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集宁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答题区域内。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张》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干门,细柳新蒲为谁颦”(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年三十夜的爆竹 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的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家中只剩下两位老人;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回到自己家里,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C.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D.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 5.文章第二段介绍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6.作者笔下的“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妹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 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 “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分)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完全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最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赙葬。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 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5分)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赠乐天 (唐)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 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 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注】少微星:本事中国古代星官名,诗中喻指处士、隐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本诗为一首酬赠诗,标题中的“乐天”即白居易。首联写作者和白居易久别重逢,潸然泪下,想一同重游旧地,却发现旧地已不复存在,不禁感慨万下。 B. 颔联用比喻手法,“冬青”树因冬月青翠而得名,诗中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生动贴切。 C. 颈联“痛饮连宵醉”写二人重逢,连宵痛饮,一醉方休,“狂吟”二字写出了醉酒后的狂放之态。 D. 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的理想愿望。“印绶”运用了借代手法,代指仕途功名。 15.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以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突出音乐震撼人心力量的诗句是: , 。 (2)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 , 两句,以鸟雀的啼鸣写雨后早晨的轻松愉悦。 (3)李煜《虞美人》中的 , 两句词,以一江春水写出了愁绪的深广绵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①“葛优躺”图片源自曾热播的大型家庭情景剧《我爱我家》,葛优饰演的“二混子”去别人家蹭吃蹭喝,像一摊烂泥瘫坐在沙发上,神态妙趣横生。 ②随着社交工具不断普及,信息传播速度不是一传十十传百,而是“病毒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有人添油加醋,则可能出现消息失真或变形,加重大众疑虑。 ③上海决定从今年9月起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行“等第制”评价,淡化具体分数。无独有偶,北京一些小学也开始实行低年级“乐考”。这一改革,无疑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④捐款的初心是献爱心,如果是校外人士和校友借校庆的特殊时机捐款,帮助学校改善教育教学环境,当然值得倡导。而在校生本应该享受校庆的“光辉”,却被倡导出钱捐助校庆,无疑显得荒腔走板。 ⑤人民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有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没有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的手中。 ⑥《圆梦巨人》这部奇幻冒险电影不温不火,推动了锐度和跌宕,斯皮尔伯格越是用纯熟圆润的技术、高超的描写细节,越是令有更多期待的观众失望。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长城》作为张艺谋的第一部全英文作品,故事通俗易懂,场面震撼宏大,这是张艺谋首次与好莱坞在形式上的握手。 B.湖南卫视大年初一播出了《歌手》第二期,比上一期更扣人心弦,来自哈萨克斯坦的90后小伙儿迪玛希夺得了第一名。 C.近年来,欧洲逐渐失去了创新的动力,根本原因是其竞争力下降所致,不能归咎于来自外部新兴经济体的竞争。 D.今年是旅游过春节最火的一年,有人在国内游中寻找新的“年味儿”,也有人在境外游中感受异国的风情。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听说这家开业不久的购物商场环境不错,前天我在百忙之中抽空惠顾了这家商场。 B.舅舅,这是我不久前从皖南带来的一些土特产,送给您和舅妈,不成敬意,请笑纳。 C.同学,你这篇文章内容尚可,但语言还有几处瑕疵,我就斗胆给你斧正了一下。 D.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我就此留步,恕不远送。一路走好,到家给我报个平安。 20.下列四种不同的表达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分别总是在六月,回忆是思恋的愁。