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漳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漳州市 2020~2021 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 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 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 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 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 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 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把“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得到后代诗人的认同并被他们效仿。 B. 与“树”不同,“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个落叶的因素,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 C. 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是难以用语言都说得清楚的。 D. 由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古代诗歌很少以“树叶”作为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列举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木”的艺术特征。 B. 选文在提出问题后,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C. 选文通过“木”和“树”语言形象的异同分析,从而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第一段对“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艺术特征进行说明,第二段论说原因,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人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秋风落叶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时才会使用“木”字。 B. “高树”与“高木”虽仅有一字之别,但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有也差别。 C.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容易被忽视,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 D. 古典诗歌中,多见“木叶”而很少见“树叶”,其实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很大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迅速光阴,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 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 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道:“且收 放拒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李小二道:“官人请甚客?”那人 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拔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 专等。’”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拔;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 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 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副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 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服侍不暇。那眼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 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资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 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 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 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 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 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得是。”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 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 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正说之时,阁子里叫:“将 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 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两个“闪”来描写陆虞候等两人进人酒店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心怀鬼胎、鬼鬼崇崇。 B. 陆虞候、富安的上场没有直接写出他们的姓名,这与本部分内容从李小二的视角展开叙写有关。 C. 文中以“不必要问”“不叫,你休来”等语言描写,暗示陆虞候等人密谋之事怕被外人听见。 D. 差拨、管营与陆虞候、富安两人本不相识,被陆虞候用金银收买后,就答应帮他们结果林冲性命。 5. 李小二与老婆的对话体现了他什么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6. 李小二老婆偷听内容难辨的谈话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窗 李春华 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 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 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 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 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 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 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 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 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 坐在坑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 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 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鹤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 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 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 姥姥闷声不语。 一日,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剪纸。 