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8届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16-2017学年浙江省诸暨中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金钏(chuàn) 缂丝(ké)    螫针(shì)   醴酪(1ào)   舂粮(chōng)‎ B.瓤肉(ráng)  萌蘖(niè)  筵席(yán)    老妪(yù)     懊丧(sàng)‎ C.矜持(jīn)   老媪(ǎo)   槲寄生(hú)   墙垣(huán)   泠然(líng)‎ D.扃牖(jiōng)  镌刻(juàn) 呱呱而泣(gū) 龟裂(jūn)    渣滓(z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缂”应该读“kè”;C项,“垣”应该读“yuán”;D项,“镌”应该读“ju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盅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畏的疱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B.雌雄花往往不同时开放,宜选择适当的品种混栽在一起,以增加授粉的机会。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百数以下。‎ C.单想想那么多密密麻麻的铜丝没有一条不是专心一志粘上去的,粘上去以前还得费尽心思把它曲成最适当的笔画,那是多么大的工夫!‎ D.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0年正式起动,它将阐明人类基因组及所有基因的结构与功能,解读人类的全部遗传信息,揭开人体的奥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盅”应为“蛊”;B项,“二”改为“两”;D项,“起动”应为“启动”。‎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______。‎ ‎②各级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多想办法,积极拓展再就业之路,以便使更多的下岗工人得到合理的      。‎ ‎③然而这样的结论,      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 ‎④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接受教训,      这次又犯了更严重的错误。‎ A.传颂  安顿  虽然  以致 B.传诵  安顿  即使  甚至 C.传诵  安置  即使  以致 D.传颂  安置  虽然  甚至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传诵”和“传颂”就差一个字,“诵”一般都是说,就是扩大说的范围;而“颂”是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名人名事。①句中修饰的对象是一首诗,要用“传诵”。“安顿”和“安置”都是动词,表示通过适当处置,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置”强调人或事物有个适宜的处所;“安顿”则强调安排妥当,有了着落。②句中指对下岗职工有了合理的安排,要用“安置”。“虽然”一般和“但是”搭配,表示转折,前提是这已经是事实了;“即使”一般和“也”搭配,表示假设或让步,不一定是事实。③句中是假设有“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所以要用“即使”。“以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甚至”的意思是提出突出的事例,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④句中的“又犯了更严重的错误”是“他没有从上次的错误中接受教训”而导致的不好的结果,要用“以致”。‎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格言警句和诗词歌赋,都是劝人要奋发向上,淡泊名利,不要为了一点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蝇营狗苟地生活。‎ B.美国总统选举结果揭晓,特朗普赢得足够的选举人票,取得本届大选胜利,当仁不让地当选为美国第58届总统。‎ C.“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D.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蜗角虚名:比喻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该词和句中的“蝇头微利”相照应,使用正确。B项,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该词在句中修饰特朗普当选总统不恰当。C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某事后感到很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该句中的这一说法只是推测,而非事实。D项,画地为牢: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或做指定范围内的事,不得逾越。该词在句中修饰“地方保护主义”不合适。‎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多疾病的基因诊断技术已经建立,基因预测、基因诊断、基因预防、基因治疗将使整个医学改观。‎ B.历经70余年的连锁品牌经营,许府牛杂的美味已享誉国内外。在美味之外,它成功的秘诀还在于不断的创新推动其发展。‎ C.《野鸭子》最打动人的是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透过剧情的审美体验,让人们信服了一个事实、一条真理: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D.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涛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应为“基因预测、基因预防、基因诊断、基因治疗”;B项,句式杂糅,删去“推动其发展”;C项,成分残缺,去掉“让”或者在“透过”的前面加上“它”。‎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时,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B.我毫不怀疑地主张,许多自然学者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的观点——每一物种都是被独立创造的观点,是错误的。‎ C.原来这种制作方法开头的时候多用蓝色料,当时叫点蓝(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就此叫开了。