理由妄加指点。‎ D. 周杰伦的《蜗牛》,仅仅是收入了小学课本的“延伸阅读”,所以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于革新语文教材的话题,由来已久,一直未能“脱胎换骨”,是因为各方都在呼吁教材当改的同时,却都缺乏教材革新的具体路径。‎ B. 从语文课本的最初功能出发,新一轮语文教材改革的基本共识应该优先考量让低年级语文课回归“中文启蒙”,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 C. 现代社会的作家、学人、教育者,对于教学规律缺少认知,对于写作儿童读本缺少动力,是小学教材出现“无米下锅”窘境的原因之一。‎ D. 歌词进教材,是教材编写者无奈抓些歌词的“补位”,而非“乱入”,只是出版社“先行先试”了,各种各样的解读与置评,才后知后觉。‎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某种意义上,‘年轻一代’听说读写能力的持续滑坡,与此不无关系”,选项“从而导致了”,曲解文意。‎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项曲解文意。‎ ‎2. 试题分析:选项前后强拉因果,前后不具有因果关系,不必看做是媚俗的倒退,更不必鼓吹为“流行文化逆袭文化经典”的原因不是“在延伸阅读”中,而是其内容和形式。‎ ‎3. 试题分析:“投合小朋友们之所好”不属于“优先考量”的内容,混淆范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 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 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 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 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 ‎5.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C 5. ①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②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使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④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 ‎6. ①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方培老师的热情。②小说中间部分对秋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雨一直下个不停,才有后来的校舍经雨淋岌岌可危;也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秋雨下了整整一个月还没有停的迹象,校舍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倒塌。③小说结尾对雨的描写,营造了离别时感伤的氛围,渲染学生对方培老师依依不舍的深情;也使小说在悠悠的情韵中收笔,令人回味;结尾写方培老师临走时天下着雨与开头写方培老师来时天下着小雨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项,文中说“看着没少一根亳毛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可知村主任“像牛一样号啕起来”,其实是因为后怕、无奈等。B项“老鼠冷不防会弄下一大团灰尘”不是拟人。C项“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主旨”理解有误。‎ ‎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是考查人物形象。首先给人物定位,从文中来看,“方培”是当代中国教师的形象;然后找出描写“方培”的言行举止的内容,从对待学生的方面来看,“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他关爱学生,非常善良;从教学方面来看,“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教学有方;从生活中的表现来看,“是老鼠给了我启示,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聪明睿智;“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献身教育。‎ 点睛:从具体的做法来看,首先要从小说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该人物的评价的语句,比如本文中对于“方培”的言行举止的描写,有对方培的语言的描写,也有对其行为的描写;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包括肖像、动作、心理、语言、细节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因为出现的位置不同,故作用有所不同。先找到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明确描写的中心以及景物的特点,然后再看这些内容在情节、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比如开头,“天正下着小雨”,这与文章的标题“湿漉漉的雨”形成照应,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对下文孩子们的热情起到衬托的作用;中间部分,“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凄凄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因雨下个不停,才有了后文校舍的危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尾部分,“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师离去”,下雨营造了一种感伤的氛围,与开头方培来时的情境形成首尾的呼应。‎ 点睛: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如下: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②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发展;④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人物命运,衬托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要点回答。一般的答题模式为:……具体描写了……景色,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揭示人物心境,……体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比如本题中,因要求回答三处写“雨”内容的作用,故应关注这三处写景所在的位置来答题。‎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 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 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B.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C.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D.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 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 ‎【答案】7. B 8. BD ‎ ‎9.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A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故选B。‎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B项,“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批判”错误,材料二开头对这件事进行的是客观叙述,只是结尾的“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有轻微的否定色彩;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来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涉及到概括中心意思、理解重要内容等,解答本题首先要对全文进行阅读,掌握文本大意,把握文本主旨。‎ 从“广义来说,读书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学会思考的长期持续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等同于换一个高等学历。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一)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各题。‎ 西 江 月[注]‎ 苏 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 这首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上阕“新凉”中“凉”字用得很妙,其原因是“凉”字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悔恨之情。‎ B. 词人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充斥廊庑间的西风落叶之声,营造出一种凄清寒凉的意境。‎ C.