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2017-10)
新余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药食同源”是保健养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药物与食物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究竟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农耕时代以前,食物主要通过采捕获得,渔猎需要体力,采集更需要智慧。《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药物的出现,基于人类有意识的觅药行为,这一过程确实与觅食有关。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神农品尝了大黄的根茎,腹痛腹泻,于是将这种“叶大根黄”的植物列入有毒有害品的清单,成为传说中所遭遇的“七十毒”之一。直到有一天,部落中的某人,因饮食积聚而备受煎熬,神农忽然想起这株能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植物,找来给病者服下,各种不舒服霍然而愈。人类治疗史上第一个药物就此产生,“聚毒药以供医事”,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食物治病很早就有,《周礼》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据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相关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五谷、五畜、五果、五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以其疗病则谓之药。因此,平时用于填饱肚子吃的粳米,就是食物;但补养脾胃时食用的粳米,成了药物。 药物与食物之间,难于截然划断,典型的例子有二。《金匮要略》有当归生姜羊肉汤,治寒疝、腹中痛、里急:“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这里除了当归,其他都是食物。《后汉书•华佗传》记载道:华佗曾在路上见到有咽喉阻塞的人,想吃东西却不能下咽,家人用车载着欲前往就医,华佗听到了呻吟声,看了一番,对家人说,刚才路旁有家卖面食的,你到那去取他家的蒜泥萍醋(一种用浮萍制作的很酸的醋),喝它三升,病就好了。病人喝了,果真吐出了一条虫来,病也痊愈了。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录》中说:“此盖天地间物,莫不为天地间用,触遇则会,非其主对矣。”所以,米谷果菜、虫兽禽鸟,诸多可食之品,也堂而皇之地载入《本草经》。 食物疗饥,药物治病,乃是常识;若是颠倒过来,以药丸充饥,用食物治病,则成为笑谈。有人说芹菜所含的芹菜素或许有助于控制血压,于是让高血压病人常吃芹菜,这样的建议算不得离谱;可因此让病人停止正规的高血压药物治疗,专门靠芹菜来降低血压,就荒谬而有害了。 何以如此呢?药与食同源而异途,食物是能够满足机体正常生理和生化能量需求,并能延续正常寿命的物质。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的干预极小,长期乃至终身食用,一般不会给机体造成严重伤害;也正因为此,食物不足以改变因疾病而异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故不可能取代药物。 即使站在传统医学的立场,过度强调食物疗疾,也很难做到逻辑自洽。孙思邈在《千金食治》的序论中明确承认药与食为两途,即所谓“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并指出,只是缘于药性猛烈,所以建议医生治病,先“以食治之”,若“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并没有以食疗代药疗的意思。 1.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原文所论“药食同源”的一项是( ) A. 五谷为养,五蓄为助,五菜为充,五果为益。——《黄帝内经》 B. 君子有病,期先食以疗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战国扁鹊 C. 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蔬,从草从疏,所以辅佐谷气,疏通壅滞。——古籍 D.大蒜上场,药店关张;萝卜缨子不要钱,止泻止痢赛黄莲。——民间谚语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药食同源”最初是指人类早期食品和药物都是通过采集植物或捕猎动物来获得的。这一过程中,人们需要不同程度地付出体力和智慧。 B.农耕时代以前,人们在觅捕食物过程中,开始对百草水泉中的有毒有害物加于区分,药物的出现,正是基于这个有意识的行为。 C.人类治疗史上的第一个药物,就是神农氏在寻觅食物时发现的能够“荡涤肠胃,推陈出新”治疗腹痛腹泻的植物——大黄。 D.传统医学认为,不可过度强调食物治疗,药食同源而异途,就像芹菜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不能改变身体因高血压而异化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礼》中记载,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在农耕时代,疾病就认识到“五谷”既是食物,又是药物。 B.《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牛肉汤和华佗的蒜泥萍醋之所以不同,就是因为前者用了当归应属药疗,后者才是纯粹的食物疗法。 C.《本草经》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地记录“米谷果菜、虫兽禽鸟”等天地间可食之品,正是因为作者对“药食同源”理念的认同。 D.