‎ D.是什么打动了晋武帝?是李密对祖母的至孝的真情?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困难处境?还是对晋武帝的“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效忠保证?‎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项,把“是错误的”前面的“,”改为“——”;C项,改为“就此叫开了(我们苏州管银器上涂色料叫发蓝,大概是同样的理由)”。D项,把第二、三个问号改为逗号。‎ ‎7.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盘踞时它呈螺旋上升的圆,沙漠中它作“S”形移动,草丛里它像一条线那样笔直地滑入深处。‎ B.清晨带来了凄凉的和解,太阳也惨得在云中躲闪。‎ C.从此,这终日与尘土为伍、因残疾而匍匐的先知——蛇,累积了对天堂的仇恨。‎ D.昆虫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他三项都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 ‎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近几十年来,     。     ,     ,     ,     ,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作用和责任的讨论方兴未艾。‎ ‎①也高于同时期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 ‎②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③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④中国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 ‎⑤尽管对增长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谁也无法否认增长的事实 ‎⑥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A.②④③⑥①⑤‎ B.②⑤⑥③④①‎ C.⑥⑤④②③①‎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A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②提出总观点,应为首句,据此可排除C、D两项。由①中的“也”“高于”等词可知①承⑥,构成完整的语意,据此可排除B项。故正确选项为A。‎ ‎ 9.对下面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 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 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 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湿湿的衣角,‎ 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本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无中生有,有拔高之嫌。‎ ‎10.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贾祖璋,浙江海宁人,中国科普作家,著有《鸟类研究》、《生物学碎锦》等。“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宋代苏轼《荔枝叹》诗。‎ B.《斑纹》作者周晓枫,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曾获得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C.《长亭送别》的作者是“元曲四大家”的王实甫,这折戏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 D.《陈情表》作者李密,一名虔,字熙甫,三国时犍为人。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用于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A项,“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宋代苏轼《惠州一绝》;C项,整折戏由不同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D项,“字熙甫”不对,应该是“字令伯”。‎ ‎11.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种起源>绪论》概括介绍了《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观点,语言准确、严密,有相当的逻辑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B.《项脊轩志》这篇散文特点很突出,首先是以作者归有光的生活为线索,文气贯通,浑然一体;其次,作者从日常生活中选择点滴细节,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C.《逍遥游》中的鲲、鹏、朝菌、蟪蛄、斥鴳等形象,它们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在认识上也有高下之异,但都被用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的观点。‎ D.《兰亭集序》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虽也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但从感伤的背后能发现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对人生、自然的热爱和执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以作者归有光的生活为线索”理解不当,应该是对项脊轩的深挚的眷恋之情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儿迍迍的行:行动迟缓的样子       破题儿又早别离:这里指离别的开始 B.蹙愁眉死临侵地:没精打采的样子     都搵做重重叠叠的泪:揩拭 C.情薄呵易弃掷:抛弃,指改变心意     只索昏昏沉沉的睡:只得,只能 D.推整素罗衣:假装整理               再休似此处栖迟:留恋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弃掷”的意思是“遗弃”。‎ ‎13.下列加划线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 听臣微志   听:听从,接受 B.足以极视听之娱 极:穷尽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变”,变化 C.