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①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他的行为方式并不固执地受着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所支配。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因之,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之隔。这是靠了我们人类的一种特别发达的能力,时间中的桥梁——记忆。在动物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说它们有记忆,但是它们的“记忆”是在简单的生理水准上。一个小白老鼠在迷宫里学得了捷径,它所学得的是一套新的生理反应。和人的学习不相同的是它们并不靠一套象征体系的。人固然有很多习惯,在本质上是和小白老鼠走迷宫一般的,但是他却时常多一个象征体系帮他的忙。所谓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词”。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②在一个依本能而活动的动物不会发生时间上阻隔的问题,他的寿命是一联串的“当前”,谁也不能剪断时间,象是一条水,没有刀割得断。但是在人却不然,人的当前是整个靠记忆所保留下来的“过去”的累积。如果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是阻隔了。 ③ 人之所以要有记忆,也许并不是因为他的脑子是个自动的摄影箱。人有此能力是事实,人利用此能力,发展此能力,还是因为他“当前”的生活必需有着“过去”所传下来的办法。我曾说人的学习是向一套已有的方式的学习。惟有学会了这套方式才能在人群中生活下去。这套方式并不是每个人个别的创制,而是社会的遗业。小白老鼠并不向别的老鼠学习,每只老鼠都得自己在具体情境里,从“试验错误”的过程中,得到个别的经验。它们并不能互相传递经验,互相学习,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上边所谓那套传下来的办法,就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人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学习文化。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记忆力上不能不力求发展。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再论文字下乡》,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类的学习过程和小白鼠走迷宫本质上是一样的,凭借记忆打破今昔之隔,从而学到一套新的生理反应,找到新捷径,养成新习惯。 B.人类的学习就是积累自己的、别人的乃至社会共同的“过去”,沟通个人和社会的今昔,是“当前”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 C.人类的学习是依靠记忆能力,经过反复磨炼,改造自身那些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适应新方法的过程,就是要打破个人的今昔之隔。 D.人类的学习有别于动物,依靠“词”的帮助,通过时间的选择积累,可以在个别的、片刻的情境中获得普遍的、对于未来的认知。 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普通的概念,从而从过去走到当前,从当前走到今后,在和时间的接触中,克服阻隔,延续历史。 B.我们必须不断发展记忆力,累积个人和群体的经验,形成文化,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促进社会的发展,享受当前的生活。 C.动物的学习简单到依靠本能,在具体情境里不断“试错”,得到的仅是片刻的、个别的经验,不能实现积累,不能相互传递。 D.人类依靠独特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发展了学习的能力,保留且互相传递了过去的积累,形成共同经验,构成人类文化赖以维持的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共同经验的累积就是文化,人类当前的文化是靠记忆保留下来的历史累积。“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说的也是历史的文化价值。 B.每个人的“当前”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也是民族“过去” 的投影;认识这一点,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认识我们的时代。 C.所谓时间上的阻隔包含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人靠记忆留住过去,打破时间阻隔;而其他动物因为不存在时间阻隔问题,所以只存在简单记忆。 D.传统经典源于我们民族的共同经验,我们学习传统经典,可以在社会的世代之间构筑桥梁,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8分) 再到凤凰山 陈忠实 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大约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基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我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驱使。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发生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沈先生的墓地在半山上,山不高,却很幽静,曲径盘绕,杂树蔽荫。突兀看到一块碑石,刻着龙飞风舞的手书字体:“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初看吓了一跳,碑题内容似乎太硬,一下子竟反应不及。细看副题为“悼念从文表叔”。立碑题字者为大名鼎鼎的黄永玉。便把太硬和突兀的感觉隐压下来,慢慢嚼磨,反复体味个中内涵。 沈先生的墓,是以一块巨大的石头为标志,据说重达五吨。上边刻着沈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人;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应该是先生一生的哲思概括,也是一种复杂曲折的人生历程之后的生命体验,只可领悟,不敢评说。 据说这石头是黄永玉先生亲自为其表叔选择采掘来的,我便钦佩这位画坛大师超凡脱俗的审美取向,真是一块再恰切不过的石头。想先生平生不声不响,似乎也不爱热闹,悄悄走出凤凰,死后又悄然归于凤凰,不料热闹发生在死后,拥挤了旧宅老屋,又川流不息吵吵嚷嚷在坟头墓前。如果真有先生不死的幽灵,怎么承受得住…… 我依着同行的朋友去河上乘一种专供游乐的小艇,河水清冽,暑气闷热暂得缓解。河边有人在洗衣淘米。女人洗着淘着,淘着洗着的还有男人。洗菜的男女似乎平平常常,洗衣的男女居然还用着棒槌。棒槌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响声听来悦耳,那是我自小在家门口的涝池边和灞河里听惯了的脆响乐声。 上岸后沿河边的小路走,不时有人拉着小车擦身而过,车上绷一顶遮阳的花布,车内置一张躺椅。花了几块钱的人坐在躺椅上。挣了几块钱的人拉着车子在小巷和河边跑着,供花了几块钱的人观光赏景。这是最简单最直白的一种关系,容不得多愁善感者说三道四。我看着觉得有点扎眼的,是一位坐在躺椅上的人的姿势,手里夹一支正燃着的纸烟,两条腿以八字撇开,搭在车子的两边,旁观者入目颇觉不雅。 