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表达出词人念远怀人的情思与希望被人理解的深意。‎ D. 本词在抒情上只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由景生情,情真意切。‎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于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1. 请结合写作背景,谈谈你对“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两句的理解。‎ ‎【答案】10. AD 11. 这两句写中秋之夜词人门庭冷落,独自饮酒的情形,以及天上云彩遮挡明月的景象。16词人因奸佞小人制造的“乌台诗案”而险些被杀,后被流放黄州。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词人在“酒贱”与“客少”、“月明”与“云妨”的矛盾中,抒发了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解析】‎ ‎10. 试题分析:A项,因为“凉”字有多重妙处,①指中秋时节天气凉;②诗人遭贬,感到悲凉;③人生命运起伏不定,变幻莫测,暗含世态炎凉。D项,虽然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但是也有直接抒情,“愁”“凄然”等词语就是直接表露情感。‎ ‎1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句子的意蕴的题目,实际上就是概括诗歌的主旨,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背景“被贬黄州期间云妨”和句子中“客少”“云妨”,据此分析“对世道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注释和重点词语“客少”“云妨”作答。‎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12.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 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 绐载行市 绐:欺骗。‎ D. 吾亦恨之 恨:痛恨。‎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上发兵以御之 杀之以应陈涉 B. 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 其意不在错也 齐国其庶几乎 D. 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①错为人峭直刻深 ‎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③⑤⑥‎ D. ④⑤⑥‎ ‎15.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 A.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B.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C.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D. 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 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干。‎ C. 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 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17.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 ‎②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答案】12. D 13. A 14. C 15. B 16. C ‎ ‎17. ①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②计划刚刚实施,猝然遭受杀身之祸,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 ‎【解析】‎ ‎12. 试题分析:“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13. 试题分析: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 ‎14. 试题分析: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事,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15.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16. 试题分析:“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1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为政”是执政,处理政务;“用事”是当权;“侵削”是侵害剥夺,侵夺削弱;“骨肉”指亲人,亲属之间的感情;“让”是责备,责难;“多”是有许多的意思。“招致”的意思必须补充出来。“初”是才,刚刚;“卒”是通假字,通“猝”,猝然;“内”、“外”指朝廷内外;“杜”是堵,“杜口”即“阻塞言路”;“窃为”是私心以为,私下认为;“不取”是不可取的意思。‎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 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 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爰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贬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 ‎(三)名篇名句默写(7分)‎ ‎18.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发布诏书,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到“下赏”。‎ ‎(2)《三峡》中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能谤讥于市朝 (2). 闻寡人之耳者 (3). 自三峡七百里中 (4). 两岸连山 (5). 略无阙处 (6).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7).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谤讥、寡、连、略、阙、祗辱、骈、槽枥。‎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川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12分 )‎ ‎19.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 ‎①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赞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②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实少些刚烈。‎ ‎③“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 ‎④他用不正当的手段坐上了公司的第一把交椅,他的同伙弹冠相庆。‎ ‎⑤如果秦少游想步入仕途,为国出力,有的是机会和条件,因为远的不说,十分欣赏少游诗词的清正廉洁的王安石就曾数度入相,广有羽翼。‎ ‎⑥封建社会,酷吏们横行无忌,百姓只能侧目而视,不敢直言。‎ A. ③④⑥‎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长歌当哭:意思是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句子没有“悲情”;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褒贬误用;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不顾惜。弹冠相庆:指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广有羽翼:广有羽翼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到处都有帮凶。褒贬误用。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越来越多的食物被老百姓提及与回味;它们不只用来充饥,更能体现一种文化、一种态度。‎ B. 东盟重申了维护南海和平与航行安全,按照国际法律所认可的各项原则解决了一切争端,呼吁有关各方在展开海上活动时保持克制态度。‎ C. 中俄双方坚决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原则和宗旨,愿为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做出贡献。‎ D. 近日,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打算通过松绑限购、下调购房入户标准等方式救市,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引发其他城市的效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暗换主语或语序不当,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播出时”改为“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或“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播出时”;B.