令人长号不自禁 号:呼喊            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矜:顾惜 D.知效一官       效:效力,尽力      穷且益坚          穷:困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项,“听”解释为“听任,允许”;B项,“辩”的意思是“差别”。C项,“矜”解释为“夸耀、自夸”。‎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刘病日笃           儿之成,则可待乎 B.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谨拜表以闻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不知老之将至 D.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室西连于中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连词,来,表目的;A项,连词,表转折,然而、却/连词,那么;C项,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D项,连词,对,向/连词,和,与。‎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青雀黄龙之舳        臣生当陨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C.其翼若垂天之云      却告了相思回避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而母立于兹         四美具,二难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侧重考查通假字。C项,“垂”通“陲”、 “却”通“恰”、“趣”通“趋”;A项,“悟”通“晤”;B项,“有”通“又”、“闵”通“悯”;D项,“零丁”通“伶仃”、“而”通“尔”。‎ ‎16.下面各项中划线词语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则告诉不许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C.臣之辛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D.阮籍猖狂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侧重考查古今异义。B项,“扶持”,留意。A项,“告诉”,报告申诉;“不行”,不能走路。C项,“辛苦”,心酸苦楚;“将来”,带来,拿来。D项,“猖狂”,狂放不羁;“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17.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判断,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徐孺下陈蕃之榻 ②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③窜梁鸿于海曲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则刘病日笃 ⑥齐彭殇为妄作 ‎⑦所以游目骋怀 ⑧不知老之将至 ⑨然后图南   ⑩宾主尽东南之美 A.①③⑦/②④⑨/⑤/⑧/⑥⑩‎ B.③⑦/①②⑨/④⑤/⑥/⑧⑩‎ C.③⑥/①②⑨/④⑤/⑧⑩/⑦‎ D.①③⑦/②⑨/④⑤/⑥/⑧⑩‎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本题侧重考查词类活用。①③⑦是使动用法,②⑨是名词作动词,④⑤是名词作状语,⑥是意动用法,⑧⑩是形容词做名词。‎ ‎18.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而刘夙婴疾病④仰观宇宙之大 ‎⑤彼且恶乎待哉 ⑥彼且奚适也 ⑦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⑧南冥者,天池也 ‎⑨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⑩都督阎公之雅望 A.①⑧/②⑦/④⑩/⑤⑥/③⑨‎ B.①③⑧/②④⑦/⑤⑥/⑨/⑩‎ C.①⑦⑧/②/④⑩/⑤⑥/③⑨‎ D.①⑦⑧/②/④⑩/⑤⑥⑨/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①⑧是判断句,②⑦是介词结构后置句,④⑩是定语后置句,⑤⑥是宾语前置句,③⑨是被动句。‎ 二、填空题 ‎19.《〈物种起源〉绪论》的作者是英国博物学家,           的奠基人          。《景泰蓝的制作》作者是           。‎ ‎【答案】进化论          达尔文          叶圣陶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考查了两位作家的代表作和生平简介。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其他作品有《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与性选择》、《人类与动物的感情表达》。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0.《长亭送别》选自       ,写崔、张分别的情景。《长亭送别》唱的宫调为       。‎ ‎【答案】《西厢记》        正宫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侧重考查王实甫的《西厢记》和宫调的文学常识。课文《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宫调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合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长亭送别》唱的宫调为正宫。‎ ‎21.《兰亭集序》的作者       ,字       ,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有“       ”之称。‎ ‎【答案】王羲之          逸少            书圣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侧重对王羲之作品和人物简介的考查。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2.《滕王阁序》作者王勃,字     ,初唐诗人,他与杨炯、卢照邻、    ________并称“初唐四杰”。‎ ‎【答案】子安            骆宾王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该题侧重对初唐四杰相关文学常识的考查,学生还要了解他们的人物简介和代表作。王勃:字子安,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序》。