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三课咏怀八十二首(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 第三课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杂诗十二首(其二)越中览古 一剪梅 今离别(其一)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是“建安七子”之 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代表作品:《咏怀》《大人先生传》。 2.《杂诗十二首》(其二)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 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3.《越中览古》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绵州昌隆县(今四川 省江油市)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 4.《一剪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 第一才女”之称。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 集而得名。代表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武陵春》等。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代表作品:《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知背景]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政治形势险恶,为了保全自己,他小 2 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 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2.《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是陶渊明 50 岁时所写,这时距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 10 年之久了。在“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 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3.《越中览古》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 494 年被 吴王夫差打败,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 473 年,越王勾践果然把吴国消灭,本诗写的 就是这件事。全诗的基调是咏叹兼嘲讽。 4.《一剪梅》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 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深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5.《今别离》(其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他宦游海外的创 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 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 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 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大旗。 [知常识] 1.五言诗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五言诗属于吸收汉族民歌的形式而成,可 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容量,能够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在音节上,奇 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因此,它更为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从而逐步取代了四 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 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2.词牌 3 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 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为了便于记忆和使用,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 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有时 候,因为各家名称不同,同一个格式又有几个词牌。 3.诗界革命 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它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 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 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 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一、字音识记 1.不能寐.(mèi) 2.掷.人去(zhì) 3.玉簟.秋(diàn) 4.罗裳.(chánɡ) 5.绸缪..(chóu móu) 6.万钧柁.(tuó) 二、词语释义 1.夜中..不能寐 夜中:中夜,半夜 2.薄帷鉴.明月 鉴:照 3.孤鸿号.外野 号:哀号 4.白日沦.西河 沦:落下 5.荡荡空中景. 景:通“影”,月光 6.欲言无予和. 和:音 hè,应和 4 7.日月掷.人去 掷:抛开 8.有志不获骋. 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 9.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竹席 10.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空中 11.一刻既.万周 既:已经 12.不许稍绸缪.. 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13.虽有万钧柁. 柁:即“舵”,这里指轮船后面的发动机 14.望影倏.不见 倏:疾速,忽然 三、名句默写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5.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6.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7.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9.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 一、了解行文脉络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杂诗十二首》(其二) 3.《越中览古》 4.《一剪梅》 鸿雁 明月融情于景 眉头 心头 5.《今别离》(其一) 二、把握文章主旨 1.《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此诗列八十二首《咏怀》诗的第一篇,实为这些诗的总开端,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 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抒发了诗人一种欲排遣而不能的绝望之情。 2.《杂诗十二首》(其二) 这首诗写诗人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3.《越中览古》 这首诗是诗人游览春秋时期越国王城故址之后写的,寄托了盛衰无常的感慨。 4.《一剪梅》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 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5.《今别离》(其一) 6 这首诗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写出了新式交通工具轮船带给人们的离别之苦,表现了近 代人在别离观上的新知识。 一、阅读《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两句只是单纯的写景吗?请简要分析。 答: 提示:这两句诗写清澈如水的月光照在薄薄的帐幔上,带有几分凉意的清风吹拂着诗人 的衣襟。这似乎只是在写自然景色,但实际上,景中有人,不仅烘托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更 点出景中人的心境,这比直接写人的心情更加高妙。 2.“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两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 提示:这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凄清的环境,而且衬托出诗人孤独苦 闷的心情。此外,该句还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孤鸿是诗人自喻。名噪一时的“竹林七贤”, 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下迅速瓦解,诗人便似孤鸿,悲慨无处诉说。 