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4

‎2018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训练(全国)‎ 文言句式分类练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形 式 例 句 ‎“……者,……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       (《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针对训练]‎ ‎1.(2016·北京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1)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译文:  ‎ ‎ ‎ ‎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译文:  ‎ ‎ ‎ ‎ (3)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译文:  ‎ ‎ ‎ 答案:(1)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者,……也”式判断句)‎ ‎(2)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也”式判断句)‎ ‎(3)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者,……也”式判断句)‎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如果)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告诉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二)被动句 ‎——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 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为”字句:‎ 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 ‎(意念被动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针对训练]‎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 ‎ ‎ ‎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 ‎ ‎ ‎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 ‎ ‎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类 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针对训练]‎ ‎3.(2015·上海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 ‎ ‎ 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 ‎[参考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针对训练]‎ ‎4.(2016·江苏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译文:  ‎ ‎ ‎ 答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后面就没有再出现“经书题”,在翻译时要补出来;“入耳”应为“入(于)耳”,省略介词“于”;“辄塞耳……”前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就进入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止,患了眼病,在帏下安静地打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参加科举考试,还没有到中午,就写完了文章,文章分发到一位老教谕房内。老教谕拿自己选取的文章,呈给大主考官李九我。李九我责骂文章不够好,下令第二次呈上文章,呈上的文章不够优秀,又一次呈上,第四次、第五次呈上文章,房中的文章快要送完了,教谕恼怒地哭泣起来。主考官检查他呈上的文章还缺少七卷,询问教谕,教谕说:“那七卷文章很不通顺,只能留下来当作笑料罢了。”主考官说:“赶紧取那些所谓的笑料来!”李公一见(祖父的)文章,拍手称赞,认为文章写得很妙,洗掉原来的评分另用丹铅重新打分。《易经》这一科目把祖父划作第一,龚三益第二,其他的都划归高等。‎ ‎ (六)《考试大纲》规定之外的3类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 ‎1.定语后置 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 ‎(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及强健的筋骨。‎ ‎(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的格式主要有:‎ ‎(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范晔《张衡传》)‎ 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于+宾语”的格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 ‎3.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即主谓倒装。它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将)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