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 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 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 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 姥爷嘴角挂着笑,乜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 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 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 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 幽幽地问:你、你这是咋了? 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 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着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 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 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 剪纸呢? 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己的脑门儿。 没发烧啊? 姥爷又问:剪纸呢? 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 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 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 回。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徒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 姥姥每天给姑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 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 姥姥问:剪纸好看? 姥爷点点头。 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 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 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 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 的纸屑。 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 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裙子,你都给剪了出来! 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 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 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 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 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 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里人要买下姥姥的全部作品,但她却只送不卖,可见剪纸艺术的价值在她心中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B. 鸭子、公鸡等“在她手里活了”,“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也剪出来,刻画了姥姥剪纸技术的 精湛。 C. 姥爷临终前,用微弱声音嘱咐姥姥“把那个给我带上”,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 D. “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文中像这样富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使作品充满生活气 息。 8. 本文是怎样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剪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位 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 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敦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 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 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 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 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B.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人。 C. 斗斛,两种用于量粮食的量器,只是容积不同,十斗曰斛;后亦泛指量器。 D. 公相,古代指公卿、宰相一类显官,也指三公宰相的简称,泛指高官显爵。 11.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散文的笔调抒发情感,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字字句句令人感慨动容。 B. 选文用“汝”指称十二郎,采用与死者交谈的方式,诉说着离别的原因和对十二郎去世的难以接受。 C. 听闻十二郎死讯后本文连用几个疑惑设问,写出悲痛中的作者极端复杂的心态及对天神不公的愤慨之 情。 D. 作者阐述自己目前病弱的状态,感情悲沉,有感而发,在生死挈调之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切思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 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薄,以荐者除 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 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时 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焘遽以闻,上话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 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 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珍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 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 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 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 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宋史·陆游传》节选) 1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游擅长诗文,才华出众。他 12 岁就能做诗写文章,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后来也因文学才华得 到大臣举荐,皇上赐予他进土出身。 B. 陆游直言进谏,忠正耿介。他认为杨存中久掌禁军不合适,而龙大渊、曾觌弄权培植私党祸患无穷,并 就此向皇上大胆进谏,触怒了皇上。 C. 陆游知人善察,洞烛先机。他认为吴挺骄做放纵难以驾驭,请求王炎派人替代他,但王炎没有采纳他的 意见,事后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 D. 陆游为人旷达,心系百姓。他与范成大不介意官阶尊卑,以文相交,不拘礼法;任江西常平提举时江西 发生水患,他奏请开粮仓救济百姓。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 (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既营造幽寂凄清的氛围,又写出旅途的孤苦之状。 B. 颔联写月夜里的仰观俯察,“垂”字可见原野的广阔,“涌”字可见江流的汹涌澎湃。 C. 颈联既点明诗人声名因文而显的自嘲,又道出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匡世济民的无奈之情。 D. 全诗结构谨严,前两联紧扣“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情景交融,格调悲慨低沉。 16.