杨炯:字盈川,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代表作品有《卢升之集》《幽忧子集》。骆宾王:字观光,代表作有《咏鹅》、《在狱咏蝉》等。‎ ‎2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2)                 ?总是离人泪。‎ ‎(3)青山隔送行,                 ,                 。夕阳古道无人语,                 。‎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访风景于崇阿。‎ ‎(5)                 ,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                 。‎ ‎(6)老当益壮,                 。‎ ‎【答案】(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2)晓来谁染霜林醉 ‎(3)疏林不做美      淡烟暮霭相遮蔽        禾黍秋风听马嘶 ‎(4)潦水尽而寒潭清  俨骖騑于上路 ‎(5)落霞与孤鹜齐飞  响穷彭蠡之滨          (6)宁移白首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该题属于一般性默写,难度不大,默写时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僮”“霭”“黍”“潦”“蠡”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 三、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舌尖上的接收器 ‎①味道代表着不同的化学物质,我们的身体靠味蕾中的味觉细胞把这些化学物质转化为大脑接收到的神经信号。那味觉细胞又是靠什么来感受不同味道之中的化学物质的呢?笼统说来,这种位于舌尖上的接收器就是:蛋白质。‎ ‎②感受味道的蛋白质,具体来说属于一种叫作膜蛋白的蛋白质。它们位于细胞的表面,分成两大类:一类能够接受特定的外界分子并与之结合,称为受体;另一类是空心的,等于在细胞表面上开了一个孔洞,方便物质出入细胞,称为通道。‎ ‎③通道蛋白是细胞与外界有效地交换物质,实现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的重要通道。比如说钠离子通道,能够让带正电的钠离子进入神经细胞,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进而引发神经冲动。咸味的感知利用的就是钠离子通道。当我们吃了咸的东西,钠离子会从通道大量涌入感知咸味的味觉细胞内,从而引发神经信号。感受酸味的细胞表面带有对氢离子敏感的通道,大量的氢离子会导致这种通道关闭。当这一信号进一步转化成神经信号之后,我们就尝到了酸味。‎ ‎④除了咸味和酸味之外的其他味道,主要都是依靠味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实现的。这些受体就像是机器人的接收器一样,只不过它们接收的不是电磁波,而是化学小分子。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受体蛋白也是如此,依据自身形状的不同,它们所能结合的小分子也不相同。一旦受体识别到与自己匹配的小分子,两者的结合会导致受体发生形变,进而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放出神经信号。‎ ‎⑤那么,既然我们能够尝出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味道,是不是也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味觉受体蛋白呢?其实不然。我们舌尖上的接收器往往是多功能的,同一种受体蛋白能够识别类似的多种化学物质。这让我们的味觉变得不那么“精确”。比如说甜味,葡萄糖、果糖、蔗糖等各不相同的分子,都能引起甜味的感觉。人们正是利用这一点发明了甜味剂——能够被受体识别,产生甜味的感觉,但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不会导致发胖。‎ ‎⑥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舌头上品尝各种味道的区域是不同的,这是完全没有科学道理的。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各种味觉感受器在人舌头上的分布的确是有区域的,但这些区域完全重叠在了一起。具体来说,舌头的中间部分基本没有味觉能力,而前半部分和后部以及两侧则具有完全相同的味觉能力。而且,我们人类只能够尝出五种不同的基本味道,这五种味道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 ‎24.下列有关膜蛋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味觉细胞通过位于细胞表面的膜蛋白感受各种不同的味道,膜蛋白分为受体蛋白与通道蛋白两种。‎ B.带正电的钠离子或氢离子通过相应的通道蛋白进入感知咸味或酸味的味觉细胞内,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引发神经信号,从而使我们尝到咸味或酸味。‎ C.甜味、苦味、鲜味的受体蛋白形状是不同的,它们只能和与自己匹配的小分子结合,产生形变,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终放出神经信号,使我们尝到甜味、苦味或鲜味。‎ D.一种受体蛋白可以与多种类似的小分子结合,从而产生相同的味觉。‎ ‎25.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味觉细胞把不同的化学物质转化为神经信号,使我们尝到不同的味道。‎ B.人类品尝味道的过程是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过程。‎ C.舌头的前半部分和后部以及两侧都能品尝出苦味和甜味。‎ D.酸、甜、苦、辣、咸,除了酸味和咸味,其余味道都是依靠味觉细胞表面的受体来实现的。‎ ‎【答案】‎ ‎24.B ‎25.D ‎【解析】‎ ‎24.氢离子并非通过改变细胞内外的电压差引发神经信号,而是通过大量涌入氢离子通道导致通道关闭的方式,将关闭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使人尝到酸味。‎ ‎25.原文中说:“我们人类只能够尝出五种不同的基本味道,这五种味道并不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酸、甜、苦、辣、咸’,而是‘酸、甜、苦、咸、鲜’。”所以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斑纹 ‎①著名的长腰,为了标明逶迤的长度。它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 ‎②大型肉食动物往往闲散而沉着,弱小的食草动物灵敏又胆怯,这是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还会发现肉食者与素食者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别:素食者的眼睛大多长在头部的两侧,如兔、羊、鹿、牛;而肉食者的眼睛却往往处于同一个平面,像狮、虎、狼、豹。