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第3讲 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 ‎ ‎《考试大纲》规定: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则,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规范。‎ 一、词类活用分类练 ‎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数词的活用等四类。‎ ‎(一)名词的活用 ‎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名词作状语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表状态、方式、工具等,译为“像……一样”“在……”“用……”‎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表方位、地点,译为“在……”“向……”“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每天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为“每……”“在……”‎ 名词作动词 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名+名(代)‎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水 能愿动词+名 范增数目项王 使眼色 副词+名 沛公军霸上 驻扎、驻军 名+补语(介宾补语)‎ 寻向所志,遂迷 做标记 所+名 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普通名词)‎ 使……成为边境 ‎ ‎ 徐孺下陈蕃之榻(方位名词)‎ 使……‎ 放下 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 把……作为疆界 ‎(1)判断方法:首先判定这个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然后再看它是否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翻译方法:①主语认为宾语是[名词];‎ ‎②主语把宾语当成[名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为侣 以……为友 ‎[针对训练]‎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敬慎》)‎ ‎(1)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译文: ‎ ‎ ‎ ‎(2)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 译文: ‎ ‎ ‎ 解析:(1)句中的前一个“衣”“冠”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戴着”。(2)注意“贵”“恶”“厚”“患”等词语的翻译。‎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 ‎(2)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 ‎[参考译文]‎ 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吊丧,莫非是有什么要指教的?”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而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会降临到他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越要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至山下月明处,则虎也。是人非能胜虎,而气以盖之矣。‎ 有人夜自外归,见有物蹲其门,以为猪狗类也,杖击之,即逸去。‎ 译文: ‎ ‎ ‎ 解析:句中的“夜”“杖”均为名词作状语,译为“在夜晚”“用杖打”。‎ 参考答案: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 ‎[参考译文]‎ 有个人晚上从外面回来,见到一个家伙蹲在他门口,以为是猪狗一类的动物,用拐杖打它,它就跑了。直到它跑到月光明亮处,才知道是只老虎。这个人不是有打赢老虎的本事,是他的气势盖过了老虎。‎ ‎(二)动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 动词活用为名词 追亡逐北 逃亡者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或“之”),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地里的收成家里的存粮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来到的游人 动词的使动用法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使……停止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使……退却 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 为……而死 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为……哀叹 ‎[针对训练]‎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 译文: ‎ ‎ ‎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译文: ‎ ‎ ‎ 解析:(1)“止”为使动用法,“食”意思是“给……吃”,“明日”意为“第二天”,“以告”是省略句,应为“以(之)告(之)”。(2)“废”意为“废弃”,“洁”为使动用法。‎ 参考答案:(1)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2)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参考译文]‎ 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锄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至于道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三)形容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就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就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能的人年龄小的人年长的人 四美具,二难并 美好的事物 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喜爱 所+形容词 火尚足以明也 照明 能愿动词+形容词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 交好,与……‎ 交好 形容词+名(代)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 显出白色 形容词,表示某种动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变绿 大王必欲急臣 使……急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丽 形容词带上宾语,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以……为羞(觉得……羞耻)‎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把……当作耻辱)‎ ‎ 围绕动词巧辨使动和意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容易混淆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区分:‎ ‎1.看动作的施动者 如果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而是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发出的,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干什么(怎么样)”的意思,那就是使动用法;如果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总之,动作是主语意念上发出的,这就是意动用法。