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历来 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极尽所能搜刮百姓且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则 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三、语言文宇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地标或______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 文化象征。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______,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 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_______,而是流淌着活生 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同时,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 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________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因此,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 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轫 融为一体 叠加 联系 B. 根植 浑然天成 叠加 连通 C. 发轫 浑然天成 堆砌 联系 D. 根植 融为一体 堆砌 连通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打造人文景观时也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B. 反之,打造人文景观而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C. 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然而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D. 反之,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B. 新文化地标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才能实现。 C. 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D. 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 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 中,精髓便是:凝神。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 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落地叮当作响,徐徐展开一幅金黄耀眼的画卷。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从树上翩翩起舞落下。她透过这片叶子去 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 就像是一幅画!” 21. 比喻经常和通感连用,请据此对文中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有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从树上落下的金红斑斓的落叶。”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福建省 2018 年入学的高一年学生不再 分文理科,高考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修课程,按照物理倾向和历史倾向实施选 课走班,要求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地 理”等 12 种组合中任选 1 种进行学习。 面对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你当时是如何选择的,有什么看法或感想?请你给面临选课的表弟张天华写一封 信,为他的选课提供帮助。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为李华清;不少于 800 字。 漳州市 2020~2021 学年(上)期末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解析)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 “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 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 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 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 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 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 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 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 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 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 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 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 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 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把“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得到后代诗人的认同并被他们效仿。 B. 与“树”不同,“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个落叶的因素,这是它的一个艺术特征。 C. 诗歌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是难以用语言都说得清楚的。 D. 由于“树”与“叶”的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古代诗歌很少以“树叶”作为意象。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列举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比较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木”的艺术特征。 B. 选文在提出问题后,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C. 选文通过“木”和“树”语言形象的异同分析,从而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 第一段对“木”含有落叶的因素的艺术特征进行说明,第二段论说原因,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人重视诗歌语言的精妙,在秋风落叶的季节,表现空阔境界时才会使用“木”字。 B. “高树”与“高木”虽仅有一字之别,但它们所表现的情景不同,蕴含的情感有也差别。 C.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容易被忽视,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 D. 古典诗歌中,多见“木叶”而很少见“树叶”,其实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有很大的关系。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 D.“形象之间缺乏相容性”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 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并非“缺乏相容性”,而是不相排 斥,十分一致,即具有相容性。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 B.“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错误,文中无解决问题的信息,主要是说明特征并分析原因。