《千金食治》中明确指出“安身”与“救疾”应是食药两途,建议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先食后药,但不能以食疗代替药物治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流放地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苗,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苗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 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苗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苗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苗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苗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 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苗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苗叫他瓦西里•谢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苗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苗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苗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苗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一八九一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的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地》。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小说中的谢苗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人物形象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苗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小说叙写以谢苗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苗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5.小说在刻画谢苗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结尾写“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请结合全文,探析作者这样结尾的意图。(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虽后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好礼,字敬之,汴梁祥符人。父仲泽,金大理评事,遥授同知许州,徙家保定之完州。好礼幼有志,知读书,通国言,宪宗时廉访府辟为参议。岁乙卯,改永兴府达鲁花赤。至元元年,以侍仪廉希逸荐召见,言举人材数事,称旨。五年,应诏建言:“凡有司奏请,宜先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陕西重地,宜封皇子诸王以镇之。创筑都城,宜给直以市民地。选格不宜以中统三年为限,后是者不录。”帝是其言,敕中书施行。七年,迁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以比古之都护,治益兰。其地距京师九千余里,民俗不知陶冶,水无舟航。好礼请工匠于朝,以教其民,迄今称便。或言榷盐酒可以佐经费,好礼曰:“朝廷设官要荒,务以绥远,宁欲夺其利耶!”言者惭服。十年,北方诸王叛,执好礼军中,几死,其大将以好礼善应对,释之。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十七年春,好礼率众走别部,守厄以待兵至。遇叛王军,迫好礼西逾雪峨岭。好礼自度,逾是则无望其还,遂以衣服赂叛王千户,始获东出铁壁山口,间道南走数日,从者继至且千人。中道粮绝,捕猎以为食。七月,至菊海,始与戍兵接,得乘传至昌州。入见,帝赐之食与钞。十八年,授嘉议大夫、澧州路总管。十九年,入为刑部尚书,俄改礼部,又改吏部。好礼建言中书:“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未几,象惊,几伤从者。二十一年,出为北京路总管。再入为户部尚书。二十五年六月,卒,年六十二。 (节选自《元史·刘好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B.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C.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D.十六年春/叛王召好礼至欠欠州/曰/皇帝疑我/致有今日/好礼曰/不疑/果疑王/召王至京师肯还之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征辟,一种选官方式。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征辟制是以皇帝的名义选拔地方有名望的人士入京任官。 B.传:传车,古代驿站中的专用车辆,多供信使乘坐。古代还有公车,是为到京城应试、上书的官民服务的皇家车辆。 C.路:宋元时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唐代的“道”、明清的“省”。“道”和“路”最初属监察区的性质,后转为行政区。 D.