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卷 语 文 检 测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3.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D.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C.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建构。‎ C.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 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知识需求市场的形成,早已远离了传统知识分享的公益。‎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 材料二:‎ 对知识付费,人们始终有一困惑,即知识付费平台提供的知识,通过其它免费方式也可获取。那么,为什么获取同样的知识还需付费?事实上,知识付费带来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新方式。所有冠以“知识付费”名义的平台,背后都有公司在运作。不同于承担免费提供知识功能的国民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这些平台是典型的商业机构,它们按市场原则,既为各类知识发现需求者,也为需求者找到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知识需求者愿为此付费。平台在向需求者收取服务费用时也与知识提供者分享收益。所以,知识付费实际上是数字技术、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在知识领域的应用。凭借这些技术,知识付费平台有着其他机构和体系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以个性化方式为需求者提供知识。此外,资本参与了知识付费平台构建和运营的整个过程。‎ ‎(摘编自荣跃明《知识付费的运行机制及其争议》)‎ 材料三:‎ 知识付费可以说是《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以法定形式呈现的知识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创作者作为著作权人可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专有权利,他人在利用作品时要向他寻求许可并支付许可费。曾有人担心,这会影响人们对知识的获取。但回顾历史,《著作权法》的出现,让创作者不再需要其他途径的供养,而是通过发放作品使用许可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进而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知识传播。而且《著作权法》并不保护思想与事实,只保护对思想与事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所规定的各项专有权利针对的是对作品的复制、发行和传播行为,并不限制对作品的阅读、观看;对作品的保护也设定了期限,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50年,超过期限后,专有权利失效。‎ 目前,知识传播的模式和《著作权法》的实施,都远没达到妨碍公众获取知识的程度。当然,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数字化传播正在兴起。如果纸质书被电子书完全替代,则知识付费带来的挑战会比今天大得多。这是因为知识被数字化之后,传播者尤其资本方就可进行加密,相当于在存储知识的房间加了一把锁。‎ ‎(摘编自王迁《付费会影响知识传播吗?》)‎ ‎4.下列对材料中“知识付费”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识付费是当前文化市场需求的产物,具体来说,是指互联网平台将知识进行筛选和整理后,有偿分享给寻求知识满足的消费个体的文化现象。‎ B.知识付费本质上是资本推动下的一种商业现象,通过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把知识变成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产品,以实现商业价值。‎ C.知识付费得益于数字技术、移动互联通信技术等发展,它们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并因此直接吸引了资本参与知识付费平台的构建运营。‎ D.知识付费体现了《著作权法》的基本理念,强调专有权利的归属,任何人在复制、发行作品和网络传播信息时,都必须获得许可并支付费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程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传统意上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行为,民众可通过国民教育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等渠道免费获取知识,传授的知识相对完整。‎ B.知识付费平台是典型的商业机构,本身并非知识生产者,其所提供的实际上是一种连接,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市场属性,即对收益的追求。‎ C.《著作权法》在保证创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特定利用中获得报酬的同时,也通过规则设计为公众获取知识消除障碍,尽量减少对知识传播的影响。