‎ ‎2.看动作与事实的关系 当动作已成为事实或即将成为事实时,便构成使动用法;当其为内心感受、规划想法等主观认识,并没有形成客观事实时,便为意动用法。如《鸿门宴》中“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是已成为事实的动作,所以它是使动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且庸人尚羞之”的“羞”是一种心理活动,所以它是意动用法。‎ ‎ [针对训练]‎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译文: ‎ 解析:句中“贤”为意动用法,“认为……贤良”,“说”为通假字,通“悦”,意动用法,“对……感到高兴”。‎ 参考答案: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参考译文]‎ 田子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金子两千两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么多金子?”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应得的报酬。”母亲说:“‎ 当宰相三年就不吃饭么?做官像这个样子,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当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当国家的大臣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赶快拿走它。”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下朝就请求自己下狱。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对她的深明大义感到高兴,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还当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四)数词的活用 类型 例句 解释 规律总结 ‎ 数词活用为名词 其一犬坐于前 一匹狼 数词用作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数词活用为动词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数词有时用作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全,满 数词有时用作形容词,陈说事情的状况。‎ ‎[针对训练]‎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颜)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渥。’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故舜起农亩,出于岳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 译文: ‎ 参考答案: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 ‎[参考译文]‎ 颜斶回答说:“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时代,有上万个诸侯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由于他们掌握了一套重教化、治国、爱民的办法,并且重视士人,善于发挥他们的才能。所以舜帝出身于农民,发迹于穷乡僻壤,终成为天子。到了商汤时代,诸侯也有三千。可是到了现在,称孤道寡的只不过二十四家。由此看来,这难道不是由于政策的得失造成的吗?如果诸侯渐渐地被杀戮、被消灭,到那时,就是想要做个里巷的看门人,又怎么可能呢?所以,《易经》中这样讲,‘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如果不重视士人,善于运用他们的才能,做些踏踏实实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喜欢弄虚作假,标榜虚名,他们必然走入骄傲奢侈的歧途;骄傲奢侈,灾祸必然随之而来。所以没有实际效用,却只喜欢空名的,国土将日益削减,国力将日益衰弱;没有好的德行,却希望幸福的,必然处境困窘;没有建立功勋,却只图享受俸禄的,必然蒙受侮辱。这一切必然招致严重的祸害。’所以说:‘好大喜功者,必定不能建立功业;空言而无行者,终究不能实现他的愿望。’这都是爱虚名、好浮夸,无治国爱民实效者的必然下场。所以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如果不得到士人辅助而能建功立业的,从未有过。所以国君不应该以经常向人请教为耻辱,不应该以向别人学习而感到惭愧。因此,言行符合社会的规律,德才兼备,而能传扬功名于后世的,像尧、舜、禹、汤、周文王他们就是这样。《老子》说:‘贵必以贱为根本,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贱为贵的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所谓孤、寡,就是人们处于困窘、卑贱的地位。可是侯、王自己称孤道寡,难道不是侯、王谦居人下、重视士人的证明吗?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周成王任用周公旦,世世代代都赞扬他们为英明的君主。这正是因为他们深知士人的可贵。” ‎ 二、文言句式分类练 ‎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翻译的重要采分点之一,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形 式 例 句 ‎“……者,……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用“乃、即、则、皆、必”等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针对训练]‎ ‎1.(2016·北京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1)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译文: ‎ ‎(2)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 译文: ‎ ‎(3)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译文: ‎ 参考答案:(1)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者,……也”式判断句)‎ ‎(2)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也”式判断句)‎ ‎(3)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者,……也”式判断句)‎ ‎[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楚国,是太行山以东的强大国家,它的人民熟悉战斗之道。(如果)出兵进攻它,恐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楚国),军队被楚国打败。对这件事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之道来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高价购买楚国的生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生鹿。管仲就让桓公通告百姓,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派左司马伯公率领民夫到庄山铸造钱币。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生鹿。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告诉他的相国说:“钱币,是人们重视的东西,国家用它来生存,英明的君主用它来赏赐功臣。禽兽,是众人的祸害,是英明的君主抛弃驱逐的。