榷:设立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各在边界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好礼深谙用人之道,颇有见识。曾担任廉访府的参议,给皇帝推荐官员人选,在培养太子、分封诸王、修筑城池、人才选拔的标准等方面的建议,都得到了皇帝的赞许。 B.好礼善于处理政务,关注民生。边区的人们生产力水平低,他引入中原地区的工匠,教导当地人们制陶、冶金,发展航运,还开设市场,发展贸易,以此来安定边疆。 C.好礼身处动荡时局,巧为周旋。在北方叛乱中差点被处死,他善于应对才被释放;侥幸逃脱,又遇叛军,被迫翻越雪峨岭,他把衣物送给叛军首领,历经艰险最终脱险。 D.好礼考虑事情详明,事君忠诚。他曾受叛军胁迫,但历经艰难回朝;对皇帝的车驾用大象来拉的做法,明确表达担心,提出反对;后来发生大象爱惊的事验证他的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有司奏请,宜先启皇太子,俾得阅习庶政,以为社稷生民之福。(5分) (2)好礼曰:“朝廷设官要荒,务以绥远,宁欲夺其利耶!”言者惭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4-15题。 齐天乐 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 庾郎①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②,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③,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④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①庾郎:北朝诗人庾信,曾作《愁赋》。②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能衔门环。③屏山:屏风上画有远山,故称屏山。④豳诗:指《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有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次句蟋蟀声,凄切细碎而以“私语”比拟,生动贴切,带有浓厚的人生悲伤色彩,又和上句的吟赋声自然融合。 B.“露湿铜铺,苔侵石井” 这两句以湿冷的露水和青苔体现环境的清冷寂寞,少人造访,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忧伤,和对君王的幽怨。 C.“候馆”“离宫”两句,将空间和人事推得更远更广,说明无论是不幸的宫中帝王或后妃,还是流离的谪臣迁客,都要悲秋吊月,闻虫鸣而是伤心。 D.“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 两句,写小儿女呼灯捕捉蟋蟀的乐趣,其妙用在于以乐写苦,以童年的无忧无虑,反衬现实的愁苦忧伤。 E.这首词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庾信、自己、思妇、客子,儿女等看似不相干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起,体现了羁旅之愁、家国之恨这些普遍的时代感受。 15.《词综偶评》中说:“白石此词今古摹声之绝篇也。”请问本词作者摹写了哪些声音?有怎样的作用?(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举现实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因行事草莽,最终却“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市场监管局在“春安行动”节日食品大排查中,帮助两家脏乱差的馒头店进行规范整治、改头换面,消除了食品安全隐患。 ②野生动物园动物伤人事件引起网民高度关注,倘若仅仅靠园方的单方重视,某些游客仍然置若罔闻,事件恐怕还会上演。 ③尽管《战狼Ⅱ》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但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诽谤,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了他们险恶的用心。 ④宽敞而明亮的专卖店内部设计美轮美奂,简约而大气的货架陈列,柔和而清丽的店铺色调,梦幻般的时尚之都跃然眼前。 ⑤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与以往所谓的反腐作品讽刺得浮光掠影相比,真是难得多见的优秀作品。 ⑥华盛顿地方法院就白宫和国会因联邦检察官被解职一事而发生的争执召开听证会,白宫和国会各自派出代表对簿公堂。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虽然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了不少资金,但目前我国农村文化仍旧处于有阵地却缺乏后续文化建设设施完善。 B.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发展自从开始成熟,征信机构向信息提供者付费获取信息,制作如个人信用报告及个人信用评分等个人征信产品,使用者需付费获得这些产品。 C.《三体》被不少学者、媒体人乃至创业者、企业家热捧的原因,是它打破了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界限,其中呈现的“中华形象”和宏大视野使它走出了纯文学的局限空间造成的。 D.滴滴与优步中国火速合并,加上网约车新政的出台,使滴滴面临着巨大的转型考验,因此谣言应声而起,滴滴出行公关部人士对此迅速给予了回应。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 A.惊悉中国海军新型驱逐舰首舰在青岛下水,这标志着海军实现了战略转型发展,我感到十分高兴。 B.我公司为表彰中国羽毛球队在今年的世锦赛上取得优异成绩,现惠赠一批训练器材和生活用品。 C.我们对令郎在这次大赛中的表现非常赞赏,希望令郎能加盟我们公司,共同创作优秀的影视作品。 D.