‎ D.资本与技术的结合建构了知识传播新模式,但也可能带来不利结果。因为随着技术发展,电子书可能完全替代纸质书,从而使知识付费成为唯一选择。‎ ‎6.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知识付费现象在社会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方面的积极意义。(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隐 马宝山 酒一醒,孟浩然就后悔了,他知道又一次失去了求仕的机会。‎ 几天前,襄州刺史韩朝宗约孟浩然吃酒吟诗,谈得甚欢。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学,决定把他举荐给皇上,为朝廷效力。说好两天后一起赴长安去见皇上。‎ 第三天,当韩朝宗派人前来孟家,唤他一同进京时,和朋友喝得醉醺醺的孟浩然说:已经喝酒了,哪有时间管他。来人见劝不走孟浩然,回去禀告刺史。韩朝宗很生气,一人独自进京去了。‎ 说来,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了。六年前,孟浩然正在王维处谈诗论文,唐玄宗李隆基忽然来了,王维以孟浩然是布衣不能面圣为由,叫他躲在床底下。皇上与王维谈了一些政务之后,看到桌上有诗笺,便随手拿起来看。这诗正是孟浩然所写的《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看了“不才明主弃”一句不大高兴,悻悻然对王维说:“这人岂有此理,他自己不来找我,怎么可以说我弃他呢!”‎ 皇上走后,王维很是埋怨了几句孟浩然。仕不成还受一顿奚落。那一次的求仕之路也就这样断了。‎ 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 孟浩然隐于鹿门山的鹿门寺。寺院里有殿堂僧房数十楹。除了一二十个僧人外,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 鹿门山东南三十里外是襄阳城,有一位叫姚邺宸的长史。这是一个为襄州刺史做文案的七品官。姚长史雅爱诗书,特别是喜欢孟浩然风神散朗、清淡自然的山水田园诗。姚长史听说孟浩然在鹿门山就跑来,想与诗人切磋,向他请教。‎ 头一回进山,孟浩然醉酒,没有见到。第二回进山,说是孟浩然病了,也没有相见。姚长史真是个执着的文人,没过一个月,再次进山。寺里住持告诉姚长史,说孟浩然游山去了。姚长史在寺里等了半天,游山的孟浩然还不见回来。长史告别住持下山去了。走到半路,他看到一个樵夫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见到自己就热情地打招呼:“官家,下马歇歇脚吧。”‎ 姚长史就下马,刚坐下,樵夫就问:“是来见孟山人的吧?”‎ 姚长史奇道:“你怎知道?”‎ 樵夫笑了笑:“时常有读书人来见孟山人,可是,这个孟山人却有些怪异,来人十之八九是见不到他的——您也是来与山人说诗论文的吧?”‎ 姚长史说:“孟浩然是与王维并称‘王孟’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文名扬天下,我是来向先生讨教的。”‎ 樵夫从腰带上解下两个装酒的葫芦,一个递给姚长史说:“秋天里山风硬,喝两口酒驱驱寒吧。”说着自己先饮了一口,“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 ‎“世人说孟山人的诗句句尽堪传,此话不虚啊。”姚长史呷一口酒说。‎ 他们坐在路边石上,好一阵谈论孟浩然的诗文,姚长史才上马走了。他很是奇怪,自己怎么和一个砍柴的人议论诗文这么长时间呢?‎ 说着冬天就到了,姚长吏就要随刺史大人进京赴任,他想走前再去拜见孟浩然。姚长史就踏雪进山,进鹿门寺院,在住持僧房里喝茶暖身。住持问:“又访孟山人来啦?”‎ 姚长史说:“年底就要进京了,想见一下孟先生啊。”‎ ‎“去吧,刚才还见先生往屋子里抱柴,想是暖屋子迎长史的吧。”‎ 姚长史推开孟浩然的屋子,里面暖暖的,却不见主人。长史就翻看先生散放在桌子上的诗笺。许久也不见主人影子,他便走出屋子在院子里一边寻人,一边游览这座始建于东汉的寺院,一直到晌午也没有找见孟浩然。姚长史心中索然,与住持告别。‎ 住持送姚长史出山门,住持问:“可与孟先生畅谈?”‎ 姚长史悻然道:“哪里畅谈,影子都没见一个,满院子寻,只见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 ‎“带紫色幞头的人?哈哈,那便是孟大山人啊。”住持仰头大笑。‎ 姚长史愕然:“失之交臂,看来我与山人真是无缘啊。”‎ 住持笑了:“你们是见过面的,就在路边一块石头上,还说了好大一阵子话嘛。”‎ 此时,他们的脚步已经走到那块路石边。姚长史一下子想起秋天坐在石上与樵夫谈诗论文的情景来了,他“啊”了一声,“那个樵夫就是孟浩然,孟大山人哪?!”‎ 住持长笑不止。‎ 人说: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可谁见过孟浩然这样隐居的呢?姚长史不胜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啊!”‎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主体部分以姚长史的经历、见闻和感受来写孟浩然,与《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行动和心理来写贾府有相似之处。‎ B.小说语言自然流畅,“吃酒吟诗”“谈诗论文”“仕途困顿”“失之交臂”等四字词语的加入,又让语言显得典雅厚重。‎ C.文中两次写到孟浩然醉酒不见人,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 D.孟浩然与姚长史坐石谈诗论文的情节在文中两次出现,前后照应,一设迷,一解谜,给文章添了曲折,也增了趣味。‎ ‎8.文末姚长史慨叹“孟浩然乃真正大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姚长史这样评价孟浩然的原因。