二、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 答: 7 提示: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 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 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 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4.“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答: 提示: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三、阅读《越中览古》,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5.诗歌一、二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越王和将士们当时的心情、神态又是怎样的? 答: 提示:一、二两句写的是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卧薪尝胆二十载,终于 得雪前耻,勾践上到将领、下到士兵,全部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丽的衣裳)。“尽 锦衣”三个字,淋漓尽致地将越王及其将士们凯旋归来时喜悦得意的神情烘托出来。 6.诗歌最后一句写历史还是写现实?诗人借此想表达什么情感? 答: 8 提示:最后一句是写眼前所见之景,说的是昔日的热闹繁华已经被现实的衰败凄凉取代, 几只鹧鸪鸟在皇城废址上盘旋飞翔的情景寓意深刻,昔盛今衰的对比不免令人产生世事变 幻、盛衰无常的慨叹。深究其中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诗歌暗含了对勾践骄奢淫逸终致亡 国的嘲讽。 四、阅读《一剪梅》,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7.清朝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 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谈谈你的理解。 答: 提示: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从视觉嗅觉写户外之 景;下半句“玉簟秋”从触觉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花开花落,既是自然 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 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8.“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成为千古绝唱,请作简要赏析。 答: 9 提示:①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 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情感。两个副 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五、阅读《今别离》(其一),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9.分析“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中的“倏”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提示:“倏”字写出了船行之速,离人远去之快,烘托出送行者怅然若失的心情。 10.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古人与近代人在别离上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答: 提示:主要运用了古今对比的写法来表现近代人对别离的新认识。古人出行,坐车乘舟, 速度有限,行止自由,行者送客,痛不忍别;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风驰电掣,来去无情, 10 离别之际,情何以堪!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起承转合,浑然天成 先写室内弹琴,由明月照人,清风吹拂,自然转入室外,写听到孤鸿、翔鸟的鸣声,再 踱身室外。最后一句,照应首句,以“忧思”解释“不能寐”的原因。 2.写景抒情,含蓄蕴藉 诗人没有直接点明诗中所抒发的“忧思”,却写道“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几分 凉意的秋风吹拂衣襟,造成一种凄美的氛围。景中有人,写景是为了写人,比直接写人更具 有艺术效果。“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以动写静,写出寂静凄清的环境,以映衬诗人孤 独苦闷的心情。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3.渲染气氛,角度俱全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分别从视觉、触觉、听觉 方面渲染了孤寂、清冷、哀伤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又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杂诗十二首》(其二) 1.景、情、理交融 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诗人心情的孤独,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凄,清冷的夜气,无 垠的宇宙,短暂的人生,流逝的光阴,未酬的宏志,这些都非常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2.刻画,渲染,意境独到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寥廓的宇宙,也是 11 一个缥缈的虚空。“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刻画了清冷孤寂 的画面。寥廓的宇宙和清冷的居室在一片侵肤的清冷之中融合在一起。 3.语言风格朴素平淡,直率自然 这首诗运用朴素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读之自然亲切真挚,不知不觉走进诗人营造的悠然恬淡的意境中去。 《越中览古》 1.对比强烈,表现力强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一般来说,直接 描写某种环境,是不容易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就能使表达效果大大加强。所以,通过热闹 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可觉凄凉之可叹。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愈着力,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 也就愈有力度。 2.结构独特,挥洒自如 诗人对这首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 在第三句,而这首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 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一剪梅》 1.笔调清新,风格细腻 女词人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确实与众不同。如“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把夫妻双方合到一起写,表明女词人也很理解丈夫此时的心情,是女 词人特有的柔婉细腻的风格的具体表现。 2.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抒写别愁,不直接倾诉,而是通过环境烘托和感情变化来反映,从“红藕香残”到“花 自飘零”烘托相思人的凄凉孤独;“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反映相思无法排遣,抒写这种相 思之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今别离》(其一) 1.推陈出新,独具特色 这首诗的创作被梁启超誉为“旧风格含新意境”的“新派诗”,本诗借传统的游子思妇 的主题来赞美轮船这一新鲜事物,并将新事物、新观念融入自己独特的印象与感觉中,令人 耳目一新。 这首诗的用韵与句意受到唐代诗人孟郊《车遥遥》的影响,但诗人的感受已完全不同于 12 古典诗歌所写的离愁别绪,而是渗入了一种现代性的体验。诗人的感受有别于孟郊,诗中的 人生体验具有了时代标志,也就是一种现代性。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诗中围绕着乘坐新式交通工具轮船离别与乘车舟离别的不同进行了对比描写。在今昔对 比描写中,表现近代人的别离之苦和在别离观上的新认识。 素材主题 人 生 [课内·提炼] 人生的出口 李清照少女时期的生活是快乐的, 但公元 1127 年, 宋高宗赵构弃都南逃, 一大批 文人墨客随之逃亡,李清照便在其中。此时的李清照,夫婿已死,居无定所,四处流亡。 国 家的半壁江山顿失,国君被撵得抱头鼠窜,百姓颠沛流离。 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才女,一 个处于社会思想制高点的知识分子,面对此情此景,她怎能不“愁损”呢?与她同时期的岳 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亦有。但他们,这些须眉男子上可入朝议政、驰骋疆场,下可使酒 骂座、痛饮拍案。她上溯数千年的历史,却始终无法找到一位知音,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啊!