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立场”。;D.表意不明,“南宁和杭州的部分区县”有歧义。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 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 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 )‎ A.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三国志》‎ B. 《国语》 、 《左传》 、 《战国策》 、《史记》‎ C. 《左传》 、 《战国策》 、《史记》 、 《资治通鉴》‎ D. 《战国策》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22.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__①__探索半人马座α星在目前是科幻,__②__不排除人类科技进一步发展后,未来可以实现这种设想,__③__那也只是将来时。从眼下的现实来看,霍金能提出这种想法完全依赖于现有科技的发展和现实水平。具体而言,__④__霍金要表达各种思想和学说,包括人类探索半人马座α星,__⑤__必须要依赖他不可须臾离开的轮椅。轮椅__⑥__是霍金的代步工具,更重要的是,有了它,霍金才能与他人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目前探索半人马座α星的科幻想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尽管 但 但 即便 也 不仅 B. 虽然 但是 所以 如果 那么 不仅 C. 尽管 但 因此 只要 就 就 D. 因为 所以 但 即便 也 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通读全段,可知第一句中“探索半人马座α星目前只是科幻想法”和“不排除人类科技进一步发展后”不存在因果关系,故①②两处填“因为”“所以”不恰当,排除D项。第三个空后面的“那也只是将来时”并不是前面所述内容的结果,不能用“所以”连接,排除B项。根据最后一句话中“更重要的是”可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代步工具”之间是递进关系,所以⑥处应填“不仅”,排除C项。由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 ‎(六)、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有关政府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合作共赢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但这并不意味着凡事都要争个你死我活,学会合作才能共赢。‎ 现代社会中,心理学从以前的冷门变成一个热点,究其内因,是由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许多人都生活在快节奏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充满竞争意识,因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使心理学备受关注。‎ 竞争固然是好事,可以激发人的潜能,但竞争中也要有合作,这样的竞争才是良性的。然而,现在许多人之间的“畸形竞争”造成了一幕幕“杯具”。日本目前的自杀率很高,每年因心理压力自杀的人不在少数;美国硅谷同样如此,许多人为高薪采取一切竞争手段,导致每年失业率很高,同样也提高了自杀率。‎ 可见,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不可取的。合作的首要前提是有一个共赢的心态,即我们合作是为了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我们参与竞争是为了提升自己,激励自己,而不是想办法去打败别人。每一个参与竞争的人都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即“征服者”与“被征服者”。正如一位名人所说:“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参与竞争是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最终战胜自己,提升自己。‎ 拥有这样的心态,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时,才能共赢。‎ 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共同合作提取出了镭元素,并将这一成果献给世界,与此同时,也有许多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研究同样的课题,但居里夫人冲开“畸形竞争”的束缚,将他们夫妻二人的研究成果写成报告,并写明了提取方法,研究过程,等等。他们的目的是与其他科学家合作,提取更多有益于世界的镭元素,他们拒绝申请专利,他们想让全世界分享他们的成果,并与全世界的科学家合作共赢。‎ 居里夫人取得的成就令我们感叹,但与此同时,我们有慑服于她不被竞争冲昏头脑,积极参与竞争,同时又合作共赢的心态。由此可见竞争与合作并非水火不容,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们同为提升自己,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缺一不可。‎ 处于学习竞争激烈的时代的我们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要只为竞争而学习,而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充实自己,竞争的目的是提升自己,一定要在竞争中学会共赢。合作共赢,积极竞争,始得和谐。‎ ‎【解析】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则材料可以压缩为:小羽自主研发,获得专利,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不断创新,最终成为致富带头人。 由此可见,小羽的成功,既有创新开放,又有规则合作,更有分享与共享的时代正能量。效果: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应重视“综合”二字,这“综合”体现了“你的思考、权衡与判断”。小羽在“推新”但“被模仿”后,便“公布工艺流程,拟定标准”,“规范市场,不断创新”,这样的含意,完全切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主旋律”。“综合材料内容与含意”的写作指令,强调要有整体意识,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只抓其中某个词,或某两个词来立意,必须关照整体。 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注重如下一些基本的写作着眼点:1.创新创业,五大发展理论(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2.①技术创新与自主创新,②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制建设和政府职能,③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④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⑤文化传承与推陈出新,⑥ 创新驱动与创业环境,⑦优先致富与共同致富,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3.新式花茶的开发,具有产业转型的意义,即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4.主动打破技术垄断,积极制定行业标准的行为,既是“店多隆市”商业规律的生动例证,也是“和气生财”古训的现代诠释,更是当下中国亟 需的共享发展理念的极佳体现;5.小羽研发的新式花茶遭遇到大量伪劣假冒,并没有放弃,也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在政府的帮助下,以敬业、诚信、友善的态度带领大家制定行业标准,倡导法治规范市场,形成行业创新、和谐的局面,这些也足可以让考生把自己的关注目光和 写作视野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可以思考面向市场、正视自己,可以思考创新要真实、规范,讲诚信,可以思考如何合理合法保护专利产 品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等等。创新创业,规范,共享,德业双修以及敬业,诚信,友善等等,均 可作为写作的切入点和思考的空间。‎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先解读材料,“历经几年试验”——成功需要具备的条件之积累。“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之后小羽公布工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利益的损失,从长远看获得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体现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从社会角度而言,任何行业的创新者在起步初期都将面对各种挫折,此时,行业规范的建立将极大地保护创新者的前行。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立意:在积累的基础上,从传统中推陈出新,实现创新获得成功;创新需要思想的“火花”,但保护这种“火种”则需要建立规范;“舍弃”不一定代表着利益的损失,从长远看也许会得到更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