现在齐国用它的贵重宝贝高价收购我们的害兽,这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您通告我们的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来换尽齐国的财宝。”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管仲告诉楚国的商人说:“您给我贩来生鹿,二十头就给您钱币百斤,加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钱币千斤。这样楚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 ‎(二)被动句 ‎——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类 型 例 句 ‎“于”字句: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字句: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字句:受+谓语+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为”字句:为+动词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所”“为所”句 ‎①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针对训练]‎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 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 ‎(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 译文: ‎ ‎(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 译文: ‎ ‎(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译文: ‎ 解析:(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中的“为”表被动。(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罢”要译为“被免除”。(3)“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为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句中的“贬”要译为“被贬为”。‎ 参考答案:(1)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 ‎(2)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 ‎(3)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参考译文]‎ 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为太常博士,特旨升职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改任通判莱州。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造成冤狱,郭劝替他昭雪免罪。当时宋绶出朝为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派在地方。”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又批评对刘从德遗奏的恩典太滥,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 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 ‎(三)宾语前置句 ‎——判定形式,调整前置的宾语到动词后 ‎ 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三种:‎ 类 型 例 句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用“之”或“是”为标志,强调宾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唯利是图(成语)‎ ‎[针对训练]‎ ‎3.(2015·上海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唐主立齐王景遂为皇太弟。徙燕王景达为齐王,领诸道兵马元帅。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易怒曰:“殿下重宝而轻士。”取玉杯抵地碎之,众皆失色。景遂敛容谢之,待易益厚。‎ 景遂尝与宫僚燕集,赞善大夫张易有所规谏,景遂方与客传玩玉杯,弗之顾。‎ 译文: ‎ ‎ ‎ 参考答案: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弗之顾”是以“之”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正确的语序应为“弗顾之”)‎ ‎[参考译文]‎ 南唐主立齐王李景遂为皇太弟。改封燕王李景达为齐王,统领诸道兵马元帅。李景遂曾和宫中僚属聚会,赞善大夫张易有所劝谏,而李景遂正和客人们传看赏玩玉杯,不回头理会他。张易愤怒地说:“殿下看重宝物而轻视士人!”抓过玉杯来摔在地上砸碎了,众人都大惊失色。而李景遂收起笑容向张易道歉,从此对张易更加重视。‎ ‎(四)省略句 ‎ ——分析上下文,补充成完整的句子 ‎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蒙后、承宾、对话省略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 型 例 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缻)。秦王不肯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针对训练]‎ ‎4.(2014·辽宁高考,改编)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诏以立守楚州。……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译文: ‎ 解析:“窟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建造巢穴,其后省略介词“于”;“绝”是副词,坚决;“与”后省略了代词“之”字;“梗”是阻塞的意思。‎ 参考答案: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五)固定句式 ‎ ——看清固定结构词,固定格式固定译 ‎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翻译文言文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奈何?奈……何?‎ 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何以……?‎ 根据什么……?凭什么……?‎ 为什么?怎么会?‎ 何所……?‎ 所……的是什么?‎ 如……何?‎ 对……怎么办?‎ 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与……相比,谁更……?‎ 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针对训练]‎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 ‎(3)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 ‎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译文:凭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 ‎2.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哉(也)?‎ 怎么能……呢?‎ 何……为?‎ 为什么要……呢?‎ 还要……干什么呢?‎ 何……之有?‎ 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如之何……?‎ 怎么能……呢?‎ 岂(其)……哉(乎、耶、邪)?‎ 哪里……呢?难道……吗?‎ 怎么……呢?”‎ 庸……乎?‎ 安……哉(乎)?‎ 哪里……呢?‎ 怎么……呢?‎ 不亦……乎?‎ 不也是……吗?‎ ‎……非……欤?‎ ‎……不是……吗?‎ 顾……哉?‎ 难道……吗?‎ 岂独……耶(乎、哉)?‎ 难道……吗?