同窗数载的无数美好瞬间,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毕业赠言) B.特邀您作为嘉宾莅临我校校园戏剧节,相信您会有幸观赏到最具特色的演出,敬候您的光临。(邀请函) C.本人昨日不慎于学校阅览室丢失阿伦特《反抗平庸之恶》一书,期盼拾得者璧还原物,不甚感激!(寻物启事) D.工会提议用探望一线劳动者的方式过“五一”,这很有意义,群众积极响应,没有一点异议。(广播稿)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夏天到了,坐在车里,吹着空调哼着歌,非常惬意。不过,打开空调之后,汽车的仪表盘、座椅、空气过滤器在高温下会释放苯,如果不开窗户的话,会让人感到呼吸不舒服,从而导致中毒。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开了空调,自然会增加油耗,这样就会增加动力负荷,从而让车子变得动力不足。上坡的时候,动力不足会增加发动机的磨损,这样必然会伤害发动机。 ①开空调时如果开开窗户不一定会中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组合类新材料作文”下一定义。(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①近几年高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形式。 ②这种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③材料之间内容彼此相关,复合组成,表达共同主题。 ④它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作文形式之一。 四、写作(60) 2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10年、20年,总可成一学者。”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 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文体、标题。不得脱离材料作文,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800字。 语文月考答案 1. D(A项,“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可得出“生命力更强”的特征,但“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2. C(C项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文中没有依据。) 3.C(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世禛的“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世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4.C “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说法有误。 5.(5分)①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 。 ②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 ③承上启下,(燃放爆竹的风俗)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亲友之间串门)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6分)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 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③“年三十夜的爆竹” 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 是永恒主题。 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 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7.B。(3分,解析:A项“都充分肯定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D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A、D(5分。解析: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9.(4分)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解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10. A解答本题,需要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含意。比如第一处断句,动词“言”的内容应该是“秋山之乐”,所以“言”后不能停顿,排除B、C。“辅政八年”的主语是张万公,故在“辅政”前断开。 11. B 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错误,“负责审核政令”的是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重要政令。 12. A A项“有盗贼至城下,……信赖他”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说百姓们因为有土匪的缘故,都想进入城里接受保护,张万公站在城墙上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于是大家散去,邑人信赖他。 13.解析: (1)关键点:“对”“劳”“罢”。(2)关键点:“杂”“典章”“裁正”。 (1)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 (2)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 [参考译文]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他幼年聪颖,喜好读书。张万公考中正隆二年的进士,调任新郑主簿。因亲丧而离任。服孝期满,被授予费县主簿。大定四年,他任东京辰渌盐副使,在任时,盐税有所增加,升为长山令。当时当地的土匪还没有被平定,一天早上有几万人到城下(请求保护),张万公登上城上的矮墙用同乡亲旧的情意告谕他们,众人感动醒悟共同离去。邑人信赖他,为他建立生祠。丞相曾对他说:“以后取代我的一定是你。”不久被授予郎中,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赏他,对侍臣说:“张万公是纯朴正直的人。” 章宗即位,适逢北部边境多次有警报,皇帝命令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前去攻打。