于是,一个纤弱女子,只好借用豪放的诗句,写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来抒发具有须眉般悲壮的爱国情怀。 [课外·延伸] 1.旷达的人生 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 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 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 “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 恰似飞鸿踏雪泥”的淡泊, 他不为“蝇头微利, 蜗 角虚名”触动, 只愿“沧海寄余生”。 2.名言警句 (1)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 13 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洛克 (2)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人生总是直向前行走,从 不留下什么。——刘易斯 (3)将人生投于赌博的赌徒,当他们胆敢妄为的时候,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自信,并 且认为大胆的冒险是唯一的形式。——茨威格 (4)人生的意志和劳动将创造奇迹般的奇迹。——涅克拉索夫 (5)在人生的道路上,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的时候,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 罗 [运用·点拨] 世事的变幻,战乱的离苦,易安虽寻寻觅觅自己的幸福,却总被黑暗的气息压得凄凄惨 惨,在乱世中争渡、争渡,到头来也曾失归路,双溪上的扁舟载起了青春年少,却载不动满 腔愁苦。 于是,易安挥洒愁闷,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黄花,看透了沧桑变幻的她,在雁字归 时,勤修《金石录》,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词》,重新认识自我,易安在黑暗中点 亮了一盏孤灯,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时间:40 分钟 分值:49 分) 一、基础巩固(15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不前(huái) 须臾.(yú) 沦.落(lún) 纶.巾(ɡuān) B.杳.无音信(yǎo) 呼号.(háo) 顷.刻(qǐnɡ) 滞.留(zhì) C.纷至沓.来(tà) 鹧.鸪(zhè) 倏.忽(shū) 玉簟.(diàn) D.未雨绸缪.(móu) 荒谬.(niù) 孤鸿.(hónɡ) 紫菱.(línɡ) 解析:选 D “谬”应读 miù。 14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义士还家尽锦衣.. 锦衣:华丽的衣服 B.归定留滞..不 留滞:路途阻塞 C.云中谁寄锦书..来 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这里代指在外的丈夫写给自己的信 D.不许稍绸缪.. 绸缪:形容提前做好准备 解析:选 D “绸缪”形容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 3.下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咏怀八十二首(其一)》这首诗紧扣一个“独”字,选择如水月色、拂衣寒风、悲 鸣孤鸿、盘旋宿鸟等形象,描绘出清冷而凄迷的夜景图。 B.《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浏览越中,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 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诗歌写了越王勾践灭吴一事。 C.《一剪梅》中词人直抒胸臆,忽而由室外走进室内,忽而又从室内步出室外,愁思 忽而“才下眉头”,旋又“却上心头”。 D.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 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今别离(其一)》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 感觉。 解析:选 C “直抒胸臆”错,《一剪梅》抒情婉转曲折、含蓄蕴藉。 4.名句默写。(6 分) (1)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2)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杂诗十二首(其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十二首(其二)》] (3)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越中览古》)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今别离(其一)》] 15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今别离(其一)》] 二、阅读鉴赏(24 分) 5.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咏 怀 阮 籍①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 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 取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 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 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答: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答: 答案:(1)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 不再的忧伤之感。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表达了诗 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 (2)①对比。“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 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顷刻消亡罢了。②用典。 “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 与国运的短促。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 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 可) ③比兴。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 16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一剪梅[注] 无名氏 漠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 此词作于江上舟中。 (1)结合全词,赏析“篝灯强把锦书看”一句中“强”字的表达效果。(4 分) 答: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4 分) 答: 答案:(1)“强”有勉强之意。写出了诗人灯下因思乡而想看家书,但又因看家书易勾 起内心思乡之情而不忍看的矛盾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和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2)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充满生机的江南风景图;下片抒情,表达了词人离 井怀乡的深沉愁苦之情。上片的乐景反衬了下片的离情,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深切的思乡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最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4 分) 答: 17 (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 是怎样表现的?(4 分) 答: 答案:(1)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 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 现出来的。 三、语言运用(10 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 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 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 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让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 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 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中国的诗 歌史与散文史,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答案:①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 ②那中国诗歌定将黯然失色 ③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 王者(主要意思正确即可。