今天,经济管理系的王教授和我莅临贵公司,谈些对现代企业管理的见解,不当之处,诚请指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周国平建议,好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 ① ,能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 。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追随者,第二学会学习, ③ 。相反,如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21. 央视《朗读者》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请仿照下面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以“选择”为主题词,仿写一段开场白。要求:结构相似,整段字数大体相当,必须有四句引用。(6分) 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的。”这是宝玉与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杭州崇文实验学校校长俞国娣发起了一项引起很多人关注的倡议:家长不要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名、老师也不要让家长签名。她认为长期的签字检查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意识,也会造成家长过多越权包办现象,久之孩子会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替家长学习的,更会造成家长的管理焦虑,甚至有家长抱怨学校在干什么?此倡议得到多数家长和学生的拥护,他们认为这是对自己最基本的尊重,但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惰性人皆有之,大人尚且管不住自己,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没有外界的督促怎么可能学得好? 对此倡议,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观点。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新余一中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B 2.C 3.B 4. D (“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苗说”等信息) 5.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生活的环境。(每点2分;表述1分) 6.①简洁扼要,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②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③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透露出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④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7.B 8.A D 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9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③“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④“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C 11. A(“中国汉代人才选任就是征辟制”说法片面。) 12. A(“分封诸王”错误,是对原文“陕西重地,宜封皇子诸王以镇之”的误读。) 13.(1)凡是有关部门奏请的文书,要先呈送给太子看,使太子能够阅读研究民情政理,(我们要)把这作为国家和人民的福分。(关键词“启”、“俾”、“社稷”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刘好礼说:“朝廷在边疆重地设立官署,希望用来安定边疆,难道官署想要侵夺边地百姓的利益吗!”提建议的人惭愧地服从了。(关键词“要荒”、“绥远”、“宁”各1分,句子大意2分。) 翻译附录:刘好礼,字敬之,是汴梁祥符人。父亲刘仲泽,担任过金国的大理评事、许州同知(遥授:授予官衔,而不须到任)。(金元之际)搬家到保定的完州。刘好礼少年时就心有追求,喜欢读书,能熟练使用蒙古语。元宪宗时被廉访府征招担任参议。宪宗五年,改到永兴府达鲁花赤任职。至元元年,凭着担任侍仪廉希逸的推荐而被世祖召见,他在多件事上举荐人材,合乎皇帝的心意(得到世祖的嘉许)。至元五年,回应皇帝的诏问提建议说:“凡是有关部门奏请的文书,要先呈送给太子看,使太子能够阅读研究民情政理,(我们要)把这作为国家和人民的福分。陕西是重要之地,应该封给皇子诸王来镇守。新修城市时,要按市值出钱收购老百姓的田地。选拔人才不应该把中统三年作为时限,而不录用在此在之后的人。” 皇帝赞同他的意见,下令中书省施行。至元七年,他改任益兰州等五部的断事官,仿照古代的都护的做法,管理益兰。这地方距离京城九千多里,当地人不懂得制陶和冶炼,水上没有船舶往来。刘好礼向朝廷请求派来工匠,教导人们烧陶、冶金和造船,至今人们还享受着带来的便利。有人建议说开设市场买卖盐和酒可以增加经费,刘好礼说:“朝廷在边疆重地设立官署,希望用来安定边疆,难道官署想要侵夺边地百姓利益吗!”提建议的人惭愧地服从了。至元十年,北方诸王叛乱,把好礼抓到军中,差点将其处死,叛王的大将因为刘好礼善于应对,释放了他。至元十六年春天,叛王把刘好礼叫到欠欠州,说:“皇帝猜疑我,才导致今天的局面。”刘好礼说:“皇帝对你没有猜疑,如果真的猜疑,皇帝召唤您到了京城,还会让你回来吗?”至元十七年春,刘好礼率众逃至别部,固守要塞等待援兵到来。又遇叛军,逼迫刘好礼向西翻越雪峨岭,刘好礼内心估料,感觉翻过雪峨岭就没有希望回来,就用衣物买通叛王手下的千户长,才得到机会向东从铁壁山口逃出,沿小路向南跑了好多天,跟从者陆续达近千人。