(6分)‎ ‎9.小说前几段写孟浩然错过出仕机会的两次经历,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景泰中,由郎中迁广东副使。按行高州,谋报贼携男女数百剽村落。忠曰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安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从征泷水瑶有功,增俸一秩。洮、岷羌叛,忠疏言:“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报可。乃发兵据险,扬声进讨,众尽降。西安水泉卤不可饮,为开龙首渠及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郑、白二渠,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田七万余顷,民祠祀之。陕西数苦兵,成化元年上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士卒畏敌不畏将,是以战无成功,宜许以军法从事。庙堂举将才,逾年不闻有一人应诏。陕西风土强劲,古多名将,岂无其人?但格于不能答策 耳。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四年,满俊反。都指挥邢端等御之,败绩。不再月,众至二万,关中震动。乃命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之。师未行,而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复大败。忠遂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战,斩获多。汪直开西厂,恣横,忠屡遭侮不能堪。会大学士商辂等劾直,忠亦倡九卿劾之。奏留中,而西厂遂罢,直深恨之。未几,西厂复设,直以昊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忠抗辩不少屈。然众知出直意,无敢为之白者,竟斥为民。直败,复官,致仕。家居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乃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选自《明史·项忠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B.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C.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D.贼无携家理/必被掠良民也/戒诸将毋妄杀/已/讯所俘获/果然/尽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员外郎,官名,明代沿用前代的制度,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的正、副主官。‎ B.庙堂,指代“朝廷”,本文与《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中的“庙堂”意思相同。‎ C.答策,指各级政府选拔人才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问题,要求应选者作出对答。‎ D.西厂,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称,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构,由宦官直接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项忠用兵慎重,力求避免滥杀。洮州、岷州羌人反叛,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后,采用不战而屈之兵的战术,促使叛乱羌人全部投降,从而避免了滥杀。‎ B.项忠为民着想,深受百姓尊崇。为解决西安饮用水问题,项忠开渠引水;又疏通郑、白两条渠河来解决泾阳等五县农田灌溉问题,百姓为此建祠祭祀。‎ C.项忠善于建言,屡次建立战功。他提出了化解陕西苦于兵事之策,但最终因皇帝的因循守旧而未被采纳;他在出征泷水瑶和平定满俊叛乱都建有战功。‎ D.项忠遭受侮辱,受审抗辩不屈。项忠不堪汪直的侮辱,抓住时机发动九卿弹劾汪直;后来遭汪直及其同党的报复而受审,但项忠大声争辩,毫不屈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羌志在劫掠,尽诛则伤仁,遽抚则不威,请听臣便宜从事。(5分)‎ ‎(2)未几,西厂复设,直以吴绶为腹心,绶挟前憾,伺忠益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回忆了与老朋友曾经共饮的美好时光,以及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B.颔联,诗人借助“浮云”、“流水”这两个常见的意象,抒发了阔别十年的感慨。‎ C.颈联,点题,写相逢时的欢笑,开怀畅饮,把酒言欢,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D.尾联,笔锋一转,秋色中红树满山,令人留恋。表达与友人携手同游的愿望。‎ ‎15.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山间春夏两季不同的美景,抒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表现了刘裕的声威气势。“_________”则刻画出刘义隆狼狈之态。‎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当前,全球已迎来前所未有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 的数字经济给人类生产生活等都带来了深刻改变,并产生着深远影响。