字数超过要求,酌情扣分) 9.观察下图《滴答、滴、答滴……》,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 明,句子通顺,不超过 50 字。(4 分) 18 答: 答案:该图是一个圆形钟表,分针指向 10,时针指向 12,1 至 9 数字被隐去。告诉我 们:时间在流逝,请珍惜时间。(或时间还剩十分钟,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 (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一、基础巩固(18 分,选择题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回眸 荟粹 驰骋 头晕目眩 B.僭越 偕同 缤纷 旁征博引 C.斟酌 霓裳 伫立 辞彩华丽 D.伯仲 羁縻 振撼 三顾茅庐 解析:选 B A 项,“粹”应为“萃”;C 项,“彩”应为“采”;D 项,“振”应为“震”。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19 A.可怜..光彩生门户 可怜:可爱,可羡 B.与佳期..兮夕张 佳期:好的日期 C.举杯断绝..歌路难 断绝:停止 D.三顾频烦..天下计 频烦:多次 解析:选 B 佳期:期待约会。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有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可怜..光彩生门户 ②雪肤花貌参差..是 ③金屋妆成..娇侍夜 ④回眸..一笑百媚生 ⑤安能 行叹..复坐愁 ⑥千载谁堪伯仲..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⑤⑥ 解析:选 C ①古义是“可爱,可羡”,今义是“怜悯”;②古义是“差不多”,今义 是“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新乐府》《长恨歌》等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 B.《楚辞》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 或“骚体”。 C.“明远《行路难》,壮丽豪放”中“明远”是称鲍照的“字”;而“集中什九从军 乐,亘古男儿一放翁”中“放翁”所指的是陆游的号。 D.“一剪梅”是词牌名。《行路难》是乐府杂曲。 解析:选 A 《新乐府》应为讽喻诗。 5.名句默写。(6 分)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2)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阅读鉴赏(6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9 分) ①《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 20 百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②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 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 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 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作一 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 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 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矇诵”并提。 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 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 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捉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 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 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 ④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 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 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 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 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 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 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⑤诗三百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 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 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 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 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的功劳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 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 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21 6.下列关于原文①②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 它尊称为经典,用它来作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 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 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 作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解析:选 A “《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有误。原文 中说:“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可见,《诗经》中的诗歌 是有深刻含意的。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 来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说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 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了《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 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了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 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解析:选 C “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有误。原文中 说:“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可见,不是叫晋侯不要相信,他的意思是晋侯有理由,但是大家不清楚,就都把他当作叛臣 了。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 工具,往往能起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期,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 22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 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 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解析:选 B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有误。原文中说:“古代史传中还 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作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 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由此可见,徒歌并不是没有进入诗三百 的没有曲调的诗歌。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 9~10 题。(11 分) 《拟行路难》其六 鲍 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9.诗中五到十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5 分) 答: 答案:诗人通过想象虚写的内容,描写了弃官还家以后平淡生活的乐趣,以乐陪衬出行 路多艰,仕途多险。