其实生物学上的解释非常简单:一个为了聚焦瞄准猎物,一个为了视野开阔便于及早发现天敌并在奔逃时选取路线。一头鹿的衰老是幸福的,意味无数次的成功脱逃,意味着无数次另一头鹿作为替身去死──深水晶似的柔顺的眼睛逐渐闭合,缀满梅花图案的工艺的身体被自己的鲜血浸透。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岗峦低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风中开放的天上花园。虎一般单独生活,而它所捕食的动物几乎都是群居,让人不禁质疑“团结就是力量”的概括。面对迫近的死亡,鹿群之间既相互掩护又相互推托。世界旷大,它的栅栏由猎食者的目光围就。嗜血的胃总比啃草的牙享有更快和更愉快的消化。所谓素食主义者的自由,不过是肉食主义者暂不征用的几枚小钱。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 ‎26.第①段作者先说“这是最简约的设计”,后面又说“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7.我们都知道“团结就是力量”,但第②段中作者说“让人不禁质疑”,这种质疑对吗?你如何理解的?‎ ‎【答案】‎ ‎26.不矛盾。前面“最简约的设计”是客观的评价,后面“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这是人的主观臆断,站在自己角度的评价。其实斑纹就是蛇用来保护自己的生存手段而已。‎ ‎27.“对”或“不对”都可以。只要点出作者的质疑是基于“自然界弱肉强食的法则”。这是作家对生命的深沉关注和理性思考,自然界是弱肉强食的;而我们平时说的“团结就是力量”是强调团队和集体的力量。‎ ‎【解析】‎ ‎26.本题考查理清文脉,把握结构的能力。“最简约的设计”在文中指的是“省略四肢,只生出用以装饰的头与尾”,这是斑纹蛇的外形特征,是对这种动物进行的客观描述。“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在文中指的是“几乎躯体的每一部分都相仿。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这是斑纹蛇保护自己的手段。“夸耀”是人的主观想法,是人类容易被斑纹蛇所迷惑,故有这种评价。‎ ‎27.‎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学生回答此题,要把“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要放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对象身上来分析。这句话的本意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一个集体和团队团结起来,就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来解决问题。这句话放在文中是在证明弱肉强食的道理,指出肉食动物和食草动物生存的必然要求。“道德从来不能败坏后者的食欲,尊严也不曾给前者裸露的脖颈以适当的遮护”则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我家有棵腊梅树 笑萍 我躺在省城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又开始想念家中的腊梅树。‎ 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我背古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时候觉得这两句诗特别美,便记住了,但至于美在哪里,却不知道。‎ 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刚上高一,一天放学,见父亲正在金鱼池旁挖坑,准备栽一棵满是花蕾的小树。小树树冠不大,但枝条虬劲婆娑,感觉飘逸极了。我问父亲,这棵树叫什么名字?父亲头也不抬,说是腊梅。在一旁做帮手的母亲搭话说,这是你的一位叔叔送的,好花赠与爱花人嘛。‎ 于是,我天天盼着腊梅开花,一有空就站在那没有树叶的腊梅树前,看着花苞从下往上依序咧开黄色的小嘴,一直到金色的花瓣全都张开。我惊呆了,原来,一树的金黄是那么灿烂,一点也不显单调,细碎的花朵点缀在干枯的枝桠上,浑身上下透着勃勃的生机。‎ 天气越来越冷,冬天的第一场大雪终于如期而至。我伫立在腊梅树前,任雪花满身飘落,落在唇上,凉凉的,甜甜的,香香的。我似乎看到腊梅花也张开了小嘴,如我一般吮吸着大自然的甘霖,一时间分不清梅花是我,还是我是梅花。‎ 那一晚是奇异的。黄昏,雪停了,不久,一轮圆月又升上了天空。雪的光芒映着月的皎洁,小院如白昼一般。我蹲在小小的金鱼池前,看着水中横横斜斜的枝影,嗅着若有若无的花香,竟忘记了寒冷。好一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至此,我才真正领悟了这句千古绝唱的意境美。‎ 后来,桃花开了,灿烂了一个冬日的腊梅花渐渐地干枯了,凋谢了,但她的风骨依旧,暗香依旧。落在池中的花朵被鱼儿逐食着,依旧是金光灿灿,依旧是那么生动。在花儿盛开的时候,我曾想折一枝放在案头,想让那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萦绕在我的左右。母亲说,爱花人是不折花的。是啊,没有哪一种生命,离开母体会永葆活力的。‎ 已经被风干了的花朵落了一地,母亲说捡起来吧,治咽炎,泡在杯子里,依然香如故。于是,我蹲在腊梅树下,认真地捡着,满怀敬意。‎ 春天来了,腊梅树的叶子迅速地蹿了出来,油亮油亮的,仿佛一夜之间绿满了枝头。更令我惊讶的是,在每一片叶子绽出的时候,腋下同时有一个小小的突起。我问父亲,腊梅树的每片叶子下都会发新枝芽吗?父亲说那是来年的花蕾。‎ 我明白了,那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来自毕生的追求。假若把腊梅花的一个周期比做她的一生的话,那么,她是在用她的一生积蓄着力量,积蓄着美,回报给所有关爱她的人。‎ 骄阳下,没有花的腊梅树依然是那么有情致,单是那一种绿就是别的树木无可比拟的。阳光越炙热,她的叶子越亮,亮得那绿色的汁液似乎要滴下来,彰显着生命的魅力。那一年的夏天,我特意让已患病的父亲站在腊梅树下,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如今,绿叶丛中拄着拐杖笑呵呵的父亲成了我记忆中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当腊梅树的叶子慢慢地变黄,慢慢地飘落,最后只剩下绿豆大的花苞时,我知道,腊梅树生命中最辉煌也是最艰难的季节来到了。‎ 后来,父亲去世了。不久,一场狂风又把我那心爱的腊梅树给刮断了。我和母亲唏嘘不已。整理残枝时,意外地发现,在砧木接口上方,竟还留有一个小拇指粗的枝条。母亲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在劫后余生的第一个冬天,那株腊梅唯一的枝条上开了六朵花,第二年发出了数枝新枝。几年后,我家小院里又长出了一棵婀娜多姿、风韵不减当年的腊梅树。‎ 此时此刻,金灿灿的腊梅花定然是银装素裹,那淡淡的暗香已经穿越风雪浸润到了我的心脾深处。‎ ‎28.文章开头引用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什么作用?