‎ ‎[针对训练]‎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译文:你是一个受雇耕作的人,哪来的富贵呢? ‎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译文: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 ‎(4)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译文: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 ‎ ‎(5)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译文: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敢进关呢? ‎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学习道理的,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表示感叹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直……耳 只不过……罢了 惟……耳 只是……罢了 ‎[针对训练]‎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2)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译文:我已无事可做,只是等待死期罢了! ‎ ‎4.表示揣度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乃……乎(与)?‎ 恐怕……吧?只怕……吧?‎ 得无……耶?‎ 得无……乎?‎ 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 其……欤?‎ 岂不是……么?‎ ‎……庶几……与(欤)?‎ ‎……或许……吧?‎ ‎[针对训练]‎ ‎8.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奇怪吗? ‎ ‎5.表示选择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其……邪(耶),其……邪(耶)?‎ 是……呢,还是……呢?‎ ‎[针对训练]‎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译文: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 ‎(2)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6.表陈述语气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有所……‎ 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无所……‎ 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比及 等到……的时候 ‎[针对训练]‎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祝酒完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 ‎(2)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译文: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的愿望呢。‎ ‎(3)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没有什么掠取的,妻妾没有谁受宠幸的,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在小处啊!‎ ‎7.表假设关系的固定句式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诚……则……‎ 如果……那么(就)……‎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针对训练]‎ ‎11.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8.表转折关系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虽然 虽然这样,(但),即使如此 ‎[针对训练]‎ ‎1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 ‎(2)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译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 ‎9.其他常见的固定句式 ‎ 句式标志 翻译格式 何乃 怎么这样 既……又……‎ 又……又……‎ 且夫 再说,而且 是故 所以,因此 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的 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何者、何则 为什么呢?‎ 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作 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以故,以……故 所以,因为……的缘故 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作……,把……作(为)……‎ 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之谓 叫作,就是,才算;这就叫作;就是,说的就是 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针对训练]‎ ‎1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 ‎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译文: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 ‎(4)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译文: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 ‎(5)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 译文: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 ‎(7)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 ‎(8)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 译文: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 ‎(9)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没什么害处。 ‎ ‎(10)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 ‎(六)《考试大纲》规定之外的3类文言句式 ‎——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 ‎ ‎1.定语后置 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或代词的,一般放在名词或代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古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定语,常常将定语放在其所修饰和限制的名词或代词的后面,这种情况即定语后置。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名词或代词的前面。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结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找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 ‎③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班固《苏武传》)‎ 译文:(武帝)就派遣苏武凭借中郎将的身份出使(匈奴),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 ‎(2)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敲击时)铿锵作响的石头。