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概括思想内容的能力。 C.“只有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才能发现并认识其潜在力量”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开头说“这暗示性仿佛 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 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 言难尽的言说”,可见选项表述绝对,文中只是举了“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的例子,但不能否定其他。 兼之前语境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需要“留心”,联系现实生活 考虑,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只要欣赏水平足够是可以理解“木”的暗示性的,也就是并非只有……的诗人 们能够,细心敏感而又修养的读者也可以。 故选 C。 (二)现代文阅读Ⅱ(2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迅速光阴,却早冬来。林冲的棉衣裙袄都是李小二浑家整治缝补。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 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 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李小二入来问道:“可要吃酒?”只见那个人将出一两银子与小二道:“且收 放拒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李小二道:“官人请甚客?”那人 道:“烦你与我去营里请管营、差拔两个来说话。问时,你只说:‘有个官人请说话,商议些事务,专等, 专等。’”李小二应承了,来到牢城里,先请了差拔;同到管营家里,请了管营,都到酒店里。只见那个 官人和管营、差拨两个讲了礼。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姓大名?”那人道:“有书在此,少刻 便知。且取酒来。”李小二连忙开了酒,一面铺下菜蔬果品酒馔。那人叫讨副劝盘来,把了盏,相让坐了。 小二独自一个穿梭也似服侍不暇。那眼来的人讨了汤桶,自行烫酒。约计吃过十数杯,再讨了按酒,铺放 桌上。只见那人说道:“我自有伴当资酒。不叫,你休来。我等自要说话。”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小 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 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 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 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 只去听一听,再理会。”老婆道:“说得是。”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 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 的莫不是金银?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性命。’……”正说之时,阁子里叫:“将 汤来!”李小二急去里面换汤时,看见管营手里拿着一封书。小二换了汤,添些下饭。又吃了半个时辰, 算还了酒钱。管营、差拨先去了,次后那两个低着头也去了。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头用两个“闪”来描写陆虞候等两人进人酒店的情景,表现他们的心怀鬼胎、鬼鬼崇崇。 B. 陆虞候、富安的上场没有直接写出他们的姓名,这与本部分内容从李小二的视角展开叙写有关。 C. 文中以“不必要问”“不叫,你休来”等语言描写,暗示陆虞候等人密谋之事怕被外人听见。 D. 差拨、管营与陆虞候、富安两人本不相识,被陆虞候用金银收买后,就答应帮他们结果林冲性命。 5. 李小二与老婆的对话体现了他什么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6. 李小二老婆偷听内容难辨的谈话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胆小怕事,怕惹祸上身;步步小心、处处留神。 6. (1)照应上文陆虞候等人在小酒店里密谋策划害人的情节;(2)推动情节顺利往下发展,使文势渐渐蓄 起,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差拨、管营与陆虞候、富安两人本不相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管营道:‘素不相识,动问官人高 姓大名?’”“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 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可知只有管营与陆虞候、富安两人不认识。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原文中李小二与老婆的对话是“老婆道:‘你去营中寻林教头来,认他一认。’”“李小二道:‘你不省 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倘或叫得他来看了,正是前日说的甚么陆虞候,他肯便 罢?做出事来,须连累了我和你。你只去听一听,再理会。’”当李小二夫妇只听到陆虞候与管营谈话的 支言片语后,老婆提醒他立即去告之林冲,但李小二没有立刻去,他怕林冲惹了事而连累了自己和妻子, 所以而是等陆谦等人密谋过后,李小二才将消息告诉林冲,可见他为人机敏,害怕惹祸上身,所以步步小 心、处处留神。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上文陆虞候等两人进人酒店的情景,以及文中以“不必要问”“不叫,你休来”等语言描写,可知这 些人在小酒店里密谋策划害人的亏心事,贼人心虚,只能暗中窃语,李小二老婆的隔墙之耳,当然不易听 清。而且在这个时候如果完全听清了陆谦等人的密谋,下面的故事发展就会索然寡味;但要是连半句也听 不到,情节也就无法接续。只有听得不怎么清楚,藏头露尾,似现还隐,才能在李小二夫妻、林冲和读者 的心中产生一个共同的疑问——这些人到底要干什么?林冲有没有生命危险?这一悬念使文势渐渐蓄起, 矛盾冲突步步推向高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心窗 李春华 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 姥爷说:庄户女人,就该做针线活,弄什么花花绿绿的纸片子! 姥姥呢,理一理头发,不搭理姥爷。有空就抱着笸箩,拿着剪刀剪那些花花绿绿的纸。 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地骂 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 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不做针线活儿。 母亲包了一家人的鞋子、针线活儿。姥爷对闺女是慈眉善目,一扭脸,就数落姥姥没个正行。姥姥涨 红脸反问: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 村里的婆娘,有空就在村口杨树底下聚群,纳鞋底,扯闲篇。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 坐在坑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 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 有时候,姥姥家活像被捅的喜鹤窝,叽叽喳喳。村里的小孩子,勾肩搭背地缠着姥姥剪小猫、小狗。 姥姥像个孩子王,笑得腰身前仰后合。姥爷敲打得旱烟袋叮当山响,撅着胡子,挑开门帘走了。母亲夹在 中间,不是滋味,顺口说:没正事儿,为剪纸成天生气,不值当! 姥姥闷声不语。 一日,从城里来了个中年人,到姥姥家看剪纸。 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 啊!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 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我不懂。娘教的我。稀罕给你几张,我不卖。中年人像在 看外星人,惊愕地打量着姥姥。摇摇头,又笑了笑,搓着手走了。 姥爷嘴角挂着笑,乜斜着姥姥:你怕钱咬你咋地?姥姥剜他一眼。 姥爷下地干活儿。姥姥早把鸡鸭抛到九霄云外,鸡鸭飞出篱笆墙,四下觅食,姥爷赶了回来,憋了一 肚子火气,随时要从嘴里喷出来。 姥爷哐哐地进屋,姥姥没事人似的还在剪纸。姥爷一肚子的气泄了,扑哧乐了。姥姥倒是怕了,眼神 幽幽地问:你、你这是咋了? 晚年,姥爷得了肺癌。姥姥藏起笸箩,揭下窗户上的剪纸。 姥爷种了一辈子地,让病魔拖垮在炕上。着不到村头的杨树林,闻不到泥土味儿,更甭提种地。他心 里颤出一拨儿酸楚,泪光闪烁。 姥爷瞥了一眼窗户,嗯?少了啥?他伸出枯干的手,指着窗户。 剪纸呢? 姥姥吃一惊,张大嘴,凑过来摸姥爷的脑门儿,又摸摸自己的脑门儿。 没发烧啊? 姥爷又问:剪纸呢? 姥姥呃呃地答应着,颠着小脚,从旮旯翻出笸箩,拿出剪纸。展开、铺平,贴到窗上。 姥爷盯着剪纸,敢情是熟头巴脑的玩意儿啊。