‎ ‎29.赏析文中画线句。‎ ‎30.请概括“我”家腊梅树的主要特点。‎ ‎31.文章首尾都提到了雪和腊梅,其用意是什么?‎ ‎【答案】‎ ‎28.①诗意的语言给腊梅增添了一种美感,引出下文对腊梅的描写;②并与第六段的内容相呼应,说明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领悟人世间真正的美;③增加了文学色彩。‎ ‎29.作者在这段描写雪中腊梅的文字中,不仅调用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等方面的感觉写雪花,还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绽放的腊梅花与我相同的感觉,使我在雪中赏花时达到了与腊梅融为一体的境界。‎ ‎30.①树冠不大,但枝条遒劲婆娑,透着勃勃的生机;②落下的梅花依然香如故;③没有花的腊梅树叶有着彰显生命魅力的绿色;④劫后余生的腊梅树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31.①首尾呼应,前后照应;②腊梅在风雪中能绽放生命之美,作者借此表明自己也会战胜困境(疾病),珍爱生命。‎ ‎【解析】‎ ‎28.‎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统领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本文引用“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增加了文本的文学色彩,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这句话描绘出了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引出下文对梅花的描写,且与第六段内容前后呼应,“我才真正领悟了这句千古绝唱的意境美”,结合上文,这句话写出了只有亲身感受了美景之后,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2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赏析句子的妙处,要先分析句子运用的表现手法,再写出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了,最后要写出表达效果。在这句话中,“凉凉的,甜甜的,香香的”是从触觉、味觉和嗅觉的角度来写出雪花的,多角度描写来写出了雪花给我的感受。“张开了小嘴”、“如我一般吮吸着”是拟人手法,赋予雪花人的感觉,写出了雪花同我一样感受,体现了物我一体,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0.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做好此题,要从文中找出关于描写腊梅的句子来进行分析。如初见腊梅树时“小树树冠不大,但枝条虬劲婆娑,感觉飘逸极了”、腊梅树开花后“一树的金黄是那么灿烂,一点也不显单调,细碎的花朵点缀在干枯的枝桠上,浑身上下透着勃勃的生机”、腊梅花干枯后“风骨依旧,暗香依旧”“泡在杯子里,依然香如故”、第二年春天来到“在每一片叶子绽出的时候,腋下同时有一个小小的突起”“她是在用她的一生积蓄着力量,积蓄着美,回报给所有关爱她的人”“亮得那绿色的汁液似乎要滴下来,彰显着生命的魅力”、劫后余生“又长出了一棵婀娜多姿、风韵不减当年的腊梅树”等句子,抓住这些句子中来概括腊梅树的特点。‎ ‎31.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这道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方面,既然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雪和腊梅,那作用就是首尾呼应,前后文照应了。在内容方面,则主要是托物言志,借雪的纯洁和腊梅的顽强来表现自己的志向,哪怕是在逆境当中,哪怕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去面对,坚定地接受挑战。‎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2.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我決起而飞   決:疾速的样子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去,往   则芥为之舟     芥:小草 C.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而后乃今培风     培:凭 D.《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坳:凹陷不平 ‎33.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鹏之徙于南冥也     风之积也不厚 B.我決起而飞,抢榆枋   水浅而舟大也 C.鹏之徙于南冥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南冥者,天池也 ‎3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 ‎32.C ‎33.C ‎34.(1)它借助旋风回旋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北海。‎ ‎(2)天色苍茫,是它真正颜色,还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解析】‎ ‎3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怒:奋发,这里介绍为鼓起翅膀。‎ ‎3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A项,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语气/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D项,助词,表示提示下文/代词,表判断 ‎3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1)“抟”“上”“以”“息”;(2)“其……其……”句式、“正色”古今异义、“苍苍”、“远”。‎ 四、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思考。‎ 读了以上这段文字,你有何联想与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中所列举的事物所代表的含意,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飞信微信、鼠标键盘、手机电脑,代表的是现代科技。在立意的时候要抓住二者的关系,写出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也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来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