‎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也许会吃掉一石谷子。‎ ‎(3)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其中,“之”是结构助词,没有实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牙齿及强健的筋骨。‎ ‎(4)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而”,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其中,“而”是转折连词,是“然而,但是”的意思;“者”相当于结构助词 ‎“的”。‎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译文:然而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做官的人,天下那么大,有几个呢?‎ ‎(5)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司马迁《鸿门宴》)‎ 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则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考生在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介宾短语提到动词前作状语。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的格式主要有:‎ ‎(1)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放在谓语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以+宾语”的格式。‎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解(给百姓听)。‎ ‎②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范晔《张衡传》)‎ 译文:外形像(个大)酒樽,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地动仪)。‎ ‎(2)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位于谓语动词后作补语,构成“动词+于+宾语”的格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授予下等奖赏。‎ ‎(3)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有时也会位于形容词后作补语,构成“形容词+于+宾语”的格式。‎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不要希望(你的)民众比邻国的多了。‎ ‎3.主谓倒装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即主谓倒装。它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译文: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将)与天地(一样)共存不老!我的中国少年雄壮啊,(将)与祖国(一样)万寿无疆!‎ ‎[课时跟踪检测] ‎ 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 ①釜鬲:行厨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 译文: ‎ ‎ ‎ ‎(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之,忠之节也。‎ 译文: ‎ ‎ ‎ ‎(3)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 译文: ‎ ‎ ‎ 解析:(1)判断句、省略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干”,译为“求取”。(2)宾语前置句(“何为”应是“为何”)和判断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何为”,译为“为什么”;“固”,译为“本来”。(3)判断句和被动句的翻译。“者……,……也”表判断,“期”,译为“期望”;“戮辱”是意念被动,“被污辱”之意。“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参考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 ‎(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 ‎(3)‎ 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 ‎[参考译文]‎ 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做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保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苟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译文: ‎ ‎ ‎ ‎(2)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译文: ‎ ‎ ‎ ‎(3)“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译文: ‎ ‎ ‎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后面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老父”。“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2)省略句的翻译。“履”,名词活用作动词,“给……穿鞋”。最后一句承前省略主语“良”。(3)判断句和省略句的翻译。“即”和“乃”表判断;后面两个大句子,除分句“不复见”省略宾语,其余皆省略了主语。‎ 参考答案:(1)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2)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 ‎(3)“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闲暇的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步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于是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做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于是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 ‎ ‎(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 译文: ‎ 解析:(1)“韩请救于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蚤”通“早”,“孰与”是固定句式。(2)“兵”是“军队”的意思;“是……”相当于固定句式,可译为“这是……”;“顾”是“反而、却”的意思。‎ 参考答案:(1)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 ‎(2)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救(韩国)与晚救(韩国)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我们不救韩国,韩国将会灭亡并且被魏国吞并,(我们)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没有疲敝,我们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军队的攻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快灭亡时,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趁魏国军队的疲敝(攻打它),就可以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边的齐国身上。