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46)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46)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为啥?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吗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起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只是有人问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只是老乡。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答案 A 解析 “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错,小说开头所写的工作氛围整体上是轻松愉快的。‎ ‎2.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①自知自重。她因乡音浓重,在厂里从不轻易开口。②豁达善良。别人取笑她,她不往心里去。③吃苦耐劳。她吃得起苦,干活一个人顶两个人。④爱岗敬业。身为农民工的她把厂子当成自己的家,任劳任怨。‎ 解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题。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等情节中概括出其“自知自重”的性格特征,其他性格特征依次概括即可。‎ ‎3.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                            ‎ ‎                              ‎ 答案 ①标明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乡音”‎ 贯穿全文始终,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都与“乡音”密切相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叙述阿秀以浓浓乡音及其优秀人品、踏实作风赢得老华侨赏识、器重,从而拯救了濒临倒闭的大厂的故事,揭示了本色是真、本色是可爱的哲理。‎ 解析 注意按照题干的提示,从文章线索、主旨两个方面分析。线索方面,看题目是否贯穿全文,是否推动情节发展。阅读文章可知,“乡音”贯穿全文始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旨方面,“乡音”与主旨是何关系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小说的主旨是本色是真、本色是可爱。以“乡音”为题,可以启发读者理解小说的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赶 牛 李 娟 我听到房子后面的塑料棚布在哗啦啦地响,帐篷震动起来。不好!我顺手操起一个家伙就去赶牛。绕到帐篷后面一看,好家伙,整整齐齐一大排。乘凉的乘凉,蹭痒痒的蹭痒痒,一个比一个自在。还有两位正在墙根那儿使劲拱土,土给刨得松松的,埋着的柱子根都给刨出来了。我气坏了,直冲过去,看到谁就打谁。众牛哄散逃命,紧张之中乱了套。正在咬铁丝的那位情急之下居然钻进了铁丝和帐篷棚布之间的空隙里,还想从那里突围,却被紧紧卡住,进退不得。只好拼命左右扯扭挣脱。只听“嘶啦”一声,棚布被牛角挂烂了一尺多长。我急了,拽住它的尾巴就拔,它却更加不顾一切地往前面钻——根本钻不过去嘛!除非把我们的帐篷整个拖走。我只好又转过去,往相反的方向敲它的脑袋,它猛地往后一退,这才挣脱出去。可是这么一折腾,牛角一挂一扯一拉,“吧!”铁丝断了,整面棚布被全部撕开,货架和商品的背影赫然曝了光。我又惊又怒,顺手提起把铁锨就追。那牛真的给吓坏了,一路长嘶、狂奔。我把它从房子后面追到房子前面,又把它从房子前面追到房子后面,整整追了两圈。直到第三圈,这个笨蛋才聪明起来,悟出和我这样绕着房子兜圈子毫无意义。便斜出一条生路,直奔它的朋友们而去。我也只好罢手,啪地把铁锨插在草地上,气呼呼地坐在那里等我妈回来给她汇报情况。‎ 直到现在她还时不时提起这事,好像真有那么可笑一样。‎ 在沙依横布拉克,这种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真不知我们家帐篷后面有啥好玩的,牛们每次聚会都选在那里。