( )。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 、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办理政务时,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身份信息数据共享,能节省重复填写个人信息的时间,业务办理将更加快捷。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可以监测每一笔慈善资金的流向,确保款项最后到达受助者手中。通过区块链,物流各方可以获得一个透明可靠的统一信息平台,实时查看状态, 物品生产和运送的整个过程, 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当前,我国要不断加强对区块链相关基础技术理论的研究,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不断完善相关产业生态系统,保障区块链产业规范发展。‎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蓬勃发展 篡改 追溯 从而 B.方兴未艾 窜改 追踪 从而 C.方兴未艾 篡改 追踪 进而 D.蓬勃发展 窜改 追溯 进而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旬,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重要构成,区块链愈加体现出重要的支撑作用 B.区块链是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重要构成,它愈加体现出重要的支撑作用 C.作为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重要构成,区块链重要的支撑作用愈加体现 D.区块链是数字经济底层技术的重要构成,它重要的支撑作用愈加体现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囧妈》是“囧途”系列的最新作品,不过,徐峥这次并不满足于仅仅为观众提供笑声,而是想表达更多的对于母子亲情的思考。‎ B.教育部决定自2020年起实施“强基计划”,部分高校可制定单独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 C.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已经是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多美元。‎ D.我国将加大对5G技术和相关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抓住数字经济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持。‎ ‎20.将下面的四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①读书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②读书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 ‎③读书还在于淡化其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 ‎④读书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 ‎21.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节制是一种态度,一种风骨。有人说,若要有所成就,首先要懂得节制。对藏在灵魂中的野马来说,要有一条缰绳,你只有将它套在马的身上,马才会听你的指挥,但也有人对节制进行质疑和否定,认为人为地节制不利于马儿自由驰骋。这引起了人们的沉思。‎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结合文本内容“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分析可知,“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有误,除了中华文明外,还有多元文化以及外来先进文明。故答案选A。‎ ‎2.‎ ‎【答案】C ‎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在分析选项中的论证观点和论证方法的时候,要注意回归原文文本内容。选项C,结合文本后两节内容分析,“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有误,于文无据。故答案选C。‎ ‎3. ‎ ‎【答案】D ‎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归纳、概括、推断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A,对“礼”的认知与反腐倡廉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选项B,中华文明是依靠“礼”所衍化的制度而传承,并不是“礼”来帮助中华文明的建构;选项C,“‘礼’的基因仍拖累了文明的进程”有误,最后一段说“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故答案选D。‎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可见“将知识进行筛选和整理”的是知识拥有者,而非互联网平台。C项,强加因果。原文是“知识付费实际上是数字技术、移动互联通信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在知识领域的应用。