瞅着窗上的剪纸,咋像正在黑灯瞎火里划拉,突然射进 了日头,心里敞亮多了,疼痛也减轻了呐。可往日,都没拿正眼瞅过,气就不打一处来。记不清吵过多少 回。唉!老婆子没别的嗜好,不扎堆家长里短,就喜好鼓捣剪纸……姥爷徒然心生歉疚,腮边滚泪。 姥姥每天给姑爷做可口的饭菜,替换窗上不同画面的剪纸。有时贴杨树,有时贴牛羊。姥爷总是痴痴 地盯着窗户。姥姥忘了换,姥爷指着窗户提醒她。 姥姥问:剪纸好看? 姥爷点点头。 姥爷说:你不识字儿,也不会画画,咋剪出的? 嗐,它们在我心里生根喽。 你会剪庄稼地不?再来个耕牛更好咧。 姥姥拿出笸箩,摊开红纸,折成方形。她的手像灵巧的鱼儿在纸上游走,剪刀下,指缝间,落下簌簌 的纸屑。 姥姥的手一抖,一幅田野农耕图在姥爷跟前颤悠。 姥爷笑了,脸上的褶子都舒展了:嗬!你还忒巧!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裙子,你都给剪了出来! 姥姥也笑了,老两口平生第一次,一块儿笑出声来。 片刻后,姥爷收回笑容。 姥姥拎着那幅农耕图,想贴上窗户。姥爷伸出手,指着笸箩,放着吧! 半年后的一天,姥爷使尽气力,努了努干瘪的嘴。母亲问:爹,您想说啥?姥爷浑浊的眼睛盯着笸箩, 抓着姥姥的手,声音微弱得只有姥姥能听见:别忘了——把那个——给——我带上。 姥姥会意地“嗯嗯”,不住地点头。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里人要买下姥姥的全部作品,但她却只送不卖,可见剪纸艺术的价值在她心中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B. 鸭子、公鸡等“在她手里活了”,“连庄稼汉脑门儿上的三趟褶子”也剪出来,刻画了姥姥剪纸技术的 精湛。 C. 姥爷临终前,用微弱声音嘱咐姥姥“把那个给我带上”,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 D. “啥正行?都跟你似的,天天没个乐模样?”文中像这样富有地方色彩的人物语言,使作品充满生活气 息。 8. 本文是怎样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剪纸”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1)正面描写,姥姥烧火做饭停当都要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剪纸,表现姥姥对 剪纸的痴迷。(2)侧面烘托,姥爷把姥姥的笸箩砸到院子里,并骂姥姥“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自 己悄悄捡回笸箩继续剪纸,姥爷对姥姥剪纸不理解,并没有影响姥姥的剪纸,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 9. (1)“剪纸”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塑造了姥姥对 剪纸的痴迷热爱的性格特征,并表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3)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 要买下剪纸,姥姥却只送不卖,可见剪纸艺术的价值在她心中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现了一辈子种地的姥爷对剪纸的热爱和眷念”表述错误,姥爷最后要“走”的时候还要求姥姥 “‘把那个带上’”,表现了姥爷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 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 姥姥烧火做饭停当都要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剪纸,通过正面描写,表现姥姥对剪纸的痴迷。 由原文“姥爷气急了,抢过笸箩,连同一肚子的火气,砸到院子里,吓得鸡鸭叽嘎乱飞。姥爷还赌气囔囔 地骂道:针线活不做,成天剪这破玩意儿。咋找了你这个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悄悄捡回笸箩,就是 不做针线活儿”可知,姥爷把姥姥的笸箩砸到院子里,并骂姥姥“拙婆娘”,姥姥权当耳旁风,自己悄悄 捡回笸箩继续剪纸,姥爷对姥姥剪纸不理解,并没有影响姥姥的剪纸,通过姥爷的侧面烘托,表现姥姥对 剪纸的痴迷。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 文章开头写姥爷常和姥姥吵架,导火索就一个“剪纸”。到后来姥爷得病后,不能下地干活,他从姥姥的 剪纸中得到慰藉,习惯并喜欢上了剪纸,并对姥姥心生歉疚,围绕剪纸两人有了交流。“剪纸”反复出现, 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姥姥烧火做饭停当,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拿出笸箩、剪刀,折折叠叠。剪刀飞扬,纸屑飞落,凫 水的鸭子,扬脖打鸣的公鸡,吃草的兔子,在她手里活了。姥姥把它们贴到窗上,粘在大小不等的笸箩上。 姥姥烧火做饭停当都要关上篱笆门,盘腿坐在坑上剪纸,塑造了姥姥对剪纸的痴迷热爱的性格特征,并表 现了姥姥剪纸手艺的精湛; 姥姥打开笸箩,一张张摊开。他推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闪着光。中年人一拍手,这才是地道的非遗啊! 您有多少?我都买下,价钱不是问题。姥姥先是张大嘴巴,而后淡淡地说:非遗?我不懂。娘教的我。稀 罕给你几张,我不卖。城里来人评价姥姥的手艺是“非遗”并要买下剪纸,姥姥却只送不卖,可见剪纸艺 术的价值在她心中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 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位 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 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敦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 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 乎?少者强者而天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 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 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 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节选自韩愈《祭十二郎文》)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B. 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介于童年与青年之间的人。 C. 斗斛,两种用于量粮食的量器,只是容积不同,十斗曰斛;后亦泛指量器。 D. 公相,古代指公卿、宰相一类显官,也指三公宰相的简称,泛指高官显爵。 11. 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以散文的笔调抒发情感,在家常琐事的诉说中倾注着诚挚的骨肉之情,字字句句令人感慨动容。 B. 选文用“汝”指称十二郎,采用与死者交谈的方式,诉说着离别的原因和对十二郎去世的难以接受。 C. 听闻十二郎死讯后本文连用几个疑惑设问,写出悲痛中的作者极端复杂的心态及对天神不公的愤慨之 情。 D. 作者阐述自己目前病弱的状态,感情悲沉,有感而发,在生死挈调之中表达了对十二郎的深切思念。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把握能力。 A.“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是错误的。唐代三品以上的官员去世都称为薨。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对天神不公的愤慨之情”是错误的。写出了悲痛中的作者极端复杂的心态及无法接受的悲惨现实。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 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桧死,始赴福州宁德薄,以荐者除 敕令所删定官。 时杨存中久掌禁旅,游力陈非便,上嘉其言,遂罢存中。孝宗即位,迁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 讨官。史浩、黄祖舜荐游善词章,谙典故,召见,上曰:“游力学有闻,言论剀切。”遂赐进士出身。时 龙大渊、曾觌用事,游为枢臣张焘言:“觌、大渊招权植党,荧惑圣听,公及今不言,异日将不可去。” 焘遽以闻,上话语所自来,焘以游对。上怒,出通判建康府,寻易隆兴府。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 力说张浚用兵,免归。久之,通判夔州。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 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吴璘子挺代掌兵,颇骄恣,倾财结士,屡以过 误杀人,炎莫谁何。游请以珍子拱代挺。炎曰:“拱怯而寡谋,遇敌必败。”游曰:“使挺遇敌,安保其 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及挺子曦僭叛,游言始验。 