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不好。”皇帝下诏让百官在尚书省讨论此事,于是停止发兵。明昌二年,张万公知大兴府事。一年后,张万公因为母亲年老,他请求回去奉养,皇帝下诏不允许,赐假给他探亲。张万公探亲回朝,皇帝问他山东、河北粮价贵贱,今春庄稼如何,张万公都如实回答。 当初,明昌年间,有司建议,从西南、西北路,沿临潢到泰州,开挖壕沟用来防备大军,有三万人服劳役,多年未完成。御史台说:“挖开的壕沟不久就被风沙填平,对防御侵略没有用,而只是白白使百姓疲劳。”皇帝因为旱灾,问张万公导致旱灾的缘由。张万公用“使百姓疲劳的时间长了,恐怕伤了和气,应该听从御史台的话,以停止挖壕沟为便”来回答。 泰和元年,张万公接连上奏章请求告老退休,不准许,升为荣禄大夫,赐他的儿子进士及第。第二年,张万公再上奏章。后退休。 泰和六年,南方边境有战争,皇帝认为山东是重地,需要大臣前去镇抚,于是特别起用张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年有旱灾蝗灾,张万公考虑百姓饥饿必生盗贼,应当准备赈济。当时正兴兵打仗,国家支出的费用不能供应所需,张万公于是上书请求把盐引交付山东行部变卖,交粮食换取。又上奏督促责备有关部门杜绝盗贼的方法。皇帝都听从了。张万公又请求退休,皇帝批准了,并加崇进,仍然给他平章政事一半的俸禄。泰和七年,去世。皇帝命令依照宰相的规格,举行祭礼,赠给办丧事的财物。赠仪同三司,谥号文贞。 张万公质朴敦厚,刚直方正,家中没有多余的门客,朝廷的制度法令,多由他裁决修正。皇帝曾经与司空完颜襄说秋山之乐,其意打算在春天打猎。皇帝回头看张万公,张万公说:“动不如静。”皇帝变了脸色而作罢。他辅政八年来,所推荐的人,多是廉洁谦让之士。 14.A B(A项,“重游旧地”错,诗中“旧游尽”是说旧日的至交好友都已不在。B项,“以人之晚达来喻“树似冬青”错,本体和喻体反了。) 15.①无奈与伤感之情。昔日至交好友均已不在,屡遭坎坷的作者和友人久别相逢,悲从中来,充满了人生无常、宦海沉浮的无奈与伤感。②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以“树在冬犹青”来喻“人尚能晚达”,作者乐观豁达的胸襟气度非同凡人。③老友重逢的欣喜。久别重逢,作者与友人“连宵痛饮”,一醉方休。④对功名的厌弃和对自由隐逸生活的追求。尾联直接表达了自己愿意抛官弃职,同老友一同归隐的愿望,也充满了对好友最真挚的慰藉。(每点2分,答出情感给1分,结合诗句阐释给1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6.(1)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2)鸟雀呼晴,侵晓窺檐语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7. A ①妙趣横生: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句子说的是葛优躺下来的一种姿势,并非说的是意趣,使用对象错误. ②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大,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③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不知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的(多用于贬义),句子说的是两种素质教育的好事凑合到一起了,成语是一个贬义词,使用不当. ④荒腔走板,是一个源自戏曲的成语.原意为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不和板眼.比喻说话离题或举动超出适当尺度. ⑤电光火石:电光石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 ⑥ 不温不火: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形容销售行情不火爆.句子说的是电影情节,应该用“不瘟不火”. 18.【答案】D A项,语序不当,“首次与好莱坞在形式上的握手”语序不当。应改为“首次在形式上与好莱坞的握手”。 B项,成分残缺,“比上一期更扣人心弦”缺少主语。应把“播出了”改为“播出的”。 C项,句式杂糅,“根本原因是……”与“……所致”杂糅。应删去“所致”或删去“根本原因”。 19.B(A.店家欢迎顾客购买叫“惠顾”,是敬辞,不用于自己去商店;“百忙之中”一般用于对他人的客气话。B.请人收礼叫“笑纳”,使用正确;收下别人的礼物不能叫“笑纳”。C.“斧正”用于请人看稿,是敬辞,这里应用“修改”;“斗胆”一般用于下对上,此处也不当。D.“留步”用于请别人不要送自己,是敬辞;“一路走好”也不恰当,该词有时还用于送别逝者) 20.A(B.“有幸”是谦辞,不能用于主办方对嘉宾说。C.“璧还原物”,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璧”敬称对方的东西。D.“探望”一般指探望病人,并且是指远程的方式,这里应该为“看望”。) 21.【答案】②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开空调不一定会让车子动力不足; ③车子动力不足不一定会伤害发动机。(5分,酌情给分) 22.组合类新材料作文是指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关的材料复合组成的,表达共同主题的,综合性较强的材料作文。(每点1分,共4分) 23、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v①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10年、20年,总可成一学者。” v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v③一位历史学教授对他的学生说:“如果你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v分析: 多则材料的议论文,不仅要注意材料的共性,有时还要注意材料的个性。这三则材料的共性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都说明了“治学要注意积累”。如果仅着眼于这一共性,写起来就思路闭塞,感到无话可说,没办法只得堆砌一些事例。这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材料的个性。 v试将三则材料作一番分析比较:鲁迅强调积累要长期坚持;歌德强调积累大有价值,而决不是徒耗时光和精力;历史学教授强调多积广积。这样,就能围绕“治学要注意积累”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三个分论点,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层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文章内容显得充分扎实且比较深刻。同时,三则材料都能顾及,各有用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