同时反映了诗人宁肯赋闲在家,作贫且贱的圣贤,也不愿在黑暗的官场 中湮没自己的才华。 10.“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中“孤”字的含义是什么?结句在全诗中有 何作用?(6 分) 23 答: 答案:孤:孤傲,即使孤芳自赏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孤寒,过着不与官场打交道的 孤独贫寒的生活。结句作用: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 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作了不平之鸣。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1~12 题。(11 分) 楚 城[注] 陆 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 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 只有滩声似旧时。 [注] 楚城:楚王城,“楚始封于此”。 11.请简析第一句中“悲”字的妙处。(5 分) 答: 答案:示例 1:“悲”是“悲伤”的意思。一、二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猿鸟” 看见江上曾经极为繁华的楚城一片荒凉而悲伤,远眺对岸的屈原祠,又为屈原的不幸遭遇而 难过。 示例 2:“悲”是“悲伤”的意思。一、二两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说“猿鸟”尚且为 “楚城”之“荒”而感到悲哀,则凭吊者之悲哀更可想见了。 12.三、四两句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作者在本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 分) 答: 24 答案:三、四两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亘古不变的“滩声”来反衬“常如暴风雨至” 的人间万事, 或以“滩声”的“似旧”来反衬人间万事的非旧。作者抚今思昔、吊古伤今, 为楚王城的荒败和屈原的不幸遭遇而悲伤,更为自己和所有与屈原有一样遭遇的爱国志士而 怨愤。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3~14 题。(11 分) 岁 暮①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今四川阆中)。②雪岭: 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 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3.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 分) 答: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 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 形成巨大反差。 14.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6 分) 答: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 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18 分) 25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 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 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 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 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外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 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 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 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途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 下开始了。 公元 393 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 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 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 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0 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 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 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蹚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 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 402 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 405 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 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 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 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 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 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 作》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26 还是公元 405 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 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 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 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 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 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 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 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 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 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 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 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 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 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7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 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 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 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 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 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承上启下, 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 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 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解析:选 BC A 项,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 项,“多次使用细节 描写”错。E 项,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也无悲苦意。 16.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4 分) 答: 答案: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 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 17.