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学案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学案 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 一、知识梳理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鉴赏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曲),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意象、意境,语言,艺术手法,思想感情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第一种类型 意象、意境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典例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参考答案】 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是孤苦、心酸,处境凄凉却坦然面对的形象。前者是豪迈与大度的闲适之士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坚韧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两句,诗人用“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的怯懦软弱,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两种对立的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典例2】(2006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及社会的感慨。 【解析】第一首明显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景结诗,以水喻情,相似点在“长”。第二首结句以眼前之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典例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问题】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的形象 【参考答案】两首诗中的都是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的采莲少女。王诗中的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的少女羞涩、纯真,感情真挚。 【解析】王诗应从映衬的角度来理解人物形象。王诗没有从正面来描写采莲少女,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但闻歌声来烘托少女的美丽,很好的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采莲少女的快乐与青春的活力。白诗应着重分析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采莲女遇到一个小伙子,正要说话却又突然止住,羞涩地低头微笑,一不小心,头上的碧玉簪落入水中。诗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动作精心刻画,一个含羞带笑的采莲少女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第二种类型 语言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 【典例1】(2008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皎洁无暇的月亮,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 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典例2】(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薛宝钗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 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问题】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参考答案】“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第三种类型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用事、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二要了解各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典例1】(2008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问题】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参考答案】描述了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解析】从吕诗中“雨后霜前着意红”一句和范成大诗中“辛苦孤花破小寒” 一句可概括出木芙蓉耐寒的自然属性。从吕诗的“着意红”和范诗的“未作愁红怨绿看”两处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典例2】(2007年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宫》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惟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典例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问题】这两首诗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抒发的思想感情都相同,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两首诗都主要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护诗通过同日同地同景的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尽其妙地表达出来。欧阳修写“去年”“今年” 元夜花、柳、灯、月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相当动人。 【解析】崔诗的前两句叙述“去年今日”的美好,后两句叙述景在人去的遗憾。欧诗的前四句叙述“去年元夜”两情相悦的美好,后四句叙述“今年元夜’昔人不再的孤独和伤感。 第四种类型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 【解题指导】理解思想、把握感情,前提是读懂诗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①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整首诗定下了感情基调。②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就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感情。③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④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还有以景结句,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典例1】(2007年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 【典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临风一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问题】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白诗:抒发了诗人被贬后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之情。苏诗:面对不可长久的中秋美景,抒发了聚后又不得不分离的哀伤与感慨和人生难料、前途难卜的感叹。 【解析】白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在时间的转换中透出空间的转换,又在时空的转换中,透出感情的转换,昔之乐游,今之苦叹,在鲜明的对照中,表现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苏诗在写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的同时,感叹了好景不长,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可扣住诗的最后两句来理解,“不长好”“何处看”是关键词。 二、巩固练习 1、(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重庆卷) 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 2、(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4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①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②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③? 注:①此词作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之后。②别浦:河流入江海之处。③则甚:做什么。 作者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说“休说鲈鱼堪脍”,在此为何说“别浦鱼肥堪脍”?答: 3、(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4分)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06重庆卷)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 4、(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6分)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 5、(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4分)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题目。(2005年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 山 瀑 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6、(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6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05年北京卷)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 7、(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天津卷) 湖 州 歌(其六) 南宋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 三、跟踪检测(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1.1.7.2)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对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的赏析提示,续写对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赏析。(6分)(2005湖南卷)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答: 诗歌答题技巧之“比较”类题型巩固练习答案: 1、【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苏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寄寓了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诗中“惜”“惆怅”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解析】本题选了苏轼和白居易的两首诗进行思想感情比较鉴赏。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 2、【答案】《水龙吟》中“休说鲈鱼堪脍”是为了表达词人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本词说“别浦鱼肥堪脍”,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惬意,借渔父不问国家兴亡之意,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意和无奈之情。 【解析】阅读诗歌强调“知人论世”,同一词人在不同时期的词作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内容,如本题所问。《世说新语·识鉴篇》记载:张翰在洛阳做官,在秋季西风起时,想到家乡莼菜羹和鲈鱼脍的美味,便立即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思念家乡称为莼鲈之思。《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言“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表明的是不愿归隐,希望为国效力的志向,而在《西江月》中作者的心绪发生了变化,要注意从“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中体会作者满腔的愤懑之情。 3、【答案】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 【解析】“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的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关爱。 4、【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解析】杜牧诗的三、四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细致入微地写尽风荷的形态、动态;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到无生命的风荷之中,带着自己感情色彩去看风荷“相倚”、“回首”之状,表面写的是绿荷之恨,实则物中见我,写的是诗人之恨。 杨万里诗三、四两句“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人将荷叶包裹着荷花写成荷花怕热,打伞乘凉。作者将自己怕热的感受,移到荷花身上,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想象奇特,富有动态美,抒发了对花的怜爱喜悦之情 5、【答案】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解析】李诗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徐诗“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化动为静,把瀑布比如成白练,镶在青青的山色中间,从色彩和视觉上又写出了新奇和柔和。从苏轼诗可以看出,苏轼先肯定了李诗,后否定徐诗,一句“古来惟有谪仙词”可看出苏轼对徐诗的全盘否定。整体来讲,李诗想象奇异,意境飞动,气势磅礴;徐诗虽有夸张,却无奇思妙想,但也不是如苏轼所评价的那样一无是处。 6、【答案】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夜游宫》抒发了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书愤》着重表达了诗人年老鬓衰却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解析】“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句,诗人报国的雄心像火焰一样在熊熊燃烧,自许封侯万里之外的信念,是何等地执着。人老而心不死,自己虽然离开南郑前线回到后方,可是始终不忘要继续参加抗金事业。“有谁知”三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如此爱国热情,是多么伟大!“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抒发了作者对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 7、【答案】汪元量的“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解析】注释往往是解读诗歌的钥匙,此题须联系诗后的注释,以及诗中“夕阳”“寒鸦”“目断”等词语来理解全诗表达的感情,元灭南宋,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其心情可想而知。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是教材要求背诵的作品,两相比较, “大江东去水悠悠”象征南宋的国运一去不复返了,表达的是词人作为俘虏的亡国之恨,感情沉痛。苏轼的“大江东去”表达的是词人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感慨高亢壮阔。 跟踪检测答案: 1、【答案】(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了对"京华亲故"伸出援手的急切期待。 (2)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涌而出的强烈感情。 【解析】(1)柳诗的三、四句艺术地运用了佛教中化身的说法,虚化地伸展了自己在诗中的感情:倘若自己能化身为千万个柳宗元,就可以站在千万个峰头上远眺自己的故乡了。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友之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伸援手,使他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2)柳诗中诗人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愁肠欲断。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在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答案】(任选其一):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解析】解答此考题重点在于“为什么”,考生一般都明白,两首诗中的“应有”与“犹有”两字确实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并且从语感上就能感受得到。但至于不同在什么地方,则需要具体分析。“应有”二字重点在“应”,是说“应该有”,但到底有没有尚不清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寻找”痕迹的意味,因此,它侧重于过程;而“犹有”的重点应该是“犹”,是说“仍然有”,因此,它侧重于结果,依然存在。所以“应有”传达出诗人在孤寂中极力寻找旧影时的复杂心情 ,而“犹有”二字表现出诗人那种孤寂惆怅的心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