范成大帅蜀,游为参议官,以文字交,不拘礼法,人讥其颓放,因自号放翁。后累迁江西常平提举。 江西水灾,奏:“拨义仓振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召还,给事中赵汝愚驳之,遂与祠。起知严州,过 阙,陛辞,上谕曰:“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再召入见,上曰:“卿笔力回斡甚善, 非他人可及。”除军器少监。 (《宋史·陆游传》节选) 1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B.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C.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D. 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游擅长诗文,才华出众。他 12 岁就能做诗写文章,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一;后来也因文学才华得 到大臣举荐,皇上赐予他进土出身。 B. 陆游直言进谏,忠正耿介。他认为杨存中久掌禁军不合适,而龙大渊、曾觌弄权培植私党祸患无穷,并 就此向皇上大胆进谏,触怒了皇上。 C. 陆游知人善察,洞烛先机。他认为吴挺骄做放纵难以驾驭,请求王炎派人替代他,但王炎没有采纳他的 意见,事后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 D. 陆游为人旷达,心系百姓。他与范成大不介意官阶尊卑,以文相交,不拘礼法;任江西常平提举时江西 发生水患,他奏请开粮仓救济百姓。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 (2)使挺遇敌,安保其不败?就令有功,愈不可驾驭。 【答案】12. B 13. B 14. (1)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因为这个原因陆 游被秦桧嫉妒。 (2)如果吴挺遇敌,怎能保证他不失败?如果他立有战功,更加难以驾驭了。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陈”的宾语为“进取之策”,所以应在“策”后断开,排除 C、D;“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和 “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在句式上是对称的,所以分别在“始”后面断开,排除 A。整句话的翻译为:陆游 为王炎陈述进取策略,认为经略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夺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应当积蓄粮食训练士兵, 有力量就进攻,没力量就固守。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 B.“并就此向皇上大胆进谏,触怒了皇上”是错误的。他认为杨存中久掌禁军不合适,皇上认为他的意见 很好;而龙大渊、曾觌弄权培植私党,是陆游让张焘向皇上提的建议。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明年”,第二年;“主司”,主考官;“显”,扬言;“由是为所嫉”,被动句, 因为这个原因陆游被秦桧嫉妒。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安”,怎么;“令”,假使;“愈”,更加。 【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 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十二岁就能做诗、写文章,荫补登上仕郎之位。参加锁厅试被推举为第 一名,秦桧的孙子秦埙正好位居其次,秦桧大怒,以致治罪主考官。第二年,陆游参加礼部的考试,主考 官又把陆游放在前面,秦桧扬言要废黜他,因为这个原因陆游被秦桧嫉妒。秦桧死后,开始赴任福州宁德 主簿,因为有人推荐,任命为敕令所删定官。 当时杨存中掌握禁军很久了,陆游极力陈说不合适,皇上认为他的意见很好,于是罢免杨存中。孝宗 即位,陆游被升为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史浩、黄祖舜推荐陆游善于做词、写文章,熟悉典 故,皇上召见陆游,皇上说:“陆游努力学习早已有所闻,发表的言论也切合事理。”于是赐予他进士出 身。当时龙大渊、曾觌掌权,陆游对枢密使张焘说:“曾觌、龙大渊集权植私党,迷惑圣上明察,你到今 天不说,他日将不能去除他们了。”张焘立即报告皇上,皇上责问这些话的来历,张焘回答来自陆游。皇 上大怒,让陆游离朝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改为隆兴府通判。有人说陆游勾结台谏,鼓吹是非,极力劝说张 浚发兵,不得回朝。过了很久,陆游任夔州通判。王炎宣抚川、陕,召陆游为干办公事。陆游为王炎陈述 进取策略,认为经略中原必须从长安开始,夺取长安必须从陇右开始。应当积蓄粮食训练士兵,有力量就 进攻,没力量就固守。吴王子吴挺代父掌兵,非常骄傲放纵,把所有的财物用以交结士人,屡次因为小过 而误杀人,王炎不敢把他怎么样。陆游请求以吴之子吴拱代替吴挺。王炎说:“吴拱胆怯而缺少智慧,遇 到敌人必败。”陆游说:“如果吴挺遇敌,怎能保证他不失败。如果他立有战功,更加难以驾驭了。”等 到吴挺之子吴曦叛敌,陆游的话开始得到验证。 范成大统帅蜀,陆游为参议官,二人以文字结交,不拘泥于礼节,人们讥笑他们颓放,因此自号放翁。 后来陆游历迁江西常平提举。江西发生水灾,陆游上奏说“:拨义仓粮赈济,令诸郡发粮给百姓。”皇上 召他回朝,给事中赵汝愚驳斥他,于是陆游被派去管理祠观。陆游被起用为严州知州,路过皇宫,与陛下 告辞,皇上告诉他说:“严陵山水美处,公事之余,可以亲自前往游览赋咏。”皇上再次召见他,说:“你 的文笔善于无穷回旋,不是他人可以比的。”任命为军器少监。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细草、微风、独舟等意象既营造幽寂凄清的氛围,又写出旅途的孤苦之状。 B. 颔联写月夜里的仰观俯察,“垂”字可见原野的广阔,“涌”字可见江流的汹涌澎湃。 C. 颈联既点明诗人声名因文而显的自嘲,又道出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匡世济民的无奈之情。 D. 全诗结构谨严,前两联紧扣“旅夜”,后两联紧扣“书怀”,情景交融,格调悲慨低沉。 16.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历来 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15. C 16. ①本联运用设问,由所见之景而生问,自问自答,表达内心无法诉说而只有自知自言 的无奈与伤感。②“天地一沙鸥”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比作天地间飘飞的沙鸥,以天地的扩 大反衬沙鸥的微小,凸显诗人的孤弱,突出了其漂泊无依之苦。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C.“自己年老体弱不能匡世济民的无奈之情”是错误的。颈联是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自嘲的反话,立意极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 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 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所以这一句写出了自己不能匡世济民的既无奈又愤慨的情 感。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炼句的把握能力。 “飘飘何所似”是说自己这种漂泊无依的生活像什么呢?这里面从手法上来看,运用了设问的手法,通过 自问自答的形式,加深了情感,更加表达了作者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无奈和苦闷之情。“天地一沙鸥” 中,作者以沙鸥自比,天地间独自飞翔的沙鸥,从而写出了漂泊的孤苦无依。这句诗中把自己比作沙鸥, 并且是“天地间”的一只沙鸥,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天地的广阔更加突出了沙鸥的孤弱。这句诗写出 了诗人的孤弱,突出了漂泊无依之苦。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极尽所能搜刮百姓且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则 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 【答案】 (1).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2).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 奈何取之尽锱铢 (4). 用之 如泥沙 (5). 小楼昨夜又东风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誉”“沮”“锱铢”。 三、语言文宇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地标或______于历史文化,或投射着时代风貌,以鲜明独特的符号形象,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和 文化象征。