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散文教案(全国)1

‎2019届一轮复习 散文 教案(全国)‎ ‎(一)散文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形散神不散”。散文的“形”,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形散”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或哲理;“神不散”指散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内容特征:题材广泛多样。其纵贯古今,横亘中外,表现人生社会,寄寓人生百态、家长里短,取材十分广泛。‎ ‎3.形式特征:①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②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③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④写法自由,体式不拘。‎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类别 文体特点 表现手法 代表作品 写景 状物 散文 写景 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 ‎《荷塘月色》‎ 状物 散文 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 托物言志、‎ 象征   ‎ ‎《白杨礼赞》‎ 写人叙 事散文 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 叙述、描写 ‎《背影》‎ 议论说 理散文 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 议论、象征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三)散文的线索、结构 ‎1.线索 中心事件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感情 如杨朔的《荔枝蜜》‎ 具体事物 如冰心的《小橘灯》‎ 时空变化 如刘绍棠的《榆钱儿》、胡适的《庐山游记》‎ ‎2.常见结构 关系类型 子关系 特点 相承关系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相并关系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 对照关系 相属关系 总分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四)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艺术 ‎1.表达技巧 ‎2.语言艺术 ‎(1)语言特点 用 词 之 美 炼字 动词、形容词的使用,准确、简练、深刻、含蓄、直白、突出、生动、形象、传神、充满动感、充满想象,等等 叠词 ‎①语言具有生动性、形象性,从而增强语言艺术表现力,具有绘画美;②叠词能使韵律铿锵悦耳,富有音乐美;③叠词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具有形式美;④叠词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⑤叠词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 突出某种意思,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句式之美 ‎(音韵之美)‎ 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描写之美 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2)语言风格 豪放 与柔婉 豪放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开阔;所运用的动词富有力度,形容词和副词色彩鲜明;有时有激越昂扬地抒情;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柔婉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张、反问等修辞手法 直露 与含蓄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含蓄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象征、设问、比喻等修辞手法 质朴 与华丽 质朴 ‎(平实)‎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描绘性语言 华丽 ‎(典雅)‎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比、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 庄重 与诙谐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完整而绵长;关联词运用完整准确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简洁 与细腻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二、抓读文关注点,定解题信息区间 步骤一(任务驱动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步骤二(任务驱动2):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方法如下:‎ 步骤三(任务驱动3):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 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 ‎1.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 →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 →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 →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 ‎2.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 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 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通过以上3大步骤,我们就已经能确定文章的主旨所在或作者的情感趋向了,文本的内涵已经把握,思路已经理清,这就奠定了解答题目的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头脑中的旅行❶‎ 彭 程 ‎(1)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❷‎ ‎(2)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❸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❹‎ ‎(3)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4)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5)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❺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6)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❻‎ ‎(7)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❼‎ ‎(8)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❽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9)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10)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 步骤一(任务驱动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 ‎①看标题,揣文意。本文可能讲述人们借助想象力在头脑中旅行的事例以及作者的感受启示等。‎ 步骤二(任务驱动2):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 ‎[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②抓开篇,明话题。开篇作者由古代人们旅游并非易事,引出人们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尤其是文人多贫穷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③抓特殊句。此句紧承上文,是过渡句,也是观点句。‎ ‎④抓例子,明目的。举波德莱尔的散文诗承前是证明波德莱尔极富想象力的才华,联系后文则证明诗人在对远方的想象中获得了满足。‎ ‎⑤抓过渡句。交代了俄罗斯作家蒲宁善于运用想象力,是作者观点的有力支撑。‎ ‎⑥抓概括句。强大的想象能力,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突出了想象的重要作用。‎ ‎⑦抓关键词句。“以上种种都表明”是对上文的总结,说明了善感的灵魂的重要作用,尾句强调了灵魂是艺术的源泉。‎ ‎⑧抓关键句。这句明显地看出下文是谈“头脑中的旅行”给我们的启示,即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 ‎[化零为整,合并提取]与[连缀整合,形成框图]‎ 步骤三(任务驱动3):把握如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作者用具体事例说明了借助于想象的力量可以实行头脑中的旅行,并启示我们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以获得身临其境般的旅行体验。‎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9)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信息采集] ‎ 根据文本中相关信息分析比较判断。A项,联系[这样快读文]②可知“从而拥有了……”不对,原文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另外,文中也没有说蒲宁因贫穷使得“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的表述。B项,联系[这样快读文]⑧可知,“必要手段”错,文中只是说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并没有绝对化表达。D项,“比拟”的修辞手法不对,应该是通感的修辞手法。   ‎ 解析:选C A项,“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错,强加因果。文中只是说“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前后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B项,“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属无中生有,夸大事实,原文并未提及“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D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错,原句中没有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2.文章第(2)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信息采集] ‎ ‎(1)题干关键词“引用”→分析引用片段有什么作用,要从句间关系分析引用的内容与上下文的关系。‎ ‎(2)联系[这样快读文]④可以整合出本题的答案。   ‎ 答:  ‎ ‎ ‎ ‎ ‎ 答案: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3.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 ‎[信息采集]‎ 语境→这句话在第(7)段中,恰是其中心句。所以这句话的上下文对它起到了解释作用。‎ 信息整合→联系[这样快读文]⑥⑦,整合信息,总结答案。‎ 答:  ‎ ‎ ‎ ‎ ‎ 答案: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