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8项脊轩志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课时分层作业8项脊轩志含解析苏教版必修5

课时分层作业(八)‎ ‎[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渗漉(shèn)   老妪(ōu)‎ ‎ 偃仰(yǎn) 珊珊可爱(shān)‎ B.栏楯(dùn) 垣墙(yuán)‎ ‎ 象笏(hù) 万籁有声(lài)‎ C.斑驳(bān) 凭几(jǐ)‎ ‎ 异爨(cuàn) 冥然兀坐(wù)‎ D.先妣(bǐ) 修葺(qì)‎ ‎ 长号(háo) 呱呱而泣(ɡū)‎ D [A项,“妪”应读yù;B项,“楯”应读shǔn;C项,“几”应读j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D [A项,介词,表凭借/连词,表目的,来;B项,已而,不久/已经;C项,介词,在/介词,跟、和;D项,一共。]‎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B [A、C、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往往而是     B.桂影斑驳 C.室仅方丈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B [A项,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B项,古今义都有“色彩杂乱”的意思,形容色彩纷杂。C项,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或寺院的住持。D项,古义:古人以15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今义:把头发扎起来。]‎ - 5 -‎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B.室西连于中闺 C.鸡栖于厅 D.令人长号不自禁 D [D项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6.下列各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古时大臣是上朝时所执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B.先妣:过世的母亲。古时称已去世的母亲为“妣”,称已去世的父亲为“考”。成语“如丧考妣”中“考妣”就是此意。‎ C.束发: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汉族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束发常指男子20岁。‎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归宁: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C [C项,束发应该是指男子15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项脊轩志》中描写“三五之夜”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的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2)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教师用书独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不久砌上了墙,共改变了两次。‎ ‎(2)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这不是太像个女孩子了吗?‎ ‎(3)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听说姐姐家里有个小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8.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保留全部信息,语言连贯。(可以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 - 5 -‎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营造出一种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的浓烈的情感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②《项脊轩志》抒发了“可喜”“可悲”之情。③它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 ‎9.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中学某班举行了“捧出一颗孝心献给母亲”主题班会,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妈妈,您是给我生命并抚育我成长的土地,我深深爱着您。‎ ‎(2)妈妈,您永远是我心灵的港湾,我深深偎着您。(只要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文通句顺即可)‎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归有光传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师事同邑魏校。嘉靖十九年举乡试,八上春官①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常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 四十四年始成进士,授长兴知县。用古教化为治。每听讼、引妇女儿童案前,刺刺②作吴语,断讫遣去,不具狱。大吏令不便,辄寝阁不行。有所击断③,直行己意。大吏多恶之。调顺德通判,专辖马政。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卒官。‎ 有光为古文,原本经术,好《太史公书》。得其神理。时王世贞主盟文坛,有光力相抵排,目为妄庸巨子。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为之赞曰:“千载有公,继韩、欧阳;余岂异趋,久而自伤。”其推重如此。‎ 有光制举义④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节选自《明史·归有光传》)‎ ‎【注】 ①春官:六部之一的礼部,礼部在春天主持进士考试。②刺刺:多言的样子。③击断:争执。④制举义:特种经学研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 5 -‎ B.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D.有光制举义湛深/经术卓然成大家后/德清胡友信与齐名/世并称归胡 C [“后”表时间,其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湛深经术”是动宾关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女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三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C.“乡试”是指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D.“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也有协办大学士,明清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 A [A项,“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便通晓了“五经”“三史”等书,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后又考了八次都没有中进士,便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边读书边讲学。‎ B.归有光任长兴知县时,一意按自己的见解处事,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后来把他调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实际上是贬谪。‎ C.王世贞为文坛盟主,尽管归有光曾公开攻击他,把他看作徒有虚名的人。可世贞还是推崇归有光,称赞他:“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 D.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世人将“归胡”并称。‎ C [C项,“攻击他”“徒有虚名”等词与文章的内容不符,“推崇归有光”也是后来的事。这里不是在称赞王世贞的人品,而是借他来反衬归有光的才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雅知有光,引为南京大仆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贞大憾,其后亦心折有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 ‎(2)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 ‎【参考译文】‎ - 5 -‎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同乡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他满口江苏口音,断完案,把罪犯遣归,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了解有光有才,引荐他为南京大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了其中的精神理致。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满,但此后也从内心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我伤感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 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