路上粮食断绝,只得靠捕猎获得食物。到七月,到达菊海,才终于见到元朝戍边的军队,得以乘坐传车到达昌州。入京拜见皇帝,皇帝赐给他钱粮。至元十八年,刘好礼被授与嘉议大夫、澧州路总管。至元十九年,入京担任刑部尚书,不久改任礼部尚书,又改任吏部尚书。刘好礼向中书建言:“大象的力量最为巨大,皇帝往返于两都之间,乘坐的车驾由大象来拉,万一有什么变故,跟随的人员即使多,但大象的力量谁能比得上呢?”不久,果然出现大象受惊,差点伤了随从人员的事。至元二十一年,刘好礼出任北京路总管,后来两次入朝担任户部尚书。至元二十五年六月,刘好礼去世,时年六十二岁。 14.BE 15.(1)蟋蟀的哀鸣声,诗人的吟诵声,思妇的机织声,大自然的风雨声,捣衣的砧杵生,被囚者的哀叹声,儿女的欢笑声,哀苦的琴声。(3分)(2)这些声音都是作者听到或联想到的一切声响,这些声响,并不是客观声响的简单模拟或再现,而是作者深深愁思与哀怨的艺术反映,其中“儿女的欢笑声”属于乐景寓哀情,与凄苦之景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了作品主旨。(3分) 译文附录:诗人庾信先是在吟《愁赋》,接着又听到一阵凄切的私语声,原来是蟋蟀在叫。露水打湿了门上的铜环,青苔侵入了井边的石板,这些地方都曾听到过它的叫声。哀怨的声音好像是在倾诉着什么,正当思妇失眠,起来寻找机杼,想织锦书寄给远方的时候。在列着画有青山的曲折屏风的闺房里,夜气凉透,孤居独宿,那是怎么样的心情啊! 黑暗中西窗外又刮起了风雨,为什么这虫声老是应和着砧杵声,断断续续地响个不停呢?它在旅舍里迎接寒秋,在离宫中凭吊冷月,该是另有许多伤心的事罢!《诗经·豳风》中的《七月》篇曾描写过它,那些诗句像是率意而为之的。可笑的是世上那些无知小儿女,他们蹲在篱笆旁,兴高采烈地喊叫着:快拿灯来,有蟋蟀!殊不知如果将此虫声谱成琴曲,一声声地弹奏出来,听上去一定是更加悲苦的。 16、(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2)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A(①改头换面: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此处词语感情色彩不当,与语境不符。②置若罔闻,指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这里使用正确。③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这里使用错误。④美轮美奂,原来形容新屋高大华美,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以及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这里使用正确。⑤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这里使用不正确,可以改为“蜻蜓点水”。⑥对簿公堂,原意为在官府上受审问,现多用为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这里使用正确。) 18.D(A缺少宾语;B语序不当,把“自从”提到“以美国为代表”前面;C.句式杂糅) 19.c(A.“惊悉”一般指不好的消息,改为“喜闻”;B.“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不能用于自己赠给别人;D.“莅临”是敬辞,用于长辈、上级或贵宾的光临,不能用于自己。) 20.①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2分)②善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2分) ③做知识的主人(1分) 21. 示例:古今中外,选择无处不在,人生就是一次不断选择的旅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的选择;“人不是生来被打败的”,这是海明威的选择;“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弃医从文的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无悔的选择。 22.审题立意: 考生首先要明确针对的焦点是家长要不要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名的问题,然后要从材料中,提炼出两种不同的倾向。反对者认为,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丧失了尊严,这是从人性成长的角度观察,二是让孩子失去了学习的责任感,从孩子学习中的奴性意识,即,你不查我就不写,或不认真写,这是从学习心态的角度观察。另外从家长的角度,这样无休止的签字,让家长不堪重负,造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隔阂,更重要的是造成学校学生家长之间责权的模糊,赞成者认为孩子需要监督管控,这是从青春期的特点和为孩子将来的学业成长出发考虑,综上所述,考生审题立意时可由以下角度入手: 从反对者角度入手,可以立意为: 1.要明确主体的责任意识。学生学习懈怠很多时候是责任不明导致的。因为责任不明,导致学习没有动力,总觉得这是家长的事,而家长却认为这需要监督,这更增加了责任意识的懈怠,因此,明确责任,让学生明白很多事情是别人无法替你负责的,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也是意志品质的锻造需求。 2.给对方一个信任,他才会给你一个惊喜,人性是需要尊重的,孩子的教育不仅是获得一个卷面的分数,更是要得到一份尊重和信任,这样才会有持续独立的发展可能,否则孩子累、家长累、学校也累,家长签字的问题症结就在于过分看重现实的分数,而忽略了人格的健康成长。教育不是培养把鞭子交给老师、家长的奴性下一代,而是要有独立人格的大写的人。 从赞同者的意见,可以立意为: 教育手段要根据对象的实际入手,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尊重、需要信任,但更需要约束和鞭策,惰性是人性共有的弱点,处于学习成长期的孩子在外界的督促帮助下可以更加规范勤奋的学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