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3 分) 答: 28 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 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 归隐田园。 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 生活。 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 影响。 18.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 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6 分) 答: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 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 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 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 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 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托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这一条意在解 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这一 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 三、语言运用(12 分) 1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思维过程有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如同数学上的公理一样,虽然难以证明,但却是人类长 期思维实践的正确反映,这就是“逻辑规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中途偷换 29 概 念 , 改 变 话 题 。 “ 矛 盾 律 ” 是 指 在 同 一 思 维 过 程 中 , 针 对 同 一 个 对 象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一个,就必须否定另一个,不能两个都 肯定。正如奥运会比赛,在同一个项目上,一个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没有 获得金牌。“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是假的。比如 不能说“这只羊不是动物”这句话是假的,又说“这只羊是动物”这句话也是假的。 答案:①逻辑规律主要有“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 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③不能既获得了金牌 20.请根据白居易的诗句“晴空星月落池塘”写一个场景。要求:①想象合理;②语言 生动;③不超过 70 字。(4 分) 答: 答案:示例 1:晴朗的夜空中,繁星璀璨,新月如钩,就像深色的锦缎上点缀着珍珠与 美玉。夜空下的池塘,澄澈如镜,像把漫天星斗揽入怀中,又像把珍珠撒在了水面上。 示例 2:在宁静的夜晚,晴空下一方平静的池塘清澈如镜,引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前来 临水梳妆,它们在水中的倒影越发光鲜艳丽。 21.下图是“全国 18 岁成人教育活动”的标志图案,请你写一段说明文字,介绍这个 标志图案并指出其象征意义,不超过 100 个字(含标点)。(4 分) 答: 30 答案:该标志图案由阿拉伯数字“1”和“8”组成一只飞鸟的形象,左边的“1”化为 鸟头和鸟身,右边的“8”化为两翼,“18”代表着成人的年龄界限,飞鸟象征青年的羽翼 长成,成为成年公民,可以独立翱翔于社会的天空。四、作文(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条在微信圈流传的“稻草定律”说: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搭理,它永远只是一 根稻草;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了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了;卖螃蟹的人拿去捆绑螃蟹, 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 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什么时候都是螃蟹。 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散发的,稻草不要以攀龙附凤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 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本,它孕育的米香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材料介绍了“稻草定律”和人们对“稻草定律”的看法。“稻草定律”的 内涵是人的价值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对“稻草定律”存在看法,即稻草 本身有着自己的特长,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从“稻草定律”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环 境决定事物(人)的价值;②如何增加人的附加值。从稻草能够卖到螃蟹价格但不具有螃蟹的 价值的角度分析,立意有:①看问题要看本质;②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从有的人的看法的角 度分析,立意有:①依附他人不可取;②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品质。从综合的角度分析,立 意有:①什么是价值;②人的价值由什么决定;③人的价值怎样体现。 [例文] 环境决定价值 “稻草定律”告诉我们: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价值。树苗生于深山,可以长成参天 大树,是环境成就其伟岸;树苗生于花盆,只能长成盆景,是环境造就其虬曲。 楚汉之争中,创建丰功伟绩的韩信,在项羽的手下只是执戟郎。到了刘邦那里,在萧何 的推举之下,被刘邦委以重任,从此以后,韩信驰骋疆场,为刘邦获得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韩信的人生证明了环境决定价值的道理:在不被重用的环境中,韩信只是一个小官;在被重 用的环境中,韩信就是大将军。 有人说过,成功需要找对平台。无论你是达官显贵,还是草根布衣,你只有把自己放对 了地方,才会有正念、正见、正语、正行。这道出了环境决定人生价值的道理:适合自己的 良好环境,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31 明代著名文人宋濂,因为“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就“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正是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这种寻找良好环境的做法,最终使自己成为才华出众的人。 龙树菩萨说:“诸人依劣者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意思就是说: 亲近功德比自己低的人,自己的道德水准就会退步;亲近佛学水平与自己差不多的人,自己 的佛学水平就不会进步;亲近比自己修行功德高的人,自己的修为就会提高。 馨香、芬芳的幽兰之室,能让人积极上进、永不言败;腥臭、腐败的鲍鱼之肆,只能让 人沉沦堕落、破罐破摔。孟母之所以三迁其家,是明白环境造就人的道理;孟子告诉梁惠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告诫梁惠王教化的作用,也就是环境育人的作用。 有了良好的环境,才能成就人生的价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不过是一个迎来送往、在烦琐的公文中摸爬滚打 的朝廷官员而已;而“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就是一位在山水田园中快乐生活 的闲适诗人。同样一个人,在官场与在乡间,呈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 从蜀地仗剑而来,从江夏乘舟而至,李白用一支生花的妙笔写尽人间的烂漫;游历的环 境,成就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成就了李白“诗仙”的盛名。从渝州执笔而来,从江陵乘 舟而至,杜甫用一双沧桑的慧眼看尽世态的炎凉,具备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流浪的环境,成 就了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成就了杜甫“诗圣”的美名。 环境,决定人生的价值。 [点评] 本文具有以下特点:①立意准确,论证全面。文章从“稻草定律”得出论点: 环境决定价值。在论证过程中,注重通过事例、事理来证明观点。②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文章列举了自然、人生等各方面的事例来证明观点。比如用韩信的事例证明不同的环境体现 出不同的价值的道理,用宋濂到百里之外求师来证明环境的重要性等。③注重对比,论证全 面。文章列举韩信的事例时,注重韩信前后经历的对比,通过对韩信不被重用和被重用的对 比,诠释环境与价值之间的关系。④首尾照应,论证深刻。文章开篇从“稻草定律”写起, 结尾以“环境,决定人生的价值”落笔,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使得论证更加深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