凭借这些技术,知识付费平台有着其他机构和体系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以个性化方式为需求者提供知识。此外,资本参与了知识付费平台构建和运营的整个过程”,可见前后并无因果关系。D项,曲解文意。“任何人”说法有误,文中是指他人在利用作品时要向创作者寻求许可并支付许可费,并不包含创作者自己对作品的利用。故选B。‎ ‎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D项,表述绝对化。“唯一选择”有误,原文“传播者尤其资本方就可进行加密”,只是意味着有加密的可能,而非必然加密,那么知识的获得就未必一定要付费。故选D。‎ ‎6.‎ ‎【参考答案】(1)①让创作者经济独立,思想解放。②促进思想与事实的独创性表达。(2)①给大众带来更为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②满足大众的个性化知识需求。③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形成知识共同体)拓宽知识传播面。 ‎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知识生产方面:由材料三“以法定形式呈现的知识如果具备了独创性,就可产生《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其创作者作为著作权人可享有复制权、发行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等一系列专有权利,他人在利用作品时要向他寻求许可并支付许可费”,可概括出“让创作者经济独立,思想解放”;由材料三“而且《著作权法》并不保护思想与事实,只保护对思想与事实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可概括出“促进思想与事实的独创性表达”。知识传播方面:由材料二“知识付费带来了一种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新方式”可概括出“给大众带来更为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由材料二“‎ 知识付费平台有着其他机构和体系不具备的独特优势,能以个性化方式为需求者提供知识”,可概括出“满足大众的个性化知识需求”;由材料一“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可概括出“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形成知识共同体)拓宽知识传播面”。‎ ‎7.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意在说明孟浩然出仕不成不能全怪别人,他自己醉酒误事也是原因”理解错误。第七段说:“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看来写这两件事主要是说明孟浩然率性而为的性情不适合做官,为下文写其决心隐居做铺垫。故选C。‎ ‎8.‎ ‎【参考答案】①孟浩然生活上隐藏踪迹(不与世俗之人交往):隐居幽寺,远离世俗,不轻易与外界来往,姚长史登门四次才偶得一见。②孟浩然行动上隐藏身份(完全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不以文人身份自居,砍柴扫雪,与当地的山水田园生活融为一体。③孟浩然精神上隐藏锋芒(精神上淡泊名声):谦虚内敛,不以才华傲人,面对姚长史的夸赞淡定谦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这种题首先注意分析题干,题干要求回答出评价孟浩然乃真正大隐的原因,这是答题的内容;“请结合全文”点名了答题区,“简要分析”点出答题方法。我们要通过梳理情节,分析其大隐的体现所在。第8段,说其所隐寺庙“没有闲杂人来,十分清静”,可见其在生活上摒弃尘俗,决心归隐。后又用姚长史多次寻访难得一见的事实见其真正决心归隐,不与世俗交往。从第10段起讲姚长史与孟浩然的偶遇,姚长史对孟浩然大加赞赏,而孟浩然则非常谦虚:“孟浩然应试不第,仕途困顿,纵情山水,对自然景致、田园风光感慨几句,哪有多少好诗呀。”可见其在精神上隐藏锋芒,不以才华傲人。第23段开始,讲姚长史没有认出孟浩然,因为他只是“一个头戴幞头的扫雪人”。可见其在行动上也隐藏身份。‎ ‎9.‎ ‎【参考答案】①‎ 交代孟浩然归隐的原因,引出下文对归隐情形的具体描写/为后文姚长史多次登门难得一见孟浩然做了铺垫。②丰富人物形象。因洒脱不羁失去被韩朝宗举荐的机会,因个性率直得罪唐玄宗,通过这几段描述,孟浩然的形象特征更加丰满立体。③深化文章主旨。韩朝宗和唐玄宗对孟浩然的不满与后文姚长史对孟浩然的敬重构成了强烈对比,使小说在赞颂孟浩然隐者风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才归隐问题的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小说中语段的作用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等方面考虑。题干中说的“小说的前几段”很容易判断是指前7段。从情节角度分析:第7段是对前文的一个总结,其中说:这两件事,使原本一心报国的孟浩然心寒。加上孟浩然读些史书,发现自己的性格根本无法适应尔虞我诈的官场,决定不再求官,进山隐居起来了。由此可见,前面的内容应是介绍孟浩然隐居的原因。下文就是写隐居,可见其作用是引出下文对隐居的具体描写。从人物形象角度分析:这7段内容,写了孟浩然两次失去走上仕途的故事,一次是因酒,体现了其洒脱不羁;一次因为写诗,体现了其率真的一面。这些使得孟浩然的形象更加丰满。从主旨角度分析:在前面几段中,孟浩然不被重视,因此两次失去晋身仕途的机会。而后文姚长史多次寻访,自然是对孟浩然推崇备至。前后文形成对比。隐含了对孟浩然为代表的人才不被重用终于隐居的不满,这样就深化了主旨。