‎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 ‎ ‎(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 ‎ ‎(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 ‎ 解析:(1)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 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3)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 ‎ ‎(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 ‎ 解析:(1)“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耻”,意动用法,“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 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参考译文]‎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地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梁周翰字元褒,郑州管城人。父彦温,廷州马步军都校。周翰幼好学,十岁能属词。周广顺二年,举进士,授虞城主薄,辞疾不赴。乾德中,献《拟制》二十编,擢为右拾遗。初,太祖尝识彦温于军中,石守信亦与彦温旧故。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开宝三年,改左补阙兼知大理正事。会将郊祀,因上疏曰:“‎ 陛下再郊上帝,必覃赦宥。臣以天下至大,其中有庆泽所未及、节文所未该者,所宜推而广之。方今赋税所入至多,加以科变之物,名品非一,调发供输,不无重困。且西蜀、淮南、荆、潭、广、桂之地,皆以为王土,陛下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入,则庶乎均德泽而宽民力矣。”淳化五年,张佖建议复置左右史之职,乃命周翰与李宗谔分领之。周翰兼起居郎,因上言:“自今崇政、长春殿皇帝宣谕之言,侍臣论列之事,望依旧中书修为时政记。其枢密院事涉机密,亦令本院编纂,每至月终送史馆。自余百司凡于对拜、除改、沿革、制置之事,悉条报本院,以备编录。仍令郎与舍人分直崇政殿,以记言动,别为起居注,每月先进御,后降付史馆。”从之。起居注进御,自周翰等始也。真宗在储宫知其名,征之,时为左庶子,因令取其所为文章,周翰悉纂以献,上答以书;及即位,未行庆,首擢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俄判史馆、昭文馆。咸平三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受诏与赵安易同修属籍。唐末丧乱,籍谱罕存,无所取则,周翰创意为之,颇有伦贯。车驾幸澶渊,命判留司御史台,周翰恳求扈从,从之。明年,授给事中,与宋白俱罢学士。大中祥符元年,迁工部侍郎。逾年,被疾卒,年八十一。真宗悯之,录其子忠宝为大理评事,给奉终丧。‎ ‎(节选自《宋史·梁周翰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B.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C.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D.一日/太祖语守信/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微露其言周翰/遽上表谢/太祖怒/遂寝其命/‎ 解析:选B 断句时可关注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分清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和承受者,注意句子的完整性;注意句末的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本句较简单,结合原文可判断出句中的主语有“太祖”“守信”“周翰”,然后进行详细分析,太祖告诉守信的应是“将用周翰掌诰”,守信将这件事告诉梁周翰后,梁周翰“遽上表谢”,太祖因此生气,“遂寝其命”,据此可排除A、C、D三项。‎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之时常参与机要,总领府事。‎ B.郊祀,中国古代帝王在郊外祭祀天地的典礼,是感恩上苍,为百姓和国家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侍郎,古代官名,创建于汉代,隋唐之时侍郎为掌管国家政务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首。‎ 解析:选D D项,“侍郎为……六部之首”‎ 的说法错误,六部以尚书为首,侍郎为各部之副。‎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周翰才学卓著。他年幼时就显露出不同于常人的才华,十岁便能作文章,真宗做太子时就知晓其名。‎ B.梁周翰一心为民。他在皇帝郊祀时上书,认为现在赋税徭役过重,恳请皇帝将赦宥的恩德推至天下。‎ C.梁周翰勇于创建。起居注先呈皇上审阅自梁周翰建议后开始推行,他还创制规则修纂籍谱。‎ D.梁周翰深受恩宠。真宗尚未举行即位庆典,他就先获得提升,但他不居功自傲;他去世后真宗赐给他儿子官职。‎ 解析:选D D项,原文中只说他先获得了提升,并没有信息说其“不居功自傲”。‎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诚能以三方所得之利,减诸道租赋之入,则庶乎均德泽而宽民力矣。‎ 译文: ‎ ‎(2)车驾幸澶渊,命判留司御史台,周翰恳求扈从,从之。‎ 译文: ‎ 参考答案:(1)如果陛下确实能以三方所得的利益,减免各道要交的赋税,那么差不多可平均恩泽而宽省民力了。(关键点:“诚”、“庶乎”、定语后置句“租赋之入”及大意)‎ ‎(2)真宗到澶渊,命梁周翰担任留司御史台的职务,梁周翰恳求随从护驾,真宗同意了他的请求。(关键点:“车驾”“幸”“扈从”及大意)‎ ‎[参考译文]‎ 梁周翰字元褒,是郑州管城人。他的父亲梁彦温,是廷州马步军都校。梁周翰年幼时喜欢学习,十岁能写文章。后周广顺二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虞城主簿,称病推辞没有赴任。乾德年间,梁周翰献上《拟制》二十编,被提升为右拾遗。当初,太祖曾在军中和梁彦温相识,石守信也和梁彦温是旧相识。有一天,太祖对石守信说,他打算任用梁周翰掌管制诰,石守信稍微透露了皇上的旨意,梁周翰马上上奏章称谢。太祖发怒,于是取消了任命。开宝三年,改任梁周翰为左补阙,同时管理大理正事。恰逢朝廷将进行郊祀活动,梁周翰因此上奏章说:“陛下再次郊祀天帝,应该广布恩泽,实行宽恕赦免。我认为天下很大,其中有恩泽未能到达、礼节未能完备的地方,应推广开来。如今赋税征收很多,加上折合钱税的物品,名目繁多,调配发送供给运输,都困难重重。并且西蜀、淮南、荆、潭、广、桂等地,都归为王土,如果陛下确实能以三方所得的利益,减免各道要交的赋税,那么差不多可平均恩泽而宽省民力了。”淳化五年,张佖建议重新设置左右史的官职,于是命令梁周翰与李宗谔分别担任左右史官职。梁周翰兼任起居郎,因而上奏章说:“‎ 从今以后,崇政殿、长春殿的皇帝宣谕的言论,侍臣上书检举弹劾的事,希望依旧由中书省修纂成为时政记。其中枢密院的事涉及军事机密,也命令由本院编纂,每到月末送到史馆。其余各部门凡有关对拜、除改、沿革、制置等事,都应按条目区分开报送到各自部门,以准备编纂收录的需要。仍命令起居郎与起居舍人分管崇政殿,来记载(皇帝的)言行,另编为起居注,每月将所记之事先送给皇帝审阅,然后再交付史馆。”皇帝采纳了梁周翰的建议。起居注将所记之事先送给皇帝审阅,是从梁周翰等建议后开始的。真宗做太子时就知道梁周翰的名声,征召他,当时他为左庶子,因而让他取来他所写的文章,梁周翰就把全部文章编纂起来献上,真宗用书信答复他;等到真宗即位,还没有举行庆典,首先提升梁周翰为驾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在史馆、昭文馆任职。咸平三年,梁周翰被征召为翰林学士,受诏与赵安易一同编修籍谱。唐末战乱,籍谱很少保存下来,修纂籍谱没有参照,梁周翰创制规则,很有条理。真宗到澶渊,命梁周翰担任留司御史台的职务,梁周翰恳求随从护驾,真宗同意了他的请求。第二年,梁周翰被任命为给事中,与宋白一起罢免学士。大中祥符元年,梁周翰升迁为工部侍郎。过了一年,梁周翰因病去世,终年八十一岁。真宗怜悯他,录用他的儿子梁忠宝为大理评事,赐(给梁忠宝)钱财让他办理丧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