后来我妈把柴禾堆中那些最稀奇古怪,枝枝条条刺拉得最夸张最不像话的柴禾棒子通通挑出来,篱笆一样围在后面。还以为这样一拦,牛就走不到跟前了,也许能护住帐篷。结果恰恰相反,这一做法无非给牛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把更多的牛吸引过来——那些木头正好用来蹭痒痒。而且牛一多,一挤一搡,房子破得更快,帐篷后面补了又补的棚布更是被那些枝枝条条戳得千疮百孔。‎ ‎①“又是你们!”——我妈从天而降,手持大棒,怒目喷火,“又是你们几个——”你看,她把它们的模样儿记住了——‎ 全是些尕尕的半大牛娃子。看见我妈,一起拔腿就跑,一模一样的七八头,跑在一起极为壮观,其尾巴还通通笔直地竖起,一片旗杆似的。我妈追了一趟子,实在忍不住了,就笑了起来,回头冲我大喊:“你看它们的尾巴!”然后斗志全消,提着棒子捂着笑痛的肚子回家去了。‎ 我外婆眼花耳背,搞不清楚房后的动静,只负责屋前。只要有牛在屋前拉屎,就举着拐棍去打。②我妈很不以为然,认为牛粪又不是什么脏臭的东西,我们以前还拾过干牛粪用来烧火呢。后来时间久了,发现那些牛简直是故意的——它们走到哪儿都好好的,都不拉屎,全都留到经过我们家门口时才解决,这不明摆着欺侮人吗?该赶。于是这差事就留给天天闲着没事干的外婆了,也好让她老人家经常活动活动。结果,外婆人老迟钝,拖着拐棍颤悠悠追了半天,再颤悠悠回来时,牛已经比她先到,早就在那里等了半天了。然后又当着她的面,再拉一堆。‎ 更气人的是晚上。外面窸窸窣窣,牛影幢幢,拱着衣服架子舔着塑料篷布。(那个角落堆过几百公斤粗盐,它们可能在舔盐)塑料布可不像帆布或木板,稍微一动,便哗啦哗啦响得厉害。再加上牛朋友“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声,折腾的人一夜不得安宁。真是的,也不知是谁家的牛,晚上居然不管(后来才知道只有小牛才圈养的),夜夜来我们家帐篷门口的干燥地面上露宿过夜。我的床板恰好搭在帐篷前侧,估计我的脸和它的脸相距不到一尺,只是中间薄薄地隔了一层塑料布而已。我妈出主意让我准备根棍儿,再吵就使劲捅它!于是我就一夜一夜地捅,弄得第二天早晨两眼红肿,哈欠连天。而它们倒好,早早地溜了,只留下几摊牛粪作纪念。还有一次的纪念则是被连根撞出的晾衣服的木头桩子。‎ 就这样,全家人一起赶,白天赶,晚上赶,越赶越纠缠不清。③沙依横布拉克的日子好像全是在赶牛中度过的,倒也不是很乏味。我妈到现在还在经常嘀咕:“……娟真够笨的……绕房子追了两圈……那一天……”(节选自《九篇雪》)‎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娟的文章的开头往往有“一惊一乍”的特色,就像本文开头的两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B.作者善于借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人物,比如通过写外婆“拖着拐棍颤悠悠”地天天赶牛,塑造了一位有趣可爱的老人形象。‎ C.本文记述了一家杂货铺主人的生活侧面,通过牛群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旨在表现当地牧民与经商者之间的矛盾。‎ D.虽然赶牛影响了作者的正常生活,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许多乐趣,使她体会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 C 解析 “旨在表现当地牧民与经商者之间的矛盾”牵强附会。‎ ‎5.试分析文中三处画线句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出了妈妈对牛的嗔怪。妈妈发现牛又来捣蛋有些生气,却又沉浸在赶牛的乐趣中。‎ ‎②写出了妈妈识物性,懂生活。她认为牛屎是惠及人的生活的,并不脏臭,毫不嫌弃。③写出了作者对在沙依横布拉克那一段既烦恼又充满乐趣的赶牛日子的怀念。‎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恰当地运用象声词,使场景描述真实、贴切。比如“嘶啦”一声,“哗啦啦”响得厉害,“呼哧呼哧”的喘粗气声。‎ ‎(2)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不禁。比如“我妈”对牛粪的态度,“很不以为然,认为牛粪又不是什么脏臭的东西,我们以前还拾过干牛粪用来烧火呢”。‎ ‎(3)叙述语言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比如写到“我妈”记住那些牛的模样,称它们“全是些尕尕的半大牛娃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