‎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携家理”意为“携带家眷的道理”,做“无”的宾语,“携家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所俘获”是所字结构,应与前面“讯”组成动宾短语,故“讯所俘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果然”独立成句,意为“果然这样”,“尽”作“释之”的状语,“尽释之”不能断开,排除C项。画线句子的大意为:“贼没有携带家眷的道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战事完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故选D项。‎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指各级政府选拔人才时”错误,应是指“指朝廷选拔人才时”,而非“‎ 各级政府”。故选C项。‎ ‎12. ‎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但最终因皇帝的因循守旧而未被采纳”与原文内容不符。从原文“帝善其言,而所司守故事不能用”可知,项忠的建议得到了皇帝的赞许,但是因为主管部门恪守成规而没有被采用。故选C项。‎ ‎13.‎ ‎【参考答案】(1)羌人的目的在于抢劫掠夺,全部杀死则伤害仁义,匆忙安抚则有损威严,请听任我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2)不久,西厂又恢复设置,汪直用吴绶为心腹,吴绶心怀前恨,更加急切地探察项忠的差错(以便寻求报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志”,目的;“劫掠”,抢劫掠夺;“诛”,杀死;“伤仁”,伤害仁义;“遽”,匆忙;“不威”,有损威严;“听”,听任;“便宜从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2)“未几”,不久;“腹心”,心腹;“挟”,怀着;“憾”,恨;“伺”,探察。‎ ‎【参考译文】‎ 项忠,字荩臣,嘉兴人。正统七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刑部主事,晋升为员外郎。景泰年间,由郎中调升广东副使。巡视高州时,接到秘密报告称有贼携带男女数百人劫掠村庄。项忠说:“贼没有携带家眷的道理,一定是被抢劫的善良百姓。”他告诫诸位将领不要胡乱杀人。战事完后讯问被俘的人,果然如此,于是将他们全部释放。项忠因跟随出征泷水瑶有功,增加一级俸禄。洮州、岷州两地羌人反叛,项忠上疏说:“羌人的目的在于抢劫掠夺,全部诛杀则伤害仁义,匆忙安抚则有损威严,请听任我根据情况灵活处理。”朝廷批复同意。项忠就发兵占据险要地方,扬言要进军讨伐,反叛羌人全部投降。西安水含盐碱太多不能饮用,为此项忠开凿龙首渠到皂河,引水入城。又疏通郑、白两条渠河,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的田七万余顷,百姓建立祠堂祭祀他。陕西经常受到战争骚扰,成化元年,项忠进言道:“‎ 三边大将遇敌停留不前,虽然说是因为胆怯,也是将领的权力太轻所致。士兵畏惧敌人而不害怕自己的将领,因此每次打仗总不能克敌制胜,应该授予将领拥有依照军法严厉处置的权力。朝廷选拔将才,时间超过一年也听不到有人应诏。陕西民风强悍,自古就多名将,岂能说没有将才,仅仅受阻于不能应对策问罢了。”明宪宗认为他说得对,然而主管部门恪守成规没有采用他的意见。成化四年,满俊反叛。都指挥邢端等与满俊交战,被打败。不到二个月,满俊众至二万,关中为此震动。朝廷就命项忠为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率领京营以及陕西四镇的军队讨伐满俊。军队还未行动,巡抚陈价等先率领三万军队前往讨伐,又被打得大败。项忠就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兵七路,抵达石城下,与满军交战,杀死和俘虏很多敌人。汪直开设西厂,放肆蛮横,项忠屡次遭到汪直的侮辱而无法忍受,正好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项忠也带头发动九卿弹劾汪直,皇帝将弹劾汪直的奏章留在宫中不加处理,但是西厂还是停办了,汪直心中十分怨恨项忠等人。不久,西厂又恢复设置,汪直用吴绶为心腹,吴绶心怀前恨,更加急切地探察项忠的差错(以便寻求报复)。宪宗下诏由法司会同锦衣卫在朝廷审讯,项忠大声争辩毫不屈服。然而众人知道这一切出自汪直的意思,无人敢为他辩白,竟将项忠削职为民。汪直垮台后,项忠恢复官职,后辞官回乡。在家居住了二十六年,到弘治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追授太子太保,谥号襄毅。‎ ‎14. ‎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准确,情感不只有欢笑,还有老去无为的悲伤。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故选C。‎ ‎15.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6分)‎ ‎【参考答案】(1)首联每每出游宴饮必定扶醉而归的欢乐与相别后的黯淡对比,心中不觉黯然,让人生发出岁月不饶人的无限感慨。(2)颔联“一别”与“十年”‎ 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一别十年的伤感。让人产生世事沧桑,人生无定,岁月蹉跎之感。(3)颈联相逢时畅饮的喜悦与两鬓苍苍、青春不再的衰老之态相对照,一喜一悲,一正一反,对比强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试赏析本诗中的对比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一别”与“十年”形成鲜明的对照,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16.