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文化地标首先应当与地理环境“不违和”。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______, 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作为一种符号化呈现,文化地标也应该追求形神兼备。一个建筑之所 以能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不是凭借炫目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文化元素的简单_______,而是流淌着活生 生的历史文脉,能唤起人们共同的情感记忆。同时,作为一种公共建筑,文化地标还应当发挥服务公众的 功能。地标建筑是有“生命”的,其生命力来自于生活。人们喜欢将博物馆、剧院、书店称为文化地标,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公共文化设施直接________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生活。因此,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 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发轫 融为一体 叠加 联系 B. 根植 浑然天成 叠加 连通 C. 发轫 浑然天成 堆砌 联系 D. 根植 融为一体 堆砌 连通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然而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打造人文景观时也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 B. 反之,打造人文景观而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C. 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然而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 D. 反之,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远,会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 B. 新文化地标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才能实现。 C. 通过提升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新文化地标才能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D. 丰富文化内涵和提高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的目标。 【答案】18. D 19. B 20. D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词语的能力。 “发轫”,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根植”,扎根(多用于比 喻)。语境中指根源在于历史文化,应该用“根植”。 “融为一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等结构严密自然, 用词运典等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境中强调自然景观和环境配合衔接自然严密,如 同一个整体,无斧凿的痕迹,用“融为一体”,或者“浑然天成”均可。 “堆砌”指垒积砖石并用泥灰黏合,比喻写文章使用大量华丽而无用的词语,以扩大或加长篇幅,也可以 泛指其它;“叠加”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具体可感。语境中指“视觉效果和文化元 素”随意使用,炫目而无用,应该用“堆砌”。 “联系”简单的含义是联络、接洽,复杂的含义是事物之间的有机关联,也指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 间所发生的关系;“连通”接连而又相通。语境中指文化设施与地方文化和生活连接而相通,应该用“连 通”。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运用之衔接补写的能力。 前语境为“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正确的做法,其后形成鲜明对照 从反面假设对比,应该用 B 项“反之,打造人文景观而缺乏对自然的敬畏,审美旨趣也会和群众期待相差 甚远”。 A.语序颠倒缺乏逻辑性; C.分句间为并列关系,并非转折; D.不合逻辑,应该先说“缺乏对自然的敬畏而去打造人文景观”,然后才有“审美旨趣和群众期待相差甚 远”。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通过丰富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才能使新文化地标实现在与公众的连接中赢得市场”存在两处 语病,其一为缺少主语,“通过”和“使”删掉一个;其二“丰富文化内涵和服务功能”,不合逻辑,“和” 前后短语词性不同,不能构成并列关系。 A.并列不当; B.“提升……内涵”动宾不搭配; C.“提升……内涵”搭配不当; D.表达无误。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就正是秋天。 它辉煌的告别仪式正在山野间、河谷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它才不管城市尚余的那三分热把那一方天地 搞得多么萎蔫憔悴呢,它说“我管那些?”说完,就在阔野间放肆地躺下来,凝视天空。秋天的一切表情 中,精髓便是:凝神。 在这辉煌的仪式中,它开始奢侈,它有了一种本能的发自生命本体的挥霍欲。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 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挥撒,落地叮当作响,徐徐展开一幅金黄耀眼的画卷。 谁又肯躬身趋前拾起它们呢?在这样豪华慷慨的馈赠面前,人表现得冷漠而又高傲。 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从树上翩翩起舞落下。她透过这片叶子去 看太阳,光芒便透射过来,使这枚秋叶通体透明,脉络清晰如描。“呀!”那女孩子说,“它的五脏六腑 就像是一幅画!” 21. 比喻经常和通感连用,请据此对文中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只有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从树上落下的金红斑斓的落叶。”从语 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21. ①本句将泛黄的叶子比喻成金币,将树叶落地的画面比喻成画卷,十分的生动、形象;②将观 赏叶子飘落的视觉转化为听觉效果;③“落地叮当作响”表现了树叶落地的动态,“金黄耀眼的画卷”表 现了树叶落地的静态。 22.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没有比较,不能突出孩子数量,也不能突出落叶的颜色和动态;原句通过比较, 强调了只有一个女孩子拾起了落叶,并且突出了落叶金红斑斓、翩翩起舞的特点。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 为一般陈述句,与原文整体风格不一致;原句是并列关系的复句,句式短,简洁明快,与语段风格一致。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题思维角度有:句子的意思,深层的情感,结构作用,表达效果等。题干为“比喻经常和通感连用, 请据此对文中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可见此题只需从“比喻”和“通感”的手法上分析即可。 “一夜之间就把全部流动着嫩绿汁液的叶子铸成金币”这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由嫩绿变为金黄的树叶 比喻成金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落叶金黄的特点;“徐徐展开一幅金黄耀眼的画卷”这句也运用了比喻的 手法,把树叶落地的画面比喻成一幅金黄耀眼的画卷,既写出了落叶的颜色,也写出了落叶的美感。“落 地叮当作响”这是对树叶落地声音的描写,属于听觉所感,结合前文的语境,可知“落地叮当作响”的主 语是“金币”,而“金币”是“落叶”的喻体,也是属于视觉所感,划线句沟通了两种感官,是通感修辞, 所以划线句是比喻和通感的连用,生动形象具体,突出了落叶落地的动态和声音。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不同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首先把不同的句子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处: 原句: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落叶,金红斑斓的,从树上翩翩起舞落下。 改句:只有一个女孩子拾起一枚从树上落下的金红斑斓的落叶。 