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有形有声,在石头上捶击衣服的棒槌声是“悦耳的”,就连作者想象壶里的水也是“咝咝咝”作响的。。 B、文中说“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一句中,“下自成蹊” 既是实指,也包含了作者对沈从文先生人品的态度。 C、作者再次到凤凰时,笔下的凤凰少了初识时的惊喜,代之而来的是由表及里的沉思与回味,这些沉思与回味给读者以深沉的启示。 D、作者十年前来凤凰城“不著一字”,再次来时却写了这篇文章,这是因为作者认为自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出耐得咀嚼的文字。 5. 文章结尾说:“沈先生如果活着,今日的凤凰在他的笔下会是怎样一番景致?”作者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分别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6.《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诗句是:“ , ?” 7.杜甫《登高》中的“ ”一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 ”一句在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8.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两句诗是:“ , 。” 9.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想宋武帝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威猛气势,以 “ , ”两句表现出刘裕的英雄气概。 10.《劝学》中“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 四.语言文字运用(23分)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引起世界关注的甲型流感病毒虽然不易致命,但传播速度快,如果不想办法找到它的演变原理,病情很容易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B.3月5日那天,我市万名青年志愿者走上街头学雷锋活动,这次活动的口号是“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行动,服务青年创业,建设和谐城市”。 C.社区主任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大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今年会更多地受到情感和生活困扰的人们提供帮助,让他们不再那么痛苦,那么不知所措。 D.这次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参加论坛的中外各界人士在论坛期间就环境保护、人才培养、普及教育等众多议题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锦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13.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A.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B.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 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15.请仔细揣摩下面文段的内容和形式,补写出横线处的句子,每处不能超过8个字。(6分) 精神生活,可以是慢的,低的,软的。慢得像生长的银杏,因这慢,_________;低得像广袤的大地,因这低,我们得以丰富充实; _________,因这软,_________。 16. 下面是一封推荐信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 兹有我校高三(一)班杨光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优良。一直荣任我校晨曦文学社社长,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希望该生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爱。 五.作文。(50分) 17.请以“走进高一”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有真情实感②文体特征鲜明,有适当的细节描写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 1-3参见《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199页 1.A 2 B 3. C 4.D. “这是因为作者认为白己要像沈从文那样,写JLH耐得咀嚼的文字”分析不当。作者十年前来到凤凰城,看到的、感受到的与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写的大致相似,沈先生早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展示得淋漓尽致,作者不敢贸然动笔;十年后再到凤凰城,这里山水和民俗的变化让人心生感慨,忍不住要动笔写下来。 5 ①结构上,以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同时照应文章的开头,点出凤凰与沈从文密不可分的关系。(2分) ②内容上,委婉地道出了作者的困惑与感叹,曾经钟灵毓秀的凤凰成了熙来攘往的旅游胜地,让人遗憾;现在的凤凰出现了铜臭味和丑陋相,与沈从文先生当年描写的凤凰大不相同。(3分) 6.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7.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8.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9.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0.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11.C A项.暗换主语造成搭配不当,可在“如果前加“我们”;B项.成分残缺,缺谓语导致“学”与“活动”不搭配,应改为“开展学雷锋活动” D项.语序混乱或句式杂糅,将“为期两天”提前,改为“这次为期两天的发展论坛”,或将“为期两天发表意见并进行各种交流”改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意见交流”。 12.D 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这里应用“为期不远”,表示灾难很快来临。 13.C A.拟人;B.比喻;C.夸张,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D.对偶。 14.A 司马光不属于“唐宋八大家”,应改为“曾巩”。 15.①我们得以淡定从容 ②软得像柔韧的水流 ③我们得以宽容谦和 16.(1)“你校”改为“贵校”; (2)“显著”改为“优秀”; (3)“荣任”为敬辞,应改为“担任”; (4)“大作”为敬称,应改为“作品”; (5)“垂爱”为敬辞,应改为“垂青”。 17.作文: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