‎ ‎【答案】(1)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 ‎(2)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 ‎(3)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幽、繁、豪、赢、仓皇。‎ ‎17.‎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蓬勃发展:发展的势态很迅速,很积极,很向上。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第一处形容刚刚兴起的“数字经济”,应选“蓬勃发展”。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窜改:改动。第二处是说区块链采用技术让数字不能被作伪,应选用“篡改”。追溯:比喻回首或钩沉往事,探寻本质或源泉。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追随;效法。第三处说的是探寻物品生产和运送的整个过程,应选用“追溯”。从而: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进而:继续向前;更进一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是结果,第四处应选“从而”‎ ‎。故选A。‎ ‎18.‎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括号内前句是说的“数字经济”,后句是说的“区块链”,为了前后衔接,括号内的句子应先说“数字经济”,再说“区块链”,排除BD项;C项“重要的支撑作用愈加体现”不符合表达习惯,且主语不是“区块链”,而是“作用”,不能与后文衔接,排除C项。故选A。‎ ‎19.‎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语序不当,“更多”应在“想表达”前;B项,“进行”“模式”搭配不当;C项,“超过”和“多”语义重复。故选D。‎ ‎20. ‎ ‎【参考答案】读书是一种除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之外,还在于淡化功利性和超越技能学习,用以提高人的精神素养,改变经济对人的支配性影响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学习行为。‎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短句变长句。短句变长句的方法,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句子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语中的其他成分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词搭配。本题中共有4个句子,其中①是句子的主干,②③④的内容变成宾语“学习行为”的修饰语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②句原本的表达“直观意义上是指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要改换成“直观意义上的阅读书籍或学习技能”,并且为了与③句的“还”呼应,还要加上“除……之外”。‎ ‎21.‎ ‎【参考答案】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顾仿写的要求,然后把握题干的要求,最后根据这些要求进行拟写。仿写的要求如下:仿句式,仿修辞,仿句间关系。从题干来看,作答本题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由例句的内容可知,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故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尽量选择与之相关的东西,同时要思考所选择事物的习性,由其习性联系与人相关的东西;由例句的修辞可知,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 ‎22. ‎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此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材料围绕核心关键词“节制”,阐述了对“节制”的认识和看法。材料先总说节制是态度、是为人处世方式、是智慧,表明其重要性;接着从正面肯定“节制”对“成就自我”的作用,且通过比喻,形象化地陈述了理由;紧接着用一个转折词“但”,说明现在也有人对节制发出不同的看法,最后提出思考。题干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行文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是赞成节制,还是不认可节制,也可从整体出发辩证思考,清晰地认识“节制”的内涵及实质,并将最终指向落到对人或某一主体的价值追求这个核心上来。学生可以扩大视野,深度挖掘,写经济建设、环境治理、民生工程、文化发展等多领域中与节制有关的内容,只要能围绕论点进行论证即可。‎ 立意:1.懂得节制,成就人生。2.自律是成就人生的第一步。3.入乎节制,出乎成功。4.节制,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5.人生懂得节制。6.节制需要制服自己的内心。7.节制的真谛在于万事有度。‎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