然后结合不同处体会表情达意的区别: 原句把“一个女孩子”和“普通人”放一起比较,突出了“女孩子”的与众不同之处。而改句直接说“一 个女孩子”,没有强调突出的效果,给人印象自然不如原句深刻。 原句是包含有五个分句的句群(复句),长短结合,语言流畅自然,节奏上富有抑扬顿挫感,音韵和谐朗朗 上口,独词句具有醒目的效果,令人眼前一亮,新颖别致。而改句是一个长单句,修饰成分多,“一枚从 树上落下的金红斑斓的”多层定语平行并列,显着很乱,思路、表意不是很清晰,理解起来颇费心思。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福建省 2018 年入学的高一年学生不再 分文理科,高考采用“3+1+2”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修课程,按照物理倾向和历史倾向实施选 课走班,要求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地 理”等 12 种组合中任选 1 种进行学习。 面对选课走班的新模式,你当时是如何选择的,有什么看法或感想?请你给面临选课的表弟张天华写一封 信,为他的选课提供帮助。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统一署名为李华清;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形势下成才的必然选择 亲爱的表弟: 你好! 听闻你正面临选课的困扰,现将我关于选课走班的一些经验和你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选课走班。选课走班,指的是在新高考 6 选 3 或 7 选 3 的模式下,学校需要根据 学生的选课情况开展教学工作,教室和学科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能力水平到不同的教学 班上课。 新高考 3+3 模式,对学生和家长来说确实是个新课题,关于选课有 20 种“套餐”可供选择,然而你要 选择的大学确规定了必考学科,如果任意选择自己非常擅长的科目,可能就失去了你想上的大学和喜欢的 专业,个人认为,首先确定你想学的专业,再去选择你报考的科目,不要选竞争激烈和冷门组合,比如政 治~历史~地理就是冷门组合,对应的大学专业很难选择,至于走班问题是学校的事了,学校师资力量雄 厚,走班没问题,可是大多学校会规定几个套餐组合供学生选择,因为没有那么多老师。 面对这么多的组合,表弟你是不是有些眼花缭乱呢?根据高校专业覆盖率以及课程学习难度,我为你 推荐几种选科组合,以供你参考。 第一种:物理+政治+化学。这一组合的专业覆盖率高达 96.7%,我们知道在高考不光要选一个好大学, 专业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理分科时期,令很多文科生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可选专业太少。现在不一样了, 如果采用这一组合的话,在选专业时,将会有很多选择,大家也更有机会能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第二种:物理+历史+生物。这一组合因为有物理的存在,专业覆盖率也是比较高的。最关键的是,生 物这门课,可以在高二考完,那么高三仅需面对另外两门课程,学生的压力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历史这门 科目,也是文科比较好的同学所偏爱的。因此这个组合,既有比较多的专业选择,压力也较小,还能满足 大家的喜好。 第三种:地理+物理+生物。这一组合偏理,因此专业覆盖率可达到 85%。同时,这种组合中的地理和生 物都可以在高二考完,这样一来,学生在高三的压力是最小的。并且地理和生物是比较受欢迎的学科,选 的人比较多,因此也更容易赋分。 作为学生切记,不要盲目乱选,你有好多次模拟机会,也有足够时间考虑,提前做好准备,当然,可 以向专业老师咨询到底如何选课,如何规避一些坑,如何使你的组合更优化,更有利高考。 亲爱的表弟,选课走班是新高考下的必然选择,是人性高考的体现。我们赶上了这次变革,其实就是 赶上了伟大的时代。请谨记:坚定自己的选择、积极的对待走班,加油! 表哥:李华清 2021 年 2 月 9 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主要介绍了新高考政策下实施选课走班的模式特点。材料先 介绍了实施选课走班的大背景: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转变育人方式,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接着介绍 了选课走班的模式: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为必修课程,按照物理倾向和历史倾向实施选课走班,要求学 生从“物理+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地理”、“历史+化学+地理”、“历史+生物+地理”等 12 种组合 中任选 1 种进行学习。 写作任务是给面临选课的表弟张天华写一封信,为他的选课提供帮助。文体上要符合书信的格式,内容上 可以谈谈自己当时是如何选择的,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表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选课走班的一些看法, 比如选课走班有哪些优势和缺点,选课走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给表弟张天华提供一些好的选科建议等等, 只要是围绕着选课走班来谈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重点。 【立意】1.选课走班是新高考形势下成才的必然选择 2.自主理性选择科目组合。 3.兴趣爱好是首选。 4.专业发展是选科的导向。 5.尊重选择,发挥优势。 6.权衡功利,关注发展。 【素材】1.选课后学生的学习方式经历了指令性到选择性的变化。本次选课就是想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 坚定选课的必要性。选课是对传统高考最大的颠覆,它摆脱了传统高考只考文理的局限,学生可以自由选 择自己的优势学科,让我们能够学己所好、考己所长。目前,学校尽最大可能让我们选到了自己喜欢的学 科,同时高考英语听力可以选择考两次,这就弱化了一考定终生的传统做法。由此可见,选择是核心是亮 点,选择是必由之路。但是选课的过程个别同学还是颇费脑筋,目前犹豫不决、瞻前顾后是我们最大的敌 人。高一下学期我们也经过了多次的演练和思考,选课意向已经成熟,新的班级已经组建,坚定自己选择 的正确不仅是水到渠成的结果更是个人主见和自信的体现。此时此刻,我们学校选课已经尘埃落定,哪怕 你有一点动摇,你就会推倒前面多次的思考和演练的结果,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无数次的思考和选择还要 重新推倒的话,说明你是一个缺少主见和自信的人,说明你是一个过于听从别人摇摆不定的人,在犹豫中 时间悄然而过,主意难定,这样的同学再给你提供 N 次机会,你都不见得能做出最终的选择。所以,坚定 和自信异常重要。我们不要在选择上过于纠结,没经历高考,谁也不敢说哪一种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因 为现在我们需要立即学习,需要立即起航。 2.选课只是建立了重新高考的一种模式,当然这是一种最优秀的模式。而走班是选课之后的必由之路。没 有走班作支撑,选课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年级一楼、二楼、四楼共计 12 班级需要走班教学,占总 班级数的一半。其中四楼四个实验班全部走班,在这里我先祝贺我们实验班的同学:你们的走班必将是我 们年级教学最亮丽的一笔,给普通班作出了表率。走班表面看来秩序稍乱,但我们学生却是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教师,这些新的教师无疑都是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再次,我们认识了不同班级 的同学,新的同学会有更多的竞争和合作。第三,提前适应大学选课走班的学习模式,为升入大学做准备。 目前在选课走班搞得最好的浙江、上海,几乎是“班班”走班、人人走班。 3. 再美好的愿景离开奋斗都只是一个梦想,而且也永远是一个梦想。暑假里最火的电影《哪吒》一举拿下 46 亿的暑期票房。里边的经典台词“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讲述了哪吒是如何误投魔胎,又努力变成 了拯救人类的“灵珠”的故事,奋斗就可以由魔变“仙”。同学们!选课走班是新高考下的必然选择,是 人性高考的体现。我们赶上了这次变革,其实就是赶上了伟大的时代。各位谨记坚定自己的选择、积极的 对待走班,各位加油!!! 4. 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一项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扩大学生学习自主 选择权、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学习需要的重要举措,